漢四郡
漢四郡(韓語:한사군),又稱漢郡縣(韓語:한군현),位於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是漢武帝在元封二年(前109年)至元封三年(前108年)間派兵征服衛滿朝鮮後在其舊地設立的四個郡的總稱,分別為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及臨屯郡。其中,玄菟郡設於前107年,其他三郡設於前108年。到前82年,真番、臨屯二郡與玄菟郡的東部地區被併入樂浪郡,分別設東部都尉和南部都尉,玄菟郡治遷至高句驪縣。之後的東漢、曹魏與西晉皆保留了樂浪郡與玄菟郡。漢獻帝時割據遼東的公孫氏析樂浪郡南部都尉為帶方郡,並為曹魏、西晉所承繼。313年,據有樂浪、帶方二郡的張統因不堪長期孤軍與高句麗、百濟作戰而率千餘家遷到遼西投靠慕容廆,二郡遂為高句麗所據。
朝鮮半島歷史系列條目 | ||||||||||||
---|---|---|---|---|---|---|---|---|---|---|---|---|
史前 時代 |
舊石器時代 | |||||||||||
新石器時代(櫛文土器) | ||||||||||||
青銅器時代(無文土器) | ||||||||||||
傳說 時代 |
桓國·倍達國·檀君朝鮮 | |||||||||||
古朝鮮 | 辰國 | 箕子朝鮮 衛滿朝鮮 | ||||||||||
前 三國 時代 |
三韓 | 漢四郡 樂浪 帶方 |
東 濊 |
沃 沮 |
扶 餘 |
耽 羅 | ||||||
三國 時代 |
伽倻 | 高 句 麗 | ||||||||||
新 羅 |
百 濟 | |||||||||||
唐 熊津·安東 | ||||||||||||
統一新羅 | 渤海 屬地 | |||||||||||
後三國 時代 |
新羅 | 後百濟 | 後高 句麗 | |||||||||
高麗王朝 | 遼金 屬地 | |||||||||||
元征東行省 | 元遼陽行省 雙城·東寧·耽羅 | |||||||||||
朝鮮王朝 | ||||||||||||
大韓帝國 | ||||||||||||
朝鮮日治時期 | ||||||||||||
盟軍託管時期 | ||||||||||||
駐朝美軍政廳 | 蘇聯政廳·北朝鮮委會 | |||||||||||
大韓民國 (南韓) |
朝鮮民主主義 人民共和國 (北韓) | |||||||||||
中國東北地區歷史 | ||||||||||||||
---|---|---|---|---|---|---|---|---|---|---|---|---|---|---|
中國東北史前史 | ||||||||||||||
燕國 | (遼西郡) | 箕子朝鮮 | 東胡 | 肅慎 | 濊貊 | |||||||||
(遼東郡) | ||||||||||||||
秦朝 | (遼西郡) | |||||||||||||
(遼東郡) | ||||||||||||||
西漢 | (遼西郡) | 衛滿朝鮮 | 匈奴 | |||||||||||
(遼東郡) | ||||||||||||||
(漢四郡) | 扶餘國 | 沃沮 | 高句麗 | |||||||||||
東漢 | (遼西郡) | 烏桓 | 鮮卑 | 挹婁 | ||||||||||
(遼東郡) | ||||||||||||||
(玄菟郡) | ||||||||||||||
曹魏 | (昌黎郡) | (公孫度) | ||||||||||||
(遼東郡) | ||||||||||||||
(玄菟郡) | ||||||||||||||
西晉 | (平州) | |||||||||||||
慕容部 | 宇文部 | |||||||||||||
前燕 | (平州) | |||||||||||||
前秦 | (平州) | |||||||||||||
後燕 | (平州) | |||||||||||||
北燕 | ||||||||||||||
北魏 | (營州) | 柔然 | 契丹 | 庫莫奚 | 室韋 | 勿吉 | ||||||||
東魏 | (營州) | |||||||||||||
北齊 | (營州) | |||||||||||||
北周 | (營州) | |||||||||||||
隋朝 | (柳城郡) | 突厥 | 靺鞨 | |||||||||||
(燕郡) | ||||||||||||||
(遼西郡) | ||||||||||||||
唐朝 | (營州) | (松漠都督府) | (饒樂都督府) | (室韋都督府) | (黑水都督府) | 渤海國 (渤海都督府) |
(安東都護府) | |||||||
遼朝 | (上京道) (中京道) (東京道) |
女真 | 東丹國 | |||||||||||
定安國 | ||||||||||||||
(東京道) | ||||||||||||||
金朝 | (東京路) | (上京路) | ||||||||||||
東遼 | 大真國 | |||||||||||||
元朝 | (遼陽行省) | |||||||||||||
明朝 | (遼東都司) | (奴爾干都司) | ||||||||||||
建州女真 | 海西女真 | 野人女真 | ||||||||||||
清朝 | (東三省:東三省總督·黑龍江將軍、吉林將軍、盛京將軍) | |||||||||||||
(滿洲地區) | 帝俄外滿洲 | |||||||||||||
中華民國 (奉系軍閥) |
遠東共和國 | |||||||||||||
蘇聯遠東 | ||||||||||||||
東北最高行政委員會 滿洲國 | ||||||||||||||
蘇聯占領下的滿洲 | ||||||||||||||
中華民國 東九省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東北地區 |
俄羅斯聯邦遠東 | |||||||||||||
注 | 政區、政權大部在今東北三省者用粗體。 | |||||||||||||
參見 |
歷史
編輯在四郡設立之前,漢武帝元朔年間曾於朝鮮半島東部的穢貃地區設立蒼海郡,由於記載簡略,其建制情況尚未得到確切考定。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派兵由水、陸兩路進攻,滅亡朝鮮半島北部的衛氏朝鮮。公元前108年,漢設置樂浪郡(約在今平安道,治所朝鮮縣城是故衛氏朝鮮都城王險城,位於今平壤大同江南岸)、玄菟郡(約在今咸鏡道)、真番郡(約在今黃海道、京畿道)、臨屯郡(約在今江原道)。四郡其下各轄若干縣。
公元前82年,漢朝將臨屯、真番二郡併入樂浪、玄菟二郡。樂浪郡治所仍在今朝鮮平壤;玄菟郡治所則初在夫租(今朝鮮咸興),直到公元2年才向西遷到吉林的東部,東漢以後因受貊所反抗而遷往遼東高句驪縣(今遼寧新賓)。
公元37年,高句麗大武神王向鴨綠江南的樂浪郡發動進攻,一度占據[1]。七年後(42年),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復了樂浪,阻止了高句麗的擴張。49年2月,慕本王派遣將軍襲擊東漢的右北平、漁陽、上谷、遼西等四個郡。遼東太守祭肜以恩義及信義嚮慕本王對質,並透過和親使兩國的關係得以回復。
東漢末年,遼東太守公孫康管轄樂浪郡地區,析樂浪郡南部都尉為帶方郡,並為曹魏、西晉所承繼。《晉書》卷一四《地理志》記載:「咸寧二年(276)十月,分昌黎、遼東、玄菟、帶方、樂浪等郡國五置平州」,「樂浪郡,漢置,統縣六,戶三千七百」,「帶方郡,公孫度置,統縣七,戶四千九百。」
西晉八王之亂後,中原大亂,高句麗開始南下壓迫樂浪郡。高句麗美川王十二年(311年)奪取西安平縣(位於今鴨綠江口北岸),切斷了樂浪、帶方二郡與遼東的聯繫。313年,據有樂浪、帶方二郡的張統因不堪長期孤軍與高句麗、百濟作戰而率千餘家遷到遼西投靠慕容廆。慕容廆後為其在遼西僑置樂浪郡(《資治通鑑》卷八八,建興元年條)。《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則記載,高句麗「侵樂浪郡,虜獲男女二千餘口。」管轄朝鮮半島的漢四郡滅亡。[2]
4世紀時,樂浪故地成為高句麗與百濟爭奪的場所。高句麗故國原王四十一年,「百濟王率兵三萬來攻」;小獸林王七年「百濟將兵三萬來侵」;廣開土王四年「與百濟戰於浿水之上」[2]。342年冬,前燕慕容皝毀高句麗丸都城,不過並不能恢復中國以前對朝鮮半島北部的控制,只好接受高句麗的臣服[2]。《資治通鑑》卷97載,故國原王在前燕伐高句麗的次年「遣其弟稱臣入朝於燕,貢珍異以千數」。迫於前燕壓力,高句麗遷都到平壤,即原樂浪郡郡治[2]。而平壤西南的黃海道有大量用東晉年號的文物出土,可見當地也還有奉東晉正朔的勢力,如被東晉封為昌黎、玄菟、帶方太守的佟壽等。
遺址
編輯在漢四郡地區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大量漢朝的官印和各種質地不同、形狀各異的器皿。最具代表性的是地處今朝鮮平壤市樂浪區土城南面,總數達2000餘座的樂浪墓葬群。這些外形多為方台形封土的墳丘墓,是中國周、漢時期墓葬的普遍形狀。其墓葬結構主要有木槨墓和磚室墓兩種,其具體造法、式樣,乃至細微到磚上花紋,都與中原漢墓沒有差異。[3]
樂浪郡治址位於平壤南郊大同江南岸土城裡的台地上,平面不規則,東西約長700米,南北約長600米。1935和1937年在城址東部發現柱礎石、甬路、井和下水道等建築遺蹟。城址內出土了豐富的瓦當、封泥、陶器和銅鐵器等。瓦當上除常見的雲紋以外,還發現有「樂浪禮官」、「樂浪富貴」等銘文。除「樂浪太守章」和「樂浪大尹章」之外,朝鮮等23縣的令、長、丞、尉的官印都有發現。所屬蟬縣治址位於平安南道龍岡郡城峴里,城略呈長方形,東西約1500米,南北約1300米。城東北遺有東漢元和二年(公元85)的蟬神祠碑,碑銘內容為蟬長向山川之神平山君祈求百姓安寧五穀豐登,是朝鮮半島最早的石刻。
帶方郡治址位於黃海北道鳳山郡石城裡,城略呈長方形,東西556米,南北730米。城址內出土有東漢到西晉的紀年磚,如光和五年(182年)、泰始七年(271年)、泰始十一年等。城址北面胎封里第一號墓發現的墓磚上有「使君帶方太守張撫夷磚」的銘文。所屬昭明縣治址位於黃海南道信川郡土城裡,呈長方形,東西長500米,南北寬200米。城址附近的墓磚上有「太康四年三月昭明王長造」的銘文。長岑縣治址位於信川郡鳳凰里,發掘出土「守長岑縣王君,君諱鄉,年七十三,字德彥,東萊黃人也。正始九年三月廿日,壁師王德造」的銘文。
上述郡縣治址附近的墓葬一般稱為樂浪墓葬,以樂浪郡治址南面的墓群最為有名,這裡墓葬總數在2,000座以上,多有方台形墳丘。經過正式發掘的有50餘座。墓葬的結構主要為木槨墓和磚室墓兩種,分別代表不同時期。木槨墓是帶墓道的土坑豎穴,用木材構成槨室,有單室和雙室之分,一般容納兩棺,也有一棺或多棺者,隨葬品排列在棺槨之間。槨室的周圍有的還積石積炭或用磚包圍,槨室上面用土逐層夯實。比較典型的是王光墓和彩篋墓,前者單室雙棺,出土的木印上刻有「樂浪太守椽王光之印」。後者雙室三棺,因出土有以孝子傳為題材的人物彩畫漆篋而得名,墓內的一枚木簡上書有「縑三匹,故吏朝鮮丞田肱謹遣吏再拜祭」。各墓出土的帶銘文漆器達57件,紀年上自西漢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下到東漢永元十四年(102年),所出銅鏡的形制、紋飾也屬於這個時期。另外,漆器的銘文中還有廣漢郡或蜀郡等出產地點的字樣。磚室墓為穹窿頂,有單室和雙室之分,後者前室兩側往往附有耳室。墓室內一般容納兩棺。墓磚銘文的紀年較早的有魏嘉平二年(250年)、景元元年(260年),稍晚有西晉的泰始、咸寧、太康、元康、建始、泰安、建興等年號,甚至還有東晉的永和九年(353年)和元興三年(404年)等紀年,這說明樂浪郡和帶方郡於建興元年(313年)被高句麗攻陷之後,磚室墓的使用還繼續了一個時期。此外,還發現有石槨墓,較有代表性的南井裡119號墓建有前後二室,用石塊砌成方錐形的券頂,同後來的高句麗墓葬相當接近。由於遭到盜掘,遺物所存不多,僅有五銖、大泉五十等漢錢以及漆器、陶器的碎片。[4]
人口
編輯時代 | 紀元 | 戶數 | 人口 | 史料 |
---|---|---|---|---|
樂浪郡(現在的平安道、黃海道、京畿道) | ||||
元始2年 | 2年 | 62812 | 406748 | 漢書地理志 |
永和5年 | 140年 | 61492 | 257050 | 後漢書郡國志 |
太康初年 | 280年 | 8600 | - | 晉書地理志 |
玄菟郡(現在的咸鏡道) | ||||
元始2年 | 2年 | 45006 | 221845 | 漢書地理志 |
永和5年 | 140年 | 1594 | 43163 | 後漢書郡國志 |
太康初年 | 280年 | 3200 | - | 晉書地理志 |
合計 | ||||
元始2年 | 2年 | 107818 | 628593 | 漢書地理志 |
永和5年 | 140年 | 63086 | 300213 | 後漢書郡國志 |
太康初年 | 280年 | 11800 | - | 晉書地理志 |
參考文獻
編輯- ^ 《三國史記》卷14:「二十年 王襲樂浪 滅之」
- ^ 2.0 2.1 2.2 2.3 楊軍; 王秋彬. 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论.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文庫 ISBN 9787802301153.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6-8 [2020-08-12]. ISBN 978-7-80230-115-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9).
- ^ 『楽浪漆器:東アジアの文化をつなぐ漢の漆工品』美学出版. [2021-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8).
- ^ 朝鮮半島で出土した漆製品について文化財科学の点でまとめられており、楽浪漢墓から出土した資料も含まれている (特集:韓半島で出土した漆製品の漆塗膜に対する分析). [2021-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8).
- ^ 金哲. 1965. 韓國の人口と経済. 岩波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