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漢鐵路

交通线路

粵漢鐵路是一條從廣州市漢口市(併入武漢市前),途徑廣東省湖南省湖北省的鐵路,全長1095.6公里。線路從1900年開始動工,但由於資金緊張,一直到1910年才有實質性的進展;又由於沿線地質複雜、局勢動盪,鐵路只能分為若干段修築、通車,一直到1936年才全線貫通。開通後,本線和京漢鐵路相望;雖然沒有直接的連接,但是旅客和貨物都會通過輪渡來往江兩岸的火車站,以繼續行程,實質上形成了一條溝通北京和廣州的通道。1957年10月25日,武漢長江大橋通車,兩條幹線成功接軌,並合併為京廣鐵路鐵道迷又稱其為「南京廣」(京廣線南段)。

粵漢鐵路
粵漢鐵路花都區間
概覽
營運範圍 中國廣東省湖南省湖北省
服務類型幹線鐵路
所屬系統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運輸
目前狀況京廣鐵路的一部分
起點站武昌北站
廣州南站
主要車站站場設施
分支路線支線及聯絡線
技術數據
路線等級國鐵I級
路線長度1095.6公里
正線數目1
軌距標準鐵軌
營運資訊
開通營運1911年1月
停止營運1957年10月15日
營運者鐵道部衡陽鐵路局鄭州鐵路局

籌劃與早期建設

編輯

由於工程耗資巨大,粵漢鐵路最初被交由美資公司承建,但工程並未有太大進展。後美資公司違約,將路權出售給比利時,引起了鐵路沿線人民的抵制;最後中方解除了合約,並將築路權和公司資產贖回。

籌劃

編輯

1896年5月,湖廣總督張之洞依上諭修築粵漢鐵路,主張官督商辦[1];隨後,清政府在10月批准了築路計劃[2]

粵漢鐵路原先規劃經由江西,後在湖南士紳和官員的要求下改道湖南。其中,譚嗣同曾在《湘報》上發表《論湘粵鐵路之益》闡述改道的利好;翰林院庶吉士熊希齡、江蘇候補道蔣德鈞等親至武昌與張之洞、盛宣懷交涉,要求將粵漢鐵路「折而入湘」[志 1]。張之洞與總理各國事務大臣王文韶會奏後,決定將路線改為經過郴州衡陽[志 1]。隨後,改道方案得到了清廷的批准[志 1]

美資承建

編輯

由於耗資巨大,清政府計劃對外借債,這吸引了各國列強前來爭奪鐵路的修築權。為平衡列強在中國的勢力[參 1],盛宣懷邀請了美國華美合興公司參與築路;張之洞和王文韶也表示認同[志 1]。1898年2月,盛氏委託駐美欽使伍廷芳就近與合興公司面議借款事宜,並一再要求儘快畫押,以避免英法兩國的注意[志 1]。4月14日,伍廷芳與合興公司在華盛頓簽訂《粵漢鐵路借款築路合同》,定借路款400萬英鎊,由合興公司包辦路工,代建代管,三年內築成鐵路;《合同》同時還規定中國在50年後還清債款,方可收回鐵路管理權[2],並允許合興公司在鐵路沿線開採煤礦[參 2][志 1]。美方在1899年勘測線路後,認為築路費用不足,於是雙方在1900年又簽訂《借款續約》,將借款增至4000萬美元[註 1],工期改為5年[志 1]

鐵路於1900年7月動工,但在修築長沙至株洲一段後已經資金不足。1904年冬,合同規定的修路期限將滿,合興公司只修了廣州到三水段的90華里,以及棠溪站黃沙車站間的鐵路[2][志 2]

贖迴路權

編輯

1902年,合興公司違反合約[參 3][6],私下將三分之二股份賣給比利時萬國東方公司,並約定鐵路南段由美國修築,北段由比利時修築[2][1]

美資的介入本來就令粵、湘、鄂三省的紳商不滿,如今路權的出賣更令他們義憤填膺。於是,三省紳商強烈要求廢除合同,並將鐵路交由三省自辦[2]。湖南紳商首先在1903年提出「廢約自辦」,並向湖南巡撫趙爾巽請願[志 1];湖北紳商也致電盛宣懷,要求廢除合同[志 1];廣東士紳、七十二行商人等也在1904年10月14日開會,「決議力爭廢約」[2],還組織了多次人數眾多的示威[6]。張之洞也意識到,盧漢鐵路已經由比利時和法國合辦,若粵漢鐵路再由比利時控制,比利時將控制中國的南北交通幹線,嚴重威脅中國主權[志 1]。於是,張力促盛廢除合約,並要求駐美公使梁誠迅速辦理[志 1]

合興公司為保住築路權,首先提出了由協豐公司接管築路權的方案;此計不通後又策劃了一個「中美合辦」方案,同樣受到廣東紳商堅決反對;最後,美國高價收回比利時方面的一部分股票,然後以股票大部分仍在美國人手中為由反對廢約[2]美國駐華公使甚至出面表示,中國廢約「是與搶劫無異」[2]。廣東紳商則發表公電批駁,並聲稱三省民眾將「另築一路,以圖抵制」[2]

1905年8月9日,在官方和民眾的壓力下,合興公司不得不同意將原合同註銷作廢,並批准駐美國大使梁誠與合興公司簽訂的《粵漢鐵路售路合同》[6];合同中合興公司要價675萬美元作為贖金[註 2]。為了維護路權,張之洞表示「但期公司歸我,浮價不必計較」[2];隨後,張之洞以沿線三省的部分稅收作為擔保,向英屬香港政府借款110萬英鎊[註 3]來支付贖金[志 2]

中方從美方手中收回路權時,雖然耗費了大量費用,但仍然收回了鐵路的建築權、開礦權,獲得了合興公司的所有在華資產,還推動了其他地區對路權和主權的認識[6][志 3];隨後,在收回利權運動中,部分津浦鐵路滬寧鐵路的路權和沿線的採礦權也被收回[7]

再次動工

編輯

籌資之爭

編輯

鐵路路權收回後,1905年7月,張之洞奉旨督辦粵漢鐵路,明確支持三省紳商自辦粵漢鐵路的要求[1][2]。11月,張之洞在武昌召集三省紳商會議,決定粵、湘、鄂「各籌各款,各修各路」[2]。1906年2月,湖北、湖南、廣東三省各派代表在漢口開會,制定公共條款14則,議定各籌各款、各修各路。由於籌款困難,經清政府批准,湖南段由官督商辦,湖北段則完全由官辦,只有廣東段為完全商辦[6]

隨後,番禺知縣柴維桐召集七十二行商和九大善堂,在廣濟醫院商議籌款築路。圍繞如何「籌款招股」築路的問題,廣東紳商又同兩廣總督岑春煊產生了爭執:岑春煊為了控制粵漢鐵路的修築權,增加稅收,提出用增收捐稅所得的收入作為築路的官方投資,實行官商合辦,而廣東紳商則堅持完全商辦[2]。1906年1月12日,各界代表開會,反對官商合辦與抽捐築路。岑春煊為壓服廣大紳商,指使柴維桐逮捕力主商辦的紳商代表黎國廉和另外兩位商人,卻反而激起了廣東人民的公憤。紳商一面要求朝廷罷免岑春煊,一面積極募集資金以成立鐵路公司[2]

2月2日,廣東總商會召開大會,七十二行商及九大善堂展示了鐵路的模型,並倡議招股商辦[志 2]。這次籌款計劃籌集兩千萬元作為私營鐵路公司的資本,而第一期認股款便已超880萬元[6];最後,商會在全省共集資2623.5萬元[志 2][志 3]。隨後在1906年5月17日,「商辦廣東粵漢鐵路總公司」成立;8月,鐵路正式開工[6]。商會在集資時,採用了每股五元(約合四兩銀子)、在一年到一年半內三次付清的辦法,使生活拮据的平民也能參與其中[6]

由於商民踴躍投資集股,加上張之洞居間撮合,最後岑春煊不得不釋放黎國廉,併入奏朝廷:「粵漢鐵路集股有成……懇請准歸商接收辦理。」[2]

湖南省由於工商業尚不發達,籌資並不順利。1905年10月,王先謙等創設湖南鐵路籌備購地公司,名為「官率紳辦」,未有百姓回應[志 1]。1906年4月,湖南省商會協理陳文瑋等以紳辦久無成效,提議商辦鐵路,並認股200餘萬元,呈請商部立案;6月,清廷表示鐵路仍應「官督商辦」,並令張之洞查核辦理[志 1]。1907年3月,「官督商辦」的「湖南粵漢鐵路總公司」宣告成立,袁樹勛任總理,王先謙任名譽總理,余肇康任坐辦總理,張祖同、席匯湘任協理;7月,公司聘用英國人羅士為總工程師勘測長株、長岳路線,還請數名英國人擔任監造工程師;11月,公司開始在長沙至株洲間購地[志 1]。公司除在省內招股外,還派席匯湘赴南洋招股[註 4],至1911年共計招股912.26萬元[志 1]

然而,分開籌資和建設並非想象中的高效。湖南紳士為爭奪鐵路公司「總理」的位置,最後竟然確定了三位同級「總理」;粵省紳士欲先修支路盈利,再修幹路,而湘鄂兩省急於修築幹路;部分郴州紳商因為廣東公司代為修建郴州區間,還聲稱郴州的權益被出賣,要求自行修建。在收回路權後的三年內,鐵路建設沒有任何進展。[8]

國有化與民意反彈

編輯

到了1908年11月,張之洞不再相信沿線當地鄉紳的能力[9],便開始私下聯繫外資銀行。在1909年4月,張不顧三省人民的反對,與德、英、法三國銀行團簽訂了《湖廣鐵路借款合同》,借款550萬英磅,五厘起息[1]。為安撫輿論,張聲稱此次借款為「由官借款」、「准商民買股」,卻引發了更大規模的抗議[1]。抗議尚未平息,張本人便於8月去世[志 1][1]。在張去世後,端方接任了粵漢鐵路督辦大臣的位置[8]

1911年春,清政府將全國的鐵路幹線「收歸國有[10];4月,郵傳部大臣盛宣懷與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註 5]簽訂了《湖北、湖南兩省境內粵漢、湖北省境內川漢鐵路借款合同》[註 6][志 1][10],其中關於抵押和贖買的條款使外國資方間接控制了中國的鐵路權[10]。見證過路權被出賣的紳商早已忍無可忍,紛紛揭竿而起[10];湖南紳商在省諮議局召開會議,抨擊朝廷;長沙近萬市民也通過集會,要求朝廷收回成命;隨即,四川人民也發起了抗議[志 1][10]。清政府將四起的抗議視為謀亂,還派兵入川鎮壓,間接為武昌起義提供了條件。雖然清廷為平息眾怒,將盛宣懷革職,但是依然無法阻止各地脫離中央控制;此次「國有化」成為了壓垮清朝的「最後一根稻草」[10]

再次國有化

編輯

清朝滅亡後,「路礦開放」,原主張商辦鐵路的紳商們認識到無力自籌經費,情願收回商股,歸中央政府統籌辦理。1913年5月,湖南粵漢鐵路公司與交通部議定接收合約20條,將公司所有資本一律發還現款[志 1];10月,粵漢鐵路湘段由交通部接收後交給漢粵川鐵路督辦管轄的湘鄂段工程局接收[志 1]。不久後,袁世凱二次革命中擊敗等地的革命黨,短時間內把包括四川、湖北、湖南在內的8省的商辦鐵路幹線統統收歸國有[志 1]北洋政府依然承認1911年《借款合同》的有效性,繼續發行原先的債券[10]。雖然合同在1911年生效後債券便開始發售,但四國銀行在1913年3月才開始付款;到1914年,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只有滙豐銀行能繼續提供貸款[志 1]

建設過程

編輯

粵漢鐵路全線分三段修築:[6]

  • 北段為湘鄂段,從武昌至株洲;
  • 中段為株韶段,從株洲至韶關;
  • 南段為廣韶段,從廣州至韶關。
粵漢鐵路各段工程詳情[2][志 1]
項目 詳細
湘鄂段 株韶段 廣韶段
車站數量 34 36 25
橋梁數量 317[註 7] 1300

最長為韶州大橋237.84米

231
橋梁承載等級 古柏氏E-40級 古柏氏E-50級 古柏氏E-35級
涵洞數量 572

總長16533.01延米

隧道17座 涵洞697座

隧道5座

最長為高廉村隧道425米

最大坡度 10‰ 株洲至郴州間:7‰

坪石至樂昌間:7‰

省界山嶺地段:12.85‰

7.5 ‰
最小曲線半徑 349.3米 241米 英制9度
到發線有效長度 420米 553米 400碼(370公尺)
軌距 標準鐵軌
鋼軌規格 正線85英磅每碼(42公斤每公尺)

站線、岔線60英磅每碼(30公斤每公尺)

株洲至淥口間:85英磅每碼(42公斤每公尺)舊軌,

淥口至樂昌間:43公斤每公尺(87英磅每碼)鋼軌,12米/根;

站線、支線:60英磅每碼(30公斤每公尺),10米/根;

正線85英磅每碼(42公斤每公尺)站線75英磅每碼(37公斤每公尺)
枕木 1600根/公里

武昌至長沙間枕木均用日本白櫟

兩軌銜接處、道岔尖軌處及重要地段用澳洲紅木

長沙至淥口間用湘產素枕

正線上鋪設硬木枕及防腐枕,約1583根/公里

站線及支線上則用本地松杉枕

採用澳州紅木枕

湘鄂段

編輯

湘鄂段利用英、德、法、美四國銀團貸款修築;因資金不足,是斷斷續續分段通車的[2]

長沙-株洲段長約55公里,設5個車站[志 1]。1909年7月,湖南粵漢鐵路公司先從株洲向北開始興築幹線;隨後從昭山易家灣分兩段建造:一段向南而上40里至株洲,一段向北而下60里至長沙[志 1]。1910年11月株洲至昭山段試車至白石港,1911年1月長株段全線竣工[2];1913年9月,線路自株洲向南延長至淥口[志 1]

武昌-長沙段計長363.63公里[志 1]。1913年8月,湘鄂段徐家棚至長沙線路在鯰魚套(現余家灣站貨場)開工,1918年9月16日通車,線路長365公里,與長沙至株洲段和株萍鐵路接軌[2]。詹天佑在施工時還預留了未來武漢長江大橋的位置[11]

1913年5月,《漢、粵、川鐵路購地章程》公布;隨後粵漢鐵路公司設立了購地處,並將武昌-郴州區間分為四段(武昌至岳州、岳州至長沙、長沙至衡州、衡州至郴州),每段安排一位購地總管負責。最後,公司在徐家棚淥口區間共購地5.2萬畝,花費174.65萬元[註 8]。1914年6月,武昌至長沙段測量完畢,並於7月被劃分為4個區段施工[志 1]

1914年11月,漢粵川鐵路督辦詹天佑提出了加快建設長沙-郴州段以連接株韶段,和優先建設武昌-長沙段以連接株萍鐵路兩個方案;最後交通部批准了後者,以便盈利並開採萍鄉煤礦[志 1]

工程由中外工程師分段辦理,每段設工務員襄理一切事務,設正、副工程師各1人負責建築。工程大都採用包工制,幾乎沒有零工。[志 1]施工中,洞庭湖南津港(位於岳陽市)附近成為了路基工程的難題。南津港附近地質極松,而且在雨季時有被洪水衝擊的危險,施工方進行了多次勘察後才確定線路的走向;為避免水患威脅,施工方在洞庭湖南岸建造了100尺鋼梁橋4座,而在北岸填築了長5200餘尺、高3丈多的土堤[志 1]。受一戰影響,進口材料不能按時運到,而國內漢陽鐵廠的鋼軌亦延期交貨,再加意外困難工程的影響,鋪軌工程被迫推遲完成。[志 1]

株韶段

編輯

韶關至株洲段的456公里線路因地形複雜、工程艱巨,其中樂昌至郴州間跨越南嶺山脈,地勢崎嶇,而郴州至株洲間地勢雖較為平坦,但沿途河流繁多[志 1]

1916年廣韶段通車時,韶州向北至高廉村隧道已動工,但因資金不足於1917年停工[志 3]。1921年,交通部曾計劃從其他鐵路中劃出款項,以開展株韶段工程;然而,由於軍閥間連年混戰,款項被截留,工程也只能被擱置[志 1]

1927年,國民政府鐵道部成立後,修建粵漢鐵路株韶段被列為了首要任務。1929年3月,株韶段工程局在廣州成立,凌鴻勛擔任總工程師[2]。凌鴻勛一上任,便多次到現場勘探,以期減少隧道的數量;隨後,他否定了英國工程師的方案,將粵漢鐵路改為繞着武江河谷和金雞嶺一路蜿蜒,在樂昌再筆直南下韶關,從而繞開險峻的大瑤山;這就是後來的京廣坪樂舊線[12]。新的方案將待建的隧道從70座減為16座,工期也縮短了一年多[2]

因籌資困難,在1930年春,韶關至樂昌段的51公里首先動工建設,至1933年5月建成,9月通車並移交粵漢鐵路南段管理局管理[2][志 3]。1933年7月,鐵道部與中英庚款董事會簽定契約,將退還庚款的三分之二(470萬英磅)借充本路建築經費,並將未到期之庚款160萬英磅充作基金,發行粵漢鐵路公債,保證了工程的經費[志 1]

1934年1月至1935年中旬,粵漢鐵路公司的五個購地辦事處先後完成購地和補償任務,總計收購民地25.88萬畝,補償當地農民粵省毫洋5.91萬元、國幣132.48萬元[志 1]

樂昌至株洲段分為7段[註 9],於1933年7月同時展開施工[志 3][志 1]。8月,株韶工程局遷至衡州以便指揮[志 1]

湘粵省界一線在南嶺山脈區域,導致此區間的工程耗時長、耗資大。湘粵省界在1931年7月開始動工,不久就因為設備短缺、工人水土不服甚至病死而難以繼續[12];後政府於1935年下令加快進度,是年便完成土石方總量的96%[志 1]。越公路當時尚未修通,使施工材料難以運至樂昌至郴州間的兩段工地上,於是凌鴻勛就地取材,在同一時間修築五座石拱橋(含省界橋),其跨徑各為40米,屬當時國內最長的,號稱五大拱橋。[2]

鋪軌工程原計劃從南北兩頭對向進行,由於鋪軌路線太長,而困難又在湘南一帶,乃利用湘江航運,將一部分軌道材料由株洲運至衡州向南鋪軌,免受各大橋工程的影響。1934年秋,三方同時進行;1935年底,株韶局奉令加快進度,以應對逼近內的日軍的威脅;1936年4月28日,在歷時34個月後,軌道在粵漢鐵路K351+682處、太平里車站接軌;最終工程提前一年完成[志 1]。凌鴻勛親手打下最後一顆道釘,還手書篆體碑文一方,以示紀念[志 3]

株韶段當時的技術標準在全國為最高[志 1],也使此段造價高達4507萬元[志 3],平均造價比同期建造的浙贛鐵路玉山至萍鄉段高出一倍多,達到每公里14萬餘元[2][志 1]

廣韶段

編輯

廣韶段自廣州黃沙韶州,全長224.15公里,沿北江東岸北行。廣韶段為粵漢鐵路修建史上開工最早、中國商辦鐵路中築路最長的一段。[志 3]

合興公司於1901年自黃沙向北修建,至贖迴路權時止僅修築黃沙江高鎮約20公里路基,及黃沙至棠溪約10公里軌道[志 3]。廣東粵漢鐵路公司接手後,繼續向北推進[志 3]

由於鐵路公司總理人選糾紛,施工進度緩慢,直至1907年7月11日,清政府派員主持召開股東大會,隨即施工加快[6][志 3]。之後,公司分段修築自廣州黃沙沿北江東岸至韶關的商辦廣韶段,1909年修至源潭,長72公里。著名工程師詹天佑於1910年出任商辦粵漢鐵路總理兼總工程師,隨後工程在詹天佑主持下進展迅速[2]。1916年6月15日,廣韶段全線竣工,建築費用2014萬元[2][志 3]。粵漢鐵路公司還在黃沙建造了機輛修理廠,分8個車間,另設黃沙、英德、韶州3個車房[志 3]。在1935-1936年間,廣韶端改駛4-8-4型機車、橋梁載重加強為古柏氏E-50[志 3]

1936年8月,歷經30多年波折的粵漢鐵路終於成功修成[2][志 1][志 3]。1936年9月1日,從武昌開出直達廣州的第一趟列車[2]。當時火車時速只有35公里,從武昌到廣州需要44個小時。


工人運動

編輯

民國九年南段工程部工人罷工

編輯

1920年12月29日,粵漢鐵路南段工程部工人因鐵路維護不善、路局待遇不佳而舉行罷工,並得到工程部全體工人相繼響應。路局資方指使路警強迫工人開工,並開槍向工人射擊,打傷工人數名,引起工人更大的憤怒。最後,路局被迫認罪並優恤受傷工人,答應發還欠薪、修理路面等條件。[6]

民國十年湘鄂段機務段工人大罷工

編輯

1921年9月20日,因物價上漲,粵漢鐵路湘鄂段計81名機務段工人向粵漢路當局提出漲薪,因當局不予理會,便聲明將在10月6日發動罷工,但此81人隨後被英國人主管全部解僱。株洲、長沙、岳州、武昌徐家棚計837名工人忍無可忍,隨即提出在本月12日舉行總同盟罷工,並提出「同僚復職、罷免主管、改善生活」的主張。

12日,罷工如期舉行,湘鄂段全線癱瘓。在蕭耀南及在京粵漢鐵路督辦的調停下,最終於16日答應了工人大部分條件。17日,工人復工,罷工勝利。[13]

民國十一年湘鄂段工人大罷工(粵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編輯

受1921年10月大罷工成功的影響,工人的團體意識日漸成熟,武昌徐家棚率先成立了工人俱樂部[13]。1922年8月初,中共湘區委員會郭亮岳州車站開展工人運動,並於8月15日建立了粵漢路岳州工人俱樂部,陸漢胡當選為委員長,郭亮為秘書[14],爾後長沙工人俱樂部亦宣告成立。9月6日,徐家棚、岳州、長沙、株萍四處的工人俱樂部聯合組成了粵漢路工人俱樂部聯合會[14]

1922年9月初工人俱樂部幹部吳青山因小過錯而被當局工人監督張思榮及苗鳳鳴解僱,工人便於當月2日電請交通部在三日內說明情況但被無視。8日,當天粵漢鐵路工人俱樂部聯合會發表《罷工宣言》[13]

9日,罷工按時舉行[14][6]。隨後軍閥蕭耀南派軍隊鎮壓罷工,打死工人6人,打傷工人60多人,逮捕郭亮和岳州、徐家棚兩地工人100多人,以強迫工人復工[14]。27日,京漢、粵漢鐵路全體工人致電吳佩孚,要求48小時內圓滿答覆罷工工人要求,否則即舉行兩路全體罷工;同時,中共湖北執委湖南執委也動員了其他工人組織聲援罷工[14]。在輿論壓力下,吳佩孚向工人妥協,罷工也於28日結束[6]

1922年11月1日,參加罷工的四處工人俱樂部派出代表,在長沙新河正式成立了粵漢鐵路總工會,會址設在長沙[14]

民國十二年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二七大罷工)同情罷工

編輯

1923年2月8日,即二七大罷工舉行次日,為聲援京漢鐵路工人,武漢的粵漢鐵路工人亦發動了同情罷工,但最後被蕭耀南為首的軍警逼迫復工。[13]

民國十四年粵段工人罷工

編輯

1924年1月,廣東省政府任命林直勛為粵漢路局總理,但林上台後大量解僱舊職員且大量自派職員的行為招致董事會及舊職員群體的不滿,並逐漸與工人達成合作。隨後,2000餘名路內職工及工人召開大會,發表了「不得無故解僱職員及工人」、「解僱對路務不熟悉的冗員」、「八小時工作制」及最低工資相關的聲明。在沒有接到當局的任何答覆後,職員及工人在1925年4月17日發動罷工,粵段(廣韶段)全線癱瘓。 由於工人一方派遣了工人糾察隊監視路局新聘來的工人,董事會亦暗中支援工人罷工,因此工人罷工意志堅決並成功逼迫林允諾了大部分條件。[13]

建成後

編輯

抗戰之前

編輯

株韶段鋪通後,時值「兩廣事變」爆發,株韶段剛完成的坪石南邊田頭水和樂昌以北九峰水兩座30米長的鋼橋被破壞。

1936年8月1日,凌鴻勛就任粵漢鐵路管理局局長,三段線路正式合併,局機關設在武昌,下設總務處、工務處、會計處、運輸處、營業處。在衡陽設株韶段工程處,由淩鴻勛兼處長,繼續完備工程。

1936年9月1日,粵漢鐵路第一次開行廣州至武昌直達客車。全程1096公里,列車運行40多個小時。當時一周有三對直達車,分別於二四六由黃沙開行。

 
1937年5月5日執行的粵漢鐵路全車時刻表,當時全為站站停,從舊廣州南站到武昌站需時40小時,共計三天兩夜

因廣東各界的反對,粵漢鐵路與廣九鐵路始終未接軌聯通。後為使國外物資直接運達內地,粵漢鐵路局利用已成的黃埔港支線路基,自西聯站鋪軌14公里至石牌與廣九鐵路聯通,稱為「廣北聯絡線」[志 3]

抗戰時期

編輯

七七事變後,華北華東一帶的機關、企業、學校紛紛南遷,長江以北的機車車輛大量湧向粵漢鐵路,使原有的存車股道不敷應用;於是鐵路局在沿線車站增加到發線及存車線4.4萬延米、會讓站21個、股道1.5萬延米[志 3]。從七七事變到廣州失陷的15個月中,粵漢鐵路共運送部隊200餘萬人、軍用物資70餘萬噸[12];行車最密時,全線列車達140列[12]

1937年10月起,粵漢鐵路就遭到日軍連續轟炸。鐵路職工隨炸隨修,使行車沒有中斷,直至1938年10月21日廣州淪陷[2]。從1938年到1945年9月,因廣州、武漢、長沙、衡陽相繼淪陷,為阻隔日軍,粵漢鐵路職工奉命拆除設備或破壞線路,加上日軍的狂轟濫炸,全線70%的橋梁(303座)、9座隧道被毀,線路亦逐段被拆,站場及行車設備也幾乎全被破壞[2]。日本侵占期間,日軍曾在源潭新街間修建木便橋鋪軌,行駛軌道汽車[志 3]。到1944年5月,粵漢鐵路(含湘潭支線)湘潭至韶關間只有491公里能維持通車[志 1]

1944年日軍發動豫湘桂會戰,打通了粵漢鐵路全線。粵漢鐵路局方破壞了機車、車輛、設施後,職工內遷,交通部成立「粵漢湘桂黔桂三路撤退員工管訓委員會」。

抗戰勝利後

編輯

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國民政府交通部於1946年對全國鐵路開始實行幹線區管理制,粵漢鐵路管理局改為粵漢區鐵路管理局,杜鎮遠任局長[志 3]。1月起,鐵路局開始組織粵漢鐵路復路工程,要求先保證鐵路通車,再保證線路質量[志 3]。7月1日全線修復通車[2]

戰爭剛結束時,全線狀況非常糟糕,需補充土石方100餘萬立方米、堤垣約1.5萬立方米,正線缺少鋼軌總計259公里,連同支線、岔線、站線共缺鋼軌300餘公里、枕木一百多萬根、道碴一百多萬立方米[志 1]。修補工作均系分段招標承包[2]。後由於通貨膨脹、材料匱乏等原因,直到1948年9月,才基本完成架設正橋。修復時,國內材料短缺,只能依靠國外的材料[志 1]。為加快鋪軌進度,鐵路局不得已請求將湘桂鐵路已破壞軌道調至本線鋪設[志 1]。同時,施工方還就地收購枕木、開採道碴,並組織6個鋪軌隊分段鋪軌,晝夜施工[志 1]

在兩年半的時間內,全線完成主要工程量為:土石方約230萬立方米,修復鋼梁1.7萬噸,混凝土工程5萬立方米,補充枕木119萬根,鋪軌482公里,換軌200公里;然而,完成的進度只有全部計劃的17%[志 3]。另外,由於該路軌道幾經拆鋪遷動,散失甚多,修復期間軌料缺乏,又限時通車,所以施工方鋪設的軌道型號非常繁多,質量也參差不齊;而配件種類更為繁雜,尺寸也沒有統一,這使得當時軌道狀況極差[志 1]

1947年,粵漢區鐵路管理局為調整廣州市內的火車站業務,修築了長740米的雲麓至永村[註 10]聯絡線,使粵漢鐵路客車能直達大沙頭站;隨後,鐵路局安排大沙頭站專辦客運,易名廣州東站,黃沙站專辦貨運,易名廣州南站[志 3]

解放軍渡過長江後,白崇禧在1949年5月至8月間多次催促鐵路工人拆除粵漢鐵路,工人卻不斷拖延以抗命[志 1]。最後在當地國軍的監督下,工人從9月16日至10月5日破壞了部分線路、橋隧,共拆除軌道30.3公里[志 1]。1949年6月21日,國民政府廣州綏靖公署密令有關機關執行破壞鐵路計劃,遭到粵漢鐵路職工和中共在穗分支的阻止[2],但國軍余漢謀部在撤退時仍然破壞了廣東境內的橋梁[志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

編輯

長沙和平解放後,衡陽鐵路局於8月成立,並立即着手搶修鐵路。10月14日廣州戰鬥後,廣州市軍管會於23日對粵漢區鐵路管理局南段辦事處及其所屬機構和職工進行軍事接管[2]。在鐵道兵配合下,1949年10月14日,武昌至岳陽間恢復通車,11月2日岳陽至長沙段修復,長沙至衡陽間由於耒河橋修復工程艱巨,11月28日以便線便橋勉強開通;全線在新岩下橋修復後,於12月29日貫通[志 1]。當日,通車典禮在大沙頭站舉行,時任廣東省人民政府主席葉劍英主持通車典禮並剪彩[2]

合併為京廣鐵路

編輯

1957年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通車後,京漢鐵路粵漢鐵路(不包括武昌站-武昌北站區間)兩條鐵路接軌,並於1957年11月11日合併為京廣鐵路[15][16]

支線

編輯

廣三鐵路

編輯

廣三鐵路在修建時被稱作「粵漢鐵路省佛支路」,從廣州市原芳村區石圍塘站原三水縣(今屬於佛山市)的三水站[志 3]。由於佛山鎮一帶手工業發達,三水縣又在1897年開埠華美合興公司在簽訂《借款續約》後,首先在1903年10月建成了這段鐵路來獲得收益[志 3]。線路在抗日戰爭時期曾被中國軍隊拆毀,在日本投降後短暫修復,後又在50年代初被拆除部分[志 3]。由於廣三鐵路與粵漢鐵路分別位於江兩岸,兩線的列車都是獨立運營的[志 3]。1953年,來往黃沙車站和石圍塘站之間的鐵路輪渡開通,兩線列車可以相互來往;1960年,珠江大橋將兩線接軌,輪渡也隨之停運[志 3]。一直以來,廣三鐵路的技術標準都偏低,直到珠江大橋開通後才逐漸改善[志 3]。2004年,廣三鐵路與三茂鐵路合併為廣茂鐵路[17]

英城支線

編輯

英城鐵路支線英德車站北端西側出岔,至英德市河東岸輪渡碼頭,實際作為下河線使用,於1913年5月10日通車,1938年被中國軍隊在撤退時拆除[志 3]

影響

編輯

早在1903年滬寧鐵路籌款時,盛宣懷張之洞等人就已經簽訂過類似的合同,使外國資方能通過行使抵押權,取得修築權、經營權、施工指揮權和人事權等一系列權力,被稱為「以路作抵」,同期的鐵路大多按照這種模式。由於朝野缺乏現代經濟學的知識,沒能意識到這種條款對中國的威脅,而中國有限的償還能力,更使抵押權無限擴大,實質上損害中國的主權[10]

粵漢鐵路湘鄂段修成後,極大地刺激了湖南省的經濟,多個城市迅速發展,地位也大幅提升。

  • 自粵漢鐵路通車以來,株洲的市場上匯集了萍鄉醴陵之煤,醴陵之瓷器、鞭炮、夏布,周邊穀米等大宗商品,使得這裡逐漸發展成為湘東地區糧食、煤炭、瓷器等的集散地[18];同時,作為浙贛鐵路和粵漢鐵路兩條幹線的交匯處,株洲也成為了中南地區最大的鐵路樞紐之一,還與鄭州並稱為「南[18]。因此,株洲也被稱作「火車拉來的城市」[18]
  • 鐵路的通車方便了長沙地區農副產品的輸出,也使其他大城市的工業品及外國商品可由鐵路運抵長沙[18]
  • 衡陽也因為鐵路的修建和通車而迅速發展。1933年9月,粵漢鐵路株韶段工程局由廣州遷至衡陽開展建設,隨之而來的員工為衡陽帶來了巨大的市場需求;隨着鐵路完工和公路的修建,衡陽變成了鄰省的中心點之一[18]
  • 郴州自鐵路通車以來,成為湘南的物資集散中心;農副產品多經此集散,商品運輸逐漸由水路改為鐵路和公路[18]。另外,郴州還出現了私營汽車運輸業、鐵路運輸代辦業、代收土產品的信託業等[18]
  • 相反,湘潭作為湖南省曾經的商業中心,由於並未在粵漢鐵路正線上而逐漸衰落[18]

相關文物和紀念設施

編輯
 
舊粵漢鐵路省界橋
名稱 位置 保護級別 備註
粵漢鐵路遺址

(含九樹下車站段、白石渡段)

  • 風吹口橋
  • 燕塘橋
  • 省界橋
  • 白石渡隧道
  • 燕塘隧道
湖南省郴州市蘇仙區宜章縣 郴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總長約20餘公里,有鐵路橋梁3座、隧道遺址3處、護坡遺址2處。

橋身刻有「民國二十五年•凌鴻勛」等字樣。[19][20][21]

廣州鐵路博物館有一座省界橋的複製品。[22]

粵漢鐵路路線位置圖 衡陽鐵路博物館 1935年繪製[23]
粵漢鐵路界碑 廣州鐵路博物館 於2022年4月22日在京廣線2022公里+200米處(廣東省韶關市境內)被發現。[22][24]
廣州鐵路博物館 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 原廣州南站改造而成。改造後的站房正面貼上了「黃沙車站 商辦廣東粵漢鐵路」(從右到左)字樣。博物館內收藏有粵漢鐵路相關物件。[25]

注釋

編輯
  1. ^ 以當時美元與英磅的匯價折算,借款額增加了一倍[志 1]
  2. ^ 其中300萬美元為廣三鐵路的造價和粵漢鐵路的勘測費用,
    375萬美元為補償合興公司權利損失[志 2][6][2][1][志 3]
  3. ^ 約合時價550萬美元[志 2]
  4. ^ 公司所定集股和征捐辦法:
    1. 商民認交的優先股;
    2. 房捐股;
    3. 職工薪股;
    4. 米捐;
    5. 鹽斤加價;
    6. 衡陽零陵邵陽3府增銷淮鹽的厘金;
    7. 隨糧帶徵的地方租股。[志 1]
  5. ^ 包括:[志 1]
  6. ^ 合同中規定:[志 1]
    • 借款總數為600萬金鎊,約合當時銀兩9,000萬元;
    • 四國各提供1/4的款額;
    • 年息5厘;
    • 借款期限40年,以兩湖厘金鹽稅等收入作擔保;
    • 款項用以修築兩湖境內粵漢鐵路京漢鐵路廣水車站襄陽站區間;
  7. ^ 其中鋼橋216座,計長4427.68延米,
    水泥拱橋101座,計長1595.76延米
  8. ^ 分段購地金額:[志 1]
    • 武昌至長沙間地價銀171.27萬元。
    • 長沙至淥口段地價銀1.3萬元,制錢59.28萬吊;
    • 株洲至淥口加購地價銀1.82萬元,
    • 易家灣加購地價銀2643元。
  9. ^ 六區段分別為:
    • 韶關至樂昌段為第一總段
    • 樂昌至羅家渡46.606公里為第二總段;
    • 羅家渡至水頭洞66.696公里為第三總段;
    • 水頭洞至高亭司59.9公里為第四總段;
    • 高亭司至觀音橋75.0公里為第五總段;
    • 觀音橋至豐塘67.077公里為第六總段;
    • 豐塘至株洲90.7公里為第七總段。
    6總段還下設21個分段。[志 3][志 1]
  10. ^ 廣州動物園北門附近

原文

編輯
  1. ^ 盛氏在繼辦粵漢鐵路時奏稱:
    「現在已踞已留已窺亦有圖扼長江之謀,各要塞口岸,幾盡為外國所占。僅有內地猶可南北自由往來,若粵漢一線再假手英人,將來俄路南引,英軌北趨,只蘆漢一線踞嵴其中,何能展布。惟有趕將粵漢占定自辦尚堪稍資補救。故此路借款,斷以美國為宜……」[3]
  2. ^ 《粵漢鐵路借款築路合同》部分條款:[4]
    • 第二款 俟借款總數酌定至少核實英金400萬磅,即交總數印發中國國家金元小票,交華美合興公司收執作押。
    • 第七款 此合同議定允准照辦之後,華美公司即派人偕工程師,會同總公司人員,前往勘路;……若無意外延阻之事,自開工之日起,三年之內,華美公司允將全路建成。
    • 第八款 以鐵路頭次作押之借款小票,由發票之日起計,以50年為期,25年之內,總公司將此小票無論多寡,均可贖還,惟票內所注每百元須加貼二元半。25年之後贖還,則只照票注之數收買,不必加貼。
    • 第九款 上款所言借款小票,一經全額贖還之後,中國總公司即可收回鐵路,自行管理,華美公司所用人等,任由總公司自定去留。
    • (附件二) 本日(1898年4月14日)美華合興公司簽訂合同,允籌借款項,建造自漢口至粵省城鐵路,而煤為鐵路造成後駛車所需,茲議定,中國鐵路總公司一經請准鐵路附近地方開採煤礦,即當允准美華合興公司勘查開辦,該公司並允籌劃本合同所需之款。所有舉借款項、開辦煤礦、分攤盈利等詳細事宜,應由中國鐵路總公司督辦大臣與美華合興公司商酌妥訂。
  3. ^ 《粵漢鐵路借款續約》第十七條:
    此續約與及原約一體訂立者,准美國公司之接辦人或代辦人一律享受。但美國人不得將此合同轉與他國及他國之人。又議定除督辦與美國公司互繕憑據允准外,粵漢幹路及枝路通界內,不准築造爭奪生意之鐵路,並不准築造與粵漢幹路及枝路同向並行之鐵路,致損利益。[5]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志書

編輯

其他來源

編輯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督办粤汉铁路. 湖北日報. 2004-12-14 17:07:00 [2018-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9).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何露. 历经沧桑的粤汉铁路 文史广东. 廣東文史網. 2018-07-20 [2018-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5). 
  3. ^ 路政篇 第三章. 交通史. : 1-2頁. 
  4. ^ 江沛. 第二册. 中國近代鐵路史資料 (鳳凰出版社). 2014: 501–504. ISBN 9787550620254. 
  5. ^ 江沛. 第二册. 中國近代鐵路史資料 (鳳凰出版社). 2014: 512–515. ISBN 9787550620254.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广州图书馆·广州史记·(粤汉铁路)危难关头,救国实业让官员走开. 廣州圖書館. [2018-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5). 
  7. ^ 晚清铁路困局:铁路成了压死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 今晚報. 2016-05-12 [2019-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3). 
  8. ^ 8.0 8.1 晚清铁路困局:铁路成了压死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 今晚報. 2016-05-12 [2019-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3). 
  9. ^ 金士宣、徐文述. 中国铁路发展史. 中國鐵道出版社. 1986-11: 264. ISBN 9787113039875.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中國鐵道博物館. 湖广铁路债券案. 2017-07-13 17:17:00 [2019年1月2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1月22日). 
  11. ^ 武汉是坐着火车穿越历史而来的城市_长江日报. www.cjrbapp.cjn.cn. [2019-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02). 
  12. ^ 12.0 12.1 12.2 12.3 粤汉铁路贯通记:一颗道钉一滴血(图) - 头条新闻 - 湖南在线 - 华声在线. hunan.voc.com.cn. 2015-07-29 08:09:28 [2019-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7).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支那鐵道に於ける罷工の記錄. 中國: 鐵道省北京辦公處. 1926-09: 44–45 [2023-03-16]. doi:10.11501/187287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4).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粤汉铁路总工会会员证——党领导工人运动的重要证物 | 湖南省博物館. www.hnmuseum.com. [2019-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0). 
  15. ^ 世界最长高速铁路 为“中国梦”提速--理论--人民网. theory.people.com.cn. 2012年12月26日10:37 [2019-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3月27日). 
  16. ^ 中國周刊. 被京广铁路改变的城市:郑州和武汉的发展与“争斗”. hb.ifeng.com. 2013年12月12日 11:26 [2019-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3月27日). 
  17. ^ 广茂铁路联为一体 铁道部对三茂铁路实现控股--时政--人民网. www.people.com.cn. 2004年02月29日02:21 [2019-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4月4日). 
  18. ^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粤汉铁路与近代湖南城市变迁-中国社会科学网. www.cssn.cn. 2018年10月08日 07:53 [2018-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3月23日). 
  19. ^ 郴政函〔2012〕14号 关于公布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郴州市人民政府. 2012-11-06. [失效連結]
  20. ^ 【红色印记】粤汉铁路遗址行. 鳳凰網. 2021-07-29 [2022-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7). 
  21. ^ 宜章境内的粤汉铁路遗址. 郴州網. 2014-01-05 [2022-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6). 
  22. ^ 22.0 22.1 广州铁路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人民日報. 2022-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2). 
  23. ^ 走!从衡阳出发来场最美铁路上的穿越之旅. 紅網. 2021-07-27 [2022-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3). 
  24. ^ 第一块粤汉铁路石刻界碑采集到广州铁路博物馆. 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 2022-04-24 [2022-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4). 
  25. ^ 广州铁路博物馆正式开放. 新華社. 2022-05-18 [2022-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