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级戰列艦
共和级戰列艦(英语:République-class)是法国海军于1890年代初期所建造的前无畏舰,总共由2艘舰组成,分别为共和号与祖国号。本级舰属于《1900年舰队法案》的其中一部分,主要是针对德意志帝国于1898年生效的《1898年海军法》做回应。建造法案允许法国海军建造6艘新戰列艦,不过后4艘独立出来并列入自由级戰列艦。军舰设计者为法国著名的设计师白劳易,他在设计上改进早期法国戰列艦许多缺失。在武器配备上,共和级戰列艦配备4门305毫米口径1893/96年型主炮在2座双联装炮塔内,以及18门164毫米口径1896年型火炮当作次要武器,多数次要武器被配置在较灵活运作的炮塔内,并受到更有效地装甲保护 降低早期戰列艦在相对轻微的破坏中即失去稳定性的状况。在其他性能诸元上,本级舰水线装甲带最大厚度为280毫米(11.0吋),排水量落在14,605公吨(14,374长吨),最大航速可达19节(35千米每小时;22哩每小时)。
共和级戰列艦 République class | |
---|---|
概观 | |
舰种 | 前无畏舰 |
舰名出处 | 共和国 |
拥有国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
前型 | 絮弗伦号戰列艦 |
次型 | 自由级戰列艦 |
同型 | 共和、祖国 |
完成数 | 2艘 |
退役数 | 2艘 |
技术数据 | |
标准排水量 | 14,870公吨(14,640长吨) |
满载排水量 | 共和:14,605公吨(14,374长吨;16,099短吨) 祖国:14,900公吨(14,660长吨;16,420短吨) |
全长 | 135.25米(443呎9吋) |
水线长 | 131米(429呎9吋) |
全宽 | 24.26米(79.6呎) |
吃水 | 8.2米(26呎11吋) |
锅炉 | 24台尼克劳斯式锅炉 |
动力 | 三轴推进、垂直型三胀式蒸汽机 |
功率 | 18,000匹轴马力(13,400千瓦特) |
最高速度 | 19节(35千米每小时;22哩每小时) |
乘员 | 平时:32名军官及710名船员 战时:44名军官及765名船员 |
武器装备 | 4门305毫米口径1893/96年型主炮在2座双联装炮塔内 18门164毫米口径1896年型火炮 25门哈其开斯3磅舰炮 2组450毫米(18吋)口径鱼雷管 |
装甲 | 水线装甲带:280毫米(11吋) 主炮塔:360毫米(14吋) 司令塔:266毫米(10.5吋) 上层甲板:54 mm(2.1吋) 下层甲板:51 mm(2.0吋) |
当2舰陆续于1907年服役时,英国划时代的无畏号戰列艦早已服役于皇家海军,尽管相比之下本级舰明显过时,但在多数时间仍在法国舰队中担任主力舰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为止。在整个服役生涯期间,共和号与祖国号一直隶属于法国地中海舰队,和平时期基本上较为平静无事,常驻的任务包括例行训练、访问各个法国或外国港口、以及参与由法国政客或外国政要所举行的海军阅兵典礼。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爆发后,本级舰被指派前往护航往来于法属北非及法国本土间的运兵船舰队,接着与主力舰队前往亚得里亚海与奥匈帝国海军作战。1914年9月的安提瓦里海战期间,2舰在海战中协助法军舰队击沉奥匈帝国海军的泽塔号防护巡洋舰。
随后2舰协助联军封锁亚得里亚海南方海域的奥特朗托海峡,阻止奥匈帝国海军突破地中海防线,但在遭到奥匈帝国的U型潜艇多次袭击后,为了减少损害而撤离至科孚岛和马耳他等地。祖国号接下来于1915年5月转移至达达尼尔海峡支援加里波利之战中的联军部队,而共和号也在1916年1月转移至该处海域,掩护准备从加里波利半岛撤军的部队。2舰接着支援联军在希腊萨洛尼卡及其它地方的军事行动,迫使希腊原本中立且亲德的政府倒台,新政府成立后立刻加入协约国阵营,并同意联军在马其顿开启新战线。在战争最后数个岁月里,2舰在穆兹罗斯度过。首舰共和号于1918年1月将2门305毫米(12.0吋)口径主炮拆卸下来转移给陆军后改为训练舰,接着于1920年解除武装,并在1921年除籍,同时卖给意大利拆船厂。祖国号则留在土伦担任训练舰,直至1926年才退役,并在1928年出售拆解。
设计
编辑共和级戰列艦建造案属《1900年舰队法案》的其中一部分,根据法案内容,允许法国海军建造6艘新戰列艦。[1]这项法案主要是针对德意志帝国于1898年生效的《1898年海军法》,当时德意志帝国海军在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的领导下,意欲扩张海军势力来与英国皇家海军相抗衡。不过德国此举同时激起另一个主要对手法国的警觉心,迫使法国政府下定决心通过海军法来扩充舰队,以便能与德国相抗衡。在白劳易于1896年开始担任海军建造总监(Central Director of Naval Construction、DCCN)一职后,新戰列艦设计方案便开始筹画。接下来白劳易开始参考1890年代建造的戰列艦外型并修正许多缺失,包括将装甲带在水线以上的面积尽量加大,降低炮弹击中装甲带后所造成的进水风险,同时减少舰体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形发生。[2]
白劳易接着构思如何能提升新戰列艦性能,他在1897年11月时提出新戰列艦排水量须为13,600公吨(13,400长吨),这样的标准已超出先前的戰列艦设计,但这种构思是以增加排水量为前提下,将能够采用防护更好的装甲布局,以便能抵御新开发的穿甲弹攻击。新舰体将会拥有长度较长、面积较广的水线装甲带保护,舰体顶部设有平坦的装甲甲板,整体布局如同将军舰改造为一个大型的装甲箱。舰体内部设有高度细分的水密隔舱,确保能降低大量进水时所造成的危险。[2]
随着新舰体的设计资讯在接下来2年持续进行,整体细节同时在这段期间陆续制定出来。之后设计人员于1898年4月20日提交一份计划案,舰体排水量预计将增加到15,000公吨(15,000长吨),这标准与同时代英国戰列艦相当。为了确保能通过苏伊士运河,舰宽将限制在8.4米(28呎)左右,同时指定主炮口径需为305毫米(12.0吋),并配置在2座双联装主炮塔内。法国海军高层审阅后批准提案,但要求一部分的细节需要修改,这当中包括重新调整次要武器布局,然而新的需求会导致舰体上方重量增加,若要维持排水量就必须减少一部分的装甲厚度,但海军高层后来拒绝降低装甲厚度,最后整个提案被迫大部分修改。[3]
1898年12月23日,设计人员提出副炮塔生产厂商由施耐德-克鲁佐及国有企业的火炮装备总局之中二择一,后来由后者胜出。接着在1899年4月28日的另一次会议中,确定新戰列艦的新设计方案,并于1899年5月29日委由白劳易做细部修改,以便能符合采用规范。经过2个月的修改后,白劳易于1899年8月8日提交最终版本。海军高层收到最终方案后,花上1年的时间进行审阅,最后于1900年7月10日由海军部长让·马里·安托万·德拉内桑批准提案,法国国会同时于12月9日批准《1900年舰队法》,授权法国海军可建造6艘新戰列艦。[4]
白劳易所提交的设计方案原预计要建造6艘,但在开始建造2艘后,由于其他国家同样改进新戰列艦设计,特别是受到英王爱德华七世级戰列艦建造的影响,导致另外4艘的戰列艦设计重新修改。在其他海军强权国家内,开始将重型副炮配置于舰上,例如英王爱德华七世级的副炮口径采9.2吋(230毫米),这迫使法国设计人员将副炮口径从原先的164.7毫米(6.48吋)换成194毫米(7.6吋),而这4艘新设计被归类在次型自由级戰列艦,这也使得自由级戰列艦有时被归为共和级亚型,而非独立一个船级。[1]当共和号与祖国号相继于1907年服役时,英国的划时代戰列艦无畏号已经开始服役于英国皇家海军,该舰采用全装重型火炮设计,让共和级等前无畏舰显得过时。[5][6]
整体特征与推进系统
编辑共和级戰列艦全长135.25米(443呎9吋),其水线长131米(429呎9吋)、垂标间距133.81米(439呎0吋);水线上的舰宽为24.25米(79呎7吋);平均吃水深度落在8.2米(26呎11吋)之间。在设计初期,本级舰设计排水量落在14,870公吨(14,640长吨),然而实际上,满载状况下的共和号排水量为14,605公吨(14,374长吨;16,099短吨),而祖国号则是14,900公吨(14,660长吨;16,420短吨),比首舰共和号稍重一些。本级舰的舰体以白劳易先前设计的光荣级装甲巡洋舰为模型,在下装甲甲板下方的空间划分15间水密隔舱,并在舱底设置舭龙骨来提升航行稳定性。[7][8]
舰体的前甲板设计较高,并延伸至主桅处;前甲板处仍保留一小型战斗井架,在主桅杆上同时也保留一杆式井架。前上层建筑由4层甲板结构组成,另包括前桅、司令塔、海图室、指挥官寝室、舰桥等设施都设在此处。然而这种设置在服役时证明有数个问题发生,包括司令塔太小,无法容纳指定数量的船员;舰桥阻挡到从司令塔望向船艉的视线,使得指挥官必须离开司令塔的保护,才能看清军舰周围的状况;1912年至1913年的改装期间,为了解决视野问题,舰桥侧翼被局部拆卸。不过相似的问题同样在后上层建筑困扰著,尤其是后火控系统所受到的影响最多。[9][10]
舰上预计可容纳32名军官及710名船员,但在担任旗舰时,容纳人数可增加到44名军官及765名船员,在这当中包括一名海军上将。每艘舰配有18艘小型船只供使用,这些船只的类型分别为轻型帆船、独桅纵帆船、救生筏、小艇、平底船等。若是担任旗舰时,舰上将增加1艘舰长座艇以及3艘小艇。[9][11]
推进系统
编辑本级舰推进系统采三轴推进,使用4组垂直型三胀式蒸汽机,并安装24台尼克劳斯式锅炉。所有锅炉平均分散在4间锅炉舱内,前3间锅炉舱配有2座排气烟囱,后锅炉舱则独自连接一座排气烟囱。所有推进系统位在船舯的独立水密隔舱内,位置介于前3间锅炉舱与后锅炉舱之间。每组推进系统连至一组青铜制三叶螺旋桨。两艘舰位在船轴线上的主螺旋桨直径皆为4.85米(15呎11吋),但位在两侧的螺旋桨却各有不同,如共和号的侧螺旋桨直径为4.8米(15呎9吋),但祖国号的侧螺旋桨直径则是5米(16呎5吋)。舰上另配备6台发电机,其中2组500安培发电机为主炮塔及弹药升降机提供电力,另外4组800安培发电机为其余船舶系统提供电力。[9][12]
整组推进系统可提供17,500匹公制马力(17,260匹指示马力)额定功率,设计初期时预计最高航速为18节(33千米每小时;21哩每小时)。[9]不过在海试期间,两舰皆轻易地超出原预计最高航速。如共和号最大输出可达19,898匹公制马力(19,626匹指示马力),而最高航速达到19.15节(35.47千米每小时;22.04哩每小时);祖国号则是输出在18,107匹公制马力(17,859匹指示马力)时,最高航速就达到19.125节(35.420千米每小时;22.009哩每小时)。[13]出航执勤时,舰上的燃煤库存量为900公吨(890长吨),满载时可达到1,800 t(1,800 long ton),确保在10节(19千米每小时;12哩每小时)航速下,其巡航半径可达到8,400海里(15,600千米;9,700哩)。[12][14]
武器配备
编辑共和级戰列艦的主要武器由4门305毫米口径1893/96年型主炮组成,这4门主炮安装在2座双联装炮塔内;2座主炮塔则平均分配至前甲板与后甲板侧。305毫米(12.0吋)口径主炮使用350千克(770英磅)重的炮弹,其枪口初速为865米每秒(2,840呎每秒)。在最大升角12度时,305毫米(12.0吋)口径主炮的射程达12,500米(41,000呎),其射速为每分钟1轮。炮塔与火炮皆为电动操作,同一座炮塔内的2门火炮可同步升降,若有需要时亦可调整为各自独立升降状态。在装弹作业时,炮管需降至-5度才可进行作业;每座炮塔可储备8轮炮弹供紧急使用。在共和级之前,法国海军戰列艦皆会携带多种类型的炮弹,这些炮弹类型包括穿甲弹、半穿甲弹、铸铁弹、高爆弹、榴霰弹等,但在共和级服役后,法国海军开始标准化载弹规格,因此本级舰仅携带穿甲弹与半穿甲弹。在和平时期,每门炮共配备65发炮弹,每艘舰共260发,其中104发为穿甲弹,其余156发则为半穿甲弹。若在战时,舰上可配备780发炮弹,是和平时期的3倍数量。[15][16][17]
18门164毫米口径1896年型火炮为本级舰的次要武器,其中12门安装在双联装炮塔内,另外6门则设置在炮廓中。在炮塔内的164毫米(6.5吋)口径火炮最大射程为10,800米(35,400呎),而位在炮廓中的164毫米(6.5吋)口径火炮最大射程则为9,000米(30,000呎),所有火炮皆使用穿甲弹与半穿甲弹,炮弹重量分别为54.9千克(121磅)及52.3千克(115磅),枪口初速为900 m/s(3,000 ft/s),射速为每分钟3轮。在炮塔内的164毫米(6.5吋)口径火炮在水平旋转部分与主炮塔一样以电动操作,但垂直升降部分则须人力操作,而位在炮廓中的164毫米(6.5吋)口径火炮则是仅能全手动操作。与主炮相异的是,164毫米(6.5吋)口径火炮在任何炮口仰角下皆可进行装弹作业。[18][19]
舰上另设有25门哈其开斯3磅舰炮来抵御鱼雷艇的攻击,但在建造过程中即发现此类型火炮已不在适用于应付新型鱼雷艇的攻击。因此法国海军高层于1905年8月22日下令将原先装设在船体上的16门3磅舰炮替换成13门65 mm(2.6吋)口径1902年型火炮,新火炮的射速为每分钟15轮,最大射程半径达8,000米(26,000呎)。另外8门位于前桅战斗平台及上层建筑中的3磅舰炮则被保留下来,这些火炮的射速与65毫米(2.6吋)口径火炮相同,但射程仅只有6,000米(20,000呎)。其使用的炮弹重量仅2千克(4.4磅),与65毫米(2.6吋)口径火炮使用的4.17千克(9.2磅)重炮弹相比下较轻。出航执勤时,每门65毫米(2.6吋)口径火炮配有450轮炮弹,3磅舰炮则为每门550轮。[20]
在舰体水线下区域,另设有2组450毫米(17.7吋)口径鱼雷管,与前164毫米(6.5吋)口径火炮并排。[7]每组鱼雷管旋转角度皆固定住,瞄准方向为船梁前方夹角19度。每组鱼雷管各配有3发1904年型鱼雷,其射程1,000米(3,300呎),速度为32.5 kn(60.2 km/h;37.4 mph),载有100千克(220磅)重的弹头。每艘舰另配有20枚水雷,可借由轻型帆船进行铺设。[21]
装甲防护
编辑本级舰的主装甲带以2组渗碳钢装甲制列板组成,在水线区域最大厚度为280毫米(11吋),并在船艏与船艉处降至180毫米(7.1吋)。主装甲带在船艉处终端连结一200 mm(7.9吋)厚的横向水密舱壁,舱壁背侧设有80 mm(3.1吋)厚的柚木板,此柚木板以2层10 mm(0.39吋)厚的电镀层保护之。主装甲带往前则延伸至艏柱为止,整个装甲带厚度在上缘区域为240毫米(9.4吋),接着在水线以上的区域大致上在230毫米(9.1吋)之间,接着在下缘区域减至50毫米(2.0吋)。在主甲板及上层建筑第一层甲板区间由3组薄型列板装甲保护之,此处的装甲由64 mm(2.5吋)厚的钢板与80 mm(3.1吋)厚的柚木板组成,在前主炮座区域则以120 mm(4.7吋)厚的舱壁相连接。[22]
水平保护由两组装甲甲板组成,上层甲板与主甲板同一水平的区域几乎覆盖整个舰体,从船艏延伸到船艉横向水密舱壁处。此甲板由3层18 mm(0.71吋)厚的钢板组成,总厚度达54 mm(2.1吋)。在其下方包括发动机与锅炉舱之间的下层甲板由3层17 mm(0.67吋)厚的钢板组成,总厚度达51 mm(2.0吋)。在甲板两侧区域,以向下倾斜方式连接到主装甲带下缘区域,此处倾斜装甲侧面由2层36 mm(1.4吋)厚的钢板组成。白劳易在设计时打算限制战损时涌入舰体的海水,因此在上层与下层装甲甲板之间位于装甲带后侧的区域,设置高度细分的堰舱,以便能降低进水风险。储煤舱则设置在堰舱后侧,用以抵挡飞溅进来的炮弹或装甲碎片。[22][23]
主炮塔区域是本级舰装甲厚度最厚的区域,正面装甲厚度为360毫米(14吋),侧面装甲厚度也有280毫米(11吋),整个主炮塔装甲板皆使用渗碳钢为原料。每片装甲板后侧皆装有2层20 mm(0.79吋)厚的钢板,炮塔顶部由3层24 mm(0.94吋)厚的钢板组成;在主甲板以上的炮座区域以246 mm(9.7吋)厚的装甲板保护着,甲板以下的区域则减至66 mm(2.6吋)。在主炮座前方区域装设166 mm(6.5吋)厚的过渡装甲,用以保护炮座到上装甲带的区域。副炮塔的正面装甲厚度为138毫米(5.4吋),侧面则使用246毫米(9.7吋)厚的低碳钢,4个侧面装甲均由2层13 mm(0.51吋)厚的钢板支撑,以便能平衡炮塔重量。炮塔顶部由3层13 mm(0.51吋)厚的钢板组成。炮廓区域以140毫米(5.5吋)的装甲板保护,在其后侧装有2层10 mm(0.39吋)厚的钢板,所有在炮廓的火炮皆配有与炮廓装甲同样厚度的炮盾保护之。[23]
前司令塔的前方与左右两侧以266 mm(10.5吋)厚的装甲板保护之,后侧的装甲板厚度则为216 mm(8.5吋),4个侧面装甲均由2层17 mm(0.67吋)厚的钢板支撑。在后侧入口处通道,装设有174 mm(6.9吋)厚的舱壁保护之。连接司令塔与船舶下方的发射站之间的通信管等相关系统,则以200 mm(7.9吋)厚的重型装甲管保护之。在上层甲板下方的装甲管,2层30 mm(1.2吋)厚的钢板减至只有10 mm(0.39吋)厚。[23]
改装
编辑法国海军在共和级服役后,对主炮塔火炮提升仰角或是相关增加射程的改装方案曾多次尝试,但后来证实这是无法执行的,但海军人员后来将炮塔后方两侧的空舱间灌水注满,让炮塔向后倾斜2度,被动地让火炮仰角有所提升,同时使最大射程半径从12,500至13,500米(41,000至44,300呎)。1915年至1916年期间,副炮塔配置一台新的电动机,用以提升运转及升降效率;另外位在舰桥两侧的哈其开斯3磅舰炮被移除,后上层建筑的2门3磅舰炮则被移至后主炮塔顶部。1915年12月8日,海军司令部发布命令,要求将舰上的轻装火炮数量修改为4门3磅舰炮及8门65 mm(2.6吋)口径1902年型火炮。1916年时,一部分的轻装火炮再次进行改装,其中4门3磅舰炮改以高角度防空座安置,并配置在后主炮塔及第5与第5座副炮塔顶部。[24]
1912年至1913年期间,本级舰安装2组长2米(6呎7吋)的巴尔与史特劳德测距仪,不过祖国号后来将此型号更替为2.74米(9呎0吋)长的测距仪,而该组测距仪是由孤拔号戰列艦转移过来的。在后续测试结果显示,若采用可测距更广阔的测距仪型号容易导致人员适应不良,因此海军人员后来决定在所有戰列艦上仅保留2米(6呎7吋)长的型号。1916年后,海军高层人员下令将舰队所有测距设备进行现代化改造,祖国号上的主炮及副炮分别配有1组2.74米(9呎0吋)长及2组2米(6呎7吋)长的测距仪,另外还加装1组长0.8米(2呎7吋)的巴尔与史特劳德测距仪供舰上高射炮使用。共和号上所配置的测距仪细节则未保留下来,历史学家约翰·乔丹(John Jordan)与菲利浦·凯勒斯(Philippe Caresse)指出共和号的测距仪改装计划从未完全实现过,因此无法了解该舰是否变更过测距设备。[25]
同型舰
编辑舰名 | 名称来源 | 造船厂 | 架设日期 | 下水日期 | 服役日期 | 结局 | 附注 |
---|---|---|---|---|---|---|---|
共和号 | 共和国 | 布雷斯特兵工厂 | 1901年12月27日 | 1902年9月4日 | 1907年1月12日 | 1921年时拆解。 | [26] |
祖国号 | 祖国 | 滨海拉塞讷造船厂 | 1902年4月1日 | 1903年12月17日 | 1907年7月1日 | 1928年时拆解。 | [26] |
服役历程
编辑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编辑共和级首舰共和号于1901年12月在布雷斯特兵工厂放置龙骨,于1902年9月4日首次下水;当所有装备安装完后,该舰于1907年1月正式服役。二号舰祖国号在首舰开始建造3个多月后,于1902年4月1日在滨海拉塞讷造船厂放置龙骨;该舰于1903年12月17日首次下水,并于1907年7月开始服役。[7]尽管共和级戰列艦在建成后是法国海军当时较为先进的军舰,但同时期英国建造的无畏号戰列艦已经在1906年12月2日开始服役,该舰采全巨炮设计(all-big-gun),主炮使用10门12吋(300毫米)口径火跑,并使用能提供更快航速的蒸汽涡轮发动机当作推进系统,使得本级舰在服役时即性能过时。[27]
当2艘共和级戰列艦皆正式服役后,法国海军高层将它们分派至法国地中海舰队,祖国号甚至还担任舰队旗舰,并随舰队驻扎在土伦、儒昂湾、滨海自由城等港湾。1900年至1910年初期,2舰经常随舰队在地中海西部及大西洋海域进行多次常规与和平时期训练,并多次参与由法国总统、其他政府官员、以及各国政要所举行的海军阅兵典礼。本级舰还经常访问包括西班牙、摩纳哥、意大利等地中海各个外国港口。当丹东级戰列艦于1911年初陆续服役后,法国海军将共和号与祖国号转调至地中海舰队第2分舰队,而祖国号仍被指派为舰队旗舰。[28][29][30]
不过2舰在服役期间接连发生多起意外,祖国号在1907年5月29日海试期间,其中一台锅炉的冷凝管突然爆裂,造成数名锅炉工烫伤,该舰也因此必须返回土伦更换零件。[31]1910年2月,祖国号上的船员不小心发射一枚鱼雷击中共和号,所幸共和号受创不深,但必须立即返航维修。[32]1911年9月25日,自由号戰列艦在驻锚于土伦时发生弹药舱爆炸意外,许多装甲板碎片随着爆炸波散到四周,其中一块重达37公吨(36长吨;41短吨)装甲板飞向距210米(690呎)远的共和号,造成该舰前主炮塔左侧严重受损,并造成23名船员罹难。[33]尽管受创严重,整体维修工程仍迅速完成,并在同年重回训练行列。当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于1914年6月遇刺后,欧洲大陆于7月开始爆发战争危机,此时2舰停靠在土伦,为接下来可能的战争做准备。[34]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编辑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8月爆发时,2舰被分派至法国地中海舰队第2分舰队。[35]法国舰队接着开始动员,前往法属北非护卫返回法国本土的运输舰队。此一举动是由于法国最高指挥部先前得知德舰格本号大巡洋舰正在地中海海域出没的情报,为避免遭到拦截而派遣军舰前来护航。第2分舰队立刻航向阿尔及尔,护送一支载有约7,000名士兵的运输舰队,并在中途与让·巴尔号和孤拔号戰列艦交接任务,让后两舰护航运输舰队返回法国本土。[36]护航结束后,第2分舰队与其他法国主要舰队会合并前往亚得里亚海扫荡敌舰,尝试与奥匈帝国海军正面对战。法舰后来与奥匈帝国海军泽塔号防护巡洋舰及一艘鱼雷舰相遇,遂爆发安提瓦里海战。在这场战斗中,2舰协助舰队击沉泽塔号。随后前往卡塔罗试图引诱奥匈帝国舰队出战,但最终没有成功。[37][38]战争的多数时间里,2舰一直在科孚岛、马耳他、纳瓦里诺一带巡航,防止奥匈帝国海军突破亚得里亚海防线,但在遭到多次奥匈帝国U型潜艇袭击后,为了减少损害,舰队中的主力舰退至科孚岛和马耳他一带,而轻型舰艇则持续封锁亚得里亚海南部海域。[39][40]
1915年5月,祖国号戰列艦被指派加强在加里波利之战中与奥斯曼帝国作战的达达尼尔海峡总队,并为登陆的联军部队提供火力支援,直到陆军于1916年1月被迫撤离为止;共和号戰列艦虽然较晚加入战局,但也协助联军部队撤离时提供掩护射击。[41][42][43]协约国阵营接着在1916年准备向中立且亲德的希腊政府施压,试图开启新战线,英法联军于12月派遣部队在希腊萨洛尼卡登陆,并同时派遣第2分舰队护卫登陆部队,以军事行动支援亲协约国份子在希腊发动政变。保皇派军队在抵抗一段时间后,希腊国王康斯坦丁一世终于在1917年6月被迫退位,新政府立刻加入协约国阵营并向同盟国宣战。[44]在战争最后数个岁月里,2舰前往达达尼尔海峡及穆兹罗斯进行协防,防止先前转移至奥斯曼的格本号,再转为奥斯曼海军服役后,从地中海东部出航袭击舰队;不过已改名为严君苏丹塞利姆的格本号,在出击不久便被水雷击伤,只能搁浅维修至战争结束为止,因此2舰并未与格本号交战。[45][46][47]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编辑1918年1月底,共和号戰列艦返回土伦进行大修,同时将2门主炮拆卸下来供法国陆军使用。由于拆卸后的主炮后续没有更换新品,因此法国海军将共和号改编为训练舰。.[48]祖国号戰列艦在1918年7月份在被指派担任驻扎于萨洛尼卡的舰队旗舰[44],接着在穆兹罗斯遭遇大规模流感。1919年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国内战期间,祖国号停靠在君士坦丁堡担任兵营船,不过在1919年8月时被调往训练舰队,与共和号一同执行训练任务。首舰共和号随后于1920年12月解除武装,并在1921年5月退役,之后于6月除籍,并卖给意大利拆船商拆解。[7][44]祖国号则留在土伦担任训练舰,训练机械和鱼雷人才,直到1924年的一次事故后才中断训练任务进行大修,不过在大修结束后仍继续执行训练任务,至1926年才正式退役,并在1928年出售拆解。[49]
注释
编辑- ^ 1.0 1.1 Ropp 1987,第329页.
- ^ 2.0 2.1 Jordan & Caresse 2017,第86页.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86–87页.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87–88页.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88页.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109页.
- ^ 7.0 7.1 7.2 7.3 Gardiner 1979,第297页.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88–89页.
- ^ 9.0 9.1 9.2 9.3 Jordan & Caresse 2017,第89页.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97–98页.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108页.
- ^ 12.0 12.1 Jordan & Caresse 2017,第107–108页.
- ^ Brassey 1907,第21页.
- ^ Peltier 1907,第302页.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89–92页.
- ^ Friedman 2011,第204页.
- ^ Friedman 2011,第212–213页.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92–95页.
- ^ Friedman 2011,第223页.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95页.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96页.
- ^ 22.0 22.1 Jordan & Caresse 2017,第98页.
- ^ 23.0 23.1 23.2 Jordan & Caresse 2017,第100页.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281–282页.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282页.
- ^ 26.0 26.1 刘怡(2011年),第131页
- ^ Gardiner & Gray 1984,第21页.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223页.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225–226页.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231–233页.
- ^ New York Times 1907.
- ^ New York Times 1910.
- ^ Alger 1911,第1458页.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233–234页.
- ^ Guernsey 1920,第179页.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252页.
- ^ Sondhaus 1994,第258–259页.
- ^ Halpern 2004,第4页.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254–258页.
- ^ Halpern 1995,第55–56页.
- ^ Caresse 2012,第132页.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257–258页.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267–268页.
- ^ 44.0 44.1 44.2 Gille 1999,第112–113页.
- ^ Hamilton & Herwig 2004,第181页.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274页.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276–277页.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277页.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285–286页.
参考来源
编辑书目
- Alger, Philip R. (编).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 37. Annapolis, MD: US Naval Institute. March 1911 (英语).
- Brassey, Thomas A. (编). Foreign Navies: France. Brassey's Naval Annual (Portsmouth: J. Griffin & Co.). 1907: 17–23 (英语).
- Caresse, Philippe. The Battleship Gaulois. Jordan, John (编). Warship 2012. London: Conway. 2012. ISBN 978-1-84486-156-9 (英语).
- Friedman, Norman. 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I.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11. ISBN 978-1-84832-100-7 (英语).
- Gardiner, Robert (编).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Greenwich, UK: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ISBN 978-0-8317-0302-8 (英语).
- Gardiner, Robert; Gray, Randal (编).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2.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4. ISBN 978-0-87021-907-8 (英语).
- Gille, Eric. Cent ans de cuirassés français. Nantes: Marines. 1999. ISBN 2-909675-50-5 (法语).
- Guernsey, Irwin Scofield. A Reference History of the War. New York, NY: Dodd, Mead & Co. 1920 (英语).
- Halpern, Paul G. A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5. ISBN 978-1-55750-352-7 (英语).
- Halpern, Paul G. The Battle of the Otranto Straits.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978-0-253-34379-6 (英语).
- Hamilton, Robert & Herwig, Holger (编). Decisions for War, 1914–1917.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978-0-521-83679-1 (英语).
- Jordan, John. The Battleships of the Patrie Class. Jordan, John (编). Warship 2015. London: Conway. 2014: 8–28. ISBN 978-1-84486-276-4 (英语).
- Jordan, John & Caresse, Philippe. French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One. Barnsley: Seaforth Publishing. 2017. ISBN 978-1-59114-639-1 (英语).
- Peltier, J. (编). French Battleships Republique and Patrie. International Marine Engineering (New York, NY: Marine Engineering Inc.). 1907, XII: 301–303 (英语).
- Ropp, Theodore. Roberts, Stephen S. , 编. The Development of a Modern Navy: French Naval Policy, 1871–1904.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7. ISBN 978-0-87021-141-6 (英语).
- Sondhaus, Lawrence. The Naval Policy of Austria-Hungary, 1867-1918. West Lafayette, IN: Purdue University Press. 1994. ISBN 978-1-55753-034-9 (英语).
- 刘怡. 戰艦崛起: 一戰世界各國主力艦全覽. 台北市: 知兵堂出版社. 2011. ISBN 4712070144046.
在线来源
- French warship damaged. The New York Times. 1907-05-30 [2012-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0) (英语).
- Torpedoing report. The New York Times. 1910-02-17 [2012-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9)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