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剧集
香港剧集(内地简称港剧,又叫港产剧)指香港拍摄制作的粤语电视剧、网络剧。现时电视剧主要由香港本土两家免费电视台——无线电视(TVB)和香港电视娱乐(ViuTV)曾拍摄的艺员等。
香港电台(RTHK)和自2015年起因亚视政府不获续牌事件下失去免费电视牌照中的亚洲电视(ATV)过去亦有制作多部经典的电视剧。港剧早年观众群主体为香港本地及广东地区,其后开始辐射其他地区,以至全球华人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虽然港剧是由丽的电视(后易名亚洲电视)及无线电视制作,但亚视自从卖盘给中资后收视积弱,长期严重亏损。2007年后大大减少电视剧的制作,改以播放外购剧为主,2011年后停止制作剧集,至2016年4月2日正式停播。因此,港剧近年主要由无线电视制作。2009年,当时香港政府计划增加免费电视台牌照,2012年,申请免费电视台之一的香港电视网络加入制作电视剧,令港剧不再只由单一电视台制作,港视至今已完成制作超过十部电视剧并透过其频道播出,港视大部分电视剧的片花及部分内容在港视YouTube频道播出,并引来不少人热烈讨论,当中《警界线》最受注目及期待,主因是所有港视电视剧都采用实景拍摄而且题材新鲜,为港剧发展带来新动力。
另外新加入的免费电视台的香港电视娱乐和奇妙电视都加入制作电视剧行列,不少剧集拍摄工作已完成[1],与此同时,由于媒体迅速发展,电影公司及网络公司也开始拍摄网络剧,形成一股新的剧集力量,掀起新一轮电视风云。
历史沿革
编辑二十世纪中叶以后,香港更成为海外华人社群的经济和文化首府。香港的电影、电视、录像、录音等产品,行销东南亚、美洲、澳洲、欧洲等各地大小华人社会。这些粤语文化产品,往往是海外华人下一代接触的主要中文媒体。
无线电视剧集多以连续剧为主,又常以家庭伦理和男女情爱作为题材。1970年代至1980年代,无线的连续剧广受欢迎,培养不少影视业的演艺和制作人才。1990年代中期,观众口味渐趋多元,新兴媒体涌现,无线剧集未尽符合不同观众口味,收视始趋向下,学者陈韬文称,收看翡翠台的中产观众和年青人持续减少。然而,无线剧集至今仍是香港电视文化的重要一环,根据2005年4月18日至4月25日的收视调查,仍有超过180万人收看无线剧集,2004年播映的《金枝欲孽》的最高收视达48点(即超过280万人收看),为“第15届壹电视大奖2005颁奖典礼”《十大电视节目》之首。另外,由于无线在台湾直属的TVBS卫星电视台重播近年香港电视剧的关系,台湾亦有着一股追捧“港剧风潮”。
因近年无线电视闹编剧荒,所以邀请不少人回来创作剧集,亦有邀请人回巢监制剧集。除此之外无线电视也邀请了亚洲电视的和有线电视的演员过档,无线电视亦邀请重量级人马拍摄剧集。
1950至1960年代:萌芽发展
编辑1957年,香港首间商营电视台丽的映声(现称亚洲电视)提供电视服务,并以有线方式传送画面。其后首间以地面电视形式进行广播的无线电视亦于1967年启播。香港本地制作的电视剧,是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探索时间,才建立起不同类型而又受欢迎的形态。无线最早的连续电视剧是《梦断情天》(1968),这套伦理通俗剧可以算是后来发展的蓝本[2]。
1970年代:黄金时期
编辑随着20世纪60年代和70年来自中国大陆的难民大量涌入,令香港加速进入的工业化,电视媒体成为一个塑造地方认同并形成了文化资源的力量。七十年代当中,粤语片正陷入低潮,令到大量的电影人才流入电视业,电视台的道具、服装等各方面人员都是来自电影界,这方面的发展再配合粤剧的元素,为香港电视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电视工业正和香港的经济一样处于黄金时期。那个时代香港的电视剧工业人才济济,香港两大商业电视台丽的电视和无线电视正是旗鼓相当的时期。为了收视两台均各出法宝,而电视剧便成为争夺观众的最大砝码。而随着佳艺电视在1975年9月7日开台迎来新一轮剧集高峰,形成三台鼎立之势。
初期电视剧的取材主要来自章回小说、警世通言和民间故事为主,如《民间传奇》系列,后来的《星河》、《啼笑姻缘》。 《梁天来》、《清宫残梦》及《秋海棠》等,都成为广受欢迎的通俗剧典范,其中《星河》是第一一部有主题曲的电视剧,由顾嘉辉作曲。这部作品奠定了他在粤语流行曲的地位。《啼笑姻缘》的主题曲,更成为流行榜首名歌多月,吟唱于香港街头巷尾。粤语流行曲和电视剧连结在一起,互相彰显。这阶段电视剧的创作还是依赖或寄生在传统的文化艺术形态上。随着电视剧进一步的发展,这类接近传统文化及戏剧表现形式的类型,就在全盛的时期被更具动感及丰富的类型所接替[2]。香港电台经典实况剧《狮子山下》也深受大众欢迎,继《狮子山下》之外,八十年代中亦有《执法者》这类较有动感的剧集。
踏入1976年,丽的和无线两大电视台的竞争非常激烈,在传统故事方面,丽的节目总监推出《十大奇案》及《十大刺客》;而在通俗剧方面,无论丽的的《变色龙》、《鳄鱼泪》或无线的《狂潮》、《大报复》、《家变》、《大亨》、《强人》等,都是长篇现代伦理电视剧,描写的内容主要是大家族的衰败及具野心的人物力争上游以求飞黄腾达的故事。其中《家变》及《强人》均达110集,《大亨》也达85集,《狂潮》竟达129集。这些片集能吸摄近300万观众天天收看,主要的原因是香港观众在急剧经济发展下的社会,经验了人际关系的割离与传统家庭关系瓦解的喜怒哀乐,以此为题材的长篇电视剧能使他们产生极大的共鸣。
电视剧另外一个极受欢迎的类型是武侠片集。这类剧集由于是古装,需要特技及更具动感镜头的运用,在成本及技术上的要求较高,故此,要到1976年,才在电视台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诞生。佳艺电视利用此先声夺人,买下武侠小说版权拍成电视剧,创武侠电视的先河,首套武侠片集是于1975年9月6日推出的《射雕英雄传》,当年佳艺电视一推出《射雕英雄传》,就轰动全港;而俏丽可人的米雪因为演活了黄蓉一角,并她立即成为最炙手可热的电视女演员。随后佳视延续攻势,接连推出《神雕侠侣》、《雪山飞狐》等武侠小说改编电视剧。同时,掀起三台拍摄武侠剧之风。
武侠电视剧依赖既有的电影武侠片的传统,是非常明显的,故事依赖金庸及古龙的武侠小说,制作则继原来电影而有所发挥,如电视的《流星蝴蝶剑》迟电影两年才推出,而《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金庸小说,早在60年代已有电影制作。肯定的是,因应剧集受欢迎程度所以接连推出如《小李飞刀》、《楚留香》、《倚天屠龙记》等武侠电视剧。
丽的在麦当雄领帅下,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戏剧攻势,务求在收视与无线平分春色。面对在没有武侠小说版权可买的情况下(都被其他两台买光了),丽的干脆拍摄自创武侠剧,同样精彩。至今仍广为人津津乐道的,1979年丽的首部由剧本写成后改编为武侠小说的《天蚕变》令无线电视在该时段的单元节目全部腰斩[3][4],其后陆续制作了《天龙诀》、《沈胜衣》等剧集。
1980年代:辉煌鼎盛
编辑随着佳视倒闭后,佳视的大批台前幕后精英分别加入无线电视及丽的电视(1982年9月24日易名为亚洲电视),为香港电视界日后的黄金时代写下序幕。
在古装武侠剧集之后,民初剧、现代剧和时装剧也收到了很大的好评。民初剧以《大侠霍元甲》、《上海滩》、《万水千山总是情》、《火凤凰》最为轰动。当中《上海滩》造成万人空巷的景像,更是描写民初上海黑帮之间的情仇片集,深赋怀旧意味。这套片不单塑造了周润发式的黑帮英雄形象,更引发了后来直接描写香港黑帮及暴力类型片的滥觞。无论大量情仇引发打斗帮会中人之义气及主人翁由不名一文到发迹的经历,都成为了通俗娱乐的基本元素。
踏入80年代丽的亦延续剧集攻势,《人在江湖》、《浮生六劫》、《大内群英》一次一次把丽的收视率攀上高峰,《大昏迷》突破题材界限的推出,《骤雨中的阳光》开创丽的电视拍摄青春时装剧集的先河,令对台无线大为头痛。而香港电视史上首部乡土剧《大地恩情》更令无线电视的《轮流传》被逼腰斩(收视为六比四),使其成为无线开播以来首播遭到腰斩的剧集,两台的收视比例从三七追到四六乃至五五开;延续的《浴血太平山》收视率一度超过无线,随后的《I.Q.成熟时》更令无线电视即时腰斩当时播映的《龙虎双霸天》[5],而当时无线电视与丽的电视收视持续在五五比四五之间[3],双方收视你追我赶竞争趋向白热化。但澳洲财团入主丽的电视后丽的重臣相继辞职,加上丽的电视易主,让无线电视有喘息的空间,无线电视趁着空白期发动进攻,《香港八一》、《杨门女将》、《红颜》抢占失地。
两台也开始翻拍武侠剧,《射雕英雄传》的受欢迎再一次掀起武侠电视剧拍摄。在上世纪80年代播出了200多部香港电视剧,古装剧集与时装剧集并列。古装剧集至今仍被视为经典的有《绝代双骄》、《十三妹》、《天龙八部》、《神雕侠侣》、《陆小凤》、《雪山飞狐》、《侠客行》、《倚天屠龙记》、《八仙过海》、《萍踪侠影录》、《鹿鼎记》、《傅红雪传奇》、《四大名捕》、《决战玄武门》、《魔域桃源》等等。
八十年代初的无线在收视和受欢迎程度都处于巅峰,当时古装剧盛行,无线在1982年重新取得金庸名著版权后开始大量翻拍,例如《射雕英雄传》分为铁血丹心、东邪西毒、华山论剑系列、梁朝伟及刘德华的《鹿鼎记》、黄日华的《碧血剑》、梁朝伟的《倚天屠龙记》等,大多都是七十年代无线尚未拍摄的作品,当时的《射雕英雄传》、《鹿鼎记》亦成为观众心目中的经典,而刘德华和陈玉莲主演的《神雕侠侣》更是创下了平均收视62点的新纪录,超过320万人同时收看,纪录保持至今。《射雕英雄传》黄日华和翁美玲主演的, 本剧是1983年最成功的经典电视剧,在香港首播后获得空前成功,达到99%收视率,破了1977年电视剧《家变》所获得的95%收视纪录,成为年度收视之冠。最高评分为71分,超过350万人收看,成为香港电视史上至今为止最多观众收看的连续剧,当时播放时的万人空巷是后来任何一部电视剧所不能超越的。
根据无线电视1995年《万千星辉贺台庆》公布的“十大全球最高收视电视剧”,《射雕英雄传 (1983年电视剧)》排名第三,截至当时的总收看人次达 356,163,000。[6][7]而翁美玲也因演活黄蓉一角而走红并席卷东南亚。但是翁美玲娇俏可爱的黄蓉,却依旧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经典。不管是不是情怀加分,这部剧在观众心中的地位显而易见。
在武侠片轰动一时之时,香港的历史戏说电视剧也成为另一个重要的题材。其中亚洲电视在八十年代邱德根主政下,炮制了一系列大型历史宫帏剧,由冯宝宝主演的《武则天》,刘永、刘松仁主演的《秦始皇》和刘雪华和伍卫国主演的《少女慈禧》最轰动,将历史人物跃然于电视,并以惊心动魄的情节和华丽服饰,以及对大众所熟知的历史人物的全新演绎作为包装,令观众耳目一新。
1990年代:转折变化
编辑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一些内因、外因的影响,电视媒体也起了相当的变化。一方面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变大,渴望通过电视节目松弛紧张的神经。因而电视剧的整个基调轻松了许多,一些具有中产阶级感觉而不再煽情的作品受到欢迎。1989年林伯欣接手亚视,出大价先后从无线挖走了台前幕后的金装人才开拍剧集和电视节目,声势浩大的与无线对抗。
90年代到来时,亚视推出了《胜者为王》,是以赌场题材电视剧的鼻祖,随后的两年又制作了第二部“天下无敌”和第三部“王者之战”(“天下无敌”令《大时代》须改时段播以避锋头。),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无线《大时代》掀起时装商战热潮。
亚视接着推出乡土剧《我来自潮州》,由漫画改编的《中华英雄》和舞台剧改编的《我和春天有个约会》,打破了惯常电视剧讨喜的创作方式,另辟蹊径、铤而走险。无线陆续开拍了不同类型的专业剧,并创造高收视率的《壹号皇庭》、《刑事侦缉档案》系列,往后的《鉴证实录》、《妙手仁心》、《烈火雄心》等均获得不错收视成绩,成为新一批的剧种。尔后106集大型商战题材的亿元之作《创世纪》播出再次引起轰动。本剧亦是香港当时耗资最大的电视剧,共花了1.5亿港元。而亚视亦不甘示弱《再见艳阳天》收视一度居高不下屡次加拍,最终以105集结局,《纵横四海》、《我和僵尸有个约会》开拓出港剧未有之领域,大受各地观众之欢迎。
在现代类型剧集被认为拍到极致之时,1996年亚视推出奇幻类题材剧集《等着你回来》,成为此类题材的开山之作。这些以鬼神为题材,却讲述人性与人情的剧集,另辟蹊径地成为收视翘楚。而后无线跟随创作出《先生贵性》、《卫斯理》系列更是进一步发展此种类型剧集。
2000年代:持续发展
编辑2000年无线情景喜剧《男亲女爱》创下在非黄金时段最高收视,亦为无线把处境剧视作黄金收视指标。
自CEPA协议后,无线除了将大量的古装电视剧外景到内地实景拍摄外,还与内地不少发行公司合作拍摄电视剧,如《血荐轩辕》、《大唐双龙传》等等。延续专业类型剧的精髓推出《法证先锋》、《冲上云霄》等具新时代特色的行业。而且继续在不同的领域开拓新题材,当中《金枝欲孽》开创宫廷斗争的剧种,被称为宫斗剧的“始祖”。香港的电视剧一直主要由年轻的小生花旦为主角,以一条感情线为剧本大纲的偶像剧。但自2007年《溏心风暴》播出之后,社会上多了很多喜欢观看实力派艺人的电视剧。例如2008年《溏心风暴之家好月圆》及2009年《巾帼枭雄》、《宫心计》,都取得非常高的收视。
亚视在面对无线步步逼虽能倚靠《我和僵尸有个约会II》、《纵横天下》、《万家灯火》、《情陷夜中环》、《法网群英》坚守阵地,但为减轻成本,2007年后大大减少电视剧的制作,改以播放外购剧为主,进一步削弱竞争力,在对手进攻下显得力不从心。
2010年代:一台独大
编辑传统的收看直播以外,OTT(Over-the-top)渐渐成为主流。香港各电视台的发展,无线电视力推myTV SUPER、Big Big Channel等网上平台;无线电视锐意推进的港剧未来方向,一方面创新制作《不懂撒娇的女人》、《踩过界》、《白色强人》,另一方面与大陆影片网站合作获得大额投资,以提升剧集拍摄质素,《使徒行者2》、《溏心风暴3》、《飞虎之潜行极战》、《宫心计2深宫计》、《再创世纪》就此应运而生;2016年随着亚视不获续牌,若不计算港台制作的节目,香港一段时间只有一个电视台播放自家剧集。
2016年ViuTV开台,ViuTV制作人表明该台不重视传统收视,反而着紧网上点击率。ViuTV和奇妙电视等则拍摄中小规模剧集,ViuTV的《玛嘉烈与大卫系列 绿豆》、《诡探》、《迷失假期》、《仇老爷爷》、《教束》、,奇妙电视的《闪婚100天》、《热恋100天》。此外,除了传统本地电视台拍摄剧集外,本地电影制作公司和新成立制作公司也开始拍摄剧集。推岀有《反黑》、《无间道》、《东方华尔街》及《心冤》等[8]。
2020年代:竞争突破
编辑自2020年ViuTV随着《全民造星系列》培养并签下更多新艺人后,制作更多新的剧集,并把剧集时段和综艺时段和无线看齐。ViuTV的自家剧集以“原创剧”为标签。自家剧集如《二月廿九》、《打天下》、《叹息桥》、《地产仔》、《男排女将》、《IT狗》等赢得不少口碑,其中2021年取得原日本剧集版权的《大叔的爱》更成为香港首部黄金时段播放LGBT题材的剧集,成功在电视和多媒体竞争中寻求突破。
影响
编辑社会
编辑香港制作的电视剧,多年来一直影响着香港和华人社区,远至1970年代至1980年代的《网中人》、《新扎师兄》、《义不容情》,直至近期的《金枝欲孽》、《戆夫成龙》、《女人唔易做》、《师奶兵团》、《溏心风暴》、《巾帼枭雄》等,都是社会上的焦点话题,例如《义不容情》曾引起“折纸星”的潮流,而以航空业为题材的《冲上云霄》亦吸引不少市民投考飞机师;又例如以警察作主题的电视剧系列《学警出更》,亦会刺激更多人投考警察。
2010年或之前每当有无线制播的港剧获得高收视,便常会带动社会热话成为市民茶余饭后的话题。2020年起,虽然ViuTV没有“惯性收视”,但其对港剧制作的认真及创意均受各方赞赏,其制作大部分均成为城中热话(如《大叔的爱》),反而无线却因政治立场、竞争对手积弱,加上长年的“惯性收视”而令剧集制作越显粗糙及失去香港特色,导致无线制作的港剧日渐不受港人欢迎。
文化
编辑电视剧文化亦同时影响着香港其他普及文化事业。1970年代后期,一批受欢迎的无线制作人进军影业,例如徐克、许鞍华等,推使香港进入新浪潮电影年代,而现今著名的导演、编导例如杜琪峰、王家卫、韦家辉等,很多都是无线出身。明星、演员方面,如周润发、周星驰、张曼玉、梁朝伟、刘德华、吴镇宇等,都各自投身各地的影视歌事业。可见无线培养演艺人员,都已经成为了香港影视界的主力人物。
在1974年,无线电视剧《啼笑姻缘》首次使用粤语主题曲,被视为香港粤语流行曲发展的里程碑,标志香港粤语流行曲再兴起[9]。剧集的主题曲流行之余,歌星亦得以在电视上曝光,两者相互推动,令本土音乐得以蓬勃发展,自1978年起,获得白金销量的本地唱片,就超越了外国的音乐唱片。
香港电视剧作为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一个文化象征,曾成为东亚及东南亚的电视剧制作中心,甚至辐射到海外华人地方地区,但由于多项因素例如欠缺竞争、互联网崛起、技术创新迟缓及人才青黄不接等因素,加上日本、韩国及中国内地制作的电视剧迎头赶上,互联网发达英美国家的剧集更容易接触,影响力稍微下降,但在美加及东南亚等华侨市场及澳门、广东和广西等粤语地区仍有深远影响力,而面对香港本地电视收视率亦逐年下跌,亦开始加发展OTT、自选影像等各项服务。此外,70至90年代香港电视业的成功,对往后中国大陆和其他工业化的亚洲国家有重大影响,最明显的是台湾和韩国。
制作
编辑港剧制作方式均是采用“先拍后播”,一星期内连续播放5集或以上,此方法的优点可避免因拍摄过程出问题而导致播放延误及有充足时间进行后期制作,一般最快需待拍摄完成后数月至一年时间左右才首播。与韩剧采用的“边拍边播”比较,采用“先拍后播”则不能够因应收视率及观众意见而修订剧本。
而剧集也多以连续剧为主,单元剧(处境剧)多是香港电台制作。
此外,香港电视剧未有实施“制播分离”,制播分离这个概念来源于英文单词,意思是指电视播出机构将部分节目委托给独立制片人或者独立制片公司来制作。英美等国的节目制作公司(或独立制片人)与节目的播出机构是有着隶属关系的。如英国ITC在全国的15家独立制片公司都是由ITC投资建立的。美国的节目制作公司中也都有各个节目公司一定数量的股份。因此,独立制片制度首先在资本上就不是独立的,而“节目制作多样化”的提法更能够正确反映“制播分离”的原意。
目前只有香港电台(下称港台)有外判节目计划,和香港电视娱乐“实验电视”的栏目,即是尝试把电视广播时段,外判予独立制作公司运作,让外部自行制作内容,再由ViuTV播放。
剧本
编辑一般而言香港电视剧的剧本属于集体创作,编剧顾名思义是负责编写剧本,而“编审”则是整个剧的前驱、导航者。编审多是由经验丰富的编剧晋升的,是剧本的掌舵人,负责带领一班编剧创作整套剧集,既要负责制定方向,也要作出最后决策,剧本上有任何错漏都要负责。
一套二十集的剧集,一般会由编审带领着三至四名编剧完成的,但如果拍摄期迫近,又或者集数较长,编剧的数目自然会增加。创作大多是主观的,编剧亦各有其出身背景,有不同的专长,如果大家各自有不同的想法,各持己见,这样剧集的线路、人物的发展就难以定下来,或者线路会飘忽不定,角色时忠时奸。这时编审就需要总其成,作出最后定案,确立出故事及人物的发展。而在编剧写好剧本之后,编审更要负责改稿,令剧本不会出现不连贯的情况,遇有编剧经验不足或偶有失手,写不出要求,编审更有可能要将剧本重写。
编审其中一项甚为艰巨的工作就是“卖桥”。在故事敲定了之后,编审就要负责向公司各巨头讲解故事。同时亦需要向演员讲解故事。因为目的就是要向演员推销角色,向他们解说其角色有何特别之处,跟他过往所演过的剧集有什么不同,尤其是一些大牌或部头演员,他们要觉得故事吸引、角色有所发挥,甚至有机会让他们登上视帝、视后宝座才会答应接拍的。
在剧本完成之后,进入拍摄阶段遇上制作上的问题,例如剧组找不到理想的场景、道具不配合,甚至演员发生意外或病倒,无法继续拍摄,编审需要马上更改剧本,令拍摄得以继续进行。
演员
编辑大部分会选用电视台的艺员,电视台更会设立艺员训练班培育演员,而年度大戏则会邀请不少电视台之外的演员。
幕后
编辑香港目前有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都会大学、香港演艺学院及香港专业教育学院都设有专门的影视制作专业,当中浸大和城大更是全球十大卓越电影学院之一[10],而且专业方向分得很细。这为制作剧集提供了培训人才的保障。
播出时段
编辑依目前情况,如果可能会随时间变更。以下是粗略的介绍:
播出时段 | 星期一 | 星期二 | 星期三 | 星期四 | 星期五 | 星期六 | 星期日 |
---|---|---|---|---|---|---|---|
白天 | 上午剧集时段 下午剧集时段 |
||||||
晚上 | 第一线剧集(20:00-20:30) 第二线剧集(20:30-21:30) 第三线剧集(21:30-22:30,为PG家长指引时段) |
||||||
午夜 | 深宵剧集时段 |
下列提及的所有时段除特别注明外均为播出一小时。
- 白天时段:无线电视翡翠台于上午及下午重播剧集,10:00(半小时)、10:30、11:45及14:45时段;香港电视娱乐ViuTV则于13:30时段播出一套重播外购剧;HOY TV则于15:00时段播出一套重播外购剧
- 晚上黄金时段:无线电视翡翠台于20:00时段播出半小时情景喜剧,20:30及21:30时段各播出两套剧集;香港电视娱乐ViuTV则于20:30时段播出一套外购剧,21:30时段播出一套自制剧;HOY TV则于18:30(半小时)21:30时段播出一套外购剧
- 深宵时段:无线电视翡翠台于00:05及01:10(半小时)时段各重播一套剧集;香港电视娱乐ViuTV则于01:00及02:00(半小时)时段各播出一套重播外购剧;HOY TV则于03:00-06:00时段播出三套重播外购剧(每套一小时)
颁奖典礼
编辑香港未如外国(艾美奖、学术电视奖、金钟奖)拥有一个囊括整个电视业界的颁奖,以表扬卓越艺人和不同领域的优秀电视节目。而具有公信力的香港电台主办的电视欣赏指数调查最佳节目颁奖礼只是针对电视节目,未有对台前幕后人员的表彰,较为全面的万千星辉颁奖典礼由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主办,但只是表扬无线电视全年表现出色的台前幕后的艺员和团队,范围上太过狭窄,而且内定颁奖人选,备受公认上大为失色。YAHOO!搜寻人气大奖就缺乏专业评审和评价表现。
电视展览
编辑香港国际影视展推广香港作为亚太区影视及娱乐产品的生产及分销,推广跨媒体、跨行业的商贸合作中心 推广跨媒体、跨行业的商贸合作。
香港影视娱乐博览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办,目标是希望成为亚洲多媒体娱乐界的一项盛事。
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赖秋妤. 香港電視娛樂擬6年投資13億. 成报. 2013年10月25日 [2014年11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9月24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0 2.1 王赓武. 香港史新編(增訂版) (全二冊) .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3 December 2016: 675–677. ISBN 978-962-04-3885-1.
- ^ 3.0 3.1 电视风云半世纪 萧若元访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电台2013-12-1
- ^ 朱倬谊. 斬傷無綫玩失蹤 元憶錄:徐少強遭挾持真箇天蠶變. 苹果日报. 2007年6月21日 [2017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2月2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黃允財十年浮沉 對新人殷殷寄語. 《妇女周报》第35期. 1981年4月30日 [2015年6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4月2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电影聚焦. TVB十大電視劇亞洲觀眾人數最多. โดย ทีวีบีโทรทัศน์ไต้หวัน. [January 3,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1995年《萬千星輝賀台慶》 - 十大全球最高收視電視劇. [2022-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林迅景. 【香港華爾街】5集數盡香港財金黑幕 鎮宇:題材大膽希望冇剪走. 香港01. 2017-11-02 [2018-04-01].
- ^ 刘靖之. 香港音樂史論:粵語流行典‧嚴肅音樂‧粵劇. 商务(香港)印书馆. 1 July 2013: 29–30. ISBN 978-962-07-5612-2.
- ^ 全球十大電影學院 浸大城大各佔一席. 文汇报. 2012年1月19日 [2017年10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0月6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