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地區

新疆的地級行政區

喀什地區維吾爾語قەشقەر ۋىلايىتى‎,拉丁維文:Qeshqer Wilayiti)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下轄的地區,位於新疆西部。全區總面積162,0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451萬人,地區行政公署駐喀什市解放北路46號。

喀什地區
قەشقەر ۋىلايىتى
地區
喀什古城中的艾提尕爾清真寺
喀什古城中的艾提尕爾清真寺
喀什地區在中國新疆的地理位置
喀什地區在中國新疆的地理位置
坐標:39°27′56″N 75°59′31″E / 39.46556°N 75.99206°E / 39.46556; 75.99206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設立1971年1月11日
政府駐地喀什市
下級行政區1個縣級市、11個
政府
 • 地委書記聶壯
 • 人大常委會主任吐遜·肉孜維吾爾族
 • 地區專員艾尼瓦爾·吐爾遜(維吾爾族)
 • 政協主席古麗娜·肉孜(女,維吾爾族)
面積
 • 總計111,398 平方公里(43,011 平方英里)
人口(2022)
 • 常住450.69萬人
時區北京時間UTC+8
新疆時間UTC+6
郵政編碼844000
電話區號0998
車輛號牌新Q
新R(葉城縣)
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行政區劃代碼653100
國內生產毛額(2012)¥517.3億[1]全疆第7位,佔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6.89%)
81.96億美元匯率
人均¥12,817(全疆第12位
2,030美元(匯率)
3,028國際元(平價)
網站喀什政府信息網

歷史

編輯
喀什的歷史
城市名 政權 註釋
≈ 前2世紀 疏勒 疏勒國 [註 1]
≈ 前177 匈奴
前60 西漢
1世紀 匈奴、月氏
74 東漢 [註 2]
107 北匈奴 [2][3]:23
127 東漢 [2][3]:23
150 貴霜帝國 [3]:23
323 龜茲柔然
384 前秦
≈450 嚈噠 [3]:30
492 鐵勒 [2]
≈504 嚈噠 [2]
≈552 突厥汗國 [2][3]:30
≈581 西突厥汗國 [2]
648 唐帝國 [2]
651 西突厥汗國 [2]
657 唐帝國
670 吐蕃帝國 [2]
679 唐帝國 [2]
686 吐蕃帝國 [2]
692 唐帝國 [2]
790 吐蕃帝國 [2]
791 回鶻汗國
葛邏祿熾俟部
[2]
840 喀什噶爾 喀喇汗國
893
1041 東喀喇汗國
1134 西遼
(喀喇契丹)
1215
1218 蒙古帝國 [2]
1266 東察合台汗國
蒙兀兒斯坦
1348 東察合台汗國
(蒙兀兒斯坦)
[2]
1387
1392 準噶爾汗國
1432 察合台汗國
1466 杜格拉特
1514 葉爾羌汗國 [2]
1697 準噶爾汗國
1759 清帝國 [2]
1865 哲德沙爾汗國 [2]
1877 清帝國 [2]
1913 中華民國
1933 東突厥斯坦
第一共和
1934 中華民國
1949 喀什 中華人民共和國
 為獨立政治體首都。

前佛教時代

編輯
 
西元73年,班超疏勒王忠

喀什古稱疏勒,公元前2世紀的疏勒是疏勒國的國都,為塔里木盆地周邊印歐語系吐火羅語部族的居住地。

最早關於疏勒的記載出現於漢朝的漢文文獻中。疏勒是絲路在塔里木盆地北路的要衝,通往中亞大月氏大宛康居的要道[4],是東西溝通的樞紐[5]。當地居民可能信奉祆教

前177年左右,疏勒受大月氏擴張壓迫,被迫投靠強盛的匈奴,為其三十六屬國之一。前128年,西漢張騫出使西域,之後經過反覆爭奪,前60年,疏勒被納入西漢勢力範圍,受西域都護府節制。西漢末年,漢帝國內亂,勢力消退,疏勒再次成為匈奴、大月氏、莎車等勢力爭奪的戰場。《漢書‧西域傳》記載:「王治疏勒城,去長安九千三百五十里。戶千五百一十,口萬八千六百四十七,勝兵二千人。[6]」到了《後漢書》中已經是「疏勒國,去長史所居五千里,去洛陽萬三百里。領戶二萬一千,勝兵三萬餘人[7]」。

西元73年(永平十六年),龜茲王建攻殺疏勒王成,扶植龜茲左侯兜題成為疏勒王。入冬後,東漢班超綁架兜題,立疏勒王成的姪子為疏勒王。此後班超長期以疏勒作根據地,與北匈奴爭奪對西域的控制權。西元86年,疏勒王忠被莎車收買,背叛東漢,被班超發現後斬殺。

佛教時代

編輯
 
迦膩色伽一世時的貴霜帝國疆域,疏勒位於貴霜統治之下

西元150年左右,疏勒從屬於大月氏部族建立的貴霜帝國,當時貴霜君主為迦膩色伽一世,史稱「迦膩色伽大帝」,其治下為貴霜帝國的全盛時期。疏勒跟隨貴霜,以佛教為國教。得到奧援的疏勒國力強盛,稱霸塔里木盆地南部[8]。到西元220年,疏勒已征服楨中、莎車竭石、佉沙[9]西夜依耐等城邦[10]

3世紀末,疏勒接連發生宮廷鬥爭,疏勒王連相殺害,內亂不斷[7]。323年,疏勒被龜茲征服,成為附庸。

5世紀時,疏勒一度從屬於東來的柔然。6世紀初,月氏的後裔嚈噠(Hephthalite)帝國趁柔然衰敗之機,東進塔里木盆地,疏勒也被嚈噠征服。嚈噠於大漠南北與北魏爭雄,並與柔然結盟,廣泛活動於阿爾泰山脈以西,疏勒由於地理位置,仍頗受重視。

558~567年間,波斯薩珊王朝和中亞新興的遊牧者古突厥聯盟,在布哈拉之戰夾殺嚈噠帝國,兩國戰勝後瓜分了嚈噠的領地與附庸國,疏勒國被納入西突厥的勢力範圍。突厥人因為疏勒當地石貿易發達,將當地命名為「喀什噶爾」(Khasagar),即「玉城」之意。據托勒密著作,斯基泰人(可能就是漢文記錄中的塞種)來自喜馬拉雅山(Imaus)彼方的「Kasia Regio」,此詞可能與「喀什」有關[11]

648年起,疏勒開始接受唐帝國安西都護府的保護,唐在疏勒設立疏勒都督府,疏勒成為安西四鎮之一。651年,疏勒一度被納入西突厥阿史那賀魯的勢力範圍,但在657年,唐帝國擊潰西突厥,再次奪得疏勒。此時疏勒國仍受惠於貿易,玄奘法師記載此處為佛教弘盛之國。

663年,唐朝開始與吐蕃的勢力競逐。670年的大非川之戰中,唐軍全軍覆沒,疏勒國的宗主權易手,從此疏勒輪流從屬於雙方,直到692年,唐帝國最終控制了疏勒國。

711年,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白衣大食)大幅進攻河中地區,傳說由屈底波·本·穆斯林領軍,一路攻打至疏勒[12][13][14],但從疏勒演變成喀什噶爾的伊斯蘭化過程還要再兩百年才會發生[15]

751年,阿拔斯王朝怛羅斯戰役擊潰唐朝安西都護府的軍隊,安西都護府全軍回遷漢地,疏勒國轉而成為吐蕃和回鶻汗國爭奪的對象,最終由葛邏祿部族的熾俟部英語Chigils領有,該部是突厥的一支,其語言發展至今,成為維吾爾語

九世紀初,蒙古高原上的突厥勢力被吉爾吉斯人重擊,回鶻西遷,成為天山以南的大宗勢力,回鶻在此與突厥混血,文化、語言突厥化(葛邏祿化),建立了喀喇汗國。840年,疏勒被喀喇汗國吞併,改用突厥語名稱喀什噶爾作為通名。根據十世紀波斯地理書《世界境域志》記載,九世紀喀什噶爾的首長出身葛邏祿或樣磨[16]。893年,喀喇汗國遷都喀什噶爾,但不久又遷往八剌沙袞

伊斯蘭時代

編輯

915年,喀喇汗薩圖克·博格拉汗皈依伊斯蘭教,喀什噶爾逐漸伊斯蘭化。960年,伊斯蘭教成為喀喇汗國國教,這使喀喇汗國成為最早的突厥系伊斯蘭國家。之後,喀喇汗與信仰佛教的于闐長年戰爭,于闐在970年一度奪下喀什噶爾[17],在與北宋的通信中曾透露可致贈喀什噶爾的大象[18]。最終,喀喇汗國的優素福‧卡迪耳汗(Yusuf Qadir-Khan)在1006年征服于闐。

1017年,契丹軍隊西征,引起喀喇汗國內亂,1041年,喀喇汗國分裂成東西兩部,喀什噶爾成為東喀喇汗國(哈侖系)首都[19][20]。西喀喇汗國在1089年亡於塞爾柱土耳其,東喀喇汗國則多存活了40多年。

1134年,西遼征服塔里木盆地,東喀喇汗國臣屬於西遼[21],喀什噶爾也連帶進入西遼的影響之下。西遼大多採取宗教寬容政策,直到1211年,乃蠻屈出律篡奪西遼帝位,釋放之前起兵反抗被俘的東喀喇汗穆罕默德三世,將其送回喀什噶爾,但穆罕默德三世不受當地貴族的歡迎,入城時被刺死於城門洞中,東喀喇汗國宣告滅亡。喀什噶爾不肯歸附屈出律,屈出律每逢秋收時節派兵燒毀農作物。三、四年後,喀什噶爾因為饑荒只好歸順。

屈出律原本信奉景教,後在其妻渾忽公主的勸說下改信佛教。喀什噶爾的穆斯林與基督徒被強迫改宗佛教,遭到宗教迫害[22]。1218年,成吉思汗哲別率軍攻打西遼,哲別進入喀什噶爾後宣布宗教自由,西遼屈出律政府慘遭喀什噶爾人民報復,被蒙古消滅。

蒙古時代

編輯
 
阿帕克和卓之墓

1225年,喀什噶爾成為中亞察合台汗國的陪都,在阿里不哥忽必烈爭奪汗位的戰爭中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在1273-1274年間,馬可波羅曾造訪該城,在著作中記載其為「Cascar」,城中有不少景教聶斯脫里派)教會。

1306年,察合台汗國分裂,喀什噶爾成為東察合台汗國蒙兀兒)首都。1353年,東察合台汗禿忽魯帖木兒皈依伊斯蘭,伊斯蘭在喀什噶爾的地位再次上升。1387年,東察合台汗國往北遷都伊犁。1389年,帖木兒起兵,三年後,喀什噶爾被帖木爾帝國攻下,直到1432年才被東察合台汗國收復。1466年後,喀什噶爾陷入長期戰亂,成為杜格拉特氏族屬地。1514年, 薩亦德打敗了杜格拉特部埃米爾阿布·巴克爾,建立了葉爾羌汗國,喀什噶爾成為他遷都葉爾羌(今莎車)前的首都。

1680年,喀什噶爾的伊斯蘭教白山派領袖阿派克和卓引導蒙古準噶爾汗噶爾丹進軍葉爾羌,葉爾羌汗國成為附屬於準噶爾的傀儡政權。策妄阿拉布坦繼任準噶爾汗後,將天山以南置於準噶爾汗國的直接統治之下。

大清帝國

編輯
 
1759年左右的喀什噶爾

1757年,清朝擊敗阿睦爾撒納,毀滅準噶爾汗國。定北將軍班第釋放了被蒙古人囚禁在伊犁的阿派克和卓曾孫波羅尼都霍集占。不久二人發動叛亂,史稱大小和卓之亂。1759年,征服回疆的清軍進駐喀什噶爾,並在當地派駐了總理回疆事務參贊大臣,管理新疆回部的軍政要務。

謠傳清軍將由喀什噶爾進軍河中地區,直抵撒馬爾罕,河中的軍政首領求助於阿富汗國父「珍珠汗」愛哈默特沙。由於清軍始終沒有攻打撒馬爾罕,愛哈默特沙從浩罕撤軍,並派遣使節前往北京討論和卓的地位,但由於阿富汗與錫克人戰事頻仍,喀什噶爾最終並沒有成為愛哈默特沙的關注重點。

1826年(道光六年),和卓張格爾在浩罕支持下發起白山派民變,先後攻占喀什噶爾、英吉沙爾(今英吉沙)、葉爾羌、和闐(今和田)四城,喀什噶爾參贊大臣慶祥戰死。但隔年三月喀什噶爾就被伊犁將軍長齡率領清軍奪回,爾後張格爾也被清軍擊敗。

 
1868年,夜訪哲德沙爾汗阿古柏
 
哲德沙爾軍中的卡爾梅克人弓箭手

白山派民變後,喀什噶爾進入一段相對平靜的時期,直到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的七和卓之亂。1857年,倭里罕攻陷喀什噶爾回城,大肆屠殺「異教徒」和「叛教者」,以堆積人頭塔而臭名昭著,不久後進攻喀什噶爾漢城未果。兩次戰事為期均為三個多月,造成嚴重傷亡。在1864年(同治三年)同治新疆回亂時,阿古柏以喀什噶爾為根據地,建立哲德沙爾汗國,哲德沙爾意為「七城」,指喀什噶爾、和闐葉爾羌揚吉沙赫英語Yangi Shahr阿克蘇庫車庫爾勒。清國為此發生海防與塞防之爭,最後決定在1872年派出左宗棠攻打阿古柏。1877年,哲德沙爾汗國被清軍所滅,喀什噶爾回到大清帝國治下。

 
1870年代的喀什噶爾路邊一景

新疆歷史上曾有異族通婚盛行的時代,在阿古柏統治結束後,有部分維吾爾婦女嫁給漢人。維吾爾族也相信某些族人因歷史通婚而具有漢族血統,例如吐魯番的族人[23]

儘管伊斯蘭法禁止穆斯林婦女與非穆斯林結婚,但從1880年到1949年間,維吾爾族婦女常常與漢人通婚,而伊斯蘭墓地禁止收葬這種維吾爾女性,維吾爾婦女通過捐贈或在其他城鎮購買墳地解決這個問題。除了漢人,也有印度教徒亞美尼亞人猶太人俄羅斯人巴達克山帕米爾人(中國識別為塔吉克族)與當地維吾爾婦女通婚的案例[24]:84。儘管不合伊斯蘭法,喀什噶爾社會還是接受了維吾爾婦女和漢人男子混血的後代。

1902年1月,俄羅斯海關官員、3名哥薩克人和一名俄羅斯信使邀請喀什噶爾的維吾爾妓女參加宴會,引發了反俄騷動。當時喀什噶爾普遍存在反俄情緒,當地維吾爾民眾以保護婦女為由與俄羅斯人發生爭端。儘管喀什噶爾並不是以嚴格教法聞名的城市,但當地居民在被驅散前與俄羅斯人對峙。清政府為了阻止俄羅斯人有藉口入侵,只好壓制住維吾爾族人[25]:124

喀什噶爾騷亂後,俄羅斯人向塔什庫爾干(薩雷闊勒;色勒庫爾)派兵,要求監管塔什庫爾干的郵政業務。塔什庫爾干的塔吉克族人不相信俄羅斯人只會參與郵政事務,當地人認為,俄羅斯人會從清國手中奪取整個地區,並派來更多士兵駐軍,因此俄羅斯人未能拉攏塔什庫爾干。塔什庫爾干當局要求將百姓疏散到葉爾羌,以避免俄羅斯騷擾[25]:125

近現代

編輯
  • 民國二年(1913年),設喀什噶爾道,管轄疏附、伽師、葉城、皮山、于闐、洛浦、疏勒、莎車、英吉沙、蒲犁、巴楚、和闐12縣,以及陸續成立的麥蓋提、烏恰、澤普、阿圖什、岳普湖、墨玉6縣。
  • 民國九年(1920年),原隸屬喀什的葉城、皮山、于闐、洛浦、和闐、墨玉6縣析出,劃歸新成立的和闐道管轄。
  • 民國十九年(1930年)廢道改行政區,設喀什行政區,列為新疆第三行政區。

1933年夏季,第一次國共內戰期間,喀什噶爾爆發1933年喀什戰役。維吾爾與吉爾吉斯(柯爾克孜)聯軍由敘利亞阿拉伯人陶菲格·貝伊率領,企圖攻占回族將領馬占倉據守的喀什噶爾新城,陷入僵局。九月,陶菲格·貝伊被槍擊中腹部,因重傷而退出戰事,維吾爾首領鐵木爾伯克被斬首,他的頭被掛在長矛上,放到艾提尕爾清真寺展覽[26][27]。部分漢人部隊被吸收到馬占倉的軍中,其中某些軍官穿著第36師馬占倉部隊的綠色制服;據推測,他們已經皈依了伊斯蘭教[28]。馬占倉在新城堅守到隔年,擊退了六次和加尼牙孜麾下維吾爾部隊的攻擊,重挫維吾爾軍[29]

1933年11月,沙比提大毛拉穆罕默德·伊敏在喀什噶爾成立東突厥斯坦第一共和。1934年2月6日,青海回族馬家軍第36師馬福元將軍率領回族(東干)軍隊攻打喀什噶爾的維吾爾吉爾吉斯(柯爾克孜)聯軍。5月22日,他解了喀什噶爾新城馬占倉的圍,之後為了報復東突厥對回族的克孜爾大屠殺,喀什噶爾老城有2,000 至8,000名維吾爾平民被回族軍隊殺死。3月16日,英國領事館的幾名英國公民被第36師打死打傷。4月7日,馬家軍首腦馬仲英抵達喀什噶爾,在艾提尕爾清真寺發表演講,要求維吾爾族效忠南京的中華民國政府。東突厥斯坦第一共和宣告滅亡[30][31][32][33]

  •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析出莎車、澤普、麥蓋提3縣與和闐區的葉城縣合併,設立新疆第十行政區(莎車區),管轄莎車、澤普、麥蓋提、葉城4縣。
  • 1949年:設置喀什專區,屬新疆省
  • 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由疏勒縣析置喀什市。
  • 1955年:撤銷喀什專區,轄縣劃歸南疆行政公署直轄。
  • 1956年:恢復喀什專區,原屬莎車專區的莎車、澤普、葉城、麥蓋提四縣亦劃入喀什專區。
  • 1971年1月11日:喀什專區改為喀什地區。
  • 1981年10月31日,喀什的騷亂導致三人死亡[34][35]
 
1992年,駱駝穿越絲路
 
喀什地區行政公署

地理

編輯

喀什地區地處歐亞大陸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北部,新疆西南部。地處在東經71.39′~79.52′、北緯35.28′~40.16′之間。西北與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相鄰,東與阿克蘇地區相鄰,東南與和田地區相鄰,西與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接壤。全區總面積16.2萬平方千米,東西寬約750千米,南北長535千米。喀什地區三面環山,北有天山南脈,西有帕米爾高原,南部是喀喇崑崙山,東部為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葉爾羌河喀什噶爾河沖積平原鑲嵌其中。整個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印度洋的濕潤氣流難以到達,北冰洋的寒冷氣流也較難穿透,造成喀什地區乾旱炎熱的暖溫帶的荒漠景觀。而山區的冰雪融水給綠洲的開發創造了條件,形成喀什噶爾河和葉爾羌河兩大著名綠洲。

喀什地區最高的K2海拔8611米,最低處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海拔1100米,喀什市城區的平均海拔高度1289米。境內四季分明,光照長,氣溫年和日變化大,降水很少,蒸發旺盛。夏季炎熱,但酷暑期短;冬無嚴寒,但低溫期長;春夏多大風、沙暴、浮塵天氣。因地形複雜、氣候差異較大,大體可分為5個區:喀什平原氣候區、沙漠荒漠氣候區、山地丘陵氣候區、帕米爾高原氣候區、崑崙山氣候區。喀什地區水系的源頭都位於冰川、山區積雪帶,隨著山區水分的融凍而使各河的年內枯洪變化明顯。各河都為融補型河流。全區有5大河流,另有短程河3條。喀什地區地下水的動儲量約在50億~60億立方米(包括上層滯水)。地下水主要補給區是在洪積扇、沖積扇。各大河流在出山口後的礫質洪積物上大量滲漏,其滲漏量約占河水的30%以上,是平原區地下水徑流形成的主要來源。地下水運動規模在上游扇形地上主要為補給形成區,至下游則為蒸發消耗區。

喀什市氣象數據(1981年至2010年)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 18.9
(66.0)
19.8
(67.6)
29.2
(84.6)
34.1
(93.4)
34.5
(94.1)
38.2
(100.8)
38.2
(100.8)
39.2
(102.6)
35.0
(95.0)
30.6
(87.1)
25.2
(77.4)
19.2
(66.6)
39.2
(102.6)
平均高溫 °C(°F) 0.6
(33.1)
6.1
(43.0)
14.5
(58.1)
22.4
(72.3)
26.7
(80.1)
30.3
(86.5)
32.0
(89.6)
30.9
(87.6)
26.6
(79.9)
20.0
(68.0)
11.2
(52.2)
2.3
(36.1)
18.6
(65.5)
日均氣溫 °C(°F) −4.8
(23.4)
0.4
(32.7)
8.5
(47.3)
15.7
(60.3)
20.1
(68.2)
23.8
(74.8)
25.6
(78.1)
24.4
(75.9)
19.6
(67.3)
12.5
(54.5)
4.4
(39.9)
−2.8
(27.0)
12.3
(54.1)
平均低溫 °C(°F) −9.6
(14.7)
−4.9
(23.2)
2.6
(36.7)
8.9
(48.0)
13.4
(56.1)
16.8
(62.2)
18.8
(65.8)
17.6
(63.7)
12.5
(54.5)
5.4
(41.7)
−1.4
(29.5)
−7.0
(19.4)
6.1
(43.0)
歷史最低溫 °C(°F) −22.3
(−8.1)
−21.8
(−7.2)
−10
(14)
−3.6
(25.5)
3.7
(38.7)
6.8
(44.2)
7.9
(46.2)
9.4
(48.9)
3.2
(37.8)
−3.8
(25.2)
−11.1
(12.0)
−21.4
(−6.5)
−22.3
(−8.1)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2.7
(0.11)
3.7
(0.15)
7.2
(0.28)
5.1
(0.20)
11.2
(0.44)
9.1
(0.36)
9.2
(0.36)
7.7
(0.30)
6.3
(0.25)
5.5
(0.22)
2.1
(0.08)
1.6
(0.06)
71.4
(2.81)
平均降水天數(≥ 0.1 mm) 2.2 2.1 2.3 1.6 2.9 3.5 3.7 3.7 2.5 1.1 0.6 1.7 27.9
平均相對濕度(%) 66 56 45 38 40 40 43 48 53 56 60 69 51
月均日照時數 154.9 160.1 184.5 213.7 255.6 304.3 312.2 287.5 259.4 239.9 196.2 158.0 2,726.3
可照百分比 52 53 50 54 58 68 69 68 70 69 65 54 61.5
資料來源:中國氣象局(1971−2000年間的降水天數和日照數據)[38][39]

政治

編輯

現任領導

編輯
喀什地區四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  
中國共產黨
喀什地區委員會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

喀什地區工作委員會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
喀什地區行政公署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

喀什地區工作委員會
職務 書記 主任 專員 主任
姓名 聶壯[40] 吐遜·肉孜[41] 艾尼瓦爾·吐爾遜[42] 古麗娜·肉孜(女)[43]
民族 漢族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
籍貫 江西省豐城市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市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托克遜縣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市
出生日期 1972年3月(52歲) 1963年4月(61歲) 1967年6月(57歲) 1974年2月(50歲)
就任日期 2022年6月 2021年5月 2021年4月 2020年1月

行政區劃

編輯

喀什地區下轄1個縣級市、10個、1個自治縣

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葉城縣南部地區為中巴邊界協定喀喇崑崙走廊

喀什地區行政區劃圖
區劃代碼[44] 區劃名稱
維吾爾文
漢語拼音
拉丁轉寫
面積[註 3][45]
(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註 4][46]
(2020年普查)
政府駐地 郵政編碼 鄉級行政區劃[47] 邊境管理區範圍
街道
辦事處
其中:
民族鄉
653100 喀什地區
قەشقەر ۋىلايىتى
Kāshí Dìqū
Qeshqer Wilayiti
111,398.39
(109,423.98)
4,496,377 喀什市 844000 13 50 119 3 境內部分地區
653101 喀什市
قەشقەر شەھىرى
Kāshí Shì
Qeshqer Shehiri
1,003.39
(1,003.39)
782,662 吾斯塘博依街道 844000 8 2 9
653121 疏附縣
كونا شەھەر ناھىيىسى
Shūfù Xiàn
Kona Sheher Nahiyisi
2,709.47
(2,709.47)
263,014 托克扎克鎮 844100 4 6
653122 疏勒縣
يېڭىشەھەر ناھىيىسى
Shūlè Xiàn
Yéngisheher Nahiyisi
2,159.31
(2,100.92)
355,544 疏勒鎮 844200 3 12
653123 英吉沙縣
يېڭىسار ناھىيىسى
Yīngjíshā Xiàn
Yéngisar Nahiyisi
3,424.87
(3,400.18)
276,641 英吉沙鎮 844500 4 10
653124 澤普縣
پوسكام ناھىيىسى
Zépǔ Xiàn
Poskam Nahiyisi
987.97
(987.97)
214,543 澤普鎮 844800 2 11 1
653125 莎車縣
يەكەن ناھىيىسى
Shāchē Xiàn
Yeken Nahiyisi
8,956.69
(8,945.39)
860,800 葉爾羌街道 844700 5 14 15 1
653126 葉城縣
قاغىلىق ناھىيىسى
Yèchéng Xiàn
Qaghiliq Nahiyisi
28,558.89
(28,322.40)
525,436 喀格勒克鎮 844900 3 17 全境
653127 麥蓋提縣
مەكىت ناھىيىسى
Màigàití Xiàn
Mekit Nahiyisi
10,882.99
(10,007.74)
224,154 麥蓋提鎮 844600 2 8
653128 岳普湖縣
يوپۇرغا ناھىيىسى
Yuèpǔhú Xiàn
Yopurgha Nahiyisi
3,128.09
(2,981.21)
162,675 岳普湖鎮 844400 4 5
653129 伽師縣
پەيزىۋات ناھىيىسى
Jiāshī Xiàn
Peyzivat Nahiyisi
6,527.68
(6,022.35)
424,821 巴仁鎮 844300 6 7
653130 巴楚縣
مارالبېشى ناھىيىسى
Bāchǔ Xiàn
Maralbeshi Nahiyisi
18,376.89
(18,261.98)
366,141 巴楚鎮 843800 4 8
653131 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
تاشقۇرقان تاجىك ئاپتونوم ناھىيىسى
Tǎshíkù'ěrgān Tǎjíkè Zìzhìxiàn
Tashqurqan Tajik Aptonom Nahiyisi
24,682.15
(24,682.15)
39,946 塔什庫爾干鎮 845200 2 11 1 全境

人口

編輯

2022年末,全區常住人口450.69萬人,[48]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49.25萬人。全年出生人口3.44萬人,出生率7.64‰;死亡人口2.55萬人,死亡率為5.66‰;自然增長率為1.98‰。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區常住人口為4,496,377人。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979,321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517,056人,增長12.99%,年平均增長率為1.23%。其中,男性人口為2,244,305人,占總人口的49.91%;女性人口為2,252,072人,占總人口的50.09%。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99.66。0-14歲的人口為1,398,715人,占總人口的31.11%;15-59歲的人口為2,715,590人,占總人口的60.4%;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382,072人,占總人口的8.5%,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257,122人,占總人口的5.72%。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1,418,444人,占總人口的31.55%;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3,077,933人,占總人口的68.45%。

民族

編輯

截止2010年,全區總人口共布397.94萬人,境內民族包括維吾爾族、漢族、塔吉克族、回族、柯爾克孜族、烏孜別克族、蒙古族等31個民族。

喀什地區民族構成(2010年11月)[49]
民族名稱 維吾爾族 漢族 塔吉克族 柯爾克孜族 回族 烏孜別克族 哈薩克族 蒙古族 壯族 藏族 其他民族
人口數 3606779 318281 40111 5528 4816 2050 306 234 234 158 824
占總人口比例(%) 90.64 8.00 1.01 0.14 0.12 0.05 0.01 0.01 0.01 0.00 0.02
占少數民族人口比例(%) 98.52 --- 1.10 0.15 0.13 0.06 0.01 0.01 0.01 0.00 0.02

經濟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10年初發布《關於2009年西部大開發進展情況和2010年工作安排的通知》,表示2010年將推動廣西東興市、雲南瑞麗市、新疆喀什地區、內蒙古滿洲里市等為沿邊經濟特區。2010年5月新疆工作座談會議在北京召開,設立喀什經濟特區,率先在新疆進行資源稅費改革。5年後全區人均GDP將達全國平均水平[50]

特產

編輯

喀什噶爾石榴中國地理標誌產品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

參見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疏勒國國都。
  2. ^ 東漢年間,疏勒由西域都護府管理。
  3. ^ 土地面積為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果數據。括號中的數字為地方所轄的面積,即扣除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管轄的面積。
  4. ^ 常住人口為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喀什地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喀什地區行政公署. 2013-03-09 [2022-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0).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疏勒县志.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1 [2024-05-26]. ISBN 978-7-228-06733-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0) (中文). 
  3. ^ 3.0 3.1 3.2 3.3 3.4 James Millward, Eurasian Crossroads: A History of Xinjiang, 2007 
  4. ^ 班固. 漢書‧西域傳. 出版地 (上古漢語). 疏勒……東至都護治所二千二百一十里,南至莎車五百六十里。有市列,西當大月氏、大宛、康居道也。 
  5. ^ Silk Road, North China, C. Michael Hogan, the Megalithic Portal, ed. A. Burnham. [2007-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8). 
  6. ^ 班固. 漢書‧西域傳 (上古漢語). 
  7. ^ 7.0 7.1 范曄. 後漢書‧西域傳 (上古漢語). 
  8. ^ 范曄. 後漢書‧西域傳 (上古漢語). 安帝元初中,疏勒王安國以舅臣磐有罪,徙於月氏。月氏王親愛之。後安國死,無子,母持國政,與國人共立臣磐同產弟子遺腹為疏勒王。臣磐聞之,請月氏王曰:『安國無子,種人微弱,若立母氏,我乃遺腹叔父也,我當為王。』月氏乃遣兵送還疏勒。國人素敬愛臣磐,又畏憚月氏,即共奪遺腹印綬,迎臣磐立為王,更以遺腹為磐稿城侯。後莎車連畔於窴,屬疏勒,疏勒以強,故得與龜茲、於窴為敵國焉。 
  9. ^ 《佛學大辭典》:佉沙
  10. ^ Su-il, Jeong. The Silk Road Encyclopedia. Seoul: Seoul Selection. ISBN 1624120768. 
  11. ^ "The Triple System of Orography in Ptolemy's Xinjiang", pp. 530–531. Étienne de la Vaissière.(2009) Exegisti monumenta: Festschrift in Honour of Nicholas Sims-Williams. Eds W. Sundermann, A. Hintze and F. de Blois Harrassowitz Verlag Wiesbaden. ISBN 978-3-447-05937-4
  12. ^ Trudy Ring; Noelle Watson; Paul Schellinger (編). Asia and Oceania: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Historic Places. Routledge. 2012: 598 [2021-09-26]. ISBN 978-1-884964-04-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7). 
  13. ^ Michael Dillon. Xinjiang and the Expansion of Chinese Communist Power: Kashgar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Routledge. 1 August 2014: 7– [2021-09-26]. ISBN 978-1-317-647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8). 
  14. ^ Marshall Broomhall. Islam in China: A Neglected Problem. Morgan & Scott, Limited. 1910: 17– [2021-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31). 
  15. ^ Archived copy. [2015-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8). 
  16. ^ Scott Cameron Levi, Ron Sela. Chapter 4, Discourse on the Country of the Yaghma and its Towns. Islamic Central Asia: An Anthology of Historical Source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10: 30 [2021-09-26]. ISBN 978-0-253-35385-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7). 
  17. ^ Valerie Hansen. The Silk Road: A New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1 October 2012: 227–228 [2021-09-26]. ISBN 978-0-19-5159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6). 
  18. ^ E. Yarshater (編). Chapter 7, The Iranian Settlements to the East of the Pamir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271 [2021-09-26]. ISBN 978-0-521-20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6). 
  19. ^ 『シルクロード事典』、288頁
  20. ^ Davidovich, E. A., Chapter 6 The Karakhanids, Asimov, M.S.; Bosworth, C.E. (編), History of Civilisations of Central Asia, 4 part I, UNESCO Publishing: 119–144, 1998, ISBN 92-3-103467-7 
  21. ^ Golden, Peter. B., The Karakhanids and Early Islam, Sinor, Denis (編),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arly Inner 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57, 1990, ISBN 0-521-24304-1 
  22. ^ C.M.ドーソン『モンゴル帝國史』1巻(佐口透訳注, 東洋文庫, 平凡社, 1968年3月)、147-148頁
  23. ^ Joanne N. Smith Finley. The Art of Symbolic Resistance: Uyghur Identities and Uyghur-Han Relations in Contemporary Xinjiang. BRILL. 9 September 2013: 309– [2021-09-26]. ISBN 978-90-04-25678-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9). 
  24. ^ Ildikó Bellér-Hann. Community Matters in Xinjiang, 1880-1949: Towards a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of the Uyghur. BRILL. 2008 [2021-09-26]. ISBN 978-90-04-16675-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0). 
  25. ^ 25.0 25.1 Pamela Nightingale; C.P. Skrine. Macartney at Kashgar: New Light on British, Chinese and Russian Activities in Sinkiang, 1890-1918. Routledge. 5 November 2013 [First published 1973] [2021-09-26]. ISBN 978-1-136-57609-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0). 
  26. ^ S. Frederick Starr. Xinjiang: 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2004: 77/484 [2010-06-28]. ISBN 0-7656-1318-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30). 
  27. ^ Andrew D. W. Forbes. Warlords and Muslims in Chinese Central Asia: a political history of Republican Sinkiang 1911-1949. Cambridge, England: CUP Archive. 1986: 93/376 [2010-06-28]. ISBN 0-521-25514-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30). 
  28. ^ Andrew D. W. Forbes. Warlords and Muslims in Chinese Central Asia: a political history of Republican Sinkiang 1911–1949. Cambridge, England: CUP Archive. 1986: 288 [2010-06-28]. ISBN 0-521-25514-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2). 
  29. ^ AP. REPULSE REBELS AFTER SIX DAYS. Spokane Daily Chronicle. 1 February 1934. [失效連結]
  30. ^ AP. TUNGAN RAIDERS MASSACRE 2,000. The Miami News. 17 March 1934. [失效連結]
  31. ^ Associated Press Cable. TUNGANS SACK KASHGAR CITY, SLAYING 2,000. The Montreal Gazette. 17 March 1934 [2021-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4). 
  32. ^ The Associated Press. British Officials and 2,000 Natives Slain At Kashgar, on Western Border of China. The New York Times. 17 March 1934 [10 Februar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2 February 2014). 
  33. ^ AP. 2000 Killed In Massacre. San Jose News. 17 March 1934 [2021-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9). 
  34. ^ Tiziano Terzani. The Forbidden Door. Asia 2000 Ltd. 1985: 224. ISBN 9789627160014 –透過Internet Archive. A similar incident occurred in the center of Kashgar on October 31, 1981. A group of Uighur workers wanted to dig a trench in the pavement in front of a state shop run by Hans. The initial discussion became a quarrel and a Han ended up shooting and killing one of the Uighurs with a shotgun. Thousands of Uighurs joined in. For hours the city was in chaos, and two Hans were killed. An Army unit had to be called in to quell the violence and separate the two communities. 
  35. ^ 33. China/Uighurs (1949-present). University of Central Arkansas. [8 April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5 May 2019). Two individuals were killed in ethnic violence in Kashgar on October 30, 1981. 
  36. ^ 新疆喀什获批成立经济特区. 新浪網. 2010-05-22 [2020-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23). 
  37. ^ 中国最大モスクの指導者、殺害される 新疆ウイグル. AFP (AFPBB). 2014-08-01 [2019-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6). 
  38. ^ 中国气象数据网 - WeatherBk Data. 中國氣象局.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5). 
  39. ^ 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气候标准值月值数据集(1971-2000年). 中國氣象局. 
  40. ^ 聂壮 简历. 人民網地方領導資料庫. [2022-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4). 
  41. ^ 新疆任免朱文蔚、帕尔哈提·肉孜、吐逊·肉孜、阿不都艾尼·买买提等职务. 中國經濟網. [2022-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6). 
  42. ^ 艾尼瓦尔·吐尔逊 简历. 人民網地方領導資料庫. [2022-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4). 
  43.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人事任职名单. 人民網. [2022-07-04]. 
  4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2019-11 [2020-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4). 
  45. ^ 《喀什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 喀什地區國土資源局. 2015-12-21 [2020-10-26]. [失效連結]
  46.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王萍萍 , 編.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47.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行政区划简册2018》.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18年10月. ISBN 978-7-5087-5594-6. 
  48. ^ 喀什地区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 民族组成情况. www.hongheiku.com. [2024-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27). 
  49.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2年8月. ISBN 978-7-5037-6516-2. 
  50. ^ 中央决定举全国之力建设新疆 设喀什经济特区. 騰訊網. 2010-05-21 [2020-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9).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