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效應
《星際效應》(英語:Interstellar,中國大陸譯《星際穿越》,香港譯《星際啟示錄》)是一部2014年上映的科幻電影,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和監製,馬修·麥康納、安·海瑟薇、潔西卡·雀絲坦和米高·肯恩主演。本片以全球饑荒為背景,講述了一隊太空人通過穿越蟲洞為人類尋找新家園的冒險故事[4][5]。
星際效應 Interstellar | |
---|---|
基本資料 | |
導演 | 克里斯多福·諾蘭 |
監製 | |
編劇 | |
主演 | |
配樂 | 漢斯·季默 |
攝影 | 霍伊特·范·霍特瑪 |
剪輯 | 李·史密斯 |
製片商 | |
片長 | 169分鐘[1] |
產地 | 美國 英國 |
語言 | 英語 |
上映及發行 | |
上映日期 |
|
發行商 | 派拉蒙影業(北美) 華納兄弟(海外) |
預算 | 1.65億美元 |
票房 | 累計7.33億美元[3] |
各地片名 | |
中國大陸 | 星際穿越 |
香港 | 星際啟示錄 |
臺灣 | 星際效應 |
新加坡 | 星際效應 |
本片劇本最初來源於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弟弟強納森·諾蘭,之後由兩人共同撰寫。加州理工學院理論物理學家基普·索恩為本片提供最初構想和研究理論,擔任科學顧問、執行製片人。本片最初由史蒂芬·史匹柏執導,但隨後因公司遷離被迫放棄執導,克里斯多福·諾蘭成為導演[6]。攝影師霍伊特·范·霍特瑪使用IMAX70毫米膠卷和Panavision變形格式的35毫米電影膠卷拍攝本片。漢斯·季默為本片配樂。華納兄弟、派拉蒙影業及傳奇影業公司共同為本片投資,其中派拉蒙負責北美發行,華納負責海外發行[7]。本片的主要攝影於2013年底開始,取景地包括加拿大艾伯塔省、冰島及美國洛杉磯。本片廣泛使用微縮模型、攝影機內視覺效果和IMAX格式進行拍攝,並由DNEG公司製作額外的視覺效果。[8][9]
2014年10月26日本片在洛杉磯首映,11月5日起陸續在全球各地發行,全球票房超6.81億美元(加上重映共7.33億美元)[10]。其因視覺效果、較高的科學準確性和對理論天體物理學的描繪等而受到讚譽,獲得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五項提名以及最佳視覺效果獎[11]。
劇情
編輯21世紀中期,地球上的農作物因為氣候轉變及枯萎病而失收,2067年,前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工程師和太空梭駕駛員約瑟·庫珀(Joseph Cooper,馬修·麥康納飾)被迫成為農民以協助解決糧食危機。庫珀的10歲女兒墨菲(Murphy,麥肯基·弗依飾)發現其房間的書架上的書本無故掉到地上,認為這是靈異現象。不久後,一場沙塵暴在墨菲的房間中留下二進制座標,二人開車到達坐標位置後發現那是北美空防司令部,現已成為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秘密基地。
基地負責人布蘭德教授(Dr. Brand)向庫珀透露土星附近出現了蟲洞,認為外星智慧有意協助人類前往遙遠星系移居。總署在約十年前已派遣了十二名科學家穿越該蟲洞,各自降落在多個被認為有居住可能性的行星上[12],傳送回來的資料顯示其中一個以黑洞「巨人(Gargantua)」為中心的行星系統中有三顆星球可能適合人類移居。行星各自以降落在當地的科學家名字命名:米勒(Miller)、埃德蒙斯(Edmunds)和曼恩(Mann)。庫珀答允布蘭德教授的要求,擔任太空船永恆號(Endurance)的駕駛員前往執行拉撒路計畫(Lazarus mission):A計畫為確認星球適合人類居住後,透過布蘭德教授的重力方程式協助地球人前往殖民;B計畫為帶著多個人類胚胎殖民外星,留在地球的人類則會滅絕。墨菲因擔心庫珀一去不回而深感憤怒,庫珀亦不顧勸阻與布蘭德教授的女兒艾蜜莉亞(Amelia,安·海瑟薇飾)、物理學家羅密利(Romilly)、地質學家道爾(Doyle)和兩個機器人塔斯(TARS)與凱斯(CASE)前往太空登上永恆號啟程。
眾人先通過蟲洞前往米勒星,除羅密利與塔斯外的一眾成員乘坐徘徊者號(Ranger)降落星球後,發現地表只有一片汪洋,黑洞的潮汐力引起的巨型海嘯使道爾喪生並延誤了回程,眾人返回永恆號後發現對永恆號上的羅密利來說已過了23年。
眾人經一番爭論後決定前往曼恩星球,該星球嚴寒且大氣中充滿氨氣。此時墨菲(潔西卡·雀絲坦飾)已是庫珀離開地球的年齡,加入了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協助布蘭德教授解開拯救地球人所需要的重力方程式,但教授在健康惡化彌留之際向墨菲承認A計畫不可能實現。另一邊,曼恩博士(麥特·戴蒙飾)被眾人從人工睡眠中喚醒後表示方程式因缺乏黑洞重力奇異點的數據而無法完成,因此永恆號的真正目的並非拯救地球人類。庫珀因此十分憤怒,打算放棄計畫。在稍後的任務中,曼恩表示所有宜居數據均假,目的是希望宇航局能派人前來救他,並在打鬥中打破庫珀的氧氣面罩。曼恩遺下庫珀等死後奪取徘徊者號駛向永恆號,同時羅密利因試圖從被曼恩拆解的機器人奇普(KIPP)中取得資料,觸動其設下的陷阱引發爆炸身亡。艾蜜莉亞救回庫珀後,二人乘坐著陸器追趕曼恩。曼恩在永恆號未完全對接的情況下打開氣閘,產生的失控減壓使他身亡並導致永恆號失控旋轉。庫珀成功對接永恆號並努力使其穩定下來。
永恆號上的資源已不足以返回地球,且其已被巨人黑洞的重力捕獲。兩人於是發射出塔斯,讓它收集黑洞重力奇異點的數據,並計畫通過重力助推將永恆號推向埃德蒙斯星實行B計畫。為減少永恆號質量以讓艾蜜莉亞逃生,庫珀讓自己駕駛的徘徊者號於耗盡燃料後分離進入黑洞。其彈射逃生後,發現自己進入一個由未來人類創造的五維超正方體,得知自己正是兒時墨菲遇上的「幽靈」。他利用重力與2067年的墨菲交流,引導自己參與拉撒路計畫以拯救人類,並把塔斯取得的黑洞數據通過重力波以摩斯密碼的形式傳送給墨菲的手錶。成年墨菲在回憶此事時終於發現父親留給她的訊息,完成了布蘭德教授的方程式使人類得以離開地球,前往一個環繞著土星運行的太空站居住。
五維超正方體空間在數據傳送完畢後關閉,庫珀通過蟲洞被傳送回土星,並在2156年被人類救起,此時他理論上已是124歲。庫珀在太空站上與年老垂死的墨菲重逢,墨菲說服他去宜居的埃德蒙斯星球上尋找艾蜜莉亞。最終庫珀與塔斯搭乘一艘次世代漫遊者號前往埃德蒙斯星。[13]
演員
編輯- 馬修·麥康納 飾 庫珀(Cooper),單親爸爸,有一子一女,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前太空人和工程師。
- 安·海瑟薇 飾 艾蜜莉亞·布蘭德(Amelia Brand),布蘭德教授的女兒,生物技術博士。
- 潔西卡·雀絲坦 飾 墨菲(Murphy),取諧音名墨菲定律,庫珀的女兒,跟布蘭德教授一起研究移居外星計畫。
- 米高·肯恩 飾 布蘭德教授(Professor John Brand),艾蜜莉亞的父親,移居外星計畫的策劃及負責人。
- 麥特·戴蒙 飾 曼恩博士(Dr. Mann)。
- 凱西·艾佛列克 飾 湯姆(Tom),庫珀的兒子。
- 提摩西·夏勒梅 飾 年幼的湯姆。
- 約翰·利思戈 飾 唐納(Donald),庫珀的岳父。
- 托弗·格雷斯 飾 蓋帝(Getty),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博士,墨菲的男友。
- 蕾亞·凱恩斯 飾 露易絲(Lois),湯姆的妻子。
- 韋斯·賓尼 飾 道爾(Doyle)。
- 比爾·歐文 飾 機器人塔斯(TARS,配音)。
- 大衛·吉雅西 飾 羅密利(Romilly)。
- 喬許·史都華 飾 機器人凱斯(CASE,配音)。
- 大衛·奧耶羅沃 飾 湯姆和墨菲的校長。
- 柯萊特·沃爾芙飾 漢莉老師(Ms. Hanley)。
- 威廉·德瓦內 飾 威廉斯(Williams),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董事會成員。
- 伊萊耶斯·加貝爾飾 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管理人員。[14]
製作
編輯職員
編輯發展與融資
編輯電影概念最初是由電影製片人琳達·奧布斯特及理論物理學家基普·索恩構想,二人早在1997年電影《接觸未來》中已經合作[9][15]。他們基於索恩有關蟲洞理論的科研工作,構思出一個關於「人類突然接觸到宇宙中最奇異的事情」的故事,並引起史蒂芬·史匹柏執導的興趣[16]。電影於2006年6月開始籌備,當時史匹柏和派拉蒙影業宣布,將會根據奧布斯特與索恩的想法來拍攝一部科幻電影[17][18]。2007年3月,強納森·諾蘭應邀為電影撰寫劇本[16]。
由於史匹柏於2009年把他的製片公司夢工廠從派拉蒙移至華特迪士尼影業集團旗下,派拉蒙需要為本片另尋導演。強納森·諾蘭推薦他的哥哥克里斯多福·諾蘭擔任導演,後者於2012年加入了該項目。之後,克里斯多福·諾蘭與當時擔任執行製片人的索恩會面,並相討故事劇本。2013年1月,派拉蒙與華納兄弟宣布克里斯多福·諾蘭有意向擔任導演[7] 。同年3月,克里斯多福·諾蘭確認將執導《星際效應》,電影將會在他和妻子創立的的切分音電影公司(Syncopy Inc.)與奧布斯特的琳達·奧布斯特製作公司旗下製作[19]。《好萊塢報道》在映前稱,克里斯多福·諾蘭的片酬為電影總收入的20%,估計為2,000萬美元[20]。為了研究電影的拍攝,諾蘭還參觀了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21]。
雖然派拉蒙和華納兄弟平常是競爭對手,但華納兄弟主動向派拉蒙請求入股《星際穿越》。作為條件,華納兄弟讓派拉蒙共同資助十三號星期五系列電影的下一部電影以及某「A級」項目,並允許其持有《南方公園》電影版的部分股份。[22]2013年8月,傳奇電影公司跟華納兄弟達成協議,提供全片約25%的資金。據報導,傳奇電影同意放棄《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的融資計畫,以換取《星際效應》的股份。[23]
編劇與選角
編輯為了了解科學理論,強納森在寫劇本期間曾到加州理工學院學習相對論[24],並從一些末日題材的科幻電影中汲取靈感,如《瓦力》(2008)及《阿凡達》(2009)。《娛樂周刊》評論指:「他把內容設定在一個被枯萎病蹂躪的反烏托邦未來社會,但頑強的民族都不屈服於絕望。[25]」克里斯多福·諾蘭曾考慮過其他科幻題材劇本,但最後決定採用《星際效應》的劇本,並從喬納森和索恩提出的大量想法中進行了篩選[26][21]。
克里斯多福·諾蘭也表示希望將自己的故事構想和強納森的劇本合併在一起,計畫描繪「幾個英雄太空人星際航行的故事,前往我們科學理解的最遙遠邊界」[27]。其隨後決定保留強納森的劇本中關於未來地球資源枯竭的背景設定,這個靈感源自美國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期間的發生的黑色風暴事件,但將劇本其餘部分變更為一隊人進入太空。在觀看2012年的紀錄片《黑色風暴》後,克里斯多福·諾蘭聯絡該電影的導演肯·伯恩斯及製片人戴頓·鄧肯(Dayton Duncan),請求在《星際效應》裡使用該紀錄片中的一些採訪片段[28]。
克里斯多福·諾蘭認為主角應是「觀眾可以感同身受的普通人」,並全力尋找能達到這一要求的演員。在看過2012年電影《泥土》的早期剪輯版後,他對主演馬修·麥康納產生了興趣[29],並在麥康納正在拍攝電影《無間警探》時前去拜訪[30]。女演員安·海瑟薇則在受邀到諾蘭家中時閱讀了電影的劇本[31]。2013年4月,這兩名演員被選定為電影的主演[32]。潔西卡·雀絲坦則是在拍另一部電影《茱莉小姐》時受邀出演墨菲[31]。劇組原計畫邀請印度演員伊凡·卡漢飾演曼恩博士,但他因日程安排衝突而拒絕了請求[33]。麥特·戴蒙於2013年8月下旬被選定飾演曼恩,並在冰島完成了他的戲份拍攝[34]。
取景和拍攝
編輯本片攝影師本是克里斯多福·諾蘭長期合作的瓦利·費思特,但由於他當時正忙於執導其處女作《全面進化》,故改由霍伊特·范·霍特瑪為電影攝影,他使用35毫米電影膠卷(Panavision變形格式)及IMAX70毫米膠卷拍攝本片[35]。本片比諾蘭之前的任何一部電影都更常使用IMAX攝影機,大約有70分鐘的IMAX鏡頭。為了儘量減少電腦生成圖像(CGI)的使用,電影拍攝時建造了不少實景和模型,而且經常會讓數位投影儀在布景周圍或演員身後顯示製作好的效果並z拍攝,即攝影機內視覺效果,而不只是單純使用綠幕拍攝[36]。
電影的主要拍攝計畫持續四個月,2013年8月6日在加拿大艾伯塔省開拍。[37]對於玉米地場景,場景設計師內森·克勞利(Nathan Crowley)在當地種植了500英畝(200公頃)的玉米[38]。涉及沙塵暴的場景在艾伯塔省麥克勞德堡拍攝,巨大的塵埃雲是在現場使用大型風扇將纖維素基合成塵埃吹到空中產生的[39]。該省的拍攝一直持續到2013年9月9日,除130名工作人員外,還涉及數百名臨時演員,其中大多數是當地人[40]。
拍攝接著在冰島進行,劇組認為其多樣化的地形和嚴酷極端的環境很適合作為兩顆外星球米勒和曼恩的取景地,前者被水覆蓋,後者被冰覆蓋[9]。克勞斯圖爾鎮附近的布魯納桑杜爾潟湖(Brunasandur lagoon)淺水區域開闊,被選為米勒星球拍攝地;瓦格納冰川西南部的斯維納山冰川(Svínafellsjökull glacier)被附近火山噴發落下的火山灰覆蓋,在冰面上產生類似灰色大理石的超現實效果而受劇組青睞,被選為曼恩星球的拍攝地[41]。工作人員亦運來重約10,000磅(4,500公斤)被拆解的飛船模型,並在拍攝現場重新組裝[42]。劇組在冰島拍攝了兩個星期,期間大約有350人(包括130名當地人)參與了這部電影的拍攝[43][44]。
隨後,攝製組在美國洛杉磯拍攝了54天,拍攝地點包括威斯汀文德酒店、洛杉磯會展中心、卡爾弗城的索尼影業攝影棚和加利福尼亞州阿爾塔迪納的私人住宅[45]。主要拍攝於2013年12月結束,製作的花費為1.65億美元,與預算相比少了約1,000萬美元[36]。
道具和場景設計
編輯本片中出現有三艘太空船——永恆號(Endurance)、徘徊者號(Ranger)和著陸器(Lander)。母船永恆號是一個圓形結構,由12個太空艙組成,與時鐘形狀相似,場景設計師內森·克勞利表示其是基於國際太空站設計的;徘徊者號的功能類似於太空梭的功能,能夠快速進入和離開行星大氣層;而著陸器將太空艙運送到行星表面,克勞利將其比作「一架重型俄羅斯直升機」。[9]
飛船都是3D列印和人工建造的微縮模型,而不是使用電腦合成圖像(CGI)製作的,其尺寸巨大以便實現更好的效果,以至於獲得了工作人員「maxatures」的綽號。其中永恆號的外景微縮模型按1/15比例建造,長達7.6米(25英尺);而徘徊者號和著陸器則按照1/5的比例,分別長14米(46英尺)和15米(49英尺)。飛船內部環境則仿照現實太空船1:1還原,進行了精細的器械設計和人工雕刻,同時受NASA影響融合實用主義美學。諾蘭表示:「我們希望儘可能多地整合現有的航空太空部件,並保持一切接地氣。」克勞利也描述道:「永恆號真正體現了我們從國際太空站和奮進號太空梭中學到的東西,即在太空太空船中沒有上下之分,一切都是可以開關和交互的,每一個表面都被充分利用。」[41]
本片中包含兩個機器人CASE和TARS,以及一個被拆除的機器人KIPP。諾蘭希望避免將機器人擬人化,選擇了1.5米(4.9英尺)的四邊形設計,其各關節部分的動作都能通過液壓系統控制。比爾·歐文為TARS配音並進行物理操控,喬許·史都華為CASE配音[9]。另外,片尾人類空間棲息地類似於奧尼爾圓柱體,是物理學家傑瑞德·K·歐尼爾於1976年提出的理論模型[46]。
視覺效果
編輯參與《全面啟動》製作的視覺效果公司DNEG再次為《星際效應》製作視效[47]。根據視覺效果總監保羅·富蘭克林(Paul Franklin)的說法,電影中的特效數量並不比諾蘭先前的電影多很多[9]。本片包含850個視覺效果鏡頭,其中150個鏡頭是攝影機內視覺效果,即使用數位投影儀呈現,在現場直接拍攝好的效果,而其他700個鏡頭是經後期製作的。此外,有150個鏡頭使用了微縮模型進行拍攝,620個鏡頭以IMAX格式呈現,其餘則是變形格式的。[48]
音效
編輯格雷格·蘭德克和加里·里佐是本片的音頻工程師,負責混音,而音效剪輯師理察·金則負責監督整個過程。克里斯多福·諾蘭試圖混合聲音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影院的設備,並密切關注混音的設計,例如太空人用手套按下按鈕的聲音[49]。官方網站稱本片「聲音經過特殊混合,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主聲道和低音聲道中低端頻率的功率」[50]。諾蘭故意讓一些對話看起來被環境噪音或音樂淹沒,導致一些影院張貼告示,強調這種效果是影片本身具有的的,而不是他們設備的故障[51]。
配樂
編輯繼諾蘭的《黑暗騎士三部曲》和《全面啟動》後,漢斯·季默再次為《星際效應》配樂。其和諾蘭決定選擇位於倫敦聖殿教堂的1926年Harrison & Harrison管風琴作為主要樂器[52]。諾蘭和季默為本片進行了45次配樂商討,是《全面啟動》次數的三倍。電影原聲帶於2014年11月18日發行。[53]
星際效應原聲帶曲目列表[54] | ||
---|---|---|
曲序 | 曲目 | 時長 |
1. | Dreaming Of The Crash 夢見墜機 | 3:55 |
2. | Cornfield Chase 玉米地追逐 | 2:06 |
3. | Dust 塵埃 | 5:41 |
4. | Day One 第一天 | 3:19 |
5. | Stay 留下 | 6:52 |
6. | Message From Home 來自家的訊息 | 1:40 |
7. | The Wormhole 蟲洞 | 1:30 |
8. | Mountains 山峰 | 3:39 |
9. | Afraid Of Time 懼怕時間 | 2:32 |
10. | A Place Among The Stars 群星之中 | 3:27 |
11. | Running Out 耗盡 | 1:57 |
12. | I'm Going Home 我正在歸家 | 5:48 |
13. | Coward 懦夫 | 8:26 |
14. | Detach 分離 | 6:42 |
15. | S.T.A.Y. | 6:23 |
16. | Where We're Going 我們要去何方 | 7:41 |
總時長: | 71:38 |
科學指導
編輯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家、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基普·索恩擔任本片科學顧問。索恩在電影製作中立下了兩條方針:一為不能違反現有物理定律,二為一切設想均須有科學根據,而非只是編劇的想像。導演諾蘭接受這個原則,前提是不影響電影製作[55]。索恩曾一度花費兩星期時間,說服諾蘭放棄讓角色進行超光速旅行的想法[56]。索恩表示,電影中他最難以接受的是有冰雲層懸浮在空中的曼恩星球,這些冰雲明顯不符合冰的物理性質,不過除此以外電影都很好地遵循了物理定律[55]。
蟲洞和黑洞
編輯在設計蟲洞和巨型旋轉黑洞時,索恩與視覺特效總監保羅·富蘭克林和DNEG公司的30人特效團隊合作,其向工作人員提供理論方程式,由他們按方程式編寫新的CGI渲染軟體以創造出精確的符合重力透鏡效應的模擬場景[58][59]。索恩表示說「蟲洞和黑洞在任何好萊塢電影中都沒有以它們實際存在的方式被描繪」「而由此製作的黑洞場景是有史以來對這種現象最真實的描述之一」[60][59] 。索恩和團隊還利用對電影中蟲洞、黑洞和重力透鏡效應等視覺效果製作的研究成果發表了三篇科學論文[57][61][62]。
在製作符合科學理論的旋轉黑洞模型時,由於其旋轉速度過快和都卜勒效應的影響,黑洞中心變得不對稱,同時圍繞黑洞旋轉的發光吸積盤左側由紅色變成了冷藍色,吸積盤的右側變得黑暗且難以看清。諾蘭和保羅·富蘭克林認為,觀眾可能無法從視覺上理解真實的黑洞場景,因此要求特效團隊降低黑洞旋轉速度並改變其外觀,同時添加模擬鏡頭炫光的效果,導致電影成品中黑洞的視覺效果沒有考慮到都卜勒效應,比原先的更紅更亮,與實際不符[61][63]。諾蘭之後發現,若保持攝影機視角一致,完成的效果還是可以被觀眾理解的[58]。
評價
編輯專業影評
編輯在爛番茄網站收集到的308篇評論中,有219條正面評價、89條負面,電影的「新鮮度」為73%,觀眾支持度86%,平均分數為7(最高10)。該網站共識寫道:「《星際效應》驚心動魄、令人深思,且在觀影視覺上是部絢爛的電影,這都是來自於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期望,即使電影涵蓋知識的範圍在某種程度上超出了他的掌握」[64]。Metacritic的46篇評論中,有35條評論為正面、10條褒貶不一、1條負面,得分為74(滿分100),標明「總體好評」[65]。中國大陸影評網站豆瓣電影基於190多萬條評價給本片打出9.4分(滿分10.0)[66]。
《洛杉磯時報》報道說:「電影評論家大多認為《星際效應》是一個有娛樂性、情感豐富和發人深省的科幻傳奇故事,縱使它有時會有些沉悶和感傷」[67]。《綜藝》首席影評人史考特·芬達斯(Scott Foundas)表示本片「在視覺和概念上與諾蘭迄今為止所做的一樣好,且比其以前的電影更有個人的特色」[68]。《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總結說:「《星際效應》探討了科學與信仰、人文之間的關係,並說明了這些領域之間真正的共生關係」[69]。Time Out London的戴夫·卡爾霍恩 (Dave Calhoun) 給這部電影打了五顆星的最高分,稱它「是一個大膽、美麗的宇宙冒險故事,帶有一絲超現實和夢幻般的氣息」[70]。《芝加哥太陽報》的理察·羅珀(Richard Roeper)給這部電影打了四顆星,並寫道:「這是我看過的最美麗的電影之一。就它的視覺效果而言,以及它關於我們都知道但無法用科學術語衡量的一件事——愛」[71]。
《衛報》的亨利·巴恩斯(Henry Barnes)對電影持批判的態度,稱其「是一個光榮的奇觀,但有點戲劇性,幽默的閃光太少了」[72]。《好萊塢報道》的托德·麥卡錫(Todd McCarthy)寫道:「這部構思和實現宏偉的史詩作品試圖同等重視人類的情感和對宇宙的猜測,結果喜憂參半,但從不亞於引人入勝,有時甚至不止於此」[73]。澳大利亞廣播電視台主持人瑪格麗特·波梅蘭茲(Margaret Pomeranz)給這部電影打了三分(滿分五分),她認為人性的戲劇色彩在電影的科學概念中迷失了[74]。而《福布斯》的史考特·門德爾森將本片列為2014年最令人失望的電影之一,並指出這部電影「缺乏流暢性,高潮後失去活力,混音笨拙,角色單薄」,儘管他為了「給它第二次機會」而看了兩次電影[75]。
科學性爭議
編輯天體生物學家大衛·格林斯彭(David Grinspoon)認為影片開頭對枯萎病的描述不切實際,表示該現象需要數百萬年才能消耗大氣中的氧氣含量[76]。《天空與望遠鏡》編輯羅伯特·奈耶(Robert Naeye)讚揚了電影的科學性,但也指出超大質量黑洞的潮汐力會將太空人麵條化,其吸積盤釋出的高能量X射線也會炸毀附近的太空船和人類,另外吸積盤的顏色沒有遵循都卜勒效應[77][78]。倫敦帝國學院天體物理學家羅伯托·特羅塔(Roberto Trotta)表示米勒星球的時間膨脹效應過於極端,而且太空人會死於吸積盤的輻射[79][80]。天文學家菲爾·普萊特(Phil Plait)也認為若要讓米勒星球具有電影中所展現的巨大時間膨脹,其必須越過黑洞的史瓦西半徑,而這是不可能的[81],但他之後認識到自己的觀點在旋轉黑洞上行不通[82]。中國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系教授王斌表示「接近黑洞,就會被黑洞的潮汐力撕得粉碎,任何東西都不例外。男女主角在靠近黑洞的行星上,這個靠近是多遠的距離?就算靠近黑洞但不足以感受到黑洞的作用,一旦越過視界,也就無法再返回」。[83]
而本片科學顧問基普·索恩根據自己的著作《星際效應的科學》回應說「旋轉黑洞周圍的條件是不同的,比如巨人,該黑洞附近的行星可能具有壓扁的形狀,但不會壓碎行星或其表面的生物」「巨人的吸積盤貧弱、低溫——大約是太陽表面的溫度。其處於非常靜止的狀態,發射的X射線和伽瑪射線足夠少,機組人員有可能會倖存下來」[81]。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宇宙學家布萊恩·格林認為由於黑洞體積巨大,質量相對極小的人類進入事件視界不會立刻發生麵條化現象[84]。數學物理學家伊克約特·辛格·科利(Ikjyot Singh Kohli)通過計算證明了電影中旋轉黑洞引起的時間膨脹效應是準確的[85]。法國天體物理學家讓-皮埃爾·盧米涅(Jean-Pierre Luminet)稱讚了電影對潘洛斯過程的正確描述[86]。理論物理學家加來道雄表示其「可以為未來幾年的科幻電影設定黃金標準」[77]。美國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尼爾·德格拉斯·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認為庫珀進入黑洞後理論上可以與過去互動,並表示「我們也真的不知道黑洞裡究竟有什麼」[87]。
發行和反響
編輯影院放映
編輯《星際效應》於2014年10月26日在洛杉磯的TCL中國劇院首映[88]。其於11月4日在美國和加拿大的部分影院提前上映,並於11月5日起在北美地區限量放映[89]。4日至6日的特映票房共計490萬美元[90][91][92]。電影於11月7日周五在北美正式上映,首周周末票房達4,700萬美元,僅次於迪士尼動畫片《大英雄天團》,其中IMAX銀幕收入超過總票房的25%[93]。上映後四周北美累計票房達1.47億美元[94]。
電影於11月5日在法國、比利時和瑞士發行,其中來自法國各地的750個銀幕的當天放映票房達74萬美元[95][96][97]。11月6日在超過35個國家上映,如俄羅斯、澳大利亞和巴西等,並獲得了870萬美元的票房總額,最高的首映票房是來自韓國的480萬美元[98][99]。11月7日在英國、印度等國上映[100]。
電影於11月6日在香港上映,首周四天賺1,163萬港幣列榜首,並連續三周蟬聯冠軍,最終票房5,178萬港幣[101]。電影於11月7日在台灣上映,首週三天票房為新台幣5,100萬元,並接連三周位列榜首[102];上映約七周後最終全台票房為新台幣2.86億元[103]。電影於11月12日在中國大陸上映,首周5天收穫2.69億人民幣,並連續三周位列內地票房第一,上映四周後總票房為7.55億人民幣[104]。2020年8月2日,本片在中國大陸地區重映,首日票房達到3,566萬人民幣,成為當日票房冠軍[105]。重映後4天電影在內地的累計票房達到8億人民幣[106]。
上一屆: 《怒火特攻隊》 |
2014年香港一週票房冠軍 第44 - 46周 |
下一屆: 《飢餓遊戲:自由幻夢Ⅰ》 |
上一屆: 《控制》 |
2014年台北週末票房冠軍 第45 - 46週 第49週 |
下一屆: 《飢餓遊戲:自由幻夢Ⅰ》 |
上一屆: 《忍者龜:變種世代》 |
2014年中國大陸一周票房冠軍 第46 - 48周 |
下一屆: 《匆匆那年》 |
上一屆: 《多力特的奇幻冒險》 |
2020年中國內地一周票房冠軍 第31週 |
下一屆: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
家用媒體
編輯《星際效應》於2015年3月31日在英國和美國以家用媒體的形式發布[107],銷量連續兩周位列第一[108]。據報道,其是2015年盜版最多的電影,在BitTorrent上的下載量約為4,670萬次[109]。電影於2017年12月19日以超高清藍光格式在全球發售[110]。
榮譽
編輯榮譽 | |||
---|---|---|---|
獎項/影展 | 類別 | 得獎人 | 結果 |
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11] | 最佳配樂 | 漢斯·齊默 | 提名 |
最佳音效剪輯 | 理察·金 | 提名 | |
最佳音效 | 加里·里佐、格雷格·蘭德克、馬克·溫加滕 | 提名 | |
最佳藝術指導 | 內森·克勞利、加里·費蒂斯 | 提名 | |
最佳視覺效果 | 安德魯·洛克利、伊恩·亨特、保羅·富蘭克林、史考特·費舍爾 | 獲獎 | |
葛萊美獎[111] | 最佳影視媒體配樂 | 漢斯·齊默 | 提名 |
第6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112][113] | 最佳原創音樂 | 漢斯·齊默 | 提名 |
最佳攝影 | 霍伊特·范·霍特瑪 | 提名 | |
最佳藝術指導 | 內森·克勞利、加里·費蒂斯 | 提名 | |
最佳視覺特效 | 保羅·富蘭克林、史考特·費舍爾、安德魯·洛克利 | 獲獎 | |
2014美國電影學會獎[114] | 年度十佳電影 | 《星際效應》 | 獲獎 |
芝加哥影評人協會[115] | 最佳導演 | 克里斯多福·諾蘭 | 提名 |
最佳藝術指導 | 內森·克勞利、加里·費蒂斯 | 提名 | |
最佳攝影 | 霍伊特·范·霍特瑪 | 提名 | |
最佳原創配樂 | 漢斯·齊默 | 提名 | |
金球獎[116] | 最佳原創配樂 | 漢斯·齊默 | 提名 |
土星獎[117] | 最佳科幻電影 | 《星際效應》 | 獲獎 |
最佳導演 | 克里斯多福·諾蘭 | 提名 | |
最佳寫作獎 | 克里斯多福·諾蘭、強納森·諾蘭 | 獲獎 | |
最佳男主角 | 馬修·麥康納 | 提名 | |
最佳女主角 | 安·海瑟薇 | 提名 | |
最佳女配角 | 潔西卡·雀絲坦 | 提名 | |
最佳年輕演員表演獎 | 麥肯基·弗依 | 獲獎 | |
最佳配樂 | 漢斯·齊默 | 獲獎 | |
最佳剪輯 | 李·史密斯 | 提名 | |
最佳藝術指導 | 內森·克勞利 | 獲獎 | |
最佳視覺特效 | 保羅·富蘭克林、史考特·費舍爾、安德魯·洛克利 | 獲獎 | |
聖地亞哥影評人協會[118] | 最佳攝影 | 霍伊特·范·霍特瑪 | 提名 |
最佳製作設計 | 內森·克勞利 | 提名 | |
衛星獎[119] | 最佳攝影 | 霍伊特·范·霍特瑪 | 提名 |
最佳原創配樂 | 漢斯·齊默 | 提名 | |
最佳視覺效果 | 安德魯·洛克利、伊恩·亨特、保羅·富蘭克林、史考特·費舍爾 | 提名 | |
華盛頓特區影評人協會[120] | 最佳藝術指導 | 製作設計師:內森·克勞利 佈景師:蓋瑞·弗帝斯 |
提名 |
最佳攝影 | 霍伊特·范·霍特瑪 | 提名 | |
最佳剪輯 | 李·史密斯 | 提名 | |
最佳原創配樂 | 漢斯·齊默 | 提名 | |
最佳年輕演出 | 麥肯基·弗依 | 提名 |
參考資料
編輯- ^ Interstellar (12A). British Board of Film Classification. 2012-10-20 [2012-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0) (英國英語).
- ^ 地球倒数27天 诺兰《星际穿越》11·12光速上映. 網易. 2014-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0) (中文(中國大陸)).
- ^ Interstellar (2014). Box Office Mojo. [2024-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18) (英語).
- ^ McNary, Dave. Christopher Nolan Starts Shooting 'Interstellar'. Variety. 2013-08-13 [201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17) (美國英語).
Christopher Nolan has begun shooting his space travel project 'Interstellar' in Alberta, Canada, with Matthew McConaughey and Anne Hathaway starring.
- ^ How Building a Black Hole for 'Interstellar' Led to an Amazing Scientific Discovery. [2019-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5).
- ^ Skipper, Ben. Interstellar: How Original 2008 Spielberg Script Differs to Christopher Nolan Film.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 2014-11-10 [2015-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英語).
- ^ 7.0 7.1 Sneider, Jonathan. Nolan in talks for 'Interstellar'. Variety. 2013-01-09 [2014-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24) (美國英語).
- ^ Jr, Mike Fleming. Christopher Nolan Starts ‘Interstellar’. Deadline. 2013-08-13 [2024-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15) (美國英語).
- ^ 9.0 9.1 9.2 9.3 9.4 9.5 Jolin, Dan. The Ultimate Trip. Empire. 2014-11 (美國英語).
- ^ Interstellar. Box Office Mojo. [2024-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18) (英語).
- ^ 11.0 11.1 The 87th Academy Award Nominations for the 2015 Oscars. ABC. 2015-01-15 [2015-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0) (美國英語).
- ^ Lazarus Mission. Interstellar wiki. 2013-11-09 [2014-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13) (英語).
- ^ John Nugent. Movie plots explained: Interstellar. Empire. 2022-02-22 [2024-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9) (英語).
- ^ Interstellar (2014) - Full Cast & Crew. IMDB. [2024-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6) (英語).
- ^ How Building A Black Hole For 'Interstellar' Led To An Amazing Scientific Discovery - Wired. WIRED. [2014-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16) (英語).
- ^ 16.0 16.1 Fernandez, Jay A. Writer with real stars in his eyes. Los Angeles Times. 2007-03-28 [2014-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4) (美國英語).
- ^ Fleming, Michael. Space chase pic on Par launch pad. Variety. 2006-06-14 [2014-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9) (美國英語).
- ^ Physicist who inspired Interstellar spills the backstory—and the scene that makes him cringe. Science. [2014-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26) (英語).
- ^ Hayden, Erik. It's Official: Christopher Nolan's 'Interstellar' to be Warner Bros., Paramount Co-Production.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3-03-08 [2014-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4) (美國英語).
- ^ Hollywood Salaries Revealed, From Movie Stars to Agents (and Even Their Assistant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4-10-02 [2014-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6) (美國英語).
- ^ 21.0 21.1 Christopher Nolan Uncut: On 'Interstellar,' Ben Affleck's Batman, and the Future of Mankind. The Daily Beast. [2015-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07) (英語).
- ^ Kit, Borys; Masters, Kim. Warner Bros. Gives Up 'Friday the 13th' Rights to Board Christopher Nolan's 'Interstellar'.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3-06-05 [2014-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2) (美國英語).
- ^ Siegel, Tatiana; Galloway, Stephen. Legendary Scores Christopher Nolan's 'Interstellar' in Warner Bros. Divorc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3-08-14 [2014-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7) (美國英語).
- ^ King, Larry. What Does A Showrunner Bring To A Deserted Island? | Jonathan Nolan | Larry King Now - Ora TV (播客). 2014-04-16 [2024-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20) –透過YouTube (英語).
- ^ Jensen, Jeff. Inside 'Interstellar,' Christopher Nolan's emotional space odyssey.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4-10-16 [2014-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5) (英語).
- ^ Galloway, Stephen. 'Interstellar's' Christopher Nolan, Stars Gather to Reveal Secrets of the Year's Most Mysterious Film.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5-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7) (美國英語).
- ^ Fleming, Mike. The Migratory Habits Of 800-Pound Gorilla Oscar Directors And The Films They Make. Deadline. 2013-01-10 [2013-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01) (美國英語).
- ^ Rosenberg, Alyssa. How Ken Burns' surprise role in 'Interstellar' explains the movie. The Washington Post. 2014-11-06 [2014-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8) (美國英語).
- ^ McClintock, Pamela. CinemaCon: Christopher Nolan Talks 'Interstellar,' Plugs Film Over Digital in Hollywood Reporter Q&A.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4-03-26 [2014-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2) (美國英語).
- ^ Ebiri, Bilge. Christopher Nolan on His Gradual Ascent: Young Filmmakers, Stop Rushing . Vulture. 2015-04-21 [2024-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4) (英語).
- ^ 31.0 31.1 Itzkoff, Dave. Flight Club: Matthew McConaughey, Anne Hathaway and Jessica Chastain on 'Interstellar'. The New York Times. 2014-10-22 [2014-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4) (美國英語).
- ^ Fleming, Mike. Anne Hathaway To Star With Matthew McConaughey in Christopher Nolan's 'Interstellar'. Deadline. 2013-04-09 [2013-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18) (美國英語).
- ^ Vyavahare, Renuka. Why Irrfan missed out on a Christopher Nolan film. The Times of India. 2013-08-22 [2014-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2) (英語).
- ^ Exclusive: Matt Damon Joins Christopher Nolan's 'Interstellar,' Lines Up Directorial Debut 'The Foreigner' | The Playlist. indiewire. 2013-11-14 [2024-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4) (英語).
- ^ Jagernauth, Kevin. ‘The Fighter’ DoP Hoyte Van Hoytema Is Wally Pfister’s Replacement On Christopher Nolan’s ‘Interstellar’. IndieWire. 2013-04-23 [2024-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2) (美國英語).
- ^ 36.0 36.1 McClintock, Pamela. CinemaCon: Christopher Nolan Talks ‘Interstellar,’ Plugs Film Over Digital in Hollywood Reporter Q&A.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4-03-26 [2024-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3) (美國英語).
- ^ Galloway, Stephen; Siegel, Tatiana. Legendary Scores Christopher Nolan’s ‘Interstellar’ in Warner Bros. Divorce (Exclusiv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3-08-14 [2024-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2) (美國英語).
- ^ Dotdash Meredith - America's Largest Digital & Print Publisher. insidemovies. 2014-10-16 [2024-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7) (英語).
- ^ McTighe, Frank. Hollywood star Matthew McConaughey in Fort Macleod to film scene from ‘Interstellar’. Fort Macleod Gazette. 2013-08-28 [2024-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7) (英語).
- ^ Volmers, Eric; Herald, Calgary. Matthew McConaughey, John Lithgow on Okotoks set of Christopher Nolan’s Interstellar. calgaryherald. 2013-08-22 [2024-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英語).
- ^ 41.0 41.1 Levy, Emanuel. Interstellar: Creating Various Aircrafts - Emanuel Levy. emanuellevy.com. 2014-10-28 [2024-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15) (英語).
- ^ Galloway, Stephen. ‘Interstellar’s’ Christopher Nolan, Stars Gather to Reveal Secrets of the Year’s Most Mysterious Film.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4-10-22 [2024-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7) (美國英語).
- ^ Interstellar shots finished in Iceland. News of Iceland. 2013-09-21 [2013-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4) (英語).
- ^ Hiking Paths to be Closed for Nolan Film Shoot. icelandreview. 2013-09-09 [2024-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17) (英語).
- ^ Westin Bonaventure Hotel hosts 'Interstellar' movie filming. Los Angeles Times. 2013-11-27 [2024-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31) (美國英語).
- ^ Conrad, Quilty-Harper. A guide to the science behind Interstellar. British GQ. 2014-11-03 [2024-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6) (英國英語).
- ^ Giardina, Carolyn. VFX Shakeup: Prime Focus World, Double Negative to Merg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4-06-25 [2024-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07) (美國英語).
- ^ Robertson, Barbara. Oscar-Nominated VFX Supervisor Paul J. Franklin on Interstellar. Studio Daily. 2015-02-11 [2024-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10) (英語).
- ^ Hammond, Pete. CinemaCon: Christopher Nolan Warns Theatre Owners: How ‘Interstellar’ Is Presented Will Be More Important Than Any Film He’s Done Before. Deadline. 2014-03-26 [2024-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美國英語).
- ^ INTERSTELLAR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interstellarmovie.com. [2024-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4) (英語).
- ^ McClintock, Pamela. Movie Theater on ‘Interstellar’ Sound Complaints: Take It Up With Christopher Nolan.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4-11-13 [2024-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10) (美國英語).
- ^ Kilkenny, Katie. Why Interstellar's Organ Needs to Be So Loud. The Atlantic. 2014-11-11 [2024-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1) (英語).
- ^ Lubin, Gus. The Story Of How Hans Zimmer Wrote The 'Interstellar' Theme Will Give You Chills. Business Insider. [2024-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5) (美國英語).
- ^ Hans Zimmer – Interstellar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Discogs. [2024-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0) (英語).
- ^ 55.0 55.1 Physicist who inspired Interstellar spills the backstory—and the scene that makes him cringe. Science. [2014-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26) (英語).
- ^ For Christopher Nolan, Making 'Interstellar' Was A Childhood Dream. NPR. 2014-11-07 [2014-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21) (美國英語).
- ^ 57.0 57.1 James, Oliver; Tunzelmann, Eugénie von; Franklin, Paul; Thorne, Kip S. Visualizing Interstellar's Wormhole. 美國物理學雜誌 (AIP Publishing). 2015-06-01, 83 (6) [2024-05-05]. Bibcode:2015AmJPh..83..486J. S2CID 37645924. arXiv:1502.03809 . doi:10.1119/1.4916949 (英語).
- ^ 58.0 58.1 Does new film Interstellar have the most realistic black hole EVER? Movie's special effects may result in important scientific discovery. The Daily Mail. 2014-10-24 [2014-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5) (英國英語).
- ^ 59.0 59.1 WRINKLES IN SPACETIME: The Warped Astrophysics of Interstellar. Wired. 2014-10-23 [2014-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16) (美國英語).
- ^ 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 Black Holes, Wormholes and Space Travel. Space.com. [2014-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0) (英語).
- ^ 61.0 61.1 61.2 61.3 James, Oliver; Tunzelmann, Eugénie von; Franklin, Paul; Thorne, Kip S. Gravitational lensing by spinning black holes in astrophysics, and in the movie Interstellar. 古典重力和量子重力期刊. 2015-02-13, 32 (6) [2024-05-05]. doi:10.1088/0264-9381/32/6/065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07) (英語).
- ^ James, Oliver; Tunzelmann, Eugénie von; Franklin, Paul; Thorne, Kip S. Building interstellar's black hole: the gravitational renderer. 電腦協會. 2015-07 [2024-05-04]. doi:10.1145/2775280.2792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6) –透過SIGGRAPH (英語).
- ^ Aron, Jacob. Interstellar's true black hole too confusing. New Scientist. 2015-02-13 [2024-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23) (美國英語).
- ^ Interstellar. Rotten Tomatoes. [2014-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12) (英語).
- ^ Interstellar Reviews. Metacritic. [2014-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4) (英語).
- ^ 星际穿越 Interstellar (2014). 豆瓣電影. [2024-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7) (中文(中國大陸)).
- ^ Gettell, Oliver. 'Interstellar' is an ambitious, imperfect sci-fi epic, reviews say. Los Angeles Times. 2014-11-05 [2014-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8) (美國英語).
- ^ Foundas, Scott. Film Review: ‘Interstellar’. Variety. 2014-10-27 [2024-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9) (美國英語).
- ^ Brooks, David. Opinion Love and Gravity. The New York Times. 2014-11-21 [2024-03-02].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5) (美國英語).
- ^ Calhoun, Dave. Interstellar. Time Out Worldwide. 2014-10-27 [2024-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6) (英國英語).
- ^ RICHARD, ROEPER. ‘INTERSTELLAR': EPIC BEAUTY IN ITS EFFECTS AND ITS IDEAS. Chicago Sun-Times. 2014-11-04 [2024-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4) (美國英語).
- ^ Barnes, Henry. Interstellar review: McConaughey v the whole wide world. The Guardian. 2014-10-28 [2024-03-02]. ISSN 0261-30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30) (英國英語).
- ^ McCarthy, Todd. ‘Interstellar’: Film Review.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4-10-27 [2024-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31) (美國英語).
- ^ David, Stratton. Interstellar. ABC. [2024-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5) (澳大利亞英語).
- ^ Mendelson, Scott. 'Interstellar,' 'The Interview,' And The Most Disappointing Films Of 2014. Forbes. [2024-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10) (英語).
- ^ Corn, David. What's wrong with 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 Mother Jones. [2024-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0) (美國英語).
- ^ 77.0 77.1 Warren, Christina. Why scientists are in a love-hate relationship with 'Interstellar'. Mashable. 2014-11-08 [2014-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11) (英語).
- ^ Naeye, Robert. Interstellar: Science Fiction or Science Fantasy?. 天空與望遠鏡雜誌. 2014-11-07 [2024-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7) (英語).
- ^ Trotta, Roberto. 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 astrophysics, but not as we know it. The Guardian. 2014-11-05 [2024-03-02]. ISSN 0261-3077 (英國英語).
- ^ Were Online Critics Too Harsh With Interstellar's Science?. Inside Science. 2014-11-15 [2024-03-02] (英語).
- ^ 81.0 81.1 Were Online Critics Too Harsh With Interstellar's Science?. Inside Science. 2014-11-15 [2024-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07) (英語).
- ^ Plait, Phil. Follow-Up: Interstellar Mea Culpa. Slate. 2014-11-09 [2024-05-12]. ISSN 1091-233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19) (美國英語).
- ^ 徐明徽. 看《星际穿越》前,脑补黑洞、虫洞与时空旅行. 澎湃新聞. 2014-11-12 [2024-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04) (中文(中國大陸)).
- ^ What 'Interstellar' Got Right and Wrong About Science. TIME. 2014-11-07 [2024-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16) (英語).
- ^ On 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 Relativity Digest. 2014-11-07 [2024-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19) (英語).
- ^ Luminet, Jean-Pierre. The Warped Science of Interstellar (4/6) : Time dilation and Penrose process, by Jean-Pierre Luminet. e-LUMINESCIENCES: the blog of Jean-Pierre Luminet. 2016-01-16 [2024-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07) (美國英語).
- ^ Gray, Sarah. Neil deGrasse Tyson explains the science behind the ending of "Interstellar". Salon. 2014-11-19 [2024-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7) (英語).
- ^ Ford, Rebecca. ‘Interstellar’ Premiere: Christopher Nolan’s “Love Letter” Takes Flight.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4-10-26 [2024-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1) (美國英語).
- ^ WORLDWIDE RELEASE DATES. warnerbros. [2014-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6) (英語).
- ^ Busch, Anita. ‘Interstellar’ Reports Grosses Before Weekend Showdown Against ‘Big Hero 6′. Deadline. 2014-11-06 [2014-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6) (美國英語).
- ^ Mendelson, Scott. Box Office: 'Interstellar' Nabs $3.5M Thursday, Has $4.9M Heading Into Weekend. Forbes. 2014-11-07 [2014-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7) (美國英語).
- ^ MacNary, Dave. Box Office: ‘Interstellar,’ ‘Big Hero 6′ Soar in Thursday Previews. Variety. 2014-11-07 [2014-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10) (美國英語).
- ^ Weekend Report: Disney's 'Big Hero 6' Eclipses Nolan's 'Interstellar'. Box Office Mojo. [2024-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9) (英語).
- ^ "超能陆战队"北美击败"星际穿越". 時光網. 2014-11-10 [2024-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10) (中文(中國大陸)).
- ^ Lang, Brent. ‘Interstellar’ Tops Wednesday Box Office With $1.4 Million. Variety. 2014-11-06 [2014-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7) (美國英語).
- ^ Cunningham, Todd. ‘Interstellar’ Rockets to Top in France in First Overseas Box-Office Test. The Wrap. 2014-11-06 [2014-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7) (英語).
- ^ Kay, Jeremy. Interstellar set to rule weekend. Screen Daily. 2014-11-06 [2014-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7) (英語).
- ^ 역대 박스오피스 (공식통계 기준). Kofic Kobis. 영화진흥위원회. [2018-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6) (韓語).
- ^ Busch, Anita. ‘Interstellar’ Ahead Of ‘Gravity’ In Opening Bow – International B.O.. Deadline. 2014-11-07 [2014-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8) (美國英語).
- ^ Interstellar WORLDWIDE RELEASE DATES. Interstellar官網. [2024-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6) (英語).
- ^ 2014年全年十大最賣座香港影片. 香港票房有限公司. [2024-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2) (中文(香港)).
- ^ 周末全台票房排行榜. 蘋果日報. 2014-11-14 [2019-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2) (中文(臺灣)).
- ^ 封以恩. 2014台灣電影票房 變形金剛4最威 前3名台味濃 破3億元大關. 自由時報. 2014-12-26 [2017-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1) (中文(臺灣)).
- ^ 星际穿越. 貓眼電影. [2024-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1) (中文(中國大陸)).
- ^ 时隔6年后《星际穿越》首日票房再夺冠. 時光網. 2020-08-03 [2024-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8) (中文(中國大陸)).
- ^ 诺兰《星际穿越》内地票房破8亿. 時光網. 2020-08-06 [2024-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8) (中文(中國大陸)).
- ^ Wall, Mike. Epic 'Interstellar' Blu-Ray Edition Launches Into Stores March 31. Space.com. 2015-02-04 [2024-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9) (英語).
- ^ Latchem, John. ‘Interstellar’ Space Thriller Tops Home-Video Charts. Variety. 2015-04-09 [2024-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2) (美國英語).
- ^ Interstellar downloaded nearly 47m times in 2015. ABC. 2015-12-29 [2024-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02) (澳大利亞英語).
- ^ Interstellar 4K Blu-ray. Blu-ray.com. [2024-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2) (英語).
- ^ Lee, Ashley. ‘Birdman’ Drum Score, Disqualified From Oscars, Nabs Grammy Nomination.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5-12-07 [2024-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03) (美國英語).
- ^ Baftas 2015: full list of nominations. The Guardian. 2015-01-09 [2015-01-09]. ISSN 0261-30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09) (英國英語).
- ^ Baftas 2015: full list of winners. BAFTA. 2015-02-08 [2015-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7) (英語).
- ^ Kilday, Gregg. AFI List of Top 10 Films Expands to Include 11.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4-12-09 [2024-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5) (美國英語).
- ^ "Birdman" Leads 2014 CFCA Nominations. Chicago Film Critics. 2015-11-27 [2024-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27) (美國英語).
- ^ Golden Globes 2015: full list of nominees. RadioTimes. [2024-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3) (美國英語).
- ^ 2015 Saturn Awards: 'Captain America: Winter Soldier,' 'Walking Dead' lead nominees.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5-03-04 [2024-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2) (英語).
- ^ 2014 San Diego Film Critics Award Nominations. San Diego Film Critics Society. 2014-12-11 [2024-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3) (美國英語).
- ^ Pond, Steve. 'Birdman' Leads Satellite Awards Nominations. The Wrap. 2014-12-01 [2024-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7) (美國英語).
- ^ Anderson, Erik. Washington D.C. Area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WAFCA) Nominations. AwardsWatch. 2014-12-07 [2024-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07) (美國英語).
外部連結
編輯- 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上《星際效應》的資料(英文)
- Metacritic上《星際效應》的資料(英文)
- 爛番茄上《星際效應》的資料(英文)
- Box Office Mojo上《星際效應》的資料(英文)
- AllMovie上《星際效應》的資料(英文)
- 豆瓣電影上《星際效應》的資料 (簡體中文)
- 時光網上《星際效應》的資料(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