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歷史
山西歷史系列条目 | |||||||||||
---|---|---|---|---|---|---|---|---|---|---|---|
史前时代 | 旧石器时代 | ||||||||||
新石器时代 | |||||||||||
商 | 土方 鬼方 井方 马方 戈方 基方 昜 丙 先 耆 | ||||||||||
周 | 晋国 耿国 虞国 霍国 | ||||||||||
春秋 戰國 |
晋国 赵国 韩国 魏国 秦国 | ||||||||||
秦 | 雁门郡 代郡 太原郡 上党郡 河东郡 | ||||||||||
韩王国 西魏国 | |||||||||||
漢 | 并州刺史部 | ||||||||||
曹魏 | 并州 | ||||||||||
晉 | 并州 | ||||||||||
汉赵 | |||||||||||
石赵 | |||||||||||
前秦 | |||||||||||
西燕 | |||||||||||
北魏 | |||||||||||
东魏 | |||||||||||
北齐 | |||||||||||
隋 | 长平郡 上党郡 河东郡 绛郡 临汾郡 龙泉郡 文城郡 西河郡 离石郡 雁门郡 马邑郡 定襄郡 楼烦郡 太原郡 | ||||||||||
刘汉国 | |||||||||||
唐 | 河东道 | ||||||||||
大燕 | |||||||||||
河东节度使 | |||||||||||
晋国 | |||||||||||
后唐 | 太原府 | ||||||||||
石晋 | 太原府 | ||||||||||
后汉 | 太原府 | ||||||||||
北汉 | |||||||||||
宋 | 河东路 | ||||||||||
金 | 西京路 河東北路 河東南路 | ||||||||||
元 | 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 | ||||||||||
明 | 山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 ||||||||||
清 | 山西省 | ||||||||||
中華民國 | 山西省 晉系 | ||||||||||
中華人民 共和國 |
山西省 | ||||||||||
石器时代
编辑商
编辑周
编辑- 春秋时期,在山西境内的诸侯国有:晋国、魏國 (春秋)、耿国、虞国和霍国。其中大部分地区属于晋国,所以今天山西简称为晋。晋国起源于公元前1106年,周成王封他的弟弟叔虞(“桐叶封弟”)。太原著名的旅游胜地——晋祠就是纪念叔虞的祠堂。到晋文公重耳当政时,曾经称霸中原。公元前453年发生了晋阳之战,赵,魏、韩三家联合消灭智氏,这场战争后逐步形成了三分晋国的局面,史称“三家分晋”,至前403年晋国灭亡,许多历史学者认为战国时代正式开始。所以今天山西也被称为“三晋”。
- 战国時,赵国的都城在晋阳(今太原西南),韩国的都城在平阳(今临汾)、魏国的都城在安邑(今夏县北),战国中期以后趙魏都城分别迁都到今河北邯鄲、河南開封(大梁)。
秦汉
编辑- 秦始皇统一中国,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今山西境内有5郡:雁门郡、代郡、太原郡、上党郡、河东郡。
- 汉朝时,武帝元封中年时,置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州部之一。东汉初年,罷朔方刺史部,其下諸郡改隷并州。其時并州下领太原郡、上党郡、西河郡、云中郡、定襄郡、雁门郡、朔方郡、五原郡、上郡九郡。东汉末年并入冀州。
- 三国时,魏黄初元年(220年)复置并州,领太原郡、上党郡、西河郡、雁门郡、乐平郡、新兴郡六郡。
- 東汉初年,南匈奴内附,在吕梁山、黃河和汾河流域駐牧。到三国曹魏时,山西境内的匈奴人分为五部:并州兹氏(在今汾阳〕为左部;祁(今祁县)为右部;蒲子(今隰县)为南部,新兴(今忻州)为北部;大陵(今文水)为中部,人数多达数十万。此外,还有羯族在武乡居住;鲜卑族拓跋部在代县和大同居住;氐、羌在陕、甘居住,历史上称为“五胡”。
魏晋南北朝
编辑- 西晉時為并州、司州,并州有新兴、雁门、乐平、上党四郡及西河国、太原国,司州有河东郡。
- 304年,匈奴首领刘渊在左国城(今离石)起兵,自称汉王。此后,由于连年战乱,山西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
- 後來山西地經歷羯族的後趙,漢族的冉魏,鮮卑的前燕,氐的前秦,羌的後秦,417年东晋北伐破长安後也短暫的佔有今天的山西地。
- 383年,西燕慕容永称帝,置建兴郡(今晋城市全境),建兴是南北冲要,地势险要,高欢曾以司马子如为建兴太守,令其以三千骑兵镇守建兴。
- 386年。鲜卑族拓跋珪建立了北魏,在平城(今大同)建都。436年四月,北魏灭北燕降服高句丽等边疆政权,统一除了今天辽东以北的北方。后来,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的实权落在大将高欢的手中。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北齐。高氏父子定都于今河北邺城,以晋阳为别都。北魏时佛教兴起,寺院有三万所,和尚尼姑多达200万。云岗石窟在这一时期(453年—495年)修凿完工。交城的玄中寺也于472年开始创建,成为昙鸾大师所创佛教净土宗的诞生地。
- 北魏延昌元年(512年),原平、代县发生7.5级地震,造成5310人死亡、2722人受伤。
- 北魏永安二年(529),改建兴郡,置建州,领四郡,驻高都(今晋城市城区与郊区)。
- 北齐天保七年(557),置建州道行台,领三郡,驻高都。
- 北周宣政元年(578)分上党郡地置潞州(治今襄垣县南),上党郡改隶潞州。
隋唐五代
编辑- 隋开皇三年(583),改建州为泽州,依境内获泽河为名,隋末泽州刺史张伯英随汉王杨谅反隋。
- 隋末,太原留守李渊(唐高祖)和他的儿子李世民(唐太宗)率兵,从太原起兵反隋。在618年建立唐朝,重新统一中国。唐朝对山西十分重视,认为这里是“龙兴”之地,把太原定为北都。山西的经济发展曾经居于全国的前列。那时,全国共有18个盐池,河东就占了五个,一个产盐万斛,供应京师,被柳宗元称为“国之大宝”。唐代出现的山西名人很多,如女皇武则天、名相狄仁杰等。隋唐时期,佛教兴盛,五台山在那时已经是寺庙林立的佛教圣地。
- 唐泽州地位险要,三位皇族任泽州刺史,分别是密王李元晓、韩王李元嘉、宁王李成器,还有开国元勋长孙敬德。
- 五代十国时期,李存勖、石敬瑭和刘知远所建立的後唐(923年-936年)、後晉(936年-947年)和後漢(947年-950年),都是以太原为依托,以泽潞二州为辅翼,夺取中原的。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在山西北、中部建立了北汉。
宋辽金
编辑元
编辑明
编辑清
编辑中华民国
编辑- 清末民初,山西各地废府留县,分置冀宁、河东、雁门三道,太原、汾州、潞安、泽州四府属冀宁道,蒲州、平阳二府属河东道,大同、朔平二府属雁门道。
- 山西军阀阎锡山辛亥革命時,率部起義,任山西都督。之後曾支持袁世凱稱帝,獲封「一等侯」,之後亦繼續支持北洋政府。1917年護法期間,奉段祺瑞令帶兵赴湖南作戰。因山西省於清朝末年與民國初年為中國富庶省份之一,因此閻錫山也成為1910年代-1920年代中國的重要地方統治者之一。
-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时期, 山西省下轄一市、十四行政督察區、一百零五縣。市為太原市。縣為大同縣、大寧縣、山陰縣、中陽縣、五寨縣、五臺縣、介休縣、天鎮縣、太谷縣、屯留縣、文水 縣、方山縣、代縣、右玉縣、左雲縣、平定縣、平陸縣、平順縣、平遙縣、平魯縣、永和縣、永濟縣、石樓縣、交城縣、吉縣、安邑縣、安澤縣、曲沃縣、孝義縣、 沁水縣、沁源縣、沁縣、汾西縣、汾城縣、汾陽縣、忻縣、和順縣、定襄縣、昔陽縣、武鄉縣、河曲縣、河津縣、盂縣、祁縣、長子縣、長治縣、岢嵐縣、芮城縣、 保德縣、垣曲縣、洪洞縣、夏縣、徐溝縣、晉城縣、晉源縣、朔縣、浮山縣、神池縣、高平縣、偏關縣、清源縣、陵川縣、崞縣、猗氏縣、壺關縣、嵐縣、渾源縣、絳縣、鄉寧縣、陽曲縣、陽城縣、陽高縣、新絳縣、榆次縣、榆社縣、万荣縣、虞鄉縣、解縣、壽陽縣、寧武縣、榮河縣、聞喜縣、蒲縣、趙城縣、廣靈縣、稷山 縣、黎城縣、興縣、遼縣、霍縣、靜樂縣、潞城縣、應縣、繁峙縣、翼城縣、臨汾縣、臨晉縣、臨縣、襄垣縣、襄陵縣、隰縣、離石縣、懷仁縣、靈石縣、靈邱縣等 一百零五縣。
中华人民共和国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張大仁. 被遺忘的清末饑荒丁戊奇荒:饑民把石子磨成粉充饑 | Anue鉅亨 - 時事. Anue鉅亨. 2014-05-29 [2020-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30) (中文(臺灣)).
- ^ 山西“太原教案”纪念日 重温传教士殉道足迹 - 基督时报—基督教资讯平台. www.christiantimes.cn. [2020-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