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事件

二戰期間日本對美軍基地珍珠港的一次襲擊
(重定向自偷袭珍珠港

珍珠港事件又名偷袭珍珠港珍珠港事变美国珍珠港袭击珍珠港进攻(英语:Attack on Pearl Harbor),日本真珠湾攻击(日语:真珠湾攻撃)、布哇比海战(日语:布哇比(ハワイ)海戦)、布哇比作战(日语:布哇比(ハワイ)作戦),是日本美国时间1941年12月7日对美国位于夏威夷珍珠港海军基地的一次偷袭作战。珍珠港事件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捩点。

珍珠港 事变
Attack on Pearl Harbor
真珠湾攻撃
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一部分

亚利桑纳号中弹燃烧的景象
日期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时间清晨至中午,日本时间12月8日)
地点
结果 日军取得战术胜利
美国对日本宣战,加入二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欧、亚二大战场合流
轴心国对美国宣战
参战方
 美国  日本
指挥官与领导者
哈斯本·金梅尔
沃尔特·肖特英语Walter Short
山本五十六
南云忠一
渊田美津雄
兵力
8艘战舰
8艘巡洋舰
30艘驱逐舰
49艘各式船舰[1]
4艘潜艇
约390架飞机
6艘航空母舰
2艘战列舰
3艘巡洋舰
9艘驱逐舰
23艘舰队潜艇
5艘袖珍潜艇
414架飞机
伤亡与损失
2,403人阵亡[2]
1,247人受伤
3艘战列舰沉没
5艘战列舰受损
3艘巡洋舰受损
4艘驱逐舰受损
188架飞机遭到摧毁
155架飞机受损
29架飞机被击落
4艘袖珍潜艇沉没
1艘袖珍潜艇被俘
64人阵亡
1人被俘[3]
另有平民57人死亡、35人受伤[2][与来源不符][4][无关引用]
船舰损失在日后大部分被修复[5]

偷袭珍珠港的计划源自日本与美国的外交冲突。日本自1937年侵华后,长期无法脱身,经济也每况愈下;为了继续对中国的战争,日本开始夺取他国的资源。1940年,日军趁法国战败时占领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引起了日美关系的紧张。1941年,美国政府要求日本军队撤离法属印度支那,并连同荷兰流亡政府与英国切断了对日本的石油出口(ABCD包围网)。由于石油是日军持续作战所必需的资源,此举最终令日本决定对英美开战,并占领菲律宾英属马来亚英属加里曼丹岛荷属东印度等资源丰富的地区以获取战略资源;同时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认为美国势必会干涉,因此必须致命地打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让日本在南进取得成果、势力得到巩固后,能有机会在有利的条件下与美国和谈。为此,山本五十六拟定了偷袭珍珠港的计划。

日本海军共派出了6艘航空母舰、300多架战机,分两波进行奇袭。日军在偷袭美军之下,取得了重大战果:击沉及重创了美军8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摧毁了188架战机,共造成2,402人死亡,1,282人受伤[6]。然而,日军之胜利并不完全:岛上的发电站、维修设备、燃料和指挥总部大楼均未被破坏,海战的真正主力航空母舰也不在港内。即便如此,与美国的损失相比,日本损失甚微:仅损失29架飞机和5艘袖珍潜艇,共有65名士兵阵亡或失踪,并有一位日本潜艇乘员被俘虏。

这场军事攻击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日本这次先战后宣的行动,让美国公众舆论愤怒不已,全国自孤立主义转为支持参战;而至于德国意大利,它们认为日本成功将美国注意力从欧洲战场移至亚洲与太平洋,故此履行三国同盟条约,并带领欧洲轴心国其他成员向美国宣战。但轴心国低估了美国强大的工业能力,美国通过给予同盟国阵营大量资源,使轴心国最终战败。

当时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在参战前亲同盟国、欲参战的态度,让当时社会出现了罗斯福其实知道日军即将攻击珍珠港、却不加以警告的阴谋论,其至今仍充满争议。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罗斯福发表了《国耻演说》,称12月7日是美国“活在耻辱的一天”,后来该日成为美国纪念日。

背景

编辑

对日禁运

编辑
 
山本五十六上将,偷袭珍珠港计划的核心人物。

从1937年至1941年以来,日本已深陷中国战场的泥沼之中,4年来虽耗费了大量资源但无所进展,各殖民地的收成与经济也都不乐观,日本开始寻求其他地方的资源以进行长期战争。1940年7月,日本声称为了截断重庆国民政府中南半岛获取国外军援(援蒋路线),趁法国向德国投降占领了法属印度支那,以便夺取更多战略物资,但此举使得控制缅甸马来半岛的英国深感日本扩张所带来的威胁。1940年7月24日,美国罗斯福总统要求日本撤出在中南半岛与中国的军队,接着在26日下令禁止对日本出口多项战略资源(其中对日本来说以石油最为重要),并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资产,不久英国荷兰殖民政府也纷纷效仿。此政策被日本称为ABCD包围网(乃取美、英、中、荷四国之英文缩写而成),出口禁运使向来依赖美国石油的日本受到了重大打击[7][8](有部分原因是因为对国内新的石油消费限制规定,以及各资源国内供应不足之故[9])。1940年9月27日日本同德国意大利两国签署三国同盟条约,通过加入轴心国,日本发出了明确无误的讯息,即美国的任何军事干预都有可能在美国西两岸引发战争:在大西洋对德国和意大利(大西洋海战)以及在太平洋对日本。因此罗斯福下令让太平洋舰队驻扎在珍珠港,同时也显示不排除武力干预的可能性。在日本试图以外交谈判解决问题却接连碰壁时,德国进攻苏联。在南进无后顾之忧后,大本营决定考虑与英美荷开战的可能性。

早在1909年,日本军方就曾拟定过与美国的战争计划“国家防卫策略”,该策略认为美国会与日本在马里亚纳群岛马绍尔群岛之间的海域战斗。30多年来,日本海军也一直根据此假想进行训练,军舰设计也一直以近海战斗为主轴[10]。1941年,大本营提出了与以前类似的计划:决定在开战之初进攻英美荷在东南亚的殖民地,首要目标是荷属东印度的油田,其他则为马来半岛菲律宾缅甸等地;日本认为一旦与美国开战,在攻进美属菲律宾时,美国必定会派庞大的舰队前来救援,日本海军就能与其进行决战(类似日俄战争中的对马海峡海战)。

联合舰队的指挥官山本五十六[11]却不赞同这个计划。因为在这个计划中,日本海军与敌方舰队决战的主力是战列舰,而山本认为其在海战中的主力地位已成过去。早在1927年,当他还在担任赤城号舰长时,就有过空中武力为新一代战争型态的想法;1940年,在欧洲地中海战场塔兰托战役中,英军以24架搭载鱼雷的飞机去攻击意大利皇家海军基地塔兰托。虽然英军损失了2架飞机,但却瘫痪了对方3艘战列舰,这种战法在山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曾留学美国的山本知道其工业潜力是日本远远比不上的。若按此计划,日本势必会陷入一场消耗战中,从而导致其因物资与工业能力皆落后于美国而战败。

珍珠港

编辑
 
珍珠港俯视图(1941年10月30日)
 
日军前往珍珠港及返程路线

山本五十六认为,必须在美国军事能力动员起来前就先将其力量摧毁,也就是摧毁美国在太平洋的前线基地——珍珠港。美国1940年的士兵人数仅有25万人,而已全面动员的日本有400万名士兵[12],能在其未组织人力前迅速攻占菲律宾,甚至进攻美国本土。在消灭美国于太平洋的舰队后,日本可以畅所无阻的南下进攻[13][14]

珍珠港位于夏威夷上的欧胡岛,该岛人口结构主要有白人、日本人、中国人和菲律宾人,地形是一个被陆地所包围的海港,仅有一个出口,港内船只通过出口至外海需要3个小时[10],油库、维修设施都缺乏空中保护。至于对鱼雷的防御则是因为1940年12月海军上将哈斯本·金梅尔华府报告“鱼雷防御网在狭窄的海港出口妨碍了交通”而被拆除[10]。该港的士兵也未有被告知即将与日本开战的消息。美国军方虽然有军官认为珍珠港即遭日本攻击,而不是菲律宾,但又认为日本无法立即对珍珠港展开攻击[15]

山本将攻击珍珠港的计划定为“Z作战”,决定以一支由6艘航空母舰所组成的空中力量,对珍珠港展开攻击,而且必须是奇袭,他与大西泷治郎源田实山口多闻等人一起拟定作战细节[10],在5月9日于东京海军参谋一年一度的兵棋演习中,向同僚告知Z计划。大部分军官认为他的想法过于鲁莽,甚至做出会被歼灭的结果推断,但山本多次试图说服反对者,甚至以辞职作为威胁[16],最后海军军令部长永野修身也终于批准。

长期研究攻击珍珠港的山本,对岛上日常作息、陆海军作业程序、舰队移动频率和人事轮班等资料都很清楚,以及珍珠港的水深仅45英尺(13.7米),日本海军的鱼雷若以一般投掷方式攻击会陷入海床中,同时为了自空中投下炸弹,势必要能击穿战列舰甲板上的装甲,他要求研发部改良这些问题,并获得解决[10]。他将俯冲轰炸机、水平轰炸机、鱼雷轰炸机战斗机等不同种类战机组成一支支的空中攻击部队。以南九州鹿儿岛湾练习低空投放鱼雷和炸弹,要求鱼雷机训练投弹高度为从没进行过训练的1,500呎[10],并严格训练命中率较低的水平轰炸机。而青森县三泽飞行场旁的小川原湖亦因条件类似珍珠港而成为练习地点。山本将整支舰队交由南云忠一中将指挥,并另外派遣5艘袖珍潜艇,作为空袭失败后对美国舰队突击的功用。

整只舰队的编列为:

至于当日的作战方式则是在晚上离开母港,各前往集中于择捉岛南部的单冠湾[17],静候指示,一旦位在华盛顿的外交部人员谈判成功,就立即返航,否则就前往夏威夷执行攻击。攻击方式由机队指挥—渊田美津雄决定,就他在现场判断奇袭是否成功,若成功就发射1枚信号弹,由鱼雷机先进行攻击,再来是水平轰炸机,最后才是俯冲轰炸机。若美军已有准备,则是发射2枚信号弹,由俯冲轰炸机先攻击,诱出高射炮位置,再由水平轰炸机攻击。当日是否开战的决定,由东京发出密码指示。11月17日,舰队集合于单冠湾,11月26日启航往夏威夷前进。11月20日,身在华府的日本外交官野村吉三郎来栖三郎与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递交“谈判最后方案”,赫尔的回应则是拒绝此方案。日本御前会议中,东条英机说道:“现在局势已十分明显,我们已经不能在外交途径上获得我们所想要的;换句话说,美、英、荷、中等国已对我们加强经济和军事上的压力,我们除了对美英各国开战之外,别无选择……[10]”此外,关于海牙公约中内定的宣战动作,由于可能会对整个行动有重大影响,裕仁天皇与军部讨论许久后决定,在华盛顿递交宣战书后立刻展开攻击(间隔60小时内[10])。

行动

编辑
 
日军零式战斗机正从翔鹤号航空母舰上起飞

12月7日上午10点30分,日本国会正式做出了宣战决定。当天南云于日本时间下午5点30分收到了“登上新高山”(指台湾玉山)与“1208”[注 1]的指令,“新高山”即指开战决定,1208则为日本预定的攻击时间。不久,山本对舰队训令道:“皇国兴废,系于此战,各官兵必要尽其职,鞠躬尽瘁!”据战务参谋渡边安次透露,这是参谋长宇垣缠在如厕时想出来的[18]

按原定计划,若舰队在移动时被发现,作战行动将被立即取消。山本随后收到潜伏于珍珠港间谍发来的资讯:港内共停泊了战列舰9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17艘,船坞内则有巡洋舰4艘、驱逐舰3艘,航空母舰则均未在基地内[注 2],也得到了港内没有鱼雷网和防空气球的消息,而夏威夷方面也没有任何紧急广播。

作为此次行动的前锋,袖珍潜艇按原计画离开母艇。3点42分时,美国扫雷艇秃鹰号在檀香山港前发现一个潜望镜,驱逐舰沃德号(USS Ward DD-139)开火攻击并投下了深水炸弹[注 3]。虽然沃德号立刻向海军总部报告了此事,却未受到重视。此时已接近天亮,而日军也已抵达了战机预定的升空地点,为欧胡岛正北230浬处。筑摩号和利根号各派出1架侦察机进行侦察,以防止美军的反击[19],却在1小时内未收到回报。南云此时决定不顾原定计划,让飞机于6点提前升空。另外有6架飞机因为技术问题而发射失败[19]

 
  城市   陆军基地   海军基地
攻击目标: 1:加利福尼亚号战列舰2:马里兰号战列舰3:俄克拉何马号战列舰4:田纳西号战列舰5:西弗吉尼亚号战列舰6:亚利桑纳号战列舰7:内华达号战列舰8:宾夕法尼亚号战列舰9:福特岛机场,10:希甘姆机场
被日军忽略的目标A:储油库,B:太平洋舰队司令总部大楼,C:潜艇基地,D:海军造船厂。

第一波攻击

编辑

第一波攻击共动用183架飞机(原预计189架),分别为[20]

夏威夷此时还正处于星期日太阳未升起的早晨,岛上只有少数人起来,大部分士兵都还处于休息状态。在奥帕纳雷达站中的两位二等兵于6点45分在萤幕上发现有不明物体靠近欧胡岛(实际上是南云的侦察机),却没有上报。不久,萤幕显示北方有一大群飞机接近后[22],他们赶紧联络防空中心有不明物体靠近基地[23],值班的科米特·泰勒英语Kermit Tyler中尉回报他们应该是看到自“希甘姆”机场的巡逻队,或是从美国本土加州来的B-17轰炸机[注 4]。早上7点40分,机队离开航空母舰已过1小时又40分钟,渊田判断美军都尚未清醒,偷袭必定成功,便发射一枚信号弹,但机队中有人没看见,渊田又再发射一发,却使部分机组误解是执行发射2发信号弹时的作战,结果导致攻击队未照演练时的顺序进攻[10];不过这项错误对整场作战并无影响,因为美军并未有组织的抵抗。从发射信号弹到第一枚炸弹投下之前,渊田发出无线电信号“虎!虎!虎!(トラ・トラ・トラ)[24][25]”,即通知南云舰队偷袭成功。

机场

日军开始攻击,由于美军还处于惊愕状态,几乎没有什么反击能力,日军机队畅所无阻的分开执行自己的任务。对日军来说要先摧毁美军的战斗机以保护其他轰炸机,而零式战斗机则因为空中没有敌人也转而加入攻击机场的行动。日军于夏威夷时间7点48分开始攻击机场,惠勒机场被认为驻有50架P-40P-36,在第一次攻击中就摧毁四分之一的飞机[10],兵营和机库都被炸弹所攻击,惠勒机场完全失去反击能力。希甘姆机场则是轰炸机的基地,停放约70架轰炸机(其中12架为B-17飞行堡垒[10],被破坏程度与惠勒机场相同。7点58分,罗根·C·雷姆赛上校于福特岛向港内发出广播:“珍珠港受空袭,这不是演习![17]”,此消息随后由太平洋司令部发出(8点12分),再传到华盛顿,但此消息传到总统与国务院已是华盛顿时间下午2点[10]

船舰
 
受创的三艘战列舰,由左至右为西弗吉尼亚号战列舰(重创)、田纳西号战列舰(微创)、亚利桑那号战列舰(被击中弹药库引发爆炸后沉没)
 
燃烧的西弗吉尼亚号

日机在抵达后立即确认在港美舰数量,发现在实际数量与估计数量之间存在偏差,实际共有8艘战列舰、8艘巡洋舰、30艘驱逐舰、4艘潜艇、9艘布雷舰、14艘扫雷舰、1艘炮艇、12艘鱼雷艇、2艘补给舰和2艘油轮,需特别指出的是,作为此次作战的核心目标之一,美军的航空母舰均未在港。这也是美军能够迅速反扑日本的核心原因之一(实际上,“企业号”航空母舰曾在早上6点就从370海里外派出18架侦察机飞往珍珠港,但均未被日军发现。在珍珠港受攻击时也仅在周围海域不到300浬的距离内[10])。各机开始攻击预定的目标,大部分战列舰均受到3枚以上炸弹的攻击。亚利桑纳号战列舰由于被炸弹击穿甲板于锅炉和弹药库爆炸,死伤最为惨烈。不久美军开始反击,有零星的高射炮火和极少数飞机起飞,而在8点40分,日军的第二波攻击机队已越过欧胡岛东岸,渊田的机队开始返回集合点(于8点45分抵达)[10]

第二波攻击

编辑

第2波日军机队共有171架,由岛崎重合指挥,编列为:

  • 第一组:共54架九七式舰上攻击机,携带550磅和132磅炸弹,由岛崎重合指挥
    • 27架负责攻击卡内奥赫、福特岛、碧罗斯的机库与飞机
    • 27架负责攻击希甘姆机场的机库与飞机
  • 第二组:俯冲轰炸机组,负责攻击船舰,由江草隆繁指挥
    • 81架九九式俯冲轰炸机,携带550磅炸弹,分为4个机队
  • 第三组:战斗机组,负责攻击各机场飞机,夺取制空权与掩护各轰炸机,由饭田房太指挥[注 5]
    • 36架零式战斗机

在第二波攻击行动中,内华达号战列舰试图逃往外海,日军轰炸机看准将其击沉可堵住珍珠港唯一的出口,便发起猛烈的攻击,但在被击沉前就由美军以2艘拖船拖出港外[注 6],解除太平洋舰队被困于港中的危机。而从美国本土飞来的B-17也在此时抵达希甘姆机场,但油料不足、飞行员疲倦、有些甚至没有武装,纷纷被击落或是迫降。自企业号飞出的18架俯冲轰炸机也在此时抵达,出发寻找日军舰队而没有人想到使用雷达追踪日机[10],如此便可找到南云舰队,以致一无所获;另外还有3架在第2波攻击结束后下午被当作日军被防空炮击落[10]。9点45分,日军开始撤退。11点15分,金梅尔宣布夏威夷进入戒严状态;12点40分,罗斯福同意在夏威夷引入战时法并建立军政府统治[17]

可能的第三波攻击

编辑

渊田向南云报告:“确定击沉4艘战列舰,也造成敌方机场相当严重的损毁;虽然反抗加剧,但我建议再度发动攻击。”,源田实和山口多闻都也建议再次攻击,以摧毁美军更多油料(约有4万加仑的燃油,若摧毁太平洋舰队至少有4个月无法出动[26])、鱼雷、船坞[27]和基础设施,但南云却回应“已达到预期战果”,下令撤回本土。下午1点30分,舰队迅速北驶撤退。军事历史学家认为南云若发起第三波攻击,对美军造成的损失会超过战列舰的损失[28],如果珍珠港被彻底摧毁以致丧失其基地功能,美军舰队势必撤回本土,预估将使得美军对太平洋的反攻推延1年[29];而美国后来的太平洋舰队司令切斯特·威廉·尼米兹上将认为这将延长太平洋战争2年[30]。一般认为南云之所以没发动第三波攻击有以下原因:

  • 美军在第二波攻击期间的防空力量已大幅加强,日军有三分之二的损失来自于第二波攻击的机群[31],南云认为若发动第三波攻击,将会冒着动用联合舰队四分之三航空力量的风险去摧毁目标,而舰队将会损失更多飞机及飞行员[31]
  • 南云不清楚美军航空母舰的位置、也不清楚美国的空军基地是否还有对日本舰队造成威胁的能力[32]、以及日本舰队位置是否处于美军飞机的航程以内[31]
  • 前两波使用的机群是出击前预先整备好的,若发起第三波攻击需要一些时间进行调度、准备;这也将使日军飞行员不得不于夜间降落在航母上,当时只有英国皇家海军发展航母的夜战科技,日军若要行使则风险较高。
  • 日本飞行员并未进行攻击珍珠港岸上设施的准备;并且第三波攻击将以空投炸弹为主,为机群主力的鱼雷机和战斗机改挂炸弹需要时间。
  • 日本舰队的燃油已嫌不足,在珍珠港北部停留更多时间将加剧回程时的燃油耗损。
  • 日方当中反对再次攻击的声音亦有参谋长草鹿龙之介少将,督战的山本大将的意愿也不高,加上军令部总长永野修身大将也有“要把每一艘航母安全带回”的命令,这些声音对南云来说影响甚大。
  • 第二波已经达成基本行动计划,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33]的大部分主力,已达到主要目的(瘫痪美军太平洋舰队的主要战斗力)。
  • 舰队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的时间非常危险。日本舰队能在不被发现的情形下,从日本航行到珍珠港已经非常幸运。停留更多的时间可能会被一艘幸运的美国潜舰或航空母舰发现[33][34]
  • 既然第三波攻击可摧毁油库与船坞等重要设施使美军反攻推延1年,事后有观点认为这些目标就应该列入第一或第二波攻击之中。然而美军油库是半地下相互独立结构,摧毁几个并不能完全摧毁所有油库,而且产生的烟雾会干扰日军第二次轰炸,执行攻击本质上就有难度[注 7]
  • 另外日军在第一波攻击中用完了所有800kg重磅穿甲炸弹,只剩250kg和60kg炸弹,因此更难对油库、船坞造成威胁。

结束

编辑

伤亡

编辑

事后,金梅尔将军称:“我必须承认,这确是一场非常漂亮的军事行动;撇开奸诈的行为不说,日本人这次真的表现的相当出色。[10]”珍珠港的空袭共持续了一个小时又50分钟,日军获得了决定性胜利。截止1941年12月,美国太平洋舰队共有12艘主力舰,其中有9艘战斗舰和3艘航空母舰,在被攻击时珍珠港共有96艘船只,其中被瘫痪了8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8艘辅助性船只,合计共30万吨。完全被摧毁或不再使用的只有亚利桑纳号战列舰俄克拉何马号战列舰、作为靶舰的犹他号战列舰,其余在花了一年多时间于港内打捞后,纷纷在太平洋战场上被投入使用,只有几艘重建的船只修至战争末期。而在全部的390架飞机中,被摧毁了188架(有92架属于海军战机,96架属于陆军航空军机),受损157架(126架陆军机和31架海军机),以卡内奥赫和埃瓦机场受损最为严重。两个机场共有82架飞机,仅有1架飞机在攻击后保有升空能力。而美军人员伤亡则为:2,403人死亡,1,178人受伤;其中海军:2,008人阵亡,710人受伤(死亡人数近半数自亚利桑纳号)、陆战队:109人阵亡,69人受伤、陆军:215人阵亡,360人受伤、平民:68人死亡,35人受伤[注 8]。许多美军士兵在当日表现英勇,此事件共颁发了14枚荣誉勋章、53枚海军十字勋章、4枚银星勋章和4枚海军与陆战队勋章。

美军太平洋舰队各舰受创程度:[10]

此列表并非全部太平洋舰队舰只,仅有受创舰只。

相较之下,日本损失则非常小,共损失29架军机[37](9架战斗机、15架俯冲轰炸机和5架鱼雷轰炸机,其中有14架俯冲轰炸机和6架战斗机是在第二波攻击中损失的)[注 9],55名飞行员。潜艇部队则有一艘伊级潜艇和4艘袖珍潜艇被击沉,还有一艘因为搁浅而导致一人被美军俘虏,共9人阵亡(后被以“九军神”之称在日本国内宣传[注 10]),部分程度上因为这次潜艇的失败,造成其后发展经费被删除,并使潜艇部队在太平洋战争期间被派往作为运输物资的工作。

长远影响

编辑

山本认为一次成功的袭击只能带来一年左右的战略优越性,虽然之后的南方作战极为成功,但仍无法打败拥有绝对物资优势的美国。在珍珠港事件的25周年纪念日中,源田实表示:“在军事行动上,珍珠港的攻击行动是当年世界上最成功的一次,然而在政治上却是极大的错误,导致日本最后走上投降一途……[10]

日本的原计划是在袭击前中止与美国的协商。到12月7日为止,日本驻华盛顿的外交官一直在与美国外交部进行广泛的讨论,包括美国对日本在1941年夏入侵东南亚的反应。袭击前日本大使从本国外交部获得了一封很长的国书,并受令在袭击前(华盛顿时间下午一时)将它递交给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但日本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未能将及时解码并打印。最终,这封国书在珍珠港遭到袭击后才被递交给美国政府。实际上,这封国书在日本递交前就已经被美国情报机构解码。乔治·马歇尔在读过这封国书后立刻向夏威夷发送一份紧急警告(该文件并未注明“紧急”或“特急”的资讯[10]),但由于美军内部传送系统的混乱,这篇电报不得不通过民用电信局来传达。袭击数小时后,一个年轻的日裔美国邮递员将这张电报送到夏威夷美军司令部,而总司令金梅尔看完则将它扔进了垃圾桶[17]

攻击珍珠港的行动后来被证明将战列舰摧毁的作用远比预想的要小得多,在珍珠港的行动实际上仅摧毁美国陈旧的大舰巨炮主义,航空母舰则丝毫未损,不足以长时间影响战局,山本曾说道:“头六个月或一年大约是可以顺利进攻的。但对于第二和第三年的战事,我就毫无信心了……[38]”;另外,就山本的计划是为了阻止美军往太平洋东部救援,而美军计划(即橙色计划)则是与日军开战时要放弃其据点,并于大本营拟定之地点决战,因此攻击珍珠港是原本日美两方都没有想过的,也可以说山本此计划是没有必要的。而关于第三波攻击,山本也由于此事对南云的不破坏基础设施和油槽透露过不满,其表示南云中将像一个小偷得手后急急逃跑,没有抓住机会继续扩大战果,南云对此则不认同,并重申已达到预期目的。在日本奇袭珍珠港,大败美军舰队消息传开后,日本国内举国欢腾,东条英机甚至说:“我保证终能取得最后胜利”,山本在写给他姐姐的信中说道:“战争终于要开始了,虽然现在到处充溢着热闹喧哗,但这一切都会消失……珍珠港的胜利微不足道,不适合用来大肆宣传,这样会使日本人民忽略了事情的严重性[10]”,最重要的可能是珍珠港事件立刻将一个本来意见不齐的国家动员起来。它将美国团结起来,一起要战胜日本,它可能也是后来盟军要求无条件投降的原因。

南方作战

编辑
 
1942年太平洋战争的形势(红线圈内是日军所到达最大的势力范围)

在执行珍珠港的“Z作战”后,大本营相继发起南方作战中的其他行动,分别为:

英美荷殖民地相继被占领,日本快速扩增在太平洋的势力范围,东及所罗门群岛,西至缅甸,且俘虏大量盟军士兵[17]。此外,在攻取马来半岛的作战中,日军再度使用鱼雷机攻击战列舰的行动,在马来亚海战中击沉威尔士亲王号反击号,同珍珠港终结大舰巨炮主义;英国远东的舰队被迫撤至印度锡兰,其后又在积蓄反击力量的期间被日军重创,其海上势力被逐出远东地区。

美国及其他各国反应

编辑
 
罗斯福签署对日宣战书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向德国、意大利宣战布告

事件发生的次日即1941年12月8日,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发表珍珠港演说

No matter how long it may take us to overcome this premeditated invasion, the American people in their righteous might will win through to absolute victory. I believe that I interpret the will of the Congress and of the people when I assert that we will not only defend ourselves to the uttermost, but will make it very certain that this form of treachery shall never again endanger us.
......
I ask that the Congress declare that since the unprovoked and dastardly attack by Japan on Sunday, December 7th, 1941, a state of war has existed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Japanese empire.[39]
无论应对这场预谋的侵略要耗费多久,正义在手的美国人民都会获得全面的胜利。我不仅将会最大程度确保我们的安全,还将确保我们再也不会被此类不义行径所伤害,我相信这也是国会和民众的心声。
......
我请求国会宣布,自日本在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这天无故发动的卑鄙袭击始,美国和大日本帝国之间已经处于战争状态

美国国会以只有一票反对[注 11]通过了对日本的宣战。罗斯福立刻签署了宣战书,他称12月7日为一个“国耻日”。美国政府继续和加强了军事动员并开始将其经济转化为战时经济模式。

同日,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及中美、南美等部分国家全部向日本宣战,以上这些同盟国亦透过珍珠港事件向其他次要轴心国成员如匈牙利、保加利亚、芬兰和罗马尼亚宣战,未向德国和意大利宣战的中美国家也加入战争。满洲国在当日亦向美国宣战。12月9日,中华民国正式向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宣战[40][41]

日本的盟国向美国宣战

编辑
 
12月11日希特勒于帝国议会发表演说对美国宣战(当天实拍照片)

欧洲战场上,早在11月30日日本通过当地大使向德国表态将和美国开战[43]、12月2日日本向意大利表态将和美国开战[43],12月5日德国和意大利承诺宣战。珍珠港事件发生4天后的12月11日,两国履行了承诺向美国宣战。当日下午2时45分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威尼斯广场向听演讲的群众发表宣战演说[44][45]。在元首总部德国元首希特勒在12月7日晚上得知消息后高兴地说:“我们不能输掉这场战争,现在我们有一个3000年未曾被别国征服过的盟友”[46]。12月11日下午3时,希特勒在帝国议会发表宣战演说[47][10],希特勒更称:“德意日三国战胜后,将会继续紧密地合作去建立新秩序[48]。在接下来四天,其它的次要轴心国成员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伐克(12月12日[49])以及克罗地亚(12月14日[50])也对美国宣战。12月15日德意日三国代表讨论了瓜分世界的计划[51]。从三国同盟条约协议来看阿道夫·希特勒贝尼托·墨索里尼没有这个义务但还是这样做,因为德国和意大利希望利用日本令美国转移视线至亚洲,从而减少美国对欧洲战场的干涉。太平洋爆发战事已令北非战场的部分英军及澳大利亚军调去亚洲对付日本。

美国的参战使盟国获得巨大的工业生产力,英国即时解除被德国海军元帅邓尼茨潜艇舰队在大西洋海战断绝物资的危机;苏联则争取到在德国巴巴罗萨行动后,将工业转至乌拉山恢复生产的时间;两国也获得能够对德国反攻的大量物资。而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误判局势,以为美国会“先亚后欧”,但美国却以“先欧后亚”的策略将焦点放在欧洲战场击败德国和意大利后才全力对付日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甚远。

美国本土的进攻

编辑

自珍珠港的攻击行动后,日军南下进攻东南亚的盟军殖民地,纷纷占领且势如破竹,其后又对美国沿岸进行空袭,美国西岸民众担忧日军登陆。美军认为美国西岸海岸线过长,难以防守,罗斯福下令准备洛矶山脉的防务,军方高层认为若无法阻挡于该处,将会使日军持续进攻至芝加哥。而就其登陆的必要性,山本认为若要战争结束只有两种方法,一是占领珍珠港,以此为跳板持续进攻美国本土,打到华盛顿特区逼使谈判;另一种是以建立的东南亚国防圈持续消耗美国资源,使其认为战胜需付出巨大代价,重回谈判。珍珠港事件后,日本将其主要运输舰与士兵都投入了太平洋各地,已无能力占领珍珠港和进而登陆本土。就算登陆珍珠港或是美国西岸,日军要确保其补给也是问题,太平洋整个过长的补给线并非日军所能负担;再者,比照日军在中国战场这种大陆作战的作战表现,也不可能持续进攻至华盛顿。但美国在西岸还是做了防务工作,包括挖防空洞和训练沿岸部队,而整场太平洋战争里,日军仅对美国西岸造成小规模的损害。

日本潜艇部队战果

编辑

日军在攻击前一日派出的五艘甲标的袖珍潜艇的战果与下落,虽然五艘潜艇确实都损失了,但美军的战争记录却显示并非五艘都遭到发现及猎杀;日方也有甲标的组员在空袭结束后向联合舰队回报“攻击成功”的记录,都说明有至少一艘以上的潜艇于攻击行动中残存(被认为发出“袭击成功”电讯的甲标的,于战后数十年于珍珠港水道附近的水底污泥中被发现)。此外,传统上“五艘甲标的全无战果可言”的说法近年也受到质疑,九零年代时有学者宣称,他们在利用现代影像分析技术分析日军第一波攻击空照图时发现疑似潜艇的潜望镜与鱼雷航迹出现在港湾内,从而主张日军潜艇击中至少一艘美军战列舰,不过尚未成为普遍接受的说法[52]

日裔美国人拘留

编辑

这次突然袭击后夏威夷岛上开始流传“日本工人将甘蔗田的甘蔗砍成标示指引日本军机”与美国西岸日裔美国人从事当地的破坏工作[10],甚至说日军即将登陆夏威夷。美国西岸军区长官约翰·德威特将军声称有日裔或日裔后代作为间谍和破坏分子的情报并建议罗斯福下令将他们监禁起来,罗斯福也下了此命令,后来美国本土与夏威夷共约有11万日裔美国人被转移到拘留营[53],但此政策施行程度不一,美国西岸的日裔民众被拘留比例远超过东岸。这项政策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一个种族歧视与有违自由民主的政策,被拘留者依照不同标准,需要强制劳动以及放弃其财产,拘留期间也有人受伤与死亡;1944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强制拘留为抵触宪法,但支持排除太平洋沿岸日裔民众的行动[54]。整场二次大战中,共有10万多日裔美国人从军去欧洲与德国和意大利作战,还有6,000人于太平洋地区担任翻译工作;美国于1988年发表此政策为种族偏见[55],并对其拘留群众给予共超过16亿美元的赔偿[56]

珍珠港人员与防务的后续

编辑

珍珠港事后加强防务,以防日军的登陆与尽速打捞各船舰。因为防守不力,总统下令将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金梅尔海军上将与陆军夏威夷军区Hawaiian Department)司令沃尔特·肖特英语Walter Short陆军中将降阶至少将,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两人的这种遭遇是不公平地当了替罪羔羊。

阴谋论

编辑

从1941年12月8日起,一直有为什么美国政府可以被蒙蔽这么久,以及美国官方对日本知道多少的争论。罗斯福或其他美国官员,以及温斯顿·丘吉尔和英国人,或其他人或所有这些人,是否事前知道,并可能容忍或甚至促进它的发生以使美国进入大战。[57]阴谋论的支持论点主要有:马歇尔对如此重要文件是以民用书信机关、罗斯福在国际事务上倾于同盟国的明显态度、橘色战争计划中提到日本对珍珠港的威胁等问题。

反对阴谋论者则认为美国这种工业化民主国家,不太可能以牺牲人命换来参战的民意、珍珠港美国伤计划亡人数过多,即使只有少量飞机攻击珍珠港也和大量飞机进攻有相同效果,即“美国领土受到攻击”,没有必要牺牲如此多的船舰和人命换取参战。而珍珠港阴谋论最大的致命伤是,除了珍珠港、日军也接续攻打威克岛关岛菲律宾等美国基地,此一情况下,无论日军偷袭珍珠港成功或失败,美国都是必然要参战的。此说的另一大破绽是,美国海军多属保守派,未认识航空母舰的重要性,并不会将其视为海战主力而特意调开;战前美国和日本一样重视战列舰

大众文化

编辑

关于珍珠港事件,有诸多的纪实类或改编作品,包括电影、书籍以及电子游戏等。

电影

编辑

电子游戏

编辑
  • 荣誉勋章:升阳》,第一人称射击类游戏,其最开始的场景设在珍珠港。
  • 荣誉勋章:太平洋战役》,第一人称射击类游戏,为荣誉勋章系列的第七部正传。玩家要扮演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名士兵汤米·康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太平洋战场战斗。
  • 战斗位置:太平洋》,射击及即时战术游戏,日本战役最开始为空袭珍珠港。

音乐作品

编辑
  • 《黎明共枕》(At Dawn They Slept):美国作曲家杰·博库克(Jay Bocook)2002年作品[58]

相关条目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日语:ニイタカヤマノボレ一二〇八,拼音:NIITAKAYAMANOBORE 1208。首先使用的此代号的人是决定攻击日期的山本五十六,以后所有相关演习与战争过程,都大量使用了这密码与代号。附带一提,若代号是筑波山晴天(日语:ツクバヤマハレ,拼音:TSUKUBAYAMAHARE),则代表攻击中止。
  2. ^ 此时美国共有6艘航空母舰,另外3艘在大西洋沿岸。太平洋舰队的3艘状态分别为:1艘停泊于加州沿岸,1艘正运输轰炸机至中途岛、另一艘正运输战斗机至威克岛。
  3. ^ 美国海军在该区域是禁止潜航的,由此可辨认并非己方潜艇。
  4. ^ 此时也的确有17架B-17轰炸机前往欧胡岛,但雷达萤幕上显示的数量更多,更为偏东。
  5. ^ 饭田房太在这场行动中被高射炮火击中,他将燃烧的座机落于燃烧的机库中,造成更多伤亡。
  6. ^ 美军威廉·佛朗上校[谁?]下令的。
  7. ^ 作为对比,美军在1944年对特鲁克冰雹行动就是在准备有素的前提下率先针对特鲁克军港所有机场、油库、船坞与后勤舰队进行连续三天日以继夜的清除式轰炸,尽管未对主力舰艇构成有效损害,就是彻底摧毁了特鲁克军港的全部战略价值,更导致日本帝国海军在海上补给线严重受损、战略目标完全暴露的前提下仓卒发动菲律宾海海战莱特湾海战,导致日本在二战末期彻底没落。
  8. ^ 不同来源的资料有不同的伤亡数目,在A.J.Barker的偷袭珍珠港中,陆军死亡218人,364人受伤,与前文的GPO(1946年)稍有不同。
  9. ^ 美国陆军航空军的第46、47骑兵中队和第15骑兵大队声称击落10架日机。
  10. ^ 分别为:岩佐直治横山正治古野繁实广尾彰佐佐木直吉横山薫范上田定片山义雄稻垣清
  11. ^ 唯一的一张反对票由和平主义活动人士、女议员珍妮特·兰金(Jeannette Rankin)投下。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完整停泊船舰名单见美国海军历史中心资料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07-10.
  2. ^ 2.0 2.1 Conn 2000,第194页其中海军与陆战队人员共有2,117人阵亡,779人受伤;陆军215人阵亡,360人受伤
  3. ^ Gilbert 2009,第272页.
  4. ^ GPO 1946,第64-65页
  5. ^ CinCP report of damage to ships in Pearl Harbo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rom www.ibiblio.org/hyperwar. Unless otherwise stated, all vessels listed were salvageable.
  6. ^ 完整的珍珠港阵亡人员名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GPO 1943,第94页
  8. ^ Toland, Japan's War.
  9. ^ 日本皇军兴亡记,Meirion & Susie Harries著
  10.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10.15 10.16 10.17 10.18 10.19 10.20 10.21 10.22 偷袭珍珠港,A.J.Barker著
  11. ^ Gailey 1995,第68页
  12. ^ F. Abbad, Histoire du Japon, 1992, p.150
  13. ^ Willmott, Barrier and the Javelin, p.14.
  14. ^ Fukudome, Shigeru Shikan: Shinjuwan Kogeki (Tokyo, 1955), p.150.
  15. ^ Peattie & Evans, Kaigun
  16. ^ Gailey 1995,第70页
  17. ^ 17.0 17.1 17.2 17.3 17.4 血战太平洋,Paul Kennedy著
  18. ^ 阿川弘之,陈宝莲译,《山本五十六》,(台北:麦田出版社,民国83年4月)
  19. ^ 19.0 19.1 Order of Battle - Pearl Harbor - December 7, 1941. [2010-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9). 
  20. ^ 20.0 20.1 AIRCRAFT ATTACK ORGANIZATION. [2010-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0). 
  21. ^ NavSource 2003
  22. ^ Prange et al., At Dawn We Slept, p. 500.
  23. ^ Prange et al., At Dawn We Slept, p.501.
  24. ^ Der Angriff mit interaktiver Karte bei National Geographic (Englisch). [2010-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13). 
  25. ^ www.militaryhistoryonline.com/Pearl Habor. [2010-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30). 
  26. ^ 航母—现代战争武器揭密,谭晓寅、徐忠平、郑文祥著,百家出版社
  27. ^ Gailey 1997,第68页
  28. ^ Willmott, Barrier and the Javelin; Blair, Silent Victory.
  29. ^ Gailey 1997,第97–98页
  30. ^ Yergin, Daniel. The Prize: The Epic Quest for Oil, Money & Power.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1 [31 July 2009]. ISBN 0-671-79932-0.  p. 327
  31. ^ 31.0 31.1 31.2 Hoyt 2000,第190页
  32. ^ Hoyt 2000,第191页
  33. ^ 33.0 33.1 Gailey 1997,第97页
  34. ^ Gailey 1997,第98页
  35. ^ Newell, Gordon. Pacific Tugboats. Seattle, WA: Superior Publishing. 1957. 
  36. ^ 36.0 36.1 Bartholomew, Charles A., Captain USN; Milwee, William I., Jr., Commander USN (Ret). Mud, Muscle, And Miracles—Marine Salv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Navy . Washington, D.C.: Naval History & Heritage Command/Naval Sea Systems Command. 2009. ISBN 978-0-945274-60-5. LCCN 2009014668. 
  37. ^ Ofstie 1946,第18页
  38. ^ Harry A. Gailey, The War in the Pacific: From Pearl Harbor to Tokyo Bay, Presidio Press: 1995. p. 68.
  39. ^ FDR’s “Day of Infamy” Speech. National Archives. Winter 2001 [2021-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3) (美国英语). 
  40.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国民政府对德意志意大利宣战布告
  41.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国民政府对日本宣战布告
  42. ^ Trial transcripts at Nuremberg 11 December 1945. More details of the exchanges at the meeting are available online at nizkor.or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3. ^ 43.0 43.1 Boog, Horst; Rahn, Werner; Stumpf, Reinhard; et al., eds. (2001). Germany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Volume 6: The Global Wa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1606847. Retrieved 29 November 2014.
  44. ^ 墨索里尼對美宣戰演說 (日文字幕) - 1941 年 12 月 11 日. [2021-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4). 
  45. ^ Mussolini: Italian Declaration of War on United States – December 11, 1941. [2020-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46. ^ Peter Grier. Pearl Harbor Day: How did Adolf Hitler react to the attack?.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December 7, 2011 [2012-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7). 
  47. ^ 希特拉對美宣戰演說 - 1941 年 12 月 11日. [2021-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4). 
  48. ^ 1941: Germany and Italy declare war on US. [2021-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5). 
  49. ^ Chronology of World War II Diplomacy 1939 - 1945. [2021-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5). 
  50. ^ croatia declares war on united states and great britain (WWII). [2021-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4). 
  51. ^ Rich, Norman (1973). Hitler's War Aims: Ideology, the Nazi State, and the Course of Expansion. W.W. Norton & Company Inc., p. 235.
  52. ^ Discovery:珍珠港事件(下),2010年1月30日晚上9点,节目内容中有提及日军空拍照片中,袖珍潜艇入港对战列舰发射鱼雷,至少有一发击中弗吉尼亚号。
  53. ^ Levine, E. (1995). A fence away from freedom: Japanese Americans and World War II. New York: G.P. Putnam’s Sons.
  54. ^ Korematsu v. United Stat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ajority opinion by Justice Hugo Black, reproduced at findlaw.com. Retrieved 11 September 2006.
  55. ^ 100th Congress, S. 1009, reproduced a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ternmentarchives.com. Retrieved 19 September 2006.
  56. ^ Wwii Reparations: Japanese-American Internees. Democracy Now!. [2010-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04). 
  57. ^ 《马骏别解二战风云人物》,作者:马骏,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第六讲 罗斯福与他的“珍珠港陷阱”》“历史新疑点:珍珠港事件是苦肉计?”,95~99页。作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
  58. ^ At Dawn They Slept. windrep.org. [2023-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8) (英语). 

来源

编辑
书籍

  • Gailey, Harry A., War in the Pacific: From Pearl Harbor to Tokyo Bay, Presidio, 1997, ISBN 0891416161 
  • Hakim, Joy. A History of Us: War, Peace and all that Jazz.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0-19-509514-6. 
  • Ofstie, Ralph, A., RADM USN, Naval Analysis Division, United States Strategic Bombing Survey(Pacific), The Campaigns of the Pacific War,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46 
  • Peattie, Mark R., Sunburst: The Rise of Japanese Naval Air Power, 1909–1941,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1, ISBN 159114664X 
  • Smith, Carl, Pearl Harbor 1941: The Day of Infamy, Osprey, 1999, ISBN 1855327988 
  • Theobold, Robert Alfred, The Final Secret of Pearl Harbor, New York: Devin-Adair, 1954 
  • Willmott, H.P., The Barrier and the Javelin: Japanese and Allied Pacific Strategies, February to June 1942,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3, ISBN 0870210920 
美国政府档案'm
杂志文章
  • Rodgaard, John; Peter Hsu, Carroll Lucas, and Captain Andrew Biach, Pearl Harbor—Attack from Below, Naval History 13 (6), December 1999, 13 (6) [2010-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30)  (requires subscription)
线上资讯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