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皓

東吳末代皇帝 (243-284)
(重定向自尚廣

吴末帝孙皓(243年—284年),字元宗,幼名彭祖,又字皓宗,《三国志》原名为孙晧。为废太子孙和之子,吴大帝孙权之孙,在位十六年(264年—280年),是三国时期东吴的第四位,同时也是三国最后一位皇帝。

吴末帝
统治264年9月3日-280年5月1日(15年241天)
安葬
洛阳孟津凤台村北
王后滕皇后
妃嫔张美人(张布女)
左夫人
子嗣子:
太子孙瑾
鲁王孙虔
等34人
年号
元兴:264年—265年
甘露:265年—266年
宝鼎:266年—269年
建衡:269年—271年
凤凰:272年—274年
天册:275年—276年
天玺:276年
天纪:277年—280年
谥号
政权孙吴
父亲孙和
母亲何姬

吴景帝孙休逝世时,太子非常年幼。因当时吴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大臣们便合议改立较年长的孙皓即位。孙皓即位后,初期虽然英明施政并多行善举,在西陵之战一度挽回吴国的厄运,但中后期实行暴政并过度役使民力,加深了亡国危机。最终,吴国于280年被西晋征服,三国时代也因此终结。

孙皓并无庙号谥号,后世史书中多将孙皓称为吴末帝吴后主,也有用他即位前的封号乌程侯,或是归晋后的封号归命侯来指代他。

生平

编辑

早期生活

编辑

孙皓出生于赤乌六年(243年),是大帝孙权三子孙和的长子。孙皓的嫡母张妃是张承的女儿,生母何姬是孙和的一名庶妃。孙皓刚出生时得到祖父疼爱,为其取幼名“彭祖”。同一年,孙和被立为太子,直到赤乌十三年(250年)因陷入“二宫之争”被孙权废黜,流放到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1]太元二年(252年)正月,孙权又将孙和封为南阳王,孙和带家眷移居封地长沙(郡治今湖南省长沙县)。[2]不久后,大帝驾崩,由其十岁的幼子少帝孙亮即位。

少帝即位后,张妃的舅舅诸葛恪秉持朝政。[3]建兴二年(253年),宗室孙峻诛杀诸葛恪后,借故民间有传言称诸葛恪想迎孙和即位,而剥夺了孙和的王位,并将孙和流放到新都(治今浙江省淳安县),随后赐死,[4]张妃也一同死去。此时的孙皓年仅十二岁,还有三个异母弟弟,何姬为了将孙皓等人抚养长大而保全了性命。[5]太平三年(258年),孙亮被继承孙峻权力的孙𬘭废黜,孙权的六子景帝孙休被立为帝。

景帝即位后,将孙皓封为乌程侯,命孙皓前往封地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6]他的异母弟孙德、孙谦也分别被封为钱塘侯、永安侯。在当乌程侯期间,孙皓与乌程令万彧相识,彼此交好。永安七年(264年,魏咸熙元年)七月,景帝托孤于丞相濮阳兴后驾崩。在景帝死后,濮阳兴并未遵从他的意愿立太子𩅦为帝。当时吴国的盟国蜀汉已经灭亡,交趾一带又发生了叛乱,大臣们考虑著拥立一位较年长的君主。已升任为左典军的万彧便向濮阳兴和另一位权臣张布推荐孙皓,称孙皓英明果断,有长沙桓王孙策的风范,并且行事遵守法度。濮阳兴与张布被万彧说服,便一起劝朱太后将孙皓迎立为帝。这一年,孙皓23岁。[7]

统治前期(264-268年)

编辑
 
孙皓即位时的形势图

孙皓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一方面,他大行封赏,将迎立有功的丞相濮阳兴,加封侍中,兼领青州牧,[8]左将军张布升为骠骑将军,加封侍中,又把吴国宿将施绩丁奉升为左、右大司马,以拉拢臣子。[9]另一方面,他发放粮食,救济穷人,从皇宫放出大量侍女让她们可以婚配,并放归宫中圈养的一些野兽,以一系列惠民政策来争取民心。当时人们都把他称为明主。[10]

但一段时间后,治国有成、志得意满的孙皓便显露出鲁莽暴躁、骄傲自满、迷信以及好酒色的一面。[11]此外,他还将景帝孙休的妻子朱太后贬为景皇后,追谥自己的父亲孙和为文皇帝,将自己的生母何姬奉为太后,[12]妻子滕氏立为皇后,将孙休的太子及其它三个儿子封为王爵,[13]以加强自己继位的合法性。当初拥立他的濮阳兴、张布对孙皓的转变感到震惊和失望,结果被万彧秘密向孙皓揭发,孙皓将两人处斩,并夷三族。[14][15]此时,距离两人迎立孙皓才过了四个月。之后,孙皓扶植外戚,将滕皇后的父亲滕牧和何太后的弟弟即自己的舅舅们何洪、何蒋、何植都封为侯。[16]甘露元年(265年,魏咸熙二年,晋泰始元年)七月,孙皓迫使前太后朱氏自杀,又软禁了孙休的四个儿子,并杀死了其中较年长的两人。[17]九月,孙皓听信术士之言(“荆州有王气,当破扬州”),[18]又为了防御司马氏军事包夹的迫切需要,[19]决定迁都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这一年十二月,继承司马昭权力的司马炎迫使曹魏禅让,正式建立了晋王朝

 
晋代魏后三国末期形势图;甘露末年,宝鼎初年(266年)

宝鼎元年(266年,晋泰始二年),出使晋国的使臣丁忠回到武昌。孙皓召集群臣宴会,因常侍王蕃酒醉失态而大怒,虽然有滕牧、留平等重臣出面为王蕃求情,但孙皓依然下令将王蕃斩首。[20]孙皓的这一举动令大臣们感到震惊遗憾,贺邵陆抗后来在270年代上疏劝谏时,都有举此事为例来指责孙皓,重臣陆凯(同年任左丞相)更是在上疏中将王蕃比为吴国的关龙逢,隐含有将孙皓比为暴君夏桀之意。[21]当时,晋国因为才吞并蜀地不久,有意与吴国暂时维持和平。但使臣丁忠发现晋国战备有其漏洞,劝说孙皓攻取弋阳郡(郡治今河南省潢川县西),遭到时任镇西大将军的陆凯坚决反对,孙皓表面上赞同了陆凯的意见,并未出兵,但最后还是与晋国绝交了。[22]八月,孙皓分置左、右丞相,左丞相由陆凯担任,右丞相则安排自己的亲信万彧担任。[23]

起初,孙皓迁都武昌后,因土地贫乏,而孙皓施政不当处渐多,所需的供给大多要从长江下游运上来,使江东百姓颇有不满,儿童再度传唱孙权定都武昌时的歌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24][25]十月,永安山民施旦聚众数千人起义,劫持孙皓的异母弟永安侯孙谦后向吴故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进发,一路上不断有人加入,到建业城外时已有数万人之多,但还是被吴将丁固、诸葛靓击溃,孙谦被救回。[26]孙皓当初听说施旦谋反的消息后,不仅不担忧,反倒觉得这是应验了之前术士说的“荆州有王气,当破扬州”一事,肯定了自己迁都的决断,命令数百人到建业城大喊“天子使荆州兵来破扬州贼”,来压制之前的晦气。[27]丁固请示皓如何处理孙谦,孙皓下令将孙谦母子一起毒杀,后来他还杀了亡父孙和的嫡子即自己的另一个异母弟孙俊。十二月时,孙皓将都城迁回了建业。

宝鼎二年(267年,晋泰始三年)夏六月,孙皓下令新建更大的宫殿──昭明宫。为了昭明宫的修建,吕秩二千石以下的官吏都被派往山中督伐木料,昭明宫的修建历时半年,工程耗资巨大,而且耽误了农时。当时陆凯、华核等人上疏劝止,孙皓拒绝听从。[28]

统治中期(268-272年)

编辑

宝鼎三年(268年,晋泰始四年),孙皓开始向晋国发起攻击。这一年,他亲率大军屯驻东关(今安徽省含山县西南),令左大司马施绩江夏(今湖北省云梦县南),右丞相万彧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右大司马丁奉、右将军诸葛靓进攻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西),交州刺史刘俊、前部督脩则、将军顾容等率攻击投降晋国的交阯(郡治今越南北宁市)叛军,但都没有取得成功。北伐大军被司马望大军所拒,两路主力施绩、丁奉分别为晋将胡烈司马骏所败,而南征交阯军队更是被晋将杨稷大败,刘俊、脩则战死,顾容率残军退守合浦(郡治今广西省合浦县东北)。[29]

建衡元年(269年,晋泰始五年),孙皓派监军虞汜、威南将军薛珝、苍梧太守陶璜从荆州出发,监军李勖、督军徐存从建安海路出发,令两军在合浦会合共同剿灭交阯叛军。[30]此外,还派遣右大司马丁奉再次北征,攻打谷阳(今安徽省灵壁县)。[31]但到了建衡二年(270年,晋泰始六年),丁奉部在涡口(今安徽省怀远县)一带被晋将牵弘击退,李勖部以道路不通为由,杀死向导冯斐后率军无功而返。孙皓为此大怒,丁奉的向导被处死,[32]李勖更是在被何定揭发后,同徐存被全家诛杀。[33]不久后,何定率领五千人马到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打猎,吴宗室前将军、夏口督孙秀害怕是孙皓令何定来抓自己,提前带领家送眷数百人投奔晋国。晋武帝拜孙秀为骠骑将军,仪同三司,封会稽公,礼遇备至。[34]

建衡三年(271年,晋泰始七年)正月,孙皓听信刁玄增改的谶文(“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不顾众人反对,用车载着自己的母亲、妻子、孩子以及后宫上千人,亲率大军从牛渚(今安徽省当涂县)西进伐晋。晋军派司马望率军驻屯在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作为防备。结果孙皓的军队途中被大雪所阻,士兵忍受天寒地冻的同时还要负责拉孙皓的车队,都难以忍受这样的劳苦,军中渐渐出现倒戈的传言,因此孙皓只好下令还师。[35]孙皓还师前,右丞相万彧与右大司马丁奉、左将军留平曾私下商议先自行回去,后被孙皓得知,虽然心怀不满,但介于三人都是老臣并没有马上处置。当年,丁奉病逝。翌年,孙皓试图用毒酒毒死万彧和留平,二人却都幸免未死,但不久后,万彧自杀,留平愁闷而死。[36]

在这两年间里,孙吴在军事上接连取得了重大胜利,使得孙皓的自傲心大幅膨胀。先是在建衡三年(271年,晋泰始七年),南征的薛珝、虞汜、陶璜攻破交阯,擒杀晋军守将,并收复了九真(郡治今越南清化市)、日南(郡治今越南洞海市南)两郡,后又平定了扶严夷,[37]使持续多年的交阯之乱暂告停歇。接着于凤凰元年(272年,晋泰始八年)秋八月,陆抗成功讨伐了因担心被孙皓加害而叛投西晋的西陵督步阐[38],不仅成功收复了战略要地西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将步阐等人夷三族,并且击退了由名将羊祜率领的五万大军,围歼晋将杨肇的三万援军。[39]西陵大捷之后,孙皓因为两年内成功收复失土及大败西晋,越发自志得意满,更加相信自己是有上天相助,还召术士尚广为他占卜看是否能取得天下,占卜的结果显示他将在庚子年“青盖入洛阳”。孙皓非常高兴,从此专门谋划统一大业,频繁派遣军队袭击晋国边境,但都劳而无功。陆抗上疏反对孙皓的穷兵黩武,希望孙皓看清晋强吴弱的事实,建议“暂息进取小规,以畜士民之力,观衅伺隙”,[40]又上疏指出西陵、建平战略地位的重要,请求加强两地的兵力。[41]建平太守吾彦也凭借从长江上游漂下的大量木屑,断定晋国将从巴蜀由水路大举伐吴,上书孙皓请求加强防备。[42]但孙皓不仅没有重视这些意见,反而在凤凰三年(274年,晋泰始十年)陆抗病逝后,将他的兵马一分为五,交给陆抗的五个儿子分别统领。

统治后期(272-279年)

编辑

军事上取得耀人成果的同时,吴国内部却越发不稳定。

自建衡元年(269年,晋泰始五年)左丞相陆凯病逝后,左大司马施绩、右大司马丁奉、司空孟仁、右丞相万彧、左将军留平、太尉范慎、司徒丁固、大司马陆抗等重臣在六年时间里先后逝世,吴国有名望的旧臣死亡殆尽。当孙皓忌惮、尊重的重臣都不复存在之后,他的施政也更加残暴,对于其他忠臣的劝谏也就不再接纳容忍。大约从272年开始,他每次召集群臣宴会,都要故意让每个人都喝得大醉,让人在边上专门检举他们的过失。甚至剥人脸皮,挖人眼珠。[43]272年后孙皓对劝谏忠臣的容忍度也大幅下降,不惜痛下杀手以杜绝烦人的谏言:大司农楼玄因为多次直谏忤逆孙皓,被流放广州,服毒而死;[44]中书令贺邵也因直谏而使孙皓痛恨,当贺邵因中风不能说话,被孙皓怀疑是装病,拷打致死;[45]侍中韦昭因多次坚持己见,被以不听从诏命为由处死;[46]东观令华核多次上书劝谏,结果为了一些小事被免官遣返;[47]豫章太守张俊因为给孙奋的母亲扫墓,而被孙皓处以车裂极刑,并夷三族;[48]会稽太守车浚因为开仓赈济饥民,被怀疑收买人心而处斩;[49]湘东太守张咏因为征税不足,被孙皓派人斩杀;[50]尚书熊睦对孙皓稍加劝阻,就被孙皓派人用刀环生生打死;[51]甚至连他曾经宠信的何定、陈声张俶也被他处决,其中张俶受车裂之刑,陈声更是被锯断头颅而死。

相比于272年后孙皓残暴的高压政策,晋国都督荆州诸军事的羊祜则对吴国展开怀柔政策。天玺元年(276年,晋泰始十二年),继孙秀、步阐之后,吴国又一位重要将领——吴国宗室武卫将军、京下督孙楷叛投晋国,[52]在此前后,平虏将军孟泰、偏将军王嗣、[53]威北将军严聪、扬威将军严整、偏将军朱买、[54]邵凯、夏祥、[55]昭武将军刘翻、厉武将军祖始[56]也都纷纷向晋军投降。但孙皓丝毫没有感受到危机的来临。在吴国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各地奉承他的人争相献上有吉祥象征的事物,让迷信的孙皓始终坚信自己将一统天下。[57]

东吴灭亡

编辑
 
晋军六路伐吴

天纪三年(279年,晋泰始五年),郭马攻杀广州督虞授,在广州发起叛乱。孙皓派遣滕脩陶濬陶璜率军剿灭郭马叛军。冬十一月,晋武帝司马炎羊祜生前拟制的计划,令镇军将军司马伷、安东将军王浑、建威将军王戎、平南将军胡奋、镇南大将军杜预、龙骧将军王濬、巴东监军唐彬等分六路大举伐吴。[58]天纪四年(280年,晋泰始六年)正月,杜预、王浑两军分别向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横江(今安徽省和县)进军,接连进克吴军要塞。[59]王浑部率先攻克寻阳(今湖北省黄梅县西南)、赖乡等城,屯兵横江,距建业仅百里之遥。二月,在王濬、唐彬部和杜预部、胡奋部、王戎部的攻击下,荆州的军事重镇丹阳(今湖北省秭归县)、西陵、荆门(今湖北省宜昌市东南)、夷道(今湖北省宜都市)、乐乡(今湖北省松滋县东)、江陵、江安(今湖北省公安县)、夏口、武昌等先后失守,[60]吴军仅战死或投降的都督、监军就有十四人,牙门将、郡守一级的将领更是有一百二十多人,荆南各郡望风而降。[61]

三月,由丞相张悌率领的吴军精锐在版桥(今安徽省和县)被王浑部击溃,张悌、孙震沈莹全部战死。[62]孙皓自知灭亡在即,在给舅舅何植的信中自责道:“天匪亡吴,孤所招也。瞑目黄壤,当复何颜见四帝乎!”[63]不久后,何植也向王浑军投降。[64]这时,王濬率水军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取建业。吴主孙皓派遣张象率水军一万余人前往抵挡,但王濬大军一到,张象便立即投降。[65]孙皓又另遣陶濬率军两万迎敌,结果士兵全部连夜逃窜。[66]孙皓周围数百人又请求他杀死宠臣岑昏,他不得以而被迫答应。[67]后来,孙皓听从光禄勋薛莹和中书令胡冲的计策,分别遣送使节向王濬、司马伷、王浑请降,试图分化晋军,未能奏效。[68]三月壬寅日(280年5月1日)[69],王濬率大军进入石头城,孙皓率太子孙瑾、鲁王孙虔等二十一人出降,全家被遣送至洛阳。[70]吴国至此灭亡。晋武帝下诏封孙皓为归命侯。孙皓决定投降后,为了让晋军顺利接收各地,广发劝降书信给臣僚,信中写道:

 
石头城遗址

五月,孙皓到达洛阳后,得到了晋武帝较为优厚的待遇。后来晋武帝大会群臣时,召孙皓进见,孙皓上前叩首请罪,晋武帝指著坐席上的最末座对孙皓说:“朕设此座以待卿久矣。”孙皓回应道:“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贾充故意刁难他说:“闻君在南方,每凿人眼目,剥人面皮,此何等刑耶?”孙皓回答说:“人臣弑君及奸佞不忠者,则加此刑耳。”贾充曾指使手下杀害魏帝曹髦,听了孙皓的话后羞愧不已,而孙皓本人则面不改色。[72]晋武帝曾与王济下棋,孙皓在旁边,晋武帝对孙皓说:“何以好剥人面皮?”孙皓回应道:“见无礼于君者则剥之。”王济当时把脚伸到了棋盘下,因而孙皓讥讽王济。[73]晋武帝有一次问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颇能为不?”孙皓正饮酒,于是举羽觞吟诵:“昔与汝为邻,今为汝做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尔汝歌原为南人市井小调,“尔”“汝”皆为同辈间带有轻视意义的不敬称呼,孙皓直呼晋武帝为汝,晋武帝因此感到后悔。[74]太康四年十二月(284年初),孙皓在洛阳逝世,享年四十二岁,葬于河南县界的邙山。[75][76]

人物

编辑

性格

编辑

孙皓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生性多疑且残暴,设立诸多酷刑。他曾杀死或流放多名重要宗室,如杀害再从兄弟孙奉[77],流放从兄弟孙基、孙壹,[78]诛杀五叔孙奋及其五子,[79]杀死异母弟孙谦、孙俊等。[80]对大臣,他也常常施以重刑,仅丞相一级的官员为例:除张悌在亡国之际战死外,濮阳兴被流放处死,夷三族,[81]万彧被谴自杀,全家遭流放;[82]陆凯死后数年,全家被处以流放。[83]此外,孙皓非常迷信,常凭借运历、望气、卜筮谶纬之类的原因来决定如迁都[84]、用兵[85]、皇后废立[86]等重大事件,并因此一直坚信自己将统一天下。[87]

逸闻

编辑

孙皓富有才气,有一定书法造诣,还能吟诗唱歌,一次陪侍晋武帝,武帝说:“听说你擅长唱歌,给朕唱一首《尔汝歌》吧”。孙皓应声唱道:“昔与汝为邻,今为汝作臣。劝汝一杯酒,愿汝寿千春。”[88]

家庭

编辑
孙皓家系
 
 
 
 
 
 
 
 
 
 
 
 
 
 
 
 
 
 
高祖父:孙钟
 
 
 
 
 
 
 
曾祖父:(追尊)始祖武烈皇帝孙坚
 
 
 
 
 
 
 
 
 
 
 
祖父:太祖大皇帝孙权
 
 
 
 
 
 
 
 
 
 
 
 
 
 
曾祖母:(追尊)武烈皇后吴氏
 
 
 
 
 
 
 
 
 
 
 
父:(追尊)文皇帝孙和
 
 
 
 
 
 
 
 
 
 
 
 
 
 
 
 
 
外曾祖父:王卢九
 
 
 
 
 
 
 
 
 
 
 
祖母:(追尊)大懿皇后王氏
 
 
 
 
 
 
 
 
 
 
 
 
 
 
吴末帝孙皓
 
 
 
 
 
 
 
 
 
 
 
 
 
 
 
 
 
 
 
 
外祖父:何遂
 
 
 
 
 
 
 
 
 
 
 
 
 
 
母:(追尊)文皇后何姬
 
 
 
 
 
 
 
 
 
 
 
 
 
 
 
 
  • 兄弟
    • 孙德,孙皓异母弟,孙休时封为钱塘侯。
    • 孙谦,孙皓异母弟,孙休时封为永安侯,孙皓时被山民施旦劫持谋反,后为孙皓所杀。[89]
    • 孙俊,孙皓异母弟,生母为孙和嫡妃张氏,孙休时封为骑都尉,后为孙皓所杀。[90]
  • 姊妹
    • 孙氏,孙皓异母妹,生母为孙和嫡妃张氏,嫁陆景为妻。[91]
  • 妃嫔
    • 滕皇后,与太常滕胤同族,滕牧之女,吴亡后随孙皓内迁洛阳。
    • 张美人,张布女,受孙皓宠爱,后因讽刺孙皓而被棒杀。
    • 左夫人,一说为王氏,一说为张氏(张美人姊),受孙皓宠爱,死后孙皓日夜思念,数月不临朝政。[92][93]
    • 孙瑾,孙皓子,建衡元年(269年)立为太子,吴亡后随孙皓内迁洛阳,被封为中郎
    • 孙虔,孙皓子,先封为淮阳王,后改为鲁王,吴亡后随孙皓内迁洛阳,被封为郎中
    • 孙充,孙皓子,晋永嘉四年(310年)被钱㻅拥立为吴王,后又为钱㻅所杀。[94]
    • 孙璠,孙皓子,晋太兴元年(318年)谋反,失败被杀。[95]
    • 孙希祖,孙皓子,后死于家乡富春县。[96]
    • 其他:孙皓先后封三十三人为王,除鲁王孙虔外,其余人的名字都没有记载。[97]

历史评价

编辑

同绝大多数亡国之君一样,对孙皓的评价以负面评价为主。从孙皓受到的各种评价来看,他是一个典型的暴君形象,吴国重臣陆凯陆抗在给孙皓的上疏中,曾多次暗示他堪比夏桀商纣。曾担任吴国光禄勋的薛莹称在孙皓当政时“昵近小人,刑罚妄加,大臣大将无所亲信,人人忧恐,各不自安”。[98]而孙皓被晋军俘虏后,也批判自己“虐毒横流,忠顺被害。暗昧不觉,寻其壅蔽”,要求未降的吴军尽快投降。[99]此外,有些吴国人士曾对孙皓做出正面评价,如吴将吾彦在归降西晋之后,在晋武帝面前力赞孙皓的英明:“吴主英俊,宰辅贤明”;[100]而孙皓早期的好友万彧也称赞孙皓好学不倦、英明果断,有孙策的风范。[7]

在敌国眼中,272年后孙皓因残暴所导致的吴国内部不安,已经促成了进攻吴国的最佳时机,晋臣张华曾对晋武帝说:“吴主荒淫骄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101]晋将羊祜更是在上疏中称:“孙皓暴虐已甚,于今可不战而克。若皓不幸而没,吴人更立令主,虽有百万之众,长江未可窥也,将为后患矣!”[102]认为如果孙皓死掉,伐吴的难度将会大大增加。晋代史臣陈寿孙盛在批评孙皓的暴虐以外,还指责晋武帝对孙皓的处置太过宽厚,认为像孙皓这样的“肆行残暴,忠谏者诛,谗谀者进,虐用其民,穷淫极侈”的祸国殃民之君,“枭首素旗,犹不足以谢冤魂”,“宜腰首分离,以谢百姓”[103][104]

同时,关于孙皓也有一些其它方面的评价,如晋臣秦秀在为灭吴的王濬请功时,曾言及孙皓对晋国用兵给晋国带来的心理威胁,称“以孙皓之虚名,足以惊动诸夏,每一小出,虽圣心知其垂亡,然中国辄怀惶怖。”[105]后世的李世民则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将孙皓前期“权施恩惠之风”与王莽称帝前“伪行仁义之道”相提并论,认为两人的失败就在于“有始无终”,以此得出二人都迅速覆亡的结论。[106]唐代的朱敬则在批评孙皓的同时,还对他的权谋和才华予以一定程度的肯定。[107]

孙皓的书迹流传到唐代,庾肩吾在他所著《书品》中则把孙皓评为“中中”,与曹操杜预并列,称“魏帝(曹操)笔墨雄赡、吴主(孙皓)体裁绵密”,书法家韦续则把他的行隶,评为“下中”品。[108]

臣僚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赤乌十三年)废太子和,处故鄣。鲁王霸赐死。
  2. ^ 《三国志·吴书·孙和传》:太元二年正月,封和为南阳王,遣之长沙。
  3. ^ 《三国志·吴书·孙和传》:四月,权薨,诸葛恪秉政。恪即和妃张之舅也。
  4. ^ 《三国志·吴书·孙和传》:妃使黄门陈迁之建业上疏中宫,并致问于恪。临去,恪谓迁曰:“为我达妃,期当使胜他人。”此言颇泄。又恪有徙都意,使治武昌宫,民间或言欲迎和。及恪被诛,孙峻因此夺和玺绶,徙新都,又遣使者赐死。
  5. ^ 《三国志·吴书·孙和何姬传》:嫡妃张氏亦自杀。何姬曰:“若皆从死,谁当养孤?”遂拊育晧,及其三弟。
  6. ^ 《三国志·吴书·孙晧传》:孙休立,封晧为乌程侯,遣就国。
  7. ^ 7.0 7.1 《三国志·吴书·孙晧传》:休薨,是时蜀初亡,而交阯携叛,国内震惧,贪得长君。左典军万彧昔为乌程令,与晧相善,称晧才识明断,是长沙桓王之畴也,又加之好学,奉遵法度,屡言之于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兴、布说休妃太后朱,欲以晧为嗣。朱曰:“我寡妇人,安知社稷之虑,苟吴国无损,宗庙有赖可矣。”于是遂迎立晧,时年二十三。
  8. ^ 《三国志·吴书·濮阳兴传》曰:晧既践阼,加兴侍郎,领青州牧。
  9. ^ 《三国志·吴书·孙晧传》曰:以上大将军施绩、大将军丁奉为左右大司马,张布为骠骑将军,加侍中,诸增位班赏,一皆如旧。
  10. ^ 《江表传》曰:晧初立,发优诏,恤士民,开仓禀,振贫乏,科出宫女以配无妻,禽兽扰于苑者皆放之。当时翕然称为明主。
  11. ^ 《三国志·吴书·孙晧传》:晧既得志,粗暴骄盈,多忌讳,好酒色。
  12. ^ 《三国志·吴书·孙晧传》:九月,贬太后为景皇后,追谥父和曰文皇帝,尊母何为太后。
  13. ^ 《三国志·吴书·孙晧传》:十月,封休太子𩅦为豫章王,次子汝南王,次子梁王,次子陈王,立皇后滕氏。
  14. ^ 《三国志·吴书·孙晧传》:兴、布窃悔之。或以谮晧,十一月,诛兴、布。
  15. ^ 《三国志·吴书·濮阳兴传》:俄彧谮兴、布追悔前事。十一月朔入朝,晧因收兴、布,徙广州,道追杀之,夷三族。
  16. ^ 《三国志·吴书·孙晧传》:封后父滕牧为高密侯,舅何洪等三人皆列侯。
  17. ^ 《三国志·吴书·孙晧传》:(甘露元年)秋七月,晧逼杀景后朱氏,亡不在正殿,于苑中小屋治丧,众知其非疾病,莫不痛切。又送休四子于吴小城,寻复追杀大者二人。
  18. ^ 《汉晋春秋》:初望气者云“荆州有王气破扬州而建业宫不利”,故晧徙武昌,遣使者发民掘荆州界大臣名家冢与山冈连者以厌之。
  19. ^ 傅乐成,〈荆州与六朝政局〉,《汉唐史论集》(台北:联经,1977年)
  20. ^ 《三国志·吴书·孙晧传》:甘露二年(266年),丁忠使晋还,晧大会群臣,蕃沈醉顿伏,晧疑而不悦,轝蕃出外。顷之请还,酒亦不解。蕃性有威严,行止自若,晧大怒,呵左右于殿下斩之。
  21. ^ 《三国志·吴书·陆凯传》:丞相陆凯上疏曰:“常侍王蕃黄中通理,知天知物,处朝忠蹇,斯社稷之重镇,大吴之龙逢也。……”
  22. ^ 《资治通鉴·晋纪一》:丁忠说吴主曰:“北方无守戢之备,弋阳可袭而取。”吴主以问群臣,镇西大将军陆凯曰:“北方新并巴、蜀,遣使求和,非援于我也,欲蓄力以俟时耳。敌势方强,而欲徼幸求胜,未见利也。”吴主虽不出兵,然遂与晋绝。
  23. ^ 《三国志·吴书·孙晧传》:以陆凯为左丞相,常侍万彧为右丞相。
  24. ^ 《三国志·吴书·陆凯传》:晧徙都武昌,扬土百姓溯流供给,以为患苦,又政事多谬,黎元穷匮……又武昌土地,实危险而瘠确,非王都安国养民之处,船泊则沉漂,陵居则峻危,旦童谣曰: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
  25. ^ 《建康实录‧卷二》:时童谣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就建业死,不就武昌居。”秋九月,帝(孙权)迁都于建业,以陆逊为上将军
  26. ^ 《三国志·吴书·孙晧传》:冬十月,永安山贼施但等聚众数千人,劫晧庶弟永安侯谦出乌程,取孙和陵上鼓吹曲盖。比至建业,众万余人。丁固、诸葛靓逆之于牛屯,大战,但等败走。
  27. ^ 《三国志·吴书·孙晧传》:既闻但反,自以为徙土得计也。使数百人鼓噪入建业,杀但妻子,云“天子使荆州兵来破扬州贼”,以厌前气。
  28. ^ 《三国志·吴书·孙晧传》:起营新宫,二千石以下皆自入山督摄伐木。又破坏诸营,大开园囿,起土山楼观,穷极伎巧,工役之费以亿万计。陆凯固谏,不从。
  29. ^ 《资治通鉴·晋纪一》:吴主出东关;冬,十月,使其将施绩入江夏,万彧寇襄阳。诏义阳王望统中军步骑二万屯龙陂,为二方声援。会荆州刺史胡烈拒绩,破之,望吊兵还。吴交州刺史刘俊、大都督脩则、将军顾容前后三攻交趾,交趾太守杨稷皆拒破之;郁林、九真皆附于稷。稷遣将军毛炅董元攻合浦,战于古城,大破吴兵,杀刘俊、脩则,余兵散还合浦。稷表炅为郁林太守,元为九真太守。十一月,吴丁奉、诸葛靓出芍陂,攻合肥;安东将军汝阴王骏拒却之。
  30. ^ 《三国志·吴书·孙晧传》:遣监军虞汜、威南将军薛珝、苍梧太守陶璜由荆州,监军李勖、督军徐存从建安海道,皆就合浦击交阯。
  31. ^ 《三国志·吴书·丁奉传》:建衡元年,奉复帅众治徐塘,因攻晋谷阳。
  32. ^ 《三国志·吴书·丁奉传》:晧怒,斩奉导军。
  33. ^ 《三国志·吴书·孙晧传》:殿中列将何定白:“少府李勖枉杀冯斐,擅彻军退还。”勖及徐存家属皆伏诛。
  34. ^ 《三国志·吴书·孙晧传》:建衡二年,晧遣何定将五千人至夏口猎。先是,民间佥言秀当见图,而定远猎,秀遂惊,夜将妻子亲兵数百人奔晋。晋以秀为骠骑将军,仪同三司,封会稽公。
  35. ^ 《江表传》:初,丹阳刁玄使蜀,得司马徽与刘廙论运命历数事。玄诈增其文以逛国人曰:“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乎!”又得国中降人,言寿春下有童谣曰“吴天子当上”。晧闻之,喜曰:“此天命也。”即载其母妻子及后宫数千人,从牛渚陆道西上,云青盖入洛阳,以顺天命。行遇大雪,道涂陷坏,兵士被甲持仗,百人共引一车,寒冻殆死。兵人不堪,皆曰:“若遇敌便当倒戈耳。”晧闻之,乃还。
  36. ^ 《江表传》曰:初晧游华里,彧与丁奉、留平密谋曰:“此行不急,若至华里不归,社稷事重,不得不自还。”此语颇泄。晧闻知,以彧等旧臣,且以计忍而阴衔之。后因会,以毒酒饮彧,传酒人私减之。又饮留平,平觉之,服他药以解,得不死。彧自杀。平忧懑,月余亦死。
  37. ^ 《三国志·吴书·孙皓传》:是岁,汜、璜破交阯,禽杀晋所置守将,九真、日南皆还属。大赦,分交阯为新昌郡。诸将破扶严,置武平郡。
  38. ^ 《三国志·吴书·步骘传》:协弟阐,继业为西陵督,加昭武将军,封西亭侯。凤皇元年,召为绕帐督。阐累世在西陵,卒被征命,自以失职,又惧有谗祸,于是据城降晋。
  39. ^ 《三国志·吴书·陆孙传》:肇大破败,祜等皆引军还。抗遂陷西陵城,诛夷阐族及其大将吏。
  40. ^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时师旅仍动,百姓疲弊,抗上疏曰:“臣闻《易》贵随时,《传》美观衅,故有夏多罪而殷汤用师,纣作淫虐而周武授钺。苟无其时,玉台有忧伤之虑,孟津有反旆之军。今不务富国强兵,力农畜谷,使文武之才效展其用,百揆之署无旷厥职,明黜陟以厉庶尹,审刑赏以示劝沮,训诸司以德,而抚百姓以仁,然后顺天乘运,席卷宇内,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而我已大病矣!今争帝王之资,而昧十百之利,此人臣之奸便,非国家之良策也。昔齐鲁三战,鲁人再克而亡不旋踵。何则?大小之势异也。况今师所克获,不补所丧哉?且阻兵无众,古之明鉴,诚宜暂息进取小规,以畜士民之力,观衅伺隙,庶无悔吝。”
  41. ^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三年夏,疾病,上疏曰:“西陵、建平,国之蕃表,既处下流,受敌二境。若敌泛舟顺流,舳舻千里,星奔电迈,俄然行至,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县也。此乃社稷安危之机,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臣父逊昔在西垂陈言,以为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则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乞特诏简阅,一切料出,以补疆埸受敌常处,使臣所部足满八万,省息众务,信其赏罚,虽韩、白复生,无所展巧。若兵不增,此制不改,而欲克谐大事,此臣之所深戚也。若臣死之后,乞以西方为属。愿陛下思览臣言,则臣死且不朽。”
  42. ^ 《晋纪》曰:王濬治船于蜀,吾彦取其流柹以呈孙晧,曰“晋必有攻吴之计,宜增建平兵。建平不下,终不敢渡江。”晧弗从。
  43. ^ 《三国志·吴书·孙晧传》:初,晧每宴会群臣,无不咸令沈醉。置黄门郎十人,特不与酒,侍立终日,为司过之吏。宴罢之后,各奏其阙失,迕视之咎,谬言之愆,罔有不举。大者即加威刑,小者辄以为罪。……或剥人之面,或凿人之眼。
  44. ^ 《江表传》:晧遣将张奕追赐玄鸩,奕以玄贤者,不忍即宣诏致药,玄阴知之,谓奕曰:“当早告玄,玄何惜邪?”即服药死。
  45. ^ 《三国志·吴书·贺邵传》:后邵中恶风,口不能言,去职数月,晧疑其托疾,收付酒藏,掠考千所,邵卒无一语,竟见杀害,家属徙临海。
  46. ^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晧以为不承用诏命,意不忠尽,遂积前后嫌忿,收曜付狱。
  47. ^ 《三国志·吴书·华核传》:天册元年以微谴免。
  48. ^ 《三国志·吴书·孙奋传》:奋母仲姬墓在豫章,豫章太守张俊疑其或然,扫除坟茔。晧闻之,车裂俊,夷三族,诛奋及其五子,国除。
  49. ^ 《江表传》:浚在公清忠,值郡荒旱,民无资粮,表求振贷。晧谓浚欲树私恩,遣人枭首。
  50. ^ 《三国志·吴书·孙晧传》:湘东太守张咏不出算缗,就在所斩之。
  51. ^ 《江表传》:尚书熊睦见晧酷虐,微有所谏,晧使人以刀环撞杀之,身无完肌。
  52. ^ 《三国志·吴书·孙晧传》:秋八月,京下督孙楷降晋。
  53. ^ 《晋书·武帝纪》:泰始十年秋七月壬午,吴平虏将军孟泰、偏将军王嗣等率众降。
  54. ^ 《晋书·武帝纪》:十二月,吴威北将军严聪、扬威将军严整、偏将军朱买来降。
  55. ^ 《晋书·武帝纪》:是年夏五月,吴将邵凯、夏祥帅众七千余人来降。
  56. ^ 《晋书·武帝纪》:咸甯四年十一月,吴昭武将军刘翻、厉武将军祖始来降。
  57. ^ 《三国志·吴书·孙晧传》:天册元年,吴郡言掘地得银,长一尺,广三分,刻上有年月字,于是大赦,改年。天玺元年,吴郡言临平湖自汉末草秽壅塞,今更开通。长老相传,此湖塞,天下乱,此湖开,天下平。又于湖边得石函,中有小石,青白色,长四寸,广二寸余,刻上作皇帝字,于是改年,大赦。……鄱阳言历阳山石文理成字,凡二十,云“楚九州渚,吴九州都,扬州士,作天子,四世治,太平始”。又吴兴阳羡山有空石,长十余丈,名曰石室,在所表为大瑞。乃遣兼司徒董朝、兼太常周处至阳羡县,封襌国山。明年改元,大赦,以协石文。
  58. ^ 《资治通鉴·晋纪二》:(咸宁五年)冬十一月,大举伐吴,遣镇军将军琅邪王司马伷出涂中,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濬、巴东监军鲁国唐彬下巴、蜀,东西凡二十余万。
  59. ^ 《资治通鉴·晋纪三》:杜预向江陵,王浑出横江,攻吴镇戍,所向皆克。
  60. ^ 《晋书·武帝纪》:二月戊午,王濬、唐彬等克丹阳城。庚申,又克西陵,杀西陵都督、镇军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璩,西陵监郑广。壬戌,濬又克夷道乐乡城,杀夷道监陆晏、水军都督陆景。甲戌,杜预克江陵,斩吴江陵督伍延;平南将军胡奋克江安。于是诸军并进,乐乡、荆门诸戍相次来降。……濬进破夏口、武昌,遂泛舟东下,所至皆平。
  61. ^ 《晋书·杜预传》:既平上流,于是沅湘以南,至于交广,吴之州郡皆望风归命,奉送印绶,预仗节称诏而绥抚之。凡所斩及生获吴都督、监军十四,牙门、郡守百二十余人。
  62. ^ 《晋书·王浑传》:浑遣司马孙畴、扬州刺史周浚击破之,临阵斩二将,及首虏七千八百级,吴人大震。
  63. ^ 见《江表传》载皓将败与舅何植书。
  64. ^ 《晋书·王浑传》:浑遣司马孙畴、扬州刺史周浚击破之,临阵斩二将,及首虏七千八百级,吴人大震。孙晧司徒何植、建威将军孙晏送印节诣浑降。
  65. ^ 《三国志·吴书·王濬传》:晧遣游击将军张象率舟军万人御濬,象军望旗而降。
  66. ^ 《三国志·吴书·孙晧传》:于是合众,授濬节钺。明日当发,其夜众悉逃走。
  67. ^ 《三国志·吴书·孙晧传》:殿中亲近数百人叩头请晧杀岑昏,晧惶愦从之。
  68. ^ 《三国志·吴书·孙晧传》:晧用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等计,分遣使奉书于濬、伷、浑。
  69. ^ 《晋书·王濬传》《资治通鉴》作“三月壬寅”,《三国志·吴书·孙晧传》《晋书·武帝纪》作“三月壬申”,但依历法,是年三月无“壬申”日。
  70. ^ 《晋书·王濬传》:壬寅,濬入于石头。晧乃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衔璧牵羊,大夫衰服,士舆榇,率其伪太子瑾、瑾弟鲁王虔等二十一人,造于垒门。濬躬解其缚,受璧焚榇,送于京师。
  71. ^ 《三国志·吴书·孙晧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72. ^ 《资治通鉴·晋纪三》:庚寅,帝临轩,大会文武有位及四方使者,国子学生皆预焉。引见归命侯晧及吴降人。晧登殿稽颡。帝谓晧曰:“朕设此座以待卿久矣。”晧曰:“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贾充谓晧曰:“闻君在南方凿人目,剥人面皮,此何等刑也﹖”晧曰:“人臣有弑其君及奸回不忠者,则加此刑耳。”充默然甚愧,而晧颜色无怍。
  73. ^ 《晋书·王济传》:帝尝与济弈棋,而孙皓在侧,谓皓曰:“何以好剥人面皮?”皓曰:“见无礼于君者则剥之。”济时伸脚局下,而皓讥焉。
  74. ^ 《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晋武帝问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颇能为不?”皓正饮酒,因举觞劝帝而言曰:“昔与汝为邻,今为汝做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帝悔之。
  75. ^ 《吴录》:晧以四年十二月死,时年四十二,葬河南县界。
  76. ^ 《建康实录》:后五年,薨于洛阳,葬河南芒山。
  77. ^ 事见《三国志·吴书·孙策传》
  78. ^ 事见《三国志·吴书·孙霸传》
  79. ^ 事见《三国志·吴书·孙奋传》
  80. ^ 事见《三国志·吴书·孙和传》裴松之注引《吴历》
  81. ^ 事见《三国志·吴书·濮阳兴传》
  82. ^ 事见《三国志·吴书·孙晧传》
  83. ^ 事见《三国志·吴书·陆凯传》
  84. ^ 参见前文迁都事
  85. ^ 参见前文建衡三年亲征事
  86. ^ 《三国志·吴书·孙皓滕夫人传》:而夫人宠渐衰,晧滋不悦,晧母何恒左右之。又太史言,于运历,后不可易,晧信巫觋,故得不废,常供养升平宫。
  87. ^ 《三国志·吴书·孙皓滕夫人传》:陆抗之克步阐,晧意张大,乃使尚广筮并天下,遇《同人》之《颐》 ,对曰:“吉。庚子岁,青盖当入洛阳。”故晧不修其政,而恒有窥上国之志。
  88. ^ 《建康实录》:或侍宴武帝,曰:“闻君善歌,令唱汝歌。”皓应声曰:“昔与汝为邻,今为汝作臣。劝汝一杯酒,愿汝寿千春。”
  89. ^ 《吴历》:“谦独坐车中,遂生获之。固不敢杀,以状告晧,晧鸩之,母子皆死。”
  90. ^ 《吴历》:“俊,张承外孙,聪明辨惠,为远近所称,晧又杀之。”
  91. ^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景妻,孙晧适妹,与景俱张承外孙也。”
  92. ^ 《三国志·吴书·孙奋传》曰:建衡二年,孙晧左夫人王氏卒。
  93. ^ 《江表传》曰:皓以张布女为美人,有宠,皓问曰:“汝父所在?”荅曰:“贼以杀之。”皓大怒,棒杀之。后思其颜色,使巧工刻木作美人形象,恒置座侧。问左右:“布复有女否?”荅曰:“布大女适故卫尉冯朝子纯。”即夺纯妻入宫,大有宠,拜为左夫人。
  94. ^ 《晋书·周玘传》:“(钱㻅)劫孙皓子充,立为吴王,既而杀之。”
  95. ^ 《晋书·元帝纪》:“故归命侯孙皓子璠谋反,伏诛。”
  96. ^ 《咸淳临安志》卷87:“孙氏坟墓在富阳者又有孙贲、孙瑶墓,并在县西南。孙皓子希祖墓在县南。”
  97. ^ 《三国志·吴书·孙皓传》:建衡元年春正月,立子瑾为太子,及淮阳、东平王。……(凤凰二年)秋九月,改封淮阳为鲁,东平为齐,又封陈留、章陵等九王,凡十一王,……(天纪)二年秋七月,立成纪、宣威等十一王, ... 四年春,立中山、代等十一王。
  98. ^ 《晋纪》:帝尝从容问薛莹曰:“孙晧所以亡国者,何也?”莹对曰:“归命侯臣晧之君吴,昵近小人,刑罚妄加,大臣大将无所亲信,人人忧恐,各不自安,败亡之衅,由此而作矣。”
  99. ^ 《江表传》:孤以不德,忝继先轨。处位历年,政教凶悖,遂令百姓久困涂炭,至使一朝归命有道,社稷倾覆,宗庙无主,惭愧山积,没有余罪。自惟空薄,过偷尊号,才琐质秽,任重王公,故《周易》有折鼎之诫,诗人有彼其之讥。自居宫室。仍抱笃疾,计有不足,思虑失中,多所荒替。边侧小人,因生酷虐,虐毒横流,忠顺被害。暗昧不觉,寻其壅蔽,孤负诸君,事已难图,覆水不可收也。今大晋平治四海,劳心务于擢贤,诚是英俊展节之秋也。管仲极雠,桓公用之,良、平去楚,入为汉臣,舍乱就理,非不忠也。莫以移朝改朔,用损厥志。嘉勖休尚,爱敬动静。夫复何言,投笔而已!
  100. ^ 《晋书·卷五十七·吾彦传》:吴亡,彦始归降,武帝以为金城太守。(晋武)帝尝从容问薛莹曰:“孙晧所以亡国者何也?”莹对曰:“归命侯臣晧之君吴,昵近小人,刑罚妄加,大臣大将无所亲信,人人忧恐,各不自安, 败亡之衅,由此而作矣。”其后帝又问彦,对曰:“吴主英俊,宰辅贤明。”帝笑曰:“君明臣贤, 何为亡国?”彦曰:“天禄永终,历数有属,所以为陛下擒。此盖天时,岂人事也!”
  101. ^ 参见《晋书•杜预传》
  102. ^ 参见《晋书·羊祜传》
  103. ^ 《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陈寿评曰:晧之淫刑所滥,陨毙流黜者,盖不可胜数。是以群下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谋夕。其荧惑、巫祝,交致祥瑞,以为至急。昔舜、禹躬稼,至圣之德,犹或矢誓众臣,予违女弼,或拜昌言,常若不及。况晧凶顽,肆行残暴,忠谏者诛,谗谀者进,虐用其民,穷淫极侈,宜腰首分离,以谢百姓。既蒙不死之诏,复加归命之宠,岂非旷荡之恩,过厚之泽也哉!
  104. ^ 《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第三》裴松之注引孙盛语:夫古之立君,所以司牧群黎,故必仰协乾坤,覆焘万物;若乃淫虐是纵,酷彼群生,则天殛之,剿绝其祚,夺其南面之尊,加其独夫之戮。是故汤、武抗钺,不犯不顺之讥;汉高奋剑,而无失节之议。何者?诚四海之酷仇,而人神之所摈故也。况晧罪为逋寇,虐过辛、癸,枭首素旗,犹不足以谢冤魂,洿室荐社,未足以纪暴迹,而乃优以显命,宠锡仍加,岂龚行天罚,伐罪吊民之义乎?是以知僭逆之不惩,而凶酷之莫戒。《诗》云:‘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聊谮犹然,矧僭虐乎?且神旗电扫,兵临伪窟,理穷势迫,然后请命,不赦之罪既彰,三驱之义又塞,极之权道,亦无取焉。”
  105. ^ 参见《晋书·秦秀传》
  106. ^ 《全唐文》卷十:王莽伪行仁义之道,有始无终;孙皓权施恩惠之风,有初无末。二子犹胶船之泛巨浪,毁在不遥;若驽马之奔千里,困其将至。
  107. ^ 《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一:……面缚请罪,……是其谋也。……对贾充以不忠之词,和晋帝以邻国之咏,是其才也。……听吾子之悬衡,任夫人之明镜。
  108. ^ 韦续《墨薮·九品书》曰:下中,孙晧行隶。
  109. ^ 参见《三国志·吴书·朱据传》
  110. ^ 参见《三国志·吴书·孙皓传》
  111. ^ 楼玄、贺邵自有传,张尚参见《三国志·吴书·张纮传》,董朝参见《三国志·吴书·陆凯传》,其余均可参见《三国志·吴书·孙皓传》(含裴注)
  112. ^ 韦昭、王蕃、华核自有传,陆喜参见《三国志·吴书·陆瑁传》,虞昺参见《三国志·吴书·虞翻传》(含裴注),李仁、丁忠参见《三国志·吴书·孙皓传》(含裴注)
  113. ^ 锺离牧自有传,朱琬参见《三国志·吴书·朱治传》,步协参见《三国志·吴书·步骘传》,其余均可参见《三国志·吴书·孙皓传》(含裴注)
  114. ^ 周处参见《三国志·吴书·周鲂传》,其余均可参见《三国志·吴书·孙皓传》(含裴注)
  115. ^ 虞忠可参见《三国志·吴书·虞翻传》,步阐、孙遵参见《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张政参见《晋书·杜预传》,其余均可参见《资治通鉴·晋纪三》
  116. ^ 滕脩、熊睦、闾丰可参见《晋书·滕脩传》,其余均可参见《三国志·吴书·孙晧传》(含裴注)
  117. ^ 岑昏、何定等人均可参见《三国志·吴书·孙晧传》(含裴注)

参考文献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

 三国志/卷48》,出自陈寿三国志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孙皓
统治者头衔
前任:
景帝孙休
年号:永安
孙吴皇帝
264年-280年5月1日
元兴元年 - 天纪四年三月壬寅
亡于西晋
前任:
吴景帝孙休
年号:永安
中国东南部君主
264年-280年5月1日
元兴元年 - 天纪四年三月壬寅
继任:
晋武帝司马炎
年号:泰始咸宁太康太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