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普卡珀宫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建筑
(重定向自托普卡珀宫博物馆

41°00′47″N 28°59′02″E / 41.013°N 28.984°E / 41.013; 28.984

托普卡珀宫
Topkapı Sarayı
طوپقپو سرايى
金角湾眺望托普卡珀宫
概要
类型宫殿旅游景点兴建中建筑[*]博物馆
建筑风格奥斯曼巴洛克
用途官邸博物馆
所属国家/地区 土耳其
行政区伊斯坦布尔
坐标41°00′47″N 28°59′02″E / 41.013°N 28.984°E / 41.013; 28.984
起造十五世纪中叶
托建方奥斯曼帝国苏丹
所有者土耳其国有
技术细节
结构系统各式低矮建筑环绕庭院、楼亭及园林
大小592,600-700,000平方米[1]
设计与建造
建筑师穆罕默德二世阿勒乌丁大卫·阿加希南萨尔基斯·巴里扬
网站
https://www.millisaraylar.gov.tr/saraylar/topkapi-sarayi
https://www.millisaraylar.gov.tr/en/palaces/topkapi-palace
地图
地图

托普卡珀宫土耳其语Topkapı Sarayı奥斯曼土耳其语طوپقپو سرايى)是位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一座皇宫,自1465年至1853年一直都是奥斯曼帝国苏丹在城内的官邸及主要居所[2]。托普卡珀宫是昔日举行国家仪式及皇室娱乐的场所,现今则是当地主要的观光胜地。托普卡珀宫翻译过来成为“大炮之门”,昔日碉堡内曾放置大炮,故以此命名[3]

征服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1459年下令动工兴建托普卡珀宫[4]。皇宫由四个庭院及其他矮小的建筑物组成[5],昔日有大约四千人居住[6],以往的皇宫覆盖着一个广大的海岸地区。在多个世纪以来,皇宫经过扩建和整修,例如1509年的地震及1665年的火灾后[7][8],皇宫都进行过维修。

托普卡珀宫在十七世纪的重要性下降,那时的苏丹较喜欢到博斯普鲁斯海峡附近的新宫廷。1853年,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把皇宫迁至新落成的朵巴马切皇宫[9],杜马伯爵皇宫是伊斯坦布尔内第一个欧式宫廷[10]。托普卡珀宫的帝国宝库、图书馆、清真寺及造币局都一并保留。

奥斯曼帝国在1921年灭亡。1924年4月3日,托普卡珀宫在政府政令下变成帝国时代的博物馆[11]。托普卡珀宫博物馆由文化旅游部管理。皇宫里有大量的屋宇和厅堂,但现今只有最重要的部分开放给公众,皇宫由部门的职员以及土耳其军方的武装守卫把守。托普卡珀宫是奥斯曼建筑的代表作,包含大量的瓷器、官服、武器、盾牌、盔甲、奥斯曼细密画伊斯兰的书法原稿、壁画以及奥斯曼的珠宝宝物。

托比卡皇宫与邻近的其他历史遗产同属“伊斯坦布尔历史地区”,该区在1985年成为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世界遗产,托普卡珀宫被描述为“奥斯曼帝国时期皇宫的表率。”[12]

历史

编辑

地点

编辑
 
位于第二庭院的拜占庭遗迹。

皇宫建筑群位于萨拉基里奥角[13],萨拉基里奥角是一个可以俯瞰金角湾马摩拉海,皇宫内许多地方都可以清楚观览博斯普鲁斯海峡,地处山岗,为近海的最高点。在希腊及拜占庭的盛世时代,古老的希腊城市拜占庭卫城建于此处[14]。皇宫内的第二庭院有一个拜占庭的地下水槽,在奥斯曼帝国时代亦有投入使用,该水槽与一个在卫城上称为大教堂宫英语Palace Basilica的小教堂遗迹在现代被发现,至于位处第一庭院的圣伊莲娜教堂则不被视为古老拜占庭卫城的一部分[15]

建造初期

编辑

1453年,君士坦丁堡沦陷,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废墟里发现了庞大的君士坦丁堡大皇宫[16]。奥斯曼的宫廷遂在君士坦丁堡大皇宫的基础上建立旧皇宫,即现今伊斯坦布尔大学的所在地[11]。苏丹后来寻找一个更佳的地点,于是选择了古老的拜占庭卫城,于1459年开始动工,是为新皇宫(相对于之前已存在的大皇宫),而到十九世纪又改称为托普卡珀宫。

设计

编辑
 
萨拉基里奥角及托普卡珀宫的模型
 
第二至第四庭院的设计 (详情请查阅图片)

穆罕默德二世制定了皇宫的基础设计,他以萨拉基里奥角的最高点作为私人宫殿及内部建筑的地点[17],其他的建筑及楼亭则围绕着皇宫的核心往低处伸延到博斯普鲁斯海峡。整个皇宫都被高墙包围,部分高墙是拜占庭卫城所遗留下来的,这设计作为日后修缮及扩建的雏型。据当代的史学家米高·克利托布洛英语Michael Critobulus所述,苏丹

关于皇宫内部的动工及竣工时间的说法有所差异,克利托布洛认为皇宫的建造在1459至1465年间,但另一些资料显示皇宫在1460年代后期才完工。[19]

与其他具有严格规划的皇宫,如美泉宫凡尔赛宫等有所不同,托普卡珀宫经过多个世纪的发展,其间的苏丹加入及变动了各种建筑,虽然穆罕默德二世的主要设计仍得以保存,但这些无规律的扩建和变动造成建筑不均匀[20]。这些变动主要发生在1520年至1560年间的苏莱曼统治时期,由于奥斯曼帝国的急速扩张,苏莱曼想将他权力的增长和荣耀体现在他的居所上,于是进行扩建,这扩建的建筑师是波斯人阿勒乌丁,即阿肯·阿里[21]。他亦负责后宫的扩建工程。

1574年,一场大火摧毁了御膳房。苏丹塞利姆二世委任锡南重建被毁的部分,并且扩建后宫、浴堂、私人宫殿以及海岸上的亭台楼阁[21]。到十六世纪末,当时的托普卡珀宫已具现今的面目。

托普卡珀宫是一个博大的综合体,在结构上并非独立统一的。各式低矮的建筑环绕庭院,以回廊及通道互相连结。超过两层高度的建筑物不多,树木、花园及水池散布其中,让居住在皇宫里的人耳目清新,还提供休憩用地。建筑物都围着庭院,人们都以庭院为中心生活。门窗都向着庭院,拥有开放的环境,在夏季时能提供清凉的空气。

 
托普卡珀宫后方的编筐亭。

皇宫的形状就像一个粗糙的矩形,主要分为四个庭院及后宫,主轴由南至北,最外面的庭院(第一庭院)在南端,其他的庭院向北伸延。第一庭院是最容易到达的,最深处的庭院(第四庭院)及后宫最难以接近,它们由苏丹管辖。昔日的第五庭院位于最外面的海边。这些庭院都受到高墙及闸门阻隔,在第四及第五主庭院之间尚有多个中小型的庭院,整个建筑群的面积达到592600平方米至700000平方米[22],确切的面积取决于计算在内的部分[23]

皇宫西面及北面是以往的御花园,即现今的古尔哈尼公园,而东面及南面则是马摩拉海。昔日的一些小行宫、亭楼及其他娱乐场所位于海边的第五庭院,在十九世纪,因海边公路的建设及疏忽,第五庭院已经不复存在,编筐亭是现今仅存的海岸建筑,由穆拉德三世在1592年建造[24]。古时的托普卡珀宫远大于现今所看到的托普卡珀宫。

功能

编辑

托普卡珀宫是苏丹及宫廷的主要居所,在初时,托普卡珀宫除了是居所,还是政府的所在地。皇宫的进出受到严格限制,宫内的人都不敢贸然出宫。托普卡珀宫就像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一个城中城。宫内用作谒见及议论的殿堂是帝国处理政务的地方。宫内透过地下水槽供水,又设有御膳房提供日常食物。宫内的寐室、花园、图书馆、学校及清真寺用作服务宫廷,宫内还有各种艺术家和工匠,他们统称为伊尔-艾·海瑞弗(才能团体)[25],他们为整个帝国制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严谨的宫廷仪式是宫内日常生活的法典,确保不受到外界影响[26]。其中一个重要原则是不得在内庭言谈。隔绝帝王与外界联系这一原则大概是来自拜占庭宫廷。穆罕默德二世在1477年至1481年间把这原则列在坎农纳梅法典里,该法典将宫廷人员的职责高低、行政阶层及礼节系统化[27][28]。这原则亦反映在建筑风格和厅堂建筑的摆布之上。建筑师须确保苏丹及其家人在宫内享有最大的私稳和行动自由,于是以有格子的窗户及建造秘密通道来达到这目的[29]

帝王之门

编辑
 
帝王之门

梅塞大道可直达托普卡珀宫,即现今的迪旺街(议会街)[30]。在奥斯曼帝国及拜占庭帝国统治时期,麦斯大道是帝王进出的通道,可直达圣索非亚大教堂[31],然后转向西北抵达宫外的皇宫广场,即穆罕默德三世喷泉的所在地[32]。苏丹会经由帝王之门进入皇宫,故帝王之门又称作苏丹之门,位于皇宫的南面[33]。帝王之门于1478年落成,在十九世纪又以大理石覆盖其表面。这巨大的石门突出了它的防御角色。中间的拱门是高大呈圆顶的通道,顶部刻有金箔的奥斯曼文字,包含苏丹的图拉古兰经的经文。经鉴定后发现图拉是属于穆罕默德二世阿布杜勒阿齐兹,这两位苏丹曾对帝王之门进行修建[26]

帝王之门上的其中一个刻文写有:

廊下的两侧是守卫的房间,帝王之门会在早祷时开启,直到完成晚祷后关闭。

据古文献记载,帝王之门的上方有一个木制的楼阁,到十九世纪的后期仍存在[35]。穆罕默德将它当作暸望亭使用,后来用作收藏宫内人的遗物,那些遗物没有人继承,故该地成为收藏宝物的地方。此外,这楼阁在特殊场合可供后宫女性使用[36]

通过帝王之门后便是第一庭院。

第一庭院

编辑
 
位于第一庭院的圣伊莲娜教堂

第一庭院在萨拉基里奥角上,被高墙围着[37]

第一庭院是皇宫的周边地带及花园,是众多庭院当中最大的一个。第一庭院的陡坡向海伸廷。第一庭院只有实用及皇家的建筑,有许多已经随着时间流逝消失[38]。现存的有帝国铸币局(建于1727年)、圣伊莲娜教堂及一些喷泉。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时将圣伊莲娜教堂用作仓库及军械库,因而得存[39]

第一庭院又称为禁卫军之庭或阅兵院。宾客须沿路前往崇敬门及第二庭院,第一庭院的职员及禁卫军盛装列于路旁等候宾客。宾客必须在进入第二庭院之前下马[40]

崇敬门

编辑
 
崇敬门,第二庭院的入口。

崇敬门,亦称中门,是第二庭院的入口。该设有大炮的大门有两座八角形的尖塔,建造时期不明,崇敬门的建筑结构与拜占庭的建筑相似,估计崇敬门是模仿圣芭芭拉门(大炮之门)而建造,大炮之门是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海路进入皇宫的皇室专用入口[41]。根据门上的刻文显示,崇敬门最迟在1542年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时期所建。由1584年的缩图绘画所见,崇敬门拱门上及两塔之间的三个窗户清晰可见[42],守卫的住所很可能已经消失[43]。大门的两面都被充分装潢,上半部刻有宗教碑文及苏丹的字押。

不论是帝国官员及外国使节都经由崇敬门入内。宾客使节都须在崇敬门下马,只有苏丹才可骑马通过崇敬门[44]。这一传统是跟随君士坦丁堡大皇宫谢尔克门而来。

刽子手之泉是刽子手行斩首之刑后清洗只手及刑具的地方,位于第一庭院,对着崇敬门右侧[45][46]

第二庭院

编辑
 
第二庭院,右方是御膳房

崇敬门后便是第二庭院,又称底万广场,这里以往是遍布孔雀瞪羚的公园,是聚集群臣的地方[47][48],属于外朝英语Birûn,只有苏丹才可以在黑石上步往第三庭院。

第二庭院大约在1465年建成,在1525至1529年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时期才具现貌[48]。北面的御医院、烘房、禁卫军驻扎地、马棚及南面的御膳房环绕着第二庭院,吉兆之门是进入第三庭院的入口。整个地区由连绵的大理石柱廊联系。

近期在第二庭院的挖掘发现了大量罗马及拜占庭时期的人工制品,包括石棺、洗礼盘、墙板、柱子等。现在,这些人工制品在御膳房的前方展示[49]。在第二庭院底下有一个拜占庭时代的水槽,一般不开放给公众参观。

 
塞利姆三世在第二庭院的吉兆之门前引见群臣。

第二庭院是苏丹进行审判及会见的地方,亦用作娱宾。一些来自奥地利、威尼斯和法国的使节曾经描述过与苏丹会面的情况,法国使节菲利浦·杜·弗雷纳-肯纳耶在1573年拜访苏丹:

第二庭院的运作受到严格的规则限制,以保证对宫廷的尊重及纪律。

皇家马车

编辑
 
一些皇家马车

在崇敬门后的东北方,一些皇家马车放在马棚及马具房内展示[51],这些低矮的建筑在1735年加装天花,天花仍保留住十五世纪时的外型[52]。十九世纪末的一场火灾摧毁了不少马车[53],现时陈列的有豪华马车、太后的马车及低级宫廷人员所用的马车,部分马车是从外国进口。在马棚旁边的是庞大的御膳房。

御膳房

编辑
 
具有烟囱的御膳房

狭长的御膳房是托普卡珀宫的一个重要特色。部分建于十五世纪,当兴建托普卡珀宫的时候。这个御膳房是仿照埃迪尔内苏丹皇宫而建,在苏莱曼时代得到扩建,但在1574年被焚毁。宫廷建筑师锡南将宫廷御膳房重建,并因应当时的需要加以修建[54]

锡南重新构划御膳房的设计,他加建了两排二十座的烟囱。御膳房座落在第二庭院至马摩拉海的一条内街上。要到这里,必须通过第二庭院门廊的三道门:帝国军需部的门口、皇家御膳房的门口及糕点御膳房的门口。

御膳房由十座圆顶建筑物组成:皇家御膳房、内廷英语Enderûn(包括在内的内廷学校)、外朝(宫廷外部的机构)、后宫、饮料厨房、粿子厨房、乳制品厨房、仓库及厨师房间。这是奥斯曼帝国最大的厨房,供苏丹、后宫、内廷、外朝享用的食品全部由这里制作,供应约四千人的饮食需求。整个御膳房的职工人员超过八百人,在宗教节日时,人手会增加至一千人,他们每日需要制作大约六千份膳食。苏丹的膳食服务受到严格规限[55]

御膳房附有员工的寐室、浴室及清真寺,大部分都已失落[55]

现时的御膳房除了展示厨具外,还会展示一些银制厨具收藏品以及一些中国青花瓷白瓷青瓷器。

瓷器收藏

编辑
 
托普卡珀宫内的中国青花瓷

中国及远东地区的瓷器价值不菲,古时的商旅经海路或丝绸之路运输瓷器。在托普卡珀宫展示的10700件中国、日本及土耳其瓷器都相当罕见和珍贵[56],当中的中国瓷器可追溯到晚宋元朝明朝清朝。托普卡珀宫博物馆是收藏了最多十四世纪龙泉青瓷的博物馆之一,元朝和明朝的瓷器珍藏多达三千件[57]。这些瓷器都得到苏丹及太后的钟爱,他们认为有毒的食物会令瓷器变色[58]。日本的瓷器主要是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出产的有田烧,还有十五世纪初的白瓷以及来自越南泰国波斯的青花瓷和有田烧仿品[59]

皇家马厩

编辑

第二庭院的另一厢是皇家马厩的所在,包括私人马厩,在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时期兴建,并且在苏莱曼统治时期进行修建。在私人马厩里收藏了大量珍贵的马具[60]。在附近还有一所十八世纪的清真寺及马哈茂德一世的吉兹拉阿迦贝希尔·阿卡的浴堂。

鬈发戟兵宿舍

编辑

帝国马厩的后方便是束发戟兵宿舍,这是一支负责在宫内运送木材、替后宫清洁服务的军团的住所[61],男侍也住在这里,男侍负责移送设备家俱,精于举行仪式典礼。戟兵都鬈起头发,以示其崇高的地位。鬈发戟兵在1527年首度登场,他们在战争前线清理道路。寝宫在十五世纪建造,大卫·阿加在1587年穆拉德三世统治时进行扩建。宿舍在第二庭院周围,具有传统的奥斯曼房屋设计,并配有浴室、清真寺及休息室。在宿舍内外均有许多宗教铭文。与皇宫内其他建筑物不同,鬈发戟兵宿舍以木材搭建,以红、绿为主色[62]

帝国议会

编辑
 
库巴尔提,右方有一个金制窗户。

帝国议会是帝国大臣们举行会议的地方,由大维奇尔、维奇尔及其他奥斯曼帝国领导组成。帝国议会又称为库巴尔提[63],意思是“圆穹下”[64],指议会大堂的圆顶。帝国议会位于第二庭院的西北角,邻近吉兆之门。

皇宫内的首个议会议事厅在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期间建造,现时的帝国议会则在苏莱曼时期落成,由建筑师阿勒乌丁所建。帝国议会经历过多次转变,1665年发生的后宫大火严重破坏了帝国议会,后来得到修复。据入口处的题字所述,在塞利姆三世及马哈茂德二世在位时期都修建过帝国议会[65]

自十八世纪开始,帝国议会的重要性下降,帝国行政权逐渐转移至大维奇尔主持的朴特[66],1876年8月30日是宫内帝国议会最后一次举行会议的日期,当日的会议讨论穆拉德五世的近况,他在当时已有一段时间不能理事。

皇宫内及庭院都有进入帝国议会的入口。大门处布置了多个大理石及斑岩所制的柱子,点缀著华丽的植物,白木天花涂上金色,地面用大理石铺成。连接帝国议会及室外的出入口具有洛可可式建筑风格,以镀金的框架配合天然光线。柱子是早期奥斯曼的建筑风格,而墙壁的色彩及装饰则受洛可可式建筑风格影响。议会主要由三座建筑物组成,其中两个可连接大门和庭院。另一座称为底万哈内的建筑物位于底万广场的角落,建于十五世纪,底万哈内以木柱门廊为出入口,后来用作议会的清真寺,在1916年被拆除。帝国议会合共有三个圆顶议事厅[67]

  1. 库巴尔提,帝国议会进行讨论的房间
  2. 帝国底万秘书办公的房间
  3. 代夫泰哈内,保存档案的房间[68]

帝国议会的立面上刻有诗文,讲述1792年及1819年议会的修复工程,1792年及1819年正是塞利姆三世及马哈茂德二世在位时,在外墙及内部的洛可可装潢是在这个时期加上的。主议事厅库巴尔提砌上了屈塔希亚的瓷砖[67]。厅内的三张长沙发是大臣们的坐位,中央有一个小炉灶,天花悬有一个小金球,象征地球,小金球在苏丹的窗前,象征苏丹为世界伸展正义,并表示维奇尔们的权力握在苏丹手中[69][70]

 
1724年让-巴提斯特·云·莫尔所画,显示大维奇尔在“圆穹下”谒见。

帝国议会会讨论政治、行政、宗教及国民事务,每个星期一般会举行四次会议(星期五、星期六、星期一及星期二),会议在清晨早祷后召开[71]。会议须跟随严格的规则进行。

议会成员包括大维奇尔、维奇尔、鲁米利亚安那托利亚的军事领袖、财政大臣、外交大臣、大穆夫提[71]。其他的议会参与者有帝国议会的秘书、字押的管理员、文职官员及负责纪录会议的职员[65]

苏丹及太后可透过金框窗户跟进会议,而不用受到注视[71][72]。当苏丹敲击窗框[73],或拉起红帷时,会议便暂停,苏丹遂传召维奇尔们逐一进入觐见大殿听取意见。

除了大维奇尔以外,所有官员在圣索菲亚大教堂完成早祷后依品第进入帝王之门,通过崇敬门并进入议会,等待大维奇尔前来。大维奇尔在家进行早祷,然后在侍从的陪同下进入皇宫,接受欢迎仪式后到吉兆之门,并向它行礼,表示对苏丹的尊敬。大维奇尔进入议会后在金框窗户下就坐并开始会议。会议普遍会持续到中午,与会者在议会内用膳后便开始听取请愿[74]。这时,奥斯曼帝国的平民都可来听见。每逢有新上任的大维奇尔,也会举行典礼。每三个月当分发薪金予禁卫军时也会举行重要仪式[75],通常也会在这一天接待外国高官,以炫耀帝国的财富及强大。大维奇尔会在议会厅接见使节,并举行宴会。

正义之塔

编辑
 
帝国议会旁的正义之塔

正义之塔位于帝国议会与后宫之间,据传是宫内最高的建筑物,让它成为从博斯普鲁斯海峡都可以看到的一个地标。正义之塔可能是在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时期所建,在1527至1529年苏莱曼统治期间得到修复和扩建[76]

1825年,马哈茂德二世重建塔顶部分,以圆柱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山形墙构成窗户,颇具帕拉第奥式建筑风格[69]

正义之塔象征苏丹反对不正义行为的决心,让远处每一个看到正义之塔的人都感受到苏丹的存在,也是苏丹观赏风景的地方,以往正义之塔的窗户是有格子的,以免外面的人看到苏丹。在正义之塔上可以看到帝国议会的金框窗户,加强了正义象征的重要性[77]

帝国宝库

编辑
 
昔日的帝国宝库,现今收藏了大量军备。

帝国宝库在现今成为展示武器及装甲的场所。由于在第三庭院里有另一个宝库,第二庭院的这个便称为外宝库[78]。虽然帝国宝库并没有任何附带日期的铭文,根据其建筑技巧及设计推测,国库应建于十五世纪末苏莱曼一世统治时期,在后来经过多番修复。它是由石块及八块拱形砖块建成[69],每块拱形砖块长5米,阔11.4米。

帝国宝库用以支持帝国的行政开支。苏丹及财政部赏赐给维奇尔、使节及皇室人员的土耳其长袍及其他贵重物品都储存在这里。禁卫军的季度给俸都要经由执掌御玺的大维奇尔批核[78]。1928年,即托普卡珀宫成为了博物馆的四年后,存放在这里的兵器及盔甲开放给公众参观。

1937年,在帝国宝库前发掘出拜占庭宗教建筑物的残骸,已无法辨认,以“托普卡珀宫大教堂”或大教堂宫著称。

另外,在帝国宝库外有一块两米高的指标石,是1790年塞利姆三世树立的。

兵器收藏

编辑

国库收藏了遗留在皇宫内的兵器,是世界上伊斯兰兵器收藏量最多的地方之一,涵盖了由七世纪至二十世纪约一千三百年间的兵器。宫内的兵器收藏有由奥斯曼帝国自行生产,亦由征服所得及赠送而来的。奥斯曼帝国的武器英语Ottoman weapons占了收藏量的大多数,但亦搜集了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的刀剑及马木留克和波斯的盔甲、头盔、剑、斧等,另有少数欧亚的兵器[79]。现时公开展示的有大约400件兵器,许多都刻有文字。

吉兆之门

编辑
 
吉兆之门

吉兆之门是第三庭院(内廷)的入口,区隔外朝。第三庭院主要是宫中的私人领域及居所。吉兆之门的圆顶由大理石柱子支撑著,标志着苏丹在宫内[80]。任何人在没有苏丹的准许下不得擅进,即使是大维奇尔也只可在特别日子及特殊情况下才可得到授权进入。

吉兆之门可能是十五世纪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时期建造,在1774年穆斯塔法三世及马哈茂德二世统治时修建成洛可可风格[81],后来又在入口及苏丹字押的上方写上古兰诗文。部分天花板上色及贴上金箔,天花中央悬挂着金球。墙身则以巴洛克建筑风格为主,并画上风景缩画。

吉兆之门及底万广场用作举行特别庆典。在宗教、庆典节日及新官上任向苏丹宣誓效忠时,苏丹会坐在吉兆之门前方[82]。苏丹的葬礼也会在吉兆之门前举行。

吉兆之门由苏丹的后宫宦官首领掌管。

吉兆之门前面有一块小石,出征前大维奇尔及军官在此举行宗教仪式并展示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的旗帜,然后带上该旗帜出征[83]

第三庭院

编辑
 
缩画里描述的第三庭院。

通过吉兆之门后便是第三庭院,又称为内廷土耳其语Enderûn Avlusu),是托普卡珀宫的心脏地带,为苏丹除后宫之外的生活场所[84]。这里是一个翠绿的庭园,散布着私人宫殿、宝库(收藏着奥斯曼时代的贵重物品,包括宗教遗产)、后宫、亭楼等建筑物,艾哈迈德三世的图书馆则位于第三庭院的正中央。第三庭院的进出受到严格限制,禁止外人擅进。

第三庭院里到处都是僮仆(土耳其语Ağas,音译为“阿加斯”)的住处,他们专责服侍苏丹。僮仆都要学习艺术,如音乐、绘画及书法,表现出众者可成为“哈斯·奥达利·阿加”(先知圣迹的持有者、苏丹的私仆),甚至是官员。

第三庭院由穆罕默德二世设计,其面积与第二庭院相当[85]。第三庭院的设计严谨,不得作大规模的修改。穆罕默德二世继后的苏丹就寝处更为隐蔽,迁至更深入的第四庭院及后宫。1584年所绘的缩画显示,苏丹在第三庭院看似是亭台的地方接见朝臣[86]

觐见厅

编辑
 
觐见厅

觐见厅,又称为觐见殿或请愿厅[87],位于吉兆之门后方,遮挡着第三庭院。这方形的建筑物具土耳其特色,由二十二支圆柱组成的柱廊环绕在外,支撑著有悬的大屋顶。内里有一圆顶状的房间,还有两个相接、较细小的房间。为了对比在第二庭院的帝国议会,觐见厅则称为“内议事堂”[88][89]

 
1727年9月让-巴提斯特·云·莫尔所绘的作品,显示艾哈迈德三世接见使节的情况。

觐见厅历史悠久,建于十五世纪,在苏莱曼统治时加以装潢。苏丹会在这里坐上有篷的御座上接见维奇尔、官员及外使,听取意见。据当代的使节柯尔尼留·杜普里斯乌斯·德善普在1533年记录[90]

维奇尔会到觐见厅向苏丹禀报,苏丹会按照他们的表现赏惩。表现良好的维奇尔会获赏赐礼物或升官,最坏的情况则是被苏丹指派的聋哑宦官勒死[92],所以,官员进入觐见厅述政时并不知道能否活着出来。

在接待外国使者时,觐见厅会举行最繁复的仪式。使者在官员偕同下亲吻苏丹袍服下摆边缘[93],在仪式举行时,御座会加上华美的装饰。

现时在觐见厅内的御座上有天盖,是穆罕默德三世下令制制造的。御座上的瓷漆天花镶上一些叶形珠宝,并有象征权力的搏斗巨龙和传说中的鸟类西牟鸟英语Simurgh。御座面料由多块提花锦缎合成,并镶有红宝石、绿宝石及珍珠。

觐见厅的天花漆上青蓝色,以金色的星辰点缀,墙身的砖块都是蓝、白或青色的[94],并且配有珍贵的地毯及枕头,这可令到访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不忘对苏丹的权力感到敬畏。1723年,艾哈迈德三世修建觐见厅,1856年遭到大火破坏,及后重建至今日的面貌。今日所看见的觐见厅内部和昔日有很大的差别[95]

 
觐见厅的主入口

觐见厅的两道前门与走廊相连,另有一个后门。前门是让官员和使者出入的,后门是苏丹专用的。前门的刻文包括苏丹字押,内容大体是赞美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注记日期为1856年。门顶上刻划了太斯米(伊斯兰教义,意思是“奉至仁至慈真主之名”),也注有刻划的年份-1723年,即艾哈迈德三世统治时期。门两面的镶板在后期的修缮工程里加上。

苏莱曼一世在近门处加建了一个小水泉,不但用于清洗,其水声能阻止其他人听到秘密会议的谈话[96][97]。波斯的诗词提到苏丹是“宽大、正义及仁善的泉源”,故水泉又可象征苏丹[98]

使节送赠的礼物都放在两道前门之间,左方的皮什凯什门(皮什凯什意思是“赠给优越者的礼物”)上在1810年刻有铭文[99]

远征军宿舍位于觐见厅后方的东面。

远征军宿舍

编辑

现时的远征军宿舍储存着一些皇室服饰藏品,价值不菲的衣物收藏多达2500件,当中大多是珍贵的苏丹长袍。这里亦收藏了约360件陶器制品[100]

穆拉德四世在1635年兴建远征军宿舍,艾哈迈德三世在十八世纪早期进行修复。远征军宿舍的屋顶呈拱形,由14支柱子支撑。征服者之亭座落在远征军宿舍的东北方。

征服者亭楼

编辑
 
征服者亭楼收藏了一些宝物

征服者亭楼及其拱廊日是穆罕默德二世在位时建造的其中一个亭楼,也是宫里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建于1460年左右,即动工兴建托普卡珀宫的时候。征服者之亭用作储存工艺作品,也收藏帝国宝物[101]

征服者亭楼最初有三个房间:一个可俯瞰马摩拉海的露台、一个地下室及相连的哈曼,即土耳其浴室[102]。征服者亭楼共有两层,建在悬崖顶部,可在征服者亭楼的门前以极佳的角色观赏马摩拉海及博斯鲁斯海峡。下层有多个服务间,上层有四间套房,一条大走廊,当中有两道拱门,其中两间套房是圆顶的,楼阁甚高。所有房间都可透过那历史价值极高的拱门看到第三庭院。对着花园那边的柱廊都以高大的门连接四个房间。塞利姆一世执政时,他将来自埃及的宝物储存在这里,在此前,即穆罕默德二世及巴耶塞特二世统治时,征服者亭楼内的那些房间,曾经是宫内最舒适的房间。在开挖地下室的时候发现了拜占庭的一间洗礼所。

帝国宝库

编辑
 
通往帝国宝库的门

帝国宝库是收藏工艺品、珠宝、传家之宝及钱财的地方,所有宝物都属于奥斯曼帝国。自从托普卡珀宫成为博物馆后,这里便用作展示这些宝物。藏在帝国宝库的宝物大抵都是礼品、战利品及皇宫工匠的作品。司库长(土耳其语Hazinedarbaşı)负责掌管帝国宝库。在苏丹的登基仪式上,苏丹也会按传统来到帝国宝库。

帝国宝库内的展品都是从那些宝物当中挑选出来的,主要是以黄金及其他珍贵原料制造的珠宝。宝物分别在四个相连的房间里展出。第一个房间收藏了穆斯塔法三世的一件盔甲,由一件铁制锁子甲,镶上金银珠宝,还有他的镀金剑、镀金马蹬及盾牌。此外,还有属于苏丹的古兰经封面,封面上镶上珍珠、嵌上珍珠母及象牙的穆拉德四世宝座[103]、十七世纪印度的金色音乐盒,盒上有一个金光闪闪的大象饰物。其他展品包括饰有稀有宝石的透明橱柜、珍石、绿宝石及经过切割的钻石。

第二个房间储存了一柄匕首,称为托卡比匕首,金剑柄饰有三颗大绿宝石,剑鞘的表面以瓷釉及钻石制成。1747年,苏丹马哈茂德一世造了这柄匕首给波斯的纳迪尔沙阿,但波斯的使者还未取得这柄匕首回国之际,沙阿已被暗杀,故苏丹仍保有这柄匕首[104]。这短剑是电影《托卡比》的要素。房间的正中摆放着艾哈迈德一世的胡桃木制宝座,宝座上嵌有珍珠母及龟壳,由赛德夫哈尔·穆罕默德·阿加所制[105]。这里还展示了苏丹及其马匹的豪华羽饰,羽饰上钉上钻石、绿宝石及红宝石。除此之外,有一个形似船舶的玉碗,是俄国尼古拉二世的礼物[106]

在第三个房间里,最耀眼的宝石莫过于汤匙小贩钻石英语Spoonmaker's Diamond,它置在银器上,以两列四十九颗钻石围绕其中。传闻这颗钻石被一位维奇尔在市集上购得,物主认为它只是一颗没有价值的水晶[107]。这里有两个大型金制烛台,每个重48公斤,镶有6666颗钻石,这是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送给圣城麦加克尔白的礼物,在不久后,奥斯曼帝国瓦解,失去了对麦加的控制,烛台被送回伊斯坦布尔。另有一个金制的仪式用宝座,镶有电气石,在1585年奉伊布拉希姆·帕夏之命制造,献给苏丹穆拉德三世。在一些特殊仪式里,这宝座会放在吉兆之门前。

马哈茂德的宝座是第四个房间的主要展品,那是印度式的金制宝座,缀上珍珠及绿宝石,是十八世纪波斯的纳迪尔沙阿送给苏丹的礼物,还有圣若翰洗者的前臂、燧发枪、剑、匙,都饰以黄金及珠宝。这里的一个金制神龛,内里放置了先知穆罕默德的斗篷[108]

细密画及肖像画廊

编辑
 
收藏在宫内的细密画苏尔纳梅-伊·韦赫内比

帝国宝库以北的男侍寝宫现时转为细密画及肖像画廊,下层收藏一些重要的书法及肖像画,其中可看到一本非常珍贵及古老的古兰经,该古兰经以库法体写成,是手抄本,另外有一本四世纪的阿拉伯语圣经。土耳其海军司令皮瑞·雷斯所绘的皮瑞·雷斯地图更是无价之宝,地图上显示了部分欧洲西部及北非,巴西海岸亦依稀可辨认[109]。上层集合了多位苏丹的肖像,大部分都是复印本,因为原稿过于脆弱。穆罕默德二世的肖像由威尼斯画家真蒂莱·贝利尼所绘[110]。其他重要的细密画分别收藏在这画廊、宫廷图书馆及其他地方,包括许内尔纳梅萨汉沙纳梅萨拉耶相集西耶尔-伊·内比苏尔纳梅-伊·许姆云苏尔纳梅-伊·韦赫内比苏莱曼纳梅[111]

内廷图书馆(穆罕默德三世图书馆)

编辑
 
内廷图书馆(穆罕默德三世图书馆)

具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内廷图书馆,或音译为恩德仑图书馆,又称穆罕默德三世图书馆[112],在觐见大殿的正后方、第三庭院的中间。皇室建筑师密玛尔·贝希尔·阿加在1719年奉苏丹艾哈迈德三世之命,在当时池亭的基础下兴建内廷图书馆[113],而原本池亭的柱廊可能就是帝国宝库前方那个。内廷图书馆是十八世纪奥斯曼建筑的佳作,建筑表面以大理石构成。图书馆有四条长度相当的通道,构成十字,中间是一个圆拱形的厅堂,有三个矩形的隔间。十字通道的其中一条路连接大门,可透过两边的楼梯到达大门。中间拱形厅堂之下有一个精巧的饮用喷泉,四边都有壁龛。图书馆有地下室,以免珍贵书籍沾上湿气。部分墙身用伊兹尼克的砖块砌成,圆拱顶部上了色。书籍都放在柜子里。对着入口的壁龛是苏丹的私人阅览间。

馆内主要收藏神学、伊斯兰法令及其他奥斯曼土耳其语、阿拉伯语及波斯语的著作。当时收藏了超过3500份手稿,有些更镶嵌了珠质及象牙质。现今,这些书籍收藏在图书馆以西的阿加斯清真寺。托卡比手稿是当中最重要的,那是伊斯兰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伊本·阿凡时期的古兰经复本[114]

阿加斯清真寺

编辑

阿加斯清真寺是宫内最大的清真寺,也是宫内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建于十五世纪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时期。苏丹和阿加斯也会来这里祈祷。阿加斯清真寺位于第三庭院的对角线上,使阿加斯清真寺的敏拜尔遥对麦加。1928年,恩德仑图书馆的书籍转移到这里,合共收藏了13500份奥斯曼帝国所得的土耳其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及希腊语的手稿。皇室男侍寝宫位于阿加斯清真寺的东北方[115]

皇室男侍宿舍

编辑

皇室男侍宿舍,即现今的帝国肖像展览馆,这是苏丹宫殿的一部分。那些肖像画描绘了奥斯曼帝国苏丹的模样,还有一些苏丹的珍贵照片。整个房间都保持着恒温,保护着这些肖像。苏丹很少会在公众场合现身,因此一些早期苏丹的肖像只是理想化的肖像,并不反映真实。自从思想现代化的马哈茂德二世上任及推行现代化改革后,才开始出现苏丹的真实肖像画[116]。奥斯曼帝国苏丹的家系图是这个展览馆的一个特色。

这圆顶建筑以柱子支撑,部分柱子是来自拜占庭的,其中一条柱子上清晰刻有一个十字架。

私室

编辑

私室,即圣迹之室,包括神圣斗篷之亭,是锡南建于穆拉德三世统治时期[117]。私室是苏丹处理政务的地方。

私室在现今收藏了先知穆罕默德的斗篷及他的剑、一颗牙齿、一根胡须、马刀、一封亲笔信及其他圣髑,是为神圣遗迹英语Sacred Relics (Topkapı Palace)[118]。其他的宗教相关物件也在这里展示,如首四任哈里发的剑、摩西之杖、约瑟的头巾及穆罕默德女儿的地毯[119]。当时的苏丹也只能够每年进入这里一次,在赖买丹月的第十五日。现在,任何游客也能观赏这些物品,许多穆斯林会来这里朝圣[120]

后宫

编辑
 
后宫设计图 (详情请点入图像)

帝王后宫是苏丹私人寓所的一部分[a]。后宫也是苏丹的母后苏丹皇太后后妃、未婚或孀居皇女、未成年皇子及仆役的家园[121]。后宫由一连串的建筑物组成,它们之间以走廊及庭院连接。在后宫居住的每个服侍队伍及每一阶级都以一个庭院为中心划分生活空间。屋子的数量并不能确定,约有100间,当中只有少量开放给公众[122]。这些屋子分别被后宫宦官吉兹拉阿迦女官后妃、太后、皇女及未成年皇子所据。除了苏丹、太后、后妃皇女及未成年皇子外,禁止任何人擅进后宫。

后宫在十六世纪加建新翼,后宫的房屋及特征是由密玛尔·锡南所设计。后宫以马车之门接连第二庭院,后宫在历年来不断扩展,成为一个大型建筑群。从十五世纪建造后宫时,直到十九世纪初都有新的建筑物落成,故后宫可以体现多年来建筑风格和装潢的变化。后宫的部分在马哈茂德一世奥斯曼三世统治时重新装潢成意大利式的巴洛克风格,可与奥斯曼的传统装修对照。

马车之门

编辑
 
马车之门

由第二庭院接连后宫的入口称为马车之门[123],门后是圆顶壁橱间。这里是1587年穆拉德三世执政时所建,后宫司库在这里办公,契约记录收藏在柜子里,并由后宫宦官首领掌管。后宫的宗教及其他支出、苏丹及其家人的财政记录在会储藏在这里。

浴泉殿

编辑
 
浴泉殿

浴泉殿,又称泉沙发[124],在1666年后宫大火后重建,大火发生在1665年。浴泉殿是进入后宫的前堂,由后宫宦官守卫。这里可连接后宫、禁苑、后宫宦官清真寺及正义之塔。墙身铺上十七世纪的屈希亚平铺砖。寺前的马墩帮助苏丹上马,长凳则是供守卫休息。昔日这里的喷泉正是浴泉堂名字的由来,后来被移到穆拉德三世的私殿。

左面有一座小清真寺供黑人宦官使用,所铺的浅绿、白及蓝砖块是十七世纪穆罕默德四世统治时期制作,设计的艺术性虽高,但成品质素不及十六世纪的砖块,上面的彩绘亦已褪色。

宦官庭院

编辑
 
宦官庭院

浴泉殿的另一道口通往宦官庭院[125],庭院左方是后宫宦官们的住所,末端则是后宫宦官首领的住所,后宫宦官首领是宫廷里第四级的要员。这里还有王子的学校,以十七至十八世纪的砖块及镀金的壁板的砌成。宦官庭院的尽处则是通往后宫的主入口。左侧的窄走廊则通往宫女的住所。

后宫宦官住所大抵都面对着庭院,宦官庭院是后宫的第一个庭院。宦官有时须作为守卫。1665年后宫失火,后来宦官庭院的周围须进行重建。庭院的建筑包括后宫宦官住处、宦官首领住处、皇子的学校、苏丹侍从的住所及哨站。

后宫宦官住处建于十六世纪,围绕着庭院,高三层。住处的楼墙上刻有穆斯塔法四世、马哈茂德二世及阿卜杜拉·迈吉德一世的信托契约。上层是新入宫宦官所用的,下层则是有行政权力的宦官专用。距此远处有一个具纪念价值的火炉,火炉以十八世纪的屈塔希亚砖块巩固。邻近的宦官首领住处则有一个浴室、起居厅及睡房。皇子的学校于上层,由后宫宦官首领主管,墙壁以十八世纪欧洲平铺砖及巴洛克风格装潢。

后宫正门

编辑

后宫正门把宦官庭院及苏丹家眷及宫女的住处分隔[126]。后宫主入口通向哨站,可连接三个后宫的主要部分。哨站左方的门口经宫人通道前往后妃庭院;中间的门口通往太后庭院;右方的门口经黄金之道到达苏丹的住处。摆放在这里的大镜在十八世纪制造。

太后庭院

编辑
 
太后庭院

太后庭院位于后宫主入口与宫人通道之间[127]

宫人通道

编辑

宫人通道(土耳其语Cariye Koridoru[b]通往后妃宫人庭院,通道上的案子是让宦官摆放碗碟[128]

后妃庭院

编辑
 
后妃庭院

后妃庭院(土耳其语Kadın Efendiler Taşlığı[c]与宦官庭院同时在十六世纪中建造。1665年后宫焚毁后得以重建,是后宫最细小的庭院[128]。宫人浴堂(土耳其语Cariye Hamamı)、洗涤喷泉、苏丹后妃寝宫及掌事女官署(土耳其语Kalfalar Dairesi)都在庭院的四周,都以砖块砌成,备有火炉。苏丹后妃的寐宫可以俯瞰金角湾,这些建筑在十六世纪后期已经存在。在前往太后住处的入口处,有十八世纪的壁画描述山水景色,显示宫内也受到西方影响。这里的楼梯称为“四十级”,楼梯通往后宫医院及后妃们的各个寐宫。

太后寐宫

编辑
 
太后及其侍从在寐宫内

太后寐宫和苏丹的私人宫殿是后宫里最大和最重要的部分[129]。在十六世纪太后从旧皇宫迁至托普卡珀宫始建太后寐宫,在1666至1668年因后宫失火而进行重建[130]。十八世纪进行扩建,加建了音乐室等,但只有连画廊的饭厅[131]、接待室、睡房以及用作祈祷的小房间开放给公众参观[131][132]。低层是宫女的住所,高层是太后及其女侍官(由掌事女官英语Kalfa[d]职级的宫女担任))的。太后寐宫可经一条通道直达浴堂及苏丹的住所。

太后寐宫的墙身以蓝白及黄绿色平铺砖组成,并以花为主题,布置著十七世纪的伊兹尼克瓷砖。上层房间的上色设计充满着十八至十九世纪的西欧风格[133][130]

苏丹及太后的浴室

编辑
 
有金色栏栅的苏丹浴堂

苏丹及太后的浴室始建于十六世纪后期,为双重浴室,由多个浴间组成[133]。在十八世纪中期,浴室被重新装潢成洛可可风格。两个浴室都使用同一设计,包含高温浴室温水浴室冷水浴室[133]。每个浴间都有一个圆穹,或使用蜂巢式的玻璃设计,让天然光线透入浴堂。浴堂的地面镀以灰白色的大理石。高温浴室内置有大理石浴盆及观赏喷泉,铁栅是高温浴室的象征特色。金色的格子栏栅能保护正在沐浴的苏丹及太后免受行刺威胁。苏丹的浴室由锡南以优质伊兹尼克彩砖设计,这种砖块在后宫里大量应用,在1574年大火后,这些砖块被艾哈迈德一世重新利用在伊斯坦布尔的蓝色清真寺[134]

帝王殿

编辑
 
帝国殿,王位置于殿内

帝王殿,又称帝王沙发、黄金屋或消遣殿[135],是后宫的一个圆穹殿,相信是建于十六世纪后期,拥有宫内最大的圆穹。帝王殿作为苏丹的官方接待殿,亦用于宫廷娱乐消遣活动。苏丹会在这里接待亲信、客人、太后、皇后、妃嫔及子女。宗教节日的庆典、皇室婚礼都在这里举行[136]

1666年后宫失火后,帝王殿在奥斯曼三世时改以洛可可风格布置,墙身的书写碑文用十八世纪的蓝色及白色代尔夫特陶器威尼斯玻璃镜子钉牢,但圆穹及垂饰仍然是原来传统的上色风格[137]

帝王殿内放置了苏丹的御座,楼座则以太后为首,由众后妃占用。御座是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的礼品[138],座钟则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送赠[139]。原来的食具室现正展示一些乐器。

在一块镜子后有一道秘门,作为苏丹的安全通道。殿内有一道门通往太后寐宫,另一道门可通往苏丹哈曼,而另一厢则有一间小餐堂及大寝堂[140]。其余的则是一些前厅,有些在十七世纪经过重新装潢。

穆拉德三世私室

编辑
 
穆拉德三世私室,两层高的水池

穆拉德三世私室是后宫里最古老及保存得最好的现存建筑物,其内部结构完整[141]。这是建筑师锡南在十六世纪设计的作品[140],拥有后宫内第二大的圆穹,仅次于帝国大殿。殿内以蓝白色及珊瑚红的伊兹尼克砖块铺设[140]。满是花卉的图案以1570年代的橙色外框镶边,门上有一列刻有文字的砖块,围绕着宫室。圆穹上的阿拉伯式花纹进行过重修,并漆上黑色及红色。室内有一个两层高的水池,对面有一个大壁炉,辅以装潢漂亮的盖子,巧妙地以彩色大理石修饰。流水声能防止窃听,并可提供一个舒适的气氛。两张十八世纪的绵床相当豪华。

艾哈迈德一世私室

编辑

另一厢有两个较小的宫室,艾哈迈德一世私室是其中之一,以伊兹尼克砖块铺砌[142]。柜门、窗户及案子都以珠质及象牙质配饰。

艾哈迈德三世私室

编辑

色彩斑斓的艾哈迈德三世私人宫室在艾哈迈德一世私第的侧面,墙身漆上花奔及果盆的图案,还有一个砖炉[143],故又称为水果宫,可能当作饭厅使用。

双子亭楼/太子寝宫

编辑
 
双子亭楼外观

双子亭楼或称太子寝宫,由两个宫殿组成,在十七世纪的不同时期建成。双子亭楼只有一层高,建在高台上,创造视野开扬的环境,从外望向双子宫则会被遮挡。

内里有两个房间,始于穆拉德三世或艾哈迈德一世统治时期[144]。天花呈圆锥形,能让人联想起奥斯曼帝国早期的土耳其式帐篷。一如帐篷,双子宫内并没有高足家俱,地上铺上绒毡,墙边放置了沙发。双子亭楼是托普卡珀宫古典建筑的代表作。双子亭楼被重新翻修,大部分的巴洛克式木制品都被移除,那些花巧的砖块反映了十七世纪伊兹尼克窑砖的高超技术[145],但都已与原来的设计概念一并除去,以现代仿制品替代。木制圆屋顶的色彩仍保留原貌,是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奢华设计的模范。在另一个房间里的壁炉上放置了一顶高兜帽,已被恢复至原貌[146],旁边的窗户以珠质木片拼花工艺英语Intarsia修饰。从有色玻璃窗看出去,可以看到露台之下的花园。

太子在这里生活,不与外界联络,故这里又称为“卡费斯”(鸟笼)[147]。太子及其他皇子在这里接受奥斯曼宫廷的训练,直至成年,接着就会被送往安那托利亚的省分行政,接受国家事务的管理行政训练。自十三世纪初起,居于后宫的皇子对宫廷行政开始有发言权,到十八世纪,双子亭楼用作太子的私第。

睐人庭院

编辑
 
宠姬庭院

睐人庭院是后宫的最后一个部分,在这里可以俯视黄杨木花园[146]。睐人庭院在十八世纪进行扩建,加建区间及睐人寐宫。睐人寐宫、黄金之道及区间均共用一个宫殿,区间包括镜殿。这也是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与其妻妾居住的地方[148],该木构居所以洛可可风格建造。

睐人(土耳其语Gözde奥斯曼帝国后宫制度中的最低阶妃嫔,在后宫里作为王朝传宗接代的工具。睐人怀孕后有可能升为妃或皇后。

黄金路

编辑
 
黄金之道

黄金路是一条狭窄的通道,是后宫里的主轴线,建于十五世纪,由宦官庭院通往私人宫殿。苏丹会使用黄金路来往后宫、私室、清真寺等地。太后庭院、后妃庭院、王子的寝宫、苏丹寝宫都连接黄金之道。墙身是白色。黄金路的“黄金”是指苏丹会在节日将金币丢在道上,让宫人争捡,但史学家对这说法存疑[149]

鸟舍/后宫之门

编辑

在十九世纪后期,内廷庭院的角落有一个小内庭。可由小内庭经库沙内门进入内宫。现今,那是让游客离开后宫的闸门。在这里附近有一个鸟舍,用作饲养禽鸟以供食用。鸟舍的阳台面对后宫大门,该阳台在1916年建造。鸟舍的外观与传统的鸟舍无异。

第四庭院

编辑

第四庭院是苏丹及其家眷在托普卡珀宫最深处的私人宫殿,包含一些亭楼、宫殿、花园等。第四庭院原本是第三庭院的一部分,近代的学者将它区分出来[150]

割礼厅

编辑
 
割礼厅内景

1640年,易卜拉欣一世建造割礼厅[151],那是一个夏季亭楼,作为年轻皇子进行割礼之用,割礼是伊斯兰传统的通过仪礼。割礼厅的内外都以稀有的再造砖块堆砌,在外的主要是蓝色及以花为图案,当中的一些蓝白砖块受到远东制陶术影响。这些砖块供苏莱曼一世对割礼厅进行过修缮,也用于帝王殿、里宝库,亦用于修饰埃里温宫及巴格达宫。割礼厅是托普卡珀宫里相对对称及广大的宫室,每一个窗户都有一个小泉。窗户镶著有色的玻璃片。入口右侧有一个壁炉。

穆拉德四世的皇室建筑师哈桑·阿加在1635年至1636年间建造埃里温宫,在1638至1639年间建造巴格达宫,以庆祝奥斯曼帝国军在埃里温巴格达取得的胜利。两者都是突出的屋檐、圆屋顶,内部都有镶嵌珠质马赛克砖的入墙柜及木制品。

埃里温亭楼

编辑
 
埃里温亭楼

埃里温亭楼用于宗教静修,埃里亭楼较为细小,有一个圆屋顶及三个后殿。其中一道墙上置有一道门及一个壁炉,以大理石构成,对着柱廊,其他墙壁都铺上廉价的蓝白色伊兹尼砖块[152]

巴格达亭楼

编辑
 
具有水池的上层阳台、开斋亭及巴格达亭楼

巴格达亭楼是为了纪念穆拉德四世的巴格达战役而建。

巴格达亭楼与埃里温亭楼相当相似,玄关处有三道门,外表以大理石、斑岩、蛇纹石构成。镶嵌大理石的柱廊具开罗马穆鲁克风格,其内部是奥斯曼厅堂的模范,具有入墙式的架子及柜子,以十六世纪的绿、黄、红砖块装饰。墙身的蓝白色砖块复制自割礼厅的砖块。柜子及窗格以珍珠母及龟壳装饰。巴格达亭楼是传统宫廷建筑的一个例子。

门户的镶嵌技术一流,右边入口有一个壁炉。中间的房间有一个木炭炉,是法国路易十四的礼物[153]。自十八世纪初起,巴格达亭楼用作私室图书馆。

开斋亭

编辑

开斋亭可以观赏金角湾,现今是游客拍照留念的好去处。其镀金屋顶有角、呈盔状,是首个结合中国及印度特色的奥斯曼建筑。据闻,苏丹会习惯性地在斋戒月赖买丹月的日落后在亭下开斋[154]。一些文献则指这个地方是“月光照耀之地”。一些特别的恩赐,如向群臣发散金币也会在这里进行。易卜拉欣一世时,开斋亭已具现貌。

阳台阁

编辑
 
阳台阁

可透视的阳台阁,又称卡拉·穆斯塔法·帕夏之阁,是一个建于十六世纪末的望景楼英语Belvedere (structure)[155]。1704年,艾哈迈德三世对阳台阁进行修建。1752年,马哈茂德一世将它改建成洛可可风格。这是托普卡珀宫第四庭院中唯一的木建筑,由一些以圆柱支撑的房间组成。

阳台阁由一个称为底万汉内的大堂、祈祷室及甜果饮料室组成。在这里,苏丹可以观赏花园内的体育比赛及文娱活动。阳台阁本来用作休憩,在郁金香时期(1718年-1730年)作为客人的住所。阳台阁邻近郁金香花园。

太傅之塔/太医堂

编辑
 
太傅之塔/太医堂

方形的太傅之塔,即太医堂及宫廷药库,建于十五世纪,大概是在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时期建造[156]。这是第四庭院里最古老的建筑物。穆罕默德二世将它建造成监视塔,塔上有少数窗户,外墙有两米厚。宫廷的首席太医在顶层有一个私室,下层用于存放药物。

这是穆罕默德二世在宫廷内建造的首个药房。在宫廷内也有其他的药房。据说在塞利姆三世统治时期,太傅恩代伦卢·塔亚·爱芬迪在塔上上层看到叛乱份子在宫内企图行刺苏丹,于是通知苏丹的亲卫。历史学家阿法表示,当时的塔楼应该较现今的高出两层,但如今只有两层高。

太傅及首席太医共用塔楼为居所。首席太医负责苏丹及其家眷的医疗健康,并在此调配医药。药品在此进行调配、制造、密封成瓶、罐、盒及碗后分发给病人服用。

首席太医经常作为苏丹在宫外的贴身随从,甚至陪同苏丹作战。首席太医通常都是犹太人,十七世纪后,穆斯林医师才有增长的趋势。最后一任首席太医是阿布杜哈克·莫拉,在阿卜杜拉·迈吉德一世时期居住在这里[157]。自从苏丹不再在托普卡珀宫居往后,这里作为音乐教室使用,及后用作清洗宫廷武器,在1911进行修复,现今存放了一些乐器。

石御座

编辑

石御座的建造是为了让穆拉德四世观赏男侍们的体育活动。石御座上的刻文显示,穆拉德四世也是一名体艺出色的君主,在1636年,他在马背上将橡木棒抛出120米外。

大亭楼

编辑

大亭楼,又称迈吉狄亭楼、阿卜杜拉·迈吉德一世亭楼,建于1840年,是宫内最后一个建造的重要建筑物[158]。大亭楼与邻近的藏衣间都是在阿卜杜拉·迈吉德一世的命令下建造,用作皇室招待宾客及休憩用地。大亭楼座落在超卓的地位,可观望马拉摩海及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全景。苏丹每逢由海边的皇宫回到托普卡珀宫,都经常会来这里。大亭楼是建造于十五世纪另一座亭楼的地基上。建筑师沙奇士·贝勒依将大亭楼建造成欧洲折衷派风格,并结合传统的土耳其风格[159]。这两座建筑物有时会用作接待外国宾客。

阳台清真寺

编辑
 
阳台清真寺

阳台清真寺在马哈茂德二世治下建造,具拿玻仑风格[160]。阳台清真寺在十九世纪让一支军队使用。持剑者宫殿过去在阳台清真寺的地点上。清真寺门口上的刻文指出,在1858年,阿卜杜拉·迈吉德一世对阳台清真寺进行修复。

现时,大亭楼旁有一家相当受欢迎及高档的餐厅。许多名人,如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美国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美国拳击手穆罕默德·阿里等都光顾过这家餐厅[161]。餐厅的阳台可观赏博斯普鲁斯海峡全景及对岸的亚洲。许多游客来到这里拍摄海景及伊斯坦布尔。

外苑

编辑
 
皇宫上看到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全景

许多的宫廷园林围绕着第一至第四庭院,外苑中一些向海的园庭被视为第五庭院。海边曾经有一些宫廷建筑物,但因为修筑道路而消失,包括海岸亭楼英语Shore Kiosk珍珠亭楼英语Pearl Kiosk大理石亭楼英语Marble Kiosk编筐者亭楼英语Basketmakers' Kiosk是唯一现存的建筑。

古尔哈尼公园位于第一庭院至城区之间,那是旧时的御花园,现今则是公众公园。行列亭楼英语Procession Kiosk位于皇宫大门与古尔哈尼公园之间。

穆罕默德二世曾建造过三座亭楼,仅有砖铺亭楼英语Tiled Kiosk幸存。砖铺亭楼建于1473年[162],现今存放了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的伊斯兰制陶艺术品。

树木

编辑
 
第三庭院的一颗中空树木

托普卡珀宫内有许多值得注意的树木,这些树木遭到真菌侵袭,经历多个世纪以后,树干已中空,但直至现今依然屹立。在一些例子里,两棵不同品种的树木混合起来,如一棵无花果树在一棵中空的树木里生长,最终融合,这可在第二庭院看到。

仿造

编辑

安塔利亚的度假酒店世界奇观及托普卡珀宫度假酒店建造了一些皇宫内的建筑物,如觐见大厅、御膳房及正义之塔。[163]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这里叙述的宫殿和部分都只是2008年开放给公众的部分
  2. ^ 土耳其语“Cariye”本义为女奴。
  3. ^ 土耳其语“Kadın Efendiler”意为皇后,实际上居住者还包括妃(Hanımefendi)。
  4. ^ 最低阶的女官,较见习宫女高一等。

参考文献

编辑
  1. ^ Photographer's Note. trekearth.com. [2009-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8) (英语). 
  2. ^ Vipond, Anne. Mediterranean By Cruise Ship: The Complete Guide to Mediterranean Cruising. Ocean Cruise Guides. 2004年: 第311页. ISBN 0-9688389-3-6 (英语). 
  3. ^ Ochsenwald, William; Fisher, Sydney Nettleton. The Middle East: A History. McGraw-Hill Humanities. 2003年: 第184页. ISBN 0-07-244233-6 (英语). 
  4. ^ (英文) Rae Spencer-Jones(2007年),1001 Gardens You Must See Before You Die,第734页,Cassell Illustrated,ISBN 1-84403-498-4
  5. ^ Topkapi Palace: The Topkapi Palace. VirtualTourist.com. [2009-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6) (英语). 
  6. ^ TOPKAPI SARAYI(TOPKAPI PALACE). shoreexcursionturkey.com. [2009-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1) (英语). 
  7. ^ (英文) Naci Görür, Gerassimos A. Papadopoulos, and Nilgün Okay(2002年),Integration of Earth Science Research on the Turkish and Greek 1999 Earthquakes,第92页,Springer,ISBN 1-4020-0654-3
  8. ^ Little Known Ways to Make the Most of Topkapi Palace - Part 1. istanbultrails.com. [2009-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7) (英语). 
  9. ^ (英文) Sibel Bozdogan and Resat Kasaba(1997年),Rethinking Modern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Turkey,第189页,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ISBN 0-295-97597-0
  10. ^ (英文) Celik Gulersoy(1990年),Dolmabahce Palace and its environs,Istanbul Kitapligi,ISBN 975-7687-03-0
  11. ^ 11.0 11.1 (英文) Stephen Vernoit(2000年),Discovering Islamic Art: Scholars, Collectors and Collections, 1850-1950,第92页,I. B. Tauris,ISBN 1-86064-534-8
  12. ^ ICOMOS. 2006年的定期報告 (PDF). State of Conservation of World Heritage Properties in Europe SECTION II. UNESCO. 2006 [2009-02-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9-03-03). 
  13. ^ (英文) James D. Tracy(2000年),City Walls: The Urban Enceinte in Global Perspective,第297页,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ISBN 0-521-65221-9
  14. ^ (英文) Robert Van den Graven(2001年),Byzantine Istanbul,第97页,Citlembik Publications,ISBN 975-6663-04-9
  15. ^ (英文) Robert S. Nelson(2004年),Hagia Sophia, 1850-1950: Holy Wisdom Modern Monument,第96页,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ISBN 0-226-57171-8
  16. ^ (英文) Gülru Necipoğlu(1991年),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第3页,Cambridge,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ISBN 0-262-14050-0
  17. ^ 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第6页
  18. ^ 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第8页
  19. ^ 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第9页
  20. ^ Bilkent University. Historical Information on The Topkapi Palace Museum. [2009-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22). 
  21. ^ 21.0 21.1 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第23页
  22. ^ 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第4页
  23. ^ 1465. 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History. 2001 [2009-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25). 
  24. ^ A Tutorial on Topkapı Palace. transanatolie.com. [2009-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6). 
  25. ^ (英文) Robert Hillenbrand(2001年),Persian Painting: From the Mongols to the Qajars,第57页,I. B. Tauris,ISBN 1-85043-659-2
  26. ^ 26.0 26.1 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第15页
  27. ^ 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第16-17页
  28. ^ (英文) Andrew Wheatcroft(1996年),The Ottomans: Dissolving Images,第38页,Penguin (Non-Classics),ISBN 0-14-016879-6
  29. ^ 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第20页
  30. ^ (英文) Stephane Yerasimos(2008年),Constantinople: Istanbul's Historical Heritage,第326页,h. f. ullmann,ISBN 0-8416-0062-7
  31. ^ (英文) Robert S. Nelson(2004年),Hagia Sophia, 1850-1950: Holy Wisdom Modern Monument,第85页,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ISBN 0-226-57171-8
  32. ^ (英文) Zeynep Çelik, Diane Favro, and Richard Ingersoll(1996年),Streets: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Public Space,第87页,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ISBN 0-520-20528-6
  33. ^ Topkapı Palace Museum. Bâb-ı Hümâyûn / Imperial Gate. [2009-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0). 
  34. ^ The Impossibility of a Grand Transplant Theory. /dergiler.ankara.edu.tr. [2009-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2). 
  35. ^ 十六世紀的縮圖. [2009-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3). 
  36. ^ 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第38-39页
  37. ^ I. Courtyard / Alay Meydanı. Topkapı Palace Museum. [2009-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07). 
  38. ^ 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第46-60页
  39. ^ 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第46页
  40. ^ 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第44页
  41. ^ 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第51页
  42. ^ Orta Kapı. 十六世纪的缩图. 1523 [2009-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3). 
  43. ^ 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第52页
  44. ^ 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第50页
  45. ^ (英文) Fanny Davis(1975年),Palace of Topkapi in Istanbul,第26-27页,Charles Scribner's Sons,ASIN B000XHLK4A
  46. ^ (英文) DK Publishing(2007年),Istanbul (Eyewitness Travel Guides),第53页,DK Travel,ISBN 0-7566-2501-7
  47. ^ II. Courtyard / Divan Square. Topkapı Palace Museum. [2009-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01). 
  48. ^ 48.0 48.1 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第46页
  49. ^ (英文) Wendy M.K. Shaw(2003年),Possessors and Possessed: Museums, Archaeology, and the Visualization of History in the Late Ottoman Empire,第42页,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ISBN 0-520-23335-2
  50. ^ 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第64-66页
  51. ^ Museums in Istanbul. Brief information. istanbultraveltours.com. [2009-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7月6日) (英语). 
  52. ^ The Topkapi Alcazar (place). turkeylive.net. [2009-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0) (英语). 
  53. ^ Topkapı Palace - a minimalist imperial palace. [2009-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8) (英语). 
  54. ^ 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第70页
  55. ^ 55.0 55.1 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第72页
  56. ^ Krahl, Regina; Nurdan Erbahar, John Ayers. Chinese ceramics in the Topkapi Saray Museum, Istanbul : a complete catalogue. New York: Sotheby's Publications. 1986年. ISBN 0856671843 (英语). 
  57. ^ Misugi, Takatoshi. Chinese Porcelain Collections in the Near East: Topkapi and Ardebil, Volume One.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81: 第211–214页. ISBN 962-209-004-4 (英语). 
  58. ^ Karaz, Claire. Topkapi Palace: Inside and Out. Istanbul: Çitemblik Publications. 2004: 第40–41页. ISBN 975-6663-49-9 (英语). 
  59. ^ Chinese Porcelain Collections in the Near East: Topkapi and Ardebil,第215-235页
  60. ^ TOPKAPI PALACE-REPUBLIC OF TURKEY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TOURISM. topkapisarayi.gov.tr. [2009-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01) (英语). 
  61. ^ Topkapi Palace (Topkapı Sarayı). istanbulside.net. [2009-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02) (英语). 
  62. ^ 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第74-75页
  63. ^ (英文) Andrew Humphreys(2003年),Lonely Planet Middle East,第651页,Lonely Planet Publications,ISBN 1-86450-349-1
  64. ^ TOPKAPI PALACE: Administrative and cultural center of the Ottoman Empire. ee.bilkent.edu.tr. [2009-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 (英语). 
  65. ^ 65.0 65.1 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第82页
  66. ^ (英文) Carter Vaughn Findley(1980年),Bureaucratic Reform in the Ottoman Empire: The Sublime Porte, 1789-1922,Princeton Univ Pr,ISBN 0-691-05288-3
  67. ^ 67.0 67.1 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第83页
  68. ^ (英文) Stanford J. Shaw and Ezel Kural Shaw(1977年), History of the Ottoman Empire and Modern Turkey: Volume 2, Reform, Revolution, and Republic: The Rise of Modern Turkey 1808-1975,索引,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ISBN 0-521-29166-6
  69. ^ 69.0 69.1 69.2 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第86页
  70. ^ Palace of Topkapi in Istanbul,第67页
  71. ^ 71.0 71.1 71.2 Palace of Topkapi in Istanbul,第71页
  72. ^ 1527年,史学家杰拉尔扎代首次提到这个窗户:“苏丹在议会外建造了一个高高在上的王座,当维奇尔们讨论事务时,他就从隐蔽的窗户窥视下方的议会……探究国家事务的虚实。”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第83页
  73. ^ Palace of Topkapi in Istanbul,第68页
  74. ^ Palace of Topkapi in Istanbul,第73-76页
  75. ^ Palace of Topkapi in Istanbul,第75页
  76. ^ 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第85页
  77. ^ 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第84-86页
  78. ^ 78.0 78.1 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第87页
  79. ^ TOPKAPI PALACE. .andhotel.com. [2009-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21) (英语). 
  80. ^ 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第88页
  81. ^ 20/50.- Istanbul, Topkapi Palace Gate of Felicity. virtourist.com. [2009-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8) (英语). 
  82. ^ 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第89-90页
  83. ^ Islamic Symbols. religionfacts.com. [2009-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0) (英语). 
  84. ^ III. Courtyard / Enderun Avlusu. Topkapı Palace Museum. [2008-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05) (英语). 
  85. ^ 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第90页
  86. ^ 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第95页
  87. ^ (英文) John Freely(1998年),Istanbul: The Imperial City,附录,Penguin (Non-Classics),New Ed,ISBN 0-14-024461-1
  88. ^ 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第98-99页
  89. ^ Topkapi Palace (part 2 - featuring treasures): Istanbul. lankanewspapers.com. [2009-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7) (英语). 
  90. ^ (德文) Bracht, Katharina, du Toit, and David S.(2007年),Die Geschichte der Daniel-Auslegung in Judentum, Christentum und Islam,第297页,Walter de Gruyter,ISBN 3-11-019301-9
  91. ^ 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第100页
  92. ^ 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第108-109页
  93. ^ Palace of Topkapi in Istanbul,第116-118页
  94. ^ 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第100-101页
  95. ^ Palace of Topkapi in Istanbul,第109-110页
  96. ^ Topkapi Palace: Inside and Out,第47-48页
  97. ^ Palace of Topkapi in Istanbul,第114页
  98. ^ 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第101页
  99. ^ Palace of Topkapi in Istanbul,第113页
  100. ^ Patricia Baker; Ahmet Ertug. Silks for the Sultans; Ottoman imperial garments from the Topkapi palace. Istanbul: Ertug & Kocabiyik. 1996年 (英语). 
  101. ^ Topkapi Palace Museum. The Imperial Treasury. Istanbul: MAS Publications. 2001年. ISBN 975-7710040 (英语). 
  102. ^ The Topkapi Alcazar (place). turkeylive.net. [2009-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0) (英语). 
  103. ^ Ebony throne. worldvisitguide. [2009-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28) (英语). 
  104. ^ The Topkapi Emerald Dagger at the Topkapi Museum. internetstones.com. [2009-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8) (英语). 
  105. ^ Adam Hart-Davis. History: The Definitive Visual Guide. DK ADULT. 2007: 第247页. ISBN 075663119X. 
  106. ^ Textile fragment Iran or Central Asia (PDF). [2009-02-14]. [永久失效链接]
  107. ^ Rough Guides. The Rough Guide to Europe on a Budget. Rough Guides. 2008年: 第1224页. ISBN 1843539942. 
  108. ^ Imperial Treasury. [2009-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30) (英语). 
  109. ^ Gregory , C. McIntosh. The Piri Reis Map of 1513. Athens(Georgia):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2000年. ISBN 0820321575 (英语). 
  110. ^ Lord Kinross. Ottoman Centuries. Harper Perennial. 1979年: 89. ISBN 0688080936 (英语). 
  111. ^ Mazhar Şevket İpşiroğlu. Masterpieces from the Topkapı Museum : paintings and miniatures.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1980年. ISBN 0500233233 (英语). 
  112. ^ Library Buildings in Turkey. ifla.org. [2009-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06) (英语). 
  113. ^ Галерея Миниатюр и Портретов, и Библиотека Ахмеда Третьего. stambull.ru. [2009-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31) (俄语). 
  114. ^ J.M. ed. Rogers. Topkapi Manuscripts. New York: New York Graphic Society 1986. 1986年 (英语). 
  115. ^ Topkapı Sarayı Müzesi Kütüphanesi hakkında bilgi. ansiklopedi.turkcebilgi.com. [2009-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24) (土耳其语). 
  116. ^ http://www.ee.bilkent.edu.tr/~history/portraits.html. http://www.ee.bilkent.edu.tr/~history/portraits.html. [2009-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20) (英语). 
  117. ^ J.M. Rogers. Sinan: Makers of Islamic Civilization. I. B. Tauris. 2007年: 第7页. ISBN 184511096X (英语). 
  118. ^ Hilmi Aydin. The Sacred Trusts: Pavilion of the Sacred Relics. Light Publishing. 2005. ISBN 1-932099-72-7 (英语). 
  119. ^ Topkapi Palace in Istanbul: What really went on in the harem?. telegraph.co.uk. [2009-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2) (英语). 
  120. ^ J. Gordon Melton. 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us Phenomena. Visible Ink Press. 2007年: 第337页. ISBN 1578592097 (英语). 
  121. ^ Harem. Topkapı Palace Museum. [2009-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03) (英语). 
  122. ^ Palace of Topkapi in Istanbul,第212页
  123. ^ The Imperial Harem, a realm of enchantment. istanbul.com. [2009-02-15] (英语). [永久失效链接]
  124. ^ Topkapi Sarayi Müzesi. tarihiveturistik.com. [2009-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10月23日) (土耳其语). 
  125. ^ Verity Campbell. Turkey (Country Guide). 出版商. 2007: 第113页. ISBN 1741045568 (英语). 
  126. ^ Virginia Maxwell. Istanbul (City Guide). Lonely Planet. 2008: 第69页. ISBN 1740599160 (英语). 
  127. ^ Palace of Topkapi in Istanbul,第218-221页
  128. ^ 128.0 128.1 See How Easily You Can Visit the Harem of Topkapi Palace. istanbultrails. [2009-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4) (英语). 
  129. ^ 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第177页
  130. ^ 130.0 130.1 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第178页
  131. ^ 131.0 131.1 Palace of Topkapi in Istanbul,第222页
  132. ^ Palace of Topkapi in Istanbul,第223页
  133. ^ 133.0 133.1 133.2 Palace of Topkapi in Istanbul,第231页
  134. ^ Abbas Daneshvari、Katharina Otto-Dorn. Essays in Islamic Art and Architecture: In Honor of Katharina Otto-Dorn. Undena Publications. 1981年: 第33页. ISBN 089003110X (英语). 
  135. ^ Sedad Hakkı Eldem. Türk evi: Osmanlı dönemi. Türkiye Anıt Çevre Turizm Değerlerini Koruma Vakfı. 1986年: 第164页 (土耳其语). 
  136. ^ Palace of Topkapi in Istanbul,第232-233页
  137. ^ Palace of Topkapi in Istanbul,第233页
  138. ^ Godfrey Goodwin. Topkapi Palace: An Illustrated Guide to Its Life & Personalities. Saqi Books. 1999年: 第223页. ISBN 0863560679 (英语). 
  139. ^ Topkapi Palace (part 1). lankanewspapers. 2008-06-26 [2009-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9) (英语). 
  140. ^ 140.0 140.1 140.2 Palace of Topkapi in Istanbul,第237页
  141. ^ Türk Tarih Kongresi. Türk Tarih Kongresi. Kenan Matbaası. 1983年: 第1746页 (土耳其语). 
  142. ^ Palace of Topkapi in Istanbul,第243页
  143. ^ Palace of Topkapi in Istanbul,第244页
  144. ^ Palace of Topkapi in Istanbul,第247页
  145. ^ Palace of Topkapi in Istanbul,第248页
  146. ^ 146.0 146.1 Palace of Topkapi in Istanbul,第247页
  147. ^ Roderic H. Davison. Reform in the Ottoman Empire, 1856-1876. New York: Gordian Press. 1973年: 第15页. ISBN 0877521352 (英语). 
  148. ^ Palace of Topkapi in Istanbul,第253-256页
  149. ^ Palace of Topkapi in Istanbul,第209页
  150. ^ IV. Courtyard / Sofa-i Hümayun. Topkapı Palace Museum. [2009-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04). 
  151. ^ Lale Surmen Aran、Tankut Aran. Rick Steves' Istanbul. Berkeley: Avalon Travel Publishing. 2009年: 第158页. ISBN 1598802151 (英语). 
  152. ^ Niyazi Ahmet Banoğlu. Tarihi ve efsaneleriyle İstanbul semtleri. Selis Kitaplar. 2007年: 第425页. ISBN 9758724517 (土耳其语). 
  153. ^ Godfrey Goodwin. Topkapi Palace: An Illustrated Guide to Its Life & Personalities. London: Saqi Books. 1999年: 第174页. ISBN 0863560679 (英语). 
  154. ^ Heike Brockmann、Tim Kelsey、Asli Uler、Eddie Goltz、Hans Und Ingeborg Obermann、Waltraud Schuster、Jochen Steinhardt、Laine Stump、Nezih Tavlas. Turkey: Turkey. Munich: Nelles Verlag. 1998年: 第52页. ISBN 3886189112 (英语). 
  155. ^ Âtıf Kahraman. Osmanlı devleti'nde spor. T.C. Kültür Bakanlığı. 1995年: 第64页. ISBN 9751714761 (土耳其语). 
  156. ^ Hidayet Yavuz Nuhoğlu、Research Centre for Islamic History. Osmanlı Dünyasında Bilim ve Eğitim Milletlerarası Kongresi tebliğleri. IRCICA. 2001年: 第242页. ISBN 9290630930 (土耳其语). 
  157. ^ İlhan Tekeli、Selim İlkin. Osmanlı İmparatorluğu'nda eğitim ve bilgi üretim sisteminin oluşumu ve dönüşümü. Türk Tarih Kurumu Basımevi. 1993年: 第148页. ISBN 9751605350 (土耳其语). 
  158. ^ Sedad Hakkı Eldem、İstanbul Devlet Güzel Sanatlar Akademisi. Köşkler ve kasırlar: A survey of Turkish kiosks and pavilions. Devlet Güzel Sanatlar Akademisi. 1969年: 第90页 (英语). 
  159. ^ Jane Turner. The Dictionary of Art. Grove's Dictionarie. 1996年: 第611页. ISBN 1884446000 (英语). 
  160. ^ Tom Brosnahan、Verity Campbell、Pat Yale. Turkey. Lonely Planet. 2007年: 第111页. ISBN 1741045568 (英语). 
  161. ^ Konyalı Restaurant. [2009-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1). 
  162. ^ Jane Turner. The Dictionary of Art. Grove's Dictionaries. 1996年: 第71页. ISBN 1884446000 (英语). 
  163. ^ WOW Topkapı Palace in Kundu-Antalya. [2011-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01).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