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兰(1907年5月18日—1970年4月22日),字馨斋,出生于直隶省滦县(今河北省唐山市),是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中的抗日名将,参与无数战役,英勇善战屡建奇功。尤其以抗战史上著名的石牌大捷[1],他率八名枪兵,去防守岌岌可危的四方湾,击溃数百追杀上来之日军,使全战线转危为安,石牌保卫战终致完全胜利,此战役国军高级将领荣获青天白日勋章五座。又戡乱战役,金门古宁头大捷,他正确的指挥,明快果决的处置,且亲临前线督战,全体官兵乃一举歼灭了来犯的共军,将军因显赫战功而被誉为“金门之虎”,其所统率的一一八师被称为国军中之“虎军”。

李树兰
昵称金门之虎
出生1907年5月18日
 大清直隶省永平府滦州(今河北省唐山市
逝世1970年4月22日(1970岁—04—22)(62岁)
国籍 中华民国
效命 中华民国
军种 中华民国陆军
服役年份1926年-1962年
军衔 少将
部队北方军第四十七师、第十八军、第十一师、第十二兵团
统率第十一师第三十三团、第一一八旅第三十三团、第十二兵团快速纵队、第十八军第一一八师
参与战争上海罗店保卫战宜当血战石牌战役常德会战湘西会战鲁西之战南麻之战徐蚌会战长汀之战古宁头战役八二三炮战
获得勋章云麾勋章陆海空军武功状胜利勋章干城甲种一等奖章陆海空军甲种二等奖章光华甲种二等奖章宝鼎勋章忠勤勋章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

早年经历 编辑

李树兰,生于民前四年(1907年)农历五月十八日。家世代务农,敦厚朴实。父李遇春早逝,母孙氏于唐山大地震时罹难。民初年代,教育尚未普及,民智未开,国家处于外则列强争相侵略,内则军阀割据,故李树兰弱冠即立志从军报国。曾考入黄埔军校五期肄业,但因丁忧而中途辍学返乡奔丧,身为长子,故为母亲强留在家继承祖业务农。然终因志趣不合,毅然再度投身军旅,1928年即在北方军第四十七师担任排长。当时中国正是军阀气焰嚣张,中共也拥兵自重,李树兰乃随军参与讨伐军阀及敉平叛军之作战。计有洛阳讨冯郑州伐阎,及江西剿共诸战役。因骁勇善战,屡获层峯之嘉许,并接连提拔为连长营长、至团附,时李树兰年二十四岁。1932年,李树兰申请入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一期深造,毕业后转入国民革命军服务,复从基层干起。[2]

对日抗战 编辑

前期战役 编辑

抗战军兴,李树兰任职陆军第十一师上尉连长。随军参加上海罗店保卫战,鏖战三阅月,坚守阵地,身负重伤。因此战功,伤愈返部后,即晋升由营附而营长。1940年当阳战役,痛歼日军,又因功勋显赫,擢升为第十一师第三十一团中校副团长。[1][2]

石牌战役 编辑

1943年5月,日本军发动鄂西攻势,妄图夺取四川门户石牌要塞,溯江而上,进窥巴蜀,于长江两岸地区,集结数个师团兵力,约10万之众,拟分进合击,企图夺取控制四川门户的石牌要塞。[3]:3然后溯江而上,进窥巴蜀,摧毁中华民国抗战根据地,借此以结束其侵华战争。胡琏当时任第十一师师长,率领所部扼守石牌要塞核心阵地。[3]:4胡琏下严厉命令,并亲自督同全体官兵,画夜不分凿山构工。[4]:15也请准上级,派若干工兵和石工(民),前来帮助。[4]:15友军第十八师掩护侧翼阵地。战斗于5月28日拂晓展开,首二日,日军第39师团数千人,在大炮及飞机交相掩护下,向要塞前中国军阵地猛烈进犯。守军凭险应战,双方厮杀惨烈,日军屡攻不逞,死伤遍野。国军也有两个连伤亡殆尽,且有营长、连长、排长数人壮烈牺牲。尤其在29日黎明时分,全面激战开始,日军攻势更为凶猛,地面炮火与空中轰炸,轮番交替进行,战况空前惨烈。

传奇故事 - 一个班的紧急救援 编辑

在本日之战斗中,最值得叙述的,是四方湾之战的奇特险胜。原来配置掩护要塞右后侧的友军,由于全线崩溃,日军乃集中全力,向第十一师阵地猛攻,致战线数处被突破。情况更糟的,是因友军的溃兵散卒涌向四方湾,日军也跟着追杀上来。而四方湾是要塞核心到第一线第三十一团与相邻友军间的一个要冲,如果此地有失,第十一师将被截成两段,同时也切断第三十一团之归路,要塞主阵地就有被敌人楔入的危险。在这千钧一发危急时刻,胡琏师长无计可施,突然想到勇将李树兰,就命他以副团长之尊,从激战的阵地中抽调8名枪兵,限30分钟内赶赴四方湾,抢先扼隘,负责防守。李树兰欣然受命,准时赶到,并以电话请师长放心,便立即展开其应战之策。

他首先向涌到四方湾的散兵游勇们宣布:“我奉师长指派,负责此地防务,你们不管是那一军那一师的弟兄,现在都要归我指挥,听我命令接受任务,如有违犯,一律军法从事!”

军人一向崇拜英雄,他们看见李树兰威风凛凛,英勇无惧,一副不可侵犯的气势,就都服服贴贴听命于他。于是这些溃退杂乱的散兵,顷刻间都变成了勇敢的战士。李树兰把这些人分别编组,划分地区,分配任务,部署成阵。并严格规定,敌人未到有效射程内,不准开枪。直待日军数百追到逼近,向上仰攻时,他们就在众寡悬殊的情形下,勇敢地以步枪手榴弹石头(枪弹打不到的死角,用石头投掷。)等有限武器,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大多成了谷底游魂,其余残敌惊慌失措,曳尾而逃。友军给第十一师造成的漏洞,总算给堵住。这一战对国军固守石牌要塞能否成功,关系至为重大。因为当日在要塞前血战的第三十一团,受到此一胜利的鼓舞,也就反扑成功,入夜方能转进入塞整顿。于是胡师长重新调整部署,划分防地,规定责任,准备迎接即将来临的短兵相接之激烈苦战。并且通令各部,务必各就本位,尽忠职守,奋勇杀敌,决与石牌共存亡。

果然,5月30日之全面激战,其惨烈情况更胜于前二日。日军不断冒死仰攻,守军凭险沉着应战,日军死伤累累,尸横遍野,械弃满地。而5月31日整天,国军与日军仍在对阵之中,但敌攻坚不逞,气势已形衰竭,似显露出退却之象。至夜,胡琏乃派出若干士兵,以10人为一小组编成突击队,偷袭敌后各据点,进行骚扰性之袭击。次日傍晚,更派李树兰副团长率步兵二连,配属重机枪、迫击炮各一排,往敌后方进行搜索或偷袭,在日军撤退中又毙敌甚多。由于各线友军失利转进,敌军逐渐逼近石牌,第十一师处于孤军奋战境地,浴血苦战,从5月26日起,一直到打到5月31日。[3]:4日军尸满山谷,乃于5月31日夜间,曳尾而退。[3]:4直至6月3日,日军溃败后撤,已不具威胁要塞之安全,第十一师也因连日战斗,亟待休息整顿,故停止追击前进。此后数日,国军各路援军全线反攻,节节进展顺利,日军乃败退至战前态势,到此鄂西会战遂告终止。此役国军高级将领胡琏等奉颁青天白日勋章五座。[4]:19李树兰因战功突出,晋升为第十一师第三十三团上校团长[1][5][6]

后期战役 编辑

抗战后期,重要战役有:三十三年常德会战,将军痛击日军于卸甲坪,战果丰硕,获颁五等云麾勋章。三十四年湘西会战,将军率其三十三团攻击金龙寨、滥屋冲一带之日军,又大获全胜,造成了湘西大捷,再获颁陆海空军武功状一轴。[1][2]

国共再战 (第二次国共内战) 编辑

初期中原各战役 编辑

抗战胜利后,第十八军在武昌整编,精简改为整编第十一师。师辖三旅,分别为第十一旅、第十八旅,第一一八旅,每旅各辖二团。胡琏亲任师长,他为平衡提升各旅之战斗力,将原第十一师之三个团,分别配属于三个旅。李树兰率其第三十三团转辖于第一一八旅高魁元旅长麾下。

戡乱开始,自1946年8月,至1948年冬,前后历时二年多。李将军率其三十三团,随师往返奔驰于六省之间,东援西剿,历经大小战役无数,且每战皆捷。重要的战役有章凤集战役宿迁战役白马关战役南麻战役土山集战役上蔡战役。在这些战役中,将军屡破强敌,战功显赫。其中尤以鲁西之战,南麻之守,功勋最为显著。于鲁西之战时,十一师在冯家沙窝、章凤集、王陔一带,与共军刘伯承主力五个纵队发生激战,前后整整打了十个昼夜。共军伤亡殆尽,无力续战,纷纷抱头鼠窜而逃。1947年6月下旬,国军统帅部拟进攻沂蒙山区,中共陈毅老巢-南麻。命胡琏将军率师辖下之五个团担任攻击中央之主力部队。当时陈毅率两个兵团共五个纵队迎战,喊着“活捉胡琏,上南京”的狂言。十一师终于攻克南麻,复再以师自作诱饵,实施钓鱼战术。以南麻为核心,利用特殊地形构筑坚固环形阵地,等待陈毅入彀。陈毅果然于7月17日,集合其五个纵队合围南麻,疯狂进攻,用人海战术轮番猛扑。血战六昼夜,共军死伤遍野,终于无功,狼狈而逃。十一师乃大获全胜,最高长官明令嘉奖,特赏五亿元。戡乱进行至此,李树兰将军所率之三十三团,因在中原各战场上骁勇善战,屡建奇功,被选为全师的“英雄团”。(共军称之为老虎团)且“一一八”三字,使刘伯承陈毅等共军闻风胆寒。李将军由于作战有功,获颁干城甲种一等奖章,并升任为第十一旅副旅长。[1][2]

徐蚌会战 编辑

十一师于黄泛区会战后,便移师至河南确山驻马店一带,从事短暂整补。并且奉命恢复原来军、师番号,再以十八军为基干,扩编而成第十二兵团。但上峰临阵换将,指派黄维将军为司令官,胡琏将军为副司令官。当时李树兰将军改调为第十军第七十五师副师长。1948年11月8日,军团奉命自确山采单一路线行军方式,东援徐州。但黄维将军,没有实际指挥过与当时的共军作战经验。尤其刚到兵团,对各军、师的历史背景和战斗力不甚清楚。更对共军刘、陈二将之战略战术缺乏真正的了解和对应之策。因此十二兵团一路走来,状况连连,且处置失当。又因他过于自信自负,一切以奉行上级命令为优先,所以不纳建言。按军队体制,胡琏副司令官也难以发挥其作用。当大军行至蒙城,胡将军正逢父丧,就借此请假离开前线返回武昌。于是第十二兵团就在黄维司令官统率下,边战边走,终于被共军诱进早已布置好的双堆集口袋陷阱中,为刘伯承陈毅十多个纵队数十万人,重重围困。双堆集天然环境,及各种人为设施,无法构筑坚固防御阵地,不宜防守作战。兵团曾请示立即突围,却不获层峰核准。黄维司令官又无胆识作此断然决定,因此血战从11月底至12月初惨烈进行,双方死伤重大。但共军源源增援,炮火尤为猛烈,国军许多据点相继失陷。又因第一一○师叛变投共,核心阵地也大受威胁。而且战斗到此,已有粮尽弹绝之忧虑,仅完全仰赖空投补给。但空投数量有限,难以供应十万大军及枪炮之消耗。最高领袖得悉此一情况,极为震惊,速召胡琏将军,坐小飞机空降双堆集,企盼解救危局,但大错已铸成,为时晚矣!

最后兵团乃下决心,于12月15日深夜,分数个纵队向东南及西南方向突围。殆战至深夜,能冲出重围之官兵,合计1,200余员。当晚,司令官黄维、副司令官胡琏,也分别各乘战车急驶冲出。胡琏于开启炮塔门进入车内之顷,背部中流弹,共军追来,枪、炮射击,手榴弹爆炸,胡琏受重伤。[4]:119后来胡琏遇到第十二兵团未被包围的第十八军骑兵团及第十八军第四十九师,适时前来接应(胡琏弃车由部属护拥徒步南行,16日终于平安抵达蚌埠),转往上海就医。[4]:119而司令官黄维,军长杨伯涛吴绍周覃道善,及师长王元直尹钟岳等数位,均不幸被俘。李树兰在这一次战役中,兼兵团快速纵队司令,突围时炮弹伤及背部,但幸运能平安到达蚌埠。[1][2]


徐蚌会战之惨败,其影响所及,是国军其他兵团,不是战败就是投共,加速大陆沈沦,最后政府退据台湾

长汀之战 编辑

徐蚌会战后,胡琏被任命为第二编练司令部司令官,迅速整训旧部, 重建兵团。1949年2月中,胡琏决定第二训练司令部所辖第十军及第十八军收容地为江山,至月底,共得8,000余人。[7]:258上饶附近之第六十七军,亦有番号而人员不足。[7]:2583月初,胡琏适奉国防部“第二编练司令部应绥靖赣、浙、闽三省边区,以防共‘匪’潜入渗透”之命。[7]:258胡琏乃请准衢州绥靖公署,移司令部于江西南城[7]:258

李树兰将军被拔擢为陆军第一一八师上校师长。乃带伤就任,并于金陵间收容突围归来部属,重建部队。接着在江西南城、黎川南丰一带征召新兵,日夜整训,苦练战技,勤奋不懈。随后中共横渡长江南侵,新兵之师,势难对抗强悍之敌。于是将军率师机动转移于闽粤边区,扫荡土共叛逆,边战边训,重振军威。其间尤以长汀之战最为奏功。是役将军计诱叛逆李汉冲部入城,然后围攻其三个保安团及干部大队,俘获二千余人,枪械千余支。因此一一八师士气大振,又恢复了昔日在中原战场上的雄风。[1][2]

1949年5月,国防部已由南京移驻广州,命令胡琏部队恢复第十二兵团番号缩编为第十军及第十八两军,迅即加入战斗序列,拒止敌军于南丰以北。[7]:261胡琏乃以第六十七军与第十军合编为第十军,军长刘廉一,辖第十八师师长尹俊,第六十七师师长何世统,第七十五师师长王靖之,另两个独立团。[7]:261第十八军,军长高魁元,辖第十一师师长刘鼎汉(在浙江南部),第十四师师长罗锡畴,第一一八师师长李树兰。[7]:261胡部裁减1个军,[4]:142编入华中剿匪总司令部战斗序列。[4]:142是月底,第二编练司令部改为第十二兵团,胡琏奉召晋见蒋于台湾高雄,垂询兵团状况后,面示“应肃清闽粤叛变团队,打通后方补给地之潮汕,并准备保卫台湾”。[7]:257

1949年6月底,第十二兵团局促于广昌石城间,胡琏仅有黄金10条,乃召集军、师长面分之,各得其一,其余3条送眷属到厦门,再转台湾。[7]:279各部队每人每日由县府供应铜板5枚,作为菜金,但操课不辍,毫无怨言,亦无他念。[7]:279

长汀之战后,李树兰将军率师转移至粤东汕头一带待命。此时胡琏司令官将一批由昆明空运来的轻、重武器补充给一一八师,接着上级又拨发了一批手枪等作战器材。至此,一一八师战斗力大增,因而军容雄壮,士气高昂,有助于尔后在金门创下古宁头大捷。[1][2]

金门战役 编辑

1949年,国军在大陆战争节节失利。上海沦陷,国军撤至舟山群岛,战事即将扩展至东南沿海。

1949年9月初,胡琏撤往潮汕。第十八军第十四师守备长汀连城瑞金会昌,第十一师由闽东经台北到普宁揭阳,第一一八师亦集结汕头附近。[7]:2649月中旬,福建、江西前线形势大变。[7]:264

9月底,第十二兵团司令部与江西省政府主席方天之保安团,会合于梅县、潮州间。[7]:264为强化阵容,严整队伍,因方天之授权,胡乃从事部队之再编组。[7]:264第十二兵团再度整编:第十八军军长高魁元,辖第十一师师长刘鼎汉、第四十三师师长鲍步超、第一一八师师长李树兰;第十九军军长刘云瀚,辖第十三师师长吴垂昆、第十四师师长罗锡畴、第十八师师长尹俊;第六十七军军长刘廉一,辖第五十六师师长沈庄宇、第六十七师师长何世统、第七十五师师长汪光尧[7]:265罗卓英衔陈诚之命,来调军队。[7]:265

1949年10月,在台湾之东南军政长官公署,正式明令第十二兵团归胡琏指挥,并即向舟山群岛增援,胡琏于此遂解除任务遂行之困扰。[7]:267第六十七军刘廉一部为第一船团,即向舟山航行。第十二兵团部将率第十九军刘云瀚部为第二船团,继续发航,为时当在10月18日以后。[7]:267胡琏迳去台湾,面请指示。[7]:267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对舟山群岛已有重新部署,郭忏受命为前进指挥所主任,统辖原驻舟山之第七十五军、第八十七军及第十二兵团。[7]:267不二日,陈诚面示胡琏:军事及人事部署已有变更,令胡琏以第十二兵团司令官及福建省政府主席名义率领所部第十八军、第十九军,接任金门防务,汤恩伯李良荣两将军调回台湾。[7]:268正在海峡中行进之第二船团,已令驶赴金门。[7]:268胡琏回台不久,船到汕头,时正10月初旬,高魁元率其第十八军迅赴金门。[7]:266

10月10日起,第十八军以第十一师为前卫,陆续抵达金门。当时金门防务由第二十二兵团李良荣将军负责防守,全岛分东、西两区。西区由第二〇一师的六〇一团和六〇二团负责古宁头至珑口沿海岸一带之守备。此师属于台湾的第八十军为青年军,两团兵力约5,000人。东区由第四十五师负责防守,该师是由大陆机场之警卫部队编成,约4,500人。全岛军事单位很多,都是由大陆撤退而来,官多兵少,因此第二十二兵团所辖两军六师,实力总计只有一万多人。第十八军抵达后,东区指挥官是第十八军军长高魁元,军部位于山外,其所辖第十一师配置于料罗湾左右地区。西区指挥官是第二十五军军长沈向奎,其所辖第四十师配置于水头左右。全岛机动部队则由第十八军第一一八师担任,配属一个战车营,师部驻防琼林。当时围绕金门之对岸,有共军三个军约十余万人,准备进攻金门。因为战火迫在眉睫,第一一八师面对敌情乃不停的在演习,操练各种战技。特别着重在步战协同攻击的作战要领与方法,同时官兵也借此熟悉了全岛的地形地貌,有利于日后作战。

10月19日,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刘云瀚部(下辖第十三师、第十四师、第十八师)奉公署命改驶金门,10月22日晚抵达金门,因接驳效率不彰,直到10月24日晚才将部队一半接运上岸。[4]:155

10月22日,福州绥靖公署代主任汤恩伯以当地最高长官身份,发布一道作战命令:“所有金门岛部队,在十二兵团胡司令官未到达以前,均归二十二兵团司令官统一指挥。”[4]:158

在10月24日,演习完毕后,李树兰对官兵作简短指令:“近日对岸灯火通明,集结船只,我看‘八路’就要来了。今晚起,你们睡觉不许脱衣服、鞋子,把枪抱着睡,弹药装备带在身边。一有状况,马上把步枪、冲锋枪背带缠在手上端著,成连横队向前进。遇到‘八路’就猛冲猛打,打他个措手不及。大家要矮著身子,不要挺著干。”接着又召集连长以上干部指示:“如果敌人登陆,你们不必再等命令,部队要迅速采取行动,快攻猛打,歼敌于海岸滩头,并阻其后续部队增援。”当时他脖子上围着擦汗的毛巾,以沉着勇敢的气概,说明了作战的方法与要领。

是日深夜,对岸炮火果真向金门狂射。李树兰立刻打电话给军长及各团长,但电话不通。于是他就令杭副师长指挥师部所有官兵马上准备作战,自己带着几名卫士和无线电兵,立刻向前线冲去。10月的金门,东北季风强劲凄厉地吹着,夜色特别黑暗。不久海岸线上,就响起密集而脆亮的枪炮声,曳光弹、枪炮弹的弧线划破寂静的夜空。此时高军长来到师部,当他看不到李师长时,十分着急,立刻派参谋去找。不久参谋回报,李树兰已在第一线战壕中指挥反击,已经掌握部队,也稳定危急的战况。

古宁头战役,是从10月25日凌晨2时左右开始。共军之第十兵团第八十二师、第八十四师、第八十五师,各以一个加强团编成渡海第一突击梯队约万余人。由第二十八军军长朱绍清指挥,自莲河、澳头一带地区分乘木船,向金门西区的古宁头迄珑口之线进犯。虽然遭到守军第二〇一师抵抗阻击,但很快突破防线,攻占古宁头南山、北山、林厝及观音亭山与其沿海地区。共军企图先用一部分兵力,占领岛之蜂腰地带的双乳山,截断国军东西两区的联系。以主力解决西区守军,再以全力进攻东区。幸好在共军登岸尚未完成其作战指挥系统之前,就为第一一八师之第三五三团,驻防在安岐的第一营营长耿将华及第三营营长孙罡,遵照师长日间指示,及时顶了上去,一阵快攻猛打,就打乱了共军之阵形,也打垮了其士气。

共军伤亡惨重,此股共军乃局限于古宁头,暂停南进。在另一端,攻入国军第六〇二团观音亭山附近阵地之共军,威胁琼林全岛峰腰地带。但在4时左右,第一一八师之第三五四团,已迅速完成战备,展开于后半山。李师长当即下令向观音亭山的共军攻击,战车营在拂晓前,也进入后半山,经中堡协同第三五四团向共军进攻,师指挥所也进入后半山督战。经3小时多激烈战斗,于早晨7时许,即将观音亭山附近共军全部消灭。共军被俘约有2,000人,伤亡约1,000余人。同时本日早上6时许,师之第三五二团就已自沙美跑步赶到后半山师指挥所待命。李师长乃命第三五二团进入安岐、协同第三五三团击退当面之共军。战斗至此,登陆之共军经国军第一一八师猛烈的阻击,已死伤大半,丧失战志,失去主动攻击战力,只有盘据古宁头及林厝高地,原国军第二〇一师留下永久阵地负隅顽抗,等待对岸援军。又在此之前,第十八军高军长已被任为全岛之总指挥。

由于强烈风浪,不熟悉潮汐涨退,结果抢滩船只因退潮而全数陷在沙滩上动弹不得。[4]:174李树兰为形成并保持国军之优势,乃命东区预备队,第十一师之第三十一团,及正下船第十八师之第五十二团,梯次加入战斗。沿着海岸进攻,切断共军归路,并烧毁其船只,使其不能驶回接运援敌。接着又命刚到达的第十九军所辖之第十四师第四十二团,协同第三五二团攻击林厝之共军,不幸团长李光前阵亡殉职。

25日全天,第一一八师的反击都在激烈进行。早上9点,李师长以第三五四团为师预备队,命第三五二团在八辆战车协同下,攻下湖南高地,李师长即将其指挥所推进至湖南高地。此时第三五三团之第二营也奉命加入合攻埔头,一时硝烟、火海、杀声四起,共军纷纷投降。然后李师长以三团并列,攻击前进至林厝高地。但此处因共军据有国军留下的永久性阵地,加上到处泥泞,故进展不易。直到14时,第三五二团、第三五三团才攻下林厝东北。至17时,第三五二团和第三五三团再度攻入林厝,不幸第三五三团第二营营长陈敦书阵前殉国。当日战斗至黄昏前,已将共军压迫于古宁头,林厝之线。由于竟日战斗,颇有伤亡,官兵亦感疲劳,乃奉命整顿暂停攻击,但仍与共军保持接触,并严密监视。

10月26日拂晓,李树兰仍担任总攻击指挥官。他以第三五二团、第三五四团,以及刚配属于第一一八师的第十八师之第五十四团为攻击主力部队,第三五三团为师预备队,展开于林厝以南之线,分向南山、北山、及北山海边据点猛烈攻击,战车营则协力第三五四团之进攻。战斗自凌晨起激烈进行,李树兰一马当先,亲在第一线指挥督战,全师干部个个奋勇向前冲杀,无人落后,共军也顽强抵抗,冲攻极为壮烈。胡琏由台船抵战地,经面报战况后,胡琏亲与各师长通话指示,士气大振。[4]:167上午10时,胡琏到达大、小金门间之水头。[7]:268上午11时,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罗卓英偕胡琏抵水头村,晤汤恩伯后,旋即赴湖南高地,将部署略为调整。[4]:177胡琏当即令李树兰,亲赴林厝前线指挥督阵,并限即日结束战斗。同时又令第十四师之第四十一团,由湖下徒步涉水,自西向古宁头之敌包围袭击。李师长当即遵令至林厝,召集第三五二团团长唐俊贤、第三五四团团长林书峤,区分攻击目标,并令各集中该团重武器,组织冲锋队,先以集中的重武器之火力,压制共军的地堡火力,另行规定信号冲锋。经过多次激烈的冲杀,到下午5时半左右,古宁头共军大部被国军歼灭。仅北山尚余残敌200余人,凭借坚固建筑物顽抗。李师长令第三五三团团长杨书田,集中火力,并以师属火箭筒配属之,实施猛攻,到深夜11时许,共军始全部就歼。李师长遂令各团守好沿岸,防止共军增援。

10月27日晨,国军已尽歼古宁头村内之敌。[7]:270拂晓,再命第一一八师及第十四师各一部分部队,继续沿海岸线搜索残敌。不久发现村北岸尚有共军甚多,系10月26日夜由厦门增援而来,船去,人不能攀登,经晓谕后,乃弃械而降。[7]:270后又在古宁头以北断崖下之沙滩上,发现共军1,300余人,当即予以猛攻,毙敌400多人,余900多人全部缴械投降。至此,一场大战始告结束。[7]:270上午9时30分,李树兰由古宁头直接向胡琏作如上报告。[7]:270不久,东南军政长官陈诚飞临金门,曾亲至战地视察,归时途次一三二高地,100余名人枪整齐之共军突由深壕密草中窜出,旋即伏降。[7]:270此时乃下午4时余,应为真正之战事结束。[7]:270古宁头大捷,李树兰获颁四等宝鼎勋章一座,晋升少将。其后,于1950年4月,特别颁发团体荣誉旗,以奖参与此役特著功绩之第一一八师及第十八师。[7]:281第一一八师获颁“虎”字荣誉旗,从此将军被誉为“金门之虎”,第一一八师被称为国军中的“虎军”。[1][2][6]

附记 编辑

李树兰指挥古宁头战场之作为,当时第十八军作战处长侯传仁将军,在他写的“悼念李将军树兰”一文中,有极为详实贴切的描述。谨摘录其中有关部分于后:“三十八年十月二十五日凌晨,我随军长高先生前往琼林,指挥反击作战,待到一一八师司令部,国副师长(师有二位副师长)报告说:‘师长一听到炮响,便带着几个卫士及通信兵到前方指挥部队去了,到现在还没有连络上。’高先生沉思片刻,便命我去找李师长赶快连络。我当时带着卫士在路上见伤兵陆续而来,人影幢幢,血迹斑斑,炮弹枪弹在前后左右呼啸飞掠。我们沿着电话线摸索,遇见受伤官兵询问李师长位置,终于在后半山一条山沟旁边看到李师长正在接听电话。枪声激烈,噪耳不清,李将军看到我,颇为兴奋,未等我说话,一手拿着听筒,一手用他习惯的手式,大声对我说:‘现在已经挺住啦!回去报告军长,请他放心好啦!’我看李将军左右,仅有数名卫士及通信兵,地上一盏灰暗的马灯,下面铺了个地图,他自己佩带一枝四五手枪,毫无难色怯意。犹如关云长据守华容道,张翼德雄立当阳桥,威风凛凛,杀气腾腾。身临战场,面对强敌,而目无余子,令人肃然起敬。随后他要我设法找战车营陈营长,赶快出动战车。我看他身边也无别人可以差遣了,只好应命前往。在二十五日晚上八时许,我们随高先生回山外军司令部前,李将军一直都在第一线阵头指挥作战,未回琼林。二十五日这一天,确实是古宁头战役成败的关键,倘非将军以果决明快之处置,督饬所属各部迅速赴援古宁头守备部队,而使登陆共军进逼金门城及琼林,使金门守备东西不能呼应,纵起孙吴于地下,恐亦难为力矣。在二十六日九时许,我随同高先生到达湖南高地李将军指挥所,距敌人仅千余米,时有枪弹飞过或落在附近。我向高先生建议,到湖南村二○一师司令部以策安全,高先生笑着说:‘有李师长在这里,你还怕什么。’十一时许胡先生、二十二兵团司令官李良荣、万副总司令陪同东南长官公署副长官罗卓英将军到达湖南高地。高先生报告当前情况后,大家就地或立或坐谈笑风生,都无视于身在险地。稍后胡先生看看李将军向罗副长官报告说:‘如果一一八师今天打下古宁头请副长官建议上级给他们一个荣誉番号。’罗副长官连声应好。未久李将军便自动的带着他指挥所的人员,又向湖南高地前方推进,更为接近第一线部队了。后来李司令官很郑重的向胡先生说:‘若非一一八师三五三团第一、三两营主动反击,则战局实不堪设想。’于此,当可知李将军及所部在古宁头战役中扭转乾坤,转危为安,一柱擎天,力挽狂澜之伟大贡献矣。”[2]

八二三炮战 编辑

1958年金门“八二三”炮战发生,李树兰觉得胡琏处境孤危,冒险赴金,与共患难。[4]:32李树兰为胡琏效劳解忧,以报知遇亦尽捍卫国家之军人职责。李树兰负责指挥空投补给,不分昼夜冒着生命危险,在密集炮火下活跃于弹幕硝烟中,一一达成任务,使全岛军民不虞匮乏。炮战高潮过后,李树兰则因咳嗽,手指前端肿胀,回台就医,诊断为肺癌。于1959年1月手术切除半肺。[1][2][6]

将军与十八军 编辑

在近代史中,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八军中华民国陆军中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该军是于北伐完成后,由战功彪炳之第十一师扩编而成。后历经陈诚、罗卓英、方天、胡琏诸名将之卓越领导,参加剿共、抗日、戡乱等无数战役,始终保持能战、敢战、乐战的骠悍军风,成为保国卫民的中流砥柱,堪称为国军中之常胜劲旅。[1]

李树兰之军旅生涯,黄金岁月都在第十八军服务。在胡琏麾下,李树兰是一位战功丰硕最杰出的将领,深受胡琏所倚重,也受全军袍泽所钦敬。在第十八军战史中,许多艰险困难战斗任务,胡琏均指派李树兰前往执行,而李树兰确也准能化险为夷,凯旋归来。例如国军抗日战史中,最具历史意义的石牌保卫战,和其后的常德会战湘西大捷,以及戡乱战役中的鲁西之战、南麻之战、金门古宁头大捷,李树兰都是克敌致胜功臣。“十八军军史”一书中“李树兰将军传”及胡琏“悼念李树兰将军”文中, 均记载李树兰之英勇事迹,对国家奉献和对长官之忠义精神。[1][6]

轶事 编辑

1950年11月,第十八军调防台湾宜兰美军已开始协防台湾,台湾海峡暂无风波,故国军乃展开大规模的整编与训练。军官们也要开始研究军事学术,及加强反共思想教育。国防部成立许多军事训练机关,分别调训各级干部。李树兰先后参加圆山训练团初、高级班受训,成绩都很优越。后来又调至陆军指挥参谋大学受训,参大所有教材、教法、作业方式等,全从美军搬过来。以李树兰时代背景和过去所受军事教育,在欠缺英语基础下,比较不容易适应。但将军仍非常努力用功,不幸是在一次测验时,他将教材带进教室,违反规定,被年轻校级教官指责。李树兰认为受训之目的在研究学习,不在考试,李树兰就在教室与教官发生冲突争执,结果参谋大学上报陆军总部予以退学。接着部队整编时,又调为少将高参闲职。[2]

晚年 编辑

将军军职20余年,国家处于外患内乱之际,不是训练部队,就是与敌人作战,东征西讨,鲜有闲暇钻研军事以外的学问。其晚年生活俭朴自持,以阅读报纸和读书来满足求知渴望。消遣就是看电视新闻、平剧、或是含饴弄孙。平日恒便衣粗服,不知者当不识其曾是叱咤疆场,辟易千军之虎将。金城新村村民曾推选李树兰担任村长多年。他曾为全村设福利社,开办幼稚园,又为各眷户争取增建砖围墙,铺修马路,遍植树木,绿化美化眷村环境,并装置路灯,设立菜市场等,以造福村民。

将军于1970年4月22日病逝,享寿63岁。昔日长官、同僚、袍泽感念其懋绩功在国家,特为举行隆重军礼治丧。四位上将国旗覆棺,总统蒋中正旌忠状及“忠勤着绩”挽额。[2]

评价 编辑

李树兰投身军旅,当初最大目的,就是抵抗日本侵略,并企望摆脱自鸦片战争以来,遭受世界列强欺压侵凌的恶梦。将军一生戎马,其八年抗日之艰险奋斗,屡建奇功,对国家贡献之大,实为中华民族之抗日英雄。石牌大捷[1]中华民国抗日战争,由劣势转为优势的一个重要战役,高层将其比作如苏、德之斯大林格勒战役。全体官兵抱必死决心,誓与要塞共存亡。经10余日艰苦血战,伤亡高达4,000余人,始终未动摇杀敌卫国之壮志,致使日军损失惨重,知难而退。这种忠勇爱国的奋战精神,不但震撼全国,也提高了民心士气,更坚定了抗日必胜的信心。战后许多中外记者及英美军官至战地参观,对国军英勇作战之精神,莫不倍加赞扬与敬佩。这也使国际间对中华民国国军的观感为之一新,增加日后军经援助,同时也提高当时中华民国国际地位。

古宁头大捷[1],是当时戡乱战争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不仅彻底消灭了来犯的全部共军,而且极具历史意义。因为自徐蚌会战惨败之后,全国民心惶惶,士气低落,共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所到之处,望风披靡。不到一年,各地守军,不是变节投共,就是不堪一击而撤退,整个大陆河山为之变色。当时台湾,难民涌至,共谍活跃,而驻防国军人数少,多属新败待整补之师。国际间对台湾前途感到悲观,咸认沦入中共之手,乃旦夕之事。幸亏在此危亡之秋,获此空前大捷,直接予当时骄狂的中共以当头棒喝,痛挫其凶焰,重振国军之士气与声威,也使国际观感为之改变。这一胜利也改变历史演进方向,使台湾免于中共之极权统治,中华民国国祚能在台湾延续。台澎金马在战后数十年中,能有安定的环境,创造繁荣的经济,过着自由民主幸福的生活,饮水思源,首先应归功于古宁头大捷。

李树兰一生热爱国家,耿介廉洁,且秉性坚毅勇猛,富于军事才华,为国家立下无数汗马功劳。对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及台湾之安定繁荣,有重大贡献。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中华民国国防部军务局史政处编印:《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八军军史》,1998年6月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1], 李诚德编著, 李树兰将军史略(见证文辑; 逝世十周年纪念文辑; 报章杂志之刊载; 李树兰将军口述及遗留文件)
  3. ^ 3.0 3.1 3.2 3.3 王禹廷著:《胡琏评传》前言,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7年6月15日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王禹廷著:《胡琏评传》,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7年6月15日
  5. ^ 李安教授:〈血战保山河〉,《中央日报》,台北,1987年10月25-26日
  6. ^ 6.0 6.1 6.2 6.3 胡琏:〈悼念李树兰将军〉,《青年战士报》, 1974年10月25日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7.20 7.21 7.22 7.23 7.24 7.25 7.26 7.27 7.28 7.29 7.30 胡琏著、王禹廷校:〈泛述古宁头之战〉,原载《传记文学》第三十一卷第五、六期,刊王禹廷著:《胡琏评传》,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7年6月15日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