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

中国三国时代发生于蜀汉和孙吴间的战争
(重定向自火燒連營

夷陵之战,又称xiāo亭之战清朝避讳称彝陵之战[9],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进攻江东之战役,是东汉末年、三国初年“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中的最后一场。221年七月,即刘备称帝三个月后,以替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气势强劲。吴王孙权立即以陆逊率军应战,陆逊以逸待劳,挡住蜀汉军攻势,后于222年八月在夷陵一带以火攻打败蜀军。

夷陵之战
三国战役的一部分

蓝色为蜀军路线、红为吴军
日期蜀汉年号:章武元年七月至二年闰六月

孙吴年号:东汉建安二十六年七月至吴黄武元年闰六月

公元221年8月中旬至222年10月中旬[1]
地点
结果 吴军大胜
领土变更 维持现状,此战之后40年三国国土基本保持不变
参战方
蜀汉 东吴
指挥官与领导者
刘备病逝
冯习 
张南 
黄权 投降(魏)
吴班
傅肜 
马良 
沙摩柯 
陈式
陆逊
朱然
孙桓
徐盛
潘璋
韩当
宋谦
骆统
步骘
兵力

总数无载
刘备支党四万人[2]

总营数五十以上(孙权传)[3]
五万人[4]
伤亡与损失

不明,蜀军损失有多种记载,
傅玄说法是八万人以上[5]
数万(见于孙权传)[6]
四十余营(夷陵一役,见于陆逊传)[7]

死者万数(马鞍山一役,见于陆逊传)[8]
无载

战事

编辑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刘备的大将关羽正在北伐樊城的空档,派兵攻打荆州以南的大部分要地[10],进而偷袭关羽[11],随后在麦城之战将关羽、关平父子擒捉斩杀,正式与刘备方反目为敌。同时孙权又以刘璋为益州牧、周泰为汉中太守,在巫县秭归设立与刘备治下区划同名的固陵郡并以潘璋为太守,计划进一步攻打刘备治下的益州[12]

隔年,远在洛阳的曹操去世,刘备听到消息后,为了探取曹营方面的动向,以便准备伐战事,便派韩冉许昌吊丧,并送上锦布等赙赠之礼向曹丕交好。曹丕知晓刘备借丧求好的意图,下令荆州刺史傅群斩杀韩冉以杜绝刘备。韩冉借病留在上庸躲过一劫,之后曹丕篡汉称帝正式建立曹魏朝,韩冉以书信告知刘备;刘备收到汉献帝已死的传闻,在群臣的上表进奉和万声拥戴下,以延续汉室大统之名自立为汉帝[13],在成都武担山之南登基,史称蜀汉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四月,刘备称帝。五月,大将张飞阆中出征前被部下反叛刺杀,尽管损失了一大战力,刘备仍旧不改伐吴念头。七月,以夺回荆州,同时替遇害的关羽报仇为由,亲率数万大军伐吴。得到消息的孙权连忙遣使求和,由诸葛瑾写信送给刘备陈说利弊,希望刘备能够打消伐吴念头。[14]刘备愤怒不答应,拒绝了孙权的求和,孙权便任命陆逊大都督率军应战。

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八月,孙权以诸侯身份承认曹丕获禅让帝位的合法性,向魏国称臣结盟纳贡,获封吴王与大将军[15]

以逸待劳

编辑

刘备率领大军进逼夷陵西界,任命冯习为大督,领军统率蜀汉全军,张南为前部,辅匡赵融廖化傅肜等将领各为别督。蜀汉将领吴班、冯习等攻破屯在巫县李异,蜀军到达秭归,武陵当地的五谿蛮遣使响应蜀军发兵。刘备还守秭归,吴班和陈式的水军屯夷陵,夹击江东的西岸。[16]

222年二月,刘备亲自从秭归进军猇亭,开通通向武陵郡的道路,并派遣侍中马良安顿、抚慰五谿蛮,赐予黄金和锦帛,同时授予他们官职和爵位,使五谿蛮相继响应蜀汉。刘备又以黄权指挥江北军等,与吴军在夷陵道对峙。刘备还派遣吴班率数千士兵设在平地立营,打算挑衅敌人进行诱敌作战;孙军诸将打算出战迎击刘备,陆逊以蜀军锐气始盛、求胜心切及乘高守险等缘故,决定先让一步,再相机决战[17],令吴军退至夷陵(今湖北宜昌北)、猇亭(今湖北宜昌东南)一带,据守有利地形。蜀军相继推进至夷陵以及宜都郡治夷道(今湖北宜都),大致收复宜都郡和东吴置的固陵郡,以廖化为宜都太守。蜀军连营数百里,并得当地土著部族的支援,声势浩大,荆南的桂阳零陵也发生叛乱以响应,只有长沙因吴军的步骘率军坐镇而没有异动。

蜀军频繁挑战,但陆逊坚守夷陵不出,孙桓也死守夷道。两军相持达半年之久,蜀军疲惫,为求速战在山谷设伏兵,并松懈防守引诱吴军来攻,但陆逊没有中计,刘备知道此计失效,乃从山谷中引出八千伏兵,陆逊此时才开始反击。[18]

火烧连营

编辑

闰六月,陆逊在大举进攻之前,先攻汉军一营,结果失利,诸将皆说这是浪费兵力、白死了许多将士,陆逊却说:“吾已晓破之之术。”陆逊发现了汉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栏组成,便决定使用火攻

吴军放火,并封锁江面,扼守夷陵要道,展开全线出击,打了刘备一个措手不及,蜀汉方面的冯习、张南沙摩柯、马良等人因此阵亡,还有杜路刘宁等人向吴军投降。吴军克营40余座,陆逊督促诸军,四面攻击之,汉军战死者数万,“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塞江而下”。傅肜程畿战死,统领江面水军的黄权因回归蜀汉的退路被吴兵截断,不得已只好率众投降魏国。只有向宠所部仍然完整。

大量参战的蜀汉将领阵亡,刘备大败,与残部退回益州,直至永安县白帝城(今重庆奉节东),随后一病不起。其先前夺取的宜都郡、东吴固陵郡皆被东吴收复。而东吴方面,徐盛潘璋宋谦等人各竞表言“刘备必可以擒获,请求再次出兵。”陆逊与朱然骆统则上言孙权:“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孙权闻奏,便下令停止追击刘备,同时调军回防曹丕。秋九月,曹丕开始攻吴[19][20]

议和

编辑

《吴书》222年12月,孙权说:“近日收到玄德(刘备)的求和书信,其已深感愧疚。孤之前之所以名西边为蜀,是因为汉献帝尚在,如今汉朝已被废除,刘备可以自名为汉中王。”于是派遣郑泉出使蜀,刘备问郑泉:“为什么吴王不回复我的求和信?莫非我名不正、言不顺?”郑泉回复刘备:“托为宗室,曹氏篡汉不先讨曹氏,反自立为帝,不得天下所认同,所以殿下一直不答复你之前的求和。”刘备听后非常惭愧。之后,孙刘两方开始恢复正常的外交往来[21]

《吴录》刘备在后来听闻魏军大出伐吴,就写信给陆逊:“如今贼军已到达江陵,若果我再次东征,将军(陆逊)能够应付不?”陆逊回信答道:“但恐怕蜀军刚破,创伤未愈,率先求和通好,且应当休养生息,不要再穷兵黩武了。若不为自己打算,就会招来另一个灭顶之灾,你若果从老远来送死,这次就无法逃走了。”[22]

《晋书》陆逊既打败蜀军,致使刘备在白帝城绝命,同时又打败魏军,挫败两国将领,因此曹魏向吴请好,蜀汉向吴乞求结盟,所以孙权改年号,鼎足而立[23]

《蜀书》222年,孙权得知刘备没有退回成都,而是持续待在离前线很近的白帝城,感到疑虑的孙权便主动遣使再次议和及探查刘备态度[24]。刘备同意并派宗玮复命。

影响

编辑

此战,刘备的汉军以八万大军的情况下先是击退东吴的前线部队,孙权陆逊迎敌后双方成对立之势。刘备虽用诡计引诱东吴出兵,但被陆逊识破。又刘备因天热在密林扎营被陆逊使用火攻造成兵士资源大量折损,虽然在此之后刘备带着残兵登上马鞍山意图重整军势,却被追击而来的陆逊下令围山包抄进一步造成其军队大量伤亡,刘备因此无力反击进而惨败,在吴军一路追击下遁逃至白帝城。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大败元气大伤,无力外征只能固守,花了数年到公元227年后,诸葛亮才有余力发兵北伐。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召成都丞相诸葛亮到其所在的永安。三月,刘备病势加重,向诸葛亮交代后事,托付蜀汉的军政大权,四月,刘备在永安宫(今奉节师范学校内)逝世,后诸葛亮遣使与东吴恢复同盟,共同对抗曹魏。东吴亦未将此战中一度失守后收复的固陵郡恢复建置,仍将其并入宜都郡

经此一役,双方实力都受到影响,蜀吴消除矛盾重修于好,自此到蜀亡时二国再无大战,同时往北与曹魏对峙。到263年魏灭蜀之战之前三国领土再无重大改变,因此夷陵之战被认为是前后三国之分界。宋末、元初史学家胡三省称:“曹公不追关羽,陆逊不再攻刘备,其所见固同也。以智遇智,三国所以鼎立欤!”

历代评价

编辑

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可以认为是重要转折,这既是刘备最大的军事失误,也是陆逊军事谋略的重要体现。当魏文帝曹丕得知刘备连营七百里,就对群臣说:“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xí)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 [25]

而对于陆逊的出色指挥,晋代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中的评语写到:“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 [26]

晋代文学家陆机在《辨亡论》称赞陆逊说:“汉王亦冯帝王之号,率巴、汉之民,乘危骋变,结垒千里,志报关羽之败,图收湘西之地。而我陆公亦挫之西陵,覆师败绩,困而后济,绝命永安。续以灞须之寇,临川摧锐,蓬笼之战,孑轮不反。”

西秦高祖乞伏干归曾对麾下诸将说:“昔曹孟德取袁本初于官渡,陆伯言摧刘玄德于白帝,皆以权略取之。”

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对于夷陵之战,写诗歌三首称赞陆逊,一是:“坐帐谈兵按六韬,安排香饵钓鲸鳌。三分自是多英俊,又显江南陆逊高。”二是:“陆逊运良筹,能分吴国忧。挥毫关将堕,焚铠蜀王羞。功业昭千载,声名播九州。至今巫峡地,草木尚添愁。”三是:“持矛举火破连营,玄德穷奔白帝城。一旦威名惊蜀魏,吴王宁不敬书生。”

清代学者邓廷罗在《兵镜》中评价说:“司马懿挑朱然,吴班挑陆逊,皆不得行其计,岂非将之有能有不能哉?”

毛泽东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五十八《吴书·陆逊传》的批语说:“土石为之,亦不能久,粮不足也。宜出澧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接不暇,可以各个击破。”

参战将领

编辑

三国演义

编辑
  • 明代《嘉靖本》、《志传本》、《李评本》均称此役为“夷陵”,清代以后的刊本均改称“彝陵”。
  • 甘宁黄忠早在夷陵之战前病死,甘宁非为蛮将沙摩柯所射杀,黄忠也并非因逞强出击而中潘璋的埋伏阵亡。
  • 周泰关兴张苞正史中并未记载参与此战,且从张飞西乡侯爵位传于次子张绍来看,张苞很可能早于张飞去世。而周泰也没斩沙摩柯。
  • 朱然潘璋等数位知名的吴国将领实在夷陵之战中立下战功,演义中则被写成战死于此战。亦因此造成之后东吴对曹魏江陵之战没有详写,并将朱然的战功嫁接给陆逊。
  • 士仁(演义被误为傅士仁)与糜芳投降东吴后并未逃回蜀汉,也未杀马忠,然而在演义中被描写两人见情况不对劲便杀死马忠逃回蜀汉,遭刘备处刑。范彊张达同理。
  • 陆逊并非演义中只有二十七岁及从未带兵的将领,大战时他其实已接近四十岁。
  • 演义中被蜀军斩杀的吴将夏恂、周泰弟周平、谭雄、史迹、崔禹均不见于史料记载。

注释

编辑
  1. ^ 兩千年中西曆換算. [2016-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5). 
  2. ^ 《魏书》曰: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
  3. ^ 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余营
  4. ^ 《三国志·吴书十三》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
  5. ^ s:三国志/卷14#刘晔注引《s:傅子#补遗下》权将陆逊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备仅以身免
  6. ^ 逊随轻重以兵应拒,自正月至闰月,大破之,临陈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刘备奔走,仅以身免.
  7. ^ 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余营。
  8. ^ 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
  9. ^ s:上谕内阁 (四库全书本)/卷130 雍正十一年四月己卯谕内阁:“朕览本朝人刊写书籍,凡遇胡虏夷狄等字,每作空白,又或改易形声。如以‘夷’为‘彝’,以‘虏’为‘卤’之类,殊不可解。揣其意盖为本朝忌讳,避之以明其敬慎,不知此固背理犯义不敬之甚者也。”
  10. ^ 当时襄阳及以北继续属曹魏
  11. ^ s:三国志/卷47#吴主_孙权:先遣吕蒙公安
  12. ^ 《三国志·刘璋传》:孙权杀关羽,取荆州,以璋为益州牧,驻秭归。璋卒,南中豪率雍闿据益郡反,附于吴。权复以璋子阐为益州刺史,处交、益界首。《三国志·周泰潘璋等传》:后权破关羽,欲进图蜀,拜泰汉中太守、奋威将军,封陵阳侯。……权即分宜都巫、秭归二县为固陵郡,拜璋为太守、振威将军,封溧阳侯。甘宁卒,又并其军。
  13. ^ s:三国志/卷32#先主_刘备注引《魏书》及《典略》
  14. ^ s:三国志/卷32#先主_刘备:六月,以子永为鲁王,理为梁王。车骑将军张飞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谿蛮夷遣使请兵。
  15. ^ s:三国志/卷02#文帝秋八月,孙权遣使奉章,并遣于禁等还。丁巳,使太常邢贞持节拜权为大将军,封吴王,加九锡
  16. ^ s:三国志/卷47#吴主_孙权:是歳,刘备师军来伐,至巫山、秭归,使使诱导武陵蛮夷,假与印传,许之封赏。于是诸县及五谿民皆反为蜀。权以陆逊为督,督朱然、潘璋等以拒之。
  17. ^ s:三国志/卷58#陆逊注引吴录,诸将并欲迎击备,逊以为不可,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闲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闲,徐制其弊耳。”诸将不解,以为逊畏之,各怀愤恨。
  18. ^ s:三国志/卷58#陆逊
  19. ^ s:三国志/卷58#陆逊:无几,魏军果出,三方受敌也。
  20. ^ s:三国志/卷47#吴主_孙权: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
  21. ^ 《三国志·吴主传》:十二月,权使太中大夫郑泉聘刘备于白帝,始复通也。江表传曰:权云:“近得玄德书,已深引咎,求复旧好。前所以名西为蜀者,以汉帝尚存故耳,今汉已废,自可名为汉中王也。”吴书曰:郑泉字文渊,陈郡人。博学有奇志,而性嗜酒,其闲居每曰:“愿得美酒满五百斛船,以四时甘脆置两头,反复没饮之,惫即住而啖肴膳。酒有斗升减,随即益之,不亦快乎!”权以为郎中。尝与之言:“卿好于众中面谏,或失礼敬,宁畏龙鳞乎?”对曰:“臣闻君明臣直,今值朝廷上下无讳,实恃洪恩,不畏龙鳞。”后侍䜩,权乃怖之,使提出付有司促治罪。临出屡顾,权呼还,笑曰:“卿言不畏龙鳞,何以临出而顾乎?”对曰:“实侍恩覆,知无死忧,至当出阁,感惟威灵,不能不顾耳。”使蜀,刘备问曰:“吴王何以不荅吾书,得无以吾正名不宜乎?”泉曰:“曹操父子陵轹汉室,终夺其位。殿下托为宗室,有维城之责,不荷戈执殳为海内率先,而于是自名,未合天下之议,是以寡君未复书耳。”备甚惭恧。
  22. ^ s:三国志/卷58#陆逊注引吴录曰:刘备闻魏军大出,书与逊云:“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不?”逊答曰:“但恐军新破,创痍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若不惟算,欲复以倾覆之余,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
  23. ^ 《晋书》而我陆公亦挫之西陵,覆师败绩,困而后济,绝命永安。由是二邦之将,丧气挫锋,势衄财匮,而吴藐然坐乘其弊,故魏人请好,汉氏乞盟,遂跻天号,鼎峙而立。
  24. ^ 三国志先主刘备传
  25. ^ 陈, 寿. 《三国志 魏书 文帝记第二》. 
  26. ^ 《三国志 吴书 陆逊传》. 
  27. ^ s:三国志/卷32#先主 刘备》:“陆议大破先主军于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
  28. ^ s:三国志/卷45#杨戏》:“时又有义阳傅肜,先主退军,断后拒战,兵人死尽,吴将语肜令降,肜骂曰:“吴狗!何有汉将军降者!”遂战死。”
  29. ^ s:三国志/卷45#杨戏》:“伟南名朝,永南兄。郡功曹,举孝廉,临邛令,入为别驾从事。随先主东征吴,章武二年卒于永安。”
  30. ^ s:三国志/卷45#杨戏》:“季然名畿,巴西阆中人也。……后随先主征吴,遇大军败绩,溯江而还,或告之曰:“后追已至,解船轻去,乃可以免。”畿曰:“吾在军,未曾为敌走,况从天子而见危哉!”追人遂及畿船,畿身执戟战,敌船有覆者。众大至,共击之,乃死。”
  31. ^ s:三国志/卷39#马良》:“及东征吴,遣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夷,蛮夷渠帅皆受印号,咸如意指。会先主败绩于夷陵,良亦遇害。”
  32. ^ s:三国志/卷58#陆逊》:“斩……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余营。”
  33. ^ s:三国志/卷45#杨戏》:“国山名甫,广汉郪人也。好人流言议。刘璋时,为州书佐。先主定蜀后,为绵竹令,还为荆州议曹从事。随先主征吴,军败于秭归,遇害。”
  34. ^ s:三国志/卷58#陆逊》:备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