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香格里拉大主教/贝尔法斯特号轻巡洋舰


贝尔法斯特号停泊于伦敦。
历史
联合王国
舰名 贝尔法斯特号
下订日 1936年9月21日
建造者 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
船厂编号 1000[1]
动工日 1936年12月10日
下水日 1938年3月17日
完工日 1939年8月3日[1]
服役日 1939年8月5日
退役日 1963年8月24日
标识 C35
格言
  • Pro Tanto Quid Retribuamus
  • (拉丁语For so much, how shall we repay?)
目前状态 1971年10月21日起为博物馆舰
技术数据
舰级 城级英语Town-class cruiser (1936)轻巡洋舰
排水量 11,550 tons
全长 613英尺6英寸(186.99米) overall[2]
全宽 63英尺4英寸(19.3米)
吃水
  • 18英尺3英寸(5.56米) forward
  • 19英尺9英寸(6.02米) aft
动力输出 80,000 shp(60,000 kW)
动力来源
速度 32(59千米每小时)
乘员 781–881 (as flagship, 1939)[3]
武器装备
装甲
舰载机 2 × 超级马林海象式水陆两用双翼机英语Supermarine Walrus (于1943年6月拆下)[6]
飞行设施

贝尔法斯特号 (HMS Belfast)是为皇家海军建造的城级轻巡洋舰。她现在永久停泊在伦敦泰晤士河上,由帝国战争博物馆运营。

城级轻巡洋舰贝尔法斯特号建造于1936年12月,为皇家海军第一艘以北爱尔兰首府命名的船舰。她于1938年圣派翠克节下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不久,贝尔法斯特号于1939年8月初开始服役。贝尔法斯特号最初参与英国对德国的海军封锁。 1939年11月,贝尔法斯特号触雷。尽管有可能遭到拆解,贝尔法斯特号仍花了两年多的时间进行大规模维修。贝尔法斯特号被增强火力、装甲并安装雷达,于1942年11月回到现役。贝尔法斯特号在1943年加入北极护航船队前往苏联。1943年12月在北角海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协助摧毁德国沙恩霍斯特号战舰。 1944年6月,贝尔法斯特支援诺曼底登陆霸王行动。 1945年6月,她被调往远东,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不久抵达的英国太平洋舰队英语British Pacific Fleet。贝尔法斯特号在1950–52韩战期间参与战斗,并于1956年至1959年进行了大规模现代化。在她于1963年进入预备舰队之前,也执行许多其他海外任务。

1967年民间发起运动将贝尔法斯特号保存为博物馆舰,避免其被报废。一个包含帝国战争博物馆、国家航海博物馆国防部的联合委员会成立,于1968年6月报告博物馆舰方案是可行的。但在1971年,政府决定不进行保存,这促私人贝尔法斯特号信托的成立,以争取对其进行保存。信托的努力取得成功,政府于1971年7月将贝尔法斯特号移交给了信托。贝尔法斯特号被移到伦敦,停泊在伦敦池英语Pool of London塔桥附近的泰晤士河上。贝尔法斯特号于1971年10月对公众开放。1978年成为帝国战争博物馆的一个分支。贝尔法斯特号是一个受欢迎的旅游胜地,2019年共接待327,000多名游客。 [8]作为国家博物馆的分支和国家历史舰队英语National Historic Fleet的一部分,贝尔法斯特号得到数位文化传媒和体育部、门票收入以及博物馆商业活动的支持。

设计 编辑

 
贝尔法斯特号 A 号炮塔弹药库炮架上的炮弹。

贝尔法斯特号是城级轻巡洋舰的三号舰。城级英语Town-class cruiser (1936)始建于1933年,以应对大日本帝国海军最上级重巡洋舰最上级排水量为11,200吨,装有15座6英寸(152毫米)炮,最高时速超过35(65千米每小时;40英里每小时) 。根据英国海军部的要求,新巡洋舰为9,000吨级,装备十二座6英寸炮,装甲能承受8英寸(203毫米)炮弹,最高速度为32节(59千米每小时),装备的水上飞机使其可以进行大范围的巡逻,并有自我防空能力。 [9]海军建造总监英语Director of Naval Construction的主导下,新设计在1933年改进。 [10]新舰级的首舰,重9,100吨的南安普敦号英语HMS Southampton (83)和她的姊妹舰纽卡斯尔号英语HMS Newcastle (C76),根据1933年的估价订购。 [11]有另外三艘巡洋舰根据此设计建造。在1935–36年又建造三艘以稍大的9,400吨设计的巡洋舰[11]1935年,海军部渴望提高这些巡洋舰的火力,以和日本最上级重巡洋舰与美国布鲁克林级轻巡洋舰的火力比肩,这两者都配备15座6英寸炮。 [10]海军拒绝五座三联装炮塔的设计,因为这是不切实际的。而另一种四座四联装炮塔的设计因为无法开发出有效的四联装炮塔而被拒绝。 [12] 1936年5月,海军部决定安装三联装炮塔的设计,并增加甲板装甲。 [13]这种改进的设计成为万吨的爱丁堡级,其得名于贝尔法斯特号的姊妹舰爱丁堡号[11]。贝尔法斯特号于1936年9月21日向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订购, [14]她的龙骨于1936年12月10日安放。 [14]她的预算为2,141,514英镑;其中火炮值75,000英镑,两架超级马林海象式英语Supermarine Walrus值66,500英镑。 [15] 1938年3月17日圣派翠克节,由首相内维尔·张伯伦的夫人安妮·张伯伦英语Anne Chamberlain主持下水。 [14]下水仪式由百代新闻社拍摄。 [16]1939年3月至8月,贝尔法斯特号进行装修与海试。 [2] [14]

 
贝尔法斯特号的一个锅炉的简图。

完工后,贝尔法斯特号总长613英尺6英寸(187.0米),63英尺4英寸(19.3米),吃水深度为17英尺3英寸(5.3米)。在试航期间,她的标准排水量为10,420长吨(10,590公吨) 。 [4]她的动力来源为四座三筒式英语Three-drum boiler海军锅炉,推动帕森斯齿轮蒸汽涡轮机,驱动四个螺旋桨轴。 [2]她的最高航速为32.5节(60.2千米每小时;37.4英里每小时)。贝尔法斯特号能运载2,400长吨(2,400公吨)的燃油, [4]这使她能以13节(24千米每小时;15英里每小时)航行8,664海里(16,046千米;9,970英里) 。 [5]

贝尔法斯特号的主要武器包括配备海军火控系统英语Admiralty Fire Control Table的4座三连装Mk XXIII 6英寸炮,每管主炮每分钟最高可发射八发炮弹,全舰每分钟可以发射最多96发炮弹。 [5]她的副炮为六座双连装4英寸炮。她最初的近程防空武器是两座八连装2磅重“砰砰”炮,还有两座四联装维克斯.50机枪。她还装备两座三联装Mk IV 21英寸(533 mm)英语British 21-inch torpedo鱼雷管,及十五个 Mk VII 深水炸弹[2] [4]

贝尔法斯特号的主装甲带厚4.5-英寸(114-毫米),甲板及弹药库装甲为3英寸(76毫米),机房装甲为2英寸(51毫米), [4]6英寸炮塔装甲为4英寸(102毫米)。 [5]

 
贝尔法斯特号其中一架超级马林海象水陆两用双翼机英语Supermarine Walrus。约1942年至1943年于一个冰岛峡湾中拍摄

贝尔法斯特号搭载由弹射起飞的两架超级马林海象水陆两用双翼机英语Supermarine Walrus。飞机可以从前部上层建筑后部的D1H弹射器发射,然后用安装在前部烟囱两侧的两台起重机从水中回收。飞机存放在前部上层建筑的两个机库中。 由舰队航空队第700海军航空中队英语700 Naval Air Squadron贝尔法斯特号小队操作,[3]

第二次世界大战 编辑

1939年–1942年:服役,俘获船舰、触雷与维修 编辑

贝尔法斯特号于1939年8月3日出发前往朴次茅斯,并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一个月的1939年8月5日服役。她的第一任船长是 G.A. 斯科特(G A Scott)上校,船员761名,隶属本土舰队第二巡洋舰中队英语2nd Cruiser Squadron。 8月14日,贝尔法斯特号参加了她的第一次演习“希珀尔行动”(Operation Hipper) ,在这次演习中,她扮演试图逃入大西洋的德国通商破坏者英语commerce raider。贝尔法斯特号通过危险的彭特兰海峡,成功逃脱了本土舰队。 [17]

1939年8月31日,贝尔法斯特号被转移到第十八巡洋舰分舰队英语18th Cruiser Squadron。第18巡洋舰分舰队队以奥克尼群岛的斯卡帕湾为基地,是英国对德国实施海上封锁的努力的一部分。德国第二天入侵波兰。英法两国于9月3日向德国宣战。当天早上11:40,贝尔法斯特号收到消息“立即对德国发动敌对行动”。 [18] 9月8日,贝尔法斯特号从斯卡帕湾出发,与胡德号战斗巡洋舰Hood( Renown ,贝尔法斯特号的姊妹舰爱丁堡号和四艘驱逐舰在海上巡逻,目的是拦截从挪威返回的德国船舰。他们特别搜寻北德意志-劳埃德轮船欧罗巴号(“SS”号 )。但没有发现任何敌军船只。 [18] 9月25日,贝尔法斯特号参加救援潜艇旗鱼号英语HMS Spearfish,期间贝尔法斯特号遭到德国飞机的攻击,但未受到任何损害。 [19] 1939年10月1日,贝尔法斯特号离开斯卡帕湾前往北海巡逻。 10月5日,贝尔法斯特号拦截并登上一艘与六艘捕鲸船一同航行的中立挪威工厂船。 [20] 10月8日,贝尔法斯特号看见了瑞典商船 C. P. Lilljevach,因为恶劣的天气中,贝尔法斯特号没有拦截或登舰。第二天,贝尔法斯特号登上挪威船泰因号(Tai Yin)。泰因号被海军部列为可疑船舰,所以贝尔法斯特的一船员将她带到柯克沃尔进行调查。 [21] 10月9日,贝尔法斯特号在法罗群岛西北50英里(80千米)截获德国13615吨的定期船北角号(Cap Norte)。北角号伪装成中立的瑞典船安科纳号(SS Ancona),试图从巴西返回德国。她的乘客包括德国后备人员。 [17]根据海军部的奖金规则英语Prize rules,贝尔法斯特'号上的船员后来收到奖金。 [22] 10月12日,贝尔法斯特登上瑞典船乌德霍尔姆号(Uddeholm),该船也由一名船员带到到柯克沃尔。 [23] 10月13日晚,贝尔法斯特号返回港口,是收到空袭情报之后,停泊在斯卡帕湾中的少数几艘船舰之一。那天晚上,皇家橡树号战舰被潜入锚地的德国潜艇U-47的鱼雷击沉。第二天早晨,贝尔法斯特号前往母羊湖英语Loch Ewe[24]

11月10日,贝尔法斯特号被解除巡逻北部的任务,并被调至第二巡洋分舰队。这个分舰队是以罗赛斯为基地的独立打击部队。 11月21日,贝尔法斯特号参加该分舰队的第一次出击,一次炮击演习。在 10:58 她在离开福斯湾时触发一颗磁性水雷,导致贝尔法斯特号的龙骨和其中一个发动机锅炉房损坏。 [25]二十名官兵因爆炸受伤需要住院治疗,另有26人受到轻伤。一名二等油漆工亨利·斯坦顿(Henry Stanton)因爆炸导致头部受伤住院,后来身亡。 [26]拖船 Krooman 号停止拖曳靶船,将贝尔法斯特号拖到罗赛斯进行初步修理。 [25]

初步评估显示虽然水雷对船壳几乎没有直接的损害,只有一间锅炉房正下方的一个小洞,但爆炸的冲击造成严重的扭曲、机械损坏、甲板变形,并使龙骨向上弯曲三英寸。 1940年1月4日,贝尔法斯特号退役为保养及维修状态,由罗斯西造船厂英语Rosyth Dockyard负责维修,她的船员被分散到其他船舰。到6月28日,她已经得到充分的修理,可以航行到德文波特英语HMNB Devonport。6月30日,贝尔法斯特号在 H. W. Parkinson 少校的指挥下抵达。 [27]

 
贝尔法斯特号船体损坏,于旱坞中进行修理。

贝尔法斯特号的船体进行拉直,重建和加固的工作。她的装甲带被加长并增厚。武器升级为更新的2磅重“砰砰”炮,防空武器两座四联装维克斯.50机枪被取代为五座双联装和八支单装厄利孔20毫米机枪。贝尔法斯特号的主炮、副炮与防空炮也安装了火控雷达。她在1942年11月安装的雷达包括:一套284型英语List of World War II British naval radar#Type 284和四套283型英语List of World War II British naval radar#Type 283用于主炮,三套285型英语Type 285 radar用于副炮,两套282型英语List of World War II British naval radar#Type 282用于两磅防空炮。她还收到273型英语List of World War II British naval radar#Type 273通用水面预警雷达、用于识别敌友的251型和252型以及用于空中预警的281型英语Type 281 radar和242型。她1942年的电子套件还包括270型声呐[6]由于重量增加,所以在船体中部引入了凸起,以提高稳定性并提供额外的纵向强度。她的增加到69英尺(21米),舰艏吃水深度增为19英尺(5.8米),舰艉为20英尺2英寸(6.15米)。[6]她的排水量增加到11,550 吨。

1942年–1943年:重新服役,北极护航与北角海战 编辑

 
伯纳特少将在贝尔法斯特号的船舱中。

贝尔法斯特号斯卡帕湾于1942年11月3日在德文波特重新服役,并由在弗雷德里克·帕拉姆英语Frederick Parham上校指挥。 [6] [29]贝尔法斯特号重返本土舰队,成为第十巡洋舰分舰队英语10th Cruiser Squadron旗舰,悬挂曾指挥本土舰队驱逐舰区舰队的罗伯特·伯内特英语Robert Burnett少将的旗帜。 [30]该舰队负责护送北极船团英语Arctic convoys of World War II前往苏联,这是从斯卡帕湾冰岛基地开始的危险任务。她的雷达装备减少贝尔法斯特号需要进行的空中监视。她的飞机是在1943年6月下船[31]。贝尔法斯特号在整个1943年从事护航和巡逻封锁。同年10月5 –6日,贝尔法斯特号在领袖行动英语Operation Leader中掩护游骑兵号航空母舰挪威北部海域博德附近对德国航运发动空袭。 [32]

1943年12月26日,贝尔法斯特号参加北角海战。这场战斗发生在极夜,有两支强大的皇家海军舰队参与。第一支舰队由第十巡洋舰分舰队的诺福克号重巡洋舰英语HMS Norfolk (78)雪菲尔号轻巡洋舰与贝尔法斯特号及三艘驱逐舰组成。第二支舰队有约克公爵号牙买加号轻巡洋舰英语HMS Jamaica (44)与四艘驱逐舰。 1943年12月25日圣诞节,纳粹德国的沙恩霍斯特号战舰离开挪威北部港口以袭击前往苏联的护卫船队 JW55B。第二天,第一支舰队遇到沙恩霍斯特号并阻止她攻击船队,使其受到英国巡洋舰的伤害后迫使她回港。沙恩霍斯特号途中被第二支舰队拦截,并被联合编队击沉。贝尔法斯特号在这场战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第十巡洋舰分舰队的旗舰,她是最早遇到沙恩霍斯特号的船舰之一,协调分舰队对船队的防御。沙恩霍斯特号离开船队后,博内特海军上将指挥贝尔法斯特号在视线范围外用雷达定位沙恩霍斯特号,使其被约克公爵号拦截。 [33]

1944年:铁必制号和诺曼地登陆 编辑

北角海战后,贝尔法斯特号在科拉湾加油,于1944年元旦到达斯卡帕湾补充燃料,弹药和储备。贝尔法斯特号于1月10日驶向罗赛斯,船员在那里休了一段时间。 1944年2月,贝尔法斯特号继续北极护航船队任务。1944年3月30日,贝尔法斯特与钨行动英语Operation Tungsten的掩护船队一铜航行,该行动旨在以舰队航空兵对德国铁必制号战舰进行空袭。 [34]铁必制号是德国海军的最后幸存的主力舰,停泊在挪威北部的阿尔塔峡湾英语Altafjord。 4月3日来自胜利号航空母舰英语HMS Victorious (R38)愤怒号航空母舰英语HMS Furious (47)的42架梭鱼式鱼雷轰炸机由八十架战斗机的护航,达成14次命中,瘫痪铁必制号两个月。其中一架梭鱼式被击落。 [34] [35]贝尔法斯特号于4月23日至5月8日在罗赛斯小修,而船员则休息一段时间。 5月8日,贝尔法斯特重返斯卡帕湾,并在乔治六世访问本土舰队期间担任国王的座舰。 [36]

 
贝尔法斯特号以4英寸炮于夜间轰炸诺曼底的德军阵地。

诺曼底登陆中贝尔法斯特号担任轰炸部队E的旗舰,悬挂海军准将弗雷德里克·达勒姆普·汉密尔顿英语Frederick Dalrymple-Hamilton的旗帜,支持英军和加拿大部队在黄金海滩英语Gold Beach朱诺海滩英语Juno Beach的登陆。 6月2日,贝尔法斯特号离开克莱德河前往轰炸区。那天早上,总理温斯顿•丘吉尔宣布打算与舰队一起出海,在贝尔法斯特号上见证登陆。盟军最高司令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将军和第一海务大臣安德鲁·坎宁安爵士反对。在国王的干预下最终阻止丘吉尔前往。 [36]

入侵定于6月5日开始,但恶劣的天气迫使入侵推迟24小时。6月6日凌晨5:30,贝尔法斯特号向滨海韦尔的一座德国炮台开火,压制其火力,直到该地点被英国格林霍华德步兵团英语Green Howards第7营占领。 6月12日,贝尔法斯特号支援加拿大军队从朱诺海滩向内陆转移,并于6月16日返回朴次茅斯补充弹药。两天后,她回到诺曼底进行进一步轰炸。 7月6日晚上,贝尔法斯特号受到德国鱼雷快艇的威胁。她起锚并进入烟幕隐蔽。 [37]7月8日,贝尔法斯特号作为查恩伍德行动英语Operation Charnwood的一部分,在罗伯茨号英语HMS Roberts (F40)浅水重炮舰罗德尼号战舰,于欧洲海域发射最后一轮炮弹。 [39] 7月10日,她驶向斯卡帕,此时在法国的战斗已向内陆移动,超出其射程范围。 [37] [40]在诺曼底的五个星期,贝尔法斯特号发射1,996发6英寸炮。 [41]

1945年:远东 编辑

1944年7月29日,贝尔法斯特号的指挥权由帕拉姆(Parham)上校移交给迪克(R.M. Dick)上校。1945年4月,贝尔法斯特号进行改装。船舱被改善以适应远东的热带环境。贝尔法斯特号更新了防空武器和火力控制系统,以应对日本的特别攻击队。至1945年5月,贝尔法斯特号已安装两座八联装、四座四联装、四支单装2磅炮。她还装备14座厄利孔20毫米机炮[42]贝尔法斯特号两座最靠后的4英寸炮被拆下,其余的都装有远端操控英语List of British ordnance terms#RPC。她空荡荡的机库被改成船员住所,飞机弹射器被拆除。 [7]

 
贝尔法斯号于1945年8月在雪梨港停泊。

她当时的雷达包括一套277型英语Type 277 radar,取代273型英语List of World War II British naval radar#Type 273用于海面预警。她的281型空中预警雷达被单天线281B型取代,而293型Q英语Type 293 radar则被安装用于近距离测高和海面预警。274型英语List of World War II British naval radar#Type 274用于主炮的射击方向。 [43] [31] 1945年6月17日,欧洲战争结束,贝尔法斯特经直布罗陀马耳他亚历山大塞得港亚丁科伦坡雪梨驶向远东。到8月7日她到雪梨时,贝尔法斯特已经成为英国太平洋舰队英语British Pacific Fleet第二巡洋舰分舰队的旗舰。在雪梨贝尔法斯特号进行另一次短暂的改装,为她的近程武器增加五门40 毫米博福斯炮。贝尔法斯特原本会参加没落行动,但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投降[7]

1945年–1950年 编辑

 
贝尔法斯特号于1950年5月抵达日本吴市

战争结束后,贝尔法斯特号留在远东地区,在日本、中国和马来亚的港口间航行。1947年8月20日贝尔法斯特号驶向朴次茅斯。她在那里进入预备舰队并接受改装。他的涡轮机被打开进行维护。她还收到另外两座单装波佛斯机枪,代替两支2磅单装机枪。 [42]贝尔法斯特号于1948年9月22日重新服役。在返回远东之前,她于10月20日访问她的故乡贝尔法斯特。1948年10月21日特拉法加纪念日英语Trafalgar Day,贝尔法斯特号的船员在城市中游行。隔天,贝尔法斯特号接受银色的舰钟,这是贝尔法斯特市民的礼物。 [44]她于10月23日启航前往香港,加入皇家海军的远东舰队,于12月下旬抵达。到1949年,中国的政治局势岌岌可危,国共内战即将结束。作为第5巡洋舰分舰队的旗舰,贝尔法斯特号是1949年4月的紫水晶号事件期间远东舰队的总部。贝尔法斯特号于1949年留在香港,1950年1月18日前往新加坡。1950年1月至3月,她在那里进行小型改装,并于6月加入远东舰队的夏季巡航。 [45] 1950年6月25日,贝尔法斯特号访问日本函馆时,朝鲜军队越过北纬38度线,发动朝鲜战争[46]

1950年–1952年 韩战 编辑

 
1951年3月:贝尔法斯特号停泊向朝鲜半岛西海岸的敌军集中区域齐射。

随着韩战的爆发,贝尔法斯特号成为联合国海军的一部分。贝尔法斯特号最初是美国海军第77特遣队英语Task Force 77 (United States Navy)的一部分,为了独立作战,她于1950年6月5日离开特遣队。1950年7月至8月初,贝尔法斯特号进行沿海巡逻,并以日本长崎县佐世保为母港。从7月19日开始,贝尔法斯特号朱诺号英语USS Juneau (CL-119)陪同下支援在雍多(Yongdok)附近作战的部队。那天,贝尔法斯特号用她的6英寸炮发射350发炮弹,并被美国海军将官称赞为“直射舰”。 [nb 1] [47]她于8月6日启航前往英国进行短暂但必要的改装,此后她再次启航前往远东,并于1951年1月31日回到佐世保。 [47]

 
贝尔法斯特号于1952年与海洋号轻型航空母舰英语HMS Ocean (R68)在韩国外海巡弋。

1951年间,贝尔法斯特号进行多次沿海巡弋并轰炸许多目标。她于6月1日到达新加坡进行改装,并于8月31日返回巡逻。 1951年9月,贝尔法斯特号为救援行动提供防空掩护,以获取敌方坠毁的MiG-15战斗机。贝尔法斯特号继续轰炸和巡逻。经过一个月的离开,贝尔法斯特号于12月23日返回行动。 [48]

1952年,贝尔法斯特号继续她的沿海巡弋任务。 1952年7月29日,贝尔法斯特号在与伍尔萨里岛(Wolsa-ri island)炮台交战时敌人炮火命中。一颗75 毫米炮弹击中一个前舱,杀死一名吊床上来自中国的英国水手,并打伤另外四个中国人。这是贝尔法斯特号在韩国服役期间唯一一次被敌人炮火击中。 1952年9月27日,另外两艘城镇级巡洋舰[[姊妹舰|伯明翰号英语HMS Birmingham (C19)]]和[[姊妹舰|纽卡斯尔号英语HMS Newcastle (C76)]]接替贝尔法斯特号,使其返回英国。贝尔法斯特号在战区航行80,000英里(130,000千米) ,并在朝鲜战争期间发射8000多发6英寸炮弹。她于1952年11月4日在查塔姆退役,并于12月1日进入德文波特的预备舰队。 [49]

1955年– 1963年 现代化和最后服役 编辑

 
现代化的贝尔法斯特号:封闭的舰桥,笼式舰桅英语Lattice mast40毫米波佛斯双联装炮座。

在预备舰队中的贝尔法斯特号命运未定。战后国防预算削减导致人力密集的巡洋舰操作成本太高。直到1955年3月,海军才决定将贝尔法斯特号现代化。现代化工作于1956年1月6日开始。尽管仅被描述为扩充改装,对这艘大型中年巡洋舰而言,其造价昂贵。耗费550万英磅[50]的改装包括:为40毫米与双连装4英寸炮安装独立的新的 MK 5 MRS8 火控系统、4英寸炮的炮塔旋转角速度提高到每秒20度、保护船舰的关键部位免受核,生物或化学攻击。最后一项的改装意味着要扩大并封闭她的舰桥,形成一个两层,五边的上层建筑,从根本上改变她的外型。最重大的变化是为较小的船员提供更好的住宿条件,更满足非战时的需求。她的三脚架桅杆被笼式舰桅英语Lattice mast取代,木制甲板除了后甲板外被钢取代。 [51]贝尔法斯特号于1959年5月12日在德文波特重新服役。 [52]她的近程武器标准化为6座双连联装波佛斯炮,她的近程武器火控系统也标准化为8座装有262型英语List of World War II British naval radar雷达的近距离瞄准器。 [31]她1959年的雷达装置包括配合主炮的两座274型英语List of World War II British naval radar#Type 274可以锁定及追踪的雷达辅助瞄准器,用于对付海陆目标,(其他1950年代对三艘Town巡洋舰以及纽芬兰的HMS和锡兰的HMS进行了巡洋舰重建,只有一个主274号主管,限制其表面有效性)293Q型英语Type 293 radar用于测高和海面预警、960M型用于空中预警,974型用于海面预警。 [53]为了减轻重量,她的鱼雷管被拆除。 [53]贝尔法斯特号安装174型、176型的现代被动式声纳,并在螺旋桨轴上安装降噪橡胶绝缘层。 [54] 

贝尔法斯特号于1959年12月16日到达新加坡。1960年大部分时间贝尔法斯特号都待在海上演习,并在香港婆罗洲印度锡兰澳大利亚菲律宾日本的港口停靠。 1961年1月31日,贝尔法斯特号重新服役,由摩根·摩根·吉尔斯英语Morgan Morgan-Giles上校指挥。贝尔法斯特号在其最后的海外任务中参加远东的许多演习,并于1961年12月在坦噶尼喀达累斯萨拉姆举行的独立仪式提供仪队。 [55]

1961年计划将贝尔法斯特号改装为两栖作战直升机巡洋舰。两座后部的6英寸炮塔将被拆除,改装为一个直升机甲板和两个机库,可容纳四架威塞克斯式直升机。四英寸的机枪将被吊架与登陆艇取代。两座锅炉室仅使用一座,加上减少武器装备和船员,所释出的空间用以运载两个步兵,包括30名军官和其他230人。该计划于1961年12月因转换所需的时间太长遭到否决,。 [56]

 
1962年贝尔法斯特号于˙夏威夷珍珠港

贝尔法斯特号于1962年3月26日离开新加坡,经香港关岛珍珠港旧金山西雅图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巴拿马特立尼达前往英国。她于1962年6月19日到达朴次茅斯。

贝尔法斯特号于7月再次进入现役,并于11月23日至29日最后一次访问贝尔法斯特,然后于1963年2月25日进入预备舰队。 1963年7月,贝尔法斯特号最后一次重新服役,搭载皇家海军后备队的船员和数名海事青年团成员,并升起海军预备役少将休·马泰尔(Hugh Martell)的旗帜。贝尔法斯特号与16艘海军后备队扫雷舰一起前往直布罗陀,于8月10日在地中海进行为期两周的演习。 [57]马泰尔的讣告认为这项任务是一个经过充分判断的创新,“很大程度上恢复新海军后备队的信心和形象”。新的海军后备队于1958年与皇家海军志愿预备役进行合并。 [58]

1963年–1971年 预备舰、退役与保存 编辑

贝尔法斯特号于1963年8月24日回到德文波特进行短暂的改装以准备退役。1963年12月贝尔法斯特号退役进入预备队。1966年1月,部分船舰和动力系统重新启用,从1966年5月至1970年,她停泊在费勒姆溪作为朴茨茅斯预备舰队的宿舍船[57]当贝尔法斯特停靠在费勒姆溪时,帝国战争博物馆对保留6英寸炮塔感兴趣。炮塔将代表许多巡洋舰舰级,与博物馆的一对15英寸海军炮互补。 [57] 1967年4月14日,博物馆工作人员参观同样停泊在费勒姆溪的冈比亚号英语HMS Gambia (48)冈比亚号英语HMS Gambia (48)的船体已经严重恶化,因此人们开始关注跑存贝尔法斯特号的可能性。帝国战争博物馆、国家航海博物馆国防部成立一个联合委员会。该委员会于1968年6月报告该计划实际且经济。但1971年初,政府财政部主计长决定不予保留。 [57] 1971年5月4日,贝尔法斯特号被减轻重量以等待报废。[57]

1971年– 1977年 贝尔法斯特号信托 编辑

在被政府拒绝之后,一个私人信托贝尔法斯特号信托成立以争取保护该船,主席是1961年1月至1962年7月担任贝尔法斯特号舰长的海军少将摩根·摩根·吉尔斯英语Morgan Morgan-Giles爵士。[57] 作为温彻斯特的国会议员摩根·摩根·吉尔斯英语Morgan Morgan-Giles于1971年3月8日在下议院演讲。他形容贝尔法斯特号处于“一个非常美妙的保存状态”,而为国家保存贝尔法斯特号代表着“抓住最后机会”。 支持摩根·摩根·吉尔斯英语Morgan Morgan-Giles的议员中有戈登·巴吉尔英语Gordon Bagier议员  ,他是贝尔法斯特号上的皇家海军炮手,曾参与沙恩霍斯特号的沉没和诺曼底登陆。代表政府的海军部副部长彼得·柯克英语Peter Michael Kirk表示,贝尔法斯特号是“海军在过去20年中拥有的最古老的舰船之一”, 但他无法阻止拆除船上的可移动设备,因为这已经执行很久了而无法停止。但是,他同意推迟关于报废贝尔法斯特号的任何决定,以允许信托提出正式建议。 在信托的努力下,政府同意于1971年7月将贝尔法斯特移交给受托人,由海军中将英语Vice-admiral (Royal Navy)唐纳德·吉布森(Donald Gibson)爵士为第一任首席执行官。在八月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信托宣布了“海马行动”,[59] 该计划将贝尔法斯特号带到伦敦。她从朴次茅斯经蒂尔伯里(Tilbury)被拖到伦敦,并被改装成博物馆。[60] 1971年10月15日,她被拖到塔桥上的泊位,停靠在一个河床中被挖出的大坑里,系在两座系船柱上。

她于1971年10月21日特拉法加纪念日英语Trafalgar Day向公众开放。这个日期意义重大,因为贝尔法斯特号是自纳尔逊勋爵的旗舰胜利号战舰以来该国保存的第一艘海军船舰。[61] 尽管不再属于皇家海军,贝尔法斯特号仍被特别允许升起白船旗

这艘博物馆舰的开放受到好评。1972年,贝尔法斯特号获得英国观光局英语VisitBritain颁发的“来英国”奖杯。[62] 贝尔法斯特号的修复得到个人、皇家海军和商业机构对的支持。例如1973年,面包糕饼同业公会英语Worshipful Company of Bakers为船上的英国海陆空三军合作社与烘焙坊提供展示用面包。[62]1974年,舰桥、前锅炉室和机房等区域已得到修复和装潢。该年 的团队还对船舶的任务中心进行翻新,贝尔法斯特号的六座双联装波佛斯防空炮及火控系统也再次归来。[62] 至1975年12月,贝尔法斯特已接待1,500,000名访客。[62] 1976年,贝尔法斯特号与英国陆军皇家阿尔斯特步兵团英语Royal Ulster Rifles的继任者皇家爱尔兰游骑兵英语Royal Irish Rangers重新建立隶属。[63][62] 同年皇家海军业余无线电协会英语Royal Naval Amateur Radio Society恢复舰桥的无线室至正常运作状态。[64][65]

1978年至今 帝国战争博物馆 编辑

至1977年,贝尔法斯特号信托的财务状况变得微不足道,帝国战争博物馆寻求将其合并的许可。 1978年1月19日,教育和科学大臣雪莉·威廉姆斯英语Shirley Williams接受这项提议,称贝尔法斯特号“展现我们历史和技术重要阶段的独特性”。 贝尔法斯特号于1978年3月1日被转移至博物馆, [62]并成为帝国战争博物馆的第三分支。1998年10月,贝尔法斯特号协会成立以使前船员团聚。 [66]帝国战争博物馆的声音档案馆还试图记录前船员的口述历史[62]

保存 编辑

 
在安装新桅杆的过程中,一艘浮船停泊在贝尔法斯特号旁。摄于 2010年9月。

自从被转移伦敦,贝尔法斯特号进过两次旱坞以长期保存。 1982年,她在提伯利进坞。1999年6月贝尔法斯特号被拖到朴茨茅斯。这是她28年来第一次出海,因此需要获得海事和海岸警卫队的适航证明。 [62]在船坞里,贝尔法斯特号的整个船体被清洗,喷砂和重新粉刷,检查船板与超声波检查。 [67]预计到2020年,她都不需要进入旱坞。 [62]贝尔法斯特号原计划于1999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55周年抵达朴次茅斯,但由于恶劣的天气而迟到一天。 [68]在保养工作中,贝尔法斯特船体和干舷被漆上海军第25型迷彩,她从1942年11月至1944年7月使用这个迷彩。这遭到部分人士反对,原因是二战时期的第25型迷彩与1956年1月至1959年5月改装所采用的当前迷彩之间造成的时代错置[62]2006年建立的数字化、文化,媒体和体育部国家历史船咨询委员会于将贝尔法斯特号列为国家历史舰队英语National Historic Fleet的一部分。[69] [71]

2010年5月9日,贝尔法斯特号上举行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结束65周年的仪式。北极护航船队的退伍军人参加仪式并接受俄罗斯大使尤里·费多托夫英语Yuri Fedotov颁发的奖章。在仪式上宣布圣彼得堡附近北方造船厂制造两个新的桅杆,以作为修复的一部分。 [72]。用以替代被腐蚀原件的新桅杆制造成本由俄罗斯企业赞助,据报道为500,000英镑。 [73] [76]桅杆的修复包括从两个桅杆上拆下配件,以便分别进行修复。旧的桅杆将被切成数段,竖立新的桅杆,并更换原始配件。 [77] 2010年10月19日的仪式中新桅杆启用,贝尔法斯特号的退伍军人、菲利普亲王、俄罗斯大使馆官员和政府官员出席此仪式。 [78]

2017年,皇家海军宣布26型护卫舰的三号舰将命名为贝尔法斯特号。同时,帝国战争博物馆表示博物馆将更名为贝尔法斯特号(1938)以避免混淆。[79][80]

解释 编辑

 
前段舱的北极起居舱。
从观光船上拍摄贝尔法斯特号博物馆。

当贝尔法斯特号首次向公众开放时,访客仅能参观上层甲板和前部上层建筑。 [62]截至2011年,共有九个甲板向公众开放。人们可以从泰晤士河南岸人行道通过一条人行通道进入后甲板。帝国战争博物馆关于贝尔法斯特号的指南将分为三大部分。 [81]第一个是“船上生活”,着重于在海上服役的经验。船上修复后的各种设施,例如病房、厨房、洗衣房、教堂、餐厅与与英国海陆空三军合作社,及穿着水手服的船员蜡像,说明船员的生活状况 。 [82]自2002年起,学校和青年团体能够在贝尔法斯特号过夜,在经过翻新的1950年代餐厅上的双层床上睡觉。 [62] [83]

第二部分“内部作业”位于水线下由装甲带保护,包括核心机械,机电和通信系统。展示的空间有发动机、锅炉室、发送站(有海军火力控制系统英语Admiralty Fire Control Table ,为机械计算机)、前部操控室和一座六英寸炮弹室与弹药库[84]第三部分为“工作岗位”,位于上层甲板和前部上层建筑,包括船舰的装备、火力控制和指挥设施。 [85]向公众开放的区域包括手术室、舰桥和火炮指挥平台。 2011年,其中两个区域进行重新诠释英语Heritage interpretation。作战室恢复到小马快递行动时的样貌,于1961年在北婆罗洲外举行的大型英澳美联合军事演习。另一个重新诠释英语Heritage interpretation的区域为能视听互动的战情平台。 [86] [89]

 
萨默塞特号巡防舰英语HMS Somerset (F82)萨默塞特郡与贝尔法斯特号。

2011年7月,6英寸Y炮塔内部使用视听装置和音效以重现炮手在北角海战中的经历。 [90]为了展示舰炮的射程,六英寸A和B炮塔瞄准12英里(19)外位于伦敦郊区的M1高速公路伦敦匝道服务区英语London Gateway services[91]4英寸的炮架和炮弹升降机机维持可运作状态并在空包弹射击展示由英国皇家海军后备队的历史重现小组操作。 [81] [92]除了向参观者开放的各个区域外,还为船舱改装为专用展览空间。常设展览包括“贝尔法斯特号于战争与和平”和“海上生活”。 [62]贝尔法斯特号入场费涵盖多国语言导览服务。 [93]

贝尔法斯特号也是伦敦市立海军青年团的总部。[94]贝尔法斯特号在伦敦市中心享有声望,因此常有其他船只靠泊。 2007年10月,贝尔法斯特号举行领航船英语Lighthouse tender加勒蒂亚号英语THV Galatea的命名仪式,女王菲利普亲王皆出席该典礼。 [95]

2011年的事故 编辑

2011年11月29日,在翻修工程中与船体相连的一段舷梯坍塌导致两名工人轻伤。 事故发生后,该船暂停开放。 [96]事故发生后,该船暂停开放。 [97]后来的调查确定舷梯的坍塌是由承包商在整修工作中切穿舷梯的结构引起的。 [98]贝尔法斯特号于2012年5月18日重新开放。 [99]

暂停开放导致用以取代零售和入口建筑的河岸双层建筑建设工程延迟。该建筑于2011年10月获得开发许可英语Planning permission,将提供咖啡厅、商店、入场区域及一个屋顶酒吧,其原本预计在2012年夏季完成。 [100]该结构于2013年4月开放。 [99]

笔记 编辑

  1. ^ The admiral is not identified in Wingate (2004), but may have been Rear Admiral John Higgins, for whom Juneau was flagship.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McCluskie, Tom. The Rise and Fall of Harland and Wolff. Stroud: The History Press. 2013: 146. ISBN 978-0-75248-861-5. 
  2. ^ 2.0 2.1 2.2 2.3 Wingate 2004,第11页.
  3. ^ 3.0 3.1 Wingate 2004,第28页.
  4. ^ 4.0 4.1 4.2 4.3 4.4 Watton 1985,第9页.
  5. ^ 5.0 5.1 5.2 5.3 Wingate 2004,第12页.
  6. ^ 6.0 6.1 6.2 6.3 Wingate 2004,第39–40页.
  7. ^ 7.0 7.1 7.2 Wingate 2004,第58–61页.
  8. ^ ALVA - Association of Leading Visitor Attractions. www.alva.org.uk. [28 October 2020]. 
  9. ^ Wingate 2004,第7页.
  10. ^ 10.0 10.1 Watton 1985,第6页.
  11. ^ 11.0 11.1 11.2 Wingate 2004,第8页.
  12. ^ Watton 1985,第6–7页.
  13. ^ Watton 1985,第7页.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Wingate 2004,第9页.
  15. ^ History of HMS Belfast: Building and Launch. Imperial War Museum. 2009 [8 April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June 2008). 
  16. ^ Mrs Chamberlain Opens New Airport At Belfast And Launches HMS Belfast (1938). British Pathé. [15 March 2013]. 
  17. ^ 17.0 17.1 Wingate 2004,第33页.
  18. ^ 18.0 18.1 Lavery 2015,第77页.
  19. ^ Lavery 2015,第80页.
  20. ^ Lavery 2015,第81-82页.
  21. ^ Lavery 2015,第82页.
  22. ^ History of HMS Belfast: Outbreak of War 1939. Imperial War Museum. 2009 [3 Novem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June 2008). 
  23. ^ Lavery 2015,第85页.
  24. ^ Lavery 2015,第85-86页.
  25. ^ 25.0 25.1 Wingate 2004,第34–35页.
  26. ^ Lavery 2015,第15-19页.
  27. ^ Wingate 2004,第35–36页.
  28. ^ Parham, Admiral Sir Frederick. Parham, Frederick Robertson (IWM interview) (访谈). Imperial War Museum. 10 May 1976 [4 January 2016]. 
  29. ^ Parham recorded an oral account of his career in May 1976, which was later acquired by the Imperial War Museum.[28]
  30. ^ Clarke, A.W. (需要订阅或英国公共图书馆会员资格).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31. ^ 31.0 31.1 31.2 Watton 1985,第14页.
  32. ^ Wingate 2004,第43页.
  33. ^ Wingate 2004,第44–55页.
  34. ^ 34.0 34.1 Wingate 2004,第55–57页.
  35. ^ History of HMS Belfast: Operations 1944. Imperial War Museum. 2009 [8 April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June 2008). 
  36. ^ 36.0 36.1 Wingate 2004,第57页.
  37. ^ 37.0 37.1 Wingate 2004,第57–58页.
  38. ^ Collections: Exhibits and Firearms: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The 15-inch guns. Imperial War Museum. [7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5 July 2011).  已忽略未知参数|df= (帮助)
  39. ^ A 15-inch gun from “HMS”号Roberts is one of the pair now on display outside the Imperial War Museum.[38]
  40. ^ History of HMS Belfast: D-Day 6 June 1944. Imperial War Museum. [8 April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June 2008). 
  41. ^ Watton 1985,第8页.
  42. ^ 42.0 42.1 Watton 1985,第12页.
  43. ^ Watton 1985,第11页.
  44. ^ Wingate 2004,第62页.
  45. ^ Wingate 2004,第73–76页.
  46. ^ Wingate 2004,第76页.
  47. ^ 47.0 47.1 Wingate 2004,第81页.
  48. ^ Wingate 2004,第84页.
  49. ^ Wingate 2004,第87页.
  50. ^ Janitch, Michael. A Source Book of Twentieth Century Warships. London: Ward Lock. 1977: 60. ISBN 978-0-70631-819-7. 
  51. ^ Wingate 2004,第79-90页.
  52. ^ Wingate 2004,第87–90页.
  53. ^ 53.0 53.1 Wingate 2004,第88页.
  54. ^ Wingate 2004.
  55. ^ Wingate 2004,第90–99页.
  56. ^ Waters 2019,第192–194页.
  57. ^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Wingate 2004,第101页.
  58. ^ Sainsbury, A. B. Obituary: Vice-Admiral Sir Hugh Martell.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5 February 1999 [15 August 2011]. 
  59. ^ Operation Seahorse was named for the ship's badge, which shows a seahorse (which also appears on the City of Belfast's coat of arms) wearing a red gorget over waves.[14]
  60. ^ Wingate 2004,第102页.
  61. ^ Diprose, Craig & Seaborne 2009,第216页.
  62. ^ 62.00 62.01 62.02 62.03 62.04 62.05 62.06 62.07 62.08 62.09 62.10 62.11 62.12 62.13 Wingate 2004,Postscript.
  63. ^ Amalgamated into the Royal Irish Regiment in 1992.[62]
  64. ^ 64.0 64.1 RNARS London Group GB2RN HMS Belfast. Royal Naval Amateur Radio Society. [18 October 2019]. 
  65. ^ The Society operates the amateur radio callsign GB2RN from the ship's bridge wireless office.[64]
  66. ^ HMS Belfast Association: About the Association. Imperial War Museum. [16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18 July 2011). 
  67. ^ Wenzel, Jon. Diminishing Shipyard Resources.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Technical Aspects of the Preservation of Historic Vessels. April 1997 [16 August 2011]. 
  68. ^ War veteran battles weather. BBC News. 7 June 1999 [20 April 2009]. 
  69. ^ HMS Belfast. 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Vessels. National Historic Ships. [27 August 2011]. 
  70. ^ SS Robin arrives in London. National Historic Ships. 14 July 2011 [7 August 2011]. 
  71. ^ Belfast is one of three vessels with such listing in London, the other two being the tea clipper Cutty Sark and the coastal steamer “SS”号Robin.[70]
  72. ^ New masts for HMS Belfast made in Russian shipyard. London SE1. 9 May 2010 [8 July 2010]. 
  73. ^ Lydall, Ross. HMS Belfast's extraordinary war service is recognised by Russia. Evening Standard. 23 March 2010 [8 Jul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6 April 2010). 
  74. ^ HMS Belfast Press Desk. Russian Federation provides major support for HMS Belfast restoration. Imperial War Museum. 24 March 2010 [8 April 2013]. 
  75. ^ HMS Belfast to lose her scaffolding – and gain two new masts (新闻稿). Lloyd's Register Group. 15 June 2010 [8 Jul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16 July 2011).  已忽略未知参数|df= (帮助)
  76. ^ The Russian companies included United Industrial Corporation (OPK), SeverStal and Sovcomflot. Assistance was also received from Lloyd's Register.[74][75]
  77. ^ HMS Belfast Press Desk. HMS Belfast Masts from Russia with Love. Imperial War Museum. 19 October 2010 [8 April 2013]. 
  78. ^ Allen, Felix. The new HMS Belfast, from Russia with love. London Evening Standard. 19 October 2010 [22 Octo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16 November 2010). 
  79. ^ Young, David. New Royal Navy warship to be named HMS Belfast. The Irish Times. Press Association. 27 September 2017 [27 September 2017]. 
  80. ^ Defence Secretary names new warship HMS Belfast in Northern Ireland. GOV.UK. 27 September 2017 [28 September 2017]. 
  81. ^ 81.0 81.1 Imperial War Museum 2009,第6–7页.
  82. ^ Imperial War Museum 2009,第28–39页.
  83. ^ Adams, Bernard. All Aboard. Times Educational Supplement. 10 February 2006 [16 August 2011]. 
  84. ^ Imperial War Museum 2009,第40–49页.
  85. ^ Imperial War Museum 2009,第50–57页.
  86. ^ New Interactive Operations Room Opens for Easter. HMS Belfast, Imperial War Museum. April 2011 [1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 October 2011). 
  87. ^ £4 million grants announced for English museums under DCMS/Wolfson Museums and Galleries Improvement Fund. 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28 August 2009 [1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May 2010). 
  88. ^ DCMS/Wolfson Museums & Galleries Improvement Fund Round 8 (2009–10) (PDF). 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2009 [1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 
  89. ^ The reinterpretation was supported by £150,000 from DCMS and the Wolfson Foundation.[87][88]
  90. ^ HMS Belfast adds thrilling Gun Turret Experience to its armoury of attractions. Culture24.org.uk. 29 July 2011 [1 August 2011]. 
  91. ^ Imperial War Museum 2009,第52页.
  92. ^ HMS Belfast: Preservation in Action. Imperial War Museum. 2009 [16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18 July 2011). 
  93. ^ Venue: HMS Belfast: Admissions charges. Culture24.org.uk. 2011 [1 August 2011]. 
  94. ^ Sea Cadets: City of London: About. Marine Society and Sea Cadets. 2011 [27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 July 2008). 
  95. ^ Her Majesty The Queen names THV Galatea. Trinity House. 17 October 2007 [22 Septem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15 June 2009). 
  96. ^ 2 hurt as gangway to London tourist ship collapses. Daily Mail. Associated Press. 2011 [30 November 2011]. 
  97. ^ Two hurt as HMS Belfast gangway collapses. The Guardian. 29 November 2012 [8 January 2012]. 
  98. ^ (新闻稿).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99. ^ 99.0 99.1 HMS Belfast reopens six months after gangway collapse. London SE1. 18 May 2012 [18 May 2012].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londonse1reopen”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100. ^ Pitcher, Greg. CPMG wins planning for HMS Belfast visitor centre. Architects' Journal (EMAP). 27 October 2011 [25 March 2012]. 

参考书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Category:帝國戰爭博物館]] [[Category:英国船只博物馆]] [[Category:1971年建立的博物馆]] [[Category:1938年下水]] [[Category:城級輕巡洋艦 (1936年)]] [[Category:含有拉丁語的條目]] [[Category:有未审阅翻译的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