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
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逊,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东吴重臣诸葛瑾之子,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侄子。为东吴的权臣。诸葛恪在吴官至太傅。孙权临终,任之辅政大臣,辅助太子孙亮。孙亮即位后,诸葛恪独揽军政,初期笼络民心,东兴之战胜利颇有众望,但穷兵黩武、大举进攻魏国,最终轻敌大败而回;渐失民心未有反思,仍独断专权。最终遭到孙峻刺杀、夷灭三族,死时五十一岁。
诸葛恪 | |||||
---|---|---|---|---|---|
太傅 | |||||
太傅、督中外诸军事、荆扬二州牧、丞相 | |||||
国家 | 中国 | ||||
时代 | 孙吴 | ||||
主君 | 孙权、孙亮 | ||||
姓 | 诸葛 | ||||
名 | 恪 | ||||
字 | 元逊 | ||||
籍贯 | 琅邪阳都 | ||||
出生 | 203年 | ||||
逝世 | 253年 东吴建业 | ||||
| |||||
生平
编辑英才卓越
编辑诸葛恪少有才思,辩论应机,莫与为对。及长,英才卓越、超逾伦匹,令孙权大为欣赏。222年,诸葛恪弱冠,拜为骑都尉,与顾谭、张休等随侍太子孙登讲论道艺,为太子宾友。后来又从中庶子转任左辅都尉。
一次,孙权见到诸葛恪,问他:“你的父亲(诸葛瑾)和你的叔父(诸葛亮)谁比较优秀?”诸葛恪应声回答:“我的父亲比较优秀。”孙权问他原因,诸葛恪说:“我父亲知道侍奉谁为君主才对,而叔父不知,所以我父亲比较优秀。”孙权听罢大笑,便命诸葛恪依次给大家斟酒。
诸葛恪斟到张昭面前,张昭已几分酒意,不肯再喝,对诸葛恪说:“这样的劝酒,恐怕不符合尊敬老人的礼节。”孙权说:“你能否让张公理屈词穷,喝下这杯酒?”于是诸葛恪反驳张昭:“吕尚年九十,依然高举白旄、手持兵器、指挥部队作战,还没有告老退休。如今军队上的事,将军您跟在后边;聚会饮宴的事,将军您总被请到前面,这还不够尊敬老人?”张昭无话可说,只好饮酒。
后来蜀汉有使者到来,群臣集会。孙权对蜀汉使者说:“这个诸葛恪很喜欢骑马,回去告诉诸葛丞相,为他的侄子选一匹好马送来。”诸葛恪当即跪在孙权面前拜谢,孙权感到奇怪,问他:“马还没有到为何就当面称谢呢?”诸葛恪说:“蜀汉就好像陛下在外面的马厩,如今有了旨意,好马就一定能送到,我如何敢不谢呢?”
才略博达
编辑诸葛恪多次要求自己领兵平定丹阳[需要消歧义]山上的山越人;认为丹阳[需要消歧义]山势险峻、民风果敢刚劲,以前虽也在那里征发过兵众,但征的不过是边缘县分的平民,很少有深远腹地的人。他想去把那里的兵员全部调发出来,并说,只要三年,就可征得甲士四万人。朝中官员议论纷纷,都认为丹阳[需要消歧义]地势险阻,地形四通八达,那里的百姓自制兵器,崇尚习武,出山就为强盗,朝廷出兵征讨就躲回山中不见踪影,自汉朝以来就无法管制,皆认为不太可能,连父亲诸葛瑾亦认为不会成功,更说:“诸葛恪若不能令我家大为兴盛,便会让我家血流遍地。”[1]
嘉禾三年(234年)八月,孙权提拔诸葛恪为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诸葛恪上任后,实行坚壁清野政策,成功逼山越人向朝廷投降;诸葛恪下令不得对投降的山越人怀疑或拘禁。臼阳长胡伉拘禁投降的恶霸周遗,诸葛恪以违令为由将胡伉处死,其馀未投降的山越人见此,确认朝廷并无加害意图,相继出降。孙权为嘉状诸葛恪平定山越的功绩,拜诸葛恪为威北将军,封都乡候。诸葛恪出兵袭击舒县,后来更计划攻击寿春,但因孙权认为不会成功受阻。
骄吝不至
编辑赤乌六年(243年),魏将司马懿欲攻诸葛恪,孙权想发兵接应,可望气者说不利于出兵,于是让诸葛恪移守柴桑(今江西九江市)。
赤乌八年(245年),诸葛恪得知丞相陆逊猜疑自己,便写信给他(诸葛恪与陆逊书),讲述不能听信谗言而责备,应该互相配合,以大局为重。诸葛恪因为知道陆逊对此而有意见,故此称赞他所说的道理。不久,陆逊去世,诸葛恪升为大将军、假节,驻武昌,并代替陆逊领荆州事。
专权自度
编辑后来孙权不适,见太子孙亮年幼,便命令诸葛恪兼任太子太傅,中书令孙弘兼任太子少傅。神凤元年(252年),孙权病危,与众人议论托孤后事,当时朝臣们都意在诸葛恪,孙峻亦认为诸葛恪的大器可以辅政,可辅助大事。但孙权嫌诸葛恪刚愎自用,不过孙峻认定当时朝中大臣都无人能与诸葛恪相比,孙权在其一直坚持之下,还是选择诸葛恪[2],于是召集诸葛恪、孙弘、太常滕胤、荡魏将军吕据以及侍中孙峻处理身后事。第二天,孙权去世。孙弘平时与诸葛恪不和,害怕以后受制于他,便封锁孙权去世的消息,想矫诏除掉他。诸葛恪闻知,诛杀孙弘,发布孙权死讯,为之治丧。孙亮即位后,拜诸葛恪为太傅。诸葛恪为收取民心,广施德政,取消监视官民情事的制度、罢免耳目之官、免掉拖欠的赋税、取消关税。每一举措,都尽量给百姓实惠,民众无不高兴。诸葛恪每次外出,都有很多人引颈相望,想一睹其风采。
建兴元年(252年)十月,曹魏大将军司马师欲因孙权病亡乘机攻吴。诸葛恪命人修筑大堤,在两山之间筑城两座,以防魏军。同年十二月,司马师命司马昭为监军,派王昶、毌丘俭诱敌,并各攻打攻南郡、武昌,胡遵、诸葛诞率步骑七万,架浮桥攻东兴(今安徽巢县东南),欲毁坏大堤。诸葛恪亲率领四万援军到东兴。并命冠军将军丁奉与吕据、留赞、唐谘等作前锋。丁奉亲率三千人,两日到达东兴并占据徐塘。因天降大雪,胡遵等人喝酒而毫无戒备。丁奉率本部人马轻装突袭魏军营垒,吕据等部也相继到达。吴镇南将军朱异,督水军攻浮桥,魏军不敌,见状便惊恐慌而逃。因争渡浮桥令其超载断裂,落水者更互相践踏,死者计有万人。魏将韩综、桓嘉先后遇溺,毌丘俭、王昶等见东兴兵败烧营而逃,诸葛恪于是取得东兴之战的胜利,缴获大批物资。诸葛恪亦因功封阳都侯,加扬、荆州二州州牧,督中外诸军事。据《建康实录》,诸葛恪还因此功加丞相[3],后来张悌也曾对诸葛靓说“且我作儿童时,便为卿家丞相所拔”。但《三国志·齐王纪》《张嶷传》等仍称之为吴太傅。
刚愎自用
编辑东兴大胜后,诸葛恪开始轻敌。上一战役十二月才结束,他已打算明年(253年)春季出兵伐魏。诸葛恪派遣司马李衡为使赴蜀游说姜维共同出兵北伐。姜维见过来使后欣然接受诸葛恪的提议。然而,吴众大臣认为士兵刚战争结束不久而身体劳损,一起劝谏诸葛恪,但不受。中散大夫蒋延固执争论,被强扶离开。诸葛恪于是撰写论谕:天下没有两个太阳,地上也没有两个皇帝。用战国、曹操等趁势做大,不祸及自己,但祸及后人的故事,来作为进攻魏国的原因。[4]与其一直友好的丹阳[需要消歧义]太守聂友,也写信劝谏道:“大行皇帝本有打算遏制东关之计,计却没有实行。现在你辅助大业,完成先帝之志,敌人远方来送死,将士有赖凭借威德,献身舍命,一旦有不同的战功,岂非神灵社稷的保佑!现在让兵养精蓄锐,观察对方的间隙而动。今天乘著获胜此势,而打算大举出兵,天时不允许。而打算有此意,我自己的心不安。”诸葛恪看后便回信:“足下虽然有个中道理,然而未见大局的变数。这你应当知道这个道理。你若思考所说的言论,便可以开启悟性。”[5]于是诸葛恪违背众人的意愿,强引二十万兵马进发合肥,百姓骚动,渐失民心。
合肥新城之战
编辑攻魏途中,诸葛恪打算在淮南炫耀军力,驱掠百姓。而众将领为难地说:“现今引军深入,战场上的百姓一定会远逃,恐怕士兵过度追赶疲劳,而成效少,不如只围新城。新城被围,必有人救,我们只要击败救兵便大获全胜。”诸葛恪听从此计,下令围攻合肥新城。[6]新城将失守,曹魏守将张特便以曹魏国法为理由,告知诸葛恪,能坚守一百天后就算投降也不会祸及家人,请求已围攻新城九十多日的东吴军再等几天,更送上官印当作诚意。诸葛恪信以为真停止攻城。张特趁机修复围墙继续抵御,对吴军说:“我只有战斗而死了!”诸葛恪大怒,猛烈进攻,但不能破。盛夏暑热吴军爆发疾病,很多将士病倒,将领报告诸葛恪,诸葛恪认为是诈报,打算斩杀诈报者,士兵不敢说。后来曹魏知吴军疲惫而陆续赶至,诸葛恪才于七月撤军。撤退路上,吴兵因伤病溃不成军,遭文钦追击而大败,被斩万馀人[7]。但诸葛恪对于当前劣势仍然安然自若,更想在寻阳屯田,只因朝廷屡诏诸葛恪回军,才逼他撤返建业,怨声载道。
步朝伏刺
编辑诸葛恪回朝召中书令孙嘿叱责他屡写诏命、召他回军。孙默不安,回家不出。诸葛恪又将他出征以后选曹所选任的官员都罢免重选,常责备官员,意图重新立威。另改亲信为自近卫,下令整兵,打算出兵青、徐地区。 孙峻见诸葛恪民心渐失,中伤诸葛恪打算发动政变。晋见吴主当天早上,诸葛恪烦躁不安,洗漱的水与衣服都感觉有臭味,深感惆怅不悦。整装完毕离开时,狗咬他的衣服,诸葛恪说:“狗不想我去吗?”诸葛恪坐回座位,过一会儿又起来要走出门,但狗又咬他的衣服。诸葛恪令随从把狗赶走,于是登车走[8]。
孙亮与孙峻伏兵设宴。散骑常侍张约及朱恩私下给写字条警告。诸葛恪门前看到滕胤借口腹疼,但滕胤不知情劝诸葛恪参加,诸葛恪于是带剑入席,剑履上殿。[9]最终孙峻伺机命令伏兵杀死诸葛恪并枭首示众,诛灭其三族,时年五十一岁。
早有童谣:“诸葛恪,芦苇单衣篾钩落,于何相求成子阁。”成子阁反语是石子冈,石子冈是埋葬死人的地方,钩落就是皮带的饰物,民间称为“钩络带”。诸葛恪果然被苇席裹身,竹篾当钩钩在腰间,抛尸在石子冈。[10]临淮人臧均上表,称孙峻诛杀诸葛恪是超越西汉刘章、刘兴居诛诸吕之事的义举,诸葛恪之死大快人心、诸葛恪父子悬首示众遭人唾骂,但请求如项羽、韩信故事收葬诸葛恪。孙亮、孙峻听从,吩咐下属找诸葛恪尸体安葬。
吴景帝孙休诛灭孙峻的权力继承人孙𬘭后,为被孙峻、孙𬘭加害的诸葛恪等人平反、改葬和祭奠。朝臣建议为诸葛恪立碑纪念功勋,博士盛冲不同意,认为诸葛恪劳而无功是无能,身为托孤大臣被竖子所杀是无智,孙休同意不立碑。
人物
编辑- 诸葛恪身长七尺六寸(吴一尺为24厘米,约182.4cm),须眉少,折頞广额,大口高声。
- 诸葛恪年轻的时候就很有名气,才思敏捷,辩论起来随机应变,没有人能在口舌之争上赢他。也因此有相当多有趣的逸闻,经常和孙权一唱一和,孙权亦称其为“蓝田生玉”
轶事
编辑父亲诸葛瑾的脸型长,一次孙权大会群臣,就命人拖了一只驴子进来,并写上“诸葛子瑜”(其表字),和诸葛瑾开个玩笑。诸葛恪见此立刻要求在题字上加两字,变成“诸葛子瑜之驴”。孙权于是将驴子赐给诸葛恪。
诸葛恪向孙权进献良马时,先在马耳上作记号。范慎见到后,取笑诸葛恪说:“马虽然是牲畜,但也是上天赋予的性命,如今你损伤它的耳朵,难道不是有违仁吗?”于是诸葛恪反驳:“母亲对女儿疼爱有加,还为女儿打耳洞戴耳珠,这怎会是违背仁爱?”[11]
家庭
编辑父亲
编辑兄弟
编辑堂兄弟
编辑姊妹
编辑- 诸葛氏,嫁张承
子女
编辑评价
编辑- 陈寿:诸葛恪才气干略,邦人所称,然骄且吝,周公无观,况在于恪?矜己陵人,能无败乎!若躬行所与陆逊及弟融之书,则悔吝不至,何尤祸之有哉?
- 胡综:英才卓越,超逾伦匹,则诸葛恪。
- 羊衜听后反驳:元逊才而疏。
- 孙登:诸葛恪才略博达,器任佐时。
- 孙休:盛夏出军,士卒伤损,无尺寸之功,不可谓能;受托孤之任,死于竖子之手,不可谓智。
- 孙权: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 诸葛亮:恪性疏,今使典主粮谷,粮谷军之要最,仆虽在远,窃用不安。
- 诸葛瑾: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也。也另外提到“...恪父瑾常以为戚,曰:“非保家之主也。””[14]
- 陆逊:今观君气陵其上,意蔑乎下,非安德之基也。
- 张承:终败诸葛氏者,元逊也。
- 张嶷:离少主,履敌庭,恐非良计长算之术也。
- 张缉:光禄大夫张缉言于师曰:“恪虽克捷,见诛不久。”师曰:“何故?”缉曰:“威震其主,功盖一国,求不得死乎!”[14]
- 邓艾:新秉国政,而内无其主,不念抚恤上下以立根基,竞于外事,虐用其民,番国之众,顿于坚城,死者数万,载祸而归,此恪获罪之时也。
- 孙盛:恪与胤亲厚,约等疏,非常大事,势应示胤,共谋安危。然恪性强梁,加素侮峻,自不信,故入,岂胤微劝,便为之冒祸乎?
- 臧均:恪素性刚愎,矜己陵人,不能敬守神器,穆静邦内,兴功暴师,未期三出,虚耗士民,空竭府藏,专擅国宪,废易由意,假刑劫众,大小屏息。
- 《江表传》:恪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
动漫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
- 《三国志·吴书·孙登传》
《资治通鉴·卷七十六》
- ^ 《三国志.诸葛滕二孙濮阳传》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也。
- ^ 吴书曰:权寝疾,议所付托。时朝臣咸皆注意于恪,而孙峻表恪器任辅政,可付大事。权嫌恪刚愎自用,峻以当今朝臣皆莫及,遂固保之,乃征恪。
- ^ 许嵩《建康实录》卷十记载:建兴元年、加恪(诸葛恪)都督中外诸军事、荆扬二州牧、丞相、阳都侯
- ^ “诸大臣以为数出罢劳,同辞谏恪,恪不听。中散大夫蒋延或以固争,扶出。”
- ^ “丹阳太守聂友素与恪善,书谏恪曰:‘大行皇帝本有遏东关之计,计未施行。今公辅赞大业,成先帝之志,寇远自送,将士凭赖威德,出身用命,一旦有非常之功,岂非宗庙神灵社稷之福邪!宜且案兵养锐,观衅而动。今乘此势,欲复大出,天时未可。而苟任盛意,私心以为不安。’恪题论后,为书答友曰:‘足下虽有自然之理,然未见大数。熟省此论,可以开悟矣。’”
- ^ 恪意欲˙耀威淮南,驱略民人,而诸将或难之曰:“今引军深入,疆埸之民,必相率远遁,恐兵劳而功少,不如止围新城。新城困,救必至,至而图之,乃可大获。”
- ^ 《晋书·景帝纪》:“恪惧而遁,钦逆击,大破之,斩首万馀级。”然《三国志》中《诸葛恪传》、《三嗣主传》皆未见。
- ^ 孙峻因民之多怨,众之所嫌,构恪欲为变,与亮谋,置酒请恪。恪将见之夜,精爽扰动,通夕不寐。明将盥漱,闻水腥臭,侍者授衣,衣服亦臭。恪怪其故,易衣易水,其臭如初,意惆怅不悦。严毕趋出,犬衔引其衣,恪曰:“犬不欲我行乎?”还坐,顷刻乃复起,犬又衔其衣,恪令从者逐犬,遂升车。
- ^ 及将见,驻车宫门,峻已伏兵于帷中,恐恪不时入,事泄,自出见恪曰:“使君若尊体不安,自可须后,峻当具白主上。”欲以尝知恪。恪答曰:“当自力入。”散骑常侍张约、朱恩等密书与恪曰:“今日张设非常,疑有他故。”恪省书而去。未出路门,逢太常滕胤,恪曰:“卒腹痛,不任入。”胤不知峻阴计,谓恪曰:“君自行旋未见,今上置酒请君,君已至门,宜当力进。”恪踌躇而还,剑履上殿,谢亮,还坐。
- ^ 先是,童谣曰:“诸葛恪,芦苇单衣篾钩落,于何相求成子阁。”成子阁者,反语石子冈也。建业南有长陵,名曰石子冈,葬者依焉。钩落者,校饰革带,世谓之钩络带。恪果以苇席裹其身而篾束其腰,投之于此冈。《吴书曰:恪时年五十一》
- ^ 《恪别传》曰:范慎时在坐,嘲恪曰:“马虽大畜,禀气于天,今残其耳,岂不伤仁?”恪答曰:“母之于女,恩爱至矣,穿耳附珠,何伤于仁?”
- ^ 裴注《三国志·诸葛恪传》引《恪别传》
- ^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乔字伯松,亮兄瑾之第二子也,本字仲慎。与兄元逊俱有名于时,论者以为乔才不及兄,而性业过之。初,亮未有子,求乔为嗣,瑾启孙权遣乔来西,亮以乔为己适子,故易其字焉。拜为驸马都尉,随亮至汉中。
- ^ 14.0 14.1 資治通鑑/卷076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zh.wikisource.org. [2018-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5) (中文).
延伸阅读
编辑[编]
官衔 | ||
---|---|---|
前任: 诸葛瑾 |
孙吴太傅 252年—253年 |
继任: 陆凯 |
孙吴大将军 245年—253年 |
继任: 孙峻 | |
前任: 朱据 |
孙吴宰辅 245年—25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