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 (中华民国)

中華民國設立的一級行政區劃

陕西省,为中华民国下辖的一个省级行政区,是延续清代所设置的22省之一,为华北六省之一。简称为“”。

陕西省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的省
1912年—1950年

  中华民国陕西省法理位置
首府长安县1912-1943
西安市1943-1949
南郑县1949
面积 
• 
187,691平方千米(72,468平方英里)
人口 
• 
11,574,908
历史
历史 
• 成立
1912年
• 废除
1950年
前身
继承
陕西省 (清朝)
陕西省
今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

管辖范围

编辑
 
亚新地学社1936年《袖珍中华全图》的陕西省地图

中华民国陕西省继承自清代,其管辖范围大致与今大陆地区陕西省相同。东接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西接宁夏省甘肃省,北接绥远省,南接四川省

人口

编辑

民国初期,陕西省人口处于一种缓慢增长的状态。民国元年(1912年)全省总人口为917万5,799人,民国8年(1919年)增长为941万7,359人,民国十二年(1923年)又增长为946万5,558人,直至民国17年(1928年)增长到1,180万2,446人,比民国元年增长了262万6,647人,平均每年增加16万4,165人[1],之后因民国18年(1929年)大饥荒,全省人口明显下降。民国20年(1931年)陕西省总人口下降为897万1,665人,与3年前陕西总人口相比,减少了283万1,781人。

民国20年(1931年)至21年(1932年)陕北地区鼠疫流行,人口死亡严重。同年夏季,又有霍乱大流行,遍及关中,死亡人数有10万馀人。之后因中共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东北军张学良部调入陕西、甘肃剿共,及沦陷区人口不断逃入陕西,陕西人口开始回升,民国24年(1935年)全省总人口为989万5,182人,到民国26年(1937年)迅速增加到1,015万1,563人。

陕西省人口资料(不含西京市[2][3]

编辑
县名 人口 县名 人口 县名 人口
长安 398,876 宝鸡 216,180 紫阳 285,215
咸阳 84,065 扶风 97,894 石泉 72,222
兴平 104,952 郿县 70,660 宁陕 29,739
临潼 238,314 麟游 29,383 山阳 259,437
高陵 56,510 汧阳 58,299 镇安 191,669
鄠县 123,502 陇县 110,656 商南 90,972
兰田 265,948 邠县 70,095 凤县 30,496
泾阳 109,750 栒邑 64,336 榆林 87,629
三原 83,080 淳化 52,649 神木 100,772
周至 141,134 长武 43,731 府谷 115,122
渭南 265,800 乾阳 193,844 横山 67,783
富平 219,749 武功 113,244 葭县 122,485
醴泉 130,210 永寿 55,529 肤施 29,266
同官 42,134 南郑 218,845 安寨 23,105
耀县 58,177 褒城 208,234 甘泉 6,580
大荔 87,551 城固 218,593 保安 13,094
朝邑 104,860 洋县 289,955 安定 55,267
郃阳 117,325 西乡 275,952 延长 20,690
澄城 84,925 宁羌 143,160 延川 36,550
白水 65,977 沔县 142,584 定边 26,210
韩城 108,977 略阳 90,723 靖边 38,462
华阴 115,826 佛坪 19,344 绥德 160,465
平民 5,393 镇巴 106,240 米脂 151,792
潼关 51,655 留坝 20,476 清涧 80,426
华县 149,673 汉阴 314,213 吴堡 35,123
商县 269,835 岚皋 76,980 富县 28,643
蒲城 154,928 安康 424,217 洛川 37,298
雒南 179,614 平利 205,540 中部 25,085
柞水 53,500 镇坪 57,670 宜君 22,968
凤翔 83,686 洵阳 128,598 宜川 47,172
岐山 137,755 白河 136,449
总计 10,634,468

由于八年抗日战争,三年勘乱战争及中共长期占据陕北根据地的原因,全省整体上看没有留下完整的人口统计资料,国民政府在民国33年(1944年)、36年(1947年)两次人口统计报告中均未统计陕北地区各县的人口,因此有关人口资料很不准确。民国35年(1946年),陕西省人口统计为1,157万4,908人。

陕西人口[4]
调查年代 户数 人口 男性 女性 每户平均人口 性别比例
1912年 1,636,000 9,364,000 5,269,000 4,095,000 5.72 128.60
1928年 2,043,000 11,802,446 6,593,000 5,209,000 5.78 126.57
1936年 1,865,000 9,780,000 5,306,000 4,474,000 5.24 118.61
1947年 2,095,000 10,011,000 5,245,000 4,766,000 4.78 111.07

随中华民国政府来台人数,据中华民国内政部户政司于民国79年(1990年)台闽地区户口及住宅普查报告,台闽地区籍贯为陕西省籍的人数为2万2018人,占非台湾省籍269万4917人口当中的0.82%[参 1]

历史沿革

编辑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下属的陕西省政府中共政权分治陕西。陕西省北部即中共政权领导的陕甘宁边区。1943年时,陕甘宁边区政府下辖延安市及神府、延安等20余县。随着,中共政权取得第二次国共内战胜利,辖区逐步扩大。1949年5月,陕甘宁边区政府迁至西安,基层行政区调整为102个县(市、局),直属分区、陕北行署陕南行署西安市。同月,陕西省政府南迁南郑县。12月,解放军攻占南郑县。

1950年1月10日,共产党政权成立陕西省人民政府,西安市为省会。此时,陕西省所有县中,仅余省界最南端、与今重庆市湖北省交界的镇坪县未被解放军攻占。陕西省军区陕南军区指示安康军分区,进军镇坪县。中旬,解放军在镇坪县元木沟进行的战斗结束,占领镇坪县[5]。彻底结束了中华民国政府在陕西省的管辖。

行政区划

编辑

省、县之间的行政区

编辑

道制

编辑

民国十四年(1925)陕西省行政区划——辖三道91县 

省会:长安县

1.关中道(43县)  驻地:长安县

长安县 咸阳县 兴平县 高陵县 临潼县 鄠 县 蓝田县 泾阳县 三原县 盩厔县 渭南县 富平县 醴泉县 同官县 耀 县 大荔县 朝邑县 郃阳县 澄城县 白水县 韩城县 华阴县 潼关县 华 县 商 县 蒲城县 雒南县 柞水县 凤翔县 岐山县 宝鸡县 扶风县 郿 县 麟游县 汧阳县 陇 县 邠 县 栒邑县 淳化县 长武县 干 县 武功县 永寿县

2.汉中道(25县)   驻地:南郑县

南郑县 褒城县 城固县 洋 县 西乡县 宁羌县 沔 县 略阳县 佛坪县 镇巴县 留坝县 汉阴县 岚皋县 安康县 平利县 洵阳县 白河县 紫阳县 石泉县 宁陕县 山阳县 镇安县 商南县 凤 县 镇坪县

3.榆林道(23县)   驻地:榆林县

榆林县 神木县 府谷县 横山县 葭 县 肤施县 安塞县 甘泉县 保安县 安定县 延长县 延川县 定边县 靖边县 绥德县 米脂县 清涧县 吴堡县 鄜 县 洛川县 中部县 宜君县 宜川县

行政督察区

编辑

民国16年(1927年)7月,陕西省政府正式成立后,道级设置被取消,改为省政府直接领导县,但在区域名称上仍分关中、汉中、榆林3个区域。民国24年(1935年)7月,陕西省以该省交通不便,红军活动频繁,乃订定《陕西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兼区保安司令部暂行组织规程》呈准实行,先将榆林、汉中48县及关中之商县、雒南、柞水3县,计51县,划分为6个督察区。关中区其馀41县为省政府直辖。同时将原关中、汉中、榆林3区名义取消。各区如下[参 2]

  • 第一区,专署驻榆林县,辖榆林、神木、米脂、府谷、葭县、靖边、定边、横山8县。
  • 第二区,专署驻绥德县,辖绥德、肤施、延长、延川、安塞、安定、保安、清涧、吴堡9县。
  • 第三区,专署驻洛川县,辖洛川、鄜县、中部、宜君、宜川、甘泉6县。
  • 第四区,专署驻商县,辖商县、雒南、商南、镇安、山阳、柞水、宁陕7县。
  • 第五区,专署驻安康县,辖安康、白河、镇坪、汉阴、洵阳、平利、岚皋、紫阳、石泉9县。
  • 第六区,专署驻南郑县,辖南郑、城固、西乡、洋县、沔县、镇巴、褒城、宁羌、佛坪、留坝、略阳、凤县12县。

民国25年(1936年)7月,增设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27年(1938年)10月,增设第八、九、十行政督察区,第四区宁陕县划归第五区。各区如下[参 3]

  • 第一区,专署驻榆林县,辖榆林、神木、米脂、府谷、葭县、靖边、定边、横山8县。
  • 第二区,专署驻绥德县,辖绥德、肤施、延长、延川、安塞、安定、保安、清涧、吴堡9县。
  • 第三区,专署驻洛川县,辖洛川、鄜县、中部、宜君、宜川、甘泉6县。
  • 第四区,专署驻商县,辖商县、雒南、商南、镇安、山阳、柞水6县。
  • 第五区,专署驻安康县,辖安康、白河、镇坪、汉阴、洵阳、平利、岚皋、紫阳、石泉、宁陕10县。
  • 第六区,专署驻南郑县,辖南郑、城固、西乡、洋县、沔县、镇巴、褒城、宁羌(1944年3月改名宁强)、佛坪、留坝、略阳、凤县12县。
  • 第七区,专署驻邠县,辖邠县、乾县、耀县、礼泉、同官、长武、永寿、栒邑、淳化9县。
  • 第八区,专署驻大荔县,辖渭南、华阴、华县、潼关、平民、朝邑、郃阳、韩城、大荔、澄城、蒲城、白水12县。
  • 第九区,专署驻凤翔县,辖凤翔、陇县、汧阳、宝鸡、岐山、扶风、武功、郿县、盩厔、麟游10县。
  • 第十区,专署驻咸阳县,辖咸阳、富平、三原、泾阳、高陵、兴平、鄠县、长安、临潼、蓝田10县。

民国29年(1940年)7月,国民政府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被粉碎后,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撤销,行政区名义保留,辖县由一区行署代管(实际归陕甘宁边区政府管辖)。同时,第七区同官县划归第三区,耀县划归第十区。民国30年(1941年)1月,划设黄龙山垦区为黄龙设治局,由建设厅直管,7月划归第七区。民国33年(1944年)4月,正式取消第二区名义,并重新设置第二行政督察区[参 4],各区辖有所变动。各区如下[参 5]

  • 第一区,专署驻榆林县,辖榆林、神木、府谷、葭县、靖边、定边、米脂、横山8县。
  • 第二区,专署驻耀县,辖耀县、宜君、同官(1946年7月改名铜川)、栒邑、淳化、绥德、延长、延川、安塞、安定、保安、清涧、肤施(1947年改名延安)、吴堡14县[注 1]
  • 第三区,专署驻洛川县,辖洛川、中部(该年6月改名黄陵)、宜川、鄜县、甘泉5县及黄龙设治局。
  • 第四区,专署驻商县,辖商县、雒南、商南、镇安、山阳、柞水6县。
  • 第五区,专署驻安康县,辖安康、白河、镇坪、汉阴、洵阳、平利、岚皋、紫阳、石泉、宁陕10县。
  • 第六区,专署驻南郑县,辖南郑、城固、西乡、洋县、沔县、镇巴、褒城、宁羌、佛坪、留坝、略阳、凤县12县。
  • 第七区,专署驻邠县,辖邠县、乾县、礼泉、长武、永寿5县。
  • 第八区,专署驻大荔县,辖渭南、华阴、华县、潼关、平民、朝邑、郃阳、韩城、大荔、澄城、蒲城、白水12县。
  • 第九区,专署驻凤翔县,辖凤翔、陇县、汧阳、宝鸡、岐山、扶风、武功、郿县、盩厔、麟游10县。
  • 第十区,专署驻咸阳县,辖咸阳、富平、三原、泾阳、高陵、兴平、鄠县、长安、临潼、蓝田10县。

民国36年(1947年)4月,陕西省政府适应国军向陕甘宁边区全面进攻的需要,将陕北重新划分为三个行政区[参 6]

  • 榆林区,专署驻榆林县,辖榆林、府谷、神木、葭县、横山、靖边、定边7县。
  • 绥德区,专署驻绥德县,辖绥德、米脂、吴堡、延川、安定、清涧6县。
  • 延安区,专署驻延安县,辖延安、甘泉、鄜县、延长、安塞、保安6县。

同年10月,陕西省政府重新调整全省行政区,划为11个行政督察区[参 7]

  • 第一区,专署驻榆林县,辖榆林、府谷、神木、葭县、横山、靖边、定边7县。
  • 第二区,专署驻延安县,辖延安、甘泉、鄜县、延长、安塞、保安6县。
  • 第三区,专署驻洛川县,辖洛川、宜川、黄陵、宜君、铜川5县及黄龙设治局。
  • 第四区,专署驻商县,辖商县、雒南、商南、山阳、柞水、镇安6县。
  • 第五区,专署驻安康县,辖安康、汉阴、洵阳、白河、平利、紫阳、石泉、镇坪、岚皋、宁陕10县。
  • 第六区,专署驻南郑县,辖南郑、城固、西乡、洋县、沔县、褒城、宁强、略阳、凤县、镇巴、佛坪、留坝12县。
  • 第七区,专署驻邠县,辖邠县、乾县、礼泉、长武、永寿、栒邑、淳化7县。
  • 第八区,专署驻大荔县,辖渭南、蒲城、大荔、华县、郃阳、韩城、华阴、朝邑、澄城、白水、潼关、平民12县。
  • 第九区,专署驻凤翔县,辖宝鸡、凤翔、盩厔、扶风、陇县、岐山、武功、郿县、汧阳、麟游10县。
  • 第十区,专署驻咸阳县,辖长安、咸阳、临潼、泾阳、富平、鄠县、兴平、三原、高陵、耀县10县。
  • 第十一区,专署驻绥德县,辖绥德、清涧、延川、米脂、吴堡、安定6县。

民国37年(1948)2月,第十一行政督察区取消,其所辖县划归第二行政督察区管辖。是年4月,陕北绝大部分县为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陕北行署遂撤销。6月,再次调整全省区划,仍设立十一个行政督察区。各区辖县划分如下[参 8]

  • 第一区,辖榆林、神木、府谷、葭县、横山、定边、靖边、延安、延长、保安、甘泉、鄜县、安塞、延川、绥德、米脂、清涧、吴堡、安定19县。
  • 第二区,辖临潼、蓝田、渭南、华县、华阴、潼关6县。
  • 第三区,辖富平、三原、高陵、泾阳、耀县、铜川、宜君、黄陵、淳化9县。
  • 第四区,辖商县、雒南、商南、山阳、柞水、镇安6县。民国37年(1948年)9月增领龙驹寨设治局。
  • 第五区,辖安康、汉阴、洵阳、白河、平利、紫阳、石泉、镇坪、岚皋、宁陕10县。
  • 第六区,辖南郑、城固、西乡、洋县、沔县、褒城、宁强、略阳、凤县、镇巴、佛坪、留坝12县。
  • 第七区,辖乾县、醴泉、永寿、邠县、栒邑、长武6县。
  • 第八区,辖韩城、朝邑、郃阳、平民、大荔5县。
  • 第九区,辖宝鸡、汧阳、郿县、麟游、扶风、岐山、陇县、凤翔8县。
  • 第十区,辖武功、兴平、咸阳、长安、盩厔、鄠县6县。
  • 第十一区,辖蒲城、澄城、白水、宜川、洛川5县和黄龙设治局。

民国38年(1949年)3月,第十一行政督察区再次撤销,其所辖的蒲城县划归第二区,澄城县划归第三区,白水、宜川、洛川3县及黄龙设治局,因被西北野战军解放,未明确其归属。同年5月,陕西省政府迁往南郑县。为巩固其所剩地盘,又将第五区的石泉、宁陕及第六区的洋县、佛坪共4县划出复置第十一行政督察区。并将第六区的南郑、城固、西乡、镇巴4县划出增置第十二行政督察区[参 9]

县级行政区

编辑

清代陕西省在宣统三年(1911年)时,分为7府、5直隶州,下辖8厅、5州、73县。民国15年(1926年)废除道级建制,实行省、县两级行政区。民国38年(1949年)时,陕西省划分为11行政督察区,下辖92县、2设治局。民国77年(1988年)7月,行政院公布《中华民国各省(市)县(市)行政区域代码》,为各省县市编定代码,该法规于民国94年(2005年)10月停用。陕西省各县、市沿革情况如下:

陕西省
行政督察区 专署驻地 代码 县等级 县市局 驻地(2023年4月) 北洋时期 沿革
第一区 榆林县 19070 二等 榆林县 榆林市城区 榆林道 清代为榆林府附郭县,民国3年(1914年)至民国8年(1919年)为榆林道驻地。
19071 五等 神木县 神木市驻地神木镇 榆林道
19072 四等 府谷县 府谷县驻地府谷镇 榆林道
19073 五等 横山县 柴兴梁(今榆林市横山区东南怀远街道) 榆林道 清代为怀远县,因与安徽、广西两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年)1月改名。因县境南部有衡山,故名[参 10]
19074 五等 葭县 佳县驻地佳州街道 榆林道 清代为葭州,民国2年(1913年)2月改县。
19082 六等 定边县 定边县驻地定边街道 榆林道
19083 六等 靖边县 镇靖堡(今靖边县镇靖镇 榆林道
第二区 延安县 19075 五等 延安县 延安市城区 榆林道(驻地) 清代为延安府附郭肤施县,民国36年(1947年)改名延安县[参 11]
19076 六等 安塞县 延安市安塞区东南沿河湾镇 榆林道
19077 六等 甘泉县 甘泉县驻地美水街道 榆林道
19078 六等 保安县 志丹县驻地保安街道 榆林道
19080 六等 延长县 延长县驻地七里村街道 榆林道
19088 四等 鄜县 富县驻地富城镇 榆林道 清代为鄜州直隶州直辖地,民国2年(1913年)2月改县。
第三区 洛川县 19014 五等 铜川县 铜川市城区 关中道 清代为同官县,因与本省潼关县同音易混,民国35年(1946年)7月改名。
19089 三等 洛川县 洛川县驻地凤栖街道 榆林道
19090 五等 黄陵县 黄陵县驻地桥山街道 榆林道 清代为中部县,民国33年(1944年)6月改名[参 12]
19091 五等 宜君县 宜君县驻地宜阳街道 榆林道
19092 四等 宜川县 宜川县驻地丹州街道 榆林道
19093 不适用 黄龙设治局 黄龙县驻地石堡镇 (榆林道) 民国30年(1941年)7月以黄龙山垦区及韩城、澄城、洛川、宜川、甘泉、白水、鄜县及郃阳8县相邻地置[参 13]
第四区 商县 19026 三等 商县 商洛市商州区驻地城关街道 关中道 清代为商州直隶州直辖地,民国2年(1913年)2月改县。
19028 三等 雒南县 洛南县驻地城关街道 关中道
19029 六等 柞水县 柞水县驻地干佑街道 关中道 清代为孝义厅,民国2年(1913年)2月改孝义县。因与山西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年)1月改名。因县境有柞水,故名[参 14]
19066 五等 山阳县 山阳县驻地城关街道 汉中道
19067 四等 镇安县 镇安县驻地永乐街道 汉中道
19068 五等 商南县 商南县驻地城关街道 汉中道
不适用 不适用 龙驹寨设治局 龙驹寨(今丹凤县驻地龙驹寨街道 (汉中道) 民国37年(1948年)6月析商、雒南、山阳3县地置[参 15]
第五区 安康县 19051 六等 岚皋县 岚皋县驻地城关镇 汉中道 清代为砖坪厅,民国2年(1913年)2月改砖坪县。因砖坪为县内一小地名,与县治无关。驻省城砖坪县人士要求改名岚皋县。民国6年(1917年)经陕西省长呈请中华民国政府核准,因岚河流域贯通全县,县居岚河上游,古称岚皋,故名[参 16]
19055 三等 汉阴县 汉阴县驻地城关镇 汉中道 清代为汉阴厅,民国2年(1913年)2月改县。
19058 一等 安康县 安康市城区 汉中道 清代为兴安府附郭县。
19059 五等 平利县 平利县驻地城关镇 汉中道
19060 六等 镇坪县 旧城街(今镇坪县钟宝镇 汉中道 原为平利县镇坪镇地方,地连四川、湖北,距县城360里,管理甚为不便,因而于民国9年(1920年)5月置县[参 17]。民国25年(1936年)迁牛头店(今镇坪县牛头店镇[参 18]
19061 四等 洵阳县 旬阳市驻地城关镇 汉中道
19062 五等 白河县 白河县驻地城关镇 汉中道
19063 五等 紫阳县 紫阳县驻地城关镇 汉中道
19064 五等 石泉县 石泉县驻地城关镇 汉中道
19065 六等 宁陕县 宁陕县驻地城关镇 汉中道 清代为宁陕厅,民国2年(1913年)2月改县。民国25年(1936年)县治迁关口,即今治[参 19]
第六区 南郑县 19039 一等 南郑县 汉中市南郑区驻地汉山街道 汉中道(驻地) 清代为汉中府附郭县。
19045 三等 沔县 勉县西武侯镇 汉中道
19046 三等 褒城县 勉县褒城镇 汉中道
19047 二等 城固县 城固县驻地博望街道 汉中道
19048 二等 洋县 洋县驻地洋州街道 汉中道
19049 二等 西乡县 西乡县驻地城北街道 汉中道
19050 四等 宁强县 宁强县驻地汉源街道 汉中道 清代为宁羌州,民国2年(1913年)2月改宁羌县。因名称涉及少数民族,民国30年(1941年)3月改名宁强县[参 20]
19052 四等 略阳县 略阳县驻地兴州街道 汉中道
19053 六等 佛坪县 佛爷坪(今周至县西南厚畛子镇 汉中道 清代为佛坪厅,民国2年(1913年)2月改县。民国15年(1926年)9月迁袁家庄(今佛坪县驻地袁家庄街道[参 21]
19054 六等 镇巴县 镇巴县驻地泾洋街道 汉中道 清代为定远厅,民国2年(1913年)2月改定远县。因与安徽、四川、云南3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年)1月改名。因县治在巴山之北,故名[参 22]
19056 六等 留坝县 留坝县驻地紫柏街道 汉中道 清代为留坝厅,民国2年(1913年)2月改县。
19069 五等 凤县 凤县凤州镇 汉中道
第七区 邠县 19013 四等 醴泉县 礼泉县驻地城关街道 关中道
19033 五等 栒邑县 旬邑县驻地城关街道 关中道 清代为三水县,因与广东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年)1月改名。以古县名命名[参 23]
19038 三等 邠县 彬州市驻地城关街道 关中道 清代为邠州直隶州直辖地,民国2年(1913年)2月改县。
19040 六等 淳化县 淳化县驻地城关街道 关中道
19041 四等 长武县 长武县驻地昭仁街道 关中道
19042 三等 乾县 乾县驻地城关街道 关中道 清代为乾州直隶州直辖地,民国2年(1913年)2月改县。
19044 五等 永寿县 麻亭(今永寿县西北永平镇 关中道 民国19年(1930年)迁监军镇[参 24]
第八区 大荔县 19011 未定 渭南县 渭南市城区 关中道
19016 二等 大荔县 大荔县驻地城关街道 关中道 清代为同州府附郭县。
19017 三等 朝邑县 大荔县朝邑镇 关中道
19018 二等 郃阳县 合阳县驻地城关街道 关中道
19019 三等 澄城县 澄城县驻地城关街道 关中道
19020 四等 白水县 白水县驻地城关街道 关中道
19021 二等 韩城县 韩城市驻地新城街道 关中道
19022 三等 华阴县 华阴市驻地太华路街道 关中道
19023 六等 平民县 大庆关(今大荔县赵渡镇平民村) [参 25] (关中道) 民国18年(1929年)2月析朝邑、华阴二县黄河滩地置。
19024 五等 潼关县 潼关县驻地城关街道 关中道 清代为潼关厅,民国2年(1913年)2月改县。
19025 二等 华县 渭南市华州区驻地华州街道 关中道 清代为华州,民国2年(1913年)2月改县。
19027 一等 蒲城县 蒲城县驻地城关街道 关中道
第九区 宝鸡县 19010 二等 盩庢县 周至县驻地二曲街道 关中道
19030 二等 凤翔县 宝鸡市凤翔区驻地城关镇 关中道 清代为凤翔府附郭县。
19031 三等 岐山县 岐山县驻地凤鸣镇 关中道
19032 二等 宝鸡县 宝鸡市城区 关中道
19034 四等 郿县 眉县驻地首善街道 关中道
19035 六等 麟游县 麟游县驻地九成宫镇 关中道
19036 五等 汧阳县 千阳县驻地城关镇 关中道
19037 三等 陇县 陇县驻地城关镇 关中道 清代为陇州,民国2年(1913年)2月改县。
19043 三等 武功县 武功县西北武功镇 关中道
19057 三等 扶风县 扶风县驻地城关街道 关中道
第十区 咸阳县 19001 一等 长安县 西安市市区 关中道(驻地) 清代为西安府附郭长安县咸宁县,民国3年(1914年)1月,咸宁县并入长安县[参 26]。民国28年(1939年)5月,县治迁至西安城东南17公里的大兆镇(今西安市长安区驻地韦曲街道[参 27]。民国32年(1943年)11月县治再迁韦曲镇[参 28],民国32年(1943年)前为陕西省会。
19002 二等 咸阳县 咸阳市城区 关中道
19003 二等 兴平县 兴平市驻地东城街道 关中道
19004 一等 临潼县 西安市临潼区驻地骊山街道 关中道
19005 四等 高陵县 西安市高陵区驻地鹿苑街道 关中道
19006 二等 鄠县 西安市鄠邑区驻地甘亭街道 关中道
19007 二等 蓝田县 蓝田县驻地蓝关街道 关中道
19008 二等 泾阳县 泾阳县驻地泾干街道 关中道
19009 三等 三原县 三原县驻地城关街道 关中道
19012 二等 富平县 窑桥寨(今富平县驻地城关街道 关中道
19015 四等 耀县 铜川市耀州区驻地永安路街道 关中道 清代为耀州,民国2年)1913年)2月改县。
第十一区 绥德县 19079 六等 安定县 子长市西安定镇 榆林道
19081 六等 延川县 延川县驻地大禹街道 榆林道
19084 三等 绥德县 绥德县驻地名州镇 榆林道 清代为绥德直隶州直辖地,民国2年(1913年)2月改县。
19085 三等 米脂县 米脂县驻地银州街道 榆林道
19086 五等 清涧县 清涧县驻地宽州镇 榆林道
19087 六等 吴堡县 吴堡县驻地宋家川街道 榆林道
其他 不适用 不适用 西安市 西安市城区 (关中道) 民国17年(1928年)析西安城内及四关置西安市,民国19年(1930年)11月撤销西安市,辖地复入长安县。民国32年(1943年)3月,陕西省政府呈准析城区设立西安市[参 29],浐河以西、皂河以东、吴家坟以北、广大门和讲武殿以南地区划归西安市[参 30]。民国36年(1947年)6月,西安市改为院辖市[参 31]

行政区划年表

编辑
陕西省行政区划年表
说明:“?”表示不能确定其发生年份或月份,故放于最有可能的一年内,详见注释
西元 民国纪元 其他 行政区划变更
1912年 民国1年 73 5府
9州
8厅
1913年 民国2年 91
  • 废兴安府留安康县(?月)
  • 废汉中府留南郑县(?月)
  • 废同州府留大荔县(?月)
  • 废凤翔府留凤翔县(?月)
  • 废西安府留长安、咸宁二县(?月)
  • 改葭州为葭县(2月)
  • 改鄜州直隶州为鄜县(2月)
  • 改商州直隶州为商县(2月)
  • 改孝义厅为孝义县(2月)
  • 改砖坪厅为砖坪县(2月)
  • 改汉阴厅为汉阴县(2月)
  • 改宁陕厅为宁陕县(2月)
  • 改宁羌州为宁羌县(2月)
  • 改佛坪厅为佛坪县(2月)
  • 改定远厅为定远县(2月)
  • 改留坝厅为留坝县(2月)
  • 改邠州直隶州为邠县(2月)
  • 改乾州直隶州为乾县(2月)
  • 改潼关厅为潼关县(2月)
  • 改华州为华县(2月)
  • 改陇州为陇县(2月)
  • 改耀州为耀县(2月)
  • 改绥德直隶州为绥德县(2月)
1914年 民国3年 90
  • 怀远县改名横山县(1月)
  • 孝义县改名柞水县(1月)
  • 定远县改名镇巴县(1月)
  • 三水县改名栒邑县(1月)
  • 咸宁县并入长安县(1月)
1915年 民国4年 90
1916年 民国5年 90
1917年 民国6年 90
  • 砖坪县改名岚皋县(5月)
1918年 民国7年 90
1919年 民国8年 90
1920年 民国9年 91
  • 析平利县置镇坪县(5月)
1921年 民国10年 91
1922年 民国11年 91
1923年 民国12年 91
1924年 民国13年 91
1925年 民国14年 91
1926年 民国15年 91
1927年 民国16年 91
1928年 民国17年 91 1
  • 析长安县置西安市(?月)
1929年 民国18年 92 1
  • 析朝邑、华阴二县置平民县(2月)
1930年 民国19年 92
  • 西安市并入长安县(11月)
1931年 民国20年 92
1932年 民国21年 92
1933年 民国22年 92
1934年 民国23年 92
1935年 民国24年 92
1936年 民国25年 92
1937年 民国26年 92
1938年 民国27年 92
1939年 民国28年 92
1940年 民国29年 92
1941年 民国30年 92 1
  • 宁羌县改名宁强县(3月)
  • 析韩城、澄城、洛川、宜川、甘泉、白水、鄜县、郃阳8县置黄龙设治局(7月)
1942年 民国31年 92 1
1943年 民国32年 92 1 1
  • 析长安县再置西安市(3月)
1944年 民国33年 92 1 1
  • 中部县改名黄陵县(6月)
1945年 民国34年 92 1 1
1946年 民国35年 92 1 1
  • 同官县改名铜川县(7月)
1947年 民国36年 92 1
  • 肤施县改名延安县(?月)
  • 西安市改为院辖市(6月)
1948年 民国37年 92 2
  • 析商县、雒南、山阳3县置龙驹寨设治局(6月)
1949年 民国38年 92 2

政府体制

编辑

省会

编辑

省政府的省会一直在西安市(1943年以前为长安县县域),第二次国共内战后期,国民政府已处于日暮途穷的境地。民国38年(1949年)初,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发动春季攻势陕中战役;5月,陕西政府南迁南郑县[6]

省行政机构

编辑

民国16年(1927年)6月10日,武汉国民政府指定于右任为陕西省政府主席,并于同月13日任命陕西省政府委员及各厅厅长。“宁汉合流”以后,南京国民政府于7月18日改组陕西省政府,重新任命陕西省政府委员。10月30日再次改组陕西省政府委员会,正式任命于右任为省政府主席(实际并未上任),并增设农矿等厅。民国19年(1930年)11月25日再次改组陕西省政府,缩减委员为7—9人,并裁撤司法厅与农矿厅,之后陆续增设保安处、审计处、水利局、印花烟酒税局及保安司令部等行政机构。

陕西省政府机构下设秘书处,民政、财政、建设、教育4厅,省保安处、省人事处、省会计处与统计处、省社会处、省地政局、省合作事业管理处、省驿运管理处、省卫生处、省粮食管理局等等。[7]

历任陕西省军政长官、省政府主席

编辑
陕西省政府主席
  1. 于右任(1927年6月~1930年10月)
  2. 石敬亭(代理,1927年7月~11月)
  3. 宋哲元(代理,1927年11月~1930年4月)
  4. 田雄飞(代理,1928年5月~6月)[8]
  5. 刘郁芬(代理,1930年4月~10月)
  6. 杨虎城(1930年10月~1933年5月)
  7. 邵力子(1933年6月~1936年12月)
  8. 王一山(代理,1936年12~1937年2月)
  9. 孙蔚如(1937年2月~1938年7月)
  10. 蒋鼎文(1938年6月~1941年7月)
  11. 熊 斌(1941年7月~1944年3月)
  12. 祝绍周(1944年3月~1948年7月)
  13. 董 钊(1948年7月~1949年12月)

参考文献

编辑

出处

编辑
  1. ^ 《中国经济年鉴》民国22年版
  2. ^ 资料来源:《民政部二十四年(1935年)报告》
  3. ^ 原表列有省会人口数,兹以另载西京市人口数不复列。西京市是当时的行政院直辖市,人口124,645单列,未计入陕西省。
  4. ^ 依据中华民国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1934年出版)、内政部统计司编《民国十七年各省市户口调查统计报告》(1931年出版)、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华民国统计提要》(1940年出版)、中华民国年鉴社编《中华民国年鉴》(1952年出版,页19-21)所提供的人口数据。
  5. ^ 大巴山剿匪记.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康市委员会网站. 2012-12-20 [2019-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6) (简体中文). 
  6. ^ 《民國時期各省政府駐地》 - 新浪博客. [2020-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1). 
  7. ^ 《陕西省志政务志》 - 陕西地情网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3-01-16.
  8. ^ 田雄飞(1888~?) 字德三,陕西榆林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1928年4月任陕西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长(1928.2—1928.11)。期间,在宋哲元前往河南攻打樊钟秀时,代理陕西省政府主席(1928.5—1928.6)。

书籍

编辑
  • 郑宝恒著:《民国时期政区沿革》(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ISBN 9787535126610
  • 傅林祥、郑宝恒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ISBN 9787309056044
  • 国史馆地理志编纂委员编:《中华民国史地理志(初稿)》(台北:中华民国国史馆,民国79年(1990))。ISBN 9579042020
  • 陕西省志地方编纂委员会编:《陕西省志·民政志》,陕西地情网
  • 陕西省志地方编纂委员会编:《陕西省志·行政建置志》,陕西地情网
  • 陕西省志地方编纂委员会编:《陕西省志·人口志》,陕西地情网
  • 陕西省志地方编纂委员会编:《陕西省志·大事记》,陕西地情网
  • 陕西省志地方编纂委员会编:《陕西省志·军事志下》,陕西地情网

地图

编辑
  • 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测量署编:《中华民国分省地图》(1970年版),国防部情报参谋次长室。
  • 中国地图出版社著:《陕西省地图》(2001年版),中国地图出版社。ISBN 9787503128738
  • Google地图[失效链接]
  1. ^ 《陕西省志·政务志》作辖宜君、同官、栒邑、淳化、耀县5县。

参考资料

编辑
  1. ^ 行政院户口普查处编. 中华民国79年台闽地区户口及住宅普查报告. 台北市: 行政院户口普查处. 1992
  2. ^ 傅林祥、郑宝恒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第404页。
  3. ^ 傅林祥、郑宝恒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第404-405页。
  4. ^ 《陕西省志·政务志》,陕西地情网
  5. ^ 傅林祥、郑宝恒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第404-405页。
  6. ^ 《陕西省志·政务志》,陕西地情网
  7. ^ 傅林祥、郑宝恒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第405-406页。
  8. ^ 《陕西省志·民政志》,陕西地情网
  9. ^ 《陕西省志·民政志》,陕西地情网《陕西省志·政务志》,陕西地情网
  10. ^ 《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
  11. ^ 按:内政部方域司《中国之行政督察区》(第41页)有延安县,无肤施县。《中华民国史地理志(初稿)》(第23页)仍作肤施县。《延安市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53页)载:“民国36年(1947年)3月-民国37年(1948年)4月国军胡宗南占领延安期间,组建延安县政府。”又,第21页载:民国36年(1947年)“3月底,中华民国国军占领延安后,企图成立所谓‘宗南县',实行保甲制。”
  12. ^ 《国民政府公报》渝字第686号,民国33年6月24日,第16页。
  13. ^ 内政部方域司:《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第11版),第144页。
  14. ^ 《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
  15. ^ 《陕西省龙驹设治局组织规程》,《总统府公报》第26号,民国37年6月30日,第1册。
  16. ^ 《政府公报》第496号,民国6年5月29日,第61册,第925页。
  17. ^ 《政府公报》第1519号,民国9年5月7日,第97册,第166页。
  18. ^ 罗德学、陶俊和:《县政府搬迁记》,《镇坪文史资料》第1辑、1987年,第47页。
  19. ^ 《宁陕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8页。按:该书第11页作1937年5月迁治。
  20. ^ 内政部方域司:《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第11版),第142页。
  21. ^ 《佛坪县志》,三秦出版社,1993年,第22页。
  22. ^ 《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
  23. ^ 《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
  24. ^ 《永寿县志》,三秦出版社,1991年,第59页。
  25. ^ 内政部方域司:《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第11版),第141页。
  26. ^ 内政部职方司第一科:《全国行政区划表》,1914年,第83页。按:《西安市志》(第239页)谓1913年2月撤销。
  27. ^ 《西安市志》第240页。
  28. ^ 《国民政府公报》渝字第627号,民国32年12月1日,第15页。
  29. ^ 内政部方域司:《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第11版),第140页。
  30. ^ 《西安市志》第240页。
  31. ^ 《国民政府公报》第2845号,民国36年6月7日,第1页。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
前任:
  陕西省
   中华民国一级行政区
1912年-1949年
继任:
  陕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