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民共和國

历史国家

蒙古人民共和國(1924年—1992年,蒙古語ᠪᠦᠭᠦᠳᠡ
ᠨᠠᠶᠢᠷᠠᠮᠳᠠᠬᠤ
ᠮᠣᠩᠭᠣᠯ
ᠠᠷᠠᠳ ᠤᠯᠤᠰ
西里爾字母Бүгд Найрамдах Монгол Ард Улс,縮寫:БНМАУ)是1924年至1992年存在於東亞的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繼蘇聯之後,世界上第二個社會主義國家。[1]

蒙古人民共和國
ᠪᠦᠭᠦᠳᠡ
ᠨᠠᠶᠢᠷᠠᠮᠳᠠᠬᠤ
ᠮᠣᠩᠭᠣᠯ
ᠠᠷᠠᠳ ᠤᠯᠤᠰ

Бүгд Найрамдах Монгол Ард Улс
1924年—1992年
國歌:蒙古國際歌英語Mongol Internationale》(1924-1950)
蒙古人民共和國國歌》(1951-1992)
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領土範圍(1945年)
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領土範圍(1945年)
地位蘇聯衛星國(1924年-1990年)
首都烏蘭巴托
常用語言蒙古語
政府社會主義共和國
人民革命黨主席、總書記 
• 1924年 - 1928年
策倫奧齊爾·丹巴道爾吉 (首)
• 1991-1992年
布德拉格查·達希雲登 (末)
國家小呼拉爾主席 
• 1924年
那班道爾吉·扎丹巴 (首)
• 1991-1992年
彭薩勒瑪·奧其爾巴特 (末)
部長會議主席 
• 1924-1928年
巴林·車林多爾濟 (首)
• 1990-1992年
達希·賓巴蘇倫 (末)
歷史 
1921年3月1日
• 建立
1924年11月26日
1945年10月20日
1946年1月5日
1961年10月25日
1990年1月12日
• 《蒙古國憲法》生效
1992年2月12日
面積
1989年1,566,500平方公里
人口
• 1989年
2,043,400
貨幣圖格里克
前身
繼承
大蒙古國
蒙古國
今屬於 蒙古國
 俄羅斯
   圖瓦共和國
蒙古歷史
蒙古歷史
蒙古高原歷史系列條目
匈奴 東胡
南匈奴 北匈奴 鮮卑
鮮卑 丁零
柔然 高車
突厥汗國 鐵勒
東突厥
薛延陀
唐朝單于都護府·安北都護府
後突厥汗國
回鶻汗國
契丹 阻卜 黠戛斯
遼朝 克烈 乃蠻
蒙兀
蒙古帝國(諸汗國
元朝嶺北等處行中書省
北元後蒙古帝國時期
韃靼(東蒙古) 瓦剌(西蒙古)
喀爾喀 四衛拉特
清朝清代蒙古)·準噶爾汗國
內屬蒙古·外藩蒙古內札薩克·外札薩克
中華民國境內盟旗
塞北四省
博克多蒙古國
外蒙古地方
蒙古人民共和國
中國蒙古族
內蒙古自治區
蒙古國
民族 · 文化 · 地理 · 漠南 · 漠北
泛蒙古主義

歷史

編輯

1911年10月中國湖北武昌起義爆發。1911年12月29日,喀爾喀蒙古(外蒙古)各部落王公首領推戴藏傳佛教格魯派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蒙古大汗,登基稱「額真汗」(俗稱「博克多汗」),宣佈脫離清朝獨立,成立政教合一的國家大蒙古國。不過,外蒙古的獨立並未得到清廷以及清朝崩潰後的中華民國政府的承認,僅受到西藏的承認,未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而暗中支持其獨立的俄國對此也採取模稜兩可的態度。1915年,中俄蒙三方簽訂《中俄蒙協約》,外蒙古放棄獨立接受中華民國的宗主權,而中國承諾給予外蒙古高度自治權

1919年11月,中華民國北京政府宣布外蒙古「取消自治」,廢除《中俄蒙協約》,並出兵占領外蒙古,但在1921年2月被恩琴率領的白軍擊敗,中國北洋軍隊被白軍驅逐出外蒙古。1921年7月,蒙古革命軍在蘇軍的援助下,成功擊退俄國白軍勢力,具有共產主義性質的新的君主立憲政府宣告成立,蘇赫巴托成為軍事部長,博克多汗的權力有限,成為象徵性的國家元首。

1923年,蘇赫巴托逝世之後,喬巴山和其他蒙古人民黨革命領導人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原則,準備在蒙古徹底消滅封建勢力,逐步使作為落後國家的蒙古不經過資本主義而向社會主義過渡。1924年,博克多汗駕崩,君主立憲制被廢除,大蒙古國過渡至蒙古人民共和國。

1924年5月31日,在北京簽訂《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和中華民國關於解決懸案大綱的協定》,其中第五條規定,「蘇聯政府承認外蒙為完全中華民國之一部分」。加拉罕同時正式聲明,一俟有關撤兵期限協定簽字,蘇聯隨時準備從蒙古撤出軍隊。

 
國家大呼拉爾通過《憲法》

1924年11月26日,在庫倫舉行了國家大呼拉爾第一次會議,通過了蒙古歷史上的第一部憲法《蒙古人民共和國憲法》,宣布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2],且將首都京都庫倫更名為烏蘭巴托。

1932年4月至11月,庫蘇古爾省爆發武裝起義,反對蒙古人民革命黨蘇聯布爾什維克的牧業集體化和階級鬥爭政策引起的起義,起義後擴散至後杭愛省前杭愛省扎布汗省

1935年初,日本關東軍滿洲國西北興安地區(今呼倫貝爾)的軍事部署基本就緒,關東軍直屬騎兵集團下轄騎兵第1旅團、騎兵第4旅團,由笠井中將指揮,不斷在滿蒙邊界製造軍事挑釁摩擦,試探外蒙古軍事實力和政治態度。但由於騎兵兵種單一,加上重武器不足,難以勝任對蒙古的威懾挑釁目的。蒙古人民軍在哈爾哈廟戰鬥中擊退關東軍的挑釁。日本於1936年2月由駐公主嶺的戰車第1師團抽出部分兵力組成一個特遣支隊,支隊長澀谷大佐,進駐海拉爾,暫配屬於騎兵集團長笠井中將指揮。1936年3月12日《蘇蒙互助協定書》簽訂,1936年3月29日對外公布。1936年3月30日,日本關東軍澀谷支隊1500人乘汽車50輛、裝甲車12輛、坦克4輛,從貝爾湖西岸阿薩爾廟地區入侵外蒙古境內阿達格多蘭地區,日本軍裝甲車全部被擊毀,澀谷率撤回海拉爾休整補充。

1939年,蘇蒙聯軍在諾門罕與滿洲國、日本關東軍交戰並最終獲勝,是為諾門罕戰役,此戰後日本放棄「北進」擴張計劃。

1941年,日本蘇聯簽立《日蘇中立條約》,蒙古人民共和國得到日本政府的承認,同時蘇聯也承認了滿洲國的地位。

1945年,雅爾塔會議上,美國請蘇聯出兵解決中國境內的日本軍,蘇聯的條件是「維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現狀」。中華民國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後,同年10月外蒙古舉行公民投票,98%的選民支持獨立。

1946年1月5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發佈公告承認外蒙古獨立[3]。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0月16日和蒙古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不視之為固有中國領土。

1952年1月26日,喬巴山於莫斯科逝世,尤睦佳·澤登巴爾繼任領導人,長期領導蒙古人民共和國至1984年。

蘇聯時期,蒙古人民共和國事實上是蘇聯的衛星國。期間蒙古人民革命黨一直是蒙古的唯一執政黨,在1953年,撤退至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以蘇聯違反《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為由不再承認外蒙古獨立,並宣稱外蒙古乃中華民國的領土。但在1961年迫於美國的壓力,而以棄權方式允許蒙古加入聯合國,之後實際上便默認其獨立地位。進入1990年代台灣民主化後始正式與蒙古雙方展開交流活動。

1984年8月,姜巴·巴特蒙赫當選為蒙古人民革命黨總書記,為保守的共產主義者,在澤登巴爾下台後顯少進行政治改革,但在蘇聯推進改革之壓力下,於1980年代末推動經濟「革新」政策,包括政府機構等方面的改革。但巴特蒙赫推進的「政治開放」不足,使日趨僵化的蒙古人民革命黨官僚面臨巨大的變革壓力。

1990年1月12日,首都烏蘭巴托爆發示威,演變成1990年蒙古民主革命,最終以非流血方式使蒙古修改憲法和民主化。3月,巴特蒙赫政府垮台。4月30日,政府與反對派舉行會談,同意實行多黨制、進行自由選舉。6月,舉行蒙古歷史上第一次有多個政黨參加的議會選舉英語1990 Mongolian parliamentary election

1992年2月12日,在達希·賓巴蘇倫政府主導的政治改革之下,更改國名為蒙古國,並修改憲法國旗國徽,正式放棄社會主義制度[4]

經濟

編輯

在1921年革命前夕,外蒙古的經濟不發達,停滯不前,以遊牧畜牧業為基礎。農業和工業幾乎不存在,交通和通訊原始,放貸、服務業和貿易幾乎完全掌握在中國人或其他外國人手中。居民大多數是依附那顏的文盲遊牧民,很大一部分男性勞動力生活在寺院裡,對經濟的貢獻很小。牲畜主要由貴族和寺院擁有,其餘經濟部門的所有權由中國人或其他外國人主導。因此,蒙古的新統治者面臨著建設現代社會主義經濟的艱巨任務。

蒙古在人民革命黨控制下的經濟發展可分為三個時期:1921-1939年、1940–1960、1961年至共產黨統治結束。在蒙古政府稱之為「普遍民主轉型」階段的第一個時期,經濟仍然主要是農業且不發達。在將牧民集體化的嘗試失敗後,牲畜仍然掌握在私人手中。國家開始發展以畜牧產品加工和國營農場農作物種植為基礎的工業。在蘇聯的援助下,成立了蒙古銀行,並將運輸、通訊、國內外貿易、銀行和金融業收歸國有;他們被置於蒙古國家控制的合作組織或蒙古蘇聯聯合股份公司之下。1930年代起,烏蘭巴托成為該國的工業中心。[1]

蒙古擁有煤炭、銅、螢石和鐵礦石等工業儲備,以及大量金、銀、鋅、鉛、錫、鎢和其他貴金屬和稀有金屬礦藏。第一個現代煤礦建於20世紀30年代,位於烏蘭巴託附近的納萊哈,並通過一條窄軌鐵路與首都相連。烏蘭巴托以東達爾汗和巴嘎諾爾附近的沙林戈爾大規模露天採礦的發展使納萊哈煤礦變得過時。20世紀30年代烏蘭巴托工業聯合體建成之前,蒙古沒有製造業;直到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達爾汗和額爾登特建成,並伴隨着對喬巴山蘇赫巴托爾等省城進行現代化的努力,蒙古才有了大規模的發展。主要產業包括採礦、發電、建築材料生產以及將畜產品(肉類、羊毛和獸皮)加工成半成品、食品和消費品。

1950年,工業占蒙古淨物質產品 (NMP) 的7%,到1985年上升到35%。貿易從10%上升到26%;農業(包括畜牧業)從68%下降到20%。1960年,61%的就業人口在農業部門工作,到1985年下降到33%。蒙古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數字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都創下了增長記錄;直到1988年,GDP的年增長率仍達到5.1%。20世紀 80年代末,經濟停滯和蘇聯改革的例子導致蒙古領導人實施了一項改革計劃,以市場方向發展經濟,最終導致社會主義共和國的終結和轉向資本主義。

與蘇聯關係

編輯

蒙古僅與蘇聯(俄國)和中國為鄰,故為了實現民族獨立,革命後與蘇聯建立了密切的關係。事實上直到1990年,外界普遍認為蒙古、北韓與阿爾巴尼亞是世界上最遙遠、最孤立的三個國家。[5]

背景

編輯
 
喬巴山(左)與朱可夫

喀爾喀蒙古(外蒙古)在17世紀時被清朝納入統治範圍。清末新政激發了蒙古人的不滿,導致外蒙古從清朝分離。1917年俄國革命後中國北洋政府試圖派兵占領外蒙古,而蘇聯紅軍則在追擊高爾察克為首的白軍日本干涉軍時進入外蒙古,並於1921—1924年成立社會主義政權。

軍事關係

編輯

自1921年起,蘇聯軍隊常駐外蒙古,並於1938年同日本關東軍發生衝突。1945年蘇聯和蒙古對日宣戰,蘇軍和蒙古人民軍進攻滿洲國。通常而言,蒙古人民共和國作為蘇聯的衛星國,武裝力量受駐蒙蘇軍影響很大,1960年代以後蒙古軍隊交由蘇軍將軍指揮。由於當時中蘇關係惡化,蘇聯在蒙古駐軍對中國東北及首都北京構成嚴重威脅。

經貿關係

編輯

蒙古是經互會成員國,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一員,蒙古得以廉價進口蘇聯的能源,不過蘇聯也通過經互會全面控制蒙古國經濟。蒙古長期依賴蘇聯的經濟援助,但蘇聯並未向蒙古提供廣泛的工業和科技援助,致使蒙古到今天還沒有完善的工業基礎(根據國際分工,蒙古只提供原材料)。

文化關係

編輯

蒙古在蘇維埃化的同時,文化上全面去除藏傳佛教在人民共和國的影響,推廣馬克思主義無神論蒙古佛教遭遇毀滅性打擊。並學習蘇聯推廣「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化,將俄語作為第二語言,在文字改革後使用蒙古語西里爾字母取代舊蒙文。[1]

領導人

編輯
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 任期 備註
任次 肖像 姓名
(生–卒)
到任 離任
1   達木丁·蘇赫巴托爾
Дамдины Сүхбаатар
(1893–1923)
1920年3月1日 1923年2月20日 軍事部長 (1921–1923)
2   霍爾洛·喬巴山
Хорлоогийн Чойбалсан
(1895–1952)
1923年2月20日 1952年1月26日 國家小呼拉爾主席團主席 (1929–1930)
部長會議主席 (1939–1952)
3   尤睦佳·澤登巴爾
Юмжаагийн Цэдэнбал
(1916–1991)
1952年1月26日 1984年8月24日 總書記(1940–1954;1958–1984)
大人民呼拉爾主席團主席 (1974–1984)
部長會議主席 (1952–1974)
4   姜巴·巴特蒙赫
Жамбын Батмөнх
(1926–1997)
1984年8月24日 1990年3月21日 總書記、大人民呼拉爾主席團主席 (1984–1990)
部長會議主席 (1974–1984)
屆次 名字 任命 去職
蒙古人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
1923年-1925年
蒙古人民革命黨中央委員會主席
1925年-1928年
3 阿吉巴·丹增 1923年1月12日 1924年8月31日
4 策倫奧齊爾·丹巴道爾吉 1924年8月31日 1928年10月27日
蒙古人民革命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1928年-1940年
5 奧勒扎·巴德拉克 1928年10月28日 1929年1月30日
6 巴特奧齊爾·額勒德巴奧齊爾 1929年1月30日 1930年3月13日
7 博勒吉德·根登 1930年3月13日 1931年3月13日
8 卓勒賓·希耶 1931年3月13日 1932年6月30日
9 巴特奧齊爾·額勒德巴奧齊爾 1932年6月30日 1932年7月30日
10 姜巴·勒庫姆 1932年7月30日 1933年6月30日
11 道爾扎布·魯布桑沙拉布 1933年6月30日 1934年10月5日
12 哈斯奧齊爾·魯布桑道爾吉 1934年10月5日 1936年8月15日
13 班扎爾扎布·巴桑扎布 1936年8月15日 1940年2月22日
14 達希·丹巴 1940年2月22日 1940年4月8日
蒙古人民革命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1940年-1954年
15 尤睦佳·澤登巴爾 1940年4月8日 1954年4月4日
蒙古人民革命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1954年-1981年
16 達希·丹巴 1954年4月4日 1958年11月22日
17 尤睦佳·澤登巴爾 1958年11月22日 1981年5月30日
蒙古人民革命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1981年-1990年
17 尤睦佳·澤登巴爾 1981年5月30日 1984年8月24日
18 姜巴·巴特蒙赫 1984年8月24日 1990年3月14日
19 貢布扎布·奧其爾巴特 1990年3月14日 1990年4月
蒙古人民革命黨中央委員會主席
1990年-1992年
19 貢布扎布·奧其爾巴特 1990年4月 1991年2月28日
20 布德拉格查·達希雲登 1991年2月28日 1992年10月5日

郵票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Sanders, Alan J. K.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Mongolia. Scarecrow Press. 2010. ISBN 9780810861916. 
  2. ^ Монгол Улсын Үндсэн хууль 1924, 1940, 1960, 1992. МОНГОЛ УЛСЫН ИХ ХУРЛЫН ТАМГЫН ГАЗАР(蒙古國家大呼拉爾). [2020-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0). 
  3. ^ 有關外蒙古是否為中華民國領土問題說明新聞參考資料.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2015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6). 
  4. ^ Dondov Ganzorig. 憲法對蒙古民主的價值. 中華民國司法院. 蒙古國憲法法院. [2020-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0). 
  5. ^ D BAYARKHUU; 許馨(譯). 蒙古的主權與外部環境 (PDF). 《蒙藏現況雙月報》. [2023-02-0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1-15).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