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KirkLU/沙盒/Wikipedia:格式手冊
Wikipedia:格式手冊 | ||||||
Wikipedia:格式手冊/版面佈局 | 通用格式 | Wikipedia:格式手冊/導言章節 | 主體章節 | 附錄章節 | ||
|
格式手冊 |
---|
灰字連結非正式指引,僅供參考 |
格式手冊的目的是為了提供一些準則、方針,使得所有條目的編輯風格變得一致。以下的規則並沒有聲明不能變動,也不暗示這些規則比其他方式都要好,但如果所有人的編輯方式都一致,維基百科會更易於閱讀和使用,並讓撰寫和編輯變得更加方便。《芝加哥格式手冊》裏面的話應得到注意:
“ | 規章制度,本質上,並非永恆不變的定律。它們僅針對一般案例,必須在某程度的彈性下應用。 (Rules and regulations such as these, in the nature of the case, cannot be endowed with the fixity of rock-ribbed law. They are meant for the average case, and must be applied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elasticity.) |
” |
當然,編寫內容清晰、有內涵、無偏見的條目,比任何的文章編排格式來得更重要。只要您能做到這一點,其實無須過分在意任何指引:編輯維基的樂趣在於未必凡事都要做到最完美。 其他維基參與者在編輯維基百科的時候,會按照這個指引修正不規範格式的條目,條目會漸漸地符合指引內容。
您還可以參閱:
- 如何編輯頁面:那裏有關於如何用各種不同的格式代碼。這一篇文章會集中講述何時去使用那些格式,雖然我們通常會在例子中把那些代碼也列出。
- 版面指南:那裏有一些簡單的條目編寫的指導。一些標準的格式可以在Wikipedia:模板訊息找到,讓您可以方便地剪貼入條目中。
- 維基專題:那裏包含了對某一知識範疇的條目的編排指引。
條目結構
編輯完整而優良的條目應當依次由導言、正文主體和附錄三部分構成,本章節將介紹這三部分中可能出現的構成元素,並詳細說明這些元素同時出現時一般應將他們以何種順序放置在條目中。需要指出的是,本章節所列各項元素並不必須也幾乎不可能全部出現在同一條目中,編者只需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用並根據條目的實際需要依次加入即可。
導言章節
編輯條目中的導言章節是指章節目錄前,用於呈現條目基本資訊、介紹條目的主題和概括條目的重點的內容。在導言章節中可以選用及其元素排序為:
- 消歧義模板(如{{Otheruses}}、{{Distinguish}})
- 維護性模板(如{{Cleanup}}、{{Unreferenced}}等)
- 字詞轉換模板(如{{noteTA}}、{{全域僻字}}等)
- 導讀提示模板(如{{CJK-New-Char}}、{{UTC+8}}等)
- 資訊框模板(如{{Infobox}}等)[註 1]
- 導航模板:模板一般預設置於右側
- 圖像(此不包括應放在其他段落位置的圖像):圖像一般數量為一張且預設置於右側
- 導言文字
- 章節目錄(在段落數量超過3個時,MediaWiki系統自動根據條目中的章節標題生成的目錄)
主體章節
編輯條目主體是呈現條目內容的核心部分,通常透過分章節的陳述,向讀者展示條目所要呈現的資訊。在主體章節中可以選用及其元素排序為:
附錄章節
編輯附錄章節是置於條目最後,通常情況下每個部分都應該使用「二級標題」(== 標題名稱 ==
)進行分段。而在某些特別情況之下則可以對於該段落的內容進行更細的分類,例如在參考紙本數據部分依照「學術報告」和「雜誌期刊」類別進行分類。在附錄章節中可以選用的元素為:
- 參見:對與正文內容有一定相關性、但無法在正文列示的條目集中列示。(比如在藏書閣天一閣條目中加入中國藏書史和海曙區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列表)
- 註釋:使用{{noteFoot}}對正文中註解的內容進行集中解釋。
- 參考資料:使用{{reflist}}對正文中標註內文引用的內容集中呈現來源。
- 參考文獻(參考書籍):列示沒有內文引注、與正文無直接聯絡、僅作為整體撰寫時參考使用的的參考文獻和書籍。
- 延伸閱讀:列示推薦讀者閱讀的出版物。
- 外部連結
- 導航模板;利用基於{{Navbox}}建立的導航模板,集中展示關聯條目及其關係。[註 2]
- 地理坐標標示模板{{Coord}}(如果最前面側邊欄並沒有參數提供或者出現{{Coord missing}})
- 權威控制({{Authority control}})
- 排序索引{{DEFAULTSORT}}和魔術字
- 頁面分類
- 小作品模板(如{{Stub}})或優特狀態模板(如{{Featured article}})[註 3]
以上部分的順序並不固定,亦並不必須一一包含,而應以條目資訊呈現的連續性、充分性為原則,視情況排布。必要時,可參閱優良條目、典範條目主題類似的條目進行編輯。
通用格式規則
編輯在進一步了解編寫組成條目的三部分過程中,每一部分都需要用到哪些格式規則前,本章節將首先向您介紹一些通用規則。您在編寫條目的任何一部分過程中都有可能會使用這些規則。
條目名稱
編輯良好的條目名稱能夠為讀者檢索和初步理解條目內容提供方便,所有條目之命名均適用Wikipedia:命名常規。
章節標題
編輯為將條目內容以更清晰的邏輯呈現給讀者,條目內容往往分章節呈現,此外「註釋」、「參考資料」等章節亦明確要求應以獨立章節呈現。條目中所有的章節標題均適用於本章節和Wikipedia:格式手冊/章節標題的規則,其他頁面如有需要亦可參照適用。
請用格式代碼==
來產生標題,最上層的標題請用「二級標題」(== 標題名稱 ==
)產生,而不是用'''
製造粗體標題。如果您覺得這樣的標題字型太大,那是整個維基百科統一的樣式,可以嘗試調校您的瀏覽器。這樣製造標題能製作自動摘要編號,同時在此格式下,標題文字會在自動搜尋時獲得更大權重。
請儘量避免在標題中使用連結,因未必所有的瀏覽器都能清楚顯示這樣的標示,最合適的做法是把那些連結放到標題下內容的首句中。也請不要在標題中使用<math>
標記,否則目錄會產生混亂。
文字格式
編輯日期、數字和度量衡
編輯時間
編輯日期一般應使公元紀年,年份時請在年份後加上「年」字,避免與其他數字混淆。公元前應該在年份前加「前」字。例如:386年
、前537年
、10月10日
為避免與公元1世紀年份混淆,1978年不可簡寫為「78年」或者「七八年」。有必要的話,可以使用干支紀年、朝代年號、農曆月日等,如是者請使用漢字。沒有特殊情況,朝代年號不必另加干支。如果沒有跨越朝代等引起歧義的可能,不必重複加上朝代。使用非公曆日期表示後,請隨即用括號和阿拉伯數字表示公曆日期。如果歷史紀年本身是在括號內,不重複加括號,用全形逗號分隔。如:康熙五十年(1711年)
、(康熙五十年,1711年)
。涉及年齡等時間段,可使用{{birth date and age}}、{{death date and age}}、{{Age in years and days}}等模板。
原則上不應也不必對日期、時間資訊添加內部連結。如果確有必要添加,參考這個格式:[[1911年]][[10月10日]]
對於日期段當中,應使用全形連字元「-」(Unicode:U+FF0D)連接,如:1906年-1967年10月17日。請不要使用浪紋:~、~
。注意連接號「-」不是破折號使用的「—」。
數字
編輯一般數字應使用半形阿拉伯數字,不要使用全形數字。較大數目可以用千分撇(半形逗號)按千分開,如:1,234,567.89
度量衡
編輯度量衡一般應採用國際單位制,遇有習慣採用其他度量衡的領域(如,航空)或地區(如,美國),應同時標註國際單位制。
標點符號
編輯標點符號是用於輔助文字記錄語言的符號,包括條目編輯中可能涉及的句號、逗號、頓號、分號、冒號、引號、問號、嘆號、破折號、省略號、書名號、專名號、間隔號、連接號、括號、分隔號等符號。除了參考資料、參考文獻等由特殊規定的內容外,其他章節中文字內容涉及的標點符號,均適用本章節和Wikipedia:格式手冊/標點符號的規則。
中文維基百科條目編輯過程中各種標點符號使用的規範,參考及綜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標點符號用法》(GB/T 15834-2011)[1]及《中華民國教育部〈重訂標點符號手冊〉》[2]的規定。通常在條目中,輸入中文內容時應使用標準的中文標點符號,即使用全形的標點符號(,、:;.。?!)而不是半形(,:;.?!)。Microsoft Word等文字處理軟件可能會替您將標點符號自動轉換成錯誤的形式,請在編輯中多加注意。輸入非中文內容時,則應當使用該語言規定的標準標點符號。
空格
編輯本章節規範的是用瀏覽器檢視維基頁面可被察覺的空格,不是在瀏覽器中「檢視原始碼」所顯示的HTML原始碼裏的空格,也不是編輯維基條目時的維基原始碼裏的空格。
在中文語境內,文字之間應該不留空格,惟仍有特例:
- 外文單詞及數字間應按原文保留空格(例:Google Chrome、Windows 2000)。
- 允許特例中全形和半形空格的使用,但一般不應使用全形空格。
- 如果官方宣佈的名稱內含有空格,以官方為準。
- 專有名詞內的中文和數字、外文之間,可以根據「先到先得」的原則,按照條目大體成形時為準。在此情況下:
- 若要增減名詞內的空格,應該先討論並達成共識之後再變更。
- 除非官方宣佈名稱內含或不含空格,差異只有空格的2個或多個條目名稱在與其他條目名稱比較時視為同一個名稱。
- 在反應一個具體數量時,國際計量局建議在阿拉伯數字與計量單位字母符號之間插入一個半形空格(例:0.1 cm、23 kg、45 °C、67 %),度分秒除外(例:89°、12′、3″)。
- 其餘未列事項若有爭議,請先到其條目的討論頁或Wikipedia:移動請求等處反映或討論有關問題。
圖片及其說明
編輯圖片是條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利於幫助讀者更為形象化地了解條目所闡述的事物,條目中所使用的圖片均適用本章節和Wikipedia:圖像使用守則的規則,其他頁面如有需要亦可參照適用。
條目中的圖片一般應置於條目頁面左右兩側或利用畫廊模板{{gallery}}、全景圖模板{{Wide image}}等模板以最有利於說明條目內容的方式呈現。導言中出現圖片原則上應置於右側。相片或其他圖片都應該附上說明,除非這種說明是明顯多餘的(例如書籍封面照)。標示圖片的方法是:[[File:picture.jpg|thumb|圖片簡介文字]]
。圖片簡介應該以精簡為好。
表格
編輯用詞和術語
編輯用詞風格
編輯地區用詞
編輯維基百科並沒有對各個地區用詞的偏好。世界各地的中文用戶對同一樣的事物可能有不同的叫法。維基百科已經實行自動地區詞處理,能按照讀者選擇的地區(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新加坡)而顯示當地的用詞或譯名。編輯時可使用{{NoteTA}}、{{地區名稱}},另參閱Wikipedia:繁簡分歧詞表及Wikipedia:譯名表。
- 共用名:
- 維基百科嘗試找到各個地區都能夠通用的用詞。堅持地區用詞並不能體現維基百科的全球性。
- 和文章內文一致、
- 儘管維基百科不偏好某個地區用詞,在一個條目中的用詞應該保持一致。可以使用自動地區詞處理提供的模板來自動化文字的轉換。例外的場合有:
- 引用他人的文章時應忠實於原文
- 作家、導演、音樂家們的作品名字應忠實於作者
- 比較各地用詞差異時
- 和地區的強烈關聯
- 和地區關係重大的條目應使用該地區的用詞。例如,中國大陸地區相關的條目,使用中國大陸常用的詞彙;同樣地台灣/香港地區相關的條目,應使用對應地區慣用的詞彙。對於作家來說,應使用和作品更相近的地區的用詞。
- 本規則不能用來聲明地區對條目的所有權,參照維基百科:條目的所有權。
- 保持現有的版本
- 對於地區用詞的爭論不被鼓勵。這通常是浪費時間,造成激烈的討論但是不能解決問題。在內文的用詞一致性已經建立之後,在沒有共識改變這一用詞的情況下,原用詞應予保留。除了上面列出的少數理由之外,通常沒有好的理由來支持用詞方面的變動。
- 在內文的用詞一致性尚未建立時,第一個將條目補充至超出小作品篇幅的作者的用詞應作為預設的選擇。
縮寫
編輯導言格式規則
編輯消歧義模板
編輯維護性模板
編輯字詞轉換模板
編輯導讀提示模板
編輯資訊框模板
編輯導言文字
編輯請在條目的第一段第一句,為條目作出精簡的定義,並把條目名稱作為此句的主語(而不是謂語)。一般來說,條目名稱就是第一句的第一個詞。如果這樣做有困難,也請無論如何要在第一段用上條目名稱,越靠前越好。
條目名稱在文章當中第一次出現時,請用三對半形單引號,讓它以粗體顯示。例如:'''條目題目'''會顯示成條目題目。請不要在題目上,加上方括號作連結。
有關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等條目,請照常使用書名號。另外,有關非中文概念、中文無通用譯名等條目,可以在提及條目名稱後,在括號裏加上原文稱號。請注意括號一如其他標點符號一樣,都應該使用最常見的全形符號:( )
,而不是半形或其他形式的:( )
或者 ﹙ ﹚
。
例如:
- '''勾股定理''',又稱'''商高定理'''、'''畢達哥拉斯定理'''({{lang|en|Pythagorean theorem}}),是一個基本的[[幾何]]定理……
如果該名稱的來源是外文,請在括號裏加上標明語言的外文原名。同樣地,化學元素符號,化合物的化學式,生物的拉丁文學名也應該跟隨其中文譯名之後。總之,在中文維基百科,只要是中文都應該優先提及。例如:
-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lang-ru|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1922年12月30日-1991年12月26日),簡稱'''蘇聯''',……
如果該條目的題目有多於一個名稱,每一個名稱在第一次出現時都要以粗體顯示。
- '''氫氧化鈉'''(化學式:NaOH),俗名'''火鹼'''、'''燒鹼'''、'''苛性鈉'''……
請您盡可能在首句帶出文章所屬的主題。如:
-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在[[量子物理學]]……
主體格式規則
編輯行間模板
編輯附錄格式規則
編輯參見
編輯註釋
編輯參考資料、參考文獻和延伸閱讀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排序索引和魔術字
編輯主題專門格式手冊
編輯部分主題的條目結構比較複雜,因此著有專門適用於該類條目的格式指引以供參考。
人物類條目
編輯科學類條目
編輯地區類條目
編輯文化創作類條目
編輯法律類條目
編輯一些其他原則
編輯當以上所有都不足以應付時
編輯當您遇到一個我們沒有談及到的情況時,您可以參考其他的資源。如果這指南與其他的資源有不同,我們應採用這裏的做法。但我們歡迎您把討論帶到Wikipedia talk:格式手冊。
更簡單的做法是打開一篇您喜歡的條目,看看它的作者和編者如何編排它。您可以把它關掉而不作任何的改動,但當您在那兒請四處看看。幾乎所有的條目都有改進的空間,或者您可以把它修改一下令其更符合此手冊。
不要花哨華麗
編輯假如您在使用格式代碼時不太花哨,則對您或是其他後來的編者都會較容易編輯。即使是在這頁所建議的代碼,您也不應該假定您所輸入的某一代碼在顯示時保證會有效果。如果我們把格式代碼寫得比實際需要的更簡單,那麼顯示、編輯和加入條目都會變得更容易。
建立一個有用的百科全書是首要的任務,但保持這百科在編輯和維護上的容易程度是我們排第二的目的。其中一點就是在有必要的情況下才使用HTML格式代碼。
參見
編輯在您開始編輯寫作或編輯前,請先閱讀並明白以下的檔案:
- Wikipedia:WELCOME簡單介紹了維基百科世界。
- 方針與指引有編寫條目時須要知道的規則。
- 勇於更新頁面說明在編輯時應有的態度。
- 避免常見錯誤列出常犯的錯誤和避免的辦法。
- 編輯守則有更多的編輯指引。
- 如何編輯頁面解釋了您在編輯時可以用的各種代碼。
- 完美的小作品說明您在加入一條新條目時的最低要求。
然後,在你更為熟悉維基百科的編輯寫作後,或許你會想要更進一步的了解:
註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國家質素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 (PDF).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5-01-13.
- ^ 中華民國教育部. 《中華民國教育部〈重訂標點符號手冊〉》. 中華民國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