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獅獎
金獅獎(意大利語:Leone d'oro)是威尼斯影展的最高榮譽,從1949年開始頒發,被認為是電影界最高榮譽之一,由該屆評審團自正式競賽單元中選出。1970年開始另外頒發榮譽金獅獎,表揚對於電影有重要貢獻的工作者。
金獅獎 Leone d'Oro | |
---|---|
地點 | 威尼斯 |
國家/地區 | 意大利 |
主辦單位 | 威尼斯影展 |
首次頒發 | 1949年 |
最近頒發 | 2024年 |
官方網站 | http://www.labiennale.org/ |
金獅獎自1949年起便是採用獅子聖馬可(形象為有翅膀的獅子,同時出現在威尼斯共和國國旗上)。在金獅獎開始出現之前,1946年至1948年影展頒發的最大獎為「威尼斯國際大獎」(Gran Premio Internazionale di Venezia);更早之前的1936年至1942年間,影展則分別頒發「墨索里尼獎」(Coppa Mussolini)給最佳意大利電影與最佳外國電影。
歷屆獲獎者
編輯以下是所有獲得此獎的電影與導演:
金獅獎
編輯年度 | 電影 | 原文片名 | 導演 | 製作國 |
---|---|---|---|---|
1949年 | 《情婦瑪儂》 | Manon | 亨利-喬治·克魯佐 | 法國 |
1950年 | 《伸張正義》 | Justice est faite | 安德烈·卡耶特 | |
1951年 | 《羅生門》 | 羅生門 | 黑澤明 | 日本 |
1952年 | 《禁止的遊戲》 | Jeux interdits | 雷奈·克萊門特 | 法國 |
1953年 | 該屆未頒發此獎 | |||
1954年 | 《羅密歐與茱麗葉》 | Romeo and Juliet | 雷納多·卡斯特拉尼 | 意大利 英國 |
1955年 | 《復活》 | Ordet | 卡爾·德萊葉 | 丹麥 |
1956年 | 該屆未頒發此獎[1] | |||
1957年 | 《大河之歌》 | অপরাজিত | 薩耶哲·雷 | 印度 |
1958年 | 《車伕松五郎》 | 無法松の一生 | 稻垣浩 | 日本 |
1959年 | 《羅偉萊將軍》 | Il generale della Rovere | 羅伯托·羅西里尼 | 意大利 |
《大戰爭》 | La grande guerra | 馬里奧·莫尼塞利 | ||
1960年 | 《通過萊茵河》 | Le passage du Rhin | 安德烈·卡耶特 | 法國 |
1961年 | 《去年在馬倫巴》 | L'Année dernière à Marienbad | 阿倫·雷奈 | |
1962年 | 《家庭日記》 | Cronaca familiare | 瓦萊里奧·蘇里尼 | 意大利 |
《伊凡的少年時代》 | Ива́ново де́тство | 安德烈·塔哥夫斯基 | 蘇聯 | |
1963年 | 《操縱城市的手》 | Le mani sulla città | 法蘭西斯柯·羅西 | 意大利 |
1964年 | 《紅色沙漠》 | Il deserto rosso |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 |
1965年 | 《北斗七星》 | Vaghe stelle dell'Orsa... | 盧切諾·維斯康堤 | |
1966年 | 《阿爾及爾之戰》 | معركة الجزائر | 吉洛·彭特克沃 | 意大利 阿爾及利亞 |
1967年 | 《青樓怨婦》 | Belle de jour | 路易士·布紐爾 | 法國 |
1968年 | 《帳棚頂上的馬戲團藝人》 | Die Artisten in der Zirkuskuppel: Ratlos | 亞歷山大·克魯格 | 西德 |
1969年-1979年 | 該屆未頒發此獎 | |||
1980年 | 《大西洋城》 | Atlantic City | 路易·馬盧 | 法國 加拿大 |
《女煞葛洛莉》 | Gloria | 約翰·卡薩維蒂 | 美國 | |
1981年 | 《德國姊妹》 | Die bleierne Zeit | 瑪格麗特·馮·卓塔 | 西德 |
1982年 | 《事物的狀態》 | Der Stand der Dinge | 雲·溫達斯 | |
1983年 | 《芳名卡門》 | Prénom Carmen | 尚盧·高達 | 法國 |
1984年 | 《沈寂太陽年》 | Rok spokojnego słońca | 克里斯多夫·贊努西 | 波蘭 |
1985年 | 《無法無家》 | Sans toit ni loi | 艾麗絲·華妲 | 法國 |
1986年 | 《綠光》 | Le Rayon vert | 伊力·盧馬 | |
1987年 | 《童年再見》 | Au revoir, les enfants | 路易·馬盧 | |
1988年 | 《飲者傳奇》 | La leggenda del santo bevitore | 埃曼諾·奧爾米 | 意大利 |
1989年 | 《悲情城市》 | 侯孝賢 | 中華民國 | |
1990年 | 《君臣人子小命嗚呼》 | Rosencrantz & Guildenstern Are Dead | 湯姆·斯托帕德 | 美國 英國 |
1991年 | 《蒙古精神》 | Урга |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 蘇聯 |
1992年 | 《秋菊打官司》 | 張藝謀 | 中國 | |
1993年 | 《銀色、性、男女》 | Short Cuts | 羅拔·柯曼 | 美國 |
《藍白紅三部曲之藍》 | Trois couleurs : Bleu | 古茲托夫·奇斯洛夫斯基 | 法國 波蘭 | |
1994年 | 《愛情萬歲》 | 蔡明亮 | 中華民國 | |
《暴雨將至》 | Пред дождот | 米柯·曼徹夫斯基 | 北馬其頓 | |
1995年 | 《三輪車伕》 | Xích Lô | 陳英雄 | 越南 法國 |
1996年 | 《傲氣蓋天》 | Michael Collins | 尼爾·喬丹 | 愛爾蘭 英國 美國 |
1997年 | 《花火》 | Hana-bi | 北野武 | 日本 |
1998年 | 《他們微笑的樣子》 | Così ridevano | 吉安尼·阿梅利奧 | 意大利 |
1999年 | 《一個都不能少》 | 張藝謀 | 中國 | |
2000年 | 《生命的圓圈》 | دایره | 約化‧巴納希 | 伊朗 |
2001年 | 《雨季的婚禮》 | Monsoon Wedding | 米拉·奈兒 | 印度 美國 |
2002年 | 《瑪德琳姊妹》 | The Magdalene Sisters | 彼得·穆蘭 | 愛爾蘭 英國 |
2003年 | 《歸鄉》 | Возвращение | 安德烈·薩金塞夫 | 俄羅斯 |
2004年 | 《地下觀音》 | Vera Drake | 麥克·李 | 英國 |
2005年 | 《斷背山》 | Brokeback Mountain | 李安 | 美國 |
2006年 | 《三峽好人》 | 賈樟柯 | 中國 | |
2007年 | 《色,戒》 | 李安 | 美國 中華民國 中國 | |
2008年 | 《拚命戰羊》 | The Wrestler | 達倫·艾朗夫斯基 | 美國 |
2009年 | 《黎巴嫩》 | לבנון | 賽謬爾·毛茨 | 以色列 |
2010年 | 《在某處》§ | Somewhere | 蘇菲亞·哥普拉 | 美國 |
2011年 | 《浮士德-魔鬼的誘惑》§ | Faust | 亞歷山大·蘇古諾夫 | 俄羅斯 |
2012年 | 《聖殤》 | 피에타 | 金基德 | 南韓 |
2013年 | 《一條大路通羅馬》 | Sacro GRA | 詹弗蘭科·羅西 | 意大利 |
2014年 | 《鴿子在樹上反思存在意義》 | En duva satt på en gren och funderade på tillvaron | 羅伊·安德森 | 瑞典 |
2015年 | 《遠方禁戀》 | Desde allá | 洛倫佐·維加斯 | 委內瑞拉 |
2016年 | 《離去的女人》 | Ang Babaeng Humayo | 拉夫·狄亞茲 | 菲律賓 |
2017年 | 《忘形水》 | The Shape of Water | 哥連慕·迪多奴 | 美國 |
2018年 | 《羅馬》 | Roma | 艾方素·柯朗 | 墨西哥 |
2019年 | 《JOKER小丑》 | Joker | 杜德·菲力斯 | 美國 |
2020年 | 《游牧人生》 | Nomadland | 趙婷 | |
2021年 | 《正發生》§ | L'évènement | 柯德莉·迪雲 | 法國 |
2022年 | 《所有的美麗與血淚》 | All The Beauty And The Bloodshed | 羅拉·柏翠絲 | 美國 |
2023年 | 《可憐的東西》 | Poor Things | 尤格·藍西莫 | 英國 |
2024年 | 《隔壁的房間》 | La habitación de al lado | 貝德羅·艾慕杜華 | 西班牙 |
- § 表示該得主是評審團成員全體無異議通過。
多次獲獎者
編輯已停止頒發的獎項
編輯威尼斯國際大獎
編輯年度 | 電影 | 原文片名 | 導演 | 製作國 |
---|---|---|---|---|
1946年 | 《南方人》 | The Southerner | 尚‧雷諾亞 | 美國 |
1947年 | 《罷工》 | Siréna | 卡爾·史戴克利 | 捷克斯洛伐克 |
1948年 | 《王子復仇記》 | Hamlet | 羅蘭士·奧利花 | 英國 |
參見
編輯註釋
編輯- ^ Due to a tie between Harp of Burma by Kon Ichikawa and Calle Mayor by Juan Antonio Bardem. See Roos, Fred. "Venice Film Festival, 1956" in The Quarterly of Film Radio and Television, Vol. 11, No. 3. (Spring, 1957), p. 249.
外部連結
編輯- La Biennale di Venezia official websit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威尼斯70年獲獎統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013-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