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雷(英語:Torpedo)是一種有推進能力、在水下移動攻擊敵艦吃水線下船身的爆炸遠射武器。在魚雷這個名詞誕生的時代,它尚未有一個準確定義,而是將水雷也納入範疇。但是在20世紀以後,魚雷的定義就是可自力推進的水下爆炸武器。

美國的維吉尼亞級潛艇攻擊想像圖
三聯裝魚雷發射管

魚雷可以從水面艦上的發射管而潛艇可以透過魚雷魚雷管發射魚雷,20世紀以後可以從飛行器上投擲。對海戰的常識來說,越大的船隻可以攜帶越重型的武器獲得射程與防禦力的優勢,但是魚雷也可以在小型船隻上配備使用,如魚雷艇微型潛艇,且其破壞力超過大型火炮。儘管有效攻擊距離較近、發射載台有被目標擊毀的風險。在反艦導彈未問世前,對海軍實力較弱的國家,配備魚雷的輕型艦艇可以在必要時與海軍實力較強的國家有一搏之力。

魚雷按破壞力可分為輕型和重型,按引導方式可分為無制導、自主制導和線控制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以前的魚雷不具備制導功能。在發射之前需要先設定魚雷航行的方向與深度,發射之後魚雷會持續前進直到撞擊引爆,或動力用盡而沉沒。現代的魚雷都有自我制導與追蹤目標的能力,準確度和殺傷力都高得多。

結構

編輯

現代魚雷的構造從前往後大致上可以區分為:

  • 尋標器:配備聲納,用以偵測和追蹤目標,冷戰以後的魚雷開始配備與潛艇連線的電纜(或光纖),使魚雷離艦後可持續接受潛艇指揮增加命中率。
  • 戰鬥部:裝配彈頭。早期的彈頭是配備撞擊引信,魚雷以碰撞與爆炸摧毀船隻。制導魚雷與磁氣引信問世後,彈頭改變爆炸模式,從船隻下方引爆,讓爆炸力集中在毀壞龍骨結構,並由爆炸產生氣泡把船隻「抬高」,在氣泡破裂後,水壓和重力將促使船隻遭折斷。
  • 動力段:包括內燃機與電池,動力的供應多設置在這一區。
  • 導線段:如果是線導魚雷,會有大量的導線纏繞儲存在這一區。
  • 推進段:這是將動力來源轉換為推進魚雷前進的能力。目前大多數的魚雷使用的還是螺旋槳。

類型

編輯
 
掛載於P-2海王星巡邏機上的魚雷
  • 輕型魚雷:作為近距離攻擊使用,主要對付目標為潛艇,當前服役的輕型魚雷規格多半是直徑324毫米,為水面艦、反潛機所用。
  • 重型魚雷:可以遠距離攻擊,潛艇的主要武器,當前服役的重型魚雷直徑從481毫米到650毫米不等,普及率較高的規格為533毫米。
  • 超空泡魚雷:利用超空蝕效應的特性,使魚雷在水下前進時,外部有一層空氣包覆着魚雷以減少阻力。前蘇聯曾發展出試驗用途的VA-111魚雷,最高速度可以達到200節(時速370公里),但射程僅7到13公里。而伊朗已經開發了仿製型(Hoot)。
  • 火箭助飛魚雷:又稱反潛導彈,主要由水面艦使用。將火箭發動機與魚雷結合,使用火箭將魚雷推送到目標位置附近釋放魚雷入水攻擊。增長魚雷的有效射程,縮短潛艇的警戒時間。

歷史

編輯

近代魚雷發明

編輯

近代魚雷誕生在19世紀的奧匈帝國,奧匈帝國海軍上校喬望尼·盧俾士英語Giovanni Luppis里耶卡與英國機械工程師兼商人羅伯特·懷海德英語Robert Whitehead(英語:Robert Whitehead)結識。盧俾士在1864年向懷海德陳述他的新武器構想,這個武器稱為海岸防衛者(salvacoste),盧俾士認為可以在海上佈設可從陸地上繩索控制的浮動水雷,這個構想因為無法提出動力與制導的可靠方案,因此不被奧匈帝國軍方所採納。

懷海德從朋友的提案中獲得靈感,在1866年製造出第一款具有自備動力的近代魚雷:白頭魚雷英語Whitehead_torpedo[註 1],在1866年交付給奧匈帝國海軍測試。白頭魚雷解決了過往漂雷未能克服的缺點,它有內建動力可以自行移動,配備穩定裝置讓魚雷可以維持在設定水深。白頭魚雷問世後獲得奧匈帝國重視投資,懷海德因此在里耶卡開設世界第一間魚雷工廠。在1870年,白頭魚雷開始外銷給英國皇家海軍,各國海軍在得知這個新武器後紛紛向懷海德採購魚雷,法國、德國等歐陸工業國家的兵工專家也依循類似原理開發出國產魚雷。

一戰以前

編輯

魚雷的第一個戰果是在19世紀末俄土戰爭 (1877年-1878年)締造,俄羅斯魚雷艇母艦英語Torpedo boat tenderVelikiy Knyaz Konstantin號所配備的魚雷艇在1878年1月16日擊沉土耳其輪船Intibah號。第一艘被擊沉的近代軍艦則是智利海軍布蘭科·恩卡拉達號鐵甲艦英語Chilean ironclad Blanco Encalada(清朝譯名「白郎古恩喀喇達號」),她在1891年智利內戰英語Chilean Civil War of 1891中被林奇海軍上將號炮艦施放的白頭魚雷給擊沉,證明了魚雷以小博大的實際戰果。

不久之後,1895年的甲午戰爭中,日本帝國海軍也運用了魚雷艇重創了清朝北洋艦隊定遠號戰艦日俄戰爭期間,俄羅斯帝國海軍與日本帝國海軍相互都使用魚雷與魚雷艇對敵方艦艇攻擊,至少造成了1艘戰艦、2艘防護巡洋艦與2艘驅逐艦損失。

第一次世界大戰

編輯

兩戰期間

編輯
  • 魚雷雖改良許多但仍缺乏準確度,若採用無線電遙控會遭到敵軍鎖定頻率干擾,這時來自奧地利的美國女演員海蒂·拉瑪想出了不斷改變無線電頻率來遙控魚雷的方法,她在奧地利與第一任丈夫德國軍火商和軍方聊天作陪時,聽過他們討論改善魚雷準確度的問題,她因家暴逃到美國後提出的靈感是來自讓自動鋼琴自動彈奏的打孔卡,雖然因體積太大未能用在二戰的魚雷上,但此理論卻成為日後無線通訊保密與手機通訊時增加頻寬的方法,不斷變換頻率等於創造出多組新的頻率。
  • 1937年日本開發出九三式魚雷並進行量產,這種魚雷使用壓縮作為推進系統之氧化劑,使速度與射程都大幅增加,氣泡軌跡也減少而更難被發現,而被稱為「氧氣魚雷(酸素魚雷)」,在二戰結束前為全世界性能最優秀的魚雷。後來還衍生出一般潛艇用的九五式魚雷微型潛艇用的九七式魚雷,但後者沒有設計很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戰

編輯

20世紀中後期

編輯

21世紀

編輯
  • 2010年朝鮮半島鄰近黃海的海域上,發生天安艦事件,南韓方面在事後找到疑似朝鮮人民軍所發射的魚雷殘骸,首爾方面遂強烈譴責平壤當局。

反魚雷裝備

編輯

著名產品

編輯

參看

編輯

參照

編輯
  1. ^ 陳炳聖. 《萬物簡史》. 源樺. 2007. ISBN 986828421X. 

註釋

編輯
  1. ^ 「懷海德」的英文Whitehead,直譯就是「白頭」

參考文獻

編輯
  • Blair, Clay. Silent Victory.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1975.
  • Boyne, Walter J. Clash of Titans. Simon and Schuster; 1995. ISBN 0-684-80196-5.
  • Brown, David. Warship Losses of World War Two. Arms and Armour, London, 1990. ISBN 0-85368-802-8.
  • The Columbia Encyclopedia, Sixth Edition, online.
  • Crowley, R.O. "Confederate Torpedo Service". The Century, Volume 56, Issue 2, The Century Company, New York, June 1898.
  • Epstein, Katherine C. Torpedo: Inventing the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Great Britai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 Edwyn Gray The Devil's Device: The story of Robert Whitehead, Inventor of the Torpedo Seeley; 1st UK ed. edition, 1975. ISBN 978-0-85422-104-2
  • Edwyn Gray Nineteenth-Century Torpedoes and Their Inventors US Naval Institute Press, January 2004. ISBN 978-1-59114-341-3
  • Lyon, David. The First Destroyers. Chatham Publishing, 1 & 2 Faulkner's Alley, Cowcross Street, London, Great Britain, 1996. ISBN 1-55750-271-4.
  • Milford, Frederick J. "U.S. Navy Torpedoes: Part One—Torpedoes through the Thirties". The Submarine Review, April 1996. (Quarterly publication of the Naval Submarine League, P.O. Box 1146, Annandale, VA 22003.)
  • Milford, Frederick J. "U.S. Navy Torpedoes: Part Two—The Great Torpedo Scandal, 1941-43". The Submarine Review, October 1996.
  • Milford, Frederick J. "U.S. Navy Torpedoes: Part Three—WW II development of conventional torpedoes 1940–1946". The Submarine Review, January 1997.
  • Morison, Samuel Eliot.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Naval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Two. Volume 3.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84 edition.
  • O'Kane, Richard H. (1987). "Seventh Patrol", Wahoo: The Patrols of America's Most Famous World War II Submarine. Novato, California: Presidio Press.
  • Olender, Piotr. Russo-Japanese Naval War 1904–1905, Vol. 2, Battle of Tsushima. Published by Stratus s.c.; Sandomierz, Poland, 2010. ISBN 978-83-61421-02-3.
  • Perry, Milton F. Infernal Machines: The Story of Confederate Submarine and Mine Warfare.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5. ISBN 0-8071-1285-2.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