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脷洲大桥(英语:Ap Lei Chau Bridge),又称鸭脷洲桥,是连接香港鸭脷洲的行车桥,跨越香港仔海峡,连接香港仔东部(香港仔海旁道黄竹坑道交界)及鸭脷洲东部(鸭脷洲桥道)。

鸭脷洲大桥
Ap Lei Chau Bridge
鸭脷洲大桥(2015年)
坐标 22°14′45″N 114°09′36″E / 22.2458°N 114.16°E / 22.2458; 114.16
跨越香港仔海峡
地点香港仔鸭脷洲
设计参数
全长0.23公里
历史
开工日1977年第一季和1991年第二季
开通日1980年3月28日和1994年7月27日
地图
地图
鸭脷洲大桥之北端
香港仔海峡大桥的紧急逃生出口

简介

编辑

大桥全长230米,耗资6400万港元,至今仍是前往鸭脷洲的唯一道路。除道路外,桥内其实亦有输水管等其他设施。在往香港仔方向的桥面上,有一块路牌和两颗可闪烁讯号灯,每当香港仔隧道受到交通挤塞影响时,该组讯号灯就会被亮起,用作提醒驾驶者可改用替代路线前往港岛其他地区及九龙。

港铁南港岛线香港仔海峡大桥与鸭脷洲大桥并行,并设有紧急出入口接驳大桥的行人道,让乘客可在突发事故时经鸭脷洲大桥离开路轨范围。

历史

编辑

大桥通车之前,鸭脷洲一直没有道路连接对岸的香港仔,居民只能依赖街渡出入。为配合岛上兴建公共屋邨和发展工业区,工务司署遂于1977年8月动工兴建此桥,将鸭脷洲连接港岛南区与同期兴建的香港仔隧道,亦为香港岛第一条连接离岛的桥梁[1]。整项工程包括铺设输水管,以及兴建鸭脷洲桥道香港仔海傍道之交汇处。由于需要进行填海工程,当局需要徙置近2,300名渔民[2]

鸭脷洲大桥于1980年3月28日通车,初期只设有两条行车线,但桥面预留空间以供日后扩阔。当局同时考虑到香港仔海峡船只往来频繁,桥底距离水面最少16米,让大型船只通行无阻。[3]

通车初期,运输署只容许领取许可证的驾驶人士使用[4]。直至同年5月,鸭脷洲邨开始入伙,中华巴士才开办岛上首条巴士路线95号线,方便居民前往香港仔市中心[5]

随着利东邨入伙、海怡半岛即将落成,鸭脷洲对外交通流量大增,大桥日渐不胜负荷。万一发生交通意外,鸭脷洲对外交通随即完全中断,居民要求增建新桥的呼声日增[6]路政署遂于1988年研究建造“第二条鸭脷洲大桥”,顾问报告订出11个方案[7],分别为:

当时南区区议会和岛上居民组织较为支持“5号桥”,将鸭脷洲中部接连鱼类批发市场一段的香港仔海傍道,但方案遭海怡半岛发展商香港电灯和记黄埔以破坏景观为由反对[8][9]。虽然鸭脷洲居民普遍认为复制桥无助解决交通樽颈的问题,但政府仍以造价较低和耗时更短为由,采纳了9号方案[10]。而复制部分于1992年动工兴建,1994年7月28日早上十时半启用。旧桥两条行车线当天起改为西行,复制桥则为东行,并将大桥的每小时最高行车量由1,900架次增加至5,600架次[11]

相关新闻

编辑

公共交通

编辑
交通路线列表
港铁
巴士

另见

编辑

参考

编辑
  1. ^ 鴨脷洲大橋平頂儀式明年下半年可通車. 工商晚报. 1978-12-22. 
  2. ^ 鴨脷洲大橋短期將招標 二千餘名漁民先行徙置. 华侨日报. 1976-05-11. 
  3. ^ 貫通港島及離島 鴨脷洲大橋今正式啟用. 香港工商日报. 1980-03-28. 
  4. ^ 全長二百卅公尺可供兩線行車 鴨脷洲大橋昨啟用 簡悅强致詞希望不久有巴士行走. 大公报. 1980-03-29. 
  5. ^ 鴨脷洲大橋將開放 香港仔至鴨脷洲將開辦新巴士綫. 华侨日报. 1980-03-01. 
  6. ^ Petition call over second island bridg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991-04-20. 
  7. ^ 配合鴨脷洲發展 興建第二條大橋. 华侨日报. 1989-12-18. 
  8. ^ AP LEN CHAU Islanders call for west link.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990-08-08. 
  9. ^ 促建鴨脷洲第二大橋 居民昨發起簽名運動 要求港府年內通過財政撥款 反對擴寬現有大橋代替建橋. 华侨日报. 1991-04-22. 
  10. ^ Go-ahead for $142.5m bridge plan.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992-03-07. 
  11. ^ New bridge prepares to take the strain.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994-07-28.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