喃字

越南文的派生漢字

喃字越南語Chữ Nôm𡨸 ‧ 𡦂 ‧ 字喃?[註 1],或稱為「字喃」,是一種過去在越南通行,以漢字為素材,運用形聲會意假借等造字方式來表達越南語的文字,其在越南古代文字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與朝鮮諺文日語假名相同,都被用來表示本民族原生詞彙,而漢字則用來表示從古漢語中引入的漢字詞

喃字
𡨸喃」一詞在越南文中的寫法。
左為漢喃寫法,右為國語字寫法
類型
使用時期
約1200年左右至今
書寫方向直書從右至左 編輯維基數據
語言越南語岱依語瑤語
相關書寫體系
父體系
 本條目包含國際音標 (IPA) 符號。 有關 IPA 符號的介紹指南,請參閱 Help:IPA[ ]/ / 及 ⟨ ⟩ 之間的區別,參閲IPA§方括號與轉錄定界符

喃字是在漢字的基礎上,在10世紀至20世紀初形成發展起來的。在這段時間裡,喃字是記錄民族歷史、文化的媒介。

京族人創造喃字,用來為越語岱依語瑤語記音,造成越喃字(喃字)、岱喃字瑤喃字越南語Chữ Nôm Dao瑶喃字)。起初,喃字常用來記錄人名地名,後來逐漸普及,進入國家的文化生活。14世紀胡朝、18世紀西山朝年間,出現了在行政文書中用喃字的傾向。單就越南文學領域而言,喃字對於營造延續多世紀的輝煌文學起到了特別重要作用。

喃字的構字大部分爲一個漢字表音,一個字表意而組合在一起。 如「𡨸(左「宁」右「字」)」,就是一個形聲字,借漢字「宁」(漢越音:trữ,對應ㄓㄨˋ)表音[註 2],借漢字「字」表意而合成在一起。

喃字寫法沒有官方層面的標準,通常一個國語字對應幾個喃字,如「Chữ」就有「𡨸」、「𫳘」或「𡦂」三類常用寫法,此外直接訓用漢字「」的寫法也有較多用例[1]

名稱

編輯

「喃字(Chữ Nôm𡨸喃)」是用於書寫越南語的語素文字。它以漢字為基礎,為適應越南語言增加了大量的新字元。早期也被稱為「Chữ Nam𡨸南」或「Quốc Âm國音」。

越南語中稱漢字為「chữ Hán𡨸漢」、「Hán tự漢字」或「chữ nho字儒」。[2]:16[3]:141, 228[4]:281文言文為「Hán văn漢文」。[3]:228[4]:281, 900

「漢喃(Hán Nôm漢喃)」一詞[5]:82指的是越南全體前現代書面材料,可用漢字、喃字,[6]也可漢喃並現。[7]典型例子如翻譯中醫學典籍。[8]佛教歷史《古州法文佛本行語錄》(1752)以漢喃混書介紹了越南佛教早期發展史。[9]耶穌會會士梅烏里哥(1605–1656)也曾使用平行的漢-喃文字。習慣上也有使用喃字指代漢喃文的情況。

「國語字(chữ Quốc ngữ𡨸國語)」指目前使用的越南語字母

發展歷史

編輯

漢字是在公元前111年漢朝征服越南後傳入的。938年北屬時期結束,越南獲得獨立,1010年官方採用文言文為書面語。[10]:78–79, 82直到20世紀初長達900年的時間裡,越南的正式文書和大部分文學作品與同時代的中國、朝鮮、日本文言文作品並無顯著差別。[11]

因此,越南知識分子非常熟悉漢字。為記錄其母語,越南知識分子運用漢字的結構原理來構造喃字。這種新文字主要用於記錄民歌和其他流行文學。 [12]:141在越南歷史上,喃字只有兩段時間得到官方地位,分別是胡一元執政簒奪陳朝的期間,以及西山朝阮光平執政期間。這兩段時期政府會在公文書信裡使用喃字。[13]:32, 38 在其他時期,政府高官主要都是使用漢字漢文(文言文),並不推崇喃字,因此在歷史上喃字的寫法一直沒有得到規格化並固定下來。不同於李氏朝鮮對於諺文的官方推廣,喃字的應用在官方層面上就不具優勢。其次,在民間,文化較低的人亦未必有機會學習喃字。

早期發展

編輯
 
公元1世紀的銅幣,有古篆書字樣

使用漢字來記錄越南語的記載可以追溯到中唐時期。《大越史記全書》中記載「唐貞元七年(791年)子安尊馮興為布蓋大王」(大越史記全書,外紀,卷五頁六)。其中反唐義軍領袖馮興的稱號「布蓋」兩字用中古漢語讀音近似表示越南語短語「vua cái(大王)」或「bố cái((人民的)父母)」,可以視作一種假借用法。[13]:21–22[14]此外,《大越史記全書》中又記載「丁先皇帝即位,建國號大瞿越」(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一)。從上述「布蓋大王」的構成可推測,「布蓋」本身已有「大王」意,但於其後又復加「大王」稱呼,可知當時的命名可能有採用「純越詞+同義漢越詞」這一形式的傾向。而且越南語現存「cồ」一詞雖已不常用,但在部分詞中仍能知曉其義即「大」,如「gà cồ」一詞意即爲「大雞」,而《康熙字典》中「瞿」也並無「大」之義。因此,丁先皇時「大瞿越國號中的「瞿」也是假借字,整個國號的構成即爲「大(用漢字書寫的漢越詞)」+「大(用漢字書寫的純越詞,可視作廣義上的假借漢字類喃字)」+「越」。[13]:22–23[15]:141

上述只是使用漢字記錄越南語的記載,雖可追溯至八世紀,但現存最古老的喃字銘文則是河內麊泠縣塔廟村報恩寺刻於1210年的《報恩禪寺碑記》,其上列出以喃字書寫的21個人名和村落名。[13]:23–24[15]:138[16]:395另一塊碑文位於寧平省護城山(1343),列出20個村落名。[13]:23[17][a]

陳仁宗(1278–1293在位)時期曾使用喃字來向平民傳達詔諭等。[13]:23[19]:104 第一部越南語文學作品據傳由刑部尚書阮詮於1282年創作,是編排成詩行的咒語,被扔進紅河以驅趕一條兇猛的鱷魚。[13]:23 陳朝時期使用喃字的文獻還有四首喃字詩(在1805年時輯錄刊行),其中兩首由陳仁宗所作,另兩首分別為玄光莫挺之所作。[16]:396另外,以漢喃文寫就的《佛說大報父母恩重經》因避「」字,一般推測其誕生於1430年前後黎利在位時期(1428–1433)。但根據與陳朝詩歌互相對照的古舊特徵,一些學者認為其早期原作可能早在12世紀就已成型。[20]:60

胡朝(1400-1407)與安南屬明時期(1407-1427)

編輯

胡朝(1400-1407)不鼓勵文言文,而採用喃字寫就的越南白話文,喃字成為官方文字。胡季犛甚至下令將《尚書》譯作喃字,並在《明道》一文中推動對儒家思想的重新解釋。[19]:104但隨著胡朝衰落和明朝征服,這段時期喃字的官方使用不過曇花一現。[21]隨後的安南屬明時期,喃字印刷雕版、文字和大量銘文遭到浩劫,因此現存的大部分喃字文字基本都為這一時期以後的材料。[22]

15-19世紀

編輯
 
范廷琥《日用常談》(1851年版)。用喃字解釋漢字的雙語詞典。
 
喃文手稿
 
嗣德聖製字學解義歌》一頁。它是19世紀越南兒童漢字教學的啟蒙讀物,由阮朝第四位皇帝嗣德帝所著。喃字被用於解釋漢字,例如𡗶用於解釋

這一時期創作喃字文學作品的代表性人物有阮廌(1380-1442)。[23]隨時間推移,喃字文學不斷豐富,對該文字本身的學術性匯編也不斷增加。一般認為,黎神宗的妃子鄭氏玉竹是《指南玉音解義》的作者。該書編篡於15-18世紀(最可能是1641或1761年),是一部2.4萬字的漢喃雙語詞典。[24][25]

雖然直到20世紀初,幾乎所有官方著作和文獻都仍用文言文書寫,喃字仍是文化精英們文學創作的首選文字。19世紀阮朝期間是喃字的黃金時代,喃字成為了從小說戲劇作品和教科書等各種類型文學作品的載體。雖然在明命(1820-1840)年間[26]:570,越南文學遭查禁,以阮攸金雲翹傳[27]胡春香的詩作等為代表的喃字白話文學仍使越南文學展現出蓬勃活力。雖然在前現代越南,識字率只有3%至5%,[10]:78但幾乎每個村都有能為其他村民朗讀喃字的人。[12]:142喃文作品得以在鄉村中口頭流傳,因此即使是文盲也能接觸到這些作品。[13]:44-46

直到19世紀末,喃字一直是越南天主教文學的主流文字。[28]:23, 381838年,顧自(Jean-Louis Taberd)編篡了一部喃文詞典,是較為權威的一本喃字字典。[29]

天主教改革派學者阮長祚曾向嗣德帝進諫,建議在政府和社會等領域進行改革,但都未能成功。其奏章《濟急八條》(1867年)包括了關於教育的建議,其中有一節題為《請寬容國音》。他提出用一種基於漢字的文字來代替文言文以書寫越南語。他稱之為「國音漢字(Quốc âm Hán tự國音漢字)」,將其視作一種新創文字,未有提及喃字。[13]:101–105[30][31]

法屬印度支那時期與拉丁字母

編輯

19世紀法國佔領越南後,殖民政府不鼓勵甚至禁止使用越南語漢喃文漢文(文言文),轉而推廣羅馬字拼寫越南語,將其作為推廣法語的一步。同時期其他亞洲國家的語言文字改革運動也激發了越南人對國家文字問題的思考。1905年日俄戰爭後,越南知識分子越發將日本視作現代化的典範,儒家的教育體系與日本的公共教育體系相比顯得極其落後。根據作家、革命家潘周楨認為所謂的儒家學者缺乏現代世界的知識,並且對漢語文學的也未能真正理解,這些人的地位除了證明其會寫字以外別無他用。[32]

潘周楨於1907年在河內創辦了東京義塾(Tonkin Free School),旨在改革越南社會。該學校提倡放棄儒家思想,採納西方和日本的新思想。其推廣使用國語字來書寫越南語,取代文言文,並且出版使用國語字的教材和報紙,將其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工具。這一機構未能長期存續,僅僅數個月後便被法國人勒令關閉,相關人士被逮捕,出版物也被禁止,但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1910年,殖民地學校制度採用了「法越課程」,將法語和國語字放在重要位置。漢字的教學則在1917年徹底停止[33]。1918年12月28日,啟定帝宣布傳統的文言文(漢字)書寫系統不再具有官方地位[33]。而傳統上以文言文為中心的科舉考試也事先於1915年預告廢除,於1919年1月4日在順化舉行了最後一次考試,結束其900年的歷史[33]

漢文的衰落也導致了喃字的衰落,因為兩者密切相關[13]:179。一戰後,喃字隨著國語字的流行而衰落[13]:205Georges Cordier法語Georges Cordier在1935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基於1925年一次演講)估計,約有70%的人懂得國語字,20%的人懂得喃字,10%懂得漢文[34]。到了1930年代末,喃字的識字率已下降到5%-20%間[13]:218。而到了1953年,越南國語字的識字率則上升到了70%[13]:240

中國京族是16世紀從越南移民到廣西東興市的越南人後裔,通用粵語方言及京語,在祭祀儀式上仍使用喃字書寫的歌本和經文[35]。此外,在當地部分民族學校教學中也使用喃字[36]

文學作品

編輯
 
阮攸金雲翹傳》一頁。本小說出版於1820年,一般認為是喃文文學的頂峰。圖中為19世紀末印刷刊行的版本。

造字法

編輯
 
喃字與漢字混用的越文(漢喃文)「我說越(南)語」=「Tôi nói tiếng Việt (Nam)」,劃線的3個字為喃字。

不同研究者對喃字的造字法分類不同,不過各家分類基本都是基於中國漢字的六書加以修改而來[38]。以下爲『引解字喃字典』[39]一書中對漢字及喃字的造字法和用字法進行的分類。

  • 漢越音(A1):純粹的漢越音,屬於直接借用的漢字。例字:「(tài)」。
  • 漢越音變音(A2):非標準漢越音,或來自古漢越音,或來自越化漢音。例字:「(mùa,「季節」)」。
  • 純越音(B):字形採用對應意義的漢字,但讀音爲純粹的越南語,類似日語的訓讀。例字:「(lồi)」。
  • 漢越音假借(C1):採用完全同音的漢字表示與之無關的概念,和六書中的假借用法基本一致。例字:「(một,「一」)」。
  • 漢越音變音假借(C2):採用諧音的漢字表示與之無關的概念,和六書中的假借用法基本一致。例字:「(nhau,「互相」)」。
  • 並列會音(D1):整個字寫作兩個漢字,讀音爲其中一字聲母和另一字韻母(或韻母之諧音)之拼合。例字:「𡫫(lần,取「(lận)」之聲母「l」 與「(dần)」之韻母「ần」)」。
  • 正輔會音(D2):整個字寫作兩個漢字,讀音爲其中一字聲母和另一字讀音(或諧音)之結合。例字:「𫶷(trở,古音爲「blở」,取「」之諧音「lở」與「」之聲母「b」)」。
  • 等立會意(E1):由兩個字構成,且兩字共同表示該概念。例字:「𡗶(trời,「天,上天」)」。
  • 正輔會意(E2):由兩個字構成,其中一個字表示主要概念,另一個字用於限定範圍。例字:「(tro,「灰燼」)」。
  • 等立形聲(F1):由兩個完整的字構成,其中一個字表示讀音,另一個字表示意義。例字:「𤾓(trăm,「百」,以「(lâm)」表示「trăm」音)」。
  • 正輔形聲(F2):由表示意義的偏旁和表示讀音的聲旁構成,基本相當於一般意義的形聲字。例字:「(ghét,「恨」,以「(cát)」表示「ghét」音)。
  • 異體借音(G1):採用同音或諧音的漢字或喃字的變體表示與之無關的概念,和六書中的假借用法大致一致。例字:「(nào,「什麼」,本爲「(náo)」的略字)」。
  • 基於原字增減筆畫(G2):在與意義相關的字上增加或減少筆畫。例字:「𡚦(đĩ,「娼妓」)」。

標準化

編輯

喃字的寫法在過去的很長歷史時期內都沒有統一標準。以「字喃」一詞本身為例,其中的「」字亦可寫作「𡨸」或「𡦂」。

1867年,越南阮朝時期的著名改革志士阮長祚提議將喃字標準化(並連同廢除文言文),但是,這個被他稱為「國音漢字」(越南語quốc âm Hán tự國音漢字?)的喃字標準化方案在後來遭到了嗣德皇帝的拒絕(DeFrancis 1977:101-105)。喃字的標準化工作曾長期沒有被開展。因此,曾經一個喃字往往有多種寫法(類似中文漢字中的異體字)。例如,一個常見的喃字「𡨸」(意義:文字;讀音:chữ),還可以寫為「𡦂」或「」。又如,讀作「lên」的喃字,可以寫成「𨕭」「𨖲」等形式,它們的聲旁「」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地方是意旁分別為「」和「」。

2022年,民間組織越南漢喃復生委員會越南語Ủy ban Phục sinh Hán Nôm Việt Nam委班復生漢喃越南)公布了第一個喃字標準化方案《常用標準漢喃字表[40][41][42]。該表內共含5524個標準漢喃字(越南漢字喃字),約覆蓋現代越南語日常讀寫的98%,並建議其中3993個應在中小學教育階段學習。根據該表的說明,其選字主要基於歷史上慣用的形態,但是為了適應現代的精準化表達以及減少一字多音的現象,也有一些字並非與歷史常用寫法完全一致,但都儘量採用與歷史用字相同的聲旁或在歷史用字的基礎上增加形旁[40]。在公布一年後,根據一年以來的各種意見,該組織於2023年6月又對部分選字進行了微調並補充了大量連綿詞的推薦寫法,發布了正式版的《常用標準漢喃字表》,並將字表所用字型由此前的新細明體改為了基於開源字型思源宋體的源明體(越南語Minh Nguyên明源)。該字體說明中指出其採用的具體字形遵從近現代明朝體的一般寫法而非按照喃那宋的形態製作,基本相當於中文語境下的舊字形[43]

統一碼

編輯

電腦編碼

編輯

1993年,越南政府發布了8位元的喃字字元集(TCVN 5712:1993,或VSCII),以及資訊交換用的16位元標準喃字字元集(TCVN 5773:1993)[44]。1994年,表意文字小組同意將喃字元收錄作為Unicode[45]的一部分。後來另外的一種修訂版本,TCVN 6909:2001,定義了9299個字形,約一半為越南特有[46]。這個修訂標準中的當時未被收錄的喃字後來收錄進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擴充區B中。

代碼 字元 Unicode 區塊 標準 日期 V 來源 來源
V0 2,246 基本區(593)、A區(138)、B區(1,515) TCVN 5773:1993 2001 V0-3021到V0-4927 5
V1 3,311 基本區(3,110)、C區(1) TCVN 6056:1995 1999 V1-4A21到V1-6D35 2、5
V2 3,205 基本區(763)、A區(151)、B區(2,291) VHN 01:1998 2001 V2-6E21到V2-9171 2、5
V3 535 基本區(91)、A區(19)、B區(425) VHN 02:1998 2001 V3-3021到V3-3644 原稿
V4 785(已編碼) 擴充C區 定義為來源1、3 和 6 2009 V4-4021到V4-4B2F 1、3、6
V4 1,028 擴充E區 未編碼的V4和V6字元 2015 V04-4022 到 V04-583E V4:1、3、6;
V6:4、原稿
V5 約900 於2001年擬議,但已編碼 2001 2、5
來源:Nguyễn Quang Hồng[46] "Unibook Character Brows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Unicode,Inc., "Code Charts - CJK Ext. E" (N4358-A).[47]

注釋

編輯
  1. ^ 由於漢語語序和越南語語序不同,正如「漢字」在越南語中有兩種命名:其一是意譯為「𡨸漢」(Chữ Hán),其二可直譯作「Hán Tự」(漢字)。反過來,「Chữ Quốc Ngữ」(𡨸國語)的漢語也是譯作「國語字」,因此「Chữ Nôm」翻譯爲漢語也就類推爲「喃字」。
  2. ^ 此處「宁」是「㝉」(ㄓㄨˋ)的繁體字,不是「寧」(ㄋㄧㄥˊ、ㄋㄧㄥˋ)的簡體字

參見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亨利·馬伯樂曾提到護城山銘文,[18]:{{{1}}}DeFrancis和Thompson等人也經常參照,但據阮廷和稱,沒人發現馬伯樂所指的那塊銘文到底在哪裡。[16]:395

參考文獻

編輯

參照

編輯
  1. ^ 引解喃字字典,可查詢歷史用例 Tự Điển Chữ Nôm Dẫn Giải. www.nomfoundation.org. [2023-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2). 
  2. ^ Nguyễn, Tài Cẩn. Nguồn gốc và quá trình hình thành cách đọc Hán Việt. Nhà xuất bản Đại học quốc gia Hà Nội. 2001. 
  3. ^ 3.0 3.1 Hội Khai-trí tiến-đức. Việt-nam tự-điển. Văn Mới. 1954. 
  4. ^ 4.0 4.1 Đào, Duy Anh. Hán-Việt từ-điển giản yếu. Nhà xuất bản Văn hoá Thông tin. 2005. 
  5. ^ Trần, Văn Chánh. Tản mạn kinh nghiệm học chữ Hán cổ. Suối Nguồn, Tập 3&4 (Nhà xuất bản Tổng hợp Thành phố Hồ Chí Minh). January 2012. 
  6. ^ Asian research trends: a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review – No 8 to 10 – Page 140 Yunesuko Higashi Ajia Bunka Kenkyū Sentā (Tokyo, Japan) – 1998 "Most of the source materials from premodern Vietnam are written in Chinese, obviously using Chinese characters; however, a portion of the literary genre is written in Vietnamese, using chu nom. Therefore, han nom is the term designating the whole body of premodern written materials.."
  7. ^ Vietnam Courier 1984 Vol20/21 Page 63 "Altogether about 15,000 books in Han, Nom and Han—Nom have been collected. These books include royal certificates granted to deities, stories and records of deities, clan histories, family genealogies, records of cutsoms, land registers, ..."
  8. ^ Khắc Mạnh Trịnh, Nghiên cứu chữ Nôm: Kỷ yếu Hội nghị Quốc tế về chữ Nôm Viện nghiên cứu Hán Nôm (Vietnam), Vietnamese Nôm Preservation Foundation – 2006 "The Di sản Hán Nôm notes 366 entries which are solely on either medicine or pharmacy; of these 186 are written in Chinese, 50 in Nôm, and 130 in a mixture of the two scripts. Many of these entries ... Vietnam were written in either Nôm or Hán-Nôm rather than in 'pure' Chinese. My initial impression was that the percentage of texts written in Nôm was even higher. This is because for the particular medical subject I wished to investigate-smallpox-the percentage of texts written in Nom or Hán-Nôm is even higher than is the percentage of texts in Nôm and Hán-Nôm for general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
  9. ^ Wynn Wilcox Vietnam and the West: New Approaches 2010- Page 31 "At least one Buddhist text, the Cổ Châu Pháp Vân phật bản hạnh ngữ lục (CCPVP), preserves a story in Hán script about the early years of Buddhist influence in Vietnam and gives a parallel Nôm translation."
  10. ^ 10.0 10.1 Hannas 1997.
  11. ^ Marr 1984,第141頁: "Because the Chinese characters were pronounced according to Vietnamese preferences, and because certain stylistic modifications occurred over time, later scholars came to refer to a hybrid "Sino-Vietnamese" (Han-Viet) language. However, there would seem to be no more justification for this term than for a fifteenth-century "Latin-English" versus the Latin written contemporaneously in Rome."
  12. ^ 12.0 12.1 Marr 1984.
  13. ^ 13.00 13.01 13.02 13.03 13.04 13.05 13.06 13.07 13.08 13.09 13.10 13.11 13.12 DeFrancis 1977.
  14. ^ Keith Weller Taylor The Birth of Vietnam 1976 – Page 220 "The earliest example of Vietnamese character writing, as we have noted earlier, is for the words bo and cai in the posthumous title given to Phung Hung."
  15. ^ 15.0 15.1 Kiernan 2017.
  16. ^ 16.0 16.1 16.2 Nguyễn 1990.
  17. ^ Laurence C. Thompson A Vietnamese Reference Grammar 1987 Page 53 "This stele at Ho-thành-sơn is the earliest irrefutable piece of evidence of this writing system, which is called in Vietnamese chữ nôm (chu 'written word', nom 'popular language', probably ultimately related to nam 'south'-note that the ..."
  18. ^ Maspero 1912.
  19. ^ 19.0 19.1 Li 2020.
  20. ^ Gong 2019.
  21. ^ Hannas 1997,第83頁: "An exception was during the brief Hồ dynasty (1400–07), when Chinese was abolished and chữ Nôm became the official script, but the subsequent Chinese invasion and twenty-year occupation put an end to that (Helmut Martin 1982:34)."
  22. ^ Mark W. McLeod, Thi Dieu Nguyen Culture and Customs of Vietnam 2001 Page 68 – "In part because of the ravages of the Ming occupation — the invaders destroyed or removed many Viet texts and the blocks for printing them — the earliest body of nom texts that we have dates from the early post-occupation era ..."
  23. ^ Mark W. McLeod, Thi Dieu Nguyen, Culture and Customs of Vietna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1, p. 68.
  24. ^ Viết Luân Chu, Thanh Hóa, thế và lực mới trong thế kỷ XX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03, p. 52
  25. ^ Phan, John. Chữ Nôm and the Taming of the South: A Bilingual Defense for Vernacular Writing in the Chỉ Nam Ngọc Âm Giải Nghĩa. Journal of Vietnamese Studies (Oakland,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3, 8 (1): 1. JSTOR 10.1525/vs.2013.8.1.1. doi:10.1525/vs.2013.8.1.1. 
  26. ^ Kornicki 2017.
  27. ^ B. N. Ngô "The Vietnamese Language Learning Framework" –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Language and Teaching, 2001 "... to a word, is most frequently represented by combining two Chinese characters, one of which indicates the sound and the other the meaning. From the fifteenth to the nineteenth century many major works of Vietnamese poetry were composed in chữ nôm, including Truyện Kiều"
  28. ^ Ostrowski, Brian Eugene. The Rise of Christian Nôm Literature in Seventeenth-Century Vietnam: Fusing European Content and Local Expression. Wilcox, Wynn (編). Vietnam and the West: New Approaches. Ithaca, New York: SEAP Publication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0. ISBN 9780877277828. 
  29. ^ Taberd, J.L. (1838), Dictionarium Anamitico-Latinum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06-26.. This is a revision of a dictionary compiled by Pierre Pigneau de Behaine in 1772–1773. It was reprinted in 1884.
  30. ^ Truong, Buu Lâm. Patterns of Vietnamese Response to Foreign Interventions, 1858–1900. Yale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Monograph 11.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1967: 99–102. 
  31. ^ Quyền Vương Đình (2002), Văn bản quản lý nhà nước và công tác công văn, giấy tờ thời phong kiến Việt Na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 50.
  32. ^ Phan Châu Trinh, "Monarchy and Democracy", Phan Châu Trinh and His Political Writings, SEAP Publications, 2009, ISBN 978-0-87727-749-1, p. 126. This is a translation of a lecture Chau gave in Saigon in 1925. "Even at this moment, the so-called "Confucian scholars (i.e. those who have studied Chinese characters, and in particular, those who have passed the degrees of cử nhân [bachelor] and tiến sĩ [doctorate]) do not know anything, I am sure, of Confucianism. Yet every time they open their mouths they use Confucianism to attack modern civilization – a civilization they do not comprehend even a tiny bit."
  33. ^ 33.0 33.1 33.2 (越南語) Phùng Thành Chủng, "Hướng tới 1000 năm Thăng Long-Hà Nộ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ovember 12, 2009.
  34. ^ Cordier, Georges (1935), Les trois écritures utilisées en Annam: chu-nho, chu-nom et quoc-ngu (conférence faite à l'Ecole Coloniale, à Paris, le 28 mars 192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ulletin de la Société d'Enseignement Mutuel du Tonkin 15: 121.
  35. ^ Friedrich, Paul; Diamond, Norma (編). Jing. Encyclopedia of World Cultures, volume 6: Russia and Eurasia / China. New York: G.K. Hall. 1994: 454. ISBN 0-8161-1810-8. 
  36. ^ 陳蓉. 京族文化焕光彩——防城港东兴市京族学校实施京族文化教学纪实. 廣西教育. 廣西教育雜誌社. [2016-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6). 從語音、對話、字詞(喃字)、日常用語等方面指導學生學習京族語言 
  37. ^ Đại Việt sử ký tiệp lục tổng t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LVNPF-0105 R.2254.
  38. ^ 喃字會意字造字法研究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ndltd.ncl.edu.tw. [2023-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8). 
  39. ^ Chữ Nôm Structure. www.nomfoundation.org. [2023-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2). 
  40. ^ 40.0 40.1 榜𡨸漢喃準常用 Bảng chữ Hán Nôm Chuẩn Thường dùn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41. ^ 常用標準漢喃字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網頁版)
  42. ^ 工具查究𡨸漢喃準 Công cụ Tra cứu chữ Hán Nôm Chuẩn. [2022-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9). 
  43. ^ TKYK_nkl, Minh Nguyen 明源 Minh Nguyên, 2023-07-12 [2023-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16) 
  44. ^ 隆文潘(Luong Van Phan), 關於越南電子政務當前狀態及問題的報告 - 檔案標準要求部分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這些字元集中的漢字可在吳清閒(Ngô Thanh Nhàn)發表的特有喃字碼表(2.1版)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找到。
  45. ^ 統一漢字的歷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Unicode標準,版本5.0(2006年)
  46. ^ 46.0 46.1 阮光香,漢喃編碼字元集簡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越南喃字遺產儲存會
  47. ^ "Code Charts - CJK Ext. 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4358-A), JTC1/SC2/WG2, Oct. 10, 2012.

書目

編輯

其他參考資料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