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與同性戀
宗教與同性戀 |
巴哈伊教 |
佛教 |
基督教 |
儒家 |
印度教 |
伊斯蘭教 |
猶太教 |
山達基教 |
神道教 |
錫克教 |
道教 |
統一教 |
威卡教 |
祆教 |
聖經 |
各種宗教的主要立場
編輯基督宗教
編輯在基督宗教裡,同性戀及同性之間的性行為究竟是否是一種罪惡是從二戰起就開始激烈爭論的神學問題。傳統教會主張這樣的性行為在神學上及根據《聖經》的經文,認為是罪,但也有部份教派及不少教徒認為同性戀不是罪。
2013年,天主教會的教宗方濟各呼籲天主教會寬容對待同志群體。[1]儘管教廷對同性婚姻採取反對的立場。
猶太教
編輯從一開始直到20世紀,猶太教將男人與男人的交合視為禁止的行為(Abomination,如崇拜耶和華以外的神、不得吃蝦、豬肉等飲食禁忌)。嚴格恪守所有傳統的猶太教正統派至今仍維持這樣的主張,猶太教傳統派放寬對大多數同性之間性行為的限制,並祝福同性之間的結合,重建派和改革派則主張同性戀和雙性戀皆為人類正常的性慾展現,並祝福同性婚姻結合。
伊斯蘭教
編輯所有主要伊斯蘭教法學派,皆禁止穆斯林與同性發生性關係,但是刑罰或所需的證據則有爭論。多數伊斯蘭教派援引古蘭經羅得的傳說,主張同性之間的性行為不可行,並以聖訓作為進一步的依據。一些現代學者,例如Scott Kugle,則主張該傳說的重點不在於性行為,而是部落的不忠和對羅得預言職分的拒絕。不少穆斯林國家至今仍把和同性發生性行為視為罪行,包括伊朗、沙烏地阿拉伯等,部分國家更會判處終身監禁和死刑。
佛教
編輯佛教派系龐雜,對於不同性傾向的態度亦不相同,有嚴厲如釋宣化者,也有支持同志平權的比丘尼釋昭慧,不過佛教教界大體處於溫和的態度,如法鼓山的聖嚴法師,佛光山的星雲法師,淨宗學會的淨空法師,學者楊惠南居士,與馬來西亞吉隆坡十五碑錫蘭佛寺住持達摩難陀長老[2]。
絕大多數的佛教教派,禁止出家僧人有任何形式的性行為,視情慾為修行和解脫的障礙。對受五戒的在家眾則訂有邪婬規範。佛教不同部派、論典對「不邪婬戒」的詮釋有所不同,依照佛陀所訂下的規範,是不和他人的配偶,以及受他人所監護之人(如未成年人)有性關係[3][4][5][6]。
屬於格魯派的達賴喇嘛認為同性婚姻是個人事務,應該尊重個體所處地區的法律規定,當然不同地方的人有著不同的宗教與傳統,人們應該尊重這些宗教與傳統的限制,如同佛教中對於「不當性行為」有些定義,信徒自該遵從,並表示對於非信徒來說,應該由個人自己決定,因為這只是不同形式的性行為,只要安全、雙方同意,就OK[7]。
不丹薩迦派的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亦表示:「同性戀性行為只是另一種形式的執著,它與異性戀性行為沒有什麼本質區別。區別對待這兩者就如同認為喜歡吃披薩比喜歡檸檬飯的人糟糕一樣是不可取的。」[8]。對於戒律的回答是:「佛經和論典中沒有說:『相較於同性戀,異性戀的不善程度較低』。話雖如此,但是佛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的影響。這有點不幸,但不可避免。因此,當佛教傳到西藏、日本、漢地,當然還有在它的發源地印度,可能會受到文化價值觀的影響」[9]。
參考文獻
編輯- ^ 2013-09-20中央通訊社. [2013-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3).
- ^ 達摩難陀尊者與一位同性戀者的通信. [2010-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08).
- ^ * 釋聖凱. 論佛道儒三教倫理的交涉——以五戒與五常為中心 (PDF). 佛學研究. 2004 [2017-03-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12-20).
有關五戒,最早在《阿含經》中出現...從東晉到南北朝初期,有關五戒的經典相繼譯出,同時,有關出家戒及菩薩戒的經典也逐漸譯出...因為五戒通大、小乘戒律,這些菩薩戒經的傳播推動了五戒的流行。隨著五戒的流行、實踐者的增多,在五戒的闡釋及理論方面必定有進一步的要求。於是,出現了有關五戒的疑偽經。因為瞭解五戒持犯的要求的進一步提出,所以首先從律部中採摘撰述成經典。如依《十誦律》撰成《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 從《優婆塞五戒威儀經》中撰成《離欲優婆塞優婆夷具行二十二戒》。這完全為了佛教徒本身持戒及瞭解戒相的需要,是佛教內部的自我要求。五戒畢竟是佛教的倫理道德,佛教徒生活在社會中,肯定會受到來自儒家的綱常倫理的強大壓力,所以,如何將五戒與儒家的五常調和是佛教弘揚者必須解決的問題。
- 南傳 三皈五戒 上座部. [2017-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1).
- ^ José Ignacio Cabezón. Thinking through Texts: Toward a Critical Buddhist Theology of Sexuality. [2016-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1).
Instead, in the earliest scriptural sources – in the sutras – sexual misconduct is understood simply as adultery: a man taking another's wife as a sexual partner...Now the obvious historical question then becomes this: If the early doctrine of sexual misconduct is so simple and elegant, when and why did it get so complex and restrictive – that is, when do we find the transition to 「organ/orifice mode」? The answer to the 「when」 question is simple. We don't find any examples of the more elaborate formulation of sexual misconduct before the third century CE.
- ^
- 《雜阿含經·一〇三九經》:「行諸邪婬,若父母、兄弟、姊妹、夫主、親族,乃至授花鬘者,如是等護,以力強干,不離邪婬」(對應增支部10集176經)
- 《雜阿含經·一〇四四經》:「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婦。是故受持不他婬戒」(對應相應部55相應7經)
- 《中阿含經·業相應品·思經》:「邪婬,彼或有父所護,或母所護,或父母所護,或姉妹所護,或兄弟所護,或婦父母所護,或親親所護,或同姓所護;或為他婦女,有鞭罰恐怖,及有名假賃至華鬘,親犯如此女」(對應增支部10集217經)
- 《中阿含·優婆塞經》:「復次,舍梨子!白衣聖弟子離邪婬、斷邪婬,彼或有父所護,或母所護,或父母所護,或兄弟所護,或姊妹所護,或婦父母所護,或親親所護,或同姓所護,或為他婦女,有鞭罰恐怖,及有名雇債至華鬘親,不犯如是女。彼於邪婬淨除其心,白衣聖弟子善護行,此第三法。」(對應增支部5集179經)
- ^ * Somdet Phra Buddhaghosacariya. Uposatha Sila The Eight-Precept Observance(齋日八戒). 1993 [2017-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1).There are four factors of the third precept (kamesu micchacara)
- agamaniya vatthu — that which should not be visited (the 20 groups of women).不能侵犯者(有20種類型的女人)
- asmim sevana-cittam — the intention to have intercourse with anyone included in the above-mentioned groups. 對上述對象有性愛的意圖
- sevanap-payogo — the effort at sexual intercourse. 性愛的行動
- maggena maggappatipatti — sexual contact through that adhivasanam effort. 經由行動的性接觸
- Ajahn Punnadhammo. Same Sex Marriage. [2017-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1).
The lay man is told to abstain from sex with "unsuitable partners" defined as girls under age, women betrothed or married and women who have taken vows of religious celibacy. This is clear, sound advice and seems to suggest that sexual misconduct is that which would disrupt existing family or love relationships. This is consonant with the general Buddhist principle that that which causes suffering for oneself or others is unethical behaviour. ("Unskillful behaviour" would be closer to the original.) There is no good reason to assume that homosexual relations which do not violate this principle should be treated differently.
- Bhikkhu Bodhi. Going for Refuge & Taking the Precepts (The Five Precepts).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1981 [2017-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1).
- 覓寂比丘. 南傳佛教在家居士須知——歸依、受戒、持戒與布施修福篇. [2017-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1).
- 南傳、藏傳佛教觀點. [2017-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9).
馬來西亞佛教大長老達摩難陀尊者:「我們佛教中每天持誦的五戒中,第三戒是:『我接受這樣的訓誡,避免不正當的性事。』……不正當行為的意思是,那些對行事的人或者對方造成傷害的行為。某一種意義上說,假如雙方為成人而且自願,就不構成傷害。…佛教並不把同性戀看成是「錯誤」,而異性戀就「正確」。兩種都是用身體進行的性活動,都是淫慾的強烈表現,都增加我們對現世的渴望,使我們在輪迴中陷得更久。」
- ^ 達賴喇嘛:同性婚姻「OK」. 蘋果日報. 2014-03-06 [2017-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7).
- ^ 宗薩欽哲仁波切新浪微訪談-佛法與現代人的關係. [2017-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0).
- ^ 宗薩欽哲仁波切. 愛與情感關係 (PDF). [2017-03-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