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滅蜀漢之戰
曹魏滅蜀漢之戰,或稱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是三國後期的吞併戰。263年,曹魏政權實際掌權者司馬昭決定向蜀漢發動戰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分東、中、西三路進攻漢中。漢軍則以大將軍姜維為首組成抵抗軍,據劍閣天險與魏軍相持一段時間,魏軍一度進退兩難。後鄧艾率精兵冒險偷渡陰平攻占涪城及綿竹關,進逼成都城下。漢後主劉禪出降,姜維聞訊後帶部投降鍾會,蜀漢滅亡,開啟終結三國鼎立時代的統一戰。
魏滅蜀漢之戰 | |||||||
---|---|---|---|---|---|---|---|
三國戰役的一部分 | |||||||
魏滅蜀漢之後的疆域 | |||||||
| |||||||
參戰方 | |||||||
曹魏 | 蜀漢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司馬昭 鍾會 鄧艾 諸葛緒 |
劉禪 姜維 諸葛瞻 † | ||||||
兵力 | |||||||
約18萬人 | 約10萬2,000人 | ||||||
傷亡與損失 | |||||||
不詳 | 不詳 |
過程
編輯雙方形勢
編輯247年至262年間,蜀漢大將軍姜維不斷向魏發動戰爭,力量日漸消耗(詳見姜維北伐),加上後主劉禪寵信宦官黃皓,朝政日非。姜維曾彈劾黃皓,但反被黃皓逼害欲以閻宇取代姜維之位,劉禪也對姜維多次主張伐魏感到反感而疏遠姜維。姜維惟有遷軍沓中屯田避開黃皓迫害並北防曹魏,蜀漢內部產生嚴重分歧。
曹魏方面,司馬氏在高平陵之變後控制魏國政權,皇帝已成傀儡。對外方面,將領鄧艾多次打敗姜維的北伐軍,而司馬昭也在壽春打了勝仗,也意圖挽回因魏帝曹髦遇弒帶來的不利影響,於是開始籌備伐蜀以統一天下,朝內群臣都認為不可能,鄧艾對此也不樂觀,惟獨鍾會支持。司馬昭堅持伐蜀,並斬殺反對的將領鄧敦。
司馬昭決定先討蜀漢、後伐孫吳,命人造船以備滅漢後快速攻吳,另派鍾會鎮守關中,準備南下。姜維聞得魏國的舉動,把情況上報劉禪,並建議加派兵力防守陽平關和陰平之橋頭。但劉禪聽信黃皓的鬼巫之說,不理會姜維的建議,也不讓朝內群臣知道此事。
南下漢中
編輯263年八月,十八萬魏軍分三路南下:西路軍由征西將軍鄧艾所率的三萬人,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直接進攻姜維;中路軍由雍州刺史諸葛緒率三萬多人馬,自祁山向武街、陰平之橋頭切斷姜維後路;而東路軍由鎮西將軍鍾會率主力十餘萬人,再分三路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進軍漢中。
劉禪聞訊後,忙命右車騎將軍廖化增援姜維;派左車騎將軍張翼和輔國大將軍董厥到陽平關防守鍾會軍。九月,魏軍正式全面發動攻勢,劉禪卻不等援軍到達,就命漢中的漢軍撤退,令魏國東路軍長驅直進。鍾會遂親自帶兵攻陽平關,再派前將軍李輔攻防守樂城的監軍王含,護軍荀愷攻駐守漢城的綏武將軍蔣斌,劉欽由子午谷出與主力會師,護軍胡烈攻陽平關。陽平關守將、關中都督傅僉想堅守,但部將蔣舒因被降職而懷恨在心,遂鼓動傅僉出城迎戰魏軍並假意答應他會守住後路,傅僉出城後,蔣舒立即開城投降魏軍並堵住傅僉軍回城之路,孤立無援的傅僉不願投降而奮戰至死全軍覆沒。魏軍進佔陽平關,東路軍繼續長驅直入,直逼劍閣。
西路軍也同時展開攻勢,鄧艾命天水太守王頎、隴西太守牽弘、金城太守楊欣率兵分別從東、西、北三面進攻沓中,不過姜維因獲悉魏軍主力大軍已進入漢中,擔心陽安關失守,劍閣孤危,便不戀戰,且戰且退,希望儘快趕到劍閣援助。但諸葛緒軍已從祁山進達陰平之橋頭,切斷了姜維的退路。姜維為引開魏軍,便率軍從孔函谷繞到諸葛緒後方,詐稱攻擊雍州。諸葛緒怕自己的後路反被姜維切斷慌忙後退三十里,姜維立即回頭過橋。當諸葛緒察覺自己上當想追擊時,漢軍早離橋頭已遠,追趕不及。姜維從橋頭至陰平,一路馬不停蹄迅速向南撤,途中與正在北上的廖化、張翼、董厥等漢軍援兵會合。當時陽平關已陷落敵手,漢軍惟有退守重要關卡劍閣,抵抗魏軍。
偷襲涪城
編輯鄧艾率軍抵達陰平,他挑選精兵,想與諸葛緒聯合經江油避開劍閣,直取成都。但諸葛緒以自己只受命攻擊姜維,不可自作主張為由,拒絕鄧艾聯軍之議,率軍東去,與鍾會軍會合。不過,鍾會為擴大軍權,密告諸葛緒畏懦不前,結果諸葛緒反被徵還治罪,其直屬兵力盡歸鍾會所有。
鍾會率軍進向劍閣,劍閣地形險峻,道小谷深,易守難攻,姜維利用這種有利於防守的地形,在此列營守險,而劉禪也派人向東吳求救,吳國派出丁奉、丁封、孫異攻打壽春以救漢。鍾會兵力遠高於守關蜀軍進攻多日卻屢攻不下,但劍閣又是通往成都的主要通道,不能放棄,加上魏軍糧食不繼,軍心開始動搖萌生退意,眾人都擔心前功盡廢。
此時,鄧艾認為該「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向鍾會建議從陰平抄小道到達涪城,這樣姜維若從劍閣來援,則可取劍閣,若漢軍不來救,便可切斷姜維後路,也可直接威脅成都。這條計策被接納,並由鄧艾執行。鄧艾以三萬多的人馬從陰平出發,沿途高山險阻,人跡罕至,十分艱難,不過也因如此,漢沒有在此設防。十月,鄧艾率軍自陰平小道,走了七百多里(魏制里)的荒無人煙之地,一路鑿山造橋,面對不能開道、絕險之地,鄧艾身先士卒,以氈自裹,順著斜坡而下,攀木緣懸崖,一路魚貫而進。魏軍終於通過了陰平險道,到達江油。江油守將馬邈慌亂之下毫無抵抗就降於鄧艾,鄧艾率魏軍乘勝進攻涪城。
蜀漢滅亡
編輯江油失守後,劉禪派衛將軍諸葛瞻抗擊鄧艾,尚書郎黃崇勸告諸葛瞻:「宜速行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但諸葛瞻猶豫不決,被鄧艾奪取了險地。諸葛瞻督軍到涪城並遇魏軍發生戰鬥,鄧艾大敗諸葛瞻前鋒,諸葛瞻被迫退守綿竹。鄧艾遣使致書諸葛瞻勸降說:「若降者必表為瑯邪王。」諸葛瞻怒斬使者。鄧艾立即派其子鄧忠及師纂等,從左右兩面進攻漢軍。魏軍失利,鄧艾大怒,揚言要斬鄧忠、師纂,命二人再戰以將功補過。結果二人大破漢軍,斬殺諸葛瞻及尚書張遵、黃崇、羽林右部督李球等人,魏軍進佔綿竹,並立即進軍成都。
當時漢兵多在劍閣,而成都兵少。當朝中君臣聞魏軍到來國都之外時,皆不知所措。有人建議先逃向南中地區,也有人建議東投孫吳,其中光祿大夫譙周則力主降魏,群臣多附和。十一月,劉禪接受譙周意見,開城降魏,魏軍佔領成都,同時派遣太常張峻令姜維等投降,蜀漢正式滅亡。
而在堅守劍閣的姜維,先聞諸葛瞻兵敗,但未知劉禪確切消息,恐腹背受敵,便放棄劍閣引軍東入巴中。鍾會大軍進駐涪城,另派胡烈、田續、龐會等人率軍追擊姜維其部隊。姜維再退到郪縣,得知劉禪降魏後,走投無路的姜維只能率廖化、張翼、董厥等將領及直屬部隊投降鍾會軍。
結果
編輯鄧艾在滅蜀漢後,對司馬昭說應該封劉禪為扶風王,結果使司馬昭猜忌鄧艾,鍾會、胡烈等人趁機誣告鄧艾欲叛。結果鄧艾父子被捕,押往洛陽。鄧艾被捕後,鍾會獨大於蜀中,姜維見鍾會有野心便煽動鍾會反司馬昭,於是鍾會與希望恢復漢室的姜維聯合發動叛亂。
鍾會打算派姜維率蜀兵出斜谷,佔領長安,再派騎兵經陸路、步兵經水路,攻打孟津、洛陽,奪取天下。但出乎鍾會意料之外,司馬昭派萬餘兵佔據斜谷,自領十萬兵屯於長安。鍾會驚懼之下決定先佔據巴蜀,割據西南,姜維建議鍾會屠殺牙門騎督以上官職的人,但鍾會猶豫不決,結果胡烈起兵反抗。鍾會、胡烈還有不少牙門將於成都城內激戰,姜維率先被殺,不久魏兵殺死鍾會,死傷數百人。在鍾會被殺後不久,鄧艾的親兵想把鄧艾迎接回來,但衛瓘派田續攻擊鄧艾,雙方在綿竹附近遇上,鄧艾父子被殺,至此鍾會的叛亂結束。
重要參戰人物
編輯註釋
編輯- ^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六年冬,魏征西將軍鄧艾伐蜀,……遂戰,大敗,臨陳死,時年三十七。眾皆離散,艾長驅至成都。(諸葛)瞻長子(諸葛)尚,與瞻俱沒。」
- ^ 《三國志》(卷三十六·蜀書六):「(張)苞子(張)遵為尚書,隨諸葛瞻於緜竹,與鄧艾戰,死。」
- ^ 《三國志》(卷三十六·蜀書六):「次子(趙)廣,牙門將,隨姜維沓中,臨陳戰死。」
- ^ 《三國志》(卷四十三·蜀書十三):「(李)恢弟子(李)球,羽林右部督,隨諸葛瞻拒鄧艾,臨陳授命,死於緜竹。」
- ^ 《三國志》(卷四十三·蜀書十三):「(黃)權留蜀子(黃)崇,為尚書郎,隨衞將軍諸葛瞻拒鄧艾。……瞻卻戰至綿竹,崇帥厲軍士,期於必死,臨陳見殺。」
- ^ 《三國志》(卷四十四·蜀書十四):「鍾會攻圍漢、樂二城,遣別將進攻關口,蔣舒開城出降,傅僉格鬭而死。」
- ^ 鍾會《平蜀奏》《三國志集解》:錢大昭曰:爰𩇕疑即爰邵之子倩。倩字君幼,見荀綽《冀州記》。趙一清曰:爰𩇕乃殄虜護軍爰邵之子,見《鄧艾傳》注引荀綽《冀州記》。
參考文獻
編輯- 《三國志》
- 《資治通鑑》
- 《影響中國的100次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