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
《淮南子》原名《鴻烈》,又稱作《淮南鴻烈》、《淮南內篇》、《淮南王書》、《劉安子》[1]:170,作者為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幕下的士人,成書於西元前139年以前,書名「鴻烈」,意思是大而明亮[2]:119[3]。《淮南子》成於眾手,內容廣博,對政治、哲理、天文、地理、自然、養生、軍事都有所論述,融合先秦諸子的思想,而以道家老莊為主,採納儒家和陰陽家的觀點,修正先秦道家的無為政治理論,發揮天人感應之說,是漢初各派學術思想的總匯,被視為諸子百家中雜家的代表著作。此書運用辭賦的筆法,文字浪漫詭奇,站在諸侯王的立場,反對漢朝大一統和中央集權的政策;書中所述自然論和宇宙生成論理性清晰,為後人信服,對後世道教和理學都有所影響。《淮南子》在東漢,有許慎和高誘二家注釋,明代收錄於《正統道藏》,20世紀有英文和日文的全譯本,以及法文和德文的節譯本,是中國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
《淮南子》 | |
---|---|
作者 | 劉安及其賓客 |
编者 | 劉安 |
类型 | 哲理著作 |
语言 | 文言 文字:中文 |
版本 | 《正統道藏》本、張雙棣《淮南子校釋》 |
成书年代 | 西漢 |
發行信息 | |
保存状态 | 篇数:21篇 卷數:21卷或28卷 |
出版地點 | 中國 |
系列條目 |
---|
道家思想 |
道 德
|
道家人物 |
皇德 三皇五帝 广成子 伊尹 太公望 老子 尹喜 文子 庄子 列子 環淵 杨朱 黄石公 张良 刘安 |
道家典籍 |
《老子》《莊子》《列子》《文子》 《黃帝書》 |
相關條目 |
諸子百家 兵家 儒家 法家 黃老 玄学 中医学 道教 佛教 禅宗 |
成書
编辑漢高祖的孙子淮南王劉安胸懷大志,喜好讀書治學[4]:258,招集賓客和方士數千人,包括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八人,以及號稱「大山」和「小山」的儒生,著書立說[5]:136,此舉可能受呂不韋編纂《呂氏春秋》的啟發,模倣《呂氏春秋》的規模編書[1]:73。劉安希望融合各家之說,為漢制法[5]:168-169,論述帝王之道[6]:666,他制訂全書大綱,幕下賓客分別執筆,自己加以修訂[7]:200,並寫下全書最後一篇〈要略〉[8]:62。前139年,劉安第一次朝見漢武帝,獻上此書,期望武帝施行書中的政治理論[1]:76,緩和大一統和中央集權的政策。武帝喜愛此書,加以秘藏[6]:74。西漢末年,劉向校訂宮中藏書,稱此書為《淮南子》,列為「雜家」著作。東漢學者許慎和高誘都注解《淮南子》,後來二家注文相混,注釋殘本流傳於宋代以後[7]:200-201。除了《淮南子》外,劉安及其賓客也著成《淮南外》33篇,以及講論仙術和鍊金術的「中篇」8卷,但只有《淮南子》流傳後世[5]:136[9]。
內容結構
编辑《淮南子》共有21篇:1.〈原道〉、2.〈俶真〉、3.〈天文〉、4,〈地形〉、5.〈時則〉、6.〈覽冥〉、7.〈精神〉、8.〈本經〉、9.〈主術〉、10.〈繆稱〉、11.〈齊俗〉、12.〈道應〉、13.〈氾論〉、14.〈詮言〉、15.〈兵略〉、16.〈說山〉、17.〈說林〉、18.〈人間〉、19.〈脩務〉、20.〈泰族〉、21.〈要略〉[10]:目錄。21篇可分三部份:一.基本原理,包括第1-8篇;二.應用和說明,包括第9-20篇;三.後記、總結及綱要,即第21篇〈要略〉[7]:200。這一篇也是作者的「自序」,說明全書及各篇大旨[5]:138。
《淮南子》內容根據道家宇宙生成論[6]:75、《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理論加以組織。開首〈原道〉探討什麼是「道」,接著〈俶真〉闡述道生的「一」,接著〈天文〉和〈地形〉兩篇闡釋由「一」生的「二」,即天與地;為了說明天地運行的具體狀態,則有〈時則〉[11]:126。第6篇〈覽冥〉和第7篇〈精神〉,闡述天地大自然和人類世界的聯繫,即天人感應說;第8篇〈本經〉論述人類世界的根本原理;第9篇〈主術〉論述統治者或帝王的統治技術;之後11篇,論述人類社會,即《道德經》所謂由「三」而生的萬物,如〈齊俗〉闡述風土、歷史各有不同的人類生活中的相同之處,有關人類社會中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問題[11]:127。有學者指出,《淮南子》結構上以老莊思想開其端,為全書主流,卻以儒家思想竟其尾。第19篇〈脩務〉站在儒家立場,反擊道家思想;第20篇〈泰族〉是全書的總結,跟之前篇章不同的是,〈泰族〉以儒家思想為主,所謂「道德」不是道家虛無虛靜的「道德」,而是仁義道德[1]:151-152。
《淮南子》內容極為廣泛,包括上古神話、當代朝政、古代軼聞、天文學、地誌學及哲學,綜合諸子百家,引述古書多達800處[7]:199,往往重新組織了先秦諸子的文句,闡明自己的新觀點[8]:67。〈道應〉繼承了《韓非子·解老》和〈喻老〉兩篇的手法,以歷史故事驗証《道德經》[6]:76;〈說山〉、〈說林〉兩篇,收錄當時流行的格言嘉話,有箴言集的特色[1]:169。書中部份言詞流露了劉安等人面臨迫害和誣陷,所發的抗辯和幽怨。全書各篇作者各有所好,下筆前眾人見解不求統一[4]:259,風格雖前後一致,貫穿全書,內容上卻有許多不連續之處,前後迥異,上下分歧[7]:199。例如〈本經〉一篇讉責現實政治,否定儒家教化,〈覽冥〉則曲意奉承漢武帝的統治[12]:23;對於「學」的評價,前後也是完全相反,一方面批評儒家的學問,另一方面又反對老莊不著重知識[1]:97-98。
學術思想
编辑雜家特色
编辑《淮南子》被視為諸子百家中雜家的著作,在《漢書.藝文志》和《隋書.經籍志》都著錄於雜家[11]:128,與呂不韋《呂氏春秋》合為雜家最重要的兩部著作[13]:361,書中許多文句亦取自《呂氏春秋》[1]:73。《淮南子》網羅諸子百家的思想,道家色彩最濃厚[6]:75,書中體現黃老之學[5]:138,以道家的「道」為根本思想,強調道家的「因循」思想,以儒家的仁義為本,以法家的治術為末,把儒家、法家等學派的思想納入道家的體系,創造漢朝的政治指導理論[11]:127-128《淮南子》以道家思想為基礎,而雜以百家之說,使其思想內容更靈活而實用[8]:62。
《淮南子》明白先秦道家理論有欠實用,儒家的道德教化有不切實際之處,故在漢朝的法家體制上,容納道家自然和儒家利民的思想,為朝廷策劃統治思想,抗拒中央集權[12]:6。書中發揮了老莊「天」、「無為」、「無形」」、「一」、「自得」等概念[8]:63,「太一」和「一」,意思都與「道」相近[11]:129-130,多處引証《老子》與《莊子》,是以老莊思想為中心而折衷先秦各家學說[2]:125,政治問題多取自《老子》,而人生問題則多本於《莊子》,〈精神〉、〈本經〉、〈齊俗〉都以莊子思想為主[1]:88,〈原道〉和〈俶真〉則分別以《老子》和《莊子》為基礎[12]:21。整體而言,《莊子》所佔份量大於《老子》,發揮特多,現存《莊子》33篇,當中30篇都為《淮南子》所借用[1]:89、171,總共101條[6]:38,當中〈俶真〉一篇有15%句子及33%內容來自《莊子》[12]:157[8]:63。〈原道〉一篇所論「無為」,部份與黃老道家「黃帝四經」中的〈道原〉篇相同[12]:159。此外書中主張學術思想上不應獨尊一家,曲筆批評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政策,又非議《詩經》和《春秋》並非「王道」之書,而是衰世時所造,曲筆批評尊崇《春秋》學的董仲舒[5]:166-167。不過,也有學者認為《淮南子》成書時漢武帝尚未獨尊儒術,《淮南子》以黃老思想為本,其實合乎和貼近當時中央政府的思想主流[14]:34-38。
《淮南子》綜合儒、道二家,大量引用儒家經籍,發揮六經的微言大義[1]:169、83,當中引用《詩經》最多,達29次。書中的儒家思想,主要根據子思、孟子一系,〈脩務〉篇亦有取於《荀子》[1]:94-95;〈繆稱〉則和儒家子思思想相近[2]:124,〈氾論〉重視民生,觀點亦與儒家相似[12]:27;〈泰族〉特別強調禮樂教化和學問的重要性,推崇六經的地位,以六經代替道家之道[1]:96、166、159。全書引用《老子》60多處,引用《易經》亦有10處,折衷調和《老子》和《易經》的宇宙生成論[11]:131。有些篇章沿用《道德經》之說,貶低仁義,有些篇章則讚揚仁義禮智,議論有如儒家孟子[4]:264、266。有學者指出,《淮南子》綜合黃老道家與陰陽五行的思想,主要觀念之一是天人感應說[7]:200,繼承了陰陽家的感應論,認為同類事物互相感應,是自然法則[5]:148、150。〈天文〉和〈時則〉兩篇都本於陰陽家[2]:124。《淮南子》也採納當時的醫學理論,把五臟比配五行、五方、五色,並以人體構造比擬天文現象[11]:137-138。此外,《淮南子》受墨家影響,反對三年之喪,提倡節儉薄葬[1]:102;〈主術〉外表上傾向法家,大量採用法家的概念和比喻,但亦包含道家和儒家思想[12]:5;〈齊俗〉和〈脩務〉則都有農家言論[2]:124。
自然論
编辑《淮南子》認為「有生於無」,最初天地未分,陰陽二氣尚未分化,只有混沌的「氣」,稱為「道」,也稱「太一」,後來氣發生分化,分為陰陽二氣,陽氣輕清,上浮為天,陰氣重濁,下沉為地[5]:140-141[2]:129。陽氣熱而生火,火之精形成太陽,陰氣寒而生水,水之精形成月亮。天體和氣候的變化,都源自陰陽二氣的運動。天地間陰陽二氣反覆交替運行,形成一年四季的變化[5]:142-143。萬物都是陰陽配合、剛柔相成而生出的。萬物之所以千差萬別,在於陰陽二氣具有多種不同的性質[5]:152、142。《淮南子》有些地方認為,道就是遍佈天地宇宙的氣,秉持「氣一元論」[11]:134。宇宙論方面,《淮南子》以蓋天說為基礎,認為天圓地方,天空像車蓋一樣覆蓋四方的大地;崑崙山在天地中央,對應天樞北極星[11]:133、136。書中相信「分野說」,天上二十八宿的星氣,分別支配著地上各國;而地氣和人民的性別、體質、氣質和智能都有關[11]:135。《淮南子》秉承陰陽家的感應論,認為同類事物互相感應,是自然法則;人類身上的精氣,與自然界的精氣相同,天人之間和人類互相都能感應,聖人的精氣充足,更能感動宇宙間的精氣;而生物與它所處的自然環境,也有感應關係[5]:148-151。
治世與處世
编辑《淮南子》教誡君王,議論朝廷,探討完美政治社會秩序之道,認為完美秩序源自完美統治者「真人」[7]:199。書中對「無為」作出了新解解釋[5]:146,〈修務〉和〈泰族〉認為先秦道家的無為是消極的,提出無私心、合理的人為,才是真正的無為[11]:127。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遵循事物的客觀條件和規律,不違背自然的趨勢;違反自然趨勢和客觀規律,專憑主觀意見任意行事,就是「有為」[5]:147-148。《淮南子》也繼承法家的「無為」思想,主張「主逸而臣勞」,統治者自己無為,卻集合眾人的智慧和力量,以致大有作為[5]:165,實現「無為而無不為」的政治理想[1]:143。但《淮南子》反對法家的高壓專制,取代以道家的自然[12]:63,認為法律的制訂,是為求大眾的利益,也限制人君的活動,不使人君高出法律之外,有現代法治的意義[1]:141。真人要統治天下,必須「安民」,要安民必須「省事」,愛惜民力和節儉;要省事統治者必須節欲,這就是政治上的無為。這種省事、節欲的主張,是對當時漢朝中央政府和漢武帝的曲筆批評;無為論也是削弱君主中央集權的理論根據[5]:163-165。政治上《淮南子》主張君主多方包容及融和,有助長治久安[8]:112。〈齊俗〉借用《莊子.齊物論》的言詞,強調各地禮俗有相等價值,無有長短,主張天下制度和習俗不須一致,應放任各地自由生息,古人今人、漢人異族風俗各異,禮儀不同,但其都各有用處,各地人民各適其適,便可以安居樂業。若有君主強求劃一,反而有害生機[4]:262-264。〈齊俗〉強調各地禮俗不同,各有其價值,不必統一,也是曲筆反抗中央集權思想,支持諸侯王的自由地位[1]:91-93。
《淮南子》認為世間禍福、利害、得失、成敗,雖然相反,卻常互相轉化,事情的發展,往往就是對立面互相轉化的過程[5]:156、158。書中讉責當世之人風俗敗壞,歪曲禮義,言行虛偽,沽名釣譽,互相利用,以致親友反目,禮義失去真正意義[4]:261。書中反對虛偽的禮教,認為禮樂應內外如一,隨時隨俗,因應人性適時改制[1]:157-158。有些篇章批評世人忽略了道,自上古的安康和諧,退化到周代的衰世,從自然純樸而墮落,制訂禮樂,背離了人的本性[12]:21-23。也有篇章認為社會有所進步,贊同文明的發展、智識的累積和教化,讚揚古代聖人對文明的貢獻,漢室合天下為一家,使五帝之道得以恢復[12]:25、30、23。人的本性天真純樸,可說是無善無惡,生活環境對人性有重要影響,觀點與墨子、告子相似,而有異於孟子與荀子[5]:160。〈脩務〉一篇特別強調後天環境和磨練的作用,能夠後天學習,是人類區別於動物之處,後天的教養,既是磨練,也是對前人經驗的承繼[5]:161-162。但也有些篇章認為求學是無益的,這反映了書中雜有儒家和道家兩派的不同思想[4]:266。
養生論
编辑《淮南子》認為,人和萬物一樣,都是由陰陽二氣構成的,陽氣形成人的精神,陰氣形成人的肉體,過世後精氣升天,肉體歸地。人由精神和肉體構成,精神是一種「精氣」,可以出入人體;精神外出,人就會變得昏庸[5]:142、152。書中認為精神比形體重要,強調養神,精神不應流蕩於外,應留在身體之內,就如人住在房子,人心中虛靜,精神就留在體內[5]:153-154。人性本是平靜的,無為無欲,但受外物影響和吸引,會產生好惡和偏見,以致人不能體道[8]:109-111。《淮南子》主張人要「貴身」、「保真」,「清靜恬愉」[5]:138、157,守以虛靜,嗜欲和情感都不要過度,情欲不和就會生病[2]:134。
文學特色
编辑《淮南子》受《莊子》一書影響,辭彙奇詭,文字繁縟[1]:90、83,採用辭賦的寫作手法,盡量鋪陳,好用奇文異字,多處押韻,如〈原道〉對「道」的描述,作羅列式的鋪陳,運用了辭賦的文學手法;亦有部份散文段落圓潤深厚[1]:84、106。
有研究顯示,《淮南子》是一本可供人口頭朗誦的表演文本。書中跟聲音有關的詩歌形式不但有助朗誦表演,更能讓讀者直觀感悟書中哲學思想而不落言筌。而且,這些詩歌形式更讓讀者通過朗讀而實踐、內化書中所述之大道。因此,《淮南子》對中國哲學的一大貢獻在於它將「知道」、「傳道」和「行道」三者合而為一。[15]
地位
编辑《淮南子》可說是先秦漢初各派思想的總匯,以道家思想為主,集漢代道家思想的大成[2]:124-125。學術思想史上,《淮南子》是重要文獻,通過此書,可以了解漢初思想比較完整的面目[1]:169;結構上次第井然,是當時破天荒之體裁,遠勝於《呂氏春秋》,組織上可與司馬遷《史記》相比[13]:361。有學者批評,《淮南子》缺乏原創性[16]:276,其天人感應論陷入「唯心主義」[5]:151,其道家的無為政治理論則是「虛無或空談」[4]:271。但亦有學者讚揚,《淮南子》是偉大而浪漫的文學作品[1]:89,極富思想性,能超越思想派別的紛爭,創造新的哲理體系[12]:4-5,使道家思想薪火相傳,態度理性,傾向自然主義,間接為東漢的王充作準備[16]:276。書中以「氣」的概念說明萬物構成的原因,傾向唯物主義,天地沒有意識、意志或道德,純粹按其性質而運動,與同時代董仲舒的目的論截然不同,為後世的「唯物主義者」所繼承,是思想史上一大貢獻[5]:141-143。書中宇宙生成論相當理性,成為後世許多思想家及理學家的普遍信念[16]:278,也影響後世道教的宇宙論,而其調和《老子》和《易經》的宇宙生成論,影響後世等同《易經》的「太極」和《老子》的「道」[11]:137、132,對四季形成的解釋,亦成為後世通行的說法[5]:144。有學者指出,書中部份篇章合乎儒家思想,沒有受陰陽五行之說扭曲,比董仲舒或清代漢學家都更為純正和務實[1]:167。後來有人以《淮南子》內容為基礎,編寫《文子》一書[8]:61。
版本
编辑《淮南子》在北宋時已有多個刊刻本,其中一部流傳至20世紀[13]:329-330,一度藏於大連圖書館,1945年為蘇聯軍隊奪去[17]:440,其影抄本輾轉收入了《四部叢刊》。現存最佳版本是1445年《正統道藏》本,這個版本分為28卷而不是21卷,內容與北宋本一樣,只是把第1-5、8和13篇分為上下卷。此後明代《淮南子》有15個以上的刊本,全部都源出自道藏本,如弘治年間的王浦本、嘉靖年間的王鎣本和萬曆年間的朱東光本,俱以道藏本為底本,28卷;萬曆年間的一些刊本則回復舊貌,分為21卷,如毛一桂本和茅坤本[7]:202。在晚清以前,茅坤本相當流行[13]:345。清代《淮南子》有兩個重要版本,嘉慶年間的《道藏輯要》本直接以道藏本為底本。1789年的莊逵吉本則未能直接運用道藏本,錯字較多,稍後1875年經陶方琦等學者修訂後,一度成為《淮南子》最流行的版本[7]:202-203。20世紀劉文典著有《淮南鴻烈集解》,曾被視為最完備的校本[2]:126;張雙棣編撰《淮南子校釋》,增訂本在2013年出版[10]。
翻譯
编辑《淮南子》有多個日譯本,《漢文大系》(1915年)、《漢籍國字解全書》(1917年)、《國譯漢文大成》(1921年)、《漢文叢刊》(1928年)、《中國古典新書》(1972年)、《中國古典文學大系》(1974年)、《新釋漢文大系》(分三冊,1979、1982、1988年),都收錄了《淮南子》日譯本[7]:204。英語方面,全譯本有一個[18],節譯本則有5個:第11篇〈齊俗〉[19]、第7篇〈主術〉[20]、第6篇〈覽冥〉[21]、第3篇〈天文〉、第4篇〈地形〉、第5篇〈時則〉[22],第15篇〈兵略〉[23]。法語方面,節譯本有兩個:第7篇〈精神〉[24]、第1篇〈原道〉、第7篇〈精神〉、第11篇〈齊俗〉、第13篇〈氾論〉、第18篇〈人間〉[25];德語方面,節譯本有1個:第1篇〈原道〉、第2篇〈俶真〉[26][7]:204、550-551。
参考文献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徐復觀. 《兩漢思想史.卷二》. 台北: 台灣學生書局. 1976 (中文(繁體)).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許地山. 《道教史》上編.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34 (中文(繁體)).
- ^ 《淮南鴻烈解》敘:「鴻,大也。烈,明也。以為大明道之言也」
- ^ 4.0 4.1 4.2 4.3 4.4 4.5 4.6 楊懋春. 《中國社會思想史》. 台北: 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1986. ISBN 9575301668 (中文(繁體)).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三冊.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5. ISBN 7010009910 (中文(简体)).
- ^ 6.0 6.1 6.2 6.3 6.4 6.5 池田知久. 《道家思想的新研究——以《莊子》為中心》. 王啟發等譯. 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34831683 (中文(简体)).
-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魯惟一(Michael Loewe) (编). 《中國古代典籍導讀》. 李學勤等譯. 瀋陽: 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7. ISBN 7538247246 (中文(简体)).
- ^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安樂哲(Roger T. Ames). 《自我的圓成:中西互鏡下的古典儒家與道家》. 彭國翔譯.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6. ISBN 7202042991 (中文(简体)).
- ^ 《漢書》淮南衡山濟北王傳:「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作為內書二十一篇,外書甚眾,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黃白之術,亦二十餘萬言。」
- ^ 10.0 10.1 張雙棣. 《淮南子校釋(增訂本)》.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3. ISBN 9787301217597 (中文(繁體)).
- ^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11.10 11.11 福永光司. 〈道家的氣論和《淮南子》的氣〉. 小野澤精一等 (编). 《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 李慶譯.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119–139. ISBN 7208007330 (中文(简体)).
- ^ 12.00 12.01 12.02 12.03 12.04 12.05 12.06 12.07 12.08 12.09 12.10 安樂哲(Roger T. Ames). 《主術——中國古代政治藝術之研究》. 滕復譯.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 ISBN 7301027222 (中文(简体)).
- ^ 13.0 13.1 13.2 13.3 倉石武四郎. 〈淮南子考〉. 江俠庵 (编). 《先秦經籍考》下冊. 江俠庵譯.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31: 310–361 (中文(繁體)).
- ^ 池田知久. 劉興邦譯. 〈從史記漢書看淮南子的成書年代〉. 《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8, 2: 34–38 (中文(简体)).
- ^ Wong, Peter Tsung Kei. The Soundscape of the Huainanzi 淮南子: Poetry, Performance, Philosophy, and Praxis in Early China. Early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45: 1-25. ISSN 0362-5028. doi:10.1017/eac.2022.6 (英语).
- ^ 16.0 16.1 16.2 陳榮捷. 《中國哲學文獻選編》. 楊儒賓等譯. 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6. ISBN 7534373689 (中文(简体)).
- ^ 〈解說〉. 《淮南子》. 《中國古典文學大系》第6卷. 戶川芳郎等譯. 東京: 平凡社. 1974 (日语).
- ^ 馬絳(John S. Major)等. The Huainanzi: a guide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overnment in early Han China. 紐約: 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 2010 [2015-04-06]. ISBN 023114204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8) (英语).
- ^ Benjamin Wallacker. The Huai-nan-tzu, Book Eleven: Behavior Culture and the Cosmos. 紐黑文: 美國東方學會. 1962 (英语).
- ^ 安樂哲(Roger T. Ames). The art of rulership: a study in ancient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 檀香山: 夏威夷大學出版社. 1083 [2015-04-06]. ISBN 082480825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8) (英语).
- ^ 白光華(Charles Le Blanc). Huai-nan Tzu: Philosophical Synthesis in Early Han Thought. 香港: 香港大學出版社. 1985 [2015-04-06]. ISBN 96220916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8) (英语).
- ^ 馬絳. Heaven and Earth in Early Han Thought: Chapters Three, Four, and Five of the Huainanzi. 奧爾巴尼: 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 1993 [2015-04-06]. ISBN 07914158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8) (英语).
- ^ Andrew S. Meyer. The Dao of the military: Liu An's art of war. 紐約: 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 2012 [2015-04-06]. ISBN 0231153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8) (英语).
- ^ Claude Larre. Les traité Vlle du Houai nan tseu. 台北: 台北利氏學社. 1982 (法语).
- ^ Claude Larre; Isabelle Robinet. Les grands traités du Huainan Zi. 巴黎: 鹿之版本. 1993. ISBN 2204046523 (法语).
- ^ Eva Kraft. "Zum Huai-nan-tzu. Einführung, Übersetzung (Kapitel I und II) und Interpretation". 《華裔學志》(Monumenta Serica). 1957、1958, 16、17: 191–286、128–207 (德语).
延伸閱讀
编辑- 劉安. 《淮南子》. 許匡一 譯注. 台北: 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2005 [2015-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8) (中文(繁體)).
- 何志華、朱國藩 (编). 《唐宋類書徵引《淮南子》資料彙編》. 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5 [2015-04-06]. ISBN 962996259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8) (中文(繁體)).
- 陳平坤. 〈《呂氏春秋》與《淮南子》的感應思維〉.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2006, 10: 167–222 [2015-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3) (中文(繁體)).
- 柯馬丁:〈《淮南子》的成書與奏書:論《要略》篇之為賦[永久失效連結]〉。
- 白光華:〈我對《淮南子》的一些看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池田知久:〈从《史记》、《汉书》看《淮南子》的成书年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池田知久:〈睡虎地《语书》与《淮南子·齐俗》篇——围绕着“风俗”的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Peter Tsung Kei Wong (王棕琦), "The Soundscape of the Huainanzi 淮南子: Poetry, Performance, Philosophy, and Praxis in Early China." Early China 45 (2022): 1-25.
[编]
- 在维基文库阅读本作品原文( 在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 《淮南子 (四部叢刊本)》
- 《淮南鴻烈解 (四庫全書本)》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淮南子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链接
编辑- 淮南子《淮南子》全文在线阅读 (繁简体翻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