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

植物種類
(重定向自土瓜

番薯学名Ipomoea batatas),亦称地瓜甘薯甜薯番芋山芋山药等,为旋花科番薯属的一种常见多年生双子叶植物。其地下块根硕大、甜美、富含淀粉,因而成为旋花科最重要的农作物,从南美洲传播到全球各地,是世界主要主食作物之一。“番薯”一词也单指其块根,根据皮肉颜色称红薯红苕紫薯白薯等。

番薯
刚从地里拔出来的番薯
link= class=skin-invert-image
安全NatureServe[1]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菊类植物 Asterids
目: 茄目 Solanales
科: 旋花科 Convolvulaceae
属: 番薯属 Ipomoea
种:
番薯 I. batatas
二名法
Ipomoea batatas
(L.) Lam., 1793
异名[2]
列表

名称

编辑

中国古代有“薯”字(或写作“藷”或“𧄔”),用来表示薯蓣参薯等有可食用地下块茎的植物。明代,番薯从国外传入中国,与本地之薯不同,故称之为“番薯”(“番”或写作“蕃”)。

大航海时代,欧洲探险家在安的列斯群岛泰诺人接触时首次品尝到番薯,从其语言英语Taíno language借来了番薯的称呼:batata。西班牙语至今仍然如此称呼番薯。番薯学名种加词batatas)也由此而来。

在一些地方,例如中国河北和美国南部,人们会将番薯称为“山药”,与薯蓣混同。

形态

编辑

番薯为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地下部分有块根,形状、皮色、肉色因品种或土壤不同而异。不定根,匍匐地面。叶片的形状、色泽因品种不同而异,通常为宽卵形或卵状心形,长5至12厘米,基部心形或近于平截,顶端渐尖,全缘或具缺裂;叶柄长2.5至20厘米。聚伞花序腋生,有1、3、7朵花组成伞状,花序梗长2至10.5厘米;苞片披针形,长2至4毫米,顶端芒尖或骤尖;花梗长2-10毫米;萼片长圆形,顶端骤然成芒尖状;花冠粉红、白、淡紫或紫色,钟状或漏斗状,长3至4厘米,无毛;雄蕊花柱内藏。开花习性随品种和生长条件而不同。蒴果卵形或扁圆形。种子1至4粒,通常2粒,无毛。[3][4]

历史

编辑

番薯是一种六倍体物种,是一种二倍体和另一种四倍体杂交产生的异源多倍体。三裂薯Ipomoea trifida)是已知的番薯最近的二倍体亲属,很可能是番薯的二倍体祖先的直系后代。厄瓜多尔薯Ipomoea aequatoriensis)则是已知的番薯最近的四倍体亲属,很可能是番薯的四倍体祖先的直系后代。三裂薯分布于加勒比海地区,厄瓜多尔薯分布于太平洋沿岸的厄瓜多尔哥伦比亚,两个种群在何时何地、如何接触并发生杂交,细节仍不得而知。[5][6]

秘鲁奇尔卡区的考古证据表明,人类食用番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但无从确认当时人类食用的是野生的还是栽培的番薯。可确信的人类驯化番薯的最早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前后,在秘鲁卡斯马河谷的考古遗址中发现了相关证据。[7]

番薯首先从美洲传播到南太平洋。在库克群岛,发现了公元1000年前后留下的烧焦的番薯。一种观点认为,在人类之前,番薯就在风、水或鸟类的帮助下长距离传播到了波利尼西亚。另一种观点认为,番薯是通过波利尼西亚人航行传播到各个岛屿上的。总之,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番薯就已经被引入波利尼西亚,成为一些岛屿的重要经济组成部分英语Sweet potato cultivation in Polynesia,并进一步传播至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7][8]

番薯在西班牙统治期间被西班牙商船船队与其他新世界作物英语New World crops一起引进至菲律宾[9]

番薯透过与菲律宾的贸易传入中国,时间约在16世纪末叶,明代的《闽书》、《农政全书》、清代的《闽政全书》、《福州府志》等均有相关记载。

1563年(明朝嘉靖四十二年)之前,中国云南已经引种甘薯。李元阳《大理府志》(嘉靖1563年)卷二,列举“薯蓣”之属五:“山药山薯紫蓣白蓣红蓣。”[10]这其中就提到紫薯(紫蓣)。11年后李元阳在他主撰的万历1574年版的《云南通志》里更纪录全省9个府和州已经有别于“山药、山薯”的各种颜色的“蓣”的种植。可见甘薯由印缅入滇应较由海路入闽,以及较由陆路从安南入广东,要早至少二三十年。但无证明该物种为番薯,如徐光启《甘薯疏》:“薯有二种:其一,名山薯,闽、广故有之;其一,名番薯,则土人传云: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两种茎叶多相类,但山薯植援附树乃生;番薯蔓地生。山薯,形魁垒,番薯,形圆而长。其味,则番薯甚甘,山薯为劣耳。盖中土诸书所言薯者,皆山薯也”。

1582年(明朝万历十年),东莞陈益安南首先引入广东[11]

1593年5月(万历二十一年),《金薯传习录》记述:明朝万历二十一年5月下旬,福建省福州府长乐县华侨陈振龙冒着生命危险将红薯吕宋带回中国,试种后,“甫及四月,启土开掘,子母钩连,大者如臂,小者如拳”,时值福建饥荒,福建巡抚金学曾大力推广,并撰《海外新传七则》[12][13][14]多部史料皆载“番薯,明万历中闽人得之外国”如周亮工《闽小记》、黄叔璥台海使槎录》〈赤嵌笔谈〉、 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 卷十七。

1596年(万历二十三年)李时珍在正式刊行的《本草纲目》中记载:“南人用当米谷果餐,蒸炙皆香美……海中之人多寿,亦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薯故也。”中医学认为甘薯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15]

1603年,陈第《东番记》记载:“蔬有葱,有姜,有番薯,有蹲鸱”,表明东番台湾已有番薯。

1605年,琉球野国总管福州带回番薯的种子,并试种成功。后经麻平衡(仪间亲方真常)传播普及,在琉球全国广泛栽种。

1608年(万历三十六年),徐光启上《甘薯疏》,后来在《农政全书》其中的〈卷二十七·树艺〉详细记述了番薯的种植、贮藏、加工法,并提到番薯育苗越冬、剪茎分种、扦插、窖藏干藏等技术,可知先民于引进番薯不到廿年已经总结出种植的方法,完成本地驯种。

1617年,张燮东西洋考》:“甘薯漳名番薯,以其自东番携来也”。

1624年,荷兰人来台,文献记载台湾已有野生番薯。

1636年,福建方志《海澄县志》:“甘薯,俗名番薯,以其种自东番携来也”。

1698年,琉球国王尚贞赠送了一笼番薯给种子岛久基,由大濑休左卫门在种子岛试植成功,随后普及到日本全境。

1764年,通信使赵曮将番薯种子从日本对马岛带回朝鲜。在东莱府(今釜山广域市一带)和济州岛试种。后由姜必履朝鲜语강필리总结了种植方法,并普及到朝鲜全国。

日治台湾因日本汉字“番”意思不同,所以将番薯改成“蕃薯”,将高山族群番人改成蕃人、生蕃,平埔族群熟番改为熟蕃,故台湾亦有“蕃薯”的用法。

明朝徐光启在《农政全书》(卷27·树艺)中,详细记述了番薯的种植、贮藏、加工法,并提到番薯育苗越冬、剪茎分种、扦插、窖藏干藏等技术,是最早系统介绍番薯种植法的著作。

番薯产量(2022年)
国家 产量(万吨)
  中国 5109
  马拉维 749
  坦桑尼亚 426
  尼日利亚 410
  印度尼西亚 201
全球 9221
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16]

番薯目前已经被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在发展中国家,番薯是一种重要的主食,能为饥饿的人口提供充足的食物,保证粮食安全,是重要的救荒食物。在发达国家,番薯的地位相对次要,更多地被用作蔬菜或甜食,因湿润和甜味而受到青睐。

台湾种植方法

编辑

番薯在台湾全年可生长,但以每年3月至11月之间因气候得宜而生长迅速,惟冬季遇上低温寒流时,番薯藤及番薯叶可能冻伤枯萎,需改至东北季风的背风面种植。种植地点要有良好的排水性,若在户外菜园种植,可在四周挖沟将多余水分导走;若是以盆栽方式种植,应维持盆底排水功能正常,以避免黄叶出现。并适度施以氮肥可促进叶片生长,以增加番薯叶的收获量。

种植番薯常用扦插法,将长约20厘米(7.9英寸),末端带有数片番薯叶的番薯藤,于泡水发根后,以斜插的方式将根部浅埋到土壤里约5厘米(2.0英寸)深即可。初时浇水勿过量,以免番薯藤腐烂,待根部生长健全后,即可增加浇水量,以促进番薯藤及番薯叶生长,惟土壤勿过于潮湿,以免蜗牛大量繁殖并啃食番薯叶。若要种出番薯食用,则要在番薯藤长出一节节的藤时,把歧出的根须拉离土壤,使养分能回送到源头,而在根部长出硕大的番薯。

食用方法

编辑
 
甜番薯
 
使用番薯淀粉制作的青田“山粉饺”

番薯基本上加热即可食用,也可晒制成干;种植在山丘、高原等土地偏干燥地区的番薯会因为干燥原因沉淀淀粉而甜度较高。

常见的烹饪料理方式与产品包括:

营养

编辑
番薯
每100 g(3.5 oz)食物营养值
360 kJ(86 kcal)
20.1 g
淀粉12.7 g
4.2 g
膳食纤维3.0 g
0.1 g
1.6 g
维生素
维生素A equiv.
(89%)
709 μg
(79%)
8509 μg
0 μg
硫胺(维生素B1
(9%)
0.1 mg
核黄素(维生素B2
(8%)
0.1 mg
烟碱酸(维生素B3
(4%)
0.61 mg
(16%)
0.8 mg
吡哆醇维生素B6
(15%)
0.2 mg
叶酸(维生素B9
(3%)
11 μg
维生素C
(3%)
2.4 mg
维生素E
(2%)
0.26 mg
膳食矿物质
(3%)
30.0 mg
(5%)
0.6 mg
(7%)
25.0 mg
(7%)
47.0 mg
(7%)
337 mg
(4%)
55 mg
(3%)
0.3 mg
美国农业部数据库
参照美国标准的相对百分比
成人每日的参考膳食摄入量(DRI)
来源:(英文)美国农业部营养数据库

有观点提倡番薯应连皮吃,因番薯含有丰富的钙质多酚。烹煮前应彻底将皮洗净,连皮煮熟食用最能吸收营养;且因番薯较少加农药,可购买品质较好的番薯,带皮烹煮食用,更能吸收到完整营养。地瓜皮含丰富的黏液蛋白多糖类物质,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保持血管弹性,预防血管硬化及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17][18]

橙黄色的番薯是因为当中的β-胡萝卜素,但不是所有的番薯都是橙黄色的。除了有紫心番薯之外,在乌干达的番薯却是白心的,因为当地的气候令胡萝卜素含量较高的物种无法成长,但可以生长的物种却只会制造大量碳水化合物[19]

红薯含有众多膳食纤维,在肠道内无法被消化吸收,能增强肠道蠕动,另有一种氧化酶物质,这种酶容易在人的胃肠道里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如红薯吃得过多,会使人腹胀、打嗝、排气。

红薯是β-胡萝卜素最丰富的天然来源之一,到达人体内会转化为维生素A。维生素A对人体免疫系统和至关重要,而且也可以保持眼睛健康[20]

蕃薯在发芽后营养会流失减少,口感也较差,但是仍可食用[21]

台湾种植品种

编辑

在台湾的蕃薯品种以“黄金蕃薯”黄地瓜的台农57号为最大宗,种植于南投县竹山镇、彰化、云林、台南与高雄,产期约在每年9月到隔年4月,约7到14天发芽。红皮黄肉的台农62号产于云林与嘉义。

由台湾农业试验所嘉义分所开发的“金香蕃薯”,紫皮黄肉、有栗香气味、耐储存的台农74号,产量比台农57号多3成,可以长期储存28天仍不发芽[22][23]

红地瓜甜度较高,类胡萝卜素较其他品种高,有黄皮红肉的台农64号与红皮红肉台农66号种植于台湾北海岸。台农68号。台农72号。

紫心地瓜又称为芋仔蕃薯紫芋地瓜芋心蕃薯,因肉质颜色由呈鲜艳紫色,故取商业名称为芋仔甘薯,不是如外界揣测的芋头与甘薯所杂交的品种,此为甘薯的一个品种特性,极适合烘烤食用,口感松甜好吃,普遍栽种于花莲新城彰化大城[24][25]

巴西白地瓜富含维他命K由台湾杨天和医师引进,在台湾南投县竹山镇栽种,取名为西蒙一号白地瓜,杨天和医师并将白地瓜引入日本栽种获NHK电视台关注报导[26][27]

谚语及逸事

编辑

中国大陆

编辑
  •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 一斤番薯两斤屎,一担番薯十斤屎,身体不好还不止。(其促便清肠之意)
  • 夏至后压,一担苗,一担薯
  • 种种甘薯种种稻,产量年年高
  • 黄鹂来,拔蒜薹;黄鹂走,出红薯。

台湾

编辑
  • “嫁妹莫嫁竹头背,毋系番薯就系猪菜”:美浓客语俗谚,旧时社会普遍贫穷,不愿将自家女儿嫁到竹头背后更穷困的山林去,因为山多陡峭,日未出而上山工作,日已落而未息,尚须拖着疲惫饥饿的身子,肩膀上所负担者,不是两篮满满的番薯,就是一肩的猪菜(番薯藤及番薯叶),回家路上,也不得安闲[28]
  • “无命好食番薯汤”:台湾客家语俗谚,比喻情况糟透了,连留下命来吃甘薯汤的机会也没有了。
  • “食番薯毋知米价”:台湾客家语俗谚,比喻人没见识。
  • “会算毋会除,偷米换番薯”:台湾客家语俗谚,会算计却不会筹划,偷到米却换得番薯。形容人算计太过,最后反而吃亏。或形容表面看似聪明,其实不然。
  • “时到时担当,无米再来煮番薯汤”:台语俗谚,意思是船到桥头自然直,不必多虑,须懂得合理地随机应变。
  • “番薯不怕落土烂,只求枝叶代代传”:台语俗谚,意思生命力很强,根深柢固,只要你种下它,它就可以生生不息。比喻台湾人的精神,吃苦耐劳,根性强。
  • “番薯好食免大条”:台语俗谚,意谓不要以貌取人,人的内在素质比外表重要。
  • “吃番薯要看势面”:台语俗谚,意谓凡事都要审时度势,不能莽撞行事。
  • 由于台湾岛的外形状似一颗番薯,台湾人又常以番薯做为自身的象征。而台北市贵阳街原名为蕃薯市街。

日本

编辑
  • 日本萨摩国地区(今鹿儿岛县)以出产番薯著名,因此“薩摩”(さつま)的地名在日本语中被用来命名番薯,即“さつまいも”(“萨摩芋”之意)。

香港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1. ^ NatureServe. Ipomoea batatas. Arlington, Virginia. 2024 [15 February 2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15 February 2024). 
  2. ^ https://www.iplant.cn/info/Ipomoea%20batatas?t=n
  3. ^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编). 中国植物志 第六十四卷 第一分册.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9: 88-90. CSBN 13031·961. 
  4. ^ 傅立国; 洪涛 (编). 中国高等植物 第九卷. 青岛: 青岛出版社. 1999: 260. ISBN 7-5436-1770-6. 
  5. ^ Muñoz-Rodríguez, Pablo; Wells, Tom; Wood, John R. I.; Carruthers, Tom; Anglin, Noelle L.; Jarret, Robert L.; Scotland, Robert W. Discovery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weetpotato's closest tetraploid relative. New Phytologist. 2022, 234: 1185-1194. doi:10.1111/nph.17991. 
  6. ^ Särkinen, Tiina; Gagnon, Edeline; Knapp, Sandra. Out of the wild: the wild (and often weedy) roots of our crops. New Phytologist. 2022, 234: 1107-1108. doi:10.1111/nph.18107. 
  7. ^ 7.0 7.1 O'Brien, Patricia J. Sweet Potatoes and Yams. Kenneth F. Kiple; Kriemhild Coneè Ornelas (编). The 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Food 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207-217. ISBN 978-0-521-40216-3 (英语). 
  8. ^ Nicola Davis. Tests on Captain Cook's sweet potato fuel row over how crop reached Polynesia. The Guardian. 2018-04-12 (英语). 
  9. ^ Loebenstein, Gad. Origin,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Importance. Loebenstein, Gad; Thottappilly, George (编). The Sweetpotato. Springer. 2009 [2021-08-16]. ISBN 978140209474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4). 
  10. ^ 李元阳. 《大理府志》(嘉靖1563年). 
  11. ^ 《东莞县志·物产·薯》所引《凤冈陈氏族谱》载:“万历庚辰(万历八年,1580年),客有泛舟之安南(今越南)者,公(陈益)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壬午(万历十年,1582年)夏,乃抵家焉。……嗣是种播天南,佐粒食,人无阻饥。”
  12. ^ 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中援引《采录闽侯合志》:“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以得自番国故曰‘番薯’。以金公始种之,故又曰‘金薯’”。
  13. ^ 陈振龙简介_陈振龙红薯_甘薯之父_陈振龙成就_趣历史. www.qulishi.com. [2018-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3). 
  14. ^ Spence, Jonathan D. Chinese Roundabout: Essays in History and Culture illustrated, reprint, revised. W. W. Norton & Company. 1993: 167 [2021-08-16]. ISBN 978-039330994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6). 
  15. ^ 李时珍《本草纲目》
  16. ^ . Statistics Division (FAOSTAT).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http://www.fao.org/faostat/en/#data/QC.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17. ^ 陈彦甫 2014.
  18. ^ 林慧贞. 地瓜黑斑不代表感染 錯誤報導影響農民生計. 上下游News&Market新闻市集. 2013-10-06 [2015-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19. ^ Super Foods: The Real Story. Super Foods. 第1季. [2017-03-23]. TVB Pearl.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3). 
  20. ^ 红薯的功效与作用减肥,紫薯的功效,女人多吃红薯的好处. WebMD. [2019-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0) (中文(中国大陆)). 
  21. ^ 由人类智库编辑文化部编辑. 廚房新手東問西答(新版). 人类智库, 2011. 2011-03-19: 12 [2019-10-29]. ISBN 978986623869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1) (中文(台湾)). 
  22. ^ by 上下游记者 蔡佳珊. 「我不敢挑戰,誰敢挑戰?」慶全地瓜黃榮清,將台灣蕃薯推上全球市場. 上下游News&Market. 2018-05-21 [2019-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9) (中文(台湾)). 
  23. ^ by 上下游 编辑部. 台農57號地瓜光榮引退~台農74號金香上場│好吃更耐儲存、產量多3成. 上下游News&Market. 2017-10-25 [2019-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9) (中文(台湾)). 
  24. ^ by 農糧署全球資訊網-食用甘藷. [2021-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7). 
  25. ^ 游太郎. 薯藷翻身 花蓮薯換核心 芋心甘藷擔綱. 自由时报. 2011-03-07 [2024-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19). 
  26. ^ 作者:方伟达(生物学). 2011國家重要濕地導覽手冊. 中华民国政府出版品, 2011. 2011年11月1日: 87 [2019年10月29日]. ISBN 978986029186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2月11日) (中文(台湾)). 
  27. ^ 作者:常律法师. 抗癌: 飲食、空氣、水與健康. 红蚂蚁图书有限公司, 2014. 2014-12-22: 185 [2019-10-29]. ISBN 978957659496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1) (中文(台湾)). 
  28. ^ 客家諺語 「嫁妹莫嫁竹頭背,毋係番藷就係豬菜」. [2010-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1). 
  29. ^ 老夫子、秦先生AND大番薯. [2024-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5).  Retrieved 2024-05-23.
书目
  • 陈彦甫. 《20大排毒蔬果非吃不可》. 康鉴出版社. 2014-03-19. ISBN 5443023438 (中文(台湾)). 
数据库

延伸阅读

编辑

[]

 植物名实图考·甘薯》,出自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