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历史

大新竹地區歷史
台湾历史
台湾历史台湾历史年表
史前时期
荷治
1624-1662
西治1626-1642 原住民政权及部落~1933
明郑时期
1661-1683
清治时期
1683-1895
日治时期
1895-1945
战后时期
1945 迄今
其他台湾系列

人口 - 族群 - 经济 - 交通
地理 - 文化 - 教育 - 法律
政治 - 政府 - 军事 - 外交

台湾主题首页

新竹地区,包括现在的新竹市新竹县。首度由汉人有系统的开垦开始于18世纪初期,闽粤移民陆续开垦新竹,闽籍分布于水利便利的河川下游,晚到的客籍多半分布于丘陵地竹北、新丰、新埔等地。

台湾语言写法及拼音
汉字新竹
注音ㄒㄧㄣˉㄓㄨˊ
台语罗马字Sin-tik
日语假名しんちく
(Shinchiku)
英语Hsinchu

荷兰、西班牙时代 编辑

台湾原住民平埔族竹堑社眩眩社的活动范围,17世纪荷兰殖民台湾,汉人还未大规模的抵达新竹地区开垦,主要居民为台湾原住民。荷兰于1654年统计竹堑社计有149户,523人[1]。竹堑社当时分布于香山、盐水港一带,与其他部落的酋长每年集会一次,向荷兰殖民者报告当地情况。

竹堑地区与台湾同期各地相较,是全台唯一贌价(贌社)高昂且缺乏米粮的地区;因为盛产鹿皮加上贸易活动兴盛,竹堑地区长期倚仗贸易进口粮食,以供养更多人口,这些人口是原初部落无法负荷的,长久下来,贸易已成为竹堑地区无法拒绝的必要行为。[2]

这个特性使竹堑港成为荷兰时代中后期最具商业价值的岛内运输港,以稳定、具计划性的以物易物贸易,形塑了较深厚的原汉关系,加速了清代竹堑地区的拓垦与港市的形成。

竹堑地区在1646-1647年荷兰人统治初期发生过几次零星的反抗事件后,直到1653年,竹堑一带都维持着大致的和平,但1654年起,竹堑社突然开始袭击、抢劫、窃盗其他村社,宣告他们虽然不反抗荷兰大员当局,但要求Parcoutckie(南崁社)、Mattatas、Gerom、Sinanny等地区,须恢复自古有的纳税(schatting)习惯,缴纳贡品予竹堑社;1655年竹堑一带村社对立的情形加剧,荷兰人以“前所未闻”形容其严峻的形势,竹堑社人进一步宣示不再仰赖荷兰人,将以弓和箭与之对抗;1657年状况依旧未改善,南崁的贌商甚至在南崁社被杀,荷兰当局遂率兵北上,将南崁社与竹堑社的村落烧成灰烬。[3]1656至1657年,台湾北部地区一同消失于《热兰遮城日志》的贌价记录表中,这段期间的动乱应该是无汉商敢参与竞标的原因。

这些动乱应与大员的物价飞涨有关;1654-1655年间,国姓爷与清朝的战争使得前来大员贸易的中国船只越来越少,到了1656年6月,国姓爷甚至颁布禁运令,一直持续到1657年夏季,不仅使贌商无能缴纳贌金,还使不少中国人携眷回乡,大员物价势必因此上扬,也势必威胁依赖贸易生存的竹堑社,不仅使得他们四处骚扰其他村社,且拒绝提供鹿皮,开始思考自己耕作的可能。

1658-1660年间的《热兰遮城日志》遗失,但从荷兰人的书信中,可以知道大员的贸易情况始终没有好转,1659年大员商馆已无盈余,该年秋天,竹堑社又因反叛再被烧毁一次,直至1661年,荷兰人仍在日志中规划著如何处置反叛的竹堑社人,可见终荷兰人统治之期,竹堑地区的反抗都不曾间断。

清代港口与拓垦的研究,多以汉人史料为主,研究结果亦偏向汉人观点;周锺瑄《诸罗县志》述及崩山、后垅、中港、竹堑、南崁各港时,认为这些地区“商贾舟楫未通,虽入职方,无异化外。”对于汉人来说,因少有汉人定居,确实属于“化外”,但《热兰遮城日志》中有为数不少的竹堑地区货物运输资料(有记录者达35笔,且货物量庞大),显示早在荷兰时代,竹堑地区就与大员有密切的水运往来,若指其“舟楫未通”,并不真确。

清代的港口发展与荷兰时代具有延续性,并非断裂式地突然崛起,竹堑地区虽开发较晚、番界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迫近、腹地狭小、距离大员遥远,却能在1731-1783年间,和中南部具广大平原腹地的港口,一起成为三级港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实得力于荷兰时代商业的高度发展;虽然原汉贸易的数量,无法与大量汉人进垦后相比,但若非盛产鹿又缺乏米粮的环境,诱发竹堑地区原住民旺盛的贸易企图,使其成为荷兰时代中后期最有价值的岛内运输港,清初的竹堑地区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蓬勃崛起。[4]

明郑 编辑

永历十五年(1661年),明军进攻台湾,杨祖率左先锋阵军队于新港仔以及竹堑一带屯垦。几个月后,台湾中部的大肚王国击退明军,杨祖受伤败回赤崁。汉人直至1711年以前,再无于新竹地区进行有效的屯垦经营。

1681年,明军为了准备与清军攻台湾的战争,积极修筑防御工事并征调各地的原住民,各社原住民不堪其苦,纷纷反叛,杀通事并抢夺粮饷,攻击往来商人。郑克塽指派亲军陈绛率军征讨反抗的原住民。反抗的各社原住民势力转入山区,其中竹堑社人转入十八尖山客雅山等丘陵地,后来部分竹堑社人接受招降,落脚于武营头,但原在新竹的眩眩社却可能没有再回来原来的社域。

清代 编辑

 
清代新竹城的城市中心─北门大街一端

1683年台湾并入清朝版图,竹堑改属诸罗县。1691年 福建泉州王世杰获准带领亲族180余人与福建银同同乡等以暗仔街为中心往市区发展,同时向竹堑社族人取得土地垦植,广兴水利开发良田,形成 闽南族群 移民聚落。。而粤籍徐立鹏于1725年带领族人进入竹东、新丰等郊区垦殖,形成客家移民聚落。雍正元年(1723年),淡水厅治设于新竹市市区,成为清朝时期北台湾第一个建城的重镇。

1733年,淡水同知徐治民种植莿竹为城,并设东、西、南、北四城门。[5]1756年,淡水厅署由彰化迁到竹堑,署址位于城隍庙旁。[5]

1826年,竹堑开台进士郑用锡等人奏请兴建竹堑城获准,于1827年兴工,筑造砖石造城墙与四座城楼,1829年完工。清光绪元年(1875年),淡水厅废除,竹堑改称新竹并设县治。1887年,台湾建省,新竹县析出苗栗县,分属于台北府以及台湾府(今台中)。1894年基隆到新竹铁路通车。

日治 编辑

 
1945年二次大战期间美军绘制的新竹地图

乙未战争中,新竹成为抵抗日军接收北台湾的重要据点。将新竹划归台北县,并置新竹支厅管理。1920年9月合新竹、桃园支厅为新竹州,州治设于新竹郡(1930年新竹市自新竹郡分出,州治改新竹市 城市的轴心 ,中正路_(新竹市))

台湾南北交通方式改变,纵贯铁路成为台湾南北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旧港与对岸的贸易减少,城市重心移转到接近火车站的东门附近

1912年,新竹电灯株式会社成立,开始供电,是新竹迈向现代化的指标。

1937年,兴建新竹机场

1943年11月25日,新竹飞行场遭到华美混合团空袭日驻新竹基地,这也是盟军首次袭击台湾。[6]1945年盟军新竹大轰炸,全台被炸弹攻击总量最多,大火三日才停止,新竹市东南区域几近全毁。

民国 编辑

 
现行新竹市行政区区划

1945年日本战败之后,台湾进入中华民国时期。1945年10月30日,日治时期的新竹市(新竹州首府)改制为省辖市(最早的),即为新竹市第一次省辖市时期。1946年将原日治9辖区整并东、西、南、北、香山等5区,总面积约101平方公里,同年将大新竹县竹东区竹东镇与宝山乡并入为竹东区和宝山区,总面积约209平方公里(全台主要城市最大面积),1950年底将原新竹省辖市切割(政权更替,连降两级),香山、竹东、宝山成为新竹县辖乡镇,原省辖东西南北四区整并为新竹县辖市,总面积约49平方公里。

1945年,日治新竹州改为新竹县,国民政府分原新竹州之新竹、桃园、苗栗等地改置八区一市,设县治于桃园新竹市则包含东西南北、香山、宝山、竹东七区。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1950年调整行政区域,分为桃园、新竹、苗栗三县,此时的新竹县之县治设于新竹市(政权替换,新竹市政府连降两级)。

外省人口移入新竹市 编辑

1949年国共内战后,国民政府撤退来台,为数众多迁移到台湾的军队,除少部分政府官员被安置于日本政府离开台湾后闲置的房舍。因日本政府于二次大战后期,将新竹作为海军第一舰队司令部,因此留下了部分军事设施及少许的房舍。而政府为了解决居住问题,开始兴建房舍或安排宿舍,并将新住民以军种、职业、特性等,分别群聚于一定范围,即形成台湾现在为人所知的“眷村”。新竹市眷村的演变和发展,可说是台湾眷村文化和历史发展的缩影[7]

国立清华大学国立交通大学也在50年代于新竹复校。

县市分治 编辑

 
新竹州厅大门(今 新竹市政府)

1982年,新竹县市分治,新竹市再次改制为省辖市,市区闽南人占67%,县政府迁至竹北[8]

1980年代,将日治时期,军事设施( 海军第一舰队司令部相关科研所 )转型,工业技术研究院与科学工业园区相继成立,吸引众多的高科技人力移居新竹市。新竹市常住人口中,接受过研究所教育者占15岁以上人口2.5%(1990年资料),为全台第一。平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仅次于台北市。[9]

据资料显示,目前新竹市为全国平均收入最高、以及平均寿命最年轻的县市。

参考文献 编辑

  1. ^ 王郭章,图说竹堑,2004年
  2. ^ 曾妤珊(2005)。荷兰时代竹堑社之贸易依赖。台湾人文,10,141-162。
  3. ^ 江树生译注。热兰遮城日志第二册~第四册。台南:台南市政府。
  4. ^ 曾妤珊(2015)。荷兰时代的竹堑地区。竹堑文献,61。
  5. ^ 5.0 5.1 王郭章,图说竹堑,2004年,页26
  6. ^ Formosa Bombed. Sunday Times (Perth). 1943-11-28. 
  7. ^ 新竹文化地图,潘国正,齐风堂出版,页14
  8. ^ 新竹市升格二十周年口述史料之四─吴明辉先生访问稿[永久失效链接],竹堑文献杂志
  9. ^ 新竹文化地图,潘国正,齐风堂出版,页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