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郡

(重定向自江陵國

南郡中国古代的秦昭襄王时设置,位于今湖北省荆州一带。

历代变更
设置秦朝
使用状况湖北省荆州市
秦朝南郡
西汉南郡
新朝南顺郡
东汉南郡
三国南郡
西晋南郡
南北朝南郡(宋)
南郡(齐)
南郡(梁)
南郡(西梁)
隋朝荆州→南郡(607年)
改称为荆州(621年)
唐朝荆州→江陵郡(742年)
改称为荆州(758年)

建置沿革

编辑

秦汉

编辑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大良造白起攻占,设置南郡[1]

前206年,项羽立楚义帝柱国共敖为临江王,以南郡为临江国汉高帝五年(前202年),灭临江国,复置南郡

汉高后二年(前186年),南郡领十六县:江陵、宜成、巫、姊归、临沮、夷陵、醴陵、孱陵、销、竟陵、安陆、州陵、沙羡、西陵、夷道、下隽。[2]

汉景帝二年(前155年),立皇子刘阏于为临江王,改南郡为临江国。四年(前153年),临江王薨,国除,复为南郡。七年(前150年),废皇太子刘荣为临江王,改南郡为临江国。中二年(前148年),临江王自杀,国除,复为南郡[3]南郡为荆州刺史部的首郡。

西汉后期,南郡领十八县:[4]

县名 治所今在 简介 备注
江陵县 江陵县 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阳徙此。后九世平王城之。后十世秦拔我郢,徙陈。莽曰江陆。
临沮县 远安县洋坪镇 禹贡南条荆山在东北,漳水所出,东至江陵入阳水,阳水入沔,行六百里。
夷陵县 宜昌市 都尉治。莽曰居利。
华容县 潜江市张金镇 云梦泽在南,荆州薮。夏水首受江,东入沔,行五百里。
宜城县 宜城市 故鄢,惠帝三年更名。
郢县 江陵县东北 楚别邑,故郢。莽曰郢亭。
邔县 襄城区欧庙镇
当阳县 荆门市掇刀区团林铺镇
中卢县 南漳县九集镇
枝江县 枝江市东北 故罗国。江沱出西,东入江。
襄阳县 襄州区 莽曰相阳。
编县 荆门市 有云梦官。莽曰南顺。
秭归县 秭归县归州镇 归乡,故归国。
夷道 宜都市 莽曰江南。
州陵县 洪湖市东北 莽曰江夏。
若县 宜城市东南 楚昭王畏吴,自郢徙此,后复还郢。
巫县 重庆市巫山县 夷水东至夷道入江,过郡二,行五百四十里。有盐官。
高成县 松滋市 洈山,洈水所出,东入繇。繇水南至华容入江,过郡二,行五百里。莽曰言程。

王莽时,改南郡为南顺郡东汉初复为南郡[5]。东汉时,省郢、高成二县,武陵郡之佷山县改属南郡[6]

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徙封钜鹿王刘恭为江陵王,改南郡为江陵国。元和二年(85年),徙封江陵王刘恭为六安王,复为南郡[7]

六朝

编辑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权臣曹操趁荆州牧刘表去世、继任刘琮向他投降,占领南郡北部的襄阳等地,将其并入新设立的襄阳郡,又分南郡枝江县以西以枝江、夷陵、巫县、秭归4县置临江郡。次年(209年),会稽太守孙权甘宁率军攻占临江郡,周瑜率军攻占江陵。孙权不承认曹操的区划,故临江郡易主后自动取消,其地仍属南郡。后孙权将南郡移交盟友荆州刺史刘备,郡治移到公安(与江陵隔江相望)。刘备分南郡之夷道、佷山、夷陵等县立宜都郡[8]其余为襄阳郡,以关羽为太守,后仍改襄阳郡为南郡,治江陵。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又派吕蒙袭取南郡。曹丕伐吴后,临沮、旌阳二县被曹魏夺取,后并入襄阳郡。伐吴之战后,江陵因百姓被迁走不堪为治所,东吴南郡治公安,主将屯乐乡。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灭孙吴,改南郡为新郡,寻复为南郡,复治江陵;分南郡江南为南平郡[8]。太康中,南郡领十一县:江陵、编、当阳、华容、鄀、枝江、旌阳、州陵、监利、松滋、石首[9]。太康十年(289年),徙封始平王司马玮为楚王,改南郡为楚国[10]晋惠帝元康二年(291年),复为南郡东晋时,省石首县,松滋县改属安丰郡,鄀县改属襄阳郡,襄阳郡之临沮县改属南郡。

宋文帝元嘉十八年(441年),旌阳县并入枝江县。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州陵、监利二县改属巴陵郡。此时,南郡仅余江陵、华容、当阳、临沮、编、枝江六县[8]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年),西魏攻陷江陵,次年立萧詧为傀儡皇帝,后梁仅据有荆州一州。

隋唐

编辑

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灭后梁,废南郡,其地属荆州,置江陵总管。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荆州为南郡。南郡领十县:江陵、长杨、宜昌、枝江、当阳、松滋、长林、公安、安兴、紫陵。[11]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平萧铣,改南郡为荆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荆州为江陵郡[12]

人口

编辑
  • 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南郡有125579户,718540口。[5]
  • 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南郡有162570户,747604口。[6]
  • 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南郡有55000户。[9]
  •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南郡有14544户,75087口。[8]
  •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南郡有58836户。[11]

行政长官

编辑

南郡守(前278年—前206年)

编辑

南郡守(前202年—前155年)

编辑

南郡守(前153年—前150年)

编辑

南郡太守(前148年—9年)

编辑

南顺大尹(9年—25年)

编辑

南郡太守(25年—79年)

编辑
  • 程汎,汉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在任,十一年(35年)被擒。[22]
  • 刘隆,字元伯,南阳安众人,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35年)出任,十六年(40年)免官。[23][24]

江陵相(79年—85年)

编辑

南郡太守(85年—289年)

编辑

楚内史(289年—291年)

编辑

南郡太守(291年—360年)

编辑
  • 刘务,晋怀帝永嘉中在任,被杜曾灭门。[40]
  • 周玘,字宣佩,义兴阳羡人,晋愍帝建兴元年(314年)除,未之郡,卒。[39]
  • 陶臻,字彦遐,寻阳人,晋成帝咸和中在任,卒官。[41]
  • 庾翼,字稚恭,颍川鄢陵人,晋成帝咸康五年(339年)到六年(340年)在任。[42]
  • 王愆期,晋康帝建元元年(343年)在任。[42]
  • 桓宣,谯国铚人,晋康帝建元中除,以代王愆期,未之官,卒。[43]

南郡相(360年—403年)

编辑
  • 谢玄,字幼度,陈郡阳夏人,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年)到太元二年(377年)在任。[44]
  • 刘波,字道则,彭城人,晋孝武帝太元三年(378年)在任。[45]
  • 江绩,字仲元,陈留圉人,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离任。[46]
  • 杨佺期,弘农华阴人,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到二年(398年)在任。[47]
  • 卞范之,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出领。[48]
  • 桓石康,谯国龙亢人,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离任。[49]

南郡太守(403年—412年)

编辑
  • 鲁宗之,字彦仁,扶风郿人,晋、楚之际在任。[50]
  • 王腾之,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在任。[49]
  • 范泰,字伯伦,顺阳山阴人,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出任。[51]
  • 江夷,字茂远,济阳考城人,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到八年(412年)在任。[52]
  • 毛脩之,字敬文,荥阳阳武人,晋安帝义熙八年(412年)在任。[53]

南郡相(412年—420年)

编辑
  • 毛脩之,字敬文,荥阳阳武人,晋安帝义熙十一年(415年)到十二年(416年)领。[53]
  • 谢方明,陈郡阳夏人,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16年)到十四年(418年)在任。[52]
  • 王惠,字令明,琅邪临沂人,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年)领,不拜。[54]
  • 张邵,字茂宗,吴郡吴人,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年)出领,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改为太守。[55]

南郡太守(420年—453年)

编辑
  • 张邵,字茂宗,吴郡吴人,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由相改称,同年离任。[56]
  • 王华,字子陵,琅邪临沂人,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到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在任。[56]
  • 庾登之,字元龙,颍川鄢陵人,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出任,三年(426年)免官。[52]
  • 谢述,字景先,陈郡阳夏人,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出领。[57]
  • 孔灵符,会稽山阴人,宋文帝元嘉末在任。[58]
  • 张畅,字少微,吴郡吴人,宋孝武帝元嘉三十年(453年)离任。[55]

南郡内史(453年—454年)

编辑

南郡太守(454年—479年)

编辑
  • 颜师伯,字长渊,琅邪临沂人,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在任。[60]
  • 孔道存,会稽山阴人,宋孝武帝大明中在任。[61]
  • 蔡兴宗,济阳考城人,宋前废帝景和元年(465年)除,不行。[62]
  • 张悦,吴郡吴人,刘子勋义嘉元年(466年)离任。[55]
  • 萧惠开,南兰陵人,宋明帝泰始四年(468年)除,未拜。[63]
  • 张悦,吴郡吴人,宋明帝泰始四年(468年)到六年(470年)在任。[64]
  • 萧惠开,南兰陵人,宋明帝泰始七年(471年)除,未拜,卒。[63]
  • 刘怀珍,字道玉,平原人,宋明帝泰豫元年(472年)离任。[65]
  • 王秀之,字伯奋,琅邪临沂人,宋顺帝昇明二年(478年)到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在任。[66]

南郡内史(479年—493年)

编辑
  • 崔慧景,字君山,清河东武城人,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在任。[67]
  • 王奂,字彦孙,琅邪临沂人,齐高帝建元二年(480年)到齐武帝建元四年(482年)在任。[68]
  • 全景文,字弘达,吴郡人,齐武帝建元四年(482年)到永明元年(483年)在任。[69]
  • 沈冲,字景绰,吴兴武康人,齐武帝永明元年(483年)到三年(485年)在任。[70]
  • 傅琰,字季珪,北地灵州人,齐武帝永明三年(485年)出任,五年(486年)卒官。[71]
  • 袁彖,字伟才,陈郡阳夏人,齐武帝时任。[72]
  • 王秀之,字伯奋,琅邪临沂人,齐武帝永明八年(490年)出任。[66]

南郡太守(493年—497年)

编辑
  • 何昌宇,字俨望,庐江灊人,齐郁林王隆昌元年(494年)到齐海陵王延兴元年(494年)在任。[73]
  • 萧遥光,字元晖,始安王,兰陵人,齐海陵王延兴元年(494年)到齐明帝建武元年(494年)在任。[74]
  • 孔稚珪,字德璋,会稽山阴人,齐明帝建武元年(494年)出任。[72]
  • 刘季连,字惠续,彭城人,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离任。[75]

南郡内史(497年—498年)

编辑
  • 孔稚珪,字德璋,会稽山阴人,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出任,永泰元年(498年)改为太守。[72]

南郡太守(498年—501年)

编辑
  • 孔稚珪,字德璋,会稽山阴人,齐明帝永泰元年(498年)由内史改称,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离任。[72]
  • 萧颖胄,字云长,兰陵人,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出任,三年(501年)正月改为尹。[76]

南郡尹(501年)

编辑
  • 萧颖胄,字云长,兰陵人,齐东昏侯永元三年(501年)正月由太守改称,齐和帝中兴元年(501年)三月离任。[76]

南郡太守(501年—587年)

编辑
  • 夏侯详,字叔业,谯郡谯人,齐和帝中兴元年(501年)在任。[77]
  • 柳忱,字文若,河东解人,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到六年(507年)在任。[78]
  • 夏侯亶,字世龙,谯郡谯人,梁武帝天监六年(507年)在任,父忧解职。[79]
  • 王志,字次道,琅邪临沂人,梁武帝天监六年(507年)到七年(508年)在任。[80]
  • 韦叡,字怀文,京兆杜陵人,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年)到八年(509年)在任。[78]
  • 王峻,字茂远,琅邪临沂人,梁武帝天监中在任。[80]
  • 萧琛,字彦瑜,兰陵人,梁武帝天监中在任。[81]
  • 孔休源,字庆绪,会稽山阴人,梁武帝天监十三年(514年)出任。[82]
  • 丘仲孚,字公信,吴兴乌程人,梁武帝天监中在任。[83]
  • 刘之遴,字思贞,南阳涅阳人,梁武帝普通中出任,大通中离任。[84]
  • 刘之亨,字嘉会,南阳涅阳人,梁武帝大通中出任,中大通中卒官。[84]
  • 贺革,字文明,会稽山阴人,梁武帝大同六年(540年)卒官。[85]
  • 王冲,字长深,琅邪临沂人,梁武帝大同中在任。[86]
  • 王冲,字长深,琅邪临沂人,梁武帝中大同中出任,太清三年(549年)离任。[86]

南郡太守(607年—621年)

编辑

国主

编辑

西汉临江国(前155年—前153年)

编辑
临江国(前155年—前153年)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临江王 哀王 刘阏于 前155年—前153年 汉景帝第四子
无子,国除

西汉临江国(前150年—前148年)

编辑
临江国(前150年—前148年)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临江王 闵王 刘荣 前150年—前148年 汉景帝长子
无子,国除

东汉江陵国(79年—85年)

编辑
江陵国(79年—85年)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江陵王 刘恭 79年—85年 汉明帝第三子
徙封六安

西晋楚国(289年—291年)

编辑
楚国(289年—291年)
传位 号谥 姓名 年数 在位时间 备注
第1任 始封 楚隐王 司马玮 3年 289年—291年 晋武帝司马炎第八?九?子[88]
伏诛,国除

东晋南郡公国(360年—403年)

编辑
南郡公国(360年—403年)[89][90]
以平关洛之功封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南郡开国公 宣武公 桓温 360年—373年
2 南郡开国公 桓玄 ?—403年 桓温子
进封楚王

东晋南郡公国(412年—420年)

编辑
南郡公国(412年—420年)[91]
以平桓谦之功封,食邑5000户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南郡开国公 烈武公 刘道规 412年追封
2 南郡开国公 刘义庆 415年—420年 刘道规兄子
宋受禅,进封临川郡王

南朝宋南郡王国(453年—454年)

编辑
竟陵国(424年—432年)/南谯国(432年—453年)/南郡王国(453年—454年)丨食邑5000户→10000户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竟陵郡王→南谯郡王→南郡王 刘义宣 424年—454年 宋武帝第六子
伏诛,国除

南朝齐南郡王国(479年—493年)

编辑
南郡王国(479年—493年)丨食邑2000户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南郡王 萧长懋 479年—482年 齐武帝长子
2 南郡王 萧昭业 482年—493年 萧长懋长子
立为皇太孙,国除

南朝齐南郡王国(497年—498年)

编辑
南郡王国(497年—498年)丨食邑2000户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南郡王 萧子夏 497年—498年 齐武帝第二十三子
伏诛,国除

参见

编辑

注释及征引文献

编辑
  1. ^ 《史记 卷五 秦本纪第五》
  2. ^ 邓玮光. 简牍所见西汉前期南郡属县 (侯国) 考.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第26卷第4辑,2012.
  3. ^ 《汉书 卷五 景帝纪第五》
  4. ^ 周振鹤. 汉书地理志汇释.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5. ^ 5.0 5.1 《汉书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6. ^ 6.0 6.1 《续汉书 志第二十二 郡国四》
  7. ^ 《后汉书 卷三 肃宗孝章帝纪第三》
  8. ^ 8.0 8.1 8.2 8.3 《宋书 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9. ^ 9.0 9.1 《晋书 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
  10. ^ 《晋书 卷五十九 列传第二十九》:“太康末,徙封于楚,出之国,都督荆州诸军事、平南将军,转镇南将军。”
  11. ^ 11.0 11.1 《隋书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12. ^ 《旧唐书 卷四十 志第二十》
  13. ^ 云梦秦简《南郡守腾文书》
  14. ^ 里耶秦简8-228号简文
  15. ^ 张家山汉简《奏谳书》
  16. ^ 《后汉书 卷八十六 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
  17. ^ 17.0 17.1 《汉书 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毌将何传第四十七》
  18. ^ 《汉书 卷八十四 翟方进传第五十四》
  19. ^ 《汉书 卷七十八 萧望之传第四十八》
  20. ^ 《汉书 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
  21. ^ 《汉书 卷六十九 赵充国辛庆忌传第三十九》
  22. ^ 《后汉书 卷十三 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
  23. ^ 《后汉书 卷十七 冯岑贾列传第七》
  24. ^ 《后汉书 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第十二》
  25. ^ 《后汉书 卷三十八 张法滕冯度杨列传第二十八》
  26. ^ 《后汉书 卷六十七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27. ^ 《后汉书 卷六十三 李杜列传第五十三》
  28. ^ 《后汉书 卷六十上 马融列传第五十上》
  29. ^ 《后汉书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30. ^ 《后汉书 卷七 孝桓帝纪第七》
  31. ^ 《三国志 卷二十四 魏书二十四 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
  32. ^ 《三国志 卷五 魏书五 后妃传第五》
  33. ^ 《三国志 卷四十七 吴书二 吴主传第二》
  34. ^ 34.0 34.1 34.2 《三国志 卷五十四 吴书九 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35. ^ 《三国志 卷五十二 吴书七 张顾诸葛步传第七》
  36. ^ 《三国志 卷二 魏书二 文帝纪第二》
  37. ^ 《三国志 卷五十三 吴书八 张严程阚薛传第八》
  38. ^ 《晋书 卷四十三 列传第十三》
  39. ^ 39.0 39.1 《晋书 卷五十八 列传第二十八》
  40. ^ 《晋书 卷一百 列传第七十》
  41. ^ 《晋书 卷六十六 列传第三十六》
  42. ^ 42.0 42.1 《晋书 卷七十三 列传第四十三》
  43. ^ 《晋书 卷八十一 列传第五十一》
  44. ^ 《晋书 卷七十九 列传第四十九》
  45. ^ 《晋书 卷六十九 列传第三十九》
  46. ^ 《晋书 卷八十三 列传第五十三》
  47. ^ 《晋书 卷八十四 列传第五十四》
  48. ^ 《魏书 卷九十七 列传第八十五》
  49. ^ 49.0 49.1 《晋书 卷九十九 列传第六十九》
  50. ^ 《宋书 卷七十四 列传第三十四》
  51. ^ 《宋书 卷六十 列传第二十》
  52. ^ 52.0 52.1 52.2 《宋书 卷五十三 列传第十三》
  53. ^ 53.0 53.1 《宋书 卷四十八 列传第八》
  54. ^ 《宋书 卷五十八 列传第十八》
  55. ^ 55.0 55.1 55.2 《宋书 卷四十六 列传第六》
  56. ^ 56.0 56.1 《宋书 卷六十三 列传第二十三》
  57. ^ 《宋书 卷五十二 列传第十二》
  58. ^ 《宋书 卷五十四 列传第十四》
  59. ^ 《宋书 卷六十八 列传第二十八》
  60. ^ 《宋书 卷七十七 列传第三十七》
  61. ^ 《宋书 卷五十六 列传第十六》
  62. ^ 《宋书 卷五十七 列传第十七》
  63. ^ 63.0 63.1 《宋书 卷八十七 列传第四十七》
  64. ^ 《宋书 卷五十九 列传第十九》
  65. ^ 《南齐书 卷二十七 列传第八》
  66. ^ 66.0 66.1 《南齐书 卷四十六 列传第二十七》
  67. ^ 《南齐书 卷五十一 列传第三十二》
  68. ^ 《南齐书 卷四十九 列传第三十》
  69. ^ 《南齐书 卷二十九 列传第十》
  70. ^ 《南齐书 卷三十四 列传第十五》
  71. ^ 《南齐书 卷五十三 列传第三十四》
  72. ^ 72.0 72.1 72.2 72.3 《南齐书 卷四十八 列传第二十九》
  73. ^ 《南齐书 卷四十三 列传第二十四》
  74. ^ 《南齐书 卷四十五 列传第二十六》
  75. ^ 《梁书 卷二十 列传第十四》
  76. ^ 76.0 76.1 《南齐书 卷三十八 列传第十九》
  77. ^ 《梁书 卷十 列传第四》
  78. ^ 78.0 78.1 《梁书 卷十二 列传第六》
  79. ^ 《梁书 卷二十八 列传第二十二》
  80. ^ 80.0 80.1 《梁书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五》
  81. ^ 《梁书 卷二十六 列传第二十》
  82. ^ 《梁书 卷三十六 列传第三十》
  83. ^ 《梁书 卷五十三 列传第四十七》
  84. ^ 84.0 84.1 《梁书 卷四十 列传第三十四》
  85. ^ 《梁书 卷四十八 列传第四十二》
  86. ^ 86.0 86.1 《陈书 卷十七 列传第十一》
  87. ^ 87.0 87.1 《隋书 卷三十九 列传第四》
  88. ^ 《晋书》本传误作“第五子”,按封王顺序应为第八或第九子。第五子实为城阳殇王司马宪,参《晋书·文六王传》:“景度以泰始六年薨,复以第五子宪继哀王后。薨,复以第六子祗为东海王,继哀王后。”
  89. ^ 《晋书 卷八 帝纪第八》
  90. ^ 《晋书 卷九十八 列传第六十八》
  91. ^ 《宋书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