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系军阀

民国军阀主要派系之一

奉系军阀民国军阀一主要派系,属于北洋系统,先后以张作霖和其子张学良为首,并一度成为中国境内最大的军政府。在《奉俄协定》中的官方名称为中华民国东三省自治政府

奉系军阀

1912年到1928年奉系使用的中华民国国旗

北洋陆军(1911年10月-1928年12月)
东北边防军(1929年1月-1937年)
存在时期1911年-1937年
国家或地区 中国
效忠于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1911年-1927年)
部门 北洋陆军 1911年-1928年
东北边防军 1929年-1937年
种类陆军
参与战役第一次直奉战争
第二次直奉战争
中原大战
指挥官
著名指挥官张作霖
张学良

20世纪初,奉系张作霖接受招安[1]:363奉系受到日本支持。 1918年,张作霖统一满洲。后联合皖系孙中山的广东政权组成反直三角同盟。

源流

编辑

奉系创始人张作霖在其领内所建立的政权首府位于奉天省省城(今沈阳市),奉系因此得名。张作霖用计取代皖系督军段芝贵,独揽奉天省的军权。

张作霖于1918年任东三省巡阅使。1919年8月5日,张作霖挤走吉林督军孟恩远,指派黑龙江督军鲍贵卿兼任吉林督军,吉林地方军队纳入奉军系统。

1921年,张作霖任蒙疆经略使,并进行扩军。

1922年10月,奉系在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奉军开始从一支土匪风气部队改为实行现代军事制度的军队。1922年7月24日成立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孙烈臣为总监,张作相姜登选为副总监,张学良为参谋长。陆军整理处下设两个处:军学处,处长为陈瑛;工务处,处长为张宣。成立秘书、副官、军务、军需、军医、军法稽查等处,分管相关事宜。东三省统一编制,统一番号,均冠以“东三省陆军”称谓,不再使用各省省称番号。裁汰老、弱、病、残、劣的士兵6.9万人,整编为三个师,二十七个混成旅和五个骑兵旅共17万人。韩麟春为东三省军工厂总办,大办兵工厂。张学良为东三省航空处总办。设立东北海军总司令部,张作霖兼总司令,沈鸿烈任海军上将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扩建“陆军东北讲武堂”,堂长由张作霖兼任;增设监督,由张学良兼任;萧其煊任教育长,增设步、骑、炮、工、辎各科,学习时间明确规定一年。

1924年秋,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奉系以五十万大洋重赂冯玉祥倒戈直系,自立为国民军并发动甲子兵变,攻入北京、幽禁曹锟并摧毁其“贿选政府”,由国务总理黄郛摄行大总统职”过渡[1]:351。同时奉军在少帅张学良指挥下,突破直军防线,在山海关、秦皇岛一带包围吴佩孚主力,缴械纳降3万馀人[1]:351。吴率残卒数千,浮海遁走,使奉系于“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全胜[1]:351。为向南方进军,奉系扩编军队,并冠以“东北陆军”字样。

至此,奉系大举入关[1]:352。编制是自“东北陆军”中编出的6个“”,由姜登选李景林、张学良、张作相吴俊陞许兰洲分任第一至第六军军长[1]:358。每军下辖3至4个及若干个独立,如炮兵工兵辎重兵[1]:358。另加空军海军由少帅张学良直接指挥[1]:358。6个军总共20馀万人[1]:358。第一军、第三军合组“一三联军司令部”,第三军军长张学良为司令,第三军副军长兼第六混成旅旅长郭松龄为副司令[1]:358。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军再次扩编,改旅为师,改军为军团[1]:358。1925年春,“一三联军司令部”改为“京榆驻军司令部”,驻天津[1]:358。直辖步兵6师12旅,骑兵1师2旅,炮兵2旅,工兵1团[1]:358,共有步骑炮工辎各兵种7万5千人[1]:358[1]:358。张学良任第三军团军团长兼司令,郭松龄任副军团长兼副司令。

11月初,奉系主帅、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抵达天津,会晤冯玉祥商讨善后,决定公推闲居天津的皖系军阀段祺瑞暂时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以后另作安排[1]:352。11月24日,段在北京就职[1]:352。张作霖率千人入北京观礼[1]:352。就职后,段要“废督裁兵”,解除各省兵权[1]:352。张作霖乃自请撤销“镇威将军府”,并解除“东三省巡阅使”名位,改任“东北边防屯垦督办”,仍“节制东三省军务”[1]:353

冯和张作霖主张电请孙中山北上[1]:354。段乃附和,联名电请孙文大元帅北上,为和平统一,共商国是[1]:354。张作霖、孙中山原为老友[1]:354。二人儿子张学良、孙科乃“民国四大公子”,交情不恶[1]:354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军第五军副军长阚朝玺奉命率2个奉军混成旅及若干地方部队,出任热河特别区都统,驻节承德[1]:359。李景林奉命出任直隶督办,驻节天津,辖奉军及改编地方部队6万馀人[1]:359

1928年被北伐军队击败,张作霖在退出关外时于奉天郊区的皇姑屯三洞桥(今沈阳市皇姑区与和平区交界处)被炸死,引发皇姑屯事件。其子张学良掌握兵权后,同年宣布东北易帜,奉系改编为东北边防军,进入新奉系时期。

东北边防军

编辑

1929年,奉军被蒋介石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简称“东北军”,约30万人,由张学良统辖。同年爆发中东路事件,东北军面对苏联红军以惨败收场。最终张学良与苏联签署的《伯力协定》。

1930年国民政府内部爆发中原大战,东北军原先持观望立场,但在蒋拉拢下,于9月18日宣布支持蒋介石,主力再次入关,控制京津地区,结束中原大战,并收编溃散的冯玉祥西北军宋哲元石友三等部。

1931年7月18日,前西北军系石友三发动反蒋,并向张学良的东北军发兵,最终为东北军与中央军剿灭。但经历中原大战后,张学良东北军大部皆在关内,在东北留守部队有限。

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袭击,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为保存实力,对日本侵略不作抵抗,主力大部退入关内,只有黑龙江省主席马占山和少量东北军官兵拒绝执行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自发组织反抗日本侵略军。日军进逼锦州,张学良部不战而撤出东北。

1933年2月25日,热河战役爆发,国民政府中央力促张抵抗,并协助调动八个军组编为八个集团军,热河省政府主席汤玉麟(东北军系)放弃职守,再次不战而退。张学良遭到舆论签千夫所指,最终下野。馀下的东北军参加随后爆发的长城战役

1934年3月,回国后的张学良就任鄂豫皖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驻武昌;部分东北军南下。1935年夏,张学良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总司令蒋介石),16万东北军主力被蒋介石调至陕甘一带围剿红军,经历劳山、榆林桥、直罗镇三次战役,损失近三个师。官兵久厌内战,张学良秘密至上海会见杜重远李杜等人士,中共秘密党员刘鼎赴张学良处工作。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

西安事变后

编辑

1937年1月2日,蒋介石离开南京回奉化养伤,处理兄长蒋锡侯丧事。脱险后,认为“内乱症结仍在共产党”,决心不准张再回西北,并从行政上取消三位一体,1937年1月5日,以顾祝同孙蔚如等取代张、杨。

 
九一八事变中遭炮击的东北军北大营

蒋回南京扣留张,激怒西安方面[2]:626。近20万东北军群龙无首,并在主战主和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最后发展到内部残杀。

1937年2月2日上午,东北军少壮派应德田、苗剑秋、孙鸣九等少数人派卫队团连长于文俊率部冲入王宅,杀害卧病在床之东北军元老派第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西北总部参谋处处长徐方、副处长宋学礼和交通处长蒋斌等人[2]:632。血案发生后,王以哲的至交第一〇五师师长刘多荃将于文俊杀害,祭奠王以哲[2]:632。刘多荃将部队开进西安搜捕少壮派军官。未参与“二二”事件之旅长高福源也被刘多荃下令枪杀[2]:632。东北军内部残杀的悲剧愈演愈烈。经过中共代表周恩来多方做工作,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二二”事件还使东北军放弃甲案,接受乙案,全体东开,导致三位一体瓦解[2]:633。东北军接受东调地区[2]:633

1937年3月,东北军高级将领接受蒋介石提出的东北军东调的“乙案”。东北军遂东调,分驻豫南、皖北、苏北地区。4月到6月,南京政府对东北军进行整训、缩编。由每军四师的甲种军缩编成每军二师、每师二旅的乙种军编制,仅骑兵第2军保留三个师。

整编后的东北军有6个军,番号如下:

西安事变后离开东北军的第一〇六师(师长沈克)、骑兵第十师(师长檀自新)、炮兵第六旅(旅长黄永安)、炮兵第八旅(旅长乔方)均依附蒋军另立门户。原由东北义勇军编成的冯占海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三军番号被撤销,仅保留第九十一师。

八年抗战期间东北军四十九军、五十七军和六十七军参与淞沪战役南京保卫战,五十一军参加保卫淮河及徐州会战,五十三军则转战冀、豫、鄂、湘。五十三军六九一团团长吕正操编入八路军。著名的东北军将领有于学忠缪澄流何柱国汤玉麟吴克仁万福麟王以哲崔连山刘多荃黄显声[3]

另外,马占山还在张学良劝导下,决定再次起义抗日,还受蒋命令组建东北挺进军。抗日战争爆发后,东北军被蒋分割使用于各个战场,也有一部分在战场上倒戈,投奔中国共产党。1949年1月,马占山与傅作义邓宝珊等人一起接受中国共产党掌控北平的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寓居北京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时原东北军出身的将领有25名被授予将衔,其中上将1人:吕正操;中将1人:万毅;少将23人:解方、陈锐霆、贾陶、沙克、封永顺、赵东寰、于权伸、赵承金、高存信、李觉、徐明、宋学飞、金振钟、张志毅、杨有山、张加洛、罗文、纪亭榭、管松涛、郭维城、王振乾、江潮、张学思(张学良胞弟,早年即参加中国共产党)。

主要将领

编辑
 
奉系领袖张作霖

旧派:是随张作霖招安而来之“元老派”,包括张作相张景惠汤玉麟吴俊升孙烈臣张海鹏张宗昌马占山许兰州等。元老派原是一群绿林豪杰。大部分与张作霖是一样出身。

新派:又有士官派和大学派之别。

士官(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派:元老派觉得需要充实一批留日归国“士官派”。在1920年代,以杨宇霆为首领。姜登选为中坚,包括于学忠何柱国张骧伍等。

大学(北京陆军大学)派:奉军中下级骨干,由“陆军大学”和“东北讲武堂”训练出来。以张学良郭松龄为首领,包括李景林等。曾任张学良老师的郭松龄尤为张学良所倚重,不过后来大学派等人反叛奉系。

重要人物

编辑
重要人物 任职时间 主要职务
张作霖   1916–1928 奉天督军、奉天督办
鲍贵卿   1917–1921 黑龙江督军、吉林督军
孙烈臣   1919–1924 黑龙江督军、吉林督军
张景惠   1920–1922 察哈尔都统
吴俊升   1921–1928 黑龙江督军、黑龙江督办
张作相   1924–1931 吉林督办、吉林省主席
张宗昌   1925–1928 山东督办
杨宇霆   1925 江苏督办
汤玉麟   1926–1933 热河都统、热河省主席
万福麟   1928–1931 黑龙江督办、黑龙江省主席
张学良 1928–1937 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
郭松龄  
张海鹏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唐德刚:〈从北京政变到皇姑屯期间的奉张父子〉,刊唐德刚著、张学良口述:《张学良口述历史》,台北远流出版,2009年3月1日初版
  2. ^ 2.0 2.1 2.2 2.3 2.4 2.5 周天度、郑则民、齐福霖、李义彬等. 李新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 , 编. 《中華民國史》第八卷.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3. ^ 西安事变后20万东北军去哪儿了. [2013-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7).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