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讨论:译名规范

Yuzhouxingzou在话题“关于人名部分内部链接修改问题”中的最新留言:1年前

本文命名

编辑

既然是中文维基百科不是“汉文维基百科”,应该使用“中文”而不是“汉文”代表文字吧。--zy26 was here. 07:35 2005年9月4日 (UTC)

“汉译”改成“中文翻译”怎么样?--zy26 was here. 07:35 2005年9月4日 (UTC)

嗯,“中文”在我看来是个泛政治的名词,顾名思义是“中国的文字”。古代的中国是指中原地区,所谓的中文跟汉语的确是等同的。但近现代的中国,无论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是多民族国家;即便说近现代中国是民族国家(即“中华民族的国家”之理论),则“中华民族的文字”就有多种,包括汉蒙藏壮等文,因为各族都是大家族的平等且不可或缺的一员。所以我觉得中文可以作为Chinese的惯用俗称,但在翻译领域,汉语、汉文、汉译应当是准确的用语。比如说,“将藏文译成中文”这种说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及很多中国人心中,其实是不正确的,尽管“translate Tibetan into Chinese (or Mandarin)”是没有什么问题。这是因为英文单词不是根据拼写确定涵义,而是每词都有具体且人为的定义,但中文的词是根据字面来解释的;简单讲,英文以单词为单位,中文以字为单位。你看我上文也同时使用“中文”(惯用称)与“汉译”(专业特指),不过根据这个解释,应该不算自身错乱吧。--roc (talk) 08:59 2005年9月4日 (UTC)
看起来中文维基百科改成汉文维基百科应更精准……--zy26 was here. 09:07 2005年9月4日 (UTC)
不过Mandarin和Putonghua还是有区别的,严格的说Chinese Character和Hanzi含义也是不同的……--zy26 was here. 09:09 2005年9月4日 (UTC)
我不反对这个汉语文百科的更名提议,尽管我也不主动提倡。更精确说,可考虑现代汉语白话文百科或华文百科的名字,因为还有另外的闽南语白话字百科也属于汉语(尽管目前不是汉文),而只用汉文两字则可能联想日语汉文或韩语汉文。至于“中”、“汉”的辨析,上面已经讲了,在译名领域是感觉有必要,而在平常一般领域,我的确也是将中汉混用,且语文不分,但我不觉得有大不妥。
而对Mandarin, Putonghua, Chinese Character, Hanzi的涵意,英文单词(的缺陷或好处是)不能看字识义,而是取决于英文使用群主体的理解;因为Putonghua与Hanzi不是普通英文的一部分,我手头没有辞典解释他们的意思。这是韦氏字典对Mandarin解释中的一项:2 capitalized a : a form of spoken Chinese used by the court and the official classes of the Empire b : the group of closely related Chinese dialects that are spoken in about four fifths of the country and have a standard variety centering about Beijing,而在实际的用法中,我用Mandarin来表达普通话或国语这种中国近现代通用汉语的意思(当然人家也听的懂是这个意思),我平常不用Putonghua这个外文词(人家一般也听不懂),我猜在学术界是专指现代中国大陆的这种通用汉语(就是我平常讲的这种汉语啦)。哎,我在这里详细讨论英文单词的涵意,实在是跑题了。--roc (talk) 10:50 2005年9月4日 (UTC)

连字号

编辑

具体用在何处?和连接号有什么区别?--zy26 was here. 07:36 2005年9月4日 (UTC)

对于这种短横线的符号,英文里面有en:Hyphenen:Dash两种。前者是连接两个单词或单词部份时用,如Sino-American Relations或Chi-(断行)
na,我在文中称为“连字号”。后者包括三种,分别表示连接(如电话号码634‒5789中的数字连线figure dash)、区段(1800–1900 UTC、pp. 1–5或New York–Beijing中的连线)、语意断续(如...in China—including Tibet—people...中的破折号),这种我称为“连接号”。可能中文没有这种区别,这样的话,外文复名中的Hyphen大概也可以用连接号替代,尽管我仍倾向我们中文维基使用连接单词所用的“-”。--roc (talk) 08:59 2005年9月4日 (UTC)
中文中没有Hyphen(连字符),在翻译法语人名的双名或者复姓的时候的时候作相应处理,一般转为连接号(-,—)。Dash(破折号)同时对应着中文中的破折号(——)和连接号(—,——,-,~)。中文维基目前所用“-”也是连接号的一种。--zy26 was here. 09:24 2005年9月4日 (UTC)
喔,是这样。那就挑个短一些、接近(或等同)于“-”(就是英文键盘中的所谓减号了,在QWERTY式上位于0与=之间)的吧。--roc (talk) 10:50 2005年9月4日 (UTC)

中文维基百科统一译名

编辑

是否是繁简转换中“用语转换”部分的替代?会不会造成中文维基百科用语自成一派,同各地译名标准冲突?--zy26 was here. 07:41 2005年9月4日 (UTC)

这个主要是面向未来的,期望通过中文维基的工作,对于未来的新出名词,我们各地华语用户可以在集思广益、广纳贤见后选定并使用同样的译名。而由于中文维基持续增长的影响力,其他传媒及民众或许也会直接采用,而不是再各自费脑筋想出不一样的名字。这样繁简可以只处理繁简字的转换,尽可能地释放掉为转换差异用语而费的心力。对于已经有的译名,维基是无可奈何地接受并通过软件提供用户他想要的表达方式。--roc (talk) 08:59 2005年9月4日 (UTC)
想法不错,不过感觉与维基百科的方针不符,自己创造的东西好像在维基百科并不受欢迎。--zy26 was here. 10:15 2005年9月4日 (UTC)
我不确定自己创造的意思。这个新出名词译名的订定过程,如同已经说的是“集思广益、广纳贤见后选定”,利用专门的维基对话页(比如talk:译名表/电玩)由维基人讨论订定。所谓新出,是指中文世界还没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译名,可以回想克隆羊多利或朊毒体或太空梭刚出来时的情景,或者现在grunge music没有合适译名大家都直接用英文的情况。我感恩我今天可以用涅槃、细胞、染色体……而不是निर्वाण、cells、chromosomes跟同胞沟通,所以我不希望后代子孙用grunge音乐或其他什么外文来交流。中文的知识,不是一切都已经存在并准备好了让维基来写;中文的知识,都是一个个的人创作出来的,而且不管人欢迎不欢迎,知识就是知识,存在就是存在,枪炮就是枪炮;扩展地讲,我们总是不断遇到难题,而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是创造出来的,而完善、能用的方案都是从最初级、可笑、卑鄙的东西经过人们共同的智慧、努力、决心发展来的。--roc (talk) 10:50 2005年9月4日 (UTC)
希望真会是这样。--zy26 was here. 11:13 2005年9月4日 (UTC)
解释:我前面说的是既有事实以及我所认知的道理,不是我的愿望。--roc (talk) 11:34 2005年9月4日 (UTC)
看起来en:Wikipedia:What Wikipedia is not#Wikipedia is not a publisher of original thought里面的coining new words不适合这里……--zy26 was here. 12:01 2005年9月4日 (UTC)
先前没有注意到最后的留言。“译名”(translation of terms)与“造字”(coining new words,注意英文中word的功能与汉语中字的功能是类同的)应该是两码事。zy26兄引述的维基政策,其用意是针对难以或尚未证实的初始研究,比如物理学的高深新理论,如果尚未同行评审及接受就写在维基上,其他维基人基本上没有能力来独立检验,详见en:Wikipedia:No original research。这项政策是与“中立”及“可验证”的政策紧密相联的。而译名针对的是已经建立的概念、理论,如何用另一种语言(此处即汉语)来最精确完善的表达。比如gene这个概念与事物(核酸序列上的遗传学的基本功能单位),我们现在用“基因”这个音译兼意译的词来表达;gasoline这种东西(易挥发易燃的烃类燃料),我们现在用“汽油”这个意译词表达;或者McDonald's这个牌子(快餐连锁店),我们现在用“麦当劳”这个音译词表达。当初新造“基因”、“汽油”、“麦当劳”等词的人,并不是在发表不可证实的初始研究,因为这些词的原文概念都已经很明确,任何对原文专业概念有正确了解、并对汉语有一定掌握的人,都可以独立地验证这些译名是否确切。--roc (talk) 22:48 2005年9月10日 (UTC)
怎么感觉英文中word的功能与汉语中词的功能更加相似?上面的例子都是Word到词的……--zy26 was here. 05:50 2005年9月15日 (UTC)

人名、地名、术语

编辑

应该分开,处理的原则其实不同。--zy26 was here. 05:52 2005年9月15日 (UTC)

人名与地名的现有规则绝大多数文字重复,可以合并;而且外国人名与地名通常(至少在欧美澳)也没有太显著的性质不同。教名指什么?宗教用名还是人名的一部分?如果指后者,何谓统一(不同语言及发音间统一)?--roc (talk) 05:24 2005年9月16日 (UTC)
人名与地名在很多地方不同,比如地名要考虑字数(一般没有一个字的译名)、通名,还有以人名命名的地名,以多个人名命名的地名,某些应该意译的地名,跨越语言区的地名,而且,地名不分男女,也没有姓氏,总的来说就是不太一样了……--zy26 was here. 06:48 2005年9月17日 (UTC)

德国机场译名

编辑

目前德文维基中关于德国的机场的名称存在以下几种格式:

  1. 机场名+城市名/城市名,例如de:Flughafen Köln/Bonn科隆/波恩机场),其中斜线两侧为并列关系的城市名。
  2. 机场名+城市名–地区名,例如de:Flughafen Berlin-Schönefeld柏林-舍讷费尔德机场),其中连接号左侧为城市名,右侧为从属关系的市镇或市辖区名。
  3. 机场名+城市名–城市名,例如de:Flughafen Erfurt-Weimar埃尔福特-魏玛机场),这是个特例,连接号两侧均为城市名。

而根据中文的使用习惯,机场所处的城市或市辖区无论是并列关系或从属关系,都不使用任何符号作区分,例如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西安咸阳为并列关系)和台北松山机场松山台北为从属关系)。现希望征求诸位的意见,在翻译此类德国机场时,应参照中文的使用习惯命名或是应严格遵从德文名称对照翻译呢?-- 慕尼黑啤酒  畅饮  2013年8月23日 (五) 06:11 (UTC)回复

其他用法不说,斜杠用法和维基语法重复,不应在条目名称使用。—Snorri留言2013年8月23日 (五) 06:24 (UTC)回复
什么语法?——苏州宇文宙武的主页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3年8月23日 (五) 06:44 (UTC)回复
上面说的是斜杠通常是用来标示次级页面的意思吧?(例如Wikipedia:互助客栈/条目探讨是互助客栈的次级页面)。--泅水大象讦谯☎ 2013年8月23日 (五) 06:49 (UTC)回复
没错。我记得命名常规里面有说到不要用斜杠。唔,我记错了,受限制的特殊符号不包括斜杠。但为了避免和次级页面混淆,还是觉得条目名里不应该用斜杠。—Snorri留言2013年8月23日 (五) 07:05 (UTC)回复
这个不会混淆吧。——苏州宇文宙武的主页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3年8月24日 (六) 10:54 (UTC)回复
达拉斯-沃思堡国际机场,可参考一下--218.191.85.115留言2013年8月26日 (一) 08:23 (UTC)回复

不同条目中相同印欧语系国家人物或地名的译名

编辑

最近我创建Abner Doubleday此一重定向页,意外发现中文维基百科各条目对该人物译名不一。比如Abner Doubleday的中文版本就用阿布纳·道布尔迪盖茨堡之役盖茨堡之役开战首日盖茨堡之役次日战事则都用亚伯纳·搭博戴皮克特冲锋艾布尼尔·达博岱弗雷德里克斯堡之役则用亚比拿·达波岱,可说相当紊乱。我打算统一用阿布纳·道布尔迪,因其Google笔数最多。不过中文维基条目中其馀人地名的译名应该也有不同条目译名不一的情形,所以我想在此询问译名是否需要统一,也就是不同条目内文中所提的同一人地名除引用文外原则上皆用Google笔数最多的译名,欢迎其他维基人提出意见。--RekishiEJ留言2014年3月17日 (一) 08:16 (UTC)回复

(+)支持——苏州宇文宙武的主页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4年3月17日 (一) 08:55 (UTC)回复
(-)反对Google搜寻引擎结果并非可靠来源,并非各版本一样,并非稳定,用不可靠来源来解决命名违反反针。--❦维基vs百度来源专题 hanteng 2014年3月18日 (二) 18:34 (UTC)回复
另,此处非方针版,建议移开。--❦维基vs百度来源专题 hanteng 2014年3月18日 (二) 18:35 (UTC)回复

同音地名问题

编辑

外语有很多同音但拼法不同的地名,例如 Laughton、Lawton 跟 Loughton 都可以译作“劳顿”。如果要建立消歧义页,应该怎样处理? -- 派翠可夫 (留言按此) 2014年10月9日 (四) 04:08 (UTC)回复

汉化译名和直译译名的处理

编辑

有一些外国人物以汉化译名行世,例如利马窦汤若望萧伯纳等,在华语圈子耳熟能详,译名的地位应该是无庸置疑的。Wikipedia:译名规范指出译名应该“尊重当事人同意或者习惯使用的中文译名”,Wikipedia:格式手册/传记则以“费雯丽”作为汉化译名的例子,示范在条目引言开首,应直接写作:“费雯丽(Vivien Leigh,1913年11月5日-1967年7月8日),英国电影演员……”,当中只须交代汉化译名而无须提及直译名称。就我所知,格式手册提供的范例一直被普遍采用,其中原因在于维基百科的人物条目不是译名表,再者传主如果是以汉化译名行世,除非直译译名也十分常用,否则在条目开首直接引用直译译名不单予人喧宾夺主的感觉,而且还有犯原创研究之虞。

最近我留意到有一位编辑有系统地单方面为汉化译名条目加入直译译名(例子一例子二例子三例子四例子五例子六),而且把常用的汉化译名放到较后的位置,有关编辑提出了“汉名”的概念,指一些汉化译名看不出有模仿原文名称痕迹,与一般的汉化译名有别,认为与原文名称没有关系。可是,我并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在维基百科,汉化译名模仿原名程度不论或高或低,一般都是统一理解为汉化译名,事实上也很难定界区分何谓完全按照或没有完全按照原名所译的汉化译名,除非有实际文献佐证,也很难断定某一“汉名”是否真的完全与原文名称没有关联。

以上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在于传主拥有十分常用的汉化译名而原文译名极不常用的时候,还有没有必要刻意在条目已经列出传主的原文名称的情况下,再交代传主的原文译名。第二,如果有必要交代,应该如何处理?--Clithering200+ DYK 2015年12月9日 (三) 17:17 (UTC)回复

这个的主要问题是原创研究。谁说Matteo Ricci的中文名是马泰奥·里奇而不是马台罗·李骐?他给不出来源,就是原创研究,应当删除。--12.106.86.230留言2015年12月9日 (三) 19:25 (UTC)回复
人名这么重要,怎么可以自己瞎编一个?--Gqqnb留言2015年12月9日 (三) 19:41 (UTC)回复
直译译名固然可参考一些译名字典,但是我质疑对于汉化译名很常用,而直译译名几乎不用的事物下,还有没有有必要自行译一个译名。例如"Swire Group"大家都知道是太古集团,莫非要另作一个奇怪的"施怀雅集团",才算是一个与原文名称"对应"的译名?--Clithering200+ DYK 2015年12月10日 (四) 01:32 (UTC)回复

Hi,这边是我的想法:有些名字是用译的,有些名字是用取的。刘德华,又叫Andy Lau,但是我们不能说德华翻译成Andy,而是他取了另一个英文名字叫Andy。蒋介石又叫石冈一郎,但石冈一郎不是他的译名,而是他取的另一个日本名字,你不能说蒋介石翻成日文就变石冈。司马贺陆克文施兰芳或施百兵,这些中文名字,都是他们取的另一个名字,而不是原来名字译过来的。一个人有多个名字是很常见的现象,我不打算挑战最常用为主的规则,只是觉得需要多做一些标示,说明名字的来源。--Alfredo ougaowen留言2015年12月10日 (四) 01:56 (UTC)回复

拿 Andy Lau 和 石冈一郎来比较完全是不当类比,Andy是正式英文名,不仅“本人持续认可”且“英语圈广泛使用此名称呼他”;石冈一郎是逃亡日本时取的“化名”、他可没公开说那就是中文原名某某某这个人的日本名,而日语圈又有多少人使用此名称呼他?您后面那几个外人中文名都是“本人取的中文名,且中文圈的确广泛使用此名称呼该人”(不过司马贺的纯音译名可能更多人用),依当前维基百科的译名规则,优先使用这种“译名”完全没问题,谁说只有“第三方音译”才叫“译”?当某人公开承认在A语言用甲名,在B语言用乙名,且A、B圈均各自广泛使用甲、乙称呼他,那甲、乙就是本人且其他人都认可的“译”啊。其他极少数的译名依WP:POV照理就不该出现,自创就更别提了,至少要到一定数量或有特殊意义值得记录的。--LHD留言2015年12月10日 (四) 03:19 (UTC)回复
Alfredo ougaowen在这里的论述“有些名字是用译的,有些名字是用取的”我倒是挺支持的,但是他在例子中的修改却跟论述不同。如例二中的“诺尔·乔瑟夫·泰伦斯·蒙哥马利·尼德汉”,没有证据表明诺尔·乔瑟夫·泰伦斯·蒙哥马利·尼德汉和Noel 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指向的是同一人,并且Joseph应该在任何语言中都没有“诺尔·乔瑟夫·泰伦斯·蒙哥马利·尼德汉”名称。想加这个有个办法,就是用读音教学的办法,英语Noel 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音似“中文诺尔·乔瑟夫·泰伦斯·蒙哥马利·尼德汉。导言第一句必须是李约瑟。--Gqqnb留言2015年12月10日 (四) 04:45 (UTC)回复
    • 再者,石冈一郎如果是一个可查证的名称、陆克文如有通用的直译名称,在条目列出原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不符合这些条件,而且令读者误以为"Swire Group"是"施氏集团",这就很有问题。是否有必要加入直译和如何在条目较后部分加入直译,可再斟酌。--Clithering200+ DYK 2015年12月10日 (四) 05:27 (UTC)回复

建议修改《维基百科:译名规范

编辑

具体如下:

现行条文

如果已有长期、广泛使用的译名,就不新制译名。
...
尊重当事人同意或者习惯使用的中文译名。例如:其他华人社会的人物或地方指定的译名、教宗指定的译名等。

提议条文

如果已有使用超过25年、而且超过两个国家/地区使用的译名,就避免新制译名。
如果可以通过稍微修改现有译名来体现原文发音的话,就避免新制译名。
...
尊重当事人同意或者当事人习惯使用的中文译名。例如:其他华人社会的人物或地方指定的译名、教宗指定的译名等。

提出以上修订,是为了阻止胡乱把英语发音套在其他语言上乱翻译的劣质译名继续流入维基百科,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维基百科条目的质量。【粤语文学大使残阳孤侠欢迎加入反对病毒音译名的行列! 2018年4月19日 (四) 01:08 (UTC)回复

“述而不作”是维基百科的命名原则,不提倡“通过稍微修改现有译名来体现原文发音”。—Chiefwei - 2018年4月19日 (四) 02:55 (UTC)回复
超过两个国家/地区”是“三个以上国家/地区”的意思吗?-游蛇脱壳/克劳 2018年4月20日 (五) 07:19 (UTC)回复
@克勞棣是“三个或以上,最少三个”的意思。【粤语文学大使残阳孤侠欢迎加入反对病毒音译名的行列! 2018年4月20日 (五) 18:31 (UTC)回复
  • 首先,这根本就是个草案,您改了也没有约束力。其次,请给出您提出25年/2+国家地区标准的理据。最后,维基百科不是宣传您个人观点的地方,只是您个人对于译名的好恶并不能改变某一地区译名使用现实。--Kuailong 2018年4月20日 (五) 15:36 (UTC)回复
    @Kuailong请不要再把这简单地描述成“个人好恶”。某些地区倾向于(统计学上的正相关)使用病毒译名是现实,这些病毒译名动不动都会和原文发音相差十万八千里,这更加是现实。文中收录可以,但是要作为标题的话,就已经不是我个人好恶的问题,而是维基百科在“多人使用”和“接近原文”两者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时作出选择的问题。WP:维基百科首先是百科全书英语Wikipedia:Wikipedia is an encyclopedia,而编纂百科全书必然要以知识正确为根本。【粤语文学大使残阳孤侠欢迎加入反对病毒音译名的行列! 2018年4月20日 (五) 18:31 (UTC)回复
    您在反复用“病毒译名”这个明显带有个人好恶的词汇的时候就已经定了调。我已经强调过,在多个地区译名并存的情况下,标题先到先得。您对于香港地区使用、有来源的译名进行所谓修正,就是在搞原创译名。--Kuailong 2018年4月20日 (五) 18:44 (UTC)回复
  • 同意楼上观点。与其开这个动议,不如提议收紧原创译名来得更实际。--Yangfl留言2018年4月20日 (五) 18:16 (UTC)回复
@Yangfl如果阁下“收紧原创译名”的动议把“以原文发音为主”摆在核心位置的话,我完全支持。【粤语文学大使残阳孤侠欢迎加入反对病毒音译名的行列! 2018年4月20日 (五) 18:31 (UTC)回复
要我个人见解,则是多译多错,少译少错,不译不错,毕竟本人非外语专业,若没有已有译名则不如不译。定要翻译的话,“原文发音”本人完全支持。--Yangfl留言2018年4月20日 (五) 18:40 (UTC)回复
(-)反对,也就是说如果某译名少于三个地区使用,维基百科就可以自创译名了?这完全是在给原创译名开方便之门,不符合维基百科核心命名常规。—Chiefwei - 2018年4月21日 (六) 01:13 (UTC)回复
(:)回应@Chiefwei 阁下的言论犯了换质不换位逻辑谬误:“超过两个地区使用就不新制译名”并不等于“不超过两个地区使用就一定要新制译名”。
我提议的修改并不是无限制地鼓励原创译名,只是在现有音译名没一个靠谱的时候开一个方便之,远没到“门”这个程度。如果阁下要问我怎么判断某个(现代)音译名靠谱不靠谱的话,我的回答是:“很简单,找个本族语使用者,让TA听听这个译名,如果TA不明白阁下在说谁,又或者听得出阁下在说谁,但却有一种朗诵《笑妻族语不正》的冲动的话,那么这个译名很有可能就是个不靠谱的译名。”找不到本族语使用者的话,在Forvo的论坛上发问也可以。【粤语文学大使残阳孤侠欢迎加入反对病毒音译名的行列! 2018年4月21日 (六) 04:51 (UTC)回复
@Cedric tsan cantonais请不要假设所有人都不会犯所谓“换质不换位逻辑谬误”。ŚÆŊŠĀ热烈祝贺中文维基百科条目数量突破一百万 2018年4月21日 (六) 05:56 (UTC)回复

有关非官方华语译名的使用问题,《命名常规》方针当中的条文,《非原创研究方针》当中的条文和《译名规范》当中的条文

编辑

Wikipedia:互助客栈/条目探讨/存档/2018年5月#贵为FA的2002年太平洋台风季的讨论当中,非官方华语译名的使用问题,《命名常规》方针当中的条文,《非原创研究方针》当中的条文和《译名规范》成为主要的争论点,而Jarodalien一直以非官方华语译名,《命名常规》方针当中的条文,《非原创研究》方针当中的条文作为编辑依据,致使某用户一直坚持台/飓风季相关条目应按Jarodalien的做法行事,但本人和另一位用户对此并不认同,因此经标题修正后,继续再就此议题讨论。--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甚么? 2018年4月28日 (六) 10:37 (UTC)回复

通过菲律宾的热带气旋在子标题上添加菲律宾特殊命名的中译,有助于读者了解,况且台湾媒体报导时也会引用该等译名(如[1]),其他中文地区媒体亦然(如[2]),如此作法并无不妥。--Kolyma留言2018年4月28日 (六) 12:56 (UTC)回复

User:Sanmosa“Hato”比“Isang”更广泛使用,但“Hato”和“Isang”是两个不同的名称,在翻译的个称中互不相干。“如果已有长期、广泛使用的译名,就不新制译名”“‘天鸽’是‘Isang’的长期、广泛使用的译名?”情况有如毕加索(Picasso),毕加索全名“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Pablo Ruiz Picasso),通称“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教名“巴勃罗·迪戈·何塞·弗朗西斯科·迪保拉·胡安·尼波穆切诺·玛丽亚·迪洛斯雷梅迪奥斯·西普里亚诺·迪拉圣蒂西马·特立尼达·鲁伊斯·毕加索”(Pablo Diego José Francisco de Paula Juan Nepomuceno María de los Remedios Cipriano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 Martyr Patricio Clito Ruíz y Picasso),那么是否除了“毕加索”外其他的名称都要使用英文,不标注中文?--M.Chan 2018年5月1日 (二) 04:38 (UTC)回复

想不到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菲律宾华语译名”竟然可以吵得如此激烈。过往讨论中我的立场是反对使用“菲律宾华语译名”,今次也不例外。坦白说,既然条目都以国际命名为主,即使菲律宾章节也是,“菲律宾华语译名”在整篇条目最多只出现一两次,而PAGASA虽有当地名称,但也承认国际命名,只是以当地名称为先、国际命名放后,那为何还要加“菲律宾华语译名”在条目顶部?已经有一列国际编号、JTWC编号和PAGASA当地名,再加“菲律宾华语译名”只是刷字数,且是非官方、非正式、没公信力、没多少人理会、甚至可能没来源证实的译名,对中文维基读者而言完全没需要,那就不加也罢。再强调多一次,PAGASA是不会为当局使用的当地风暴名称提供标准华语译名。已有国际命名时,随便引用当地传媒、甚至自创一个在条目都不怎样使用的“菲律宾华语译名”,简直多馀。过去某些影响菲律宾的风暴条目有资料来源(甚么《菲律宾世界日报》?)且在“影响”的菲律宾章节真有使用的话我都算了,例如2013年台风海燕,我不会拦阻;某些其他气象爱好者有办法写得丰富的无国际命名热带低气压条目,我最多不理会,反正自己没留意。但于近期条目无中生有地再加,我真的觉得很无谓——这个所谓的“菲律宾华语译名”有又怎样、没有又怎样?除非你要以该译名为条目标题,否则要来根本没用!——W. Synchro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2018年5月6日 (日) 12:33 (UTC)回复

关于俄语地名中形容词的翻译

编辑

Template: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行政区划以及Template:鞑靼斯坦共和国行政区划Template:斯摩伦斯克州行政区划等多个模板中,俄罗斯的区级行政区划都是按照原文(母城名、人名等的第二格+район)直接音译的,所以绝大部分都以“斯基”结尾。但是根据在地名翻译方面较为权威的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世界地名翻译大辞典》出版说明二之(三)之2的规定“名词第二格应一律恢复为主格后再译名”,这些行政区名在翻译的时候应该先将第二格恢复为第一格再进行翻译,不翻回去的话就会出现类似“莫斯科夫斯卡亚州”“列宁格拉茨卡亚州”“布拉日斯基城堡”之类的错误。我个人的意见是直接把这些以“斯基”结尾的行政区条目改名,比如“阿布泽利洛夫斯基区”→“阿布泽利洛沃区”、“布尔江斯基区”→“布尔江区”、“海布尔林斯基区”→“海布尔里诺区”等。--そらみみ留言2018年11月13日 (二) 15:30 (UTC)回复

  • (订正)之前的表述并不是很准确。规定中提到“专名部分为形容词、名词第二格或带冠词成分的名词所有格,专名一律恢复为主格后再译名”,其实俄语中行政区名用名词第二格的情况很少,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用的地名对应的形容词形式,就是比如“莫斯科州”是采用的“莫斯科”这个名词对应的阴性形容词的第一格形式,直接音译为“莫斯科夫斯卡亚州”,但是翻译的时候就要把“莫斯科夫斯卡亚”还原成名词的第一格形式“莫斯科”。--そらみみ留言2018年11月13日 (二) 20:01 (UTC)回复

这个“恢复为主格”是否提供一个指引类的东西,不是随便就可以知道怎么整的。--苞米() 2018年11月13日 (二) 18:34 (UTC)回复

  • 好像没办法随便知道怎么变回去。因为虽然大部分都是地名后面加“-ский”变来的,但是还是不能一眼看出来对应的名词是采用的什么形式,比如“乌里扬诺夫斯基”对应的地名可能是“乌里扬诺夫斯克”、“乌里扬诺夫”或者“乌里扬诺沃”,而且还会有添加、删除、改变字母等特殊的变形(比如伏尔加斯基按照读音应该写成“伏尔施斯基”,但是为了维持词源都翻译成“伏尔加”),所以可能要保证准确的话只能在网上逐个查找,另外也有《俄汉地名形容词译名手册》之类的工具书可供查找。--そらみみ留言2018年11月13日 (二) 20:03 (UTC)回复
不过行政区大部分都是得名于区内的主要城市的名字,所以应该在俄文版上比较容易找到对应的城市名。--そらみみ留言2018年11月13日 (二) 20:07 (UTC)回复

将本人于zhwiki的群组中的观点再次发表一遍:“布拉格城堡”的确不应该翻成“布拉日斯基城堡”;但“莫斯科州”、“列宁格勒州”之类的州份不是“ский”结尾,而是“ская”结尾。“阿布泽利夫斯基区”之类的行政区域因为区内城市而得名,但是否存在像“Romania”那样的为了表示“Roman's(罗马人的)”的译法还不得而知。究竟是“Romania”那样称为专有名词,然后直接音译?还是“名词第二格”或“名词形容词化”的转换后再译?这个需要了解原意再厘清。—— 𓋹 谨此敬上 2018年11月14日 (三) 09:55 (UTC)回复

  • (:)回应:州的名字以“ская”结尾是因为“州”是阴性名词,所以前面的形容词也要是阴性形式。另外,“Romania”这种情况在俄国也有,比如“伏尔加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但是这些词放在“州”“区”“车站”“城堡”等名词前面的时候又要再次形容词化,比如“高尔基”就是一个形容词变成的名词,但是“高尔基站”就不能因为再次形容词化翻译成“高尔科夫斯卡亚站”,同样也不能把“高尔基”变成名词形式再翻译成“高尔科耶站”。
其实直接音译形容词形式最大的问题是会造成本来对应同一个中文名称的事物出现不同的名字,比如同样是“基辅站”,“基辅站 (莫斯科铁路局)”直接音译的话是“基耶辅斯基站”,而“基辅站 (莫斯科地铁环状线)”则是“基耶辅斯卡亚站”,因为铁路车站跟地铁车站在俄语中一个是阳性名词,一个是阴性名词。同样的,因为“州”是阴性名词就都翻译成“斯卡亚州”,“区”是阳性名词就都翻译成“斯基区”也会造成这样的问题,另外还会造成在中文里区域名与城市名称不同。--そらみみ留言2018年11月14日 (三) 10:47 (UTC)回复
  • 暂时查完了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境内行政区名的来源,应该大部分是来自首府名,少部分来自其它村庄名、河名或人名等。真正新造词的可能只有一个。
区名 名称来源(未注明为首府)
Абзелиловский Абзелилово(区内一村,非首府)
Альшеевский Альшеево(区内旧村,已于1938年并入首府Раевский)
Архангельский Архангельское
Аскинский Аскино
Аургазинский Аургазы(河名)
Баймакский Баймак
Бакалинский Бакалы
Балтачевский 首府名为Старобалтачево,即“旧Балтачево”,旧称Балтач
Белебеевский Белебей
Белокатайский 首府名为Новобелокатай,即“新Белокатай”
Белорецкий Белорецк
Бижбулякский Бижбуляк
Бирский Бирск
Благоварский Благовар(区内一村,非首府)
Благовещенский Благовещенск
Буздякский Буздяк
Бураевский Бураево
Бурзянский Бурзян(巴什基尔人部族名)
Гафурийский Мажит Гафури(在此地出生的作家)
Давлекановский Давлеканово
Дуванский Дуван(区内一村,非首府)
Дюртюлинский Дюртюли
Ермекеевский Ермекеево
Зианчуринский Зиянчурино(该村于1934年因行政区划改编划入奥伦堡州
Зилаирский Зилаир
Иглинский Иглино
Илишевский Илишево(区内一村,非首府)
Ишимбайский Ишимбай
Калтасинский Калтасы
Караидельский Караидель
Кармаскалинский Кармаскалы
Кигинский Киги(河名)
Краснокамский 新造词:Красно-(红色的)+Кама(河名)
Кугарчинский Кугарчи(区内一村,非首府)
Кушнаренковский 纪念Иван Кушнаренко(巴什基尔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农业委员会委员)。首府名为Кушнаренково,也是纪念该人物
Куюргазинский Куюргазы(区内一村,非首府),或河名Большая Куюргаза,即“大Куюргаза”
Мелеузовский Мелеуз
Мечетлинский Дуван-Мечетлино(区内一村,非首府)
Мишкинский Мишкино
Миякинский Киргиз-Мияки
Нуримановский Багаутдин Ялалетдинович Нуриманов(在此地出生的俄国内战期间革命运动领导人)
Салаватский Салават Юлаев(巴什基尔人的民族英雄萨拉瓦特·尤拉耶夫
Стерлибашевский Стерлибашево
Стерлитамакский Стерлитамак
Татышлинский 首府名为Верхние Татышлы,即“上Татышлы”
Туймазинский Туймазы
Уфимский Уфа
Учалинский Учалы
Фёдоровский Фёдоровка
Хайбуллинский Хайбуллино(首府Акъяр的旧称)
Чекмагушевский Чекмагуш
Чишминский Чишмы
Шаранский Шаран
Янаульский Янаул

--そらみみ留言2018年11月14日 (三) 19:29 (UTC)回复

可参考【GB/T 17693.4-2009】外语地名汉字译写导则 俄语--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8年11月28日 (三) 03:45 (UTC)回复

再谈乌克兰地名译名问题

编辑

注意到用户@罗放:开始把一些乌克兰地名移至按照乌克兰语读音的译名。据2022年3月份的讨论结果(Talk:乌克兰),那时社群倾向于保留原有按照俄语读音的译名。现在快半年过去了,可能至少在台湾的媒体上使用乌克兰语读音的译名逐渐增多。希望社群再次讨论一下该如何处理乌克兰地名译名问题。 --万水千山留言2022年8月17日 (三) 06:51 (UTC)回复

(:)回应:部分译名是否应暂顺从被媒体使用的俄语发音误译有待讨论。但例如“霍斯托梅/戈斯托梅利”之类目前网上乌语发音使用更为广泛的例子,并无理由使用既不符合名从主人原则,也不符合约定俗成的俄语音译。--罗放留言2022年8月17日 (三) 15:43 (UTC)回复
还不是时候。——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学生会 2022年8月17日 (三) 09:56 (UTC)回复
(:)回应:可以注意到大多数关于此类地名的中文报道都是在战事波及相应地区后才出现。而此类新闻参考的中文译名有不小可能就是来自于维基百科。因此除已被一些中文媒体使用的俄语发音误译有必要讨论外,网上尚无新闻报道的地名(例如“因霍尔河”/“因古尔河”)以及中文报道中俄语发音误译少于乌语发音翻译的例子(例如“霍斯托梅”/“戈斯托梅利”,前者搜索结果多于后者),改为乌语发音似无任何争议点。--罗放留言2022年8月17日 (三) 15:37 (UTC)回复
乌克兰媒体也是沿用中文译名,比如因古列茨河[3] 乌克兰国家通讯社),移动后的“因霍列茨河”在Google上没搜到任何结果。像因古尔河,在其他语言的维基上音译成Ingul和Inhul的都有。移动到“因霍尔河”,中文啥搜索结果都没有。--Kethyga留言2022年8月17日 (三) 10:57 (UTC)回复
(:)回应:“因古尔河”除了维基百科以外亦没有其他什么中文搜索结果。此类情况有何理据保留俄语发音的误译?此外不知您为何移除“因霍列茨河/因古列茨河”内容中的“乌克兰河流”分类标签?--罗放留言2022年8月17日 (三) 15:13 (UTC)回复
此河已经在 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河流分类了,就不用也写乌克兰河流分类--叶又嘉留言2022年8月17日 (三) 20:17 (UTC)回复
主要是,乌克兰媒体也采用了此俄语译名。。。--叶又嘉留言2022年8月17日 (三) 20:19 (UTC)回复
关于“因霍列茨河”/“因古列茨河”的译名问题我正致信ukrinform咨询。但后面这个“因古尔河”/“因霍尔河”译名问题,则因目前关注度较少未发现除维基百科外的其他地方使用,后一种情况我认为使用乌语音译应没有争议。--罗放留言2022年8月17日 (三) 21:15 (UTC)回复
1. 由于按命名常规的常用名原则,霍斯托梅较您的编辑所用的戈斯托梅利常用,且符合名从主人惯例,在这种情况下不适用先到先得原则,故已回退您对这一词条的编辑。
2. “因霍尔河”和“因古尔河”两个音译均无百科外的搜索结果,参考名从主人惯例回退至因霍尔河的译名。
3. “因古列茨河”之译由于目前已被不少中文媒体使用,故不做修改待今后讨论或较权威译名出现。--罗放留言2022年8月18日 (四) 03:29 (UTC)回复
  • (!)意见译名从主人,且不论俄国侵略问题,用别国的语言去翻译乌克兰地名本身就有不妥之处。且这个问题应当分类讨论:
第一类:现有的一些以俄语(尤其是以“古/葛”音取代正确的“霍”的发音)的地名译名甚至是在今年俄国入侵后才被中国媒体使用(很多是由于其新闻自俄宣转译),且在不少情况完全说不上约定俗成。例如安东诺夫机场所在地“霍斯托梅/戈斯托梅利”目前在Google俄语音译搜索结果仅有12,600,000,少于乌克兰语发音搜索的结果13,400,000,这类甚至使用广泛程度不如乌语发音的俄语译名按照通常标准应当转用乌语音译。而类似因霍尔河/因古尔之类地名甚至因为绝少被中文互联网提及,两者都没有什么搜索结果的译名,更毫无保留俄语译名的必要,甚至都不涉及误译是否被广泛使用的问题。未见到有任何保留此类俄语音译的理由。
第二类:而一些媒体报道存在普遍使用俄语发音误译的情况,这类情况建议参考中文权威机构翻译,例如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的地名中文译文便是覆盖面较广的来源。而类似情况参考英语维基百科对基辅Kiev和Kyiv的处理,现在大多数过去以俄语翻译的乌克兰地名均已改为以乌克兰语转写来作为主要翻译,哪怕使用新译名时网上仍然存在大量Kiev之类俄语转译。--罗放留言2022年8月17日 (三) 14:32 (UTC)回复
  • (!)意见,如果某乌克兰语发音的中文译名比较常见了,那应该转成乌克兰音的译名。 反之 应该保留原俄语发音的--叶又嘉留言2022年8月17日 (三) 20:11 (UTC)回复
  • (!)意见,如果是中文媒体对地名译名 还较少见时,建议以乌克兰语音为译名较为恰当--叶又嘉留言2022年8月17日 (三) 20:14 (UTC)回复
  • (?)疑问:另外问@罗放:那Kyiv的乌克兰语译音又是什么?从“基辅”改成基府是吗?这样体现作为一个国家的首都的意义,而且又对抗衡俄罗斯侵略上展现乌克兰民族的定位。--贝塔洛曼外交公务箱 2022年8月18日 (四) 01:50 (UTC)回复
    这就有抬杠之嫌疑了。中文音译两者并无差别,但在英文中把强行用俄语转译的Kiev改为Kyiv则是世界主流做法。同样,Gostomel的翻译被更正为Hostomel也是类似的情况非常明显的例子。尤其是强行使用“戈斯托梅利”等中文媒体都较乌语音译少用的俄语音译,倒是如同把现在的长春依然称为新京一般。而观中文维基百科其他条目对此类地名争议的处理方法,甚至连俄国实际控制的海参崴都依然保持被占领前的名称,更何况是未被俄国占领的乌克兰呢?--罗放留言2022年8月18日 (四) 02:13 (UTC)回复
    只要中文媒体这么译,而且多数都这么译,那么不用去管译名是否准确之类的问题。只要有可靠来源是这么译的,维基百科就不应该自创译名,无论这个译名多么准确--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2年8月18日 (四) 02:21 (UTC)回复
    如果按您的意见,至少“因古尔河”,“戈斯托梅利”等既未被多数中文媒体使用,又不知其来源的俄语发音翻译应当没有争议地改为乌语音译。对于这一类,目前暂未看到保留俄语音译的理由。而其他已被中文互联网使用的俄语音译则有待后续讨论或是待更加权威的译名标准出现。
    当然了,这还暂未讨论到一些因战争热度在中文媒体多次出现的翻译有可能是本来就来源于维基百科,而可能存在循环引用的问题。--罗放留言2022年8月18日 (四) 02:29 (UTC)回复
    此外,还有一类情况是过去被用户批量创建的定居点小作品中自创的俄语发音译名。对于这类并无来源并只存在于中文维基百科的俄语音译,将其改为乌语也无不妥。--罗放留言2022年8月18日 (四) 02:38 (UTC)回复
    通用译法怎么弄我们就怎么弄,我们中文又不是别的语言的转写,虽然中文以音译为大体原则,但中文译名本来不一定和人家读音一一对应。WP:COMMONNAME是原则,名从主人只是惯例。维基百科的音译标准沿用国标,我也不知道维基百科用户又什么权威提出乌克兰语的命名标准,这种翻译本身就是自我引用,如果有学界提出新的翻译标准就欢迎告知我们。--方的1P留言2022年8月18日 (四) 02:47 (UTC)回复
    暂不讨论已被中文媒体多使用的那些译名。按照这种说法例如“戈斯托梅利”等被强行使用俄语音译,且不如霍斯托梅名称通用(前者在搜索引擎出现次数较少)的例子并无理由被保留。此外,命名常规并无讨论到常用名称以外的争议问题,且名从主人,根据本来语言而非英语俄语之类通用语发音进行音译本身就是中国通常使用的新华社译名原则之一,只有在原译已广泛通用且无更新官方译名时才会有例外。 --罗放留言2022年8月18日 (四) 03:02 (UTC)回复
    (:)回应:我刚刚没打上留言,误以为是补签名结果不小心冒充楼下IP。继续说下,乌克兰语的译音就看情况。比如台湾媒体以前是用“顿内次克”,后来2022年2月俄乌冲突开始后中央社等台媒都改用“顿内茨克”。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改用乌语译音。--贝塔洛曼外交公务箱 2022年8月18日 (四) 04:25 (UTC)回复
    这个比较难说,几个读音听起来都类似。当然如果有试听过该地发音的话会发现无论顿涅茨克还是顿内次克似乎略有差异,顿内茨克更像一些。当然了,在这一译名被大陆或台湾官方收录或是称为更常用的名称之前修改条目的必要性是不大的。而比较矛盾尖锐的则集中在Γ的发音,对于那些中文发G同乌克兰语发音的H差得离谱的例子,如果不是已经成为约定俗成最常用译名,没有更权威译法就先作为例外暂时保留的话,还是改掉为好。--罗放留言2022年8月18日 (四) 04:26 (UTC)回复
  • 罗放说的在理。我的看法是比照“汉城”和“首尔”。倘若乌克兰政府没有去信要求中文各大媒体改名,而且用俄语译名就是支持俄罗斯的立场为由,都要用乌克兰语译音,沿用俄语旧称也未免不可。--115.43.25.70留言2022年8月18日 (四) 03:48 (UTC)回复
    对于有中文媒体已大量使用俄语发音的情况可先这么处理,待权威译名出现。
    而对于中文媒体更多使用乌语发音更多的情况,如霍斯托梅,克里维里赫等,依据命名常规的常用名原则,就没有理由保留使用较少且不符合名从主人惯例的俄语译名。此外,一些译名如“克里维里赫”有大陆较权威地名翻译词典使用[1],同时其他一些译名也有台湾教育部网站的译名规范可供参考。--罗放留言2022年8月18日 (四) 04:14 (UTC)回复
    如果没有改名要求就不用改,如果要求了,也有“奥巴马”“欧巴马”“洪森”“云升”的不改名先例,通用译名就不需要改,而且维基百科又没有资格出译音表。第二点,乌克兰语和俄语都是当地通行语言的地区(譬如乌克兰东部地区),应该没有必要一定使用乌克兰语音译,有必要讨论一下乌克兰语言政策,2012-2018年地区党执政时期曾经出台法律赋予俄语区域性语言地位,2019年才要求统一使用乌克兰语,我不觉得乌东地区早一点的译名使用俄语存在太大问题。--方的1P留言2022年8月18日 (四) 04:25 (UTC)回复
    如果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常用名称,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没有乌克兰官方或者中文世界权威译名之前可以暂时保留。
    而对于那些俄语发音的中译在网上使用本就较乌语译名少的,如在网上较少见的“戈斯托梅利”等等,那问题反而应该是维基百科上的旧条目使用了非通用译名,根据命名常规当然该更改,无需等乌克兰官方要求。
    地区党14年之后就完蛋了,而乌克兰官方语言从来就是乌语。关于乌东和克里米亚的问题,使用中文为主要语言的陆台港等地都承认是乌克兰领土,没有人去承认“乌东地区”。具体可参考官方各地出版的地图。没必要因此违背名从主人的习惯不用乌语用俄语。此外,乌克兰存在的俄语族裔也不代表就支持俄国,反对乌语官方地位。地区党在2014年亚努科维奇叛逃之后就立马将他开除出党了,而很多俄语母语人士也在当时俄国入侵之后开始学习乌语,来自克里维里赫的泽林斯基总统就是一个例子。 --罗放留言2022年8月18日 (四) 04:35 (UTC)回复
    按照ENWP的Language policy in Ukraine,2012-2018年期间“2012 Law on the Principles of the State Language Policy”生效期间,乌克兰东部地区(不管是不是俄罗斯占领区),俄罗斯语都是合法的区域语言。不讨论政治认同,这个地区俄语和乌克兰语都是通用且获得官方认可(不管谁更通用,也不管当地人是否反对乌克兰语官方地位),不管用乌克兰语翻译,还是俄罗斯语也好,翻译过来都应该是正确的译名,没有你所谓的中文一定要使用乌克兰语译名。--方的1P留言2022年8月18日 (四) 05:31 (UTC)回复
    简而言之,只要俄语是当地的通用语言之一,就有必要保留其俄语译名。至于哪个是正式译名,应该按照乌克兰政府要求规定,维基百科还没有权威决定哪个译名更加标准。--方的1P留言2022年8月18日 (四) 05:44 (UTC)回复
    在没有官方译名的情况下,更通用->名从主人两者都是是优于先到先得的。因此在乌语音译网上见得更多的情况下,标题和主要的正式译名应当更换为乌语发音的译名。而不论俄语是否曾经在某些地区有法定地位,如果过去基于俄语的译名既未因通用而被视为约定俗成在有官方译名之前被接受,也因按现行法律没有官方语言地位不符合名从主人原则,没有必要保留。--罗放留言2022年8月18日 (四) 12:49 (UTC)回复
命名常规中地方名从不是这样使用的吧:“国家、地方等:如果代表该国或该地的政府或其上级政府的官方中文资料中有提供中文名称的(主权有争议者除外,先到先得为主),以该中文名称来命名”。所以主要还是看常用原则,在多个中文区共同常用越多的越可能常用,而且考虑到这些地区存在两个语言的原名,不应该只考虑政治正确而排斥另一个及对应的译名。——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2年8月18日 (四) 06:07 (UTC)回复
不用排斥,可以作为又译为xxx。但标题只有一个,对于乌语发音在中文网络已经更常用的情况,无论考虑常用原则还是名从主人都不应保留俄语发音为标题。--罗放留言2022年8月18日 (四) 12:52 (UTC)回复
你似乎理解错了?对于条目命名位置,一个萝卜一个坑,按照WP:命名常规去处理,而导语词一般情况下是跟随条目命名,至于导语段是否保留其他命名作为次导语词,一般情况都保留。也就是一般情况下,根据大部分情况,是取常用的作为条目命名并作为主导语词,其他此常用或曾经出现过的作为次导语词后列。至于是来自于俄语语源、乌克兰语源,还是以前这里的翻译循环引证的,一般情况没必要关心。如果俄语语源的译名更常用,那就不应该因为政治正确性而排斥。——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2年8月19日 (五) 02:11 (UTC)回复
Wikipedia:维基百科不是什么#维基百科不是宣传工具--Kethyga留言2022年8月18日 (四) 06:19 (UTC)回复
所以不应以“把(俄据时期)历史放哪里了”作为反对更名的理由。如果一个页面存在的乌克兰地名的俄语发音音译已不符合Wikipedia:命名常规,那主动地将其修改为官方译法-更常用原则/更符合名从主人惯例的译名是合适的。而“先到先得”惯例在此是不适用的。--罗放留言2022年8月18日 (四) 12:59 (UTC)回复
关于在维基百科上正名的问题,比如土耳其的官方缩写已经改成Türkiye,英语Republic of Türkiye,主流印欧语系中没有一个改的。捷克的更名在英维也被否决了。--Kethyga留言2022年8月20日 (六) 12:35 (UTC)回复
@Ericliu1912 你看此人又急迫地给移动回去了, 因霍尔河 (Special:Diff/73284125/73336619)。此外,还在条目内夹带私货, 卢甘斯克 (Special:Diff/72440070/73257148),“叙利亚,朝鲜等俄罗斯卫星国”。且不说,有不少书籍中曾用过因古尔河。--Kethyga留言2022年8月23日 (二) 09:04 (UTC)回复
Turkiye这个才是刚出现的情况,并无可比性。如果事事都能举个例来看,Kiev之译在英语维基百科等等地方已近乎绝迹又说明了什么?叙利亚,朝鲜等的地位您可在个别页面发起讨论,与此讨论无关故不认为有在此进一步讨论的必要。但请注意,您提到的俄国傀儡卢甘斯克共和国的主要仅有军事或经济依赖俄国的从属国承认是当前的客观情况。--罗放留言2022年8月23日 (二) 10:12 (UTC)回复
前者已经回退。若情况未有改善,应当提请管理员对相关页面进行移动保护。——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学生会 2022年8月23日 (二) 09:05 (UTC)回复
如果您认为“因古尔”已成为常用名应当先提理据,而非未经讨论进行回退操作。此外霍斯托梅/戈斯托梅利这个条目的个别问题已经在相应页面发起了讨论,建议附上您的依据而非进行编辑战未经讨论就多次进行回退操作。--罗放留言2022年8月23日 (二) 10:07 (UTC)回复
我认为阁下才应提供合理之移动理据。另外,所谓“因霍尔河”显系原创译名,相对原名还没有采用的理由。——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学生会 2022年8月23日 (二) 11:52 (UTC)回复
不好意思,我有致电中央社问关于地名翻译的问题,中央社客服是说他们有自己的版本,但他们没有提供自己的译名表,不过就内容来看跟国教院的版本不同,另外国教院的译名是一般人可以提出修改建议的。--Twistinez-Taiwaner留言2022年8月30日 (二) 03:27 (UTC)回复

参考资料

  1. ^ 《世界地名翻译大辞典》. 世界地名翻译大辞典. [2022-08-17] (中文). 

关于人名部分内部链接修改问题

编辑

本页面的“译名规则”部分,使用了几个人名作为举例,其翻译后的名字被加上了内部链接,我认为这个内部链接是不必要的,因为我认为这里给出的仅是几个译法的示例,与该页面的主题并不相关,读者在此一般也不会想进一步了解被做例子的这几个人,所以我认为这几个名字的内部链接应该被取消,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意见--Yuzhouxingzou留言2023年8月17日 (四) 14:02 (UTC)回复

返回到项目页面“譯名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