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4年6月6日) |
漢語拼音(Hànyǔ pīnyīn)是一種以拉丁字母為現代標準漢語標音的方案,為現代標準漢語羅馬拼音的國際標準規範。漢語拼音在中國大陸和新加坡[2]作為基礎教育內容全面使用,是義務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海外,漢語拼音也是幾乎全世界漢語學習者在學習漢字之前首先接觸到的拼音[註 1],特別是常用現代標準漢語的地區如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美國唐人街等海外華人集中的地方,大部分也在漢語教育中進行漢語拼音教學。臺灣自2008年開始,中文譯音使用原則也採用漢語拼音[3],但部分地名、道路名稱和護照姓名仍採用威妥瑪拼音、郵政式拼音、國語羅馬字、國音二式抑或通用拼音[4]。
漢語拼音 Hànyǔ pīnyīn | |
---|---|
類型 | 拼音系統 羅馬化方案 |
創造於 | 1950年代 |
使用時期 | |
語言 | 現代標準漢語 |
ISO 15924 | |
ISO 15924 | BCP 47變體子標籤:pinyin [1] |
漢語拼音系統是在1950年代由包括王力、陸志韋、黎錦熙、丁西林、林漢達、韋愨、羅常培、葉籟士、周有光、呂叔湘、魏建功等在內的一群中國語言學家整合早期漢字拉丁化基礎及後來各種提議而開發的。漢語拼音方案同時是將漢字轉寫為拉丁字母的規範方式,也是國際普遍承認的漢語國語拉丁轉寫標準。
國際標準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寫道:「本國際標準解釋了中國的官方語言現代標準漢語(普通話)的羅馬化原則,由國務院於 1956-02-06 頒布的《普通話推廣方針》中定義。本國際標準可用於書目、目錄、索引、地名列表等的文件編制。」[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八條規定:「《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範,並用於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
無論是ISO國際標準還是中國大陸法律規範,都明確指出了漢語拼音的性質和地位,即漢語普通話的拉丁拼寫法或轉寫系統,而非漢語正寫法或漢語的文字系統。漢語拼音字母只是對方案所用拉丁字母個體的稱謂,並不意味着漢語拼音是一種拼音文字(全音素文字)。
漢語拼音方案的制訂經過
編輯20世紀初期中文主要的音譯系統是由19世紀中葉時英國人威妥瑪建立的威妥瑪拼音系統,該系統是一套用於拼寫中文官話或普通話的羅馬拼音系統。中國民族知識分子採用拉丁字母設計漢語的注音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和1908年劉孟揚的《中國音標字書》,還有1926年的國語羅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新文字。所有這些漢字拉丁化方案都為漢語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礎。
1936年埃德加·斯諾訪問陝北時,發現徐特立正在蘇區進行漢語拉丁化拼音方案的試驗,並稱這套方案基本能滿足漢語拼音化的改革。此事被記入《西行漫記》一書,這套拼音方案也成為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後大陸文字改革的基石之一。
根據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關於制定民族形式的漢語拼音文字方案的指示,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從1952年3月開始了以制定漢字筆畫式拼音方案為主的研究工作。
1954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提議設立「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並指示:拼音方案可以採用拉丁化,但是要能標出四聲。
在試製民族形式的漢語拼音方案前後,1950年到1955年,全國各地和海外華僑共633人寄來了655個漢語拼音文字方案,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從中選擇了264種,編印成《各地人士寄來漢語拼音文字方案匯編》兩冊,作為制定漢語拼音方案的重要參考資料。漢語拼音文字方案大致有這樣幾種形式:漢字筆畫式、拉丁字母式、斯拉夫字母式、幾種字母的混合形式、速記式、圖案式、數字形式。葉籟士、陸志韋、周有光於1956年1月起草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漢語拼音方案(草案)》。[6]
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拼音方案委員會在1956年4月到1957年10月期間召開了十次會議,根據各界的意見討論和修訂《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組成了由王力、陸志韋、黎錦熙參加的三人小組,由他們起草對「草案」的修正要點,並擬出一個「修正草案」。[7] 1956年6月29日,拼音方案委員會召開修訂座談會,陳毅、胡喬木出席了會議。在這次座談會上討論的修正草案,有王力、陸志韋、黎錦熙三人小組的一種,以及丁西林、林漢達、韋愨、黎錦熙等人的個人修正草案數種。經過討論,決定以三人小組的草案作為修正第一式,林漢達的草案作為修正第二式。1956年8月,拼音方案委員會發表了《關於修正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初步意見》。[8]
1956年9月26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吳玉章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關於中國文字改革問題》的發言。發言指出,「漢語拼音方案,採用羅馬字母,這是確定了的。因為拉丁字母是現代大多數的民族語言中所公用的字母,並且是為中國知識界所已經熟悉的一種字母。……拼音方案,在目前主要的用途,是為了給漢字注音和用作教學普通話的工具。」
1957年11月1日,第六十次國務院全體會議通過《關於公布〈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決議》。
“ | 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經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提出後,兩年來,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和各地方協商委員會組織了廣泛的討論,並且由國務院組織漢語拼音方案審訂委員會加以審核修訂,最後又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召開擴大會議加以審議,現在由國務院全體會議通過,準備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下次會議討論和批准,並且決定登報公布,讓全國人民事先知道。
應用漢語拼音方案為漢字注音來幫助識字和統一讀音,對於改進學校語文教學,推廣普通話,掃除文盲,都將起推進作用。對於少數民族制定文字和學習漢語方面,也有重大意義。因此,這個方案草案在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討論和批准之後,可以在師範、中小學校,成人補習學校,掃盲教育和出版等方面逐步推行,並在實踐過程中繼續求得完善化。具體辦法,將由教育部、文化部及其他有關單位會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分別擬定,報告國務院批准施行。 |
” |
——《關於公布〈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決議》 |
1958年1月1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舉行報告會,國務院總理兼全國政協主席周恩來作了《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的重要報告。報告規定了中國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是: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並指出:漢語拼音方案是用來為漢字注音和推廣普通話的,它並不是用來代替漢字的拼音文字。漢字的前途問題(是否拼音化、拉丁化)不屬於當前文字改革任務的範圍。
1958年1月27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開始討論《漢語拼音方案草案》。2月3日,吳玉章在第一屆第五次會議上作《關於當前文字改革工作和漢語拼音方案的報告》。經過討論後,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漢語拼音方案》,並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漢語拼音方案的決議》。
“ |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討論了國務院周恩來總理提出的關於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議案,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吳玉章主任關於當前文字改革和漢語拼音方案的報告,決定:一、批准漢語拼音方案。二、原則同意吳玉章主任關於當前文字改革和漢語拼音方案的報告,認為應該繼續簡化漢字,積極推廣普通話;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幫助學習漢字和推廣普通話的工具,應該首先在師範、中、小學校進行教學,積累教學經驗,同時在出版等方面逐步推行,並且在實踐過程中繼續求得方案的進一步完善。 | ” |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於漢語拼音方案的決議》 |
1965年5月12日,國家測繪總局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於聯合頒發了《少數民族語地名的漢語拼音字母音譯轉寫法(草案)》。1976年6月進行了修訂。[9]
1977年9月,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準化會議根據「名從主人」的原則,通過了《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準化會議:關於推薦用〈漢語拼音方案〉拼寫中國地名作為中國地理名稱羅馬字母拼法的國際標準的決議》。大會認識到:《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法定的羅馬字母拼音方案;中國已制定了「中國地名漢語拼音拼寫法」;注意到:《漢語拼音方案》從語言學的觀點來看是健全的,也極宜作為中國地理名稱羅馬字母拼寫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漢語拼音版)》、《漢語拼音中國地名手冊(英漢對照)》以及其他資料已經在中國出版;《漢語拼音方案》已經有了廣泛的應用;考慮到:經過一個適當的過渡時期後,在國際上採用漢語拼音作為中國地理名稱的羅馬字母拼寫依據是完全可能的;因此推薦:採用漢語拼音作為國際上用羅馬字母拼寫中國地理名稱的(惟一)系統。
1978年9月26日,國務院批轉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國家測繪總局等單位的《關於改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我國人名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範的報告》,從1979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對外文件、書刊中的人名、地名的羅馬字母拼寫,一律採用漢語拼音方案拼寫。「……改用漢語拼音字母作為我國人名地名羅馬字母拼法,是取代威妥瑪式等各種舊拼法,消除我國人名地名在羅馬字母拼寫法方面長期存在混亂現象的重要措施。」中國大陸此後即直接以漢語拼音「統一」大陸地方譯名,只有拉薩、內蒙古、烏魯木齊、哈爾濱等少數民族地方獲保留舊式發音譯名,像廣州、汕頭、廈門等原來使用粵音和潮汕發音、閩南發音的拼寫全部取消。
1978年9月26日,國務院批轉文字改革委員會、外交部、測繪總局、地名委員會《關於改用漢語拼音方案拼寫中國人名地名作為羅馬字母拼寫法的實施說明》第三條規定:「在各外語中地名的專名部分原則上音譯,用漢語拼音字母拼寫,通名部分(如省、市、自治區、江、河、湖、海等)採取意譯。但在專名是單音節時,其通名應視作專名的一部分,先音譯,後重複意譯。例如珠江,須翻譯成「Zhujiang River」。
1979年6月15日,聯合國秘書處關於採用漢語拼音的通知:「……從1979年6月15日起,聯合國秘書處採用漢語拼音的新拼法作為在各種拉丁字母文字中轉寫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名和地名的標準。從這一天起,秘書處起草、翻譯或發出的各種文件都用漢語拼音書寫中國名稱。」
1980年代初,中國地名委員會制定了《中國地名漢語拼音字母拼音規則(草案)》。
1981年1月,中國地名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國家測繪總局發表公告稱,「目前國際上雖然在拼寫中國地名(包括台灣的地名)時,大多數使用了漢語拼音方案,但他們在對台電信聯繫等方面,還是沿用舊拼法。根據中央最近確定的對台工作的方針政策,和鑑於用漢語拼音方案拼寫台灣地名存在的實際問題,我們的意見是:堅持一個中國,反對「兩個中國」,堅持我國在聯合國地名標準化會議的提案,用漢語拼音方案拼寫包括台灣在內的中國地名;同時,又要承認現實,方便使用,有利於對台工作。今後我國向外提供羅馬字母地名以及出版漢語拼音版地圖時,台灣地名可以在漢語拼音方案拼法的後面括注慣用舊拼法,作為過渡。在我對台郵電聯繫時,台灣地名也可單獨使用慣用舊拼法,作為一種變通的過渡辦法。」[10]
1982年,國際標準化組織發出ISO 7098號文件(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採用《漢語拼音方案》進行中文羅馬字母拼寫,1991年修訂。
1984年12月25日,中國地名委員會、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國家測繪局聯合發布了《中國地名漢語拼音拼寫規則(漢語部分)》。
1986年1月23日國務院發布《地名管理條例》,「第八條:中國地名的羅馬字母拼寫,以國家公布的《漢語拼音方案》作為統一規範。拼寫細則,由中國地名委員會制定。」
1996年1月發布國家標準GB/T 16159-1996《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1996年7月實施。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2001年1月1日起施行),又一次確立了漢語拼音方案的法律地位。第十八條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和注音工具。《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範,並用於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初等教育應當進行漢語拼音教學。」其中給出了「《漢語拼音方案》」的定義和使用範圍,並且要求初等教育的漢語拼音教學。
2008年1月25日15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舉行2008年第1次例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漢語拼音方案》頒布50周年紀念活動有關內容及漢語拼音推行情況。
2011年10月發布國家標準GB/T 28039-2011《中國人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2012年2月實施。[11]其中規定:「姓和名分寫,姓在前,名在後,姓名之間用空格分開。」因而中國人姓名用漢語拼音拼寫時如果名字在前、姓氏在後,是不符合推薦性國家標準的。
2012年6月29日,經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准,發布《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的修訂版GB/T 16159-2012,2012年10月1日實施。[12][13]其中對原標準中關於非漢語人名、地名的漢語拼音拼寫規則進行了修改。
2008年9月16日,中華民國(馬英九政府)行政院跨部會議通過提案,放棄此前使用通用拼音的政策,改採漢語拼音為譯音標準,並從2009年1月1日起實施。
1971年,新加坡引進《漢語拼音方案》,新加坡小學華文第二語文課本同時使用漢語拼音和注音字母注音。1972年,新的中學華文第二語文課本開始僅用漢語拼音注音。1974年,新加坡教育部正式宣布以漢語拼音取代注音字母,逐步實施,直至1979年全面採用漢語拼音。或許因擔心學生同時學習英文、漢語拼音可能引發混淆,新加坡教育部決定,自1980年起,小四才開始教漢語拼音,直至小六。1992年,新加坡教育部規定,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自行決定自小二下學期或小三開始教漢語拼音。1993年,新加坡教育部決定自小一開始全面實施漢語拼音教學。2015年,新加坡出版小學華文課本《歡樂夥伴》,要求漢語拼音採用「分詞連寫」。[13]
拼音字母表
編輯概說
編輯字母 | Aa | Bb | Cc | Dd | Ee | Ff | Gg | Hh | Ii | Jj | Kk | Ll | Mm | Nn | Oo | Pp | Rr | Ss | Tt | Uu | Vv | Ww | Xx | Yy | Zz | |
---|---|---|---|---|---|---|---|---|---|---|---|---|---|---|---|---|---|---|---|---|---|---|---|---|---|---|
名稱音 | a | bê | cê | dê | e | êf | gê | ha | yi | jie | kê | êl | êm | nê | o | pê | qiu | ar | ês | tê | wu | vê | wa | xi | ya | zê |
注音 | ㄚ | ㄅㄝ | ㄘㄝ | ㄉㄝ | ㄜ | ㄝㄈ | ㄍㄝ | ㄏㄚ | ㄧ | ㄐㄧㄝ | ㄎㄝ | ㄝㄌ | ㄝㄇ | ㄋㄝ | ㄛ | ㄆㄝ | ㄑㄧㄡ | ㄚㄦ | ㄝㄙ | ㄊㄝ | ㄨ | ㄪㄝ | ㄨㄚ | ㄒㄧ | ㄧㄚ | ㄗㄝ |
註:
- 字母的讀音與英語等使用的拉丁字母不同。
- 字母V(注音ㄪ),只用來拼寫外來語、少數民族語言和方言。V一般對應濁唇齒擦音。
- 字母的手寫體依照拉丁字母的一般書寫習慣。
- 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第一個字母應大寫。
漢語拼音採用拉丁字母及其組合和一些附加符號表示漢語的發音。對應漢語音系學(現代音韻學)的漢語音節結構劃分,漢語拼音的形式構成也分為聲母、韻母和聲調三部分。
根據漢語拼音方案《字母表》的規定,漢語拼音使用26個現代基本拉丁字母,有大小寫之分,字母順序與英語字母表一致。其中字母V/v,在方案中規定為「拼寫外來語、少數民族語言和方言」之用。由於漢語拼音的實際職能僅限於拼寫漢語普通話,如今這條規定已然無人問津。不過,字母V/v目前又作為一個鍵位成為《漢語拼音方案的通用鍵盤表示規範》為不能省略兩點附加符號的字母ü規定的通用鍵盤替代表示。
漢語拼音方案還使用了一些附加符號,主要是聲調符號和字母ü上的兩點符號。前者與字母的組合雖然數目有限,但具體和哪個字母形成組合其實都是臨時的,因為一個聲調符號就表示了整個音節的高低變化,即表示了一種「超音段音位」;後者來源於德語的元音變音字母(Umlaut),與字母u的組合固定地表示一個元音([y]),威妥瑪拼音也有此用法。漢語拼音方案還規定了揚抑符的使用,用在e/z/c/s之上,形成ê/ẑ/ĉ/ŝ,依次表示一個單元音韻母([ɛ])和三個捲舌塞擦音聲母zh/ch/sh,這樣的用法罕見於日常。
字母名稱的發音設定是為了方便誦讀和稱呼、按字母表順序記憶所有字母。現代中文字典及各類中文詞典多數按照拼音字母表的順序排列,在知道發音的前提下,可按字母順序直接翻到所查字或詞條,如同在英文詞典中查找單詞一樣。實際上現在漢語拼音教學基本不使用名稱音,直接按對應的讀音稱呼字母。
聲母
編輯漢語中每個音節起始處的輔音可以構成聲母。漢語拼音方案《聲母表》規定的聲母符號一共有21個(不含w、y),按照原順序排列如下:
| ||||||||||||||||||
| ||||||||||||||||||
|
方案規定,在給漢字注音的時候,為了使拼式簡短,zh、ch、sh可以省作ẑ、ĉ、ŝ,ng可以省作ŋ,然而這幾個符號並不常用。
由注音符號演變而來的傳統漢語拼音聲母排序如下
b p m f | d t n l | g k h | j q x | zh ch sh r | z c s |
按照聲母所對應輔音的發音部位-發音方法分布,列表如下(方括號中是國際音標,下排為注音符號及威妥瑪拼音):
雙唇音 | 唇齒音 | 齒齦音 | 翹舌音 | 齦顎音 | 軟顎音 | ||
---|---|---|---|---|---|---|---|
塞音 | 不送氣 | b [p]
ㄅ p |
d [t]
ㄉ t |
g [k]
ㄍ k | |||
送氣 | p [pʰ]
ㄆ p' |
t [tʰ]
ㄊ t' |
k [kʰ]
ㄎ k' | ||||
鼻音 | 濁音 | m [m]
ㄇ m |
n [n]
ㄋ n |
||||
塞擦音 | 不送氣 | z [ts]
ㄗ ts |
zh [ʈʂ]
ㄓ ch |
j [tɕ]
ㄐ chi |
|||
送氣 | c [tsʰ]
ㄘ ts' |
ch [ʈʂʰ]
ㄔ ch' |
q [tɕʰ]
ㄑ ch'i |
||||
擦音 | 清音 | f [f]
ㄈ f |
s [s]
ㄙ s |
sh [ʂ]
ㄕ sh |
x [ɕ]
ㄒ hs |
h [x]
ㄏ h | |
近音 | 濁音 | r [ɻ]
ㄖ j |
|||||
邊音 | 濁音 | l [l]
ㄌ l |
註:ng在普通話中用於韻母,在某些方言以及老國音中則可作聲母。
韻母
編輯漢語拼音中一共有38個韻母,見下表[註 2]:
開口呼 | 齊齒呼 | 合口呼 | 撮口呼 | |
---|---|---|---|---|
單 元 音 韻 母 |
-i [ɿ]、[ʅ] ㄭ 時 |
i [i] / yi [ji] 丨 衣 |
u [u] / wu [wu] ㄨ 烏 |
ü [y] / yu [ɥy] ㄩ 迂 |
a [ä] ㄚ 啊 |
ia [i̯ä] / ya [jä] 丨ㄚ 呀 |
ua [u̯ä] / wa [wä] ㄨㄚ 蛙 |
||
o [ɔ] ㄛ 喔[註 3] |
uo [u̯o] / wo [wo] ㄨㄛ 窩 |
|||
e [ɤ] ㄜ 鵝 |
||||
ê [ɛ] ㄝ 誒 |
ie [i̯ɛ] / ye [jɛ] 丨ㄝ 耶 |
üe [y̯ɛ] / yue [ɥɛ] ㄩㄝ 約 | ||
er [ɐɚ̯][註 4] ㄦ 兒 |
||||
複 元 音 韻 母 |
ai [aɪ̯] ㄞ 哀 |
uai [u̯aɪ̯] / wai [waɪ̯] ㄨㄞ 歪 |
||
ei [eɪ̯] ㄟ 誒 |
uei(ui) [u̯eɪ̯] / wei [weɪ̯] ㄨㄟ 威 |
|||
ao[註 5] [ɑʊ̯] ㄠ 熬 |
iao [i̯ɑʊ̯] / yao [jɑʊ̯] 丨ㄠ 腰 |
|||
ou [oʊ̯] ㄡ 歐 |
iou(iu) [i̯oʊ̯] / you [joʊ̯] 丨ㄡ 優 |
|||
帶 鼻 音 韻 母 |
an [an] ㄢ 安 |
ian [i̯ɛn] / yan [jɛn] 丨ㄢ 煙 |
uan [u̯an] / wan [wan] ㄨㄢ 彎 |
üan [y̯ɛn] / yuan [ɥɛn] ㄩㄢ 冤 |
en [ən] ㄣ 恩 |
uen(un) [u̯ən] / wen [wən] ㄨㄣ 溫 |
|||
in [in] / yin [jin] 丨ㄣ 因 |
ün [yn] / yun [ɥyn] ㄩㄣ 暈 | |||
ang [ɑŋ] ㄤ 昂 |
iang [i̯ɑŋ] / yang [jɑŋ] 丨ㄤ 央 |
uang [u̯ɑŋ] / wang [wɑŋ] ㄨㄤ 汪 |
||
eng [ɤŋ][註 6] ㄥ 亨的韻母 |
ing [iŋ] / ying [jiŋ] 丨ㄥ 英 |
ueng [u̯əŋ] / weng [wəŋ] ㄨㄥ 翁 |
||
ong [ʊŋ] ㄨㄥ 轟的韻母 |
iong [i̯ʊŋ] / yong [yʊŋ] ㄩㄥ 雍 |
注釋:
- 「知、蚩、詩、日、資、雌、思」等七個音節的韻母用 i,即:知、蚩、詩、日、資、雌、思等字拼作 zhi, chi, shi, ri, zi, ci, si。
- 韻母ㄦ寫成 er,用作韻尾的時候寫成 r。例如:「兒童」拼作 ertong,「花兒」拼作 huar。
- 韻母ㄝ單獨使用的時候寫成ê。
- i 列的韻母,前面沒有聲母的時候,寫成 yi(衣)、ya(呀)、ye(耶)、yao(腰)、you(優)、yan(煙)、yin(因)、yang(央)、ying(英)、yong(雍)。
- u 列的韻母,前面沒有聲母的時候,寫成 wu(烏)、wa(蛙)、wo(窩)、wai(歪)、wei(威)、wan(彎)、wen(溫)、wang(汪)、weng(翁)。
- ü 列的韻母,前面沒有聲母的時候,寫成 yu(迂)、yue(約)、yuan(冤)、yun(暈);ü 上兩點省略。
- ü 列的韻母跟聲母 j、q、x 拼的時候,寫成 ju(居)、qu(區)、xu(虛),ü上兩點省略;但是跟聲母 l、n 拼的時候,仍然寫成 lü(呂)、nü(女)。
- iou、uei、uen 前面加聲母的時候,寫成 iu、ui、un,例如 niu(牛)、gui(歸)、lun(論)。
- 在給漢字注音的時候,為了使拼式簡短[註 7],ng 可以省作 ŋ,zh、sh、ch 可省作 ẑ、ŝ、ĉ。
- ㄨㄥ有兩種寫法:ㄨㄥ若之前沒有加其他聲母時,單純的發為「ㄨ+ㄥ」(/wəŋ/),此時拼音寫成ueng。若前方有聲母,則會發為「ㄨ+ㄫ」(/ʊŋ/),此時拼音寫成-ong(而非-ueng)。
韻母的分類
編輯按照韻母的結構和發音特點,普通話韻母可作不同的分類。
- 按韻母的結構分類:普通話韻母按結構可分為單韻母、複韻母和鼻韻母三類。
- 按韻母的口形分類:韻母可根據韻頭分為四類,稱為四呼,即開口呼(a、o、e、ê)、齊齒呼(i)、合口呼(u)和撮口呼(ü)。漢語拼音的韻母表就是按此排列的[註 8]。
韻頭、韻腹、韻尾
編輯複韻母由韻頭、韻腹、韻尾組成:
- 韻母只有一個元音(如a),或者一個元音帶一個鼻輔音(如an)的話,該元音稱為韻腹,所帶的鼻輔音稱為韻尾。
- 韻母若由兩個元音構成(如ao、ie),開口度較大的元音為韻腹,餘下的元音若在韻腹前則稱為韻頭(又稱介音),若在韻腹後則稱為韻尾。
- 韻母有三個元音(如iou),或者兩個元音帶一個鼻輔音(如ueng)的話,則中間的元音是韻腹,第一個元音是韻頭,韻腹後的元音或鼻輔音為韻尾。
bo、po、mo、fo 的發音
編輯唇音聲母b、p、m、f沒有開合的對立,與後元音o相拼時,受其為圓唇元音的影響 ,於聲母後產生合口介音u。因此,bo、po、mo、fo的實際發音為/pu̯o/、/pʰu̯o/、/mu̯o/、/fu̯o/,可視作buo、puo、muo、fuo之省略,注音符號的拼寫亦有相同情形。[14]
書寫規則
編輯字型
編輯漢語拼音方案公布時,小寫字母a和g採用了單層[註 9]寫法「ɑ」和「ɡ」,而字母「y」則使用三角形字懷的寫法。這些印刷上的習慣一直沿用,影響到了學習者的書寫,在中國大陸初等教育體系中若寫爲其他字體形式有時會有被判錯的情形。《漢語拼音方案》本身並沒有規定用哪種字體——方案規定:「字母的手寫體依照拉丁字母的一般書寫習慣」。[15]
中國大陸正規的語言學專著、語文教材和對外漢語教學出版物多採取這樣的字形。方正出品的中文字庫也大多採用這一設計,從而出現西文字符設計不統一的現象。這一舉措的初衷是由於擔心初學拼音字母的學童在書寫中去機械模仿常見印刷體a和g的字形。但是現代的字符編碼與文字排印技術下,很多人並不能很好地處理這一問題,關於漢語拼音字形的不必要爭論也仍在繼續。[16][17]
聲調
編輯現代漢語普通話中有四個聲調以及輕聲,其聲調符號借鑑了五度標記法[18]:
- 第一聲(陰平,或平調,¯):
- ā (ɑ̄) ē ī ō ū ǖ Ā Ē Ī Ō Ū Ǖ
- 第二聲(陽平,或升調,ˊ):
- á (ɑ́) é í ó ú ǘ Á É Í Ó Ú Ǘ
- 第三聲(上聲,或上音,ˇ):
- ǎ (ɑ̌) ě ǐ ǒ ǔ ǚ Ǎ Ě Ǐ Ǒ Ǔ Ǚ
- 第四聲(去聲,或去音,ˋ):
- à (ɑ̀) è ì ò ù ǜ À È Ì Ò Ù Ǜ
- 輕聲,不標符號:
- a (ɑ) e i o u ü A E I O U Ü
陽平符號從左下寫起(提),去聲符號從左上寫起。
每個漢字由韻母和聲母配合構成一個音節構成。在韻母上部應該標出聲調,為了方便也可省略。
漢語拼音中標聲調位置的規則如下:
- 標在最前面的a、o或e,例如舞蹈(dǎo)。
- 如果沒有a、o或e,則標在最後面的i、u或ü,例如長久(jiǔ)、配對(duì)。
另外一種規則如下:
- 依照a、eo、iuü的順序標記在最先出現的字母上,但若有iu或ui組合,則標在後面的i或u(也就是說,有iu組合時標記在u上,有ui組合時標記在i上)。
聲調一律標原調,不標變調。但是在語音教學時可以根據需要按變調標寫。
和注音聲調的區別是,漢語拼音第一聲必須標「¯」,而不能像注音那樣常常省略聲調。在漢語拼音中不標註聲調表示是輕聲,而並非第一聲。
鼻音
編輯音調符號可以直接標在 m 與 n 之上表示鼻音,例如 ḿ、m̀[註 10]、ń、ň、ǹ 用來拼寫「嘸」、「呣」、「唔」、「嗯」等字的讀音[註 11]。
輕聲
編輯輕聲在漢語拼音中不標調,如:你們(nǐmen)。而某些辭書上是通過在音節前加點的方式來表示輕聲,如:你們(nǐ·men)。
兒化
編輯發音為單韻母「er」(注音符號:ㄦ)的字(如:兒、爾、耳[19])做韻尾時的音變為r[20]。 讀處於詞尾的「兒」字時,只保留捲舌的動作,與前一個音節融合成一個音節。在拼音中寫作r。
隔音符號
編輯a、o、e 開頭的音節連接在其他音節後面的時候要使用隔音符號(')。其中《方案》(1958)只要求在音節的界限發生混淆時使用:
- kù'ài(酷愛)
- Xī'ān(西安)
- Cháng'é(嫦娥)
但《方案》諸作者之前(林曦 1955)[21]、之後(周有光 1961)的文獻都認為,在不混淆的情況下也應該使用隔音符號:
- bēi'āi(悲哀)
- jiāo'ào(驕傲)
- dōng'ān(東安)
在《中國地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漢語地名部分)》(1984)中,也表述為「凡以a、o、e開頭的非第一音節,在a、o、e前用隔音符號隔開」[22]:
- Xī'ān(西安)
- Jiàn'ōu(建甌)
- Tiān'é(天峨)
2012年的《正字法》第6.1.12.1節也在沒有發生混淆的情況下使用了隔音符號:zǒng'éryánzhī (總而言之)。
正詞法
編輯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漢語拼音的正詞法由《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GB/T 16159-2012)給出。[23]
漢語拼音正詞法的基本原則和英語相似。詞語之間用空格分開,每句話開頭要大寫,專有名詞也要大寫。[23]
原則上漢語拼音以詞為基本單位進行拼寫(例如:幼兒→yòu'ér)。對於組合而成、表明整體概念的詞,分兩種情況:音節不超過三個的連寫(例如:維基娘→Wéijīniáng),不然應儘量分詞寫出:維基百科可以拆為Wéijī Bǎikē,但例如「中華民國」這作為一個整體的詞不可分割,寫作Zhōnghuámínguó。[23](§5)
漢語拼音正詞法也指定了一套分詞規則:[23](§6)
- 名詞和後面的方位詞分寫,但成詞者不拆開:[23](§6.1.1)
- 網路上→wǎnglù shàng
- 網上鄰居→wǎngshàng línjū
- 動詞和動態助詞「着」、「了」、「過」連寫。(§6.1.2.1)句末的「了」屬語氣助詞,不連。(§6.1.2.2)
- 破壞了→pòhuàile
- 這鍋子我背了→Zhè guōzi wǒ bēi le.
漢語拼音的首字母縮寫、大小寫、換行、標點使用和英語的相關規則相似:
- 首字母縮寫
- 單個詞者,取每個音節的首字母。維基→Wéijī→WJ
- 多個詞者,取每個單詞的首字母。新華字典→Xīnhuá Zìdiǎn→XZ
- 縮寫後可帶句號空格。W. J. , X. Z.
- 人名縮寫時保留姓氏。諸葛孔明→Zhūgě Kǒngmíng→Zhūgě K. M.。
- 大小寫
- 每句話的第一句要大寫。Měi jù huà de dì-yī jù yào dàxiě.
- 專有名詞,如「維基百科」,在每個詞的首字母大寫,或者全部大寫。Wéijī Bǎikē, WÉIJĪ BǍIKĒ.
字母詞讀音
編輯對於有漢語拼音首字母縮略而成的字母詞或代號,在實際運用中的讀音一般沒有統一規定的標準,可以選用以下的三種讀法常見讀法:
- 讀如原漢字讀音
- 讀如英文字母發音
- 讀如漢語拼音字母讀音,比較少見
但部分情況下,存在規範讀法。中國大陸旅客列車車次的讀法就是其中一例:
按規定,車次中的字母應讀作按照其所代表的漢字的讀音來讀,如「K388次」應讀作「快三百八十八次」,「L4000次」讀作「臨四〇〇〇次」,「G7001次」讀作「高七〇〇一次」等。
j、q、x等字母的來源
編輯此段落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
拼音中j、q、x的讀法跟大多數印歐語系語的字母讀法有所不同,使得沒有學習過漢語拼音的人大都無法正確發音。至於為何採上述三個字母,原因一半為了易於輸入,一半為了一致性。
在漢語和英語鍵盤上輸入ASCII以外的字母(即A-Z以外的所有字母,即英文字母)困難性較高,故拼音的一個設計原則是儘量避免使用帶副標(變音符號)的羅馬字母(如:á à ã ä â),這也是ü可以用u、v或yu代替的原因(某些情況下必須寫u)。既然拼音只可以使用A-Z,則其他音位編排了「b, p, m, f」後餘下的字母只有j、q、x。雖然可以採用複合字母ch, sh代表[tɕʰ]和[ɕ],但這會導致兩個問題:一、j ch sh 是一組,但j用一個字母而ch sh兩個字母導致拼音方案不整齊;二、到了zh ch sh的時候會導致衝突。
另外,漢語拼音中同一字母的同位異音其實根本就不少,在教學中也沒出現多少問題。
- j的發音與英語的j的發音較為接近,所以用j表示。
- q在絕大多數語言中發音為[k],與漢語發音不同。採用q的原因在於,讀q的團音字古代讀[k]或[kʰ],這種現象在一些南方漢語中還有保留,例如閩南語中「氣」,念做[kʰi˦˩],「棋」念做[ki˨˦]。另外在阿爾巴尼亞語裡q的發音近似漢語拼音q。
- 普通話的聲母[x]在漢語拼音中用字母h表示,比如「航」[xaŋ]拼音寫作hang。聲母為漢語拼音x的團音字古代讀[x],這種現象在一些南方漢語裡還有保留,如閩南語等南方語言裡,「下」念做[xa]。另外,普通話的聲母[ɕ]在漢語拼音中用字母x表示,在拉丁化新文字中xi表示,而巴斯克語和葡萄牙語中,x發音為[ʃ],較為接近[24],現代越南語字母中的x表示今音為[s],古音為[ɕ]的聲母。
功能
編輯漢語拼音對普及識字以及初等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它也為語源學漢語與其他語言的比較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此套拼音更規範於普通話的發音,系統地體現了普通話發音的規則。
由於漢語拼音是一種只書寫讀音的體系,無法取代漢字。用漢語拼音拼寫漢字的文章很難懂,因此,它不是一種正式的書寫方式,而是漢語的一種輔助工具。漢語拼音是漢語羅馬化的統一規範,用於漢字不方便或者無法使用的領域。
漢語拼音化
編輯由於漢字複雜,學習需時,並且不如英文輸入計算機般直接,熱衷漢語文字改革的愛好者為了發展出拉丁化的漢語拼音文字,正在漢語拼音方案的基礎上研究分詞連寫和分化定型同音詞等問題。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為在中國大陸實現所謂「一語雙文」而進行了一些研究。
自從1986年初廢除第二批簡化字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採用了以維持現狀,追求語言文字使用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為主的語言文字政策,放棄了「漢字拉丁化」的計劃。
拼音排檢法
編輯拼音排檢法根據《漢語拼音方案》所採用的「Aa,Bb,Cc,...,Zz」基本拉丁字母表的順序來排列漢語的單字和詞語,屬於國際通用的字母順序(alphabetical order)排檢法。 《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和《牛津英漢-漢英詞典》(Oxford Chinese Dictionary)等許多現代辭書正文都採用漢語拼音排檢法。
問題
編輯讀音
編輯- q、x所表示的音與大多數語言的讀音相差極大,非母語者容易誤讀。例如,英語q通常作/k/音,x通常用來表示詞中的/ks/音,在極少數以x開頭的詞彙讀/z/。雖然q、x所表示的音從歷史語言學的角度而言有一定道理(見上面「j、q、x的來源」一節),但對於不了解漢語的人而言,是很難懂的。
- 由於以濁音字母(b、d、g)表示不送氣清音,導致在學習有濁音的語言如閩南語、吳語、日語等時,教學中遇到不少困難,不少人受漢語拼音影響而無法正確發出濁音。
- 由於拼音儘量減省字母儘量達成能夠只用一個字母分別表示聲母、韻母、介音的效果,同一拼音字母出現在不同位置或不同的組合可能出現不同的發音,學習者發音時須將減省的發音還原而並非直覺的一字對一音[註 12],如「哥」和「給」中的e音素不同;j、q、x後的ü省去兩點與介音「-u-」有兩個音值而只用一個字母標不同;i有兩個音值「即」和「至」,均用i標導致很多非官話語言區的中年人讀不準;-ian、-üan(注意:-üan前接聲母時省去兩點,簡寫為-uan)中的a並不讀/a/而是/ɛ/,不少非官話語言區的中年人會將「遠」讀成/jwan/,增加了學習者的困難。[註 13]
電腦處理
編輯- ü 這一字母不便於用常用的美式鍵盤作電腦輸入,主流的漢語拼音輸入法中都以v代替輸入。英語中沒有這一字母,因此,帶有這一字母的漢語人名、地名轉寫為英語時,有時只好將兩點省去,寫為u,引起混淆,例如女媧被轉寫為Nuwa;或直接跟隨輸入法使用「v」代替,多見於名稱中含「綠」字的中國內地地鐵車站,英文站名均被轉寫為「Lv」。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發行電子護照以來,對人名中的「ü」都轉寫成「yu」,如呂姓一律作「Lyu」[11][25][註 14]。2011年10月發布國家標準GB/T 28039-2011《中國人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明文規定:「根據技術處理的特殊需要,必要的場合(如公民護照、對外文件和書刊等),大寫字母Ü可以用YU代替。例如: Lǚ Hépíng 拼寫為: LYU HEPING 呂和平」。另外一個類似的問題是字母ê,但該問題的嚴重性比ü要小得多,因為大部分ê在拼音中皆已省略為e而不造成混淆,比如ye,yue等的e其實都是ê(ㄝ)而並非e(ㄜ)。可以這樣省略的原因是普通話中並無yi+e(丨ㄜ),yu+e(ㄩㄜ)這樣的音節。而唯一可能出現混淆的是單獨出現ê的情況,因為普通話中同時存在ê(ㄝ)和e(ㄜ)這兩個音,實際上單獨的ê常常會改拼為ei,而ê常常完全不使用,比如絕大部分拼音輸入法無法輸入ê,若想輸入「誒」和「欸」等ê(ㄝ)讀音的漢字,則只能輸成「ei」。很多教材也不教該字母,aoe後面直接是iuü,而將ê完全無視。
- 沒有統一的軟件實施方案
對其他語言拼音的影響
編輯中國的少數民族語言(包括藏語拼音、新維文)、漢語方言的新創文字都受到漢語拼音的影響。
- 送氣清音和不送氣清音寫作p、t、k和b、d、g,如:藏語拼音、閩南方言拼音方案等。
- 漢語普通話中無濁塞音,因此遇到有濁塞音的語言,濁塞音要用雙寫字母,寫成bb、dd、gg,如:藏語拼音、閩南方言拼音方案等;另外一些拼音方案,濁塞音要在原不送氣清音後加上h,寫成bh、dh、gh,如:潮州話拼音方案等。
- 漢語普通話中無尖音,因此遇到有尖音的語言,尖音字「祭」、「妻」、「西」用zi、ci、si表示[tsi]、[tsʰi]、[si],「子」、「次」、「四」另用zy、cy、sy表示[tsɿ]、[tsʰɿ]、[sɿ],如:南京官話拼音方案。
- j、q、x所表示的音與漢語拼音的基本一致,如:藏語拼音、南京話拼音。
Unicode輸入碼位
編輯根據ISO 7098:2015《信息與文獻——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英語: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Chinese Romanization),漢語拼音所使用的四聲字符應當使用組合附加符號內的字符,而非使用注音符號使用的間距修飾字符,而組合後的常用帶調拼音字符因收錄於GB/T 2312與其後的GBK和GB 18030內,因此Unicode也收錄了漢語拼音內的常用帶調拼音字符。[26]
基於 GB/T 16159《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原則》,所有拼音都需要對應的大小寫字母以在句子開始時大寫,或者在代表專有名詞時使用[27]。
字母 | 陰平 | 陽平 | 上聲 | 去聲 | |
---|---|---|---|---|---|
組合附加符號 | ̄ (U+0304) | ́ (U+0301) | ̌ (U+030C) | ̀ (U+0300) | |
常用音節 | |||||
大寫 | A | Ā (U+0100) | Á (U+00C1) | Ǎ (U+01CD) | À (U+00C0) |
E | Ē (U+0112) | É (U+00C9) | Ě (U+011A) | È (U+00C8) | |
I | Ī (U+012A) | Í (U+00CD) | Ǐ (U+01CF) | Ì (U+00CC) | |
O | Ō (U+014C) | Ó (U+00D3) | Ǒ (U+01D1) | Ò (U+00D2) | |
U | Ū (U+016A) | Ú (U+00DA) | Ǔ (U+01D3) | Ù (U+00D9) | |
Ü (U+00DC) | Ǖ (U+01D5) | Ǘ (U+01D7) | Ǚ (U+01D9) | Ǜ (U+01DB) | |
小寫 | a | ā (U+0101) | á (U+00E1) | ǎ (U+01CE) | à (U+00E0) |
e | ē (U+0113) | é (U+00E9) | ě (U+011B) | è (U+00E8) | |
i | ī (U+012B) | í (U+00ED) | ǐ (U+01D0) | ì (U+00EC) | |
o | ō (U+014D) | ó (U+00F3) | ǒ (U+01D2) | ò (U+00F2) | |
u | ū (U+016B) | ú (U+00FA) | ǔ (U+01D4) | ù (U+00F9) | |
ü (U+00FC) | ǖ (U+01D6) | ǘ (U+01D8) | ǚ (U+01DA) | ǜ (U+01DC) | |
罕用音節 | |||||
大寫 | Ê (U+00CA) | Ê̄ (U+00CA U+0304) | Ế (U+1EBE) | Ê̌ (U+00CA U+030C) | Ề (U+1EC0) |
M | M̄ (U+004D U+0304) | Ḿ (U+1E3E) | M̌ (U+004D U+030C) | M̀ (U+004D U+0300) | |
N | N̄ (U+004E U+0304) | Ń (U+0143) | Ň (U+0147) | Ǹ (U+01F8) | |
小寫 | ê (U+00EA) | ê̄ (U+00EA U+0304) | ế (U+1EBF) | ê̌ (U+00EA U+030C) | ề (U+1EC1) |
m | m̄ (U+006D U+0304) | ḿ (U+1E3F) | m̌ (U+006D U+030C) | m̀ (U+006D U+0300) | |
n | n̄ (U+006E U+0304) | ń (U+0144) | ň (U+0148) | ǹ (U+01F9) | |
備註 |
另外,GBK於編碼時把「ḿ」與「ǹ」分別轉碼至私人使用區的U+E7C7 () 與U+E7C8 ()[28],導致一些國標字體如中易宋體也將這兩個音節映射進入私用區碼位,一些輸入法如RIME輸入法與搜狗拼音輸入法也在選擇ḿ與ǹ時輸出私用區字符,再加上GB 18030於編碼時將ḿ、ǹ的映射碼位對換,因此會有一些輸入法和字體文件根據不同文件的碼位定義而無法互相匹配,造成無法正確輸入、輸出這兩個音節。[26]
大寫 | 小寫 | 備註 | 示例[1] |
---|---|---|---|
Ĉ (U+0108) | ĉ (U+0109) | ch的簡略寫法 | 常可拼為ĉáŋ |
Ŝ (U+015C) | ŝ (U+015D) | sh的簡略寫法 | 傷可拼為ŝāŋ |
Ẑ (U+1E90) | ẑ (U+1E91) | zh的簡略寫法 | 張可拼為ẑāŋ |
Ŋ (U+014A) | ŋ (U+014B) | ng的簡略寫法 | 讓可拼為ràŋ,嗯可拼為ŋ̀ |
備註
|
漢語拼音內所使用的其他標點符號如下:
中文標點符號 | 拼音標點符號 | 使用方式 | 示例 |
---|---|---|---|
。(U+3002) | . (U+002E) | 標註句子結束。 | 你好。 Nǐ hǎo. |
,(U+FF0C)/、 (U+3001) | , (U+002C) | 表示句子停頓。 | 你,好嗎? Nǐ, hǎo ma? |
—— (U+2014 U+2014) | — (U+2014) | 表示話題或語氣的轉變,聲音的延長和解釋要說明的語句等。 | 樞紐部分──中央大廳 shūniǔ bùfèn—zhōngyāng dàtīng |
…… (U+2026 U+2026) | … (U+2026) | 標示原文省略。 | 我…… Wǒ… |
· (U+00B7) | 輕聲符號。 | 嗎 ·ma | |
- (U+002D) | 連接相關意義的字。 | 公關 gōng-guān | |
' (U+0027) | 分開音節。 | 西安 Xī'ān (與先 xiān區分) |
其他標點符號應當依照GB/T 15834的規定使用相對應的西文標點符號。
在教育界,某些字體會根據書寫習慣將字母a和g設計成單層ɑ/ɡ,而遵從GB/T 2312的字體一般都將帶調字母設計成單層a,可是卻將普通字母設計成雙層a,導致同字體內的設計不一。[26]統一碼(Unicode)並未提供官方區分單層a與單層g的獨立編碼,但因為國際音標(IPA)需要分開單層ɑ/ɡ與雙層a/g,因此在需要使用單層a/g的情況下可使用國際音標的ɑ/ɡ。部分國標標準(GB/T 5007.1–85, GB 18030)和擴展標準(如ISO-IR-165)所新增新增的漢語拼音字母亦包含以下定義的字符。[29]在日常使用時,毋需區分單層ɑ/ɡ與雙層a/g。
字母 | 單層字母代表符號 | 備註 |
---|---|---|
a | ɑ (U+0251) | 國際音標 /ɑ/ |
α (U+03B1) | 希臘字母阿拉法,不建議使用 | |
g | ɡ (U+0261) | 國際音標 /ɡ/ |
字母 | 陰平 | 陽平 | 上聲 | 去聲 |
---|---|---|---|---|
ɑ (U+03B1) | ᾱ (U+1FB1) | ά (U+1F71) | α̌ (U+03B1 U+030C) | ὰ (U+1F70) |
ɑ̄ (U+0251 U+0304) | ɑ́ (U+0251 U+0301) | ɑ̌ (U+0251 U+030C) | ɑ̀ (U+0251 U+0300) | |
備註 |
參見
編輯注釋
編輯- ^ 有特定目的的除外,例如派駐到港澳台地區或有其他目的等需要用到繁體字的場合,就需要學習粵拼、注音等特定拼音
- ^ "[ ]"內是國際音標,僅供參考。其中[i̯]、[u̯]、[y̯]也常常表示為[j]、[w]、[ɥ],每組前後兩者發音幾乎一模一樣,但在語言學上仍有細微的差異。
- ^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在2007年7月31日對網友的答覆,「《漢語拼音方案》於1958年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通過。方案中『o』和『uo』分別直音(用同音漢字擬音)為『喔』和『窩』。其實,『喔』有三個讀音,其中有兩個是用作嘆詞。在此,『喔』應讀為用作嘆詞的『ō』,而不應讀為用作『雞鳴;雞啼聲』的『wō』。」
- ^ 尚有爭議,也有學者認為是[ɐɚ]或[ɑɻ]或[ɤɻ],甚至是單獨的[ɚ]。
- ^ 一說原定為au/iau,但因手寫體易與an混淆而修改
- ^ 有時也讀作[əŋ]。
- ^ 如此簡省拼式實際上罕用。
- ^ 而ê基本不用,基本都併入e中,拼音輸入法中若想輸入ê對應的漢字,需要用ei代替。
- ^ 術語「層」(英語:storey),用在字體排印學
- ^ Unicode 未收此字元,要用組合字符 m̀ 顯示。
- ^ 其中數個是為編纂《漢語大字典》而需要額外補充;起初附錄於 GB 2312 之字模集,爾後收納於 GBK 及 GB 18030。
- ^ iu、ui、un等拼音方式也是省略後的結果,極端一點就會有注音符號的樣子,如miu音中複韻母只用一字母表示,但大部分其他複韻母省略的情況下卻會造成混淆而不會像注音符號般一個複韻母就編一個符號來表示。
- ^ 有人[誰?]認為這不是拼音的問題,而是一個語言學問題。「煙、遠」這兩個音節在傳統音韻學上一直認為與「安」押韻,在注音符號及其他羅馬化方案中,皆將「煙、遠」轉寫成ㄧㄢ、—ian、—üan。語言學上認為此處/ɛ/是/a/的一個音位變體,在轉寫時,可以寫原音位,而不寫其音位變體,因此,方案中寫作-ian、-üan是合理的。然而這個寫原音位而不寫變體的原則在漢語拼音中並不一致適用:j、q、x是團音「g基k欺h希」和尖音「z齎c妻s西」分別變體而來,比如郵政式拼音的北京Peking,清華 Tsinghua 都區分尖團而不寫變體,但是漢語拼音仍舊照注音符號寫變體,這是因為j,q,x來源於兩套聲母,而ian中的a來源於單一/ɛ/,情況不同。另外,注音符號中ㄨㄥ(翁)在聲母後變體為ong,漢語拼音還把轉寫變體獨立於原音位之外,實際上,中華民國政府1941年公佈的《中華新韻》已經將聲母後的ong和獨立韻母weng置於兩個不同韻部之下,漢語拼音將其分開來寫並非首創。可見得所謂語音轉寫原則仍然有很大的彈性。
- ^ 事實上,ü也是EASCII字符之一。按住ALT鍵並依次輸入數字鍵區數字2、5、2(大寫字母為2、2、0)可直接輸入該字符。
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Language Subtag Registry. IANA. [2024-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2).
- ^ 趙守輝. “汉语拼音”在新加坡的实践——历史与现状. 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 11 (5): 30–35. ISSN 1009-5101. CNKI BHDX201005008. NSSD 2000011654 .
- ^ 中文譯音使用原則 (民國97年). 維基文庫. 2008.
六、海外華語教學原則,除使用注音符號者外,涉及採用羅馬拼音者,以採用漢語拼音為原則。七、其他中文譯音,除國際通用或特定詞、約定俗成者(如我國歷史朝代、地名、傳統習俗及文化名詞)外,以漢語拼音為準。
- ^ 漢語拼音接軌中國?郝龍斌:國際認同 續執行. 中央社. 2009-02-21 [2012-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6) (中文(繁體)).
- ^ 存档副本. [2022-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17).
- ^ 《汉语拼音方案》研制历程及当代发展——兼谈普通话的推广. 《語文建設》. 2018, (7) [2023-08-29].
- ^ 王均主編. 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 北京: 當代中國出版社. 1995. ISBN 7-80092-297-9.
- ^ 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经过. 人文與社會. 2006-12-05 [2023-08-28] (中文).[失效連結]
- ^ 少数民族语地名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2-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关于用汉语拼音拼写台湾地名时.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 [2013-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2).
- ^ 11.0 11.1 國家技術監督有關部門. GB/T 28039-2011 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 (PDF). [2020-02-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1-02). (掃描件,文字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国家标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发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2-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 ^ 13.0 13.1 汪惠迪:新加坡与汉语拼音国际化. 聯合早報網. 2017-04-01.
- ^ 劉明華. 汉语拼音方案的O韵母与UO韵母之辨. 科學之友. 2008, (11): 126–127 [2018-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6).
- ^ 15.0 15.1 Tung, Bobby; Chen, Yijun; Liang, Hai; LIU, Eric Q.; Zhang, Aijie; Wu, Xiaoqian; Li, Angel; Ishida, Richard. Requirements for Chinese Text Layout. W3C. [18 March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9).
- ^ 厲致謙. 拉丁字母的故事. Type is Beautiful. 2009-04-17 [2017-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7).
- ^ Eric Q. LIU. The Type — Wǒ ài pīnyīn!. The Type. [2020-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1).
- ^ 王力. 汉语音韵. 北京: 中華書局. 2002. ISBN 9787101008319.
- ^ 汪德琪. 對規範兒化的爭議. 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7年第3期. pp. 58–60
- ^ 1958年 漢語拼音方案
- ^ 《漢語拼音基礎知識》林曦著 第35頁
- ^ 关于颁发《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的通知 (PDF). 1984-12-25 [2021-12-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2-11).
凡過去關於漢語地名的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定與此規則相矛盾的,均以此規則為準
- ^ 23.0 23.1 23.2 23.3 23.4 國家技術監督有關部門. GB/T 16159-2012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PDF). [2020-02-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2-06). (掃描件,文字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存档副本. [2011-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姓“吕”去办理护照 应该填LYU、LU 还是LV?. [2012-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7).
- ^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Eric Q. LIU. The Type — Wǒ ài pīnyīn!. The Type. [2020-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1).
- ^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GB/T 16159-2012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原则》 (PDF). 2012-06-29 [2018-02-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2-06).
- ^ 林卯. 自制像素字体7年后总算升了0.5版本:Ozla 5.5“Mendelev”(钔捷列夫). bangumi.tv. [2020-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6).
- ^ Lunde, Ken Roger. CJKV Information Processing 第二版. O'Reilly. 2008年十二月 [2022-05-05]. ISBN 978-0-596-51447-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9).
來源
編輯- 書籍
- 《漢英雙解新華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00年. ISBN 978-7-80103-198-3
外部連結
編輯- 拼音查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Wikia漢語拼音版
- ISO 7098:201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國際標準官方網站
- 漢語拼音方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存檔)
- 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
- 《萬能漢語拼音字母配置與生成法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漢語拼音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ISO7098-1991文獻工作—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
- 台灣的中文譯音使用原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漢語拼音是比較好的漢字羅馬化方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漢語拼音方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 Wǒ ài pīnyīn!(我愛拼音)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中文 (漢字) 轉換拼音系統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The Progress of Pinyin. CIA. [2019-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3)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