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地中海、中東及非洲戰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地中海、中東及非洲戰場是二戰期間的一個主要戰區。地中海和中東戰區幅員遼闊,海上、陸地和空中的戰役相互關聯,爭奪地中海、北非、東非、中東和南歐的控制權。戰鬥從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加入軸心國參戰一直持續到1945年5月2日意大利境內的所有軸心國部隊投降。但希臘內戰仍在繼續,英軍被派往希臘援助希臘政府。
地中海、中東及非洲戰場 | |||||||||
---|---|---|---|---|---|---|---|---|---|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 |||||||||
戰爭開始時的態勢 綠色:同盟國 橙色:軸心國 灰色:中立國 | |||||||||
| |||||||||
參戰方 | |||||||||
美國 (1942年至1945年) |
及其他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阿奇博爾德·韋維爾 |
貝尼托·墨索里尼 拉希德·阿里·蓋拉尼 禮薩汗 |
英國稱該戰區為地中海和中東戰區(由作戰地點和中東司令部的名稱得名),美國稱其為地中海戰區,德國的非正式官方稱為1939年至1941年的地中海、東南歐和北非。儘管戰區規模很大,但各種戰役並沒有被視為整齊分開的作戰區域,而是一個巨大、連續的戰區的一部分。
意大利王國的目標是建立一個新羅馬帝國,而盟軍的目標是維持現狀。意大利於1940年6月10日參戰,入侵法國並轟炸馬耳他,馬耳他被圍困兩年多。意大利軍隊隨後入侵希臘,但直到德軍介入,希臘和南斯拉夫才被占領。盟軍和軸心國軍隊在北非進行了反覆的戰鬥,而軸心國對中東的干預導致戰鬥蔓延到巴勒斯坦和伊拉克。德軍對早期的勝利充滿信心,計劃攻占中東,以期可能襲擊蘇聯南部邊境。1943年5月,馬格里布、埃及和突尼斯的毀滅性損失阻止了軸心國對北非的干涉。盟軍隨後入侵意大利,導致英國授權停戰,希臘內戰爆發。與同盟國結盟的意大利王國和北部意大利社會共和國之間開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意大利內戰,直到1945年5月2日卡塞塔投降協定。
地中海和中東戰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持續時間最長的地區,摧毀了意大利殖民帝國,嚴重削弱了德國,導致德軍被部署到非洲和意大利,德國的總損失(包括最終投降時被俘的師)超過200萬。意大利損失約17.7萬人,在各種戰役中又有幾十萬人被俘。英國的損失總計超過300000人死亡、受傷或被俘,而美國在該地區的總損失達130000人。
背景
編輯意大利
編輯20世紀20年代末,貝尼托·墨索里尼聲稱,意大利需要為其「人口過多」找到一個出路,幫助意大利擴張並符合其它國家的最佳利益。法西斯意大利對阿爾巴尼亞、達爾馬提亞、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馬其頓和希臘的大部分地區都有企圖,這些地區曾是羅馬帝國的一部分。意大利還尋求與奧地利、匈牙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建立保護國。隱蔽的動機是意大利成為地中海主導力量的原因,有能力挑戰法國或英國,並進入大西洋和印度洋。
1938年11月30日,墨索里尼在法西斯大委員會發表講話,目標是占領阿爾巴尼亞、突尼斯、科西嘉島、瑞士提契諾州和「瓦爾河以東的法國領土」。墨索里尼聲稱,意大利要求無爭議地進入海洋和航道,以確保國家主權。意大利是「地中海的囚徒」,必須打破英國和法國的控制鏈。科西嘉島、塞浦路斯、直布羅陀、馬耳他、蘇伊士和突尼斯需要被占領,埃及、法國、希臘、土耳其和英國必須接受挑戰。通過武裝征服,北非和東非的殖民地將被連接起來,這個「監獄」將被摧毀。意大利將能夠「通過蘇丹和埃塞俄比亞進軍印度洋,或通過法屬北非進軍大西洋」。1935年10月2日,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亞戰爭爆發,意大利軍隊入侵埃塞俄比亞。
墨索里尼稱讚這次征服是原料的新來源和移民的新地點,並推測可以在那裡組建一支本土軍隊來「幫助征服蘇丹」。「埃塞俄比亞戰役結束後,意大利開始干涉西班牙內戰」。1939年4月7日,意大利入侵阿爾巴尼亞,並在兩天內占領了該國。1939年5月,意大利在《鋼鐵條約》中正式與納粹德國結盟。
意大利的外交政策在法西斯時期經歷了兩個階段。1934年至1935年,墨索里尼一直遵循「溫和……負責任」的路線,在那之後,「活動和侵略不斷」。「在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之前,墨索里尼與法國達成了軍事協議,並與英國和法國組成了聯盟,以防止德國侵略歐洲。」埃塞俄比亞戰爭「暴露了墨索里尼的弱點,並創造了機會來實現他的帝國願景」。
英國
編輯在1937年的尼翁會議上,意大利和英國「不希望修改或看到修改地中海地區任何國家的主權,並同意阻止任何可能損害相互關係的活動。」意大利的外交和軍事行動並不認可這一協議。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後,北非的英國和意大利軍隊得到了增援。由於意大利的行動,1937年7月,英國決定「意大利現在不能被視為可靠的朋友」,並開始準備「更新地中海和紅海港口的防禦」。1938年,埃及成立了一個薄弱的裝甲師,英國進一步派遣了陸軍和空軍增援部隊。
隨着歐洲緊張局勢的加劇,1939年6月,英國在開羅成立了中東司令部(MEC),為地中海和中東戰區的英軍提供統一指揮。英軍的所有三個分支都被賦予了保衛該地區的同等責任。MEC的範圍包括亞丁、英屬索馬里蘭、塞浦路斯、埃及、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希臘、利比亞、巴勒斯坦、伊拉克、蘇丹、坦桑尼亞、外約旦、烏干達和波斯灣沿岸。如有必要,指揮權將延伸至高加索和印度洋。該司令部的目的是成為「印度的西部防禦堡壘」,保持英國對印度和遠東的供應線暢通,並使中東油田不落入軸心國之手。
在MEC成立後,它被命令與法國駐中東和非洲的軍隊協調,並與土耳其總參謀部和可能的希臘總參謀部聯絡。1939年10月19日,英國、法國和土耳其簽署了《互助條約》,英國軍隊被授權開始與土耳其總參謀部進行討論;1940年3月,又舉行了一次會議。在意大利占領阿爾巴尼亞一周內,法國和英國「宣布,如果希臘和羅馬尼亞的獨立受到威脅,如果希臘政府或羅馬尼亞政府認為抵抗至關重要,他們將盡其所能提供幫助。」
駐中東英軍被命令避免挑釁。波蘭戰敗後,軸心國從巴爾幹半島在中東和東地中海對英國發動進攻的威脅增加。1939年末,假設英國很快與意大利開戰,於是開始計劃在利比亞發動襲擊,以占領巴蒂亞和賈阿布,並在埃及開始準備,以容納更大的部隊。加強伊拉克軍隊的準備工作已經完成,巴勒斯坦安全部隊將減少到最低限度。駐東非英軍將研究擊敗意大利軍隊和支持當地起義,所有行動都是為了支持盟軍計劃從法屬索馬里發動的主要攻勢。駐蘇丹部隊還被要求考慮對利比亞南部的庫夫拉採取行動。
初期軍事行動
編輯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對法國和英國宣戰,第二天英國對意大利宣戰。意大利、法國和英國海軍開始了地中海的敵對行動。隨着6月11日意大利的第一次空襲,圍攻馬耳他的戰爭很快開始。在利比亞沙漠,英國皇家空軍襲擊了利比亞境內的意大利軍隊陣地。6月11日,西部沙漠戰役開始,英國發動了小規模襲擊,並在利比亞-埃及邊境進行巡邏。6月17日,卡普佐堡被占領。6月20日,就在法國戰役結束前,意大利入侵法國。六月,意大利對東非發動空襲,地面戰鬥直到七月才開始。
6月22日,法國與德國在簽署了第二次貢比涅停戰協定,6月24日,法意簽署停戰條約。意大利獲得了法國50公里的非軍事區。意大利占領了法國832平方公里的土地。1940年7月3日,英國皇家海軍在北非港口襲擊了法國艦隊,此前該艦隊拒絕駛往英國或法屬安的列斯,並拒絕遣散,這是阻止法國艦隊落入德國或意大利手中的一部分。
當意大利加入戰爭,沒有計劃入侵埃及,而法國仍然能夠抵抗。當法國投降時,墨索里尼指示將軍們準備進攻。8月10日,他指示意大利隨時準備與德國同時入侵英國。雖然將軍們認為他們沒有做好準備,但被命令在沒有任何實際目標的情況下向前推進。
9月9日,意大利空軍準備轟炸入侵埃及。四天後,意大利步兵向西迪巴拉尼發動進攻,然後在英軍主要陣地以西130公里的馬特魯港進行防禦。在東非,經過一些最初的進攻行動,英屬索馬里蘭戰役於8月份開始併吞並了殖民地。在越過阿爾巴尼亞邊境後,意大利軍隊於10月28日入侵希臘,開始了希意戰爭。希臘軍隊擊退了意大利的進攻,並於11月14日開始反攻,將意大利軍隊逼回阿爾巴尼亞。
英國皇家海軍在11月12日至13日的塔蘭托戰役中給意大利皇家海軍造成了重大挫折。在集結了足夠的兵力後,英軍向埃及的意大利軍隊發起反攻。羅盤行動迫使意大利人離開埃及,並在1941年2月摧毀了意大利第10集團軍。這次勝利之後,英軍在北非採取了防禦姿態,並在「光澤行動」中將大部分部隊重新部署到希臘,留下一支小部隊守衛着從羅盤行動中獲得的領土。今年3月,庫夫拉戰役結束時,意大利失去了位於利比亞東南部的沙漠綠洲庫夫拉。庫夫拉是連接意大利東部和北非的重要紐帶。
軸心國初期勝利
編輯北非
編輯在北非,意大利通過派遣裝甲師和機動師來應對第十集團軍的失敗。德國在向日葵行動派遣德意志非洲軍支援意大利,任務是阻止盟軍進一步將意大利驅逐出該地區。指揮官埃爾溫·隆美爾抓住了對手的弱點,沒有等到部隊完全集結,就迅速發動了進攻。1941年3月至4月,隆美爾擊敗了英國軍隊,迫使英軍撤退。
澳大利亞陸軍第9步兵師撤退到要塞港口圖卜魯格,剩餘的英國和英聯邦軍隊向東撤退160公里到利比亞-埃及邊境。軸心國的主力開始了托布魯克圍城戰,一小股德軍向東推進,奪回了羅盤行動中所有被占領領土,並向埃及挺進。到四月底,索勒姆已經淪陷,重要的哈爾法亞關口被占領。
東非
編輯在東非,英國於1941年2月對來自肯尼亞殖民地的意大利軍隊發動了反擊。登陸隨後在英屬索馬里和意屬埃塞俄比亞進行。意大利總督阿梅迪奧王子 (奧斯塔公爵)在5月18日被迫投降,實際上結束了戰役,允許埃塞俄比亞帝國在海爾·塞拉西一世的領導下重新建立。一些意大利駐軍繼續堅守,最後一批駐紮在貢德爾的意大利駐軍於1942年11月投降。直到1943年10月,一小隊意軍依然在埃塞俄比亞發動游擊戰。
巴爾幹
編輯在巴爾幹半島,希臘一直不願意讓英軍駐紮該國,因為英國不能提供足夠的力量來保證勝利。然而,在與阿爾巴尼亞境內的意大利軍隊的戰爭中,他們接受了英國皇家空軍的援助。當德國有可能進攻希臘時,四個英國師從北非調來增援希臘軍隊。1941年3月,英軍開始抵達,德軍開始進入保加利亞,表明了德國入侵希臘的意圖。
1941年4月,德國、意大利、匈牙利和保加利亞迅速對南斯拉夫展開了攻勢。他們在11天內占領了南斯拉夫,將其瓜分並成立附庸國:克羅地亞獨立國和塞爾維亞救國政府。1941年春,意大利建立了一個蒙特內哥羅軍政府,併吞並了達爾馬提亞海岸的大部分地區。由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組織起義很快爆發,起義由約瑟普·布羅茲·鐵托指揮。塞爾維亞準軍事運動的保皇主義切特尼克既與占領軍作戰,又與他們合作反對共產黨。游擊隊最終被盟軍承認為唯一的抵抗運動。在蘇聯和西方同盟國的幫助下,共產主義游擊隊成為一支強大的戰鬥力量,成功解放了南斯拉夫。
1940年10月28日意大利入侵希臘後,希臘在英國空軍和物資的支持下,擊退了意大利最初的進攻,並於1941年3月發起反擊。意大利入侵被稱為「希意戰爭」。4月6日,德國開始入侵希臘,即「瑪麗塔行動」,希臘軍隊的大部分都在希臘與阿爾巴尼亞的邊境上,當時阿爾巴尼亞被意大利占領,意大利軍隊就是阿爾巴尼亞從進攻希臘。
德軍從保加利亞入侵,開闢第二戰場。希臘得到了來自英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隊的小規模增援,以應對德軍進攻。希臘軍隊發現自己在對抗意大利和德國軍隊的努力中寡不敵眾。結果,梅塔克薩斯防線沒有得到足夠的部隊增援,很快就被德國占領,德國在阿爾巴尼亞邊境從側翼包抄了希臘部隊,迫使他們投降。英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軍隊不堪重負,被迫撤退。
在穿過南斯拉夫東南部之後,德軍得以轉向盟軍側翼,切斷了希臘在該國東部的部隊。在馬其頓中部的希臘軍隊被英聯邦軍隊孤立,英聯邦軍隊試圖穩定前線,德軍隨後落在希臘主力軍隊的後方,面對馬其頓的意大利軍隊。由於希臘大部分軍隊在阿爾巴尼亞北部前線與意大利人交戰,德軍進入希臘變得更加容易。
希臘被迫投降,月底結束了抵抗。英軍放棄了大部分裝備,撤退到克里特島。從5月20日起,儘管遭受重大傷亡,德軍仍然使用空降部隊攻擊該島,以確保空中橋頭堡的安全。然後他們派遣了更多部隊,並在6月1日之前占領了該島的其餘部分。隨着克里特島戰役的勝利,德國已經占領了歐洲南翼,並把注意力轉向了蘇聯。
希特勒後來將入侵蘇聯的失敗歸咎於墨索里尼征服希臘的失敗。安德烈亞斯·希爾格魯貝爾指責希特勒試圖將國家戰敗的責任從自己身上轉移到盟友意大利身上。然而,希臘戰役對軸心國在北非戰場的努力產生了嚴重的後果。武官林特倫強調,從德國的角度來看,沒有占領馬耳他是一個戰略錯誤。
中東
編輯伊拉克
編輯當意大利加入戰爭時,伊拉克並沒有像德國那樣斷絕外交關係。意大利駐巴格達使館成為軸心國宣傳反英情緒的中心,並得到了英國任命的耶路撒冷大穆夫提阿明·侯賽尼幫助。侯賽尼在戰爭爆發前不久脫離了英屬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後來在巴格達獲得庇護。1941年1月,拉希德·阿里辭去伊拉克總理職務,塔哈·哈希米取而代之,伊拉克出現了政治危機,內戰迫在眉睫。3月31日,伊拉克攝政王阿布杜勒·伊拉王子得知有人密謀逮捕他,於是逃離巴格達前往英國皇家空軍哈巴尼亞基地,並從那裡飛往巴士拉,在昆蟲級炮艇上避難。
4月1日,拉希德·阿里與四名高級軍官通過政變奪取政權,拉希德·阿里宣布自己是「國防政府」的首領,黃金廣場罷免了哈希米,恢復了拉希德·阿里的權力。阿里沒有推翻君主制,而是任命國王費薩爾二世謝里夫·沙拉夫為新攝政王。「國防政府」的領導人開始逮捕許多親英國公民和政治家,但許多人通過外約旦的安曼逃脫。新政權計劃拒絕向英國作出進一步讓步,與意大利保持外交聯繫並驅逐親英政治家。新政府認為英國軟弱無力,並認為英國將會與自己進行談判,而不論其合法性。4月17日,拉希德·阿里代表「國防政府」請求德國在與英國開戰時提供軍事援助。阿里試圖限制英國-伊拉克同盟條約第5條所保障的英國權利,當時他堅持要求新抵達的英國軍隊迅速通過伊拉克運往巴勒斯坦。
在政變之前,拉希德·阿里的支持者被告知,德國將承認伊拉克從英國獨立。還討論了為支持伊拉克和與英國作戰的其它阿拉伯派別提供軍事援助。5月3日,德國外交部長約阿希姆·馮·里賓特洛甫說服阿道夫·希特勒秘密將弗里茨·格羅巴博士送回伊拉克,並率領外交使團支持拉希德·阿里政權,但英國很快通過截獲的意大利外交情報獲悉了德國的安排。5月6日,根據《巴黎議定書》,德國與維希法國達成協議,從敘利亞的法國託管地的庫存中釋放包括飛機在內的戰爭物資,並將其運往伊拉克。法國還同意允許其它武器和物資通行,並將敘利亞北部的幾個空軍基地借給德國,將德國飛機運往伊拉克。從5月9日到月底,大約100架德國和20架意大利飛機降落在敘利亞機場。
4月30日,伊拉克軍隊包圍了英國皇家空軍基地,該基地沒有作戰飛機,但皇家空軍將訓練員轉為一個步兵營。德國和意大利空軍支援了伊拉克軍隊,英國的增援部隊從約旦和印度被派往伊拉克。規模較大但訓練不足的伊拉克軍隊被擊敗,巴格達和摩蘇爾被占領。阿里和他的支持者逃離伊拉克,簽署了停戰協議,恢復了伊拉克王國費薩爾二世和親英政府的君主制。叛亂失敗後,德國和意大利試圖在伊拉克鞏固軸心國地位的努力失敗,英國與維希法國的關係惡化,最終演變成敘利亞-黎巴嫩戰役。
出口行動
編輯在出口行動中,澳大利亞、自由法國、英國和印度軍隊於1941年6月8日從南部的巴勒斯坦入侵敘利亞和黎巴嫩。法國維希政府展開防禦,但盟軍的裝備和數量壓倒了法國守軍。6月底和7月初,伊拉克軍隊從伊拉克向敘利亞北部和中部發動了更多的襲擊。到7月8日,敘利亞東北部已被占領,伊拉克軍隊沿幼發拉底河向阿勒頗挺進,阿勒頗是維希法國軍隊的後方,保衛貝魯特不被進攻。停戰談判於7月11日開始,7月14日簽署。
伊朗
編輯德國入侵蘇聯後不久,盟軍向蘇聯提供的物資通過北角 (挪威)運往摩爾曼斯克和阿爾漢格爾斯克,但船隻數量有限,護航船隊容易受到德國空襲和潛艇的攻擊。供應物資也通過懸掛蘇聯國旗的船隻從美國太平洋港口運往符拉迪沃斯托克,盟軍希望通過伊朗開闢另一條供應路線。雖然政府保持中立,但盟國普遍認為沙阿親德。在伊朗國王拒絕開放伊朗作為蘇聯戰爭物資的補給線之後,盟國於1941年8月入侵並占領了伊朗。沙阿曾敦促他的軍隊不要抵抗入侵但被罷免,他年幼的兒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被推上王位,成為盟軍控制的傀儡政府首腦。伊朗的油田得到了保護,建立了蘇聯的物資供應線並維持到戰爭結束。
巴勒斯坦
編輯阿特拉斯行動由德國武裝黨衛隊的一個特別突擊隊執行,於1944年10月進行。5名士兵,其中3人以前是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的坦普勒教派成員,2名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是耶路撒冷大穆夫提阿明·侯賽尼的密切合作者。阿特拉斯的目標是在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建立一個情報收集基地,向德國發送情報,並用黃金收買反英巴勒斯坦人,招募並向他們提供武器。最終計劃失敗,行動沒有取得任何有意義的成果。三人在登陸幾天後被外約旦邊防部隊逮捕。一名德軍指揮官於1946年被俘,另一名指揮官哈桑·薩拉馬成功逃脫。
猛獁行動
編輯1943年,一小隊德國特工空降到伊拉克庫爾德斯坦,目的是秘密破壞基爾庫克油田,並在當地庫爾德人的幫助下建立一個反英基地,庫爾德人正在尋求建立一個獨立的庫爾德斯坦。納粹突擊隊在距目標300公里的地方登陸,但丟失了武器。他們很快被英國逮捕,並被視為間諜面臨死刑,但他們在二戰結束幾年後被釋放。戈特弗里德·穆勒是一名德軍空降兵,他後來寫了一本書並出版,描述了他在庫爾德斯坦的經歷,書名為《燃燒的東方》 ,1959年在德國出版。
直布羅陀和馬耳他
編輯直布羅陀是地中海的入口,自18世紀以來一直是英國的堡壘。該領土提供了一個防禦嚴密的港口,船隻可以經過這裡在大西洋和地中海航行。H部隊(海軍中將詹姆斯·薩默維爾)駐紮在直布羅陀,其任務是保持海上優勢,並為往返馬耳他的船隊提供護航。馬耳他距離西西里島97公里,是意大利軍隊的首批目標之一,馬耳他的防空系統由六架過時的格鬥士戰鬥機組成。在意大利第一次空襲後,馬耳他依然可以防禦,7月初,角鬥士隊得到了12架颶風戰鬥機的增援。
1941年9月,納粹德國海軍在希臘薩拉米斯島的一個基地建立了第23艘U型潛艇Flotilla號,開始在地中海作戰。這支船隊將在馬耳他和托布魯克對抗英國向盟軍提供補給的車隊。12月7日,第23艦隊的控制權從克內維爾移交給意大利南方總司令阿爾貝特·凱塞林元帥。隨着更多的U型潛艇被派往地中海,德國海軍在意大利北部的波拉和拉斯佩齊亞建立了更多的基地。
轟炸和海軍封鎖導致糧食和商品短缺,並對居民實行定量配給。納粹德國空軍在地中海的增援部隊加入了轟炸,但在1942年初的一段時間,英軍共交付了61架噴火戰鬥機,這大大改善了防禦形勢,但食物、彈藥和燃料仍然短缺。轟炸間歇期的補給使馬耳他得以保留,但許多船隻受損嚴重無法離開。該島的防禦確保了盟軍在控制地中海的戰鬥中占據優勢,隨着駐軍從激烈的轟炸中恢復過來,飛機、潛艇和輕型水面艦艇恢復了對軸心國補給艦的攻擊,導致軸心國駐利比亞部隊的燃料和補給短缺。
盟軍反攻
編輯北非
編輯1941年,英國發動了幾次攻勢,擊退了北非的軸心國軍隊。簡短行動和戰斧行動都失敗了,但第三次更大規模的十字軍行動在年底發起。從1941年12月到1942年初,盟軍將意大利和德國軍隊推回至利比亞,大致達到了指南針行動的推進範圍。德軍利用盟軍陣地進行反擊,將盟軍擊退到托布魯克以西的加扎拉。軸心國軍隊率先出擊,並在加查拉戰役中大敗盟軍。潰敗的盟軍撤退到埃及,並在阿拉曼穩住了陣線。
第一次阿拉曼戰役阻止了軸心國向埃及推進,英軍於10月發起進攻。第二次阿拉曼戰役是北非戰場的轉折點。它結束了軸心國對埃及、蘇伊士運河、中東和波斯油田的威脅。當第八軍團向西推進穿過沙漠,占領利比亞時,德軍占領了法國南部,並在突尼斯登陸。11月8日,盟軍發起了火炬行動,在法屬北非登陸。1942年12月,經過英國101天的封鎖,法屬索馬里蘭落入盟軍手中。
美國介入
編輯1941年12月7日日本襲擊珍珠港後,美國加入了戰爭。1942年11月8日,美軍在北非參與了火炬行動,行動「將地中海從英國轉變為盟軍戰區」,「事實證明,在地中海的軍事行動遠比預期成功。」
盟軍被置於參戰盟軍司令部最高指揮官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將軍的指揮下。在突尼斯戰役中,軸心國軍隊被盟軍包圍,但軸心國軍隊通過防禦行動,特別是凱賽林隘口戰役和馬雷斯線戰役的臨時防禦成功推遲了盟軍前進。在粉碎軸心國軍隊在馬雷斯線上的防禦後,盟軍將軸心國軍隊擠到突尼斯周圍的一個口袋。非洲戰場於1943年5月13日結束,24萬軸心國軍隊無條件投降,成為戰俘。
南歐
編輯意大利戰役和意大利內戰
編輯北非盟軍勝利後,於1943年7月10日入侵意大利西西里島,使用兩棲戰和空降登陸。德軍無法阻止盟軍對西西里島的占領,但在盟軍進入梅西納之前,德軍撤離了大部分軍隊。1943年7月25日,意大利新政府廢黜了墨索里尼,隨後墨索里尼被逮捕。新政府宣布繼續戰爭,但與同盟國開始了秘密談判。
入侵意大利始於1943年9月3日,英國第八軍團在「貝敦行動」登陸意大利。意大利政府當天簽署投降書,並相信他們將有時間為德國可能的軍事干預做準備。盟軍於9月8日宣布卡西比爾停戰協定,德軍實施了占領意大利半島的計劃。9月9日,美國和英國第五軍團在「雪崩行動」中於薩萊諾登陸,更多的英國空降部隊在「打鬧行動」中在塔蘭托登陸。從西西里島撤退出來的德軍重新集結應對盟軍進攻,同時更多的德軍進入羅馬,占領意大利中部和北部,並解除意大利軍隊的武裝。
德國無法阻止意大利艦隊駛往馬耳他,羅馬戰艦於9月9日被德國空軍擊沉。在歐洲南部和地中海的被占領地區,德軍迅速解除了意大利軍隊的武裝,並鎮壓了南斯拉夫、法國南部和希臘的任何抵抗運動。9月16日,由奧托·斯科爾茲內率領的一支德國空降部隊從關押墨索里尼的山區度假勝地營救了他。隨後,以墨索里尼為首的傀儡政府在意大利北部成立意大利社會共和國,作為前法西斯政府的繼承國。
意大利聯合交戰陸軍為了與墨索里尼及其德國傀儡政府作戰而建立的,並肩作戰的還有意大利抵抗運動,而其他意大利軍隊則繼續在國家共和軍中與德軍並肩作戰,這一時期被稱為意大利內戰。儘管挪威、荷蘭和法國等歐洲國家也有納粹德國扶持的傀儡政府,但國家內部武裝對抗在意大利最為激烈。1965年,法西斯政治家和歷史學家喬治·皮薩諾在他的著作中首次使用了「內戰」的定義,而克勞迪奧·帕沃內的著作《內戰》則首次使用了「內戰」的定義。1991年出版的《關於抵抗的道德的歷史論文》使得「意大利內戰」一詞被意大利和國際史學界更頻繁地使用。
由於意大利戰役仍在繼續,崎嶇的地形阻礙了軍隊行動,所以盟軍在戰爭最後一年繼續向北推進。1943年底,德國準備的防線——冬季防線(部分被稱為古斯塔夫防線)是盟軍的主要障礙。鵝卵石行動的目標是在防線後面的安齊奧進行兩棲攻擊,但沒有達到預期效果。1944年春,卡西諾山戰役的正面進攻最終突破了防線,羅馬於6月被攻占。
隨着意大利的淪陷,諾曼底登陸(1944年6月6日)在西線開始了霸王行動,蘇聯紅軍在東線取得了勝利,意大利戰役對雙方來說變得次要。直到1945年的葡萄彈行動,羅馬北部的哥德防線才被打破。從1944年到戰爭結束,意大利陣線由多國盟軍組成,包括美國人(包括種族隔離的非洲人和日裔美國人)、巴西人、英國人、加拿大人、捷克人、法國人、希臘人、反法西斯的意大利人、新西蘭第二師、波蘭人、南非人和羅得西亞人,以及大英帝國和法蘭西帝國的成員,包括阿爾及利亞第三步兵師、廓爾喀人、印第安人、摩洛哥人和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5月1日,黨衛軍卡爾·沃爾夫將軍和德國第10軍的總司令海因里希·馮·菲廷霍夫將軍在日出行動(與盟軍進行了長時間的秘密談判)後,於1945年5月2日命令駐意大利德軍向盟軍無條件投降。
多德卡尼斯群島戰役
編輯1943年9月初意大利投降後,軸心國和同盟國開始搶占意大利多德卡尼斯群島。群島主要島嶼很快被德軍占領了,但英軍在九月中旬就在大多數島嶼上建立了駐軍。但德國的空中優勢、戰術能力以及盟軍增援部隊的缺失,使盟軍的努力付之東流。包括傘兵和勃蘭登堡部隊在內的德軍發動了一場反攻,在10月初的兩天內攻占了科斯島。馬斯切爾巴上將指揮的意大利部隊對萊羅斯島發動了為期50天的大規模空襲,他們在英國支援部隊登陸之前抵抗了德軍的空襲,英國支援部隊於11月12日在海上和空中登陸,四天後投降。其餘英國駐軍隨後被疏散到中東。
入侵法國南部
編輯1944年8月15日,為了協助盟軍在諾曼底的行動,盟軍發動了龍騎兵行動——入侵土倫和戛納之間的法國南部。盟軍迅速衝出灘頭陣地,向北部和東部分散,與正在衝出諾曼底灘頭陣地的美國第十二集團軍匯合。9月初,盟軍遠征部隊最高司令部從AFHQ轉移到SHAEF,美國第六軍團從地中海戰區轉移到歐洲戰區,成為西線三個盟軍集團之一。
戰後衝突
編輯里斯
編輯1945年5月1日,南斯拉夫第四軍和斯洛文尼亞第九軍團占領了城市里斯。德軍向盟軍投降,盟軍於第二天進入該市。幾天後,南斯拉夫人被迫離開該城市。[1]
希臘
編輯1944年10月,隨着德國的撤離,盟軍被派往希臘。盟軍在希臘遭到了民族解放陣線 (希臘)——希臘人民解放軍等希臘抵抗運動的襲擊,導致了1944年12月雅典衝突,標誌着希臘內戰的開始。[2]
敘利亞
編輯在敘利亞,隨着法國持續占領黎凡特,至1945年5月,全國性的抗議正在蔓延。法軍隨後試圖鎮壓抗議,但由於擔心嚴重傷亡,丘吉爾對法國的鎮壓表示反對。被戴高樂駁回後,他命令駐紮在約旦的英軍進入敘利亞,並且在必要時向法軍開火。一場危機開始了,英軍隨後到達了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而法軍則被監視和限制在軍營里。隨着政治壓力的增加,法軍下令停火併於第二年從敘利亞撤軍。[3]
巴勒斯坦
編輯巴勒斯坦的英國殖民統治面臨着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之間的跨種族暴力。隨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和聯合國分治計劃,一場涉及巴勒斯坦人和猶太人的內戰爆發了,即1947-1948年巴勒斯坦託管地內戰,內戰一直持續到1948年5月英國撤離,隨後導致了鄰國的介入並引發了1948年阿拉伯-以色列戰爭。
參見
編輯注釋
編輯- ^ Sturgeon, pp. 304–305
- ^ Sturgeson, pp. 274–275
- ^ Hadden, Briton; Luce, Henry Robinson. Time. Time, Volume 45. Time Incorporated. 1945 (英語).
參考文獻
編輯- Douglas Porch, 2004, The Path to Victory: The Mediterranean Theater in World War II.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ISBN 0-37420-518-3)
- Ready, J. Lee. Forgotten Allies: The European Theatre, Volume I. McFarland & Company. 1985. ISBN 978-0899501291.
- Ready, J. Lee. Forgotten Allies: The Military Contribution of the Colonies, Exiled Governments and Lesser Powers to the Allied Victory in World War II. McFarland & Company. 1985. ISBN 978-089950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