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島
廈門島,別稱鷺島,舊稱嘉禾嶼,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實控區域的第三大島嶼,位於福建省東南端廈門灣內,與大、小金門島毗鄰。島上高點在雲頂岩,海拔339.6米,島嶼面積134.835平方公里,南北長約13.7公里,東西寬約12.5公里,面積134.835平方公里,海岸線長約66.3公里,上有廈門市思明區和湖裏區兩個行政區,島內人口兩百餘萬。
廈門島 | |
---|---|
綽號:鷺島 | |
自然地理 | |
坐標 | 24°29′36″N 118°08′11″E / 24.4932°N 118.1363°E |
所處海域 | 中國福建省廈門市廈門灣 |
周圍水域 | 臺灣海峽、篔簹湖、五緣灣 |
總面積 | 134.835平方公里(52.060平方哩) |
長度 | 13.7公里(8.51哩) |
寬度 | 12.5公里(7.77哩) |
岸線長度 | 66.3公里(41.2哩) |
最高海拔 | 339.6米(1114.2呎) |
最高點 | 洪濟山雲頂岩 |
管轄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
省 | 福建省 |
市 | 廈門市 |
區 | 思明區、湖裏區 |
居民 | |
人口 | 211萬(2020) |
語言 | 漢語(閩南語廈門話、普通話) |
族群 | 漢族閩南民系 |
其他資料 | |
時區 |
廈門島上交通發達,有高崎國際機場、鷹廈鐵路、亦有巴士、地鐵系統。島內道路交錯縱橫,島上最早於1953年修通與大陸相連的高集海堤,是島上最早與大陸連接的陸路通道,但在2009年海堤改造前也一度使廈門島成為半島。島上有多處旅遊景點,如萬石山、南普陀寺、廈門大學、中山路、沙坡尾、迴旋處路等。島周邊海洋資源豐富,海域內的文昌魚和中華白海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歷史
編輯廈門附近最早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活動[1],至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有先民登島,使用石斧、石錛、石鏃等原始工具於島上生活[2]:1-20。
晉朝太康三年(282年)廈門島屬同安縣管轄,後併入晉安縣;隋朝屬南安縣大同場;唐朝中葉廈門島被成為「新城」,於長興四年(933年)大同場升格為同安縣,廈門島屬同安縣[2]:1-20;宋朝島上因產上乘禾稻稱「嘉禾里」,島嶼名「嘉禾嶼」[3]。
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起,周德興奉命於廈門島的西南端修築城池,並移永寧衛的中、左千戶所之士兵進駐,設置中左守禦千戶所,隸屬永寧衛同安縣。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城池落成。[2]:1-20
南明永曆九年(1655年),鄭成功改中左所為思明州,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在鄭成功家族的經略下,廈門島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之一。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軍佔領廈門島,並指派一總兵率兵駐紮島上,清朝稱島嶼為「廈門島」[4];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東征台灣。鄭克塽投降後,清廷取消海禁,在廈門島設立閩海關廈門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設立台廈道,管轄廈門和台灣部分地區;雍正五年(1727年),清廷徙興泉道道治於廈門島,雍正十二年(1734年),興泉道更名為興泉永道,管轄興化府、泉州府與永春直隸州。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廈門又被列為條約中5處通商口岸之一。[2]:1-20[5]:160
辛亥革命後,廈門島屬於福建軍政府廈門分府管轄。1912年4月,經福建軍政府議決,廈門島自同安縣獨立,改設思明縣縣治。次年,民國政府改設興泉永道為南路道(1914年更名廈門道),1928年廢道後,廈門島由福建省直屬,1935年正式設立廈門市。[6]:28抗日戰爭期間廈門島一度被日本侵佔,期間稱廈門為特別市,設東、南、西、北共4個行政管理區;1945年日本投降後廈門光復,島上設廈西、廈南、廈港、禾山共4區。[5]:160-161
1949年10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廈門島。同年10月21日,廈門市人民政府成立,島上設思明、開元、禾山、廈港4區。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於島西部設立廈門經濟特區,面積2.5平方公里,1984年3月擴大至全島和鼓浪嶼,廈門島上有廈門的商業和政治中心。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調整島上區劃,設思明、開元、湖里共3區;2005年再次調整,合併思明、開元區和鼓浪嶼至思明區,湖裏區不變,島外亦有集美、海滄、同安、翔安等區。[5]:160-161
鷺島得名
編輯廈門島亦別稱「鷺島」,宋《嘉禾風物誌》云:「銀城,鷺島民物富庶,山海雄奇」,此稱謂於宋朝起就有出現,在明朝「鷺島」則更加廣泛地用於代指廈門島。[7]關於鷺島得名,因廈門島周邊島嶼如猴嶼、象嶼、鳳嶼多源自島的形狀或島上多棲息的動物,主要有「島形說」「鷺鳥說」2個說法:[8]
- 島形說:《廈門志》記載明朝詩人池顯方攀登廈門島最高山洪濟山後作《冬遊洪濟山》,其中云:「洲形果小如飛鷺」,廈門文史專家彭一萬認為起可能是「鷺島」較早的詞源記載,另《廈門市志》余稿部分中《廈門形勢》也述:「(廈門島)初如桃形,稍後填蝕,因而變態如鷺形,故有鷺島、鷺門、鷺江等稱」[8];但針對此觀點,南京大學畢業從事地球科學的科技工作者葉清老人認為,古代廈門島的形貌不可判定,只有復原廈門島古代樣貌此觀點才可能有意義[9]。
- 鷺鳥說:《廈門志》也曾記載廈門的民間認為廈門島是白鷺棲息的地方,因此民眾常用「鷺島」稱之,島上也曾有「白鷺銜嘉禾」的傳說;1958年編印的《廈門地名從譚》書中《鷺島與鷺》一文中寫道:「我們從前人記載和傳說中了解,往日廈門白鷺很多倒是事實……早時廈門城內的提督衙、中府衙和小走馬路的榕林里,株株榕樹都有白鷺棲息着……」,廈門博物館原館長、廈門文史專家龔潔也因此認為「鷺島」與島上白鷺多有關。[8]
不過以上2種此說法也被廈門文博研究員何丙仲否認,他認為此名同周邊島嶼是老百姓為了加強記憶,用見到過的或者想像中的動物來命名,但不是象形,也非島上白鷺多。[7]
地理
編輯廈門島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東南部九龍江出海口廈門灣內,北臨同安灣,西側為廈門西港,西南處為九龍江入海口,東側為廈門東側水道,北接潯江。島嶼略呈菱形,長約13.5公里,寬約12.5公里,面積134.835平方公里,海岸線長約66.3公里,是福建省第四大島嶼。[10][5]:159
廈門島主要有仙岳山、東坪山兩個山脈[11],最高點在洪濟山雲頂岩,海拔339.6米,其名稱與廈門市最高點同安區的雲頂山(海拔1175.2米)相同,高度與島內最高樓廈門國際中心高度(高339.88米)相近[6]:195, 234[12]。
島嶼原有兩個海灣,分別是島西南的篔簹港和島東北的鍾宅灣:1971年圍海造陸,將篔簹港填為水面面積約為1.7平方公里的篔簹湖,以湖中路為界分為內外2湖;鍾宅灣後改名為五緣灣。[6]:52, 195, 217, 298-299[13]
廈門島西南側與鼓浪嶼之間的水道稱為鷺江,長約3.5公里,寬0.4至0.8公里,水深7至25米;東側與金門之間的水道成為廈門東側水道,長約17公里,深水區水道寬0.4至2公里之間,水深淺不等,最深處約32米。[6]:234
地質
編輯廈門島出露岩層分佈最廣者為第四系,面積995平方公里,分佈於島嶼四周低洼地帶和中北部的台地,有末分的殘積層、更新統沖洪積層、全新統沖洪積層、全新統海積層共4個地層單位,另於老市區西端和篔簹湖地區有人工堆積層;其次為侏羅系,主要分佈於島中部的仙岳山、狐尾山,零星分佈於島上的薛嶺、香山等,整體呈北東偏東方向,主要分為侏羅系下統梨山組和上統南園組。島內岩漿活動主要為燕山期岩漿活動,先噴發,後侵入,島上火成岩分為火山岩、次火山岩、岩漿岩,其中岩漿岩主要分為廈門岩體、殿前岩體和仙岳山岩體。[5]:259-261, 265
廈門島構造以斷裂結構為主,四周斷裂方向不同,有仙岳山、篔簹湖、東坪山、曾厝山、虎仔山、鍾宅(推測)等北東向斷裂組,濠頭、赤坡山、雲頂、文灶-上里水庫等北西向斷裂組,亦在磨心山、高劉山一帶有近南北向斷層;此外廈門島東南部花崗岩中推測存在一個隱伏曾厝垵複式背斜褶皺,但被燕山晚期岩體佔據,地表面貌不清。島嶼地殼整體較穩定。[5]:262-263[2]:122
地貌
編輯廈門島地處閩粵沿海丘陵北段,1955年9月高集海堤建成後與大陸連接而形成陸連島(半島),2009年末起對高集海堤進行了改造,中部約800米長的海堤被炸開後恢復到全島狀態[6]:251[14];島嶼西南高,多山地和丘陵,東北低,為台地,地貌分層明顯,島南部有最高峰海拔339.6米的雲頂岩,中部為海拔200米以上丘陵,向北至濱海為海拔10米以下的鐘宅-篔簹港(湖)斷陷平原和海灣區,有眾多海蝕台地。[5]:267-268
廈門島海岸線長約66.3公里,有台地土崖泥沙質、小型岬灣砂質、港灣淤泥質多種地貌,海岸線以人工海岸為主,佔比98.9%,其餘僅有0.7公里長基岩海岸分佈於島東南岬角突出部分,且較為零散,包括胡里山、白石山、石胄山、香山角、五通頭等,均砌護岸。[5]:269-270[2]:128
潮間帶
編輯廈門島潮間帶主要分沙灘、砂石灘、岩石灘、淤泥灘。淤泥灘分佈面積最大,總面積15.51平方公里,主要於島北側和東北側,寬度1公里以上;沙灘4.38平方公里,主要於島南側和東南側;岩石灘0.65平方公里,於東側零星分佈;砂石灘0.16平方公里,位於東北側。[5]:271
氣候
編輯廈門島緊貼大陸邊緣,東南側面海洋,西北側靠大陸,在北回歸線以北約1°,屬於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是亞熱帶中的最南帶,受台灣海峽海洋的影響較為顯著。[2]:141
廈門島夏季長,但無酷暑,秋春相連,無冬季,全年幾乎無霜期,氣溫變化不顯著,但秋溫略高於春溫;廈門島春夏多鋒面雨,夏秋則為雷雨,伴颱風,雨日日照不長,乾濕變化較柔和;島上全年多風,風力較大,冬季偏北、乾冷,夏季偏南、暖濕,盛夏的午後至午夜,海風可使暑氣消減。[2]:141
1981–2010年間廈門市的平均氣象數據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 °C(°F) | 28.4 (83.1) |
28.4 (83.1) |
29.6 (85.3) |
33.6 (92.5) |
35.4 (95.7) |
36.1 (97.0) |
39.2 (102.6) |
39.0 (102.2) |
35.4 (95.7) |
36.0 (96.8) |
31.4 (88.5) |
27.9 (82.2) |
39.2 (102.6) |
平均高溫 °C(°F) | 17.3 (63.1) |
17.5 (63.5) |
19.5 (67.1) |
23.5 (74.3) |
27.0 (80.6) |
29.7 (85.5) |
32.2 (90.0) |
32.0 (89.6) |
30.4 (86.7) |
27.5 (81.5) |
23.8 (74.8) |
19.4 (66.9) |
25.0 (77.0) |
日均氣溫 °C(°F) | 12.8 (55.0) |
13.1 (55.6) |
15.0 (59.0) |
19.1 (66.4) |
22.9 (73.2) |
26.0 (78.8) |
28.0 (82.4) |
27.8 (82.0) |
26.3 (79.3) |
23.2 (73.8) |
19.3 (66.7) |
14.9 (58.8) |
20.7 (69.2) |
平均低溫 °C(°F) | 10.0 (50.0) |
10.4 (50.7) |
12.1 (53.8) |
16.2 (61.2) |
20.3 (68.5) |
23.5 (74.3) |
25.2 (77.4) |
25.1 (77.2) |
23.6 (74.5) |
20.5 (68.9) |
16.5 (61.7) |
12.0 (53.6) |
18.0 (64.3) |
歷史最低溫 °C(°F) | 2.0 (35.6) |
2.6 (36.7) |
2.5 (36.5) |
6.4 (43.5) |
12.2 (54.0) |
16.3 (61.3) |
20.7 (69.3) |
21.4 (70.5) |
16.7 (62.1) |
13.3 (55.9) |
7.5 (45.5) |
1.5 (34.7) |
1.5 (34.7) |
平均降水量 mm(吋) | 35.1 (1.38) |
83.1 (3.27) |
111.6 (4.39) |
147.0 (5.79) |
171.7 (6.76) |
198.8 (7.83) |
129.5 (5.10) |
207.1 (8.15) |
148.6 (5.85) |
42.6 (1.68) |
29.3 (1.15) |
28.0 (1.10) |
1,332.4 (52.45) |
平均降雨天數(≥ 0.1 mm) | 7.1 | 12.0 | 15.4 | 14.6 | 15.2 | 14.8 | 9.9 | 10.9 | 9.0 | 3.2 | 4.0 | 4.9 | 121.0 |
平均相對濕度(%) | 74 | 78 | 80 | 80 | 82 | 85 | 81 | 81 | 77 | 69 | 69 | 70 | 77 |
月均日照時數 | 133.3 | 88.3 | 89.6 | 105.6 | 132.6 | 163.8 | 234.6 | 211.6 | 178.9 | 188.4 | 163.0 | 163.5 | 1,853.2 |
可照百分比 | 40 | 28 | 24 | 28 | 32 | 40 | 56 | 53 | 49 | 52 | 50 | 50 | 42 |
數據來源:中國氣象局(1971–2000年間的降水天數和日照數據)[15][16] |
自然資源
編輯水資源
編輯地表徑流 | 水源地 | |||||
---|---|---|---|---|---|---|
名稱 | 發源 | 流至 | 長度
(公里) |
名稱 | 地形 | 年調節儲水量
(萬立方米) |
雙涵溪 | 東坪山、觀音山 | 篔簹湖 | 5 | 田厝 | 河谷沖積平原 | 78.6 |
後埭溪 | 御屏山、東屏山 | 篔簹湖 | 4 | 蓮坂 | 沖積階地 | 16.5 |
文灶溪 | 御屏山、西姑北山 | 篔簹湖 | 3 | 曾厝垵北 | 河口平原 | 14.4 |
東大溝
(用於排污) |
廈門大學水庫 | 廈門港 | 不詳 | 曾厝垵南 | 海積階地 | 16.4 |
其餘處有記載溪墘溪,長度1.03公里,發源於塔頭水庫。[17] | 廈門大學 | 海積階地 | 22.0 |
舊時稱廈門島上有「七池八河十一溪」,2004年版的《廈門市志》言島上無河流,但實地在山上仍可以找尋到溪流等水源。[11]
《中國海島志》記錄說廈門島上有有4條溪流徑流和5處水源地。除地上水亦在鍾宅灣有1眼溫泉,共3處泉點,溴礦咸熱水,地下水位高出地表1.5米,單孔日均湧水量1382立方米,水溫54至56攝氏度;此外島上岩隙間地下水發育,在五老峰、大厝山、黃厝、半蘭山、金雞亭等多處發現泉水[5]:280-281;另傳約在16世紀,塔頭水庫的地下也有溫泉[17]。
島上現亦有湖邊、逮遼、水庫、東山、上李、茂後、塔頭、岩前、東宅坑、勝利、萬石岩(停用)、鬼仔坑、新村、大北溪、下衍溪、東坪山、吊子陽、西山、西坑、溪頭下等水庫[6]:235-245,但多被稱為「袖珍水庫」[17]。
動植物資源
編輯廈門島附近海域鹹水魚類豐富,有各類海洋生物近2000種,其中有經濟價值的常見魚類157種、軟體動物89種、甲殼動物127種、藻類139種,廈門島岸線常見鯔魚、鱸魚、黃鰭鯛、文昌魚,其中廈門海域內的文昌魚和中華白海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一類保護動物,鱟為福建省重點保護的珍奇動物[18];島上淡水魚有27種,其中包含有經濟價值的魚類如青魚、草魚、鱅魚等,也有引入團頭魴、日本大板鯽、尼羅羅非魚等魚類。[5]:290-291
廈門島海邊灘涂沙地多海濱藜、海馬齒、鹽地鼠尾粟等;山上多馬尾松、相思樹。島上原生植被破壞程度較重,原有喬木破壞後多僅剩草本和灌木生存,如龍舌蘭、車桑子、桃金娘、黃梔子等,通常為優勢種。留存下的植被共9類35個群系,包含常綠針葉林、常綠闊葉林、灌叢、草叢等。[5]:273-278
礦產
編輯廈門島有獨居石類型的釷礦床砂礦,位於黃厝,是廈門市內唯一具有中型規模的遠景礦床,儲量約1988噸,伴生礦物有鈦鐵礦2.63萬噸、磁鐵礦3132噸、鋯石英205噸、磷釔礦67噸等;湖裏區亦有錳礦礦化點出現於花崗斑岩中。[2]:125
經濟發展
編輯明朝時期廈門島上建城,清朝廈門島城隨航運業發展而擴展,島上逐漸出現墟市、商鋪、牙行、商行等[5]:245;鴉片戰爭後被闢為通商口岸,西方人於島上開辦教堂、工廠、銀行等,同時民族資本相應發展,出現了新的商業區和集市等,辛亥革命後,廈門個體私營商業進一步發展,1932年已有78個行業4,004家企業,但島上一直為一個消費性商業城市,經濟脆弱,生產落後[2]:1647-1649, 1796-1798。
廈門島解放初期島內因仍被封鎖而經濟萎靡,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廈門的農業、手工業和工商業有所發展,後隨各跨海通道建成,廈門島交通狀況改善,但後續受左傾思想在三年困難時期經濟起伏不定;在1966至1975年間經濟再受挫折,最終在廈門經濟特區創辦以後才逐漸改善。[2]:1647-1649
廈門經濟特區創辦以後,廈門工業、農業、商業貿易、金融等逐漸發展[2]:1647-1649,島內現主要有機械、電子、航運物流、房地產、金融商務、軟件信息服務等第二和第三產業[5]:245。截至2020年島內思明區地區生產總值2,053.04億元人民幣,區內有「三高」(高技術、高成長、高附加值)企業672家;湖裏區地區生產總值1395.75億元人民幣,區內有「三高」企業413家。[19]
人口
編輯2010年島內思明、湖裏兩區戶籍人口85.48萬人,占彼時廈門全市戶籍人口的47.43%[20];2020年兩區戶籍人口124.81萬人,占廈門全市戶籍人口的45.7%[21],兩區常住人口211萬餘人,約佔廈門全市的41%[22]。
交通
編輯公路
編輯跨海通道
編輯廈門島有與大陸有7大交通通道,最早為1953年12月10日通車的高集海堤(現為海堤路)[6]:251,後逐漸建成廈門大橋(1991年)、海滄大橋(1999年)、杏林大橋(2008年,公鐵合一)、集美大橋(2008年)、翔安隧道(2010年,中國大陸首條海底隧道)、海滄隧道(2021年)[23]。在規劃中廈門島與大陸共有13條跨海通道,包括機動車跨海通道8條、軌道跨海通道4條、二者共用跨海通道1條,另外規劃預留市際跨海通道2條,動車跨海通道8條。[24]
島內道路
編輯廈門島舊市區在島西南,原街市狹窄,民居稠密[6]:258-259,島上最早可考的街道為鐵局頂(現瓮厝巷)、黃厝巷、傅厝巷、北外門街,成為口岸后街道不斷增加,至清朝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島上共有大小街巷220餘條。[5]:233-234
直至1920年廈門城區開始系統的道路建設,1921年島上修好第一條公路開元路[25],同期修築了廈禾路等[26],直至1933年修成第一批道路,有開元路、中山路、大同路、思明南路、思明北路等,共45條,總長21.21公里,後直至廈門解放無新修道路[2]:382-385;解放後新建、擴建了霞溪路、華新路、文園路、湖濱南路及其與廈禾路之間的多條縱道等,同時大量翻修路面;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和廈門被闢為經濟特區、城市擴展,廈門島上已建成了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道路網,截至1994年廈門舊市區有道路138條,總長256.4公里,2001年島上已有560條道路[6]:258-259[27],現時島上除普通街巷道路外已形成由翔安隧道、海滄大橋形成的穿越廈門島的第一東西通道和由翔安大橋和海滄隧道組成的第二東西通道[28],亦有仙岳路、成功大道、迴旋處幹道、翔安大道等快速路[29]。
公共交通
編輯廈門島上最早的交通工具是馬車[2]:560,現時有巴士和地鐵系統。島上第一條巴士於1926年首條可供汽車通行的開元路竣工後開行,是年冬成立民辦全禾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後再開闢5條市郊路線,1929年島上成立廈門市巴士公司開行4條路線,後合併至禾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共營運6條路線[30]:132,日軍侵佔期間由特別市政府接管設5條路線,直至1947年禾汽車公司復辦,仍為5條路線;1957年廈門市巴士公司成立,初有4條路線[31],從1995年起開始興建各交通站點的候車廊等設施,2008年開通巴士快速交通3條,採用軌道交通模式,現時的巴士路線見廈門市巴士路線列表。[5]:234-235
廈門島上的廈門地鐵系統連接島上和島外,第一條路線1號線於2017年12月31日開通營運,島上設13站[32],2號線於2019年12月25日開通營運,島上設20站[33],3號線2021年6月25日開通營運,島上設17站[34]。(以上轉乘站均重複計算)
鐵路
編輯廈門島上通鷹廈鐵路,原止於廈門火車站,1957年1月6日首列貨車抵廈、4月12日首列客車抵達,同年島上大生里隧道貫通鐵路延伸至虎頭山下的海軍碼頭[2]:572,至碼頭4公里後被廢棄,但路線未拆除,2011年在其上修建了廈門鐵路文化公園。[35]
島上有廈門、高崎兩座火車站:廈門火車站1957年1月1日開通,初為三等客貨運綜合站,僅有簡易木棚式站房,1979至1983年擴建了新站房、月台、廣場等,2014年再次改造[36][2]:573;高崎火車站1958年8月開通,初為四等站,1982年5月升為三等站,但於同年9月停辦客運業務,1987年升為二等站[2]:574,後又於2011年重為廈門站分流而新開辦客運業務[37],2015年廈門站改造完成後於3月14日起停辦客運業務[38]。
水路
編輯廈門島的廈門港是中國大陸主要海港之一,是中國大陸和台灣「三通」的主要口岸,分東渡、和平、東部3個港區,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內河客運碼頭)、第八、第九、中山路(廈鼓渡輪碼頭)、水仙宮、和平、沙尾坡、同益、東渡一期、東渡二期、象嶼、鷺甬(油碼頭)、高崎共19個碼頭和高崎鹽業專用碼頭[2]:519-522,其中東渡碼頭2005年改造為廈門國際郵輪碼頭,有廈金航線往金門[39],亦有廈台航線至臺灣;廈鼓渡輪碼頭則是至鼓浪嶼航線的主要碼頭。[5]:221-224
空路
編輯廈門島有高崎國際機場,始建於日本佔領期間的1941年,起降軍民飛機,抗日戰爭勝利後由國民政府接收,改民用機場,1949年再度關閉,次年維修擴建;1982年建設國際機場,於次年一期工程完工後10月22日正式通航,開闢至福州、上海、廣州、香港5條航線,1985年首次接待全日本航空、菲律賓航空的飛機,1987年二期工程完工,機場跑道總長達2700米,1992年再次擴建,修建第二、三客運大樓,至1995年已被中國民用航空總局批准為二類機場,營運至今。[2]:579-581
旅遊
編輯廈門島內旅遊資源豐富,有多處旅遊景點,下列舉部分:[2][5][6]
- 萬石植物園:位於萬石岩一帶而得名,附近有聞名的廈門八大景之一「虎溪夜月」和小八景的「朝天笏」、「中岩玉笏」、「太平石笑」,景外景的「紫雲得路」、「高讀琴洞」等。[40]
- 廈門中山公園:有「華南第一園」之稱,其建設始於1927年,有地球醒獅儀、花展館、動物園、孫中山銅像等景點。[41][42]
- 胡里山炮台:位於廈門大學胡里山海邊,建於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至二十二年(1896年),曾在1900年抵禦過日本海上侵入。[43]
- 白石砲台遺址:位於廈門島最南端濱海突出部,迴旋處路和海上看金門遊覽線上重要的景點。[44]
-
萬石植物園
-
廈港大學路的騎樓
文化
編輯廈門有「海濱鄒魯」之稱,島上有閩南文化特色和當地民族風格[2]:2959;廈門島自明朝起對外貿易漸起,伴生出島上的航海文化,又因廈門島是中國大陸東南沿海重要軍事要口之一,在明朝後倭寇、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等侵擾,島上亦有海防文化[5]:207-212。
文學
編輯自唐宋來就有文人雅士於廈門賦詩作文:宋代有如林棐和薛舜俞等文人,林棐為元豐八年(1085年)進士,為廈門著有《詩文集》等;薛舜俞為紹熙元年(1190年)進士,有《文集》《易抄詩書指》等300餘卷。至明代廈門文學發展較大,出現了傅鑰、池顯方、蔡復一等詩人,著有《晃岩集》《南參集》《雲頂岩》《五老山》《遁庵全集》《遁庵詩集》等作品。近代因鴉片戰爭、五四運動等廈門島出現了如林樹梅等詩人,陳嘉庚在島上創辦廈門大學後,魯迅、孫伏園、林語堂等人曾至該校任教,於廈門興起新文化運動;此外清末亦曾出現一種「竹枝詞」來反映當地民俗民情,如蕭寶棻刊行的《鷺江竹枝詞》收錄了彼時300首竹枝詞。當代於1950年廈門文學工作者協會成立,出版《廈門文藝》半月刊,是廈門當代首批文學刊物之一,除文化大革命時期至今文學創作均在不斷發展。[2]:2959-2968
文藝
編輯廈門島古時有南音,因中原戰亂,人民南遷而傳入;此外民間有俚曲、兒歌、山歌、號子、生活小調、褒歌及錦歌等音樂形式;宗教音樂則起於唐代南普陀寺中佛經傳唱,後基督教傳入後出現了有樂譜的合樂。清末廈門島藝人即興自編自唱產生曲藝,題材廣泛;20世紀50至70年代島上出現吳福興、吳慈院、林鵬翔、蘇朝潤、盧培森等演唱家;但80年代後除除了南曲、薌曲說唱、答嘴鼓等少數,曲藝逐漸沒落。地方戲劇最初為高甲戲,早期在民間流傳,後歌仔戲自20世紀20年代傳入廈門,至今為主要地方劇種之一;此外廈門的舞蹈初多從漳州、泉州等地傳入,闢為通商口岸之後傳入西方舞蹈。[2]:2959, 2986-3013
美術書法
編輯廈門島的美術書法於明清就有作品,清代書法名家就有林元俊、康鳳聲、黃樹德等10餘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廈門常舉辦各式書法篆刻展覽,現島上各大學的藝術學院亦作頻出。廈門清代國畫涉及山水、人物、指墨等多個方面,20世紀50至70年代有10餘名國畫家;國畫外油畫、磨漆畫、水彩畫、水粉畫等,則在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廈門美術專門學校、福建工藝美術學校(在鼓浪嶼)等創辦後興起。[2]:3014-3020
信仰
編輯廈門島上寺廟殿堂林立,民間信仰神螾,如天公、東嶽大帝、土地公等;崇拜祖先,如長輩去世後有「百日祭」「周年祭」等習俗,有「三月三」敬祖節,敬祖時有祭海神、祭無主遊魂等;祀奉人物,如關帝爺、姜太公、媽祖等。[5]:202-207
土特產
編輯廈門島上有多種特色小吃,如炸五香、沙茶麵、蝦麵、餡餅、蘑菇肉醬、魚皮花生等,另有珠繡、漆線雕等土特產品。[5]:215[45]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余振傑. 厦门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成果文集序言. 廈門博物館建館十周年成果文集: 15-16. [2022-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5).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廈門市地方志編篡委員會. 厦门市志.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04. ISBN 7-80192-026-0.
- ^ 【清】周凱《廈門志》云:宋為嘉禾嶼,屬泉州府同安縣。宋名嘉禾里,以產嘉禾得名(「鷺江志」:『宋太平興國時,產嘉禾,一莖數穗。故名』)。
- ^ 【清】周凱《廈門志》云:國朝曰廈門。按明江廈侯周德興城廈門為中左所,「廈門」二字始見;則前已稱廈門矣。景泰間,徙浯嶼水寨於廈門,仍其寨名,間稱浯嶼寨;嗣後,但稱中左所。至國朝平定兩島,乃名廈門。「讀史紀要」作夏門,一名鷺嶼;「同安縣誌」:『廈門一名鷺門』;「鷺江志」作鷺江。二字之義,未知所本。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中國海島志》編纂委員會. 中国海岛志. 福建卷 第三冊(福建南部沿岸).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027-8357-0.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方圖文; 楊曉基; 楊祥麟; 廈門市民政局. 厦门市地名志. 福州: 福建省地圖出版社. 2001: 219. ISBN 7-80516-567-X.
- ^ 7.0 7.1 郭睿. 厦门岛为何被称作鹭岛 是因地形轮廓像白鹭?. 台海網. 2019-10-07 [2022-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0).
- ^ 8.0 8.1 8.2 海西晨報. 为您讲述厦门与白鹭之间的渊源和故事. 廈門網. 2022-03-14 [2022-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3).
- ^ 崔曉旭; 曾宇姍; 海峽導報. 否定“岛形似鹭”观点 5幅地图揭示厦门岛200多年变迁. 福州新聞網. 2019-10-21 [2022-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2).
- ^ 厦门概况-自然环境. 廈門市人民政府. 2021-05-10 [2022-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0).
- ^ 11.0 11.1 謝禎; 李子君. “霞溪”不见溪“塘边”没有塘 “古之厦门七池八河十一溪”已难觅踪迹. 廈門網. 2020-06-28 [2022-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0).
- ^ 340米厦门国际中心问鼎海西第一高楼. 新浪網. 2016-01-18 [2022-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0).
- ^ 林曉雲; 彭菲; 陳瑜瑾. 湖里五缘湾片区变迁 昔日风口滩涂地今天厦门新客厅. 廈門網. 2021-11-02 [2022-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8).
- ^ 海域清淤本月启动 高集海堤将开口800米. [2009-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31).
- ^ 中国气象数据网 - WeatherBk Data. 中國氣象局. [2020-04-15].
- ^ 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气候标准值月值数据集(1971-2000年). 中國氣象局.
- ^ 17.0 17.1 17.2 謝禎; 李子君. 探访厦门鲜为人知的袖珍水库:有的已数百岁 有的极其神秘-中新网福建. 中國新聞網. 2020-07-29 [2022-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0).
- ^ 自然环境. 廈門市人民政府. 2021-05-10 [2022-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0).
- ^ 廈門市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廈門調查隊. 厦门经济特区年鉴-2021.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1. ISBN 978-7-5037-9519-0.
- ^ 2010年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廈門市統計局. 2011-03-08 [2022-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0).
- ^ 厦门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廈門市統計局. 2021-03-17 [2022-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0).
- ^ 厦门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廈門市統計局. 2021-05-21 [2022-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 ^ 《厦门日报》:跨越之路 ——跨岛发展20年,厦门路桥集团矢志不渝推进交通大跨越,感恩奋进构筑发展大格局. 廈門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2022-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0).
- ^ 冰潔. 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草案公示. 廈門廣電網. 2015-01-31 [2022-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4).
- ^ 廈門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厦门最早的马路———开元路. 廈門市文化和旅遊局. 2016-12-14 [2022-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0).
- ^ 陳捷. 特区30年:厦禾路曾设想底下修建地铁. 台海網. 2011-12-15 [2022-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9).
- ^ 李玉燕; 李玉燕. 厦门60年见证实录 厦门:第一个发布禁鸣令. 新浪網. 2009-09-19 [2022-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0).
- ^ 徐景明; 陳駿; 廈門日報. 厦门:构建高速快速路网 支撑实体经济发展. 人民網. 2021-05-24 [2022-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0).
- ^ 黃敏江. 厦门7条快速通道“提速”. 台海網. 2019-01-25 [2022-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9).
- ^ 《廈門交通志》編纂委員會. 厦门交通志.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9. ISBN 7-114-00728-0.
- ^ 廈門晚報. 厦门公交60余年沧桑巨变:从4辆车4条线路,到近4000辆377条. 廈門市交通運輸局. 2019-09-24 [2022-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0).
- ^ 1号线31日10时开通 厦门正式迈入地铁时代. news.ifeng.com. [2017-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30).
- ^ 厦门地铁2号线12月25日开通 此前曾受塌陷事件影响. 中國新聞網. 2019-12-20 [2019-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0).
- ^ 厦门地铁3号线25日将开通运营 同步新增10条公交接驳线路. 2021-06-18 [2021-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30).
- ^ 老铁路带状休闲公园开放. 廈門網. 2011-08-01 [2012-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02).
- ^ 厦深铁路开通、火车站改造 厦门北站交通疏运面临考验. 東南網廈門. 2013-12-25 [2019-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0).
- ^ 厦门高崎站13:00开出首班列车 火车站正式启用. 福州新聞網. 2011-01-18 [2021-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8).
- ^ 高崎火车站今起"谢客" 今后都在厦门站、厦门北站上车. 廈門網. 2015-03-14 [2021-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3).
- ^ 厦金航线2018年客运量达174.5万人次 创历史新高_滚动新闻_中国政府网. www.gov.cn. [2022-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9).
- ^ 园区简介. 廈門市園林植物園. [2022-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8).
- ^ “华南第一园”90岁了!厦门中山公园儿童岛、动物园、史迹馆今日正式开放_乐在厦门_厦门_新闻中心_台海网. www.taihainet.com. [2022-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3).
- ^ 廈門城市建設志編委會. 厦门城市建设志. 鷺江出版社. 1992: 245–246. ISBN 7-80533-657-1 (中文(繁體)).
- ^ 胡里山炮台--中国厦门. 廈門市人民政府. 2021-09-02 [2022-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0).
- ^ 杜世成; 陳舒. 烂尾楼改建,将成亮丽风景. 新浪網. 2009-07-18 [2022-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0).
- ^ 厦门小吃. 廈門市人民政府. 2021-09-02 [2022-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8).
外部連結
編輯- 廈門市人民政府(簡體中文)(繁體中文)(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