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蒙古[1],又稱後蒙古帝國時期蒙古語Монголын эзэнт гүрний дараах Монгол Улс[2][3]明代蒙古諸部[4],是1368年元朝滅亡後的北元政權及北元瓦解後存在於蒙古高原上的東部蒙古(明朝所稱的「韃靼」)、西部蒙古(瓦剌)、兀良哈三衛等蒙古勢力的統稱[5]。同時期的蒙古史書則將這些蒙古人合稱為四十四萬蒙古[註 1],蒙古諸部與統治中國本部明朝長期並存,明朝稱之為「北虜」。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瓦解後,蒙古高原上的諸部在此時期大多處於分裂狀態,一直延續到17世紀。雖然以察哈爾部為代表的蒙古本部勢力名義上繼承了蒙古大汗的稱號,但蒙古汗權衰弱,諸部割據各自為政的局面持續至明末清初[3],後分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三大游牧集團,先後為清朝所征服。除以上蒙古勢力外,尚有已突厥化蒙古四大汗國殘餘勢力位於歐亞大陸的西部[註 2]

稱謂

編輯
1616年(明末萬曆四十四年)後金建國時,明朝與蒙古本部(韃靼)及四衛拉特(瓦剌)對峙示意圖。

蒙古帝國於1368年瓦解,元朝殘餘勢力從中原北退至蒙古高原後,元順帝父子繼續使用「大元」國號,而蒙古語中亦繼續稱為「大元大蒙古國」。此政權通稱為北元。直至天元十年十月初三日(1388年11月1日)忽必烈後代的汗位最終被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兒推翻,北元滅亡後蒙古也取消了國號上的「大元」,[6]而元朝建立前的「大蒙古國」國號則被使用直至政權結束,[7]大元國號的廢棄一定意義上意味着蒙古政權放棄爭奪中原的目標,轉為立足於蒙古本身。[8]中國明朝的相關史籍也普遍記載了「凡夷地稱莽官兒噶紮刺,北虜即野克莽官兒」。[9][10]

中文史學界一般將14世紀中葉至17世紀的蒙古史稱作明代蒙古史,原因是它和明朝的起始時間(1368-1644年)大體相同,而且當時的蒙古與明朝南北對峙,雙方有着極為密切的政治、軍事和經濟交往。「明代蒙古」中的「明代」,主要是時代的符號,表示14世紀中葉至17世紀的時間概念,故「明代蒙古」就是表示14世紀中葉至17世紀的蒙古,而不表示「明朝的蒙古」[5]。英文對應「北元」的「Northern Yuan」一詞通常用於涵蓋1368年至1635年的整個蒙古歷史,但在中文中「北元」一般在使用上僅指代1368至1388年的時期。14世紀中葉至17世紀的蒙古高原諸部也被稱為「明代蒙古諸部」、「後蒙古帝國時期」、「蒙古汗國」[11]等,儘管「蒙古汗國」等術語也可以指代在13至14世紀的蒙古帝國或元朝。

明代同時期位於蒙古高原的蒙古人自稱為「四十四萬蒙古」(「都沁·都爾本」),同時期的蒙古史書亦稱為「四十與四的蒙古政治分裂時期」,意思為四十個東部蒙古部落和四個西部蒙古部落的政治分裂時期,或稱其分別為四十萬戶及四萬戶。這其中又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東部蒙古,蒙文音譯為「都沁」,用來稱呼「四十萬蒙古」,也就是蒙古本部;一是西部蒙古,蒙文音譯為「都爾本」,用來稱呼「四萬衛拉特」,即瓦剌部。蒙古本部四十萬戶,被明朝人稱為「韃靼」。 《明史·韃靼傳》稱:「韃靼,即蒙古,故元後也。」[12]此外,以蒙古語為主的蒙古史學者還使用「群王時代」[13]、「政治分裂時期」、「蒙古的政治動亂時期」以及「14-17世紀的蒙古國」等詞彙概括此段時間的蒙古史。[14][15]

歷史年表

編輯
 
蒙古歷史
蒙古高原歷史系列條目
匈奴 東胡
南匈奴 北匈奴 鮮卑
鮮卑 丁零
柔然 高車
突厥汗國 鐵勒
東突厥
薛延陀
唐朝單于都護府·安北都護府
後突厥汗國
回鶻汗國
契丹 阻卜 黠戛斯
遼朝 克烈 乃蠻
蒙兀
蒙古帝國(諸汗國
元朝嶺北等處行中書省
北元後蒙古帝國時期
韃靼(東蒙古) 瓦剌(西蒙古)
喀爾喀 四衛拉特
清朝清代蒙古)·準噶爾汗國
內屬蒙古·外藩蒙古內札薩克·外札薩克
中華民國境內盟旗
塞北四省
博克多蒙古國
外蒙古地方
蒙古人民共和國
中國蒙古族
內蒙古自治區
蒙古國
民族 · 文化 · 地理 · 漠南 · 漠北
泛蒙古主義

1368年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為漢人建立的明朝所滅,其殘餘勢力從中原退往蒙古高原,史稱北元。《蒙古黃金史綱》又記元順帝北奔時所吟哀詩,稱由於自己的愚昧而把「上天之命失掉了」﹔《阿勒坦汗傳》亦載﹕「於烏哈噶圖妥歡帖睦爾汗時,時去運轉失大政於漢人手中」。[16]至正三十年(1370年),元順帝(惠宗)病死,明軍追擊到漠南應昌府,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勉強脫走後繼帝位,這就是元昭宗。此後,元昭宗以漠北哈拉和林為根據地,對明朝進行防禦。這時,元朝殘餘勢力依舊強大。元昭宗即位以來,其控制區域有元嶺北行省以及遼陽行省甘肅行省的大部分地區,包括女真地區,東至高麗,西接中亞東察合台汗國,南面還有梁王雲南行省,是元廷北徒之後最鼎盛的時期。

明軍佔領元大都後,為了佔領北方,迅速發動了三次較大的戰役—太原之役,慶陽會戰和沈兒峪決戰,消滅盤踞各地的漢族軍閥武裝,同時使元惠宗恢復中原的計劃徹底失敗。宣光二年(1372年),明軍15萬人分三路進入漠北蒙古高原,在土拉河方面遭到元軍迎擊,數萬人戰死後退卻。明太祖北伐受挫之後,雙方暫時無力大舉進攻對方,因此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宣光八年(1378年),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死去,繼承他的是被認為是其弟的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明朝採取了各個擊破的策略,在西、北地區先剷除其羽翼,後出擊蒙古汗廷。「平定雲南」、「平定遼東」和「捕魚兒海之戰」等事件,均在這一時期發生。天元九年(1387年),明軍進入東北地區,木華黎國王的後人納哈出率領的二十餘萬元軍降於明軍。為了挽救由此產生的東部戰線的危機,脫古思帖木兒親自前往捕魚兒海湖畔,打算與高麗取得聯繫夾擊明軍。然而在天元十年(1388年)卻遭到明軍奇襲而大敗,在數十騎的陪伴下,向哈拉和林落荒而逃。途中,在土拉河畔被阿里不哥後人也速迭兒的軍隊殺死。也速迭兒殺死北元皇帝,廢棄大元國號,自立為蒙古可汗,明人稱其為「韃靼可汗」。[17]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北元滅亡後,蒙古本部(韃靼)與四衛拉特聯盟(瓦剌)、兀良哈三衛分裂。韃靼部在今鄂嫩河克魯倫河以及貝加爾湖一帶,瓦剌部在今科布多河額爾齊斯河及其以南的準噶爾盆地;兀良哈三衛,明初居住在今興安嶺以東、海西江(今松花江)以西、北海之南、潢水(今西拉木倫河)之北。[18]《明史·韃靼傳》載:「韃靼地,東至兀良哈,西至瓦剌」。三部之中,被明朝稱為「韃靼」的蒙古本部居中,實力最強,與明朝的關係也最為複雜曲折。[12]明朝史料稱,脫古思帖木兒被殺之後「五傳至坤帖木兒,咸被殺,不復知帝號」,此時的黃金家族實力大為削弱,對明邊的威脅也有所減輕。[19]

東蒙古韃靼部衰退的同時,西部的瓦剌勢力日盛。明成祖靖難初,起兵時曾與瓦剌通好。但在繼位後繼續對蒙古諸部用兵。明永樂七年(1409年)丘福北伐慘敗後,朱棣決定親征。1410年,明軍在斡難河擊敗韃靼主力,又在回師途中擊潰阿魯台部。在明朝連年出征阿台汗和阿魯台之際,蒙古西部的瓦剌勢力迅速發展。1414年,明成祖第二次北征。明軍與瓦剌三部主力會戰於忽蘭忽失溫。1422年到1424年,明成祖又三次親征蒙古,在第五次親征的歸途上病死。明成祖五次遠征漠北,主要目的均為消滅蒙古的汗廷。其征伐雖然未能達到預期目的,但加劇了蒙古政權內部分裂,削弱了蒙古各部的力量。明宣宗時,瓦剌首領脫懽襲殺阿魯台,擁立元裔脫脫不花爲可汗,而自爲太師,盡有韃靼舊衆,雄視漠北。此期間蒙古社會的思想混亂和社會危機已至為嚴重,《蒙古黃金史綱》記脫懽太師時韃靼舊衆的混亂情況﹕「賢臣放逐於外,讓知識淺薄的人當權,以背叛之人掌管國家,恰似沒有風駝的駝群,沒有公牛的牛群,沒有兒馬的馬群,沒有羯羊的羊群一般」。[16]脫懽死後,其子也先繼位,尤梟傑,黃金家族出身的蒙古可汗僅擁虛名[20]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也先在「求大元一統天下」的旗號下,率領「都沁·都爾本二部落行兵於漢地」,[21]與明朝發生衝突,最終在「土木之役」中50萬明軍全部覆沒,明英宗被俘,也先由此聲名大震。添元元年八月初十日(1453年9月12日),也先自封為「大元田盛(天聖)大可汗」,建年號曰「添元」(天元)。然而在蒙古正統勢力的打擊和瓦剌集團內部鬥爭的影響下,添元二年(1454年),也先兵敗被殺。儘管也先政權的統一是短暫的,但經歷了百年的內憂外患之後,社會的統一和穩定已成為人心所向。[22][23]此後的瓦剌逐步向西發展,蒙古本土由元朝後裔的韃靼各部稱霸。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巴圖蒙克稱汗,史稱達延汗。他統一大漠南北蒙古本土各部之後,加強了可汗的地位,並採取了分封制度,將異姓貴族原有小領地調整合併為6萬戶,把6萬戶分成左、右兩翼,各3萬戶,均受達延汗的統率。達延汗對蒙古族各部的統一,對與明朝的正常貿易關係的發展,都起過積極作用。[24]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達延汗去世以後,蒙古地區又出現了封建割據局面,直至明末,逐漸形成三大系統,即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和漠西衛拉特(厄魯特)蒙古。漠南蒙古右翼諸部領袖俺答汗與明朝建立和平互市關係,明封俺答汗為順義王,並授其屬下各級封建主為都督、指揮等官職。[24]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林丹汗繼位後,蒙古的外部形勢發生了急劇變化,明朝政治腐敗,財政枯竭,國內動蕩,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正在醞釀之中;建州女真崛起,努爾哈赤統一女真諸部,於明萬曆四十四年正月初一日(1616年2月17日)建立後金,力圖戰勝明朝,征服蒙古各部。對明朝和蒙古兩者均構成了極大威脅。蒙古內部卻汗權旁落,諸部更加分散,蒙古諾顏們各自為政,左翼諸部同時與遼東明軍發生激烈對抗,面對後金咄咄逼人之勢束手無策。[25][26]

林丹汗死後,察哈爾部眾紛紛投往後金,只有汗室困守大漠。明崇禎八年二月二十六日(1635年4月13日),後金派多爾袞等人率精騎一萬,遠征察哈爾餘部。明崇禎八年四月二十八日(1635年6月12日),後金軍抵達林丹汗子額爾克孔果爾額哲駐地托里圖,林丹汗妻子蘇泰太后與其子額哲,因大勢已去,乃獻皇帝國璽歸降。至此,成吉思汗孛兒只斤氏建立的王朝經430餘年後崩潰。[27][28][29]後金天聰十年(1636年),漠南蒙古16部歸屬後金,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亦於同年將後金改為清朝。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漠北蒙古三大汗部在多倫諾爾會盟,編旗設爵,也成為清朝的組成部分。至此,除漠西衛拉特蒙古外,清朝基本完成了對蒙古高原的征服和統一。[30]

蒙古諸部

編輯

蒙古本部六萬戶

編輯
達延汗時期各萬戶
萬戶 鄂托克數量 細分 鄂托克名稱 信息來源
左翼 察哈爾(插漢) 8 左翼(山陽察罕兒)四部 阿剌處(阿喇克卓特)、敖漢、乃蠻(奈曼)、主亦惕
右翼(阿魯察罕兒、山陰察罕兒)四部 浩齊特、烏珠穆沁、蘇尼特、克什旦(克什克騰)
喀爾喀(罕哈) 12 內喀爾喀五部 扎魯特、巴林、翁吉剌特(弘吉剌)、巴岳忒(巴岳特)、烏濟葉特(烏齊葉特) [31]
外喀爾喀七部 札剌亦兒、別速惕、額勒吉斤、郭爾羅斯、呼黑特、哈答斤、兀良哈 [32]
烏梁海(兀良哈) 10 (具體屬部不詳,達延汗駕崩之後因叛亂被滅)
右翼 鄂爾多斯(阿爾禿斯、阿兒禿斯) 12 哱合廝(孛合廝)、偶甚(烏審)、叭哈納思、打郎(達拉特)
土默特 12 左翼 蒙古勒津(滿官嗔、蒙古真、蒙郭勒津)、巴林、麻古明安(茂明安、毛明暗)、達拉特(打郎)、杭錦 [33][34]
右翼 多羅土悶(多倫土默特、多羅土蠻)、畏吾兒(畏吾兒沁)、兀甚(烏古新、兀慎、烏審)、叭要(巴岳特、擺要)、兀魯(烏魯特)、王吉喇(弘吉喇特) [33]
永謝布(應紹不) 10 阿速(阿蘇特)、哈喇嗔(喀喇沁)、舍奴郎、孛來、當剌兒罕、失保嗔(錫包沁)、叭兒廒(巴兒忽)、荒花旦、奴母嗔、塔不乃麻

四衛拉特

編輯
西遷後的瓦剌
都爾本·衛拉特
綽羅斯、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和碩特

衛拉特一向稱「都爾本·衛拉特」,即由四個部分組成,但不同史料記載的組成不同。《蒙古源流》中作厄魯特、巴噶圖特、輝特、奇喇古特;羅卜藏丹津《黃金史》作衛拉特、額魯特、巴噶圖特、輝特;噶班沙拉布《四衛拉特史》則分為四組:①額魯特、②輝特、巴噶圖特、③巴爾虎、布里亞特、④杜爾伯特、準噶爾、和碩特、土爾扈特。[35][36]

明蒙貿易

編輯

在蒙古與明代中國的關係中,除了軍事征戰外,還有經濟交往。雙邊經濟貿易始於明朝永樂年間。政治上投降明朝的蒙古部落可以向明朝進貢並進行貿易。隨着東、西部蒙古政權的興衰及其與明朝關係之親疏,他們交替與明朝進行貿易往來。最有名的是俺答封貢。1546年至1547年,漠南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向明朝求貢遭到拒絕後,發動了一支軍隊攻打明朝,史稱庚戌之變。1550年,俺答汗率領韃靼右翼軍隊進軍古北口。兵臨北京城下。明朝權臣嚴嵩不讓將領出戰。韃靼軍隊對北京郊區進行了幾天的掠奪後,軍隊撤退了。北京解圍後,明朝承諾開放市場,嚴禁馬匹價值僅以緞馬支付,並嚴禁交易鐵鍋、大米等物品。1570年,明朝官員張居正高拱,以及地方官員王崇古方逢時成功利用漢納吉與俺答汗之間的存在家事爭執而降明的機會,達成了封貢及互市。俺答汗以後,明蒙貿易正常進行,直至明朝滅亡。[37]

其它蒙古帝國殘餘政權

編輯

除位於蒙古高原的蒙古勢力外,蒙古四大汗國殘餘勢力此時仍存在於原蒙古帝國的西部,主要是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的殘餘勢力,互不隸屬,且最後勢力一直持續到清朝征服蒙古高原以後。

欽察汗國殘餘勢力

編輯

欽察汗國(又稱金帳汗國)建立後,又分出白帳汗國(拔都的哥哥所建)、青帳汗國(拔都的弟弟所建)等。因為蒙古人居於少數,欽察汗國到14世紀前期已經突厥化,萬戶即形同獨立王國,彼此內戰。14世紀末,花剌子模、克里木、保加爾逐漸從金帳汗國中分裂出去。15世紀時,欽察汗國先後分出了西伯利亞汗國喀山汗國克里木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等獨立王國(王室都是蒙古貴族),欽察汗國的殘餘政權大帳汗國只剩下不多的領土。這時,曾經被蒙古人統治了二百餘年的的莫斯科公國強大起來。1480年,莫斯科公國擺脫欽察汗國控制。1502年,大帳汗國被克里米亞汗國攻滅。[38] 不過,出自欽察汗國一系的希瓦汗國布哈拉汗國浩罕汗國等汗國繼續由黃金家族後裔統治,被稱為蒙古帝國的最後殘餘[39]。除位於歐洲東部的克里米亞汗國於1783年滅亡而被稱為「蒙古帝國在歐洲的最後殘餘」外[40],其它位於中亞的汗國在19世紀下半葉逐步倫為俄羅斯帝國的附庸,但希瓦汗國(及布哈拉酋長國)直到1920年才被蘇俄紅軍滅亡。[41]

察合台汗國殘餘勢力

編輯

元朝後期,皇室內訌,無暇西顧,天山南北各地實際控制權都落入軍事實力強盛的成吉思汗二子察合台及後裔們建立的察合台汗國統治下,察合台汗國對天山南北各地的政治統治使該地政治、經濟、文化強制性地走向一體化。至正七年(1347年),察合台汗國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廣大中亞綠洲城鎮地區後來演化為帖木兒建立的帖木兒帝國;東部的天山南北諸地則以察合台汗後裔禿忽魯帖木兒為首建立了東察合台汗國(1554年~約1700年這段歷史也稱做葉爾羌汗國)。東察合台汗國時期,蒙古統治者與中原王朝如明朝、清朝都有密切交往,商貿關係非常頻繁。據各種文獻記載,這些察合台後人自稱臣屬,朝貢不斷。這種局面為後來清朝統一天山南北創造了一定條件。除此之外,這一時期由於察合台後代及王公貴族的大力倡導推廣,伊斯蘭教在天山北部地區得到廣泛傳播,蒙古貴族集團的伊斯蘭化極大地促進了伊斯蘭教在西域諸地各民族的傳播。至16世紀初,包括哈密在內的新疆各地都因各種原因放棄佛教,皈依伊斯蘭教。隨着民族遷徙融合程度的不斷加深,經過分化和重新組合,哈薩克、烏孜別克、柯爾克孜、回、維吾爾等民族經過這場洗禮後開始走向近代民族。1680年,葉爾羌汗國為南下的信仰藏傳佛教的西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領兵所敗而成為其附庸國,至1700年左右完全滅亡,天山南北皆在準噶爾部貴族統治之下[42][43],而準噶爾汗國則於18世紀中期為清朝所滅亡。

關聯條目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蒙古語ᠳᠥᠴᠢᠨ ᠳᠥᠷᠪᠡᠨ,讀作「都沁·都爾本」(Döčin dörben),意思是「四十與四」,指代東蒙古四十萬戶(蒙古大汗直屬)與西蒙古瓦剌四萬戶。中英文資料中亦有將1368-1635年間的蒙古歷史統稱為「北元」的說法,但存爭議(見此文)。
  2. ^ 這些突厥化蒙古人建立的汗國均皈依伊斯蘭教,察合台汗國和伊兒汗國殘餘大多被出自巴魯剌思氏帖木兒帝國征服,金帳汗國解體後的各國大多承認奧斯曼哈里發的宗主權。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明代蒙古顺义王的册封与嗣封. 方方數據. [2024-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17). 
  2. ^ Монголын түүх: Эзэнт гүрний дараах Монголчууд. MNB. [2019-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14) (蒙古語). 
  3. ^ 3.0 3.1 讲座|蒙元帝国有“大一统”梦想吗?不,他们只是见谁打谁. 澎湃新聞. [2017-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5). 
  4. ^ 蒙藏关系史大系·政治卷.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2024-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17). 
  5. ^ 5.0 5.1 薄音湖. 北元与明代蒙古. 《內蒙古大學學報(哲社版)》 (內蒙古大學蒙古史研究所). 1994, (1). 
  6. ^ 白㿟皛. 《元朝宮廷軼事》. 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族出版社. 2003年7月1日: 第346頁. ISBN 710505545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1月18日) (中文). 脫古思帖木兒一行西逃和林,行至土刺河,遇到也速迭兒率兵襲擊。脫古思帖木兒被擒,以弓弦縊死。太子天寶奴同時遇難。也速迭兒奪了脫古思帖木兒的印璽,在和林自立為汗。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的後裔。阿里不哥當年激烈地同忽必烈爭奪帝位,又是反對使用漢法的貴族保守勢力的代表。也速迭兒奪位,取消「大元」的國號,不建漢語年號。北元及其宮廷的歷史至此落下帷幕。 
  7. ^ 蔡美彪. 〈明代蒙古與大元國號〉. 《南開學報》. 1992年, (第1期). 
  8. ^ 羅軍. 《止學:揭示信仰的奧秘》. 中華民國: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21月2月25日: 第72頁. ISBN 9789865221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2) (中文).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元朝沒有被完全消滅,而是整體撤退到北方大草原,歷史上叫「北元」,於是朱元璋派兵猛攻,一度攻破元上都,燒毀都城,北元趕緊上書,不敢稱「元」,改回國號「蒙古國」,朱元璋才放過它。因為一國不能二主,稱「元」,說明你還對漢族政權有野心,終有恢復疆土企圖,稱「蒙古國」,就是外邦,你只要安心你的領土,就互不干涉。 
  9. ^ 王鳴鶴《登壇必究》、郭造卿《盧龍塞略》、茅元儀《武備志》等記載,莽官兒噶紮刺(Монгол газар)意為蒙古地域,「野克莽官兒」即大蒙古。
  10. ^ Ákos Bertalan Apatóczky(阿保磯). 元明清三朝汉蒙双语文献中的部族名称考. 匈牙利. 2022年. ISBN 9787100208499 (中文). 
  11. ^ Бага хаадын үеийн Монгол улс; Ж.Бор – Монгол хийгээд Евразийн дипломат шашстир, II боть
  12. ^ 12.0 12.1 安介生. 《歷史民族地理(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 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7年12月1日: 第610頁. ISBN 9787532858477 (中文). 明代蒙古人自稱為「都沁·都爾本」,意為「四十四萬蒙古」,這其中又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東部蒙古,蒙文音譯為「都沁」,意為「四十萬蒙古」,也就是蒙古本部;一是西部蒙古,蒙文音譯為「都爾本」,意為「四萬衛拉特」,即瓦剌部。蒙古本部,即「四十萬蒙古」,明朝人稱為「韃靼」。 《明史·韃靼傳》稱:「韃靼,即蒙古,故元後也。」關於韃靼人的分佈的區域,《明史·韃靼傳》載云:「韃靼地,東至兀良哈,西至瓦剌。」三部之中,韃靼部居中,實力最強,與明朝的關係也最為複雜曲折。 
  13. ^ Бага хаадын үе Chinggis Khaan National Museum. YouTube
  14. ^ Улс төрийн бутралын үеийн Монгол [Political disruption in Ancient Mongolia]. Mongolcom. 3 August 2016 [2 Februar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2). 
  15. ^ Л.Жамарсн. Монголын түүх 3-р боть [Mongolian History Volume 3] (PDF). Монгол улсын түүх. 2003 [2 Februar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05). 
  16. ^ 16.0 16.1 王德恩. 明代蒙古族的佛經翻譯與文化需求.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下輯: 735–753. 1995年7月1日 [2024年7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年7月11日). 
  17. ^ 李伯重. 《火槍與帳簿: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中國與東亞世界》. 中華民國: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19年10月9日. ISBN 978957085393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1月18日) (中文). 1388年,也速迭兒汗殺死北元皇帝,廢棄大元國號,自立為汗,稱蒙古可汗,明人稱韃靼可汗。 
  18. ^ 王綿厚; 朴文英. 《中國東北與東北亞古代交通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 遼寧人民出版社. 2016年1月1日: 第453頁. ISBN 978720507995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年1月11日) (中文). 1388年北元滅亡後,蒙古分裂為韃靼、瓦剌、兀良哈三部。韃靼部在今鄂嫩河、克魯倫河以及貝加爾湖一帶,瓦剌部在今科布多河、額爾齊斯河及其以南的准噶爾盆地;兀良哈三衛,明初居住在今興安嶺以東、海西江(今松花江)以西、北海之南、潢水(今西拉木倫河)之北。 
  19. ^ 劉祥學. 《明朝民族政策演變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族出版社. 2006年6月1日: 第148頁. ISBN 978710507768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年1月11日) (中文). 史載脫古思帖木兒被殺之後,「五傳至坤帖木兒,咸被殺,不復知帝號」 ,實力大為削弱,對明邊的威脅也有所減輕。 
  20. ^ 羅香林. 《中國通史(下)》. 中華民國: 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992年4月1日: 第9頁. ISBN 9789570905960 (中文). 韃靼之衰也,其西部瓦剌勢日盛。成祖起兵靖難,初曾與瓦剌通。宣宗時其首領脫懽,襲殺阿魯台,擁立元裔脫脫不花爲可汗,而自爲丞相,盡有韃靼舊衆,雄視漠北。脫懽死,其子也先繼爲丞相,尤梟傑,可汗擁虛名而已。 
  21. ^ 薩岡.   蒙古源流(《四库全书》本). 維基文庫. 北京 (中文). 帶領都沁·都爾本二部落行兵於漢地 
  22. ^ 烏蘭察夫. 《蒙古族無神論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 遠方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2000年12月: 第162頁. ISBN 9787805956916 (中文). 1449年,也先在「求大元一統天下」的旗號下,與明朝發生衝突,在土木堡進行了著名的「土木之役」,最終50萬明軍全部覆沒,明英宗被俘,也先由此聲名大震。1453年,也先自封為「大元田盛(天聖)大可汗」,建年號曰「添元」(天元)。然而,也先的統一政權是短暫的,在蒙古正統勢力的打擊下,在瓦剌集團內部鬥爭的影響下,1454年,也先兵敗被殺。儘管也先的統一是短暫的,但經歷了百年的內憂外患之後,社會的統一和穩定已成為人心所向。 
  23. ^ 張廷玉. 《明史·卷十一·本紀第十一·景帝》 (中文). 甲午,也先自立為可汗。 
  24. ^ 24.0 24.1 楊學琛. 《楊學琛清史論文集》. 中華人民共和國: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6年1月1日: 第126頁. ISBN 9787509771815 (中文). 成化十六年(1480年),元朝後裔巴圖蒙克稱汗(達延汗)。他統一大漠南北蒙古各部之後,採取了分封制度,加強了汗的地位,並調整了原有小領地合併為6萬戶,把6萬戶分成左、右兩翼,各3萬戶,均受達延汗的統率。達延汗對蒙古族各部的統一,對與明朝的正常貿易關係的發展,都起過積極作用。正德十二年(1517年),達延汗去世以後,蒙古地區又出現了封建割據局面,直至明末,逐漸形成三大系統,即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和漠西衛拉特(厄魯特)蒙古。漠南蒙古土默特部俺達汗與明朝建立和平互市關係,明封俺達汗為順義王,並授其屬下各級封建主為都督、指揮等官職。 
  25. ^ 楊紹猷; 莫俊卿. 《明代民族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6年8月1日: 第74頁. ISBN 9787540917746 (中文).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林丹汗繼位後,蒙古的外部形勢發生了急劇變化,明朝政治腐敗,財政枯竭,國內動蕩,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正在醞釀之中;建州女真崛起,努爾哈赤統一女真諸部,於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金國(史稱後金),力圖戰勝明朝,征服蒙古。對明朝和蒙古構成了極大威脅。蒙古內部卻更加分散,各自為政,且左翼諸部與遼東明軍發生激烈對抗,面對後金咄咄逼人之勢,蒙古諸部竟束手無策。 
  26. ^ 趙爾巽. 《清史稿·卷一·本紀一·太祖本紀》. 中華民國 (中文). 天命元年丙辰春正月壬申朔,上即位,建元天命,定國號曰金。諸貝勒大臣上尊號曰覆育列國英明皇帝。命次子代善為大貝勒,弟子阿敏為二貝勒,五子莽古爾泰為三貝勒,八子皇太極為四貝勒。命額亦都、費英東、何和里、扈爾漢、安費揚古為五大臣,同聽國政。諭以秉志公誠,勵精圖治。 
  27. ^ 曹永年. 《内蒙古通史‧第二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2007年9月: 第452頁. ISBN 9787811152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8) (中文). 林丹汗死後,察哈爾部眾紛紛投往後金,只有汗室困守大漠。1635年(崇禎八年,天聰九年)二月,後金派多爾袞等人率精騎一萬,遠征察哈爾餘部。四月二十八日,清軍抵達林丹汗子額爾克孔果爾額哲駐地托裏圖,額哲母子被迫歸降。 
  28. ^ 業喜. 《蒙古族古代名將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 遼寧民族出版社. 2004年10月1日: 第235頁. ISBN 9787806448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1月16日) (中文). 林丹汗妻子蘇泰太后與其子額哲,因大勢已去,乃獻皇帝國璽歸降。至此,成吉思汗建立的字兒只斤王朝經430餘年後崩潰。 
  29. ^ 趙爾巽. 《清史稿·卷二·本紀二·太宗本紀一》. 中華民國 (中文). 丁未,命多爾袞、岳託、豪格、薩哈廉將精騎一萬,收察哈爾林丹之子額爾克孔果爾額哲。 
  30. ^ 馬汝珩; 成崇徳. 《清代邊疆開發(上)》. 中華人民共和國: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8年12月1日: 第265頁. ISBN 9787203038252 (中文). 清崇德元年(1636年,明崇禎九年),漠南蒙古16部歸屬後金。康熙三十年(1691年),漠北蒙古三大汗部在多倫諾爾會盟,編旗設爵,也成為清朝的組成部分。至此,除漠西衛拉特蒙古外,清朝基本完成了對蒙古的征服和統一。 
  31. ^ 金曉. 简析北元各蒙古部落分布情况. 西部蒙古論壇. 2016, (4): 25-31+127 [2022-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10). 
  32. ^ Ар Халх. МОНГОЛЫН ТҮҮХИЙН ТАЙЛБАР ТОЛЬ. Mongolian Academy of Sciences. [2022-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4). 
  33. ^ 33.0 33.1 土默特左旗把什村史:把什板申之行政归属. 網易. [2022-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10). 
  34. ^ 內蒙古社科院歷史所. 蒙古族通史 修訂版. 北京: 民族出版社. 1991-09. ISBN 9787105042746. 
  35. ^ 薄音湖. 《俺答汗征卫拉特史实》. 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 1983, (4): 30. 
  36. ^ 岡田英弘. 《モンゴル帝国から大清帝国へ》. 藤原書店. 2010: 323. ISBN 978-4894347724 (日語). 
  37. ^ 趙儒煜. 蒙古國: 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草原之國.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2013: 32. 
  38. ^ 楊益. 《一本書讀懂亞洲史》. 中華民國: 海鴿文化出版圖書有限公司. 2018年1月24日: 第110頁. ISBN 978986392116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10月31日) (中文). 欽察汗國(又稱金帳汗國)建立後,又分出白帳汗國(拔都的哥哥所建)、青帳汗國(拔都的弟弟所建)等。因為蒙古人居於少數,欽察汗國到14世紀前期已經突厥化,萬戶即形同獨立王國,彼此內戰。14世紀末,花剌子模、克里木、保加爾逐漸從金帳汗國中分裂出去。15世紀時,欽察汗國先後分出了西伯利亞汗國、喀山汗國、克里木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等獨立王國(王室都是蒙古貴族),欽察汗國的中央政權只剩下不多的領土。這時,曾經被蒙古人統治了二百餘年的的莫斯科公國強大起來。1480年,莫斯科公國擺脫欽察汗國控制。1502年,大帳汗國被克里米亞汗國攻滅。 
  39. ^ E.G. Browne. A Literary History of Persia, Volume 1. Taylor & Francis. 2008: 447. ISBN 9781000155099. 
  40. ^ Kees Boterbloem. A History of Russia and Its Empire: From Mikhail Romanov to Vladimir Putin.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18: 49. ISBN 9781538104415. 
  41. ^ Timothy May. The Mongol Empire: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ABC-CLIO. 2016: 15. ISBN 9781610693400. 
  42. ^ 孫海. 中國考古集成: 宋元明清.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9年9月17日: 第440頁 (中文). 1700年,準噶爾汗策阿拉布坦又進軍新疆南路,再一次征服了附庸的葉爾羌汗國,並命令後者鑄造面有阿拉布坦名字的普爾銅幣。 
  43. ^ 胡文康. 《新疆廣記》. 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5年10月26日: 第40頁. ISBN 978722809428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10月31日) (中文). 元朝後期,皇室內訌,無暇西顧,天山南北各地實際控制權都落入軍事實力強盛的成吉思汗二子察合台及後裔們建立的察合台汗國統治下,察合台汗國對天山南北各地的政治統治使該地政治、經濟、文化強制性地走向一體化。1347年,察合台汗國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廣大中亞綠洲城鎮地區後來演化為帖木兒帝國;東部的天山南北諸地則以察合台汗後裔黑魯·帖木兒為首建立了東察合台汗國(1554~1680年這段歷史也稱做葉爾羌汗國)。東察合台汗國時期,蒙古統治者與中原王朝如明朝、清朝都有密切交往,商貿關係非常頻繁。據各種文獻記載,這些察合台後人自稱臣屬,朝貢不斷。這種局面為後來清朝統一天山南北創造了一定條件。除此之外,這一時期由於察合台後代及王公貴族的大力倡導推廣,伊斯蘭教在天山北部地區得到廣泛傳播,蒙古貴族集團的伊斯蘭化極大地促進了伊斯蘭教在西域諸地各民族的傳播。至16世紀初,包括哈密在內的新疆各地都放棄佛教,皈依伊斯蘭教。隨着民族遷徙融合程度的不斷加深,經過分化和重新組合,哈薩克、烏孜別克、柯爾克孜、回、維吾爾等民族經過這場洗禮後開始走向近代民族。1680年,東察合台汗國為南下的西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領兵所滅,天山南北皆在準噶爾部貴族統治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