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北郡

秦朝设置的郡

濟北郡中國秦朝時設置的。在今山東省河北省境。

山東歷史系列條目
史前時代

三皇五帝
舊石器時代
沂源人 新泰人
新石器時代
後李 北辛 大汶口 龍山 岳石
太昊 少昊 蚩尤
古羌人 九夷東夷
有窮氏 有鬲氏 商部落
古羌人 商方 紀國 商奄 薄姑 人方 旁方
春秋 萊國 莒國 滕國 齊國 魯國 山戎 孤竹
戰國 秦國
臨淄郡 琅邪郡 濟北郡 膠東郡 薛郡
臨菑郡 博陽郡 濟北郡 膠東郡 膠西郡 琅邪郡 城陽郡
曹魏
西晉
東晉 前秦 前涼 後涼 前趙 後趙 前秦 西燕
北朝 北魏 東魏 北齊
河南道
河南道
五代 後梁 後唐 後晉 後漢 後周
京東東路 京東西路
山東東路 山東西路
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
山東承宣布政使司
山東省 (清朝)
中華民國 山東省 青島特別市
中華人民
共和國
山東省
濟南歷史 青島歷史
山東主題專頁

沿革

編輯

秦漢

編輯

秦始皇時,分臨菑郡濟北郡,治博陽(今山東省泰安市東南)。轄境位於濟水兩岸,相當今山東省德州茌平以東,東平泰安萊蕪以北,鄒平信陽以西及河北省滄州海興以南地。

前206年,田齊宗室田安攻佔濟北數城,被項羽立為濟北王,都博陽,齊國遂分為三齊。同年,齊王田榮田安,王三齊。四年(前203年),韓信平定三齊,立為齊王。五年(前202年),徙韓信為楚王[1],復置濟北郡,仍治博陽。六年(前201年),立皇子劉肥為齊王,濟北郡屬齊國,分博陽等縣置博陽郡,遂移治盧(今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西南)。

漢文帝二年(前178年),立齊悼惠王之子東牟侯劉興居為濟北王,分齊國濟北郡置濟北國。三年(前177年),濟北王謀反,國除為濟北郡。十六年(前164年),立齊悼惠王之子安都侯劉志為濟北王,復置濟北國漢景帝四年(前153年),徙濟北王為菑川王;分濟北國置平原郡,徙衡山王劉勃為濟北王。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推恩置陰安、榮關、周望、陪、前、安陽、五據、富、平、羽、胡毋十一侯國,別屬東郡平原郡泰山郡等鄰郡[2]元狩元年(前122年),濟北王獻泰山及其周圍的縣邑於天子,遂分濟南郡南部與濟北國獻地置泰山郡,另以他縣償濟北王。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濟北國屬兗州刺史部。後二年(前87年),濟北王劉寬謀反,國除,領縣併入泰山郡[3]

漢和帝永元二年(90年),立皇弟劉壽為濟北王,分泰山郡盧、蛇丘、成、剛四縣復置濟北國。後以東郡茌平縣益濟北國。至此,濟北國領五縣:盧、蛇丘、成、茌平、剛[4]漢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增封濟北王五千戶,廣其土宇,東郡臨邑縣或於此時益濟北國。後分盧縣復置肥城縣,後又廢[5]

漢獻帝建安十一年(206年),國除為濟北郡。建安十七年(212年),立皇子劉邈為濟北王,復置濟北國[6]

魏晉十六國

編輯

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降漢濟北王為列侯,國除為濟北郡魏明帝太和七年(233年),葬陳王曹植於其舊封地東阿[7],遂徙封其嗣子曹志為濟北王,復置濟北國[8]

曹魏前後,茌平縣改屬平原國,剛縣(成縣併入)改屬東平國東郡東阿、穀城二縣改屬濟北國。至此,濟北國領五縣:盧、蛇丘、臨邑、東阿、穀城[9],移治盧縣盧子城(今山東省平陰縣西)[10],至南朝初年不變[11]

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以濟北國轉封荀勖[12]永嘉之亂後,國除為濟北郡

十六國時期,濟北郡先後為後趙(325年-351年)、東晉(351年-355年)、前燕(355年-370年)、前秦(370年-384年)、東晉(384年-387年)、後燕(387年-398年)、東晉(398年-399年)、南燕(399年-410年)所有。後燕建興七年(392年),兗州併入青州,濟北郡改屬青州。晉安帝隆安二年(398年)收復濟北郡後還屬兗州,次年入南燕後又改屬并州義熙六年(410年),東晉再次收復濟北郡,還屬兗州。[10]

南北朝

編輯

宋少帝永初三年(422年),濟北郡濟水以北的臨邑、東阿二縣為北魏所攻佔[10],僅餘濟水以南的盧、蛇丘、穀城三縣,因避敵而移治盧縣肥城(今山東省肥城市[13]。後在濟水以南僑置臨邑、東阿二縣。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太原郡山茌縣改屬濟北郡[14]大明元年(457年),省臨邑、東阿二縣。至此,濟北郡領四縣:盧、蛇丘、穀城、山茌[11]

北魏明元帝泰常八年(423年),以上年攻佔的濟北郡、東平郡的部分區域置濟州(治碻磝城,在今山東省茌平縣西南);分臨邑縣僑置盧縣(治碻磝城)。至此,濟北郡領三縣:盧、臨邑、東阿,治盧縣碻磝城。北魏獻文帝皇興元年(467年),又攻佔劉宋兗州濟北郡殘存之地。皇興二年(468年),以宋之兗州東兗州,分宋之盧縣置肥城縣,盧、山茌二縣改屬太原郡,肥城、蛇丘、穀城三縣併入濟州濟北郡。至此,濟北郡領六縣:盧、臨邑、東阿、肥城、蛇丘、穀城[10]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分濟北郡肥城、蛇丘、穀城三縣置東濟北郡[5]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臨邑縣併入盧縣;廢東濟北郡,其所領穀城縣併入肥城縣,肥城、蛇丘二縣改屬濟北郡;廢東平郡,其所領范縣併入壽張縣,改屬濟北郡。至此,濟北郡領五縣:盧、東阿、肥城、蛇丘、壽張。[10]

周武帝建德七年(578年),壽張縣改屬魯州高平郡,分肥城、蛇丘二縣置肥城郡。至此,濟北郡領二縣:盧、東阿。[10]

隋唐

編輯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濟北郡,領縣直屬濟州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濟州為濟北郡,仍治盧縣碻磝城,領九縣:盧、范、陽穀、東阿、平陰、長清、濟北、壽張、肥城。[15]

永平元年(617年),改濟北郡為濟州。天壽元年(618年),復改為濟北郡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復改為濟州,濟北郡之名不再作為行政區劃名稱。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濟州為濟陽郡[16]

人口

編輯

長官

編輯

濟北相(90年-206年)

編輯

濟北太守(206年-212年)

編輯

濟北相(212年-220年)

編輯

濟北太守(220年-233年)

編輯

濟北相(233年-310年代)

編輯

濟北太守(310年代-359年)

編輯

濟北內史(359年-370年)

編輯

濟北太守(370年-577年)

編輯

濟北郡守(577年-583年)

編輯
  • 公孫景茂,字元蔚,河間阜城人,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出任,後以母憂去職。[38]

濟北郡太守(607年-619年)

編輯

國主

編輯
  • 濟北王劉興居,前178年-前177年在位。
  • 濟北王劉志,前164年-前153年在位。
  • 濟北貞王劉勃,前153年-前152年在位。
    • 濟北成王劉胡,前151年-前98年在位。
      • 濟北王劉寬,前97年-前87年在位。
  • 濟北惠王劉壽,90年-120年在位。
    • 濟北節王劉登,121年-135年在位。
      • 濟北哀王劉多,136年-138年在位。
    • 濟北釐王劉安國,139年-145年在位。
      • 濟北孝王劉次,146年-162年在位。
        • 濟北王劉鸞,163年-?在位。
          • 濟北王劉政,在位時間不詳,無子國絕,後於206年國除。[40]
  • 濟北王劉邈,212年-220年在位。[6]
  • 濟北王曹志,233年-265年在位。
  • 濟北成侯荀勖,265年-289年在位。
    • 濟北簡侯荀輯
      • 濟北烈侯荀畯
        • 濟北侯荀識(烈侯弟子)。
          • 濟北侯荀軌(世次不詳,繼成侯),377年-?在位。[41]
  • 濟北王慕容泓,359年-370年在位。[22]

參見

編輯

註釋及徵引文獻

編輯
  1. ^ 《漢書·卷十三·異姓諸侯王表第一》
  2. ^ 《漢書·卷十五上·王子侯表第三上》
  3. ^ 周振鶴《西漢政區地理》
  4. ^ 李曉傑《東漢政區地理》
  5. ^ 5.0 5.1 5.2 《魏書·卷一百六中·地形志二中第六》
  6. ^ 6.0 6.1 《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
  7. ^ 盧善煥.·曹植墓磚銘釋讀淺議[J].·文物,·1996(10):93-93.
  8. ^ 《三國志·卷十九·魏書十九·任城陳蕭王傳第十九》
  9. ^ 9.0 9.1 《晉書·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
  11. ^ 11.0 11.1 11.2 《宋書·卷三十五·志第二十五》
  12. ^ 《晉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九》
  13. ^ 《宋書州郡志彙釋》
  14. ^ 《宋書·卷三十六·志第二十六》
  15. ^ 15.0 15.1 《隋書·卷三十·志第二十五》
  16.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唐代卷》
  17. ^ 《續漢書·志第二十一·郡國三》
  18. ^ 《後漢書·卷五十二·崔駰列傳第四十二》
  19. ^ 《後漢書·卷七十八·宦者列傳第六十八》
  20. ^ 《後漢書·卷五十六·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章懷註引謝承書
  21. ^ 《後漢書·卷七十四上·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
  22. ^ 22.0 22.1 《資治通鑒·卷一百·晉紀二十二》
  23. ^ 《資治通鑒·卷一〇三·晉紀二十五》
  24. ^ 《晉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
  25. ^ 《晉書·卷九·帝紀第九》
  26. ^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宋故員外散騎侍郎明府君墓誌銘
  27. ^ 《宋書·卷五十·列傳第十》
  28. ^ 《宋書·卷八十六·列傳第四十六》
  29. ^ 《魏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一》
  30. ^ 《魏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五》
  31. ^ 《魏書·卷七十二·列傳第六十》
  32. ^ 《魏書·卷六十一·列傳第四十九》
  33. ^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邵州使君寇公妻薛誌
  34. ^ 《魏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二十七》
  35. ^ 《周書·卷三十四·列傳第二十六》
  36. ^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弘墓誌
  37. ^ 《北齊書·卷四十六·列傳第三十八》
  38. ^ 《隋書·卷七十三·列傳第三十八》
  39. ^ 《隋書·卷四十三·列傳第八》
  40. ^ 《後漢書·卷五十五·章帝八王傳第四十五》
  41. ^ 《舊晉書九家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