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 (中华民国)

中華民國設立的一級行政區劃

山东省,为中华民国延续清朝制度所设置的22省之一,为华北六省之一。简称为“”。

山东省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的省
1912年—1949年

  中华民国山东省法理位置
坐标:36°24′N 118°24′E / 36.4°N 118.4°E / 36.4; 118.4
首府历城县1912-1928
泰安县1928-1929
历城县1929
沂水县南麻1938-1945
济南市1945-1948
青岛市(寄治)1948-1949
面积 
• 
146,736平方千米(56,655平方英里)
人口 
• 
38865000
历史
历史 
• 成立
1912年
• 废除
1949年
前身
继承
山东省 (清朝)
山东省
平原省
今属于山东省

省名由来

编辑

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1168年(金朝大定八年)设置了山东东路、山东西路统军司,“山东”一词从此做为一个正式行政区划的名称开始使用。

管辖范围

编辑
 
亚新地学社1936年《袖珍中华全图》的山东省地图

中华民国山东省继承自清代,其管辖范围大致与今大陆地区山东省相同(不含青岛市、东明县),及河南省范县、台前县。位置东滨黄海,西邻河南省,北邻河北省,南邻江苏省,东南一隅为青岛市。1947年(民国36年),全省土地面积为146 736平方千米。

人口

编辑

以下依据中华民国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1934年出版)、内政部统计司编《民国十七年各省市户口调查统计报告》(1931年出版)、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华民国统计提要》(1940年出版)、中华民国年鉴社编《中华民国年鉴》(1952年出版,页19-21)所提供的人口数据[1]

山东人口
调查年代 户数 人口 男性 女性 每户平均人口 性别比例
1912年 5,632,000 30,989,000 16,477,000 14,512,000 5.48 113.10
1928年 28,672,000
1936年至1937年 7,042,000 38,100,000 19,424,000 17,653,000 5.41 115.57
1947年 7,340,000 38,865,000 19,334,000 19,530,000 5.29 99.00

据中华民国内政部户政司于1990年(民国79年)台闽地区户口及住宅普查报告,台闽地区籍贯为山东省的人数为28万3173人,占非台湾省籍269万4917人口当中的10.5%[2]

历史沿革

编辑
山东历史系列条目
 
史前时代

三皇五帝
旧石器时代
沂源人 新泰人
新石器时代
后李 北辛 大汶口 龙山 岳石
太昊 少昊 蚩尤
古羌人 九夷东夷
有穷氏 有鬲氏 商部落
古羌人 商方 纪国 商奄 薄姑 人方 旁方
春秋 莱国 莒国 滕国 齐国 鲁国 山戎 孤竹
战国 秦国
临淄郡 琅邪郡 济北郡 胶东郡 薛郡
临菑郡 博阳郡 济北郡 胶东郡 胶西郡 琅邪郡 城阳郡
曹魏
西晋
东晋 前秦 前凉 后凉 前赵 后赵 前秦 西燕
北朝 北魏 东魏 北齐
河南道
河南道
五代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京东东路 京东西路
山东东路 山东西路
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
山东承宣布政使司
山东省 (清朝)
中华民国 山东省 青岛特别市
中华人民
共和国
山东省
济南历史 青岛历史
山东主题专页

民国初期

编辑

袁氏时期

编辑

1911年(宣统3年)爆发辛亥革命后,山东省各界联合会会长夏继泉说服山东巡抚孙宝琦宣布山东独立,任山东都督,后又取消独立,由张广建兼署山东巡抚兼提督。11月12日,烟台革命党人举行起义成功,成立烟台临时军政府。1912年(民国元年)2月,胡瑛孙中山任命为山东都督,在烟台组织山东军政府。胡瑛就任后,将烟台作为山东临时省府驻地。南北议和成功后,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于3月15日下令改原清朝的督抚为都督,原山东巡抚张广建改任山东都督职,后来改由周自齐担任山东都督。胡瑛于3月19日辞职,3月25日解散烟台山东军政府。

1913年(民国2年)1月各省都督改为民政长,周自齐成为山东民政长。8月,田文烈任山东民政长兼军务会办。田文烈发挥内政手腕,扫平了省内匪贼,使省内治安得以维持,财务整理和实业振兴大有成果。1914年(民国3年)2月11日,高景祺任山东民政长。5月9日,山东民政长高景祺辞职,由蔡儒楷接任。同年5月23日,各省民政长改为巡按使,蔡儒楷成为山东巡按使。9月,陆军第五师师长靳云鹏署理山东都督,明年督理山东军务。1915年(民国4年),靳云鹏与其他十三省将军联名拥护袁世凯称帝,并获封一等伯爵。年末,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出兵讨袁。袁世凯的军队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1916年(民国5年)4月他联合各省通电劝袁辞职,被撤职。

军阀时期

编辑

1916年6月,袁世凯去世后,蔡儒楷被免职,由皖系军阀张怀芝任山东督军,成为皖系控制的地盘。张怀芝于1918年(民国7年)被护理山东督军张树元排挤出山东。同年11月张树元署理山东督军兼省长。

1919年(民国8年)沈铭昌任山东省省长,7月离任,屈映光继任。11月,田中玉任山东督军。尽管与山东省长屈映光同属皖系军阀,但因权力、地盘之争而和田中玉对立。起初,第47旅旅长马良站在屈映光一边,田中玉显劣势。1920年(民国9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田中玉未赴主战场而是留在山东。此后直皖战争皖系败北,屈映光失势下野,田中玉掌握山东省实权。胜利的直系军阀因需要田中玉办事,故他得以留任。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山东成为奉系军阀势力范围内,督军也都由奉系军阀充任。1924年(民国13年),段祺瑞把山东让给奉系张宗昌。张被任为山东省军务督办,兼省主席。1925年(民国14年),张宗昌擅自将中央政府直辖的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改为山东公署管辖的胶澳商埠局,将青岛纳入其势力范围。

1926年(民国15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张作霖任命张宗昌为“安国军”副司令,南下援助孙传芳。1927年(民国16年)初,张宗昌部在南京、上海一带被国民革命军打败,退回山东。宁汉分裂期间,张宗昌进攻冯玉祥军队,又大败。同年6月2日,北伐军攻克重镇徐州,直鲁军大部退入山东,江北的孙传芳部也放弃淮阴,退往山东。1928年(民国17年),北伐军入山东省扫荡奉军,张宗昌率余部撤退到河北。

日本入侵青岛和山东

编辑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军从胶东半岛北部登陆,包围胶澳地区(今属青岛市)。经过激战,最终从德国手中将其夺取。1919年巴黎和会对青岛的处理方案引发了中国学生的激烈抗议——五四运动。1922年(民国11年)华盛顿会议后,日本将青岛归还中国。

1928年5月,国民革命军北伐期间,途中经过济南城时,日本方面借口北伐军对济南城内的日本侨民进行抢劫、强奸、屠杀,而出动军队展开报复,蓄意屠杀中国军人与民众六千余人,中方谈判代表蔡公时惨遭日军杀害,史称“五三惨案”。惨案发生后,日方否认日军屠杀中国军民,并要南京国民政府道歉、赔偿、惩凶,并于5月11日攻占济南。直至次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中日济案协定》之后,日军才退出济南。

南京十年

编辑

蒋冯对立与中原大战

编辑

1928年5月,孙良诚为山东省政府第一任主席。孙良诚稳定了对山东省的统治,使受济南事件及北京政府统治混乱影响的山东省获得一定的平稳。然而冯玉祥蒋中正派中央系部队进驻,而不让冯系孙良诚部接防,气愤已极,使孙辞去山东省主席一职。国民政府任命石敬亭任山东省代主席。

1929年(民国18年)蒋冯对立升高前夕,冯系韩复榘率领20师旧部依附蒋中正,并在中原大战期间担任国民政府第一军团司令与阎锡山所率领的晋军一带交战,此役中韩部的表现,被中央委任为山东省主席。

1930年(民国19年),国民政府设立青岛市为院辖市(独立于山东),同年通过外交谈判,从英国手中收回威海卫

韩氏据鲁

编辑

韩复榘在担任山东省主席7年中,为了巩固其势力,暗杀了曾统治山东的张宗昌,驱逐效忠南京国民政府的第17军军长刘珍年,另外国民党山东省党务管理委员会主任张苇村被暗杀也有可能是其作为;在巩固实力之余,却也曾邀请梁漱溟前往山东进行乡村建设与部分的基础设施建造。主政山东期间,还曾大力加强基础文化教育和恢复农业生产,促进了社会发展。韩旧式思想较重,常亲自主持司法审判,不依据事实和民国法律,仅对人犯察颜观色,依个人喜好认定是否有罪和量刑,造成一定数量的冤案。

 
1936年的山东省

抗日战争

编辑

1937年(民国26年)-1945年(民国34年)的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从山东败退,山东省政府机构撤至安徽,日军占领了山东的铁路和城市,中国共产党则在农村建立起沂蒙山、胶东等抗日根据地,即山东抗日根据地

国军方面

编辑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韩复榘身兼山东省主席、第五战区副司令、第三集团军总司令。1937年10月,日军向山东进攻,12月底,韩未听从军事委员会防御命令,却自行放弃黄河防线与济南,率部队后撤以保存实力,使日军先后占领德县、济南、曲阜、兖州、青岛,打通了胶济线。山东境内的其他国军被迫南撤至陇海路附近。韩并暗中与日人谈判。蒋中正接受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以及冯玉祥的建议,决定制裁韩复榘。

1938年(民国27年)1月11日蒋中正在开封召开将领会议,要求一、五战区团长以上军官参加。韩复榘到开封火车站时即遭逮捕,随即移送汉口军事监狱审判。经过军事审判后在1月24日遭枪毙

3月,日军第10兵团沿津浦路南下,先后占济南、泰安和滕县,3月24日开始进攻台儿庄。国军集中优势兵力,在台儿庄一举歼灭第10师团及第5师团增援部队一万余人缔造台儿庄大捷,为抗战初期国军对日作战首次获得较大地的胜利。此后,山东全境沦陷。

1943年(民国32年)4月,第28集团军李仙洲率部进军山东,在鲁西、鲁南地区对日军作战。在李仙洲部队同日军作战时,鲁西及鲁南地区的八路军部队与李仙洲部队发生冲突。

中共方面

编辑
 
率领115师进入山东、并组建山东军区的罗荣桓

1937年,中共山东省委先后组织徂徕山天福山黑铁山泰西等地组织武装起义,陆续开辟胶东、鲁中、鲁西、清河、湖西、鲁南等小范围抗日根据地。1938年,成立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郭洪涛任党委书记。山东各起义部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张经武王建安任指挥,黎玉为政治委员。

1939年(民国28年),罗荣桓陈光八路军115师师部和主力一部进入山东鲁西地区,参与指挥樊坝战斗梁山战斗等。同年,山东纵队正式组建为八路军第一纵队,徐向前任司令员,朱瑞任政治委员。各小型抗日根据地合并为山东抗日根据地。

1943年5月,八路军与国军李仙洲部队发生冲突,挫败李仙洲部队。下半年,日军虽然继续对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但在部分地区已开始实行收缩。共军抓住时机,向敌人举行反攻作战。7月至8月间,鲁中区和滨海区八路军开展了夺取沂鲁山区和诸(城)日(照)莒(县)山区战役,歼敌3000余人,拔除据点130余个,基本上控制了上述地区,把鲁中、滨海、胶东各区连系起来,使山东根据地的抗日战争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1945年2月至5月间,又展开以攻取边缘区和残存的根据地内的以敌占城镇为主要目标的攻势作战,晋冀鲁豫八路军山东军区罗荣桓指挥部队向鲁西、晋南地区发起进攻的夏季攻势,对日军发动了猛烈的攻势,连续发动了讨伐伪军吴化文部战役、讨伐伪军荣子恒部战役及沂水战役、营县战役等15次较大规模的攻势战役,歼灭日伪军6万余人,形成了渤海、胶东、鲁中、鲁南、滨海5个巩固的根据地。控制山东境内的津浦铁路胶济铁路陇海铁路,收复除济南等少数城市之外的山东大部地区,日军活动范围被遏制在城市[3]。山东军区部队也上升至27万正规军,占了当时共产党军队的三分之一。

8月10日,日本政府发出乞降照会。总司令朱德发布大反攻命令,由中共山东军区主力与基干部队编成山东野战兵团,向日伪军展开进攻,攻克22座县城,并逼近济南、青岛、徐州、连云等大城,山东省境内除铁路沿线及西部几座县城外,均获攻占[4]。8月13日,由7个厅局组成的中共山东省政府在莒南县大店镇宣告成立。

抗战胜利后

编辑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掌控了山东省大部分地区,并建立了省级政权。重庆国民政府命令国军沿平绥、同蒲、平汉、津浦等铁路,向华北推进受降。山东省接收人员则随同国军接收掌控青岛、济南等大城市。1947年上半年,国共双方军队在江苏省涟水县发生两次战役,共军方面承受了不小的消耗,根据自己“不计一城一地得失,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方针,退出江苏、安徽北部,北撤山东;国军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亲自指挥六十余万国军,由青岛、济南、临沂三面进攻山东。由于国军采用了齐头并进的战术,将军队控制在一个范围内,导致共军的游击战术无法奏效。但粟裕提出以山东共军主力决战的方式粉碎围攻的方式最终被采用。在孟良崮战役中,在陈毅的华东野战军围攻下,国军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全军覆没,师长张灵甫阵亡。6月,国军继续自鲁南向北进攻,18日,胡琏整编第11师攻下中共山东指挥部所在地鲁中南麻镇,丧失沂蒙山根据地。此时因刘邓军在鲁西进攻,国军被迫自鲁中回援,陈毅粟裕部队乘机进攻南麻整11师,但因连降大雨,共军弹药受潮,攻击出现困难,久攻未克。此时国军再度调集大军围攻,陈粟部因多处军队有遭遇合围危险,伤亡较大,因此放弃围攻,撤至黄河以北惠民县;国军在南麻、临朐两役胜利后,国军由范汉杰的指挥下向胶东半岛推进,9月16日,国军占领中共胶东军区司令部所在地莱阳,10月1日攻占最终目标烟台,切断山东和东北的联系。10月中旬,国军基本占领胶东解放区。蒋中正随即将胶东兵团逐步调往其他战区,山东局势开始扭转。

同年11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于可掌控的范围内举行了第一届国大代表选举,1948年(民国37年)1月又选出第一届立法委员。同年上半年,共军在张店、周村、昌乐、潍县、兖州诸战役接连胜利,消灭国军近20万人,并切断济南与青岛的交通连系。9月24日,陈毅的部队攻占济南,消灭国军10万余人,山东省主席王耀武化装逃往青岛途中,在寿光被俘。山东省政府、第十一绥靖区部队10万人也奉命撤离,解放军进驻该城。

至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占领除长山八岛(即长山列岛)外的山东省全境。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在8月11日晚发起长山列岛战役,至12日占领长岛全境[5]。8月19日,驻守长山八岛的海军撤守该地,当地居民也跟随国军迁台,来到高雄市左营落脚。自此,中华民国在山东省的行政机构彻底瓦解。

行政区划

编辑

省、县之间的行政区

编辑

道制

编辑

1912年民国建立之初,山东行政区划沿用清末旧制,为3道、10府、3个直隶州、8个府辖州,96县。至1913年1月,废除清朝的府、州,但沿用道制,为省、道、县三级。2月,依据北京政府公布的《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山东由原“济东泰武临道”、“兖沂曹济道”、“登莱青胶道”3道,改为岱北道、岱南道、济西道、胶东道等4道观察使,共辖107县。1914年6月3日,内务部奉袁世凯申令,公布各省、道区域名称,将山东的岱北道改称济南道、岱南道改称济宁道、济西道改称东临道,胶东道依旧。1925年10月22日,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重划为济南、东昌、泰安、武定、德临、淄青、莱胶、东海、兖济、琅琊、曹濮等11道。1928年4月30日,张宗昌被北伐军逐出山东,各道被废除。各道辖区如下:

济南道
1913年1月置岱北道,观察使驻历城县(今济南市)。1914年5月改名。道尹仍驻历城县,为繁要缺,一等。辖历城、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桓台、齐河、齐东、济阳、长清、泰安、新泰、莱芜、肥城、惠民、阳信、无棣、滨县、利津、乐陵、霑化、蒲台、商河、青城、博兴、高苑、博山等27县。1925年10月辖区缩小,辖历城、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桓台、齐河、齐东、济阳、长清等10县。1928年5月废。
济宁道
1913年1月置岱南道,观察使驻滋阳县(今兖州市城区)。1914年5月改名。道尹为要缺,二等,驻济宁县(今济宁市城区)。辖济宁、滋阳、曲阜、宁阳、邹县、滕县、泗水、汶上、峄县、金乡、嘉祥、鱼台、临沂、郯城、费县、蒙阴、莒县、沂水、菏泽、曹县、单县、城武、定陶、巨野、郓城等25县。1925年废。
东临道
1913年1月置济西道,观察使驻聊城县(今聊城市城区)。1914年5月改名。道尹为简缺,三等。辖聊城、堂邑、博平、茌平、清平、莘县、冠县、馆陶、高唐、恩县、临清、武城、夏津、丘县、德县、德平、平原、陵县、临邑、禹城、东平、东阿、平阴、阳谷、寿张、濮县、朝城、观城、范县等29县。1925年废。
胶东道
1913年1月置。观察使驻福山县烟台(今烟台市城区)。道尹为繁要缺,一等。辖福山、蓬莱、黄县、栖霞、招远、莱阳、牟平、文登、荣城、海阳、掖县、平度、潍县、昌邑、胶县、高密、即墨、益都、临淄、广饶、寿光、昌乐、临朐、安丘、诸城、日照等26县。1925年废。
东昌道
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道尹驻聊城县。辖聊城、堂邑、博平、茌平、清平、莘县、冠县、馆陶、高唐、丘县、阳谷、寿张等12县。1928年5月废。
泰安道
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道尹驻泰安县。辖泰安、肥城、新泰、莱芜、东平、东阿、平阴等7县。1928年5月废。
武定道
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道尹驻惠民县。辖惠民、阳信、无棣、滨县、利津、乐陵、霑化、蒲台、商河、青城等10县。1928年5月废。
德临道
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辖德县、德平、平原、陵县、临邑、禹城、恩县、临清、武城、夏津等10县。1928年5月废。
淄青道
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辖益都、博山、临淄、博兴、高宛、广饶、寿光、昌乐、临朐等9县。1928年5月废。
莱胶道
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道尹驻胶县。辖胶县、高密、即墨、掖县、平度、潍县、昌邑、安丘、诸城等9县。1928年5月废。
东海道
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道尹驻福山县烟台县。辖福山、蓬莱、黄县、栖霞、招远、莱阳、牟平、文登、荣成、海阳等10县。1928年5月废。
兖济道
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道尹驻济宁县。辖济宁、滋阳、曲阜、宁阳、邹县、滕县、泗水、汶上、峄县、金乡、嘉祥、鱼台等12县。1928年5月废。
琅琊道
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道尹驻临沂县。辖临沂、日照、郯城、莒县、沂水、费县、蒙阴等7县。1928年5月废。
曹濮道
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辖菏泽、曹县、单县、城武、定陶、巨野、郓城、濮县、朝城、观城、范县等11县。1928年5月废。

行政督察区

编辑

1935年(民国24年)2月,山东省呈准以济宁等14县暂设第一行政督察区。1936年(民国25年),国民政府又颁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组织暂行条例》;同年,山东省政府制定《山东省分区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暂行规程》,将全省划分为12个行政督察区,各区设专员兼本区保安司令。时仅设立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行政督察区,次年,又设立第四区、第五区、第六区、第七区等4个行政督察区。其余各县未及设立督察区,仍直接隶属于省。“芦沟桥事变”爆发前,各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及其辖区如下:

“七七事变”后,日军进犯山东,山东省政府成立有鲁西、鲁北、胶东三个行署,并划分为十七个行政督察区,于1938年至1942年(民国31年)间,各区先后成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全省共辖3个行署区,17个行政督察区,107个县:

1945年,鲁西、鲁北、胶东三个行署被撤销,设立鲁北、鲁西北、鲁西、鲁南、鲁中、鲁东6个政府办事处。与此同时,成立烟台行政区(隶属于第七区)、利广霑棣垦区(隶属于第五区)、临冠丘特区(隶属于第四区)。全省共辖6个政府办事处。17个行政督察区,107个县,1个行政区,2个特区。

  • 鲁北“第一办事处”,领第五区、第十区、第十四区。
  • 鲁西北“第二办事处”,领第四区、第六区。
  • 鲁西“第三办事处”,领第二区、第十一区、第十六区。
  • 鲁南“第四办事处”,领第一区、第三区、第十五区。
  • 鲁中“第五办事处”,领第八区、第十二区、第十七区。
  • 鲁东“第六办事处”,领第七区,第九区、第十三区。

日本投降后的1946年(民国35年)9月,济南市划入第十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改驻济南。1947年3~8月间,调整行政区划,撤销6个政府办事处,设鲁东、鲁西南2个行署。鲁东行署辖第七区、第十三区、第十七区等3个行政督察区;鲁西南行署辖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第十一区、第十六区计5个行政督察区。撤销第九区、第十二区2个行政督察区,并调整了其余各区的区划。调整后全省共辖2个行署区,3个省辖市,15个行政督察区,107个县,1个设治局,1个垦区。:

1947年6月,蒙阴县改名灵甫县。1948年3月,增设复兴县。6月,鲁东、鲁西南两个行署撤销。行政督察区只有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第四区、第五区、第八区、第十区、第十一区、第十四区、第十五区、第十六区等部分残留,其余各区均因其专员公署溃散而消亡。随着中华民国政府撤离山东,其余的专员公署也随之消亡。

县级行政区

编辑

清代山东省在1911年时,分为10府、3直隶州,下辖8州、96县。1913年(民国2年)2月,根据《划一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裁府州改县,1929年置济南市,1945年改威海卫行政区为威海卫市。1947年6月,蒙阴县改名灵甫县。1948年3月,增设复兴县。1949年时,山东省划分为16行政督察区,下辖3市、108县、2设治局。1988年(民国77年)7月,行政院公布《中华民国各省(市)县(市)行政区域代码》,为各省县市编定代码,该法规于2005年(民国94年)10月停用[6]。山东省各县、市、局沿革情况如下:

山东省
行政督察区 专署驻地 代码 县等级 县市局 驻地(2023年4月) 北洋时期 沿革
省政府直辖 16001 不适用 济南市 济南市城区 (济南道) 济南在1904年(清光绪30年)开辟商埠事宜。民国六年改为市政公所,1920年又改为市政厅。1929年5月济南惨案一年后,山东省政府由泰安迁回济南。10月29日,国民政府指令同意[7],以历城县城区及四郊为行政区域。1931年(民国20年)1月,山东省政府下令裁撤,3月恢复,为山东省政府驻地。
16083 不适用 烟台市 烟台市城区 (东海道) 1930年1月省政府析福山县置。9月,行政院议决不符合法律要求,未予核准[8]。1946年2月析福山、牟平等县地置[9]
16090 不适用 威海卫市 威海市城区 英国租借地 1898年7月(清光绪24年5月),中英签订《订租威海卫专条》,将刘公岛及威海卫内各岛和沿岸10英里地方租给英国。1930年10月中国政府正式收回,并于11月初成立威海卫行政区,直隶国民政府行政院。民国34年10月改威海卫行政区为威海卫市[10]
第一区 滕县 16030 二等 峄县 枣庄市峄城区 兖济道
16033 四等 鱼台县 董家店(今鱼台县西南鱼城镇 兖济道
16034 四等 滋阳县 济宁市兖州区驻地龙桥街道 兖济道
16035 四等 曲阜县 曲阜市驻地鲁城街道 兖济道
16037 三等 邹县 邹城市驻地钢山街道 兖济道
16038 一等 滕县 滕州市驻地北辛街道 兖济道
16039 四等 泗水县 泗水县驻地泗河街道 兖济道
第二区 济宁县 16022 二等 济宁县 济宁市城区 兖济道 清代为济宁直隶州直辖地,1913年2月改县。
16032 六等 嘉祥县 嘉祥县驻地嘉祥镇街道 兖济道(驻地)
16040 三等 汶上县 汶上县驻地中都街道 兖济道
16058 三等 钜野县 巨野县驻地凤凰街道 菏泽道
16059 二等 郓城县 郓城县驻地郓州街道 菏泽道
16071 三等 东平县 东平县驻地东坪街道 泰安道 清代为东平州,1913年2月改县。
16075 四等 寿张县 阳谷县东南寿张镇 东昌道
第三区 临沂县 16041 一等 沂水县 沂水县驻地沂城街道 琅琊道
16045 一等 临沂县 临沂市城区 琅琊道(驻地) 清代为沂州府附郭兰山县。因与甘肃省兰山道重名,1914年6月改名[11]。县境东临沂水,故名。
16046 二等 郯城县 郯城县驻地郯城街道 琅琊道
16047 二等 费县 费县驻地费城街道 琅琊道
16049 一等 莒县 莒县驻地城阳街道 琅琊道 清代为莒州,1913年2月改县。
16110 二等 日照县 日照市东港区驻地日照街道 琅琊道
未定 不适用 复兴县 南麻店(今沂源县驻地南麻镇 (琅琊道) 1948年4月前析沂水、临朐、蒙阴3县交界地区置[12],是否正式成立不详。
第四区 临清县 16008 四等 齐河县 齐河县祝阿镇 济南道
16013 二等 长清县 济南市长清区驻地文昌街道 济南道
16053 五等 清平县 高唐县西南清平镇 东昌道
16061 一等 临清县 临清市驻地青年路街道 东昌道
16062 五等 武城县 武城县西南武城镇 德临道
16063 四等 夏津县 夏津县驻地银城街道 德临道
16064 六等 邱县 河北省邱县邱城镇 东昌道
16065 二等 德县 德州市德城区 德临道(驻地) 清代为德州,1913年3月改县。
16067 四等 馆陶县 冠县西北北馆陶镇 东昌道
16068 四等 高唐县 高唐县驻地鱼邱湖街道 东昌道 清代为高唐州,1913年2月改县。
16069 四等 恩县 平原县西恩城镇 德临道
16070 四等 禹城县 禹城市驻地市中街道 德临道
16078 四等 平原县 平原县驻地龙门街道 德临道
未定 不适用 临冠邱设治局 河北省威县侯贯镇梨园屯镇常庄镇固献乡枣园乡常屯乡贺钊乡等部分乡镇 不适用 原为临清县、冠县和邱县的飞地,1934年(民国23年)将三县飞地合并成立临冠邱特区,1948年改为临冠邱设治局[13]
第五区 惠民县 16010 三等 滨县 滨州市滨城区 武定道 清代为滨州,1913年2月改县。
16011 四等 利津县 利津县驻地利津街道 武定道
16018 一等 惠民县 惠民县驻地孙武街道 武定道(驻地) 清代为武定府附郭县
16019 三等 阳信县 阳信县驻地信城街道 武定道
16020 三等 无棣县 无棣县驻地棣丰街道 武定道 清代为海丰县。因与广东省县名重复,1914年1月改名。隋初置无棣县名于此,故名[14]
16023 四等 乐陵县 乐陵市驻地市中街道 武定道
16024 四等 霑化县 滨州市沾化区驻地富国街道 武定道
16026 三等 商河县 商河县驻地许商街道 武定道
16066 四等 德平县 临邑县德平镇 德临道
16079 六等 陵县 德州市陵城区驻地临齐街道 德临道
16080 五等 临邑县 临邑县驻地临邑镇 德临道
第六区 聊城县 16050 四等 堂邑县 聊城市东昌府区西北堂邑镇 东昌道
16051 五等 博平县 聊城市茌平区西博平镇 东昌道
16052 五等 茌平县 聊城市茌平区驻地振兴街道 东昌道
16054 六等 莘县 莘县驻地燕塔街道 东昌道
16055 五等 冠县 冠县驻地清泉街道 东昌道
16060 二等 聊城县 聊城市城区 东昌道(驻地) 清代为东昌府附郭县。
16072 五等 东阿县 东阿县驻地铜城街道 泰安道
16073 六等 平阴县 平阴县驻地榆山街道 泰安道
16074 三等 阳谷县 阳谷县驻地博济桥街道 东昌道
16077 五等 朝城县 莘县西南朝城镇 菏泽道
第七区 福山县 16082 四等 福山县 烟台市福山区 东海道(驻地)
16089 二等 牟平县 烟台市牟平区驻地宁海街道 东海道 清代为宁海州,1913年2月改名宁海县。因与浙江省县名重名,1914年1月再次改名。以隋置牟平县于此得名[15]
16092 三等 荣成县 荣成市东北成山镇 东海道
16101 三等 文登县 威海市文登区驻地龙山路街道 东海道
第八区 潍县 16096 一等 潍县 潍坊市城区 莱胶道
16102 一等 益都县 青州市驻地王府街道 淄青道(驻地) 清代为青州府附郭县。
16106 四等 昌乐县 昌乐县驻地宝都街道 淄青道
16107 二等 临朐县 临朐县驻地城关街道 淄青道
16108 二等 安邱县 安丘市驻地新安街道 淄青道
第九区 蓬莱县 16084 三等 蓬莱县 烟台市蓬莱区驻地登州街道 东海道 清代为登州府附郭县。
16085 三等 黄县 龙口市驻地新嘉街道 东海道
16086 三等 栖霞县 栖霞市驻地庄园街道 东海道
16087 三等 招远县 招远市驻地罗峰街道 东海道
未定 不适用 东莱设治局 长山八岛(今烟台市蓬莱区南长山街道 (东海道) 民国37年析山东省长山八岛置东莱设治局[16].
第十区 桓台县张店镇 16002 一等 历城县 王舍人庄(今济南市历城区驻地王舍人街道 济南道(驻地) 清代为济南府附郭县,1928年6月前、1929年5月至6月为山东省会。1929年2月划出城区商埠地置济南市。1937年11月迁治王舍人庄[17]
16003 一等 章邱县 济南市章丘区驻地西北绣惠镇 济南道
16004 五等 邹平县 邹平市驻地黄山街道 济南道
16005 三等 淄川县 淄博市淄川区驻地般阳路街道 济南道
16006 三等 长山县 邹平市长山镇 济南道
16007 四等 桓台县 桓台县驻地西新城镇 济南道 清代为新城县。因与吉林、直隶、江西、浙江、贵州等5省县名重复,1914年1月改名耏水县。因县境乌河古名耏水,故名[18]。同月再次改名[19]。因县署东有桓台,相传齐桓王曾经驻于此,故名。
16009 五等 齐东县 邹平市西北台子镇 济南道
16012 三等 济阳县 济南市济阳区驻地济阳街道 济南道
16021 四等 博山县 淄博市博山区驻地城东街道 淄青道
16027 六等 青城县 高青县西青城镇 武定道
16029 六等 高苑县 高青县东南高城镇 淄青道
第十一区 曹县 16031 四等 金乡县 金乡县驻地金乡街道 兖济道
16043 一等 曹县 曹县驻地曹城街道 菏泽道
16044 二等 单县 单县驻地北城街道 菏泽道
16056 五等 城武县 成武县驻地文亭街道 菏泽道
第十二区 高密县 16097 二等 昌邑县 昌邑市驻地都昌街道 莱胶道
16098 二等 胶县 胶州市驻地三里河街道 莱胶道(驻地) 清代为胶州直隶州直辖地,1913年2月改县。1929年4月,划出胶澳区以及25岛为青岛市区[20]
16099 二等 高密县 高密市驻地朝阳街道 莱胶道
16109 一等 诸城县 诸城市驻地密州街道 莱胶道
第十三区 掖县 16088 一等 莱阳县 莱阳市驻地城厢街道 东海道
16093 三等 海阳县 海阳市驻地东村街道 东海道
16094 一等 掖县 莱州市驻地文昌路街道 莱胶道 清代为莱州府附郭县。
16095 一等 平度县 平度市驻地东阁街道 莱胶道 清代为平度州,1913年2月改县。
16100 一等 即墨县 青岛市即墨区驻地通济街道 东海道
第十四区 寿光县 16025 六等 蒲台县 滨州市滨城区南蒲湖公园 武定道
16028 四等 博兴县 博兴县驻地博昌街道 淄青道
16103 三等 临淄县 淄博市临淄区驻地稷下街道 淄青道
16104 三等 广饶县 广饶县驻地广饶街道 淄青道 清代为乐安县。因与江西省县名重名,1914年1月改名。汉置广饶县于此,故名[14]
16105 六等 寿光县 寿光市驻地圣城街道 淄青道
第十五区 泰安县 16014 一等 泰安县 泰安市城区 泰安道(驻地) 清代为泰安府附郭县。
16015 五等 新泰县 新泰市驻地青云街道 泰安道
16016 二等 莱芜县 济南市莱芜区驻地凤城街道 泰安道
16017 三等 肥城县 肥城市驻地老城街道 泰安道
16036 三等 宁阳县 宁阳县驻地文庙街道 泰安道
16048 四等 蒙阴县 蒙阴县驻地蒙阴街道 琅琊道
第十六区 菏泽县 16042 二等 菏泽县 菏泽市城区 菏泽道 清代为曹州府附郭县。
16057 五等 定陶县 菏泽市定陶区驻地天中街道 菏泽道
16076 三等 濮县 濮城集(今河南省范县西南濮城镇 菏泽道 清代为濮州,1913年2月改县。1931年3月析濮县河东六区置鄄城县[21],治王堌集(今鄄城县驻地陈王街道),1936年10月裁撤,并入[22]
16081 六等 范县 莘县古城镇 菏泽道
16091 六等 观城县 莘县西南观城镇 菏泽道

行政区划年表

编辑
山东省行政区划年表
说明:“?”表示不能确定其发生年份或月份,故放于最有可能的一年内,详见注释
西元 民国纪元 其他 行政区划变更
1912年 民国1年 96 10府
11州
1913年 民国2年 107
  • 废济南府留历城县(?月)
  • 废泰安府留泰安县(?月)
  • 废武定府留惠民县(?月)
  • 废兖州府留滋阳县(?月)
  • 废曹州府留菏泽县(?月)
  • 废沂州府留兰山县(?月)
  • 废东昌府留聊城县(?月)
  • 废登州府留蓬莱县(?月)
  • 废莱州府留掖县(?月)
  • 废青州府留益都县(?月)
  • 改滨州为滨县(2月)
  • 改莒州为莒县(2月)
  • 改济宁直隶州为济宁县(2月)
  • 改临清直隶州为临清县(2月)
  • 改高唐州为高唐县(2月)
  • 改东平州为东平县(2月)
  • 改濮州为濮县(2月)
  • 改宁海州为宁海县(2月)
  • 改平度州为平度县(2月)
  • 改胶州直隶州为胶县(2月)
  • 改德州为德县(3月)
1914年 民国3年 107
  • 新城县改名耏水县(1月)
  • 耏水县改名桓台县(1月)
  • 海丰县改名无棣县(1月)
  • 乐安县改名广饶县(1月)
  • 兰山县改名临沂县(6月)
1915年 民国4年 107
1916年 民国5年 107
1917年 民国6年 107
1918年 民国7年 107
1919年 民国8年 107
1920年 民国9年 107
1921年 民国10年 107
1922年 民国11年 107
1923年 民国12年 107
1924年 民国13年 107
1925年 民国14年 107
1926年 民国15年 107
1927年 民国16年 107
1928年 民国17年 107
1929年 民国18年 107 1
  • 析历城县置济南市(10月)
1930年 民国19年 107 1 1行政区
  • 国民政府收回威海卫,并置威海卫行政区(10月)
1931年 民国20年 108 1 1行政区
  • 析濮县置鄄城县(3月)
1932年 民国21年 108 1 1行政区
1933年 民国22年 108 1 1行政区
1934年 民国23年 108 1 1特区
1行政区
  • 成立临冠邱特区(?月)
1935年 民国24年 108 1 1特区
1行政区
1936年 民国25年 107 1 1特区
1行政区
  • 鄄城县并入濮县(10月)
1937年 民国26年 107 1 1特区
1行政区
1938年 民国27年 107 1 1特区
1行政区
1939年 民国28年 107 1 1特区
1行政区
1940年 民国29年 107 1 1特区
1行政区
1941年 民国30年 107 1 1特区
1行政区
1942年 民国31年 107 1 1特区
1行政区
1943年 民国32年 107 1 1特区
1行政区
1944年 民国33年 107 1 1特区
1行政区
1945年 民国34年 107 2 1特区
  • 改威海卫行政区为威海卫市(?月)
1946年 民国35年 107 3 1特区
  • 析福山、牟平二县置烟台市(2月)
1947年 民国36年 107 3 1特区
  • 蒙阴县改名灵甫县(6月)
1948年 民国37年 108 3 2
  • 析沂水、蒙阴、临朐三县置复兴县(6月)
  • 析蓬莱长山八岛置东莱设治局(10月)
  • 改临冠邱特区为临冠邱设治局(?月)
1949年 民国38年 108 3 2

政府机构

编辑

省会

编辑

山东省会初治历城县(今济南市城区)。济南五三惨案发生后,1928年6月迁治泰安县(今泰安市)。1929年5月迁回历城县,同年7月起治济南市(今济南市城区)。抗战期间一度迁至鲁中沂水县南麻店,抗战胜利后迁回济南市。1948年9月济南失守,省政府寄治于青岛市。1949年6月,随着国军撤离青岛而裁撤。

省政府首长

编辑
山东大总统 → 山东都督
山东军政府 → 山东烟台军政分府都督
山东军政府都督
山东都督府都督
山东行政公署民政长
; 附:泰武将军督理山东军务
  • 靳云鹏
附:济武将军督理山东军务
山东巡按使公署巡按使
附:督办山东军务善后事宜
山东省长公署省长
山东省政府主席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民国人口:研究史の整理と展望. [2020-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5). 
  2. ^ 行政院户口普查处编. 中华民国79年台闽地区户口及住宅普查报告. 台北市: 行政院户口普查处. 1992
  3. ^ 山东军区反攻战役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12-12.
  4. ^ 继续夺取日伪军控制的中小城镇山东军区部队的作战行动[永久失效链接]
  5. ^ 记者:石其鹏、申红,编辑:王瑶. 长山列岛战役:解放军大规模两栖登陆第一战. 新华网,来源:人民网. 2012年9月19日 [2014-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7) (简体中文). 
  6. ^ 中華民國各省(市)縣(市)行政區域代碼. [2020-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1). 
  7. ^ 《国民政府公报》第309号,民国18年11月1日,第19页
  8. ^ 钱端升等:《民国政制史》下册,第425页。又,《内政年鉴》,第(B)138页。
  9. ^ 内政部方域司:《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第11版)第123页。
  10. ^ 内政部方域司:《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第11版),第123页。
  11. ^ 吴承湜:《近六十年全国郡县增建志要附录》,第79页。
  12. ^ 内政部方域司:《中国之行政督察区》,第35页。又,《中华民国史地理志(初稿)》,第22页。
  13. ^ 历史上的山东飞地——临冠邱 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bbd29a0100xwoj.htm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4. ^ 14.0 14.1 《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
  15. ^ 《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
  16. ^ 总统府公报 第122号 第二版。
  17. ^ 《历城县志》,济南出版社,1990年,第43页
  18. ^ 《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又,谢观:《各省区域沿革一览表》,第79页。
  19. ^ 按:内务部职方司第一科:《全国行政区划表》(民国3年),吴承湜:《近六十年全国郡县增建志要》(附录第79页)均记载1914年1月改新城县为桓台县。疑曾有改新城县为耏水县的计划,但实际上是将新城县直接改名为桓台县。
  20. ^ 吴承湜:《近六十年全国郡县增建志要附录》,第97页。
  21. ^ 《国民政府公报》第747号,民国20年4月7日,第11页
  22. ^ 《国民政府公报》第2187号,民国25年10月27日,第11页。按:《近六十年全国郡县增建志要》(附录,第95页)作并入濮阳县,似误。

来源

编辑
书籍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参见

编辑
前任:
  山东省
   中华民国一级行政区
1912年-1949年
继任:
  山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