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維斯托克

波蘭波德拉謝省省會

53°08′N 23°09′E / 53.133°N 23.150°E / 53.133; 23.150

比亞維斯托克
Białystok
比亞維斯托克
比亞維斯托克
比亞維斯托克旗幟
旗幟
比亞維斯托克徽章
徽章
比亞維斯托克在波蘭的位置
比亞維斯托克
比亞維斯托克
坐標:53°07′N 23°10′E / 53.12°N 23.17°E / 53.12; 23.17
國家波蘭
波德拉謝省
建立14世紀
政府
 • 市長Tadeusz Truskolaski
人口(2006年)
 • 城市295,000人
 • 都會區420,000
時區CETUTC+1
 • 夏時制CESTUTC+2
郵政編碼15-001
電話區號+48 85
網站www.bialystok.pl

比亞維斯托克波蘭語Białystok)是波蘭東北部最大城市,波德拉謝省首府,位於華沙北部大約180公里的地方,接近白俄羅斯邊界。因此,在此城市也形成了一個白俄羅斯少數民族居住區。比亞維斯托克擁有多所聞名歐洲大學,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比亞維斯托克醫科大學。

比亞維斯托克是連接華沙和立陶宛的交通樞紐城市。農業是比亞維斯托克的支柱產業,但同時機械製造業,電子工業,金屬製造業和啤酒製造也在蓬勃地發展。

波蘭猶太人世界語創始人柴門霍夫便出生在此。

名稱

編輯

雖然現在「stok」被翻譯為「斜坡」,但定居點的最初名稱來自流經它的河流。在古波蘭語中,biały sok是白色的河流(biały - 白色,stok - 溪流;從斜坡上「滑落」的河流)。今天不太起眼,流經市中心的比亞瓦河(通常稱為比亞烏卡河)因此得名。

由於幾個世紀以來邊界和人口結構的變化,這座城市在白俄羅斯語中為:Беласток(Byelastok,Biełastok)、意第緒語:ביאַליסטאָק(Byalistok、Bjalistok)、立陶宛語:Balstogė、俄語:Белосток(Belostok、Byelostok)。

歷史

編輯
 
布蘭尼基宮,被譽為波蘭的「凡爾賽宮」

早期歷史

編輯

考古發現表明,今天比亞維斯托克地區的第一個定居點發生在石器時代。古代定居者的墳墓可以在多伊利迪(Dojlidy)區找到。[1]鐵器時代早期,人們定居在生產庫爾干的地區,庫爾干是該地區酋長的墳墓,位於現在的羅斯托烏蒂村。[2]從那時起,比亞維斯托克地區一直處於文化的十字路口。連接波羅的海黑海的貿易路線有利於具有約特文吉亞英語Yotvingia-魯塞尼亞-波蘭文化特徵的定居點的發展。[2]

比亞維斯托克市已經存在了五個世紀,在此期間,這座城市的命運受到了各種政治和經濟力量的影響。

中世紀

編輯

倖存的文件證明,在1437年左右,拉茨庫夫家族的代表,天鵝( Łabędź )紋章的雅各布·塔布托維奇 (Jakub Tabutowicz) 從立陶宛大公齊吉曼塔斯·科斯圖泰提斯 (Sigismund Kęstutaitis) 的兒子米哈埃爾·日吉曼泰提斯(Michael Žygimantaitis) 那裡收到了比亞瓦河沿岸的一片荒野地區,標誌著比亞維斯托克作為定居點的開始。[3][4]此後,比亞維斯托克成為立陶宛的一部分長達132年,直到1569年盧布林聯合,當時它被賦予波蘭,但直到1795年波蘭立陶宛聯邦最後一次瓜分之前,比亞維斯托克一直非常靠近立陶宛大公國的邊界。比亞維斯托克在行政上是波德拉謝省的一部分,1569年後也是波蘭王國王冠領地小波蘭省的一部分。

從1547年開始,該定居點歸維西奧沃夫斯基家族所有,該家族創立了第一所學校。[5]:163第一座磚砌教堂和一座城堡建於1617年至1826年之間。這座兩層樓的城堡採用哥特-文藝復興風格的矩形平面設計,是約布·布雷特夫斯的作品。城堡的擴建由科爾齊什托夫·維西奧沃夫斯基繼續進行,他是蒂科欽的元老(starosta),自1635年以來一直是立陶宛大元帥,也是亞歷珊德拉·瑪利亞娜·索別斯卡的丈夫。[6]1637年,他無子去世,因此,比亞維斯托克由他的寡婦管理。1645年亞歷珊德拉去世後,包括比亞維斯托克在內的維西奧沃夫斯基莊園移交給王室,以支付維護蒂科欽城堡的費用。在1645年至1659年間,比亞維斯托克由蒂科欽的元老進行管理。[6]

近代

編輯
 
布蘭尼基宮花園,18世紀

1661 年,它被授予斯特凡·恰爾涅茨基,作為他對在大洪水時代戰勝瑞典人功勞的獎勵。四年後,比亞維斯托克作為他女兒亞歷珊德拉的嫁妝贈送,亞歷珊德拉嫁給皇家法院元帥揚·克萊門斯·布拉尼基,該城從而落入了布拉尼基家族的手中。[7]1692年,揚·克萊門斯·布拉尼基的兒子斯特凡·米科瓦伊·布拉尼茨基(Stefan Mikołaj Branicki)從國王揚三世·索別斯基(John III Sobieski)手中獲得了比亞維斯托克的城市權利。他在維西奧沃斯基家族城堡的地基上建造了布蘭尼基宮[8]在18世紀上半葉,這座城市的所有權由陸軍王冠蓋特曼揚·克萊門斯·布蘭尼基(Jan Klemens Branicki)繼承。[3]正是他將父親建造的宮殿改造成一位大貴族的宏偉住所,[9]波蘭國王和詩人經常前來參觀。[10]1745年,波蘭第一所軍事技術學校在比亞維斯托克成立,[5]:164,Komedialnia劇院於1748年在這座城市成立,是波蘭最古老的劇院之一。[11]建立了新的學校,包括與劇院成立有關的芭蕾舞學校。[5]:163-1641749年,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三世擴大了城市範圍。[5]:1631770年,在伊莎貝拉·波尼亞托夫斯卡(Izabella Poniatowska)的主持下,成立了一所助產學校,並在此基礎上於1805年建立了產科研究所。[5]:164

 
前紡織工廠,現在是一家購物中心

18世紀末,波蘭立陶宛聯邦被鄰國瓜分成三個部分。普魯士王國第三次瓜分波蘭期間征服了比亞維斯托克及其周邊地區。這座城市於1795年成為新東普魯士省的首府。[12]拿破崙·波拿巴第四次反法同盟戰爭中的勝利解放了該領土,但由於在1807年的提爾西特條約中,該地區被移交給俄羅斯帝國,俄羅斯帝國將該地區組織成貝洛斯托克州,[13]以該市為區域中心。[14]比亞維斯托克的學校教育和高等教育在18世紀得到了深入發展,但由於瓜分而陷入停頓。[5]:164比亞維斯托克從波德拉謝的所有城市中獲得了最新的城市權利,但在19世紀末,它的發展超過了所有周圍的城市。19世紀的快速發展與兩個歷史事件有關:俄羅斯帝國和波蘭會議王國之間建立海關邊界,以及1862年華沙-聖彼得堡鐵路線的開通,將比亞維斯托克與華沙,格羅德諾維爾紐斯和聖彼得堡連接起來。非常便利的交通條件影響了比亞維斯托克當時生產工廠的發展和集中。除了行政職能外,比亞維斯托克還設立了許多經濟機構。19世紀下半葉,比亞維斯托克發展成為紡織業的重要中心,是當時分裂中的波蘭地區僅次於羅茲的最大紡織業中心。比亞維斯托克是華沙西部的羅茲、北部的聖彼得堡和東部的莫斯科之間最大的工業中心,被暱稱為「北方的曼徹斯特」。[15]十一月一月起義失敗後,俄羅斯化政策和反波蘭鎮壓愈演愈烈,1870年後禁止在公共場所使用波蘭語[10]1912年,建造了一座沙皇監獄,該監獄也被用作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的波蘭人的中轉監獄。[16]

現代

編輯

十九世紀末,由於俄羅斯的歧視性規定導致人口湧入,該市的大部分人口是猶太人。根據1897年俄羅斯帝國人口普查,在 66,000 名總人口中,猶太人占41,900 人(約占 63%)。[17]這種遺產可以在比亞維斯托克的猶太遺產之路上看到。[18]1906年6月14日至16日,比亞維斯托克屠殺英語Białystok pogrom發生在該市。在大屠殺期間,有 81至 88 名猶太人被俄羅斯人殺害,約80 人受傷。[19]

 
安托紐克區1920年比亞維斯托克戰役中犧牲的波蘭第一軍團步兵團士兵紀念碑

第一個吸引大量俄羅斯工人或農民追隨者的無政府主義團體是1903年在比亞維斯托克成立的無政府共產主義切爾諾-茲納米亞(黑旗)團體。[20]

 
1921年約瑟夫·畢蘇斯基訪問比亞維斯托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比亞維斯托克-格羅德諾區是德國控制的東部領地地區的行政區劃。它包括作為首都的城市和周圍的波德拉謝地區,大致相當於早期貝洛斯托克州的領土。[21][22]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這座城市成為新獨立的波蘭第二共和國的一部分,作為比亞維斯托克省 (1919-1939)的首府。[23]在1919-1920年波蘇戰爭期間,紅軍和波蘭臨時革命委員會在華沙戰役前占領了這座城市。在隨後的反攻中,這座城市在比亞維斯托克戰役英語Battle of Białystok後重新回到波蘭的控制之下。

戰爭和獨立的波蘭重建後,比亞維斯托克的波蘭式教育得到了恢復,紡織業得到了復興。[10]建立了市立公共圖書館,成立了體育俱樂部,包括喬治羅尼亞比亞維斯托克足球俱樂部(Jagiellonia Białystok),並在1930年代建造了戲劇院。[10]

 
戰間期的比亞維斯托克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波蘭被納粹德國蘇聯入侵。最初比亞維斯托克被德國短暫占領,德國第四別動隊於1939年9月20日至21日進入該市,對民眾犯下罪行。[24]隨後,根據《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德國人將這座城市移交給蘇聯。在蘇聯占領下,1939年至1941年,它被併入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為別洛斯托克州的首府。[25]波蘭人被驅逐到蘇聯腹地(西伯利亞哈薩克斯坦極北地區)。戰前市長塞韋林·諾瓦科夫斯基於1939年10月被內務人民委員部逮捕,可能也被驅逐到蘇聯,但他的最終結局未知。[26]內務人民委員部接管了當地的監獄。[16]波蘭抵抗運動在該市很活躍,該市是被占領波蘭武裝鬥爭聯盟英語Union of Armed Struggle六個主要指揮部之一的所在地(與華沙、克拉科夫波茲南托倫利沃夫並列)。[27]比亞維斯托克人、波蘭流亡總統雷沙爾德·卡丘羅夫斯基(Ryszard Kaczorowski) 是當地波蘭抵抗運動的成員,於1940年在該市被內務人民委員部逮捕。[28]最初蘇聯判處他死刑,但最終他被判處在勞改營服刑 10年,並被驅逐到科雷馬,並於 1942 年從那裡獲釋,當時他加入了安德斯軍團[28]

在 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的過程中,比亞維斯托克於 1941年6月 27日在比亞維斯托克-明斯克戰役中被德軍占領,該市成為德國占領波蘭的一個獨立地區比亞維斯托克區的首府,直到 1944 年。[29]1941年6月27日,德國人燒毀了大猶太會堂,估計裡面有2000名猶太人。從一開始,納粹就奉行殘酷的掠奪和驅逐非德裔人口的政策。德國人在該市經營著一座納粹監獄,[30]並建立了一個針對猶太男子的強迫勞動營。[31]自1943年以來,安全警察將包括十幾歲男孩在內的波蘭人從當地監獄驅逐到施圖特霍夫集中營[32]該鎮的56,000名猶太居民被關押在隔都。[33]1943年 8月15日,比亞維斯托克隔都起義開始了,數百名波蘭猶太人和反法西斯軍事組織(Antyfaszystowska Organizacja Bojowa)的成員開始與德國軍隊進行武裝鬥爭,德國軍隊正在執行計劃中的隔都清理行動,並將他們驅逐到特雷布林卡滅絕營[34]最終,隔都被清理乾淨,其剩餘的40,000 名居住者中的絕大多數,包括男人、女人和兒童,都被納粹及其合作者謀殺,主要是在特雷布林卡滅絕營。

當代

編輯

這座城市於1944年7月27日落入紅軍的控制之下。蘇聯在該市和地區對波蘭抵抗運動成員進行了大規模逮捕,並將他們關押在比亞維斯托克。1944年9 月20 日,這座城市被移交給波蘭,儘管蘇聯扶植的共產主義政權一直掌權到1980年代共產主義垮台,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和施密爾舒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繼續迫害波蘭抵抗運動成員。從1944 年 11月到1945 年 1月,俄羅斯人將近 5,000 名波蘭人從當地監獄驅逐到蘇聯。[35]後來,蘇聯任命的共產黨人將政治犯和波蘭抵抗運動的其他成員關押在當地監獄中,直到1956年,他們還在那裡對被處決的波蘭抵抗運動成員進行掩埋。[16]

戰後,這座城市成為波蘭人民共和國最初的比亞維斯托克省(1945-1975)的首府。[36]在1975年行政重組之後,該市是較小的比亞維斯托克省(1975-1998)的首府。[37]自1999年以來,它一直是波蘭共和國波德拉謝省的首府。[37]

地理

編輯
 
比亞維斯托克附近的比亞瓦河

比亞維斯托克位於波德拉謝平原(Nizina Północnopodlaska)的比亞維斯托克高地(Wysoczyzna Białostocka),是波蘭綠肺的一部分。[38][39]它位於華沙東北197公里(122英里)的公路上。[40]它是波蘭靠近白俄羅斯立陶宛區域內最大的城市。比亞瓦河是蘇普拉希爾河的左支流,穿過這座城市。比亞維斯托克高地的景觀多種多樣,有高聳的冰磧丘陵和海拔超過 200米(660 英尺)的冰礫阜。大片的外流平原是由冰川末端融水沉積的沉積物形成的冰川平原,並被森林覆蓋。[39]

這座城市的最高點位於皮埃特拉謝森林175米(574 英尺)的高度。最低點位於比亞瓦河谷118 米(387 英尺)的高度。[41]城市地區地貌的一個特徵元素是冰磧高原表面的明顯窪地,比亞瓦河,霍羅德尼安卡河和恰普利尼安卡河穿越這些窪地。

 
克尼辛森林地貌公園

森林是城市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占地約1,846公頃(4,560英畝)(占城市行政面積的18%),是波蘭第五大「樹木繁茂」的城市;落後於卡托維茲(38%)、比得哥什(30%)、托倫(22.9%)和格但斯克(17.6%)。[42]

該市共有9個公園(位於市政地塊上),其中5個是歷史公園,總面積約59.06公頃,已列入市政古蹟登記冊,4個是城市公園,面積約21.68公頃。[43]

克尼辛森林的一部分在城市範圍內由兩個自然保護區保護,總面積為105公頃(260英畝)。[44]茲維爾濟涅茨基森林自然保護區(波蘭語:Rezerwat przyrody Las Zwierzyniecki)位於城市範圍內,是河岸森林的一部分,占地33.48公頃(82.7英畝),主要由橡樹鵝耳櫪屬組成。[45]安托紐克自然保護區(Rezerwat Przyrody Antoniuk)是該市一個70.07公頃(173.1英畝)的公園,保留了比亞維斯托克高地特有的森林片區的自然狀態,主要是榛屬雲杉的混交林。[46]

多伊利迪池塘附近的40公頃(99英畝)森林由比亞維斯托克中央體育和娛樂中心(Białostocki Ośrodek Sportu i Rekreacji–BOSiR)管理。多伊利迪池塘休閒區包括一個公共沙灘、步行道、觀鳥和釣魚。[47]

氣候

編輯

根據柯本氣候分類系統,該市屬於暖夏型濕潤大陸性或半北方氣候(Dfb),最冷月份的平均溫度為0°C(32°F)等溫線,如果使用-3°C(27°F)的等溫線,則屬於海洋性氣候(Cfb)。無論1981年至2010年氣候正常值的公認等溫線如何,該市都會被歸類為Dfb區[48],但由於氣候變化,冬季已經變暖,因此該市的氣候可能被歸類為海洋性氣候。比亞維斯托克是波蘭年氣溫最低的城市之一,氣候最具大陸性,波蘭東北部大部分地區也是如此,年平均氣溫為7.7°C(46°F),生長季節為205天,比波蘭其他地方短。[49]

雖然與薩馬拉巴爾瑙爾埃德蒙頓等緯度相似的其他城市相比,冬天相當溫和,但它們比西歐(不萊梅都柏林等城市)更冷。冬季通常日照很少,天氣模式從受冰島低壓系統影響的低氣壓(天氣通常多雲、涼爽、潮濕、多雨和/或多雪)轉變為偶爾來自西伯利亞北極西伯利亞高壓)的冷空氣團入侵,由於該市位於東北部,這種入侵比波蘭其他地區更頻繁。[49]因此,冬季往往比波蘭其他地方冷幾度。[50]冬季有可能出現低於-20°C(-4°F)的冰凍條件,但這種情況很少見。[48]降雪覆蓋了大半個冬天。夏天往往溫暖、陽光明媚、宜人,偶爾也會很熱,但仍然比波蘭大部分地區涼爽一點。[50]夏季降雨量比其他季節要多。

比亞維斯托克市中心和大多數城市地區一樣,經歷著城市熱島效應,因此在大多數時候,城市比周圍的農村更溫暖。市中心的平均氣溫比周圍村莊高2.3°C(4.1°F),在夜間和溫暖的半年,尤其是春季,氣溫差異更大。[51]

城市布局

編輯
 
柯斯丘什科廣場,2020年

比亞維斯托克大致呈圓形,以中央市場廣場和布拉尼基宮為中心。最初,該市的領土約為50公頃。最初,比亞維斯托克位於兩條地方道路的交匯處,有兩個最重要的紀念碑:一座教堂(與1626年的磚砌教堂一起)和一座哥德式城堡,該城堡由城市的前主人、貴族維西奧沃夫斯基家族擁有。市場廣場的當前布局是由貴族布拉尼基家族的兩名成員斯特凡·米科瓦伊和他的兒子揚·克萊門斯進行的城市設計的結果。旨在重建城市布局的項目是由斯特凡·米科瓦伊·布拉尼基在17世紀末和18世紀初發起的。他建立了一個新市場(Nowy Rynek)(柯斯丘什科廣場西側的一部分,市政廳位於顯克維支街的西側)。通往蘇拉日的路線被轉移到了一個新的位置(今天的蘇拉斯卡街),形成了一條筆直的路段,終點是市場廣場的南角,並創造了一條新的觀景走廊。這一設計決定使得建造新建築成為可能,這樣舊定居點和猶太區就不再可見。第二條觀景走廊是通過將通往霍羅什奇的現有路線轉移到市場廣場的北端而創建的。[52]

服務於整個城市的通信系統是由從中央市場廣場向外輻射的街道組成的。普魯士當局需要貝克爾在1799年制定的庫存計劃,以便就收購比亞維斯托克作為皇家居所進行談判。該計劃具有根本重要性,因為它展示了城市在創建初期的發展。該市面積不超過1.5平方公里,人口約3.5萬。整個城區被6扇寬鬆的大門和位於規則地塊上的建築所封閉。僅在市場廣場上發現了緊湊型建築,其正面是1-2層的磚砌正面建築。霍羅斯卡街和贊科瓦街只建了磚房。這座城市以宮殿建築群為主,宮殿建築群和公園占地面積相當於該市的投資面積。這座宮殿是按照歐洲標準設計的,為比亞維斯托克創造了新的發展機會。[53]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人們首次嘗試在宮殿場地和耕地之間組織這座城市,截止當時,這座城市的發展還沒有具體的計劃。應波蘭城市協會的要求,伊格納齊·特沃切克在1938年至1939年間提出了城市的總體概念。該計劃要求建立新的交通路線,緩解中心擁堵,拆除哈納伊基區,建造一個新的住宅區,並通過新的植樹活動將城市周圍獨特的綠地與市中心相連。第二次世界大戰阻礙了這一計劃的全面實施。由於戰爭的破壞,許多建築部分或完全被毀,尤其是在市中心。該市的重建始於紡織工廠活動的恢復。它的目標是希望儘快改善城市的經濟狀況。

該市建築物的平均高度不高。市中心主要是高度不超過 25米的建築,郊區主要是低層獨棟房屋。較高的建築主要分布在兩個住宅區。它們分別是皮亞斯塔區(位於市中心南部)和捷希安茨尼區(位於市中心西北部)。比亞維斯托克的標誌性建築主要位於市中心,同時也是兩個最重要的城市標誌性建築:聖羅赫教堂和教區教堂。每個區都有自己的主導者,通常是天主教教堂或東正教教堂。城市中最重要的空間是科希丘什科廣場--三角形的主廣場。廣場有兩條軸線,一條是連接兩座最大教堂的軸線,另一條沿著蘇拉斯卡大街向中心區西部延伸,終點是姆維諾瓦大街。比亞維斯托克的一個重要空間布局是布蘭尼基宮建築群。該宮殿建築群的巴洛克式布局是根據一條構圖軸對稱形成的,花園布局連貫一致[54]

多年來,城市不斷擴張,包括附近的村莊: 十八世紀中葉,位於比亞瓦河右岸的博亞里被併入其中。1919 年 5 月 10 日,根據眾議院的決定,比亞洛斯托切克、霍羅德尼亞尼、茲維爾齊涅茨-萊特尼斯科、斯塔羅西埃勒采、斯沃博達(始建於 17 世紀末,位於現在的波戈德納街和希維爾科瓦街之間)、奧格羅德尼基、皮埃楚爾基、維索基-斯托切克以及兩個磨坊村馬爾楚克和安托紐克也被併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該市的領土面積已達 40 平方公里[55]。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波蘭人民共和國成立,城市得以重建,面積進一步擴大:巴齊埃齊基村、巴齊埃齊基-科洛尼亞村、科里琴村和科萊帕切村的一部分、科魯普尼基村、法斯蒂村、扎西濟安基村和扎瓦迪村被併入城市。上世紀70年代,隨著巴格努夫卡村、扎克瓦迪-西利卡托維地區、國有林區、多伊利迪池塘和多伊利迪東正教墓地的建成,城市又迎來了新一輪的擴張。在千禧年到來之際,即 2002年,扎瓦迪村被納入城市範圍,在 2006年的最後一次擴建中,多伊利迪-古爾內、扎古爾基和科洛尼亞-哈利基耶村被納入城市範圍,城市面積達到102平方公里[56]

人口

編輯
比亞維斯托克人口發展趨勢[57]
統計時間 人口
1931年 91,101
1950年 68,503
1970年 168,500
1990年 270,568
2000年 289,233
2010年 295,198
2020年 296,958

2020 年 6 月,比亞維斯托克人口為 296,958 人。[58]在波蘭的城市中,比亞維斯托克的人口密度排名第二,人口數量排名第十,面積排名第十三。[59]除波蘭少數民族外,比亞維斯托克以前的猶太人也占多數。猶太人在比亞維斯托克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從1765 年的 22.4% (761 人) 增長到 1808 年的 66.6% (6,000 人) 和1895 年的 76% (47,783 人)。[60]根據1897年俄羅斯帝國人口普查,在 66,000 人的總人口中,猶太人占 41,900 人(約 63%)[17]。根據德國 1916年的人口普查,猶太人約占居民總數的72%(不少於4萬人)。由於波蘭歸僑、知識分子公務員的湧入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城市的擴大,人口狀況發生了變化[60]。根據 1931 年的人口普查,比亞維斯托克的人口總數為91,101 人:45.5%(41,493 人)為天主教徒,43%(39,165 人)為猶太人(按宗教劃分),8.2%(7,502 人)為東正教信徒。[61]

1936年,比亞維斯托克的人口為99,722人,其中50.9%(50,758人)為波蘭人,42.6%(42,482人)為猶太人,2.1%(2094人)為德意志人,0.4%(359人)為俄羅斯人;46.6%(45,474人)信奉天主教,43%(42,880人)信奉猶太教,8.2%(8,177人)信奉東正教,2.9%(2,892人)信奉福音主義[60]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這一切:1939年,比亞維斯托克約有107,000人居住,[62]但到1946年,人口已降至56,759人,種族多樣性比以前少得多,主要是由於其大量猶太人口被謀殺。[33]目前,該市人口97%為波蘭人,2.5%為白俄羅斯人,0.5%為包括俄羅斯人、立陶宛人烏克蘭人在內的少數民族。[63]現代人口增長的大部分是基於波蘭境內的內部移民和周邊地區的城市化[63]

宗教

編輯
 
聖母升天大教堂

20世紀初,比亞維斯托克被認為是世界上猶太人最集中的城市。[64]1931年,該市有40000名猶太人,幾乎占該市居民的一半。[65]該市是天主教比亞維斯托克總教區的所在地。1991年6月5日,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在訪問比亞維斯托克期間宣布成立比亞維斯托克總教區,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留在波蘭境內的維爾紐斯總教區部分的臨時教會管理期。[66]這座城市也是波蘭正教會比亞維斯托克-格但斯克教區的所在地。[67]比亞維斯托克是波蘭東正教信徒最集中的地方。[67]在比亞維斯托克,存在以下新教教堂:一個路德宗教區、兩個五旬節派教堂、浸禮會教堂、一個基督上帝教會教堂和一個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教堂。[68]

 
比亞維斯托克聖靈主教堂

比亞維斯托克是2,000多名穆斯林(主要是韃靼人)的家園。有一個伊斯蘭中心,[69]一個祈禱之家和各種組織。有一本伊斯蘭雜誌發行——「Pamięći trwanie」(「記憶與堅持」)。

這座城市是米哈烏·索波奇科(Michał Sopoćko)主要遺物所在的神聖慈悲聖所所在地[70]

政治

編輯

行政分區

編輯
 
位於中心(Centrum)區的歷史老街——基林斯基街

比亞維斯托克市分為29個行政單位,在波蘭語中稱為osiedla[71][72]其中前27個次分區於2004年10月25日創建。[71]第28個定居點多伊利迪-戈爾內於2006年10月23日創建,由併入該市的三個定居點組成:多伊利迪-戈爾內、科洛尼亞-哈里基耶和扎戈爾基。2021年初創建了一個名為巴格諾夫卡的新區。[71][73]

市中心區(Osiedle Centrum)環繞著城市的主要街道利波瓦街。利波瓦街從柯斯丘什科廣場(合作街的拐角處)延伸到羅曼-德莫夫斯基獨立廣場(克拉科夫街拐角處)。[74]幾個世紀以來,這條街的名字已經有了許多不同的名字;霍羅什奇、諾沃利比耶、利波瓦、約瑟夫·畢蘇斯基約瑟夫·史達林阿道夫·希特勒和約瑟夫·史達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再次回到原來的名字——利波瓦街。

 
君士坦丁大帝廣場

該市占地10,213公頃(25,240英畝)[75],其中3,210公頃(7,900英畝)為農業用地,4,889公頃(12,080英畝)為城市化地區,85公頃(210英畝)為地表水,65公頃(160英畝)為荒地。[76]這些地區的組成各不相同,從市中心附近的住宅區,包括多層公寓樓和小地塊上的獨立房屋,到城市邊緣的工業和農業區。[76]

都會區

編輯

比亞維斯托克都會區由省根據2005年5月16日第52/05號條例指定[77],以幫助發展該地區的經濟。2006年,都會區人口為450,254人。[78]比亞維斯托克附近的城市正在慢慢失去其農業特徵,成為擁有單戶住房和小企業的郊區住宅區。[79]

市政府

編輯

比亞維斯托克和波蘭的其他主要城市一樣,是一個城市縣(Miasto na prawach powiatu)。[80]該市的立法權屬於一院制的比亞維斯托克市議會(Rada Miasta),共有28名議員組成。[81]議會成員每四年直接選舉一次,其中一人是比亞維斯托克的市長(prezydent)。[81]與大多數立法機構一樣,市議會分為多個委員會,負責監督市政府的各種職能。[81]簡單多數票通過的法案被提交給市長,市長簽署後成為法律。[81]如果市長否決了一項法案,議會有30天的時間以三分之二多數票推翻否決。[81]2006年當選的比亞維斯托克現任市長塔德烏什·特魯斯科拉斯基作為公民綱領黨的候選人贏得了選舉,但他與該黨沒有正式聯繫。在第一輪選舉中,他獲得了49%的選票(共42,889票)。在後來的決選中,他擊敗了來自法律與公正(Prawo i Sprawiedliwość)的競爭對手馬雷克·科茲洛夫斯基,獲得了67%的選票(53,018票)。[82]

 
波德拉謝省辦公大樓

它也是波德拉謝省的政府所在地。[83]該市由比亞維斯托克選區的波蘭議會兩院(眾議院和參議院)的幾名議員代表。[84]比亞維斯托克由歐洲議會波德拉謝和瓦爾米亞-馬祖里亞選區代表。[85]

國際關係

編輯

比亞維斯托克有9個領事館,白俄羅斯總領事館和羅馬尼亞,[86]芬蘭,[87]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愛沙尼亞,盧森堡和馬爾他名譽領事館。[88]比亞維斯托克市是幾個組織的成員,如波蘭大都市聯盟(Unia Metropolii Polskich)、[89]尼曼河歐洲區、[90]波蘭綠肺基金會和歐洲城市組織[91]

比亞維斯托克與以下城市為友好城市:[92]

前友好城市:

2022年3月3日,比亞維斯托克結束了與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加里寧格勒、普斯科夫和托木斯克等城市以及白俄羅斯格羅德諾市的夥伴關係,作為對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回應。[93]

東部夥伴關係城市:

前夥伴城市:

軍事

編輯
 
位於諾維克宮的軍事起草辦公室

聖彼得堡-華沙鐵路的建設穿過這座城市,是俄羅斯帝國的戰略中樞,導致了這座城市軍事重要性的上升:1879年,開始建造沃齊米爾斯基步兵團的營房(目前是沃伊斯科瓦街、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街和沃洛季約夫斯基街之間的省醫院區域)。1884年,喀山步兵團在維戈達的特勞古塔街建立了軍營。1887年,馬里安波爾龍騎兵團的營房建在貝馬街100號。1890年,哈爾科夫槍騎兵團的軍營在卡瓦萊伊斯卡街建成。[94]

在戰間期和波蘭第二共和國的存在期間,該市有第42步兵團(維戈達軍營)、立陶宛第10槍騎兵團(卡瓦萊伊斯卡街)和第14騎兵中隊(14 Dywizjon Artylerii Konnej)(貝馬街),波德拉謝騎兵旅司令部和備用中心(斯科拉多維-居里街,後來是皮烏納街),這些都是波蘭第二共和國武裝部隊的單位。[95]

 
2022年的波蘭武裝部隊日

波蘭陸軍第18偵察團(18 Pułk Rozpoznawczy)駐紮在比亞維斯托克。該部隊的前身是前第18國土防禦營(18 Białostocka Brygada Obrony Terytorialnej),在此之前是前第18機械化旅。[37]2001年12月31日,由於武裝部隊重組,第18機械化旅(18 Brygada Zmechanizowana)被解散,取而代之的是第18國土防禦營(18Białostocka Brygada Obrony Terytorialnej)。[37]

1929年2月,波蘭第二共和國陸軍的「比亞維斯托克」騎兵旅(BK「Białystok」)成立。1937年4月1日,BK「Białystok」更名為波德拉謝騎兵旅(Podlaska Brygada Kawalerii)。[96][97]其總部位於比亞維斯托克,作為納雷夫獨立行動小組的一部分運作。[97]它由1929年2月至1937年3月30日期間存在的「比亞維斯托克」騎兵旅組成。[96]蘇聯入侵波蘭後,該旅的殘餘部隊與德國國防軍蘇聯紅軍部隊作戰,最終於1939年10月6日投降。[97]

1993年12月,波蘭武裝部隊總參謀長下令在比亞維斯托克駐軍成立第十八機械化旅(18 Brygada Zmechanizowana)。[37]該部隊由第三機械化團(波蘭語:3 Pułk Zmechanizowany)組成,隸屬於華沙第一機械化師指揮官(1 Warszawskij Dywizji Zmechanizowanej im.Tadeusza Kościuszki)。[37]2001年12月31日,由於武裝部隊的重組,第十八機械化旅被解散,取而代之的是第十八國土防禦營。[37]

經濟

編輯
 
位於比亞維斯托克市中心的高層建築

在十九世紀,比亞維斯托克是輕工業的重要中心,這也是該市人口大幅增長的原因。這一傳統在二十世紀建立的許多服裝廠中得以延續,例如巴齊耶茨基區的Fasty。然而,1989年共產主義垮台後,許多工廠面臨嚴重問題,隨後倒閉。

比亞維斯托克2020年11月的失業率為6.8%。[98]2009年,普通家庭的月人均收入為1018.77茲羅提[99],月人均支出為823.56茲羅提[100]

該市附近有許多過境點。[101]白俄羅斯的邊界距離僅50公里(31英里),最近的過境點位於;波布羅夫尼基(公路交叉口距離城市邊界約50公里(31英里)),庫茲尼察(公路和鐵路交叉口距離市區邊界60公里(37英里))、謝米亞努夫卡(鐵路-貨運)、波沃夫采(公路)和切雷姆哈(鐵路)。[101]由於與白俄羅斯的邊界也是歐盟以及申根區的東部邊界,該市是主要來自東部的貿易中心。[101]

 
波德拉謝穀物工廠的筒倉
 
波爾莫斯工廠生產的野牛草伏特加

該市經濟的主導產業是食品加工(肉類產品、水果和蔬菜產品的生產、烈酒的生產、冷凍食品的生產、糧食加工)、電氣工程(工具機的生產工具和設備、電加熱器的生產、家用電器攪拌機的製造和生產)。[101]還有發達的機械工業(電子、機械和金屬)、塑料加工(家用電器生產)、紡織品(紡織品和室內裝潢、內衣、服裝配件、鞋類和背包製造)、木材(生產膠合板和家具)建築材料。[101]

比亞維斯托克主要的企業包括:

  • 多伊利迪啤酒廠,位於多伊利迪區,生產波蘭人氣第二高的啤酒——野牛啤酒。[102]
  • 波爾莫斯比亞維斯托克,是波蘭最大的伏特加生產商,位於斯塔羅希埃爾採區[103],生產Absolwent和Żubrówka(野牛草伏特加),這兩種伏特加都是主要的出口產品。[103]
  • 總部位於比亞維斯托克的波蘭標準電機產品有限公司30年前開始為原始設備製造商製造點火線圈[104]
  • 「Supon」Białystok是波蘭領先的消防設備生產商。
  • SavaPol,Sp.z o.o.是一家總部位於比亞維斯托克的固定式和移動式混凝土攪拌設備製造商。
  • Biazet S. A. 是一家位於比亞維斯托克的大型家用電器製造商,生產吸塵器咖啡機LED照明
  • Agnella是波蘭一家主要的地毯和同類別產品生產商,位於比亞沃斯托切克區
  • Rosti Poland Sp.z o.o.為一些世界領先品牌提供精密注塑產品已有60多年的歷史。
  • Biaglass Huta Szkla Białystok Sp.z o.o.成立於1929年,生產吹制玻璃燈罩及相關產品。Biaglass屬於歐洲玻璃廠的精英集團,那裡100%的照明玻璃都是吹制的。
  • Chłodnia Białystok S.A(比亞維斯托克冷藏店)成立於1952年,是波蘭最大的冷凍蔬菜、水果和即食食品生產商之一。
  • Podlaskie Zakłady Zbożowe S.A.成立於2000年7月1日,是比亞維斯托克玉米和加工業「PZZ」地區私有化的結果。它是波德拉謝省在比亞維斯托克、格拉耶沃蘇瓦烏基設有升降機的糧食保存和加工部門的領先公司之一。[105]

創新

編輯

為了提高比亞維斯托克市對基於現代技術的投資的吸引力,比亞維斯托克科技園於2014年開放,旨在啟動有利於增加當地和區域企業創新的基礎設施發展。[106]

園區內的公司包括EMAG創新技術研究所、[107]波蘭科學院動物繁殖和食品研究所代謝疾病預防部以及生物識別照片公司PhotoAid。[108]

市政網絡

編輯

2015年,比亞維斯托克的活躍供水網絡長度為540.7公里。與2010年相比,這一長度增加了72.6公里,比上一年增加了13.3公里。截至2015年底,該市有20,508棟住宅樓與供水系統相連。在2010年至2015年期間,這一數字持續上升。相比之下,2010年底,有18,654棟住宅樓連接到供水網絡,2012年底為19,307棟,2014年底為20,171棟。[109]

文化

編輯
 
波德拉謝歌劇院和管弦樂團

比亞維斯托克是波德拉斯基省最大的文化中心之一。景點包括表演藝術團體、藝術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建築/文化方面的徒步旅行以及各種各樣的公園和綠地。比亞維斯托克於2010年入圍歐洲文化之都評選,但最終在2016年的決賽中失利。[110]

表演藝術

編輯

比亞維斯托克擁有一系列表演藝術設施:

比亞維斯托克木偶劇院(Bialostocki Teatr Lalek)成立於1953年,是波蘭最古老的木偶劇院之一。[111]該設施位於比亞維斯托克的卡利諾夫斯基街1號。曲目包括兒童表演和成人世界文學改編木偶劇。[111]由於製作的藝術水平很高,該劇院被公認為波蘭最好的木偶藝術中心之一。[111]

亞歷山德拉·文吉爾基戲劇院位於雅羅斯瓦夫·吉里納設計的建築內,建於1933年至1938年。[112]

位於比亞維斯托克的波德拉謝歌劇院和愛樂樂團—歐洲藝術中心是波蘭東北部最大的藝術學院,也是歐洲該地區最現代化的文化中心。每年六月底,它的圓形劇場都會舉辦中途節。[113]

博物館

編輯
 
比亞維斯托克歷史博物館

市內有一系列博物館,包括:

比亞維斯托克的歷史博物館是波德拉謝省博物館的一部分。[114]該設施收藏了豐富的檔案材料和圖像,展示了比亞維斯托克和波德拉謝省的歷史,以及許多中產階級文物,特別是在工藝實用領域。[114]還有收藏了16000枚硬幣、獎章和證券的錢幣櫃。[114]博物館收藏了該國唯一與波蘭-立陶宛-白俄羅斯地區韃靼人定居點有關的紀念品。[114]

 
軍隊博物館

比亞維斯托克軍隊博物館(Muzeum Wojska w Białymstoku)建立於1968年9月,是波德拉謝省博物館的一個分支,收藏了許多與波蘭東北部軍事歷史有關的人的研究和藏品。[115]

路德維克·柴門霍夫中心(Centrum im.Ludwika Zamenhofa w Białymstoku)有一個永久展覽「年輕路德維克·柴門霍夫的比亞維斯托克」,以及各種臨時展覽、音樂會、電影放映和戲劇表演。該中心擁有盧卡什·格爾尼茨基的波德拉謝圖書館的一個分館,專門用於世界語

錫比爾紀念博物館(Muzeum Pamięci Sybiru)是一座歷史博物館,於2021年開放,致力於紀念波蘭人以及其他民族,他們是俄羅斯和蘇聯強迫驅逐到西伯利亞的受害者。[116]

阿爾方斯·卡爾尼雕塑博物館收藏了比亞維斯托克本地藝術家阿爾方斯·卡爾尼的雕塑作品。

公園與綠地

編輯
 
普蘭提公園

約32%的城市被公園、廣場和森林保護區所占據,創造了獨特且健康的氣候。[117]綠地包括:

布蘭尼基宮(Pałac Branickich)是比亞維斯托克的一座歷史建築和9.7公頃(24英畝)的公園。它是在18世紀上半葉由富有的波蘭王冠蓋特曼(波蘭最高軍事領導人)揚·克萊門斯·布蘭尼基在早期建築的遺址上開發的,適合一個有志於當選波蘭國王的人居住。[118]這座宮殿建築群有花園、亭子、雕塑、外屋和其他建築,對應的城市有教堂、市政廳和修道院,幾乎同時按照法國模式建造,這就是這座城市在十八世紀被稱為波德拉謝的凡爾賽宮(wersal podlaski)的原因。[119]

普蘭提公園是一個占地14.94公頃(36.9英畝)的公園,創建於1930年至1938年間,由當時的省長馬里安·琴德拉姆·科什奇亞烏科夫斯基主持,位於布蘭尼基宮附近。[120]公園的現代主義建築由斯坦尼斯拉夫·格拉拉設計。[121]

建築

編輯
 
顯克維支大街上的經濟公寓

各種歷史驅動的變化對城市的建築空間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大多數其他波蘭城市也遭受了類似的痛苦,但比亞維斯托克的進程尤為激烈。許多歷史建築作品已不復存在,而許多其他作品已被重建為原始形態。該市保存下來的歷史建築很少——這些景點只是比亞維斯托克古老歷史形態的回聲。[122]

 
比亞維斯托克市政廳

主要的建築有:

  • 市政廳,建於18世紀,巴洛克風格
  • 布蘭尼基宮,建於18世紀,巴洛克風格
  • 其他宮殿:布拉尼基客宮、盧博米爾斯基宮、哈斯巴赫宮、諾維克宮
  • 聖尼古拉東正教大教堂,建於1843年至1846年,採用新古典主義風格
  • 比亞維斯托克車站,建於1861年,採用新古典主義風格
  • 天主教大教堂,可追溯到16世紀,1900年至1905年以哥德式復興風格重建
  • 聖阿德爾伯特教堂,建於1909年至1912年,採用羅馬式復興風格,前路德宗,現為天主教堂
  • 聖羅克教堂,建於1927年至1946年,表現主義風格
  • 亞歷山大·文吉爾基戲劇院,建於1938年,現代主義風格
  • 比亞維斯托克大學,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建築(波蘭統一工人黨前地區總部)
  • 復活教堂,建於1991年至1996年,採用新巴洛克風格,是被毀的貝雷茨維奇巴西略教堂和修道院的複製品
  • 歌劇院和愛樂樂團,建於2006-2012年,後現代主義風格
  • 慈善修道院的女兒們
  • 前兵工廠
  • 共濟會會所

體育

編輯
 
比亞維斯托克城市球場

這座城市既有專業運動隊,也有業餘運動隊,還有許多運動場館。喬治羅尼亞比亞維斯托克足球俱樂部(Jagiellonia Białystok)是一家波蘭足球俱樂部,總部位於比亞維斯托克的波蘭足球甲級聯賽球隊,在比亞維斯托克城市體育場比賽。[123]喬治羅尼亞比亞維斯托克贏得了2010年的波蘭杯和波蘭超級盃,[124]以及2024年的波蘭足球甲級聯賽冠軍。2015年初,一座可容納22500人的新體育場竣工。[125]此外,還有一支室內五人制足球隊太陽之棒喬治羅尼亞比亞維斯托克,該隊參加波蘭五人制甲級足球聯賽(截至2022-23賽季)。[126]

波德拉謝比亞維斯托克是波蘭頂級田徑俱樂部之一,多次獲得波蘭團體冠軍,最近一次是在2022年。[127]

比亞維斯托克低地人是一家美式足球俱樂部,參加波蘭美式足球聯盟(Polska Liga Futbolu Amerykańskiego)PLFA一級聯盟。[128]2010年,低地人隊以一個完美的賽季(8場比賽8勝)成為PLFA二級聯盟的冠軍。由於這場勝利,他們在2011年被晉級到一級聯盟(PLFA I)。[128]

其他著名的俱樂部包括男子足球隊比亞維斯托克蓋特曼(有額外的拳擊橋牌部分),[129]籃球俱樂部比亞維斯托克青蛙,[130]和足球俱樂部比亞維斯托克織布工,有男子和女子部門,[131]不過截至2022-23年,上述所有球隊都在低級別聯賽中比賽。

媒體

編輯
 
晨間快遞(Kurier Poranny)的辦公大樓

比亞維斯托克有各種各樣的媒體為城市和周邊地區服務。有兩家當地出版的日報,《波蘭報》(市場份額36.3%)[132]和《晨間快遞》(市場份額20.3%)。[133]此外,還有兩份國家級報紙設有地方分社。除了市內的發射機站點外,附近的RTCN 比亞維斯托克(克里維采)基站(波蘭第七高的建築)[134],也有許多國家和地方製作的電視和廣播頻道。TVP比亞維斯托克是波蘭公共電視廣播公司TVP在當地製作的地區分支機構之一。市內還設有有線電視系統。該市有兩個校園廣播電台;比亞維斯托克醫科大學的Radiosupeł[135]和比亞維斯托克技術大學的Radio Akadera。[136]

交通

編輯
 
比亞維斯托克火車站

幾個世紀以來,這座城市一直是波德拉謝省和整個波蘭東北部的主要交通樞紐。它是通往波羅的海共和國和芬蘭的歐盟公路(Via Baltica)[137]和鐵路(Rail Baltica,波羅的海鐵路)上的主要城市。由於靠近邊境以及與白俄羅斯格羅德諾目前和長期的關係,它也是與白俄羅斯貿易的主要門戶。

自2015年以來,比亞維斯托克一直在運行交通管理系統。在120個十字路口交通信號燈以一種汽車和公共汽車儘快覆蓋路線的方式進行協調。專用攝像頭記錄交通、旅行時間。駕駛員在瓦西爾科夫斯卡街、安托紐克·法布里齊尼街和克里貝爾加街交叉口的19塊板上收到這些信息。[138]

鐵路

編輯

客運列車從蘇瓦烏基格羅德諾立陶宛連接到華沙和歐洲其他客運網絡。客運服務由兩家鐵路服務提供商提供,PKP Intercity提供城際客運列車(特快、城際、歐洲城市、酒店和TLK)[139],Polregio僅運營由省資助的區域客運列車。客運列車大多使用電動動車組(在電氣化線路上)或軌道列車運行。[140]

公共汽車

編輯
 
比亞維斯托克公交總站

有一個廣泛的公交網絡,通過三條公交服務覆蓋整個城市,但沒有電車地鐵。三家公交運營商(KPKM、KPK和KZK)歸該市所有,每家運營商共享約三分之一的線路和公交車隊。[141]

公路和高速公路

編輯

通過比亞維斯托克的國道(Droga krajowa)包括:

比亞維斯托克附近的高速公路(Droga ekspresowa)包括:

  • S8:比亞維斯托克—華沙—弗羅茨瓦夫
  • S19(預計):熱舒夫—盧布林—波德拉謝地區別爾斯克—比亞維斯托克—庫茲尼察(白俄羅斯邊界)

比亞維斯托克的省道(Droga wojewodzka)包括:

在比亞維斯托克縣,也有縣道(Droga powiatowa)將比亞維斯托克與縣內其他城鎮連接[142]

  • DP1431:比亞維斯托克—索烏拉尼
  • DP1432
  • DP1483
  • DP1484
  • DP1485:比亞維斯托克—多伊利迪古爾內
  • DP1493
  • DP1535
  • DP1550
  • DP1559:比亞維斯托克—克萊奧辛

自行車

編輯
 
比亞維斯托克市內的BikeR自行車租賃點

到2020年,比亞維斯托克已經有超過158公里的自行車道。[143]市政自行車租賃系統名為BiKeR,於2014年開放。該系統最初基於30個車站,配備300輛自行車。該市有四個公共自行車修理站,可以修理私人自行車。這些車站位於城市自行車流量最高的地方。[138]

機場

編輯

比亞維斯托克-克里烏蘭尼機場是一個民用機場,位於城市範圍內,但不提供定期航班服務。2011年,有計劃建造一個新的地區機場——比亞維斯托克-薩尼基機場,該機場將提供歐洲境內的航班。[144]

教育

編輯
 
比亞維斯托克圖書館

該市的高等教育可以追溯到18世紀下半葉,當時該市的所有權由陸軍王冠蓋特曼揚·克萊門斯·布蘭尼基繼承。[9]作為藝術和科學的贊助人,布蘭尼基鼓勵眾多藝術家和科學家在比亞維斯托克定居,以獲取布蘭尼基家族的贊助。[145]1745年,布蘭尼基在該市建立了波蘭第一所軍事學院——土木與軍事工程學院。[145]

自共產政權垮台以來,許多私人資助的高等教育機構已經成立,而且數量仍在增加。目前,比亞維斯托克擁有一所主要的公立大學(比亞維斯托克大學)[146]和另外兩所公立專科大學(比亞維斯托克技術大學[147]和比亞維斯托克醫科大學[148])。一些機構,如比亞維斯托克的音樂學院[149],是其母機構在其他城市的分支機構,通常在華沙。

名人

編輯
 
柴門霍夫,世界語的創造者

幾個世紀以來,比亞維斯托克的許多人在科學、語言、政治、宗教、體育、金融、視覺藝術表演藝術領域都很突出。這種環境是在18世紀中葉由揚·克萊門斯·布蘭尼基對藝術和科學的贊助下創造的。[145]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Museums (Podlaskie Museum). visitbialystok.com. 2011-07-18 [2024-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6). 
  2. ^ 2.0 2.1 Białystok – Local history. Muzeum Historii Żydów Polskich. 2011-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7). 
  3. ^ 3.0 3.1 Miasta w Dokumencie Archiwalnym. 2011-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9) (波蘭語). 
  4. ^ Niewińska, Walentyna. Legendy województwa białostockiego, łomżyńskiego, suwalskiego. Wojewódzka Biblioteka Publiczna im. Stefana Górnickiego w Białymstoku. 1995 (波蘭語). 
  5. ^ 5.0 5.1 5.2 5.3 5.4 5.5 Jacek Kusznier. Elektrycy w historii Politechniki Białostockiej. Maszyny Elektryczne - Zeszyty Problemowe. 2018, 4 (波蘭語). 
  6. ^ 6.0 6.1 Czasy rodu Wiesiołowskich. 2011-05-07 [2024-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9) (波蘭語). 
  7. ^ Kądziela, Lukasz; Nagielski, Mirosław. Hetmani Rzeczypospolitej Obojga Narodów. Warsaw: Bellona. 1995. ISBN 83-11-08275-8 (波蘭語). 
  8. ^ History of the City. 2011-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5). 
  9. ^ 9.0 9.1 Magdalena Grassmann. Podlaski Wersal Branickich. palac.amb. 2011-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6) (波蘭語). 
  10. ^ 10.0 10.1 10.2 10.3 Historia Białegostoku. bstok.pl. 2019-10-24 [2024-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4) (波蘭語). 
  11. ^ Plejada gwiazd w nowym teatrze. Piotr Dąbrowski otwiera Komedialnię. Białystok Online. 2019-10-24 [2024-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5) (波蘭語). 
  12. ^ Cegielski, Tadeusz; Kądziela, Łukasz. Rozbiory Polski 1772-1793-1795. Warsaw. 1990 (波蘭語). 
  13. ^ Piotr Stefan Wandycz. The Price of Freedom: A History of East Central Europe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the Present. Routledge. 2001: 133. ISBN 0-415-25491-4. 
  14. ^ The New annual register: 276. 1808 [2024-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6). 
  15. ^ Dobroński, Adam. Białystok na Syberii. Medyk Białostocki. 2011, 11: 31 (波蘭語). 
  16. ^ 16.0 16.1 16.2 Grażyna Rogala. Zespół więzienia carskiego, ob. areszt śledczy. Zabytek.pl. 2021-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6) (波蘭語). 
  17. ^ 17.0 17.1 Zimmerman, Joshua D. Poles, Jews, and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ity. Univ of Wisconsin Press. 2004: 16 [2024-07-25]. ISBN 0-299-19464-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7). 
  18. ^ UWB Official website. 2011-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7). 
  19. ^ Samuel Joseph. Jewish Immigr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881 to 1910. Columbia University. 1914: 65-66. 
  20. ^ Geifman, Anna. Thou Shalt Kill.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127. ISBN 0-691-02549-5. 
  21. ^ Gatrell, Peter. War Land on the Eastern Front: Culture, National Identity, and German Occupation in World War I. 
  22. ^ Das Land Ober Ost. 2011-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9) (德語). 
  23. ^ Maly rocznik statystyczny. Central Statistical Office. 1939 (波蘭語). 
  24. ^ Wardzyńska, Maria. Był rok 1939. Operacja niemieckiej policji bezpieczeństwa w Polsce. Intelligenzaktion. Warszawa: IPN. 2009: 55 (波蘭語). 
  25. ^ Podział Polski między ZSRR i Trzecią Rzeszę według Paktu Ribbentrop-Mołotow. 2011-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5) (波蘭語). 
  26. ^ Sylwia Wieczeryńska. Wystawa "Seweryn Nowakowski – zaginiony prezydent Białegostoku" – od piątku. Dzieje.pl. 2021-09-06 [2024-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6) (波蘭語). 
  27. ^ Grabowski, Waldemar. Armia Krajowa. Biuletyn Instytutu Pamięci Narodowej (IPN). 2001, 8–9: 116. ISSN 1641-9561 (波蘭語). 
  28. ^ 28.0 28.1 Ryszard Kaczorowski (1919 - 2010). 2021-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8) (波蘭語). 
  29. ^ Budapest Review of Books. Budapest Review of Books (Biuletyn IPN). 2003-2004: 35-36. ISSN 1641-9561. OCLC 212382824 (波蘭語). 
  30. ^ Schweres NS-Gefängnis Bialystok. Bundesarchiv.de. 2021-09-06 [2024-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6) (德語). 
  31. ^ Zwangsarbeitslager für Juden Bialystok. Bundesarchiv.de. 2021-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6) (德語). 
  32. ^ Drywa, Danuta. Germanizacja dzieci i młodzieży polskiej na Pomorzu Gdańskim z uwzględnieniem roli obozu koncentracyjnego Stutthof. Kostkiewicz, Janina (編). Zbrodnia bez kary... Eksterminacja i cierpienie polskich dzieci pod okupacją niemiecką (1939–1945). Kraków: Uniwersytet Jagielloński, Biblioteka Jagiellońska. 2020: 187 (波蘭語). 
  33. ^ 33.0 33.1 Bialystok. Holocaust Encyclopedia.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2007-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05). 
  34. ^ Mark, B. Ruch oporu w getcie białostockim. Samoobrona-zagłada-powstanie. Warsaw. 1952 (波蘭語). 
  35. ^ Zwolski, Marcin. Deportacje internowanych Polakow z wojewodztwa białostockiego 1944–1945. Pamięć i Sprawiedliwość (IPN). 2005, 2: 98-99. ISSN 1427-7476 (波蘭語). 
  36. ^ New Provinces of Poland(1998). 2011-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8). 
  37. ^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Dziennik Ustaw. 1975: 91 (波蘭語). 
  38. ^ Green Lungs Of Poland In 2006. Warsaw: Central Statistical Office. 2011-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06) (波蘭語). 
  39. ^ 39.0 39.1 Kondracki, Jerzy. Geografia regionalna Polski. Warszawa: PWN. 2002. ISBN 83-01-13897-1 (波蘭語). 
  40. ^ Białystok. Google Maps. 2022-10-14 [2024-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4). 
  41. ^ Plan Zrównoważonego Rozwoju Publicznego Transportu Zbiorowego na lata 2015-2022 dla Miasta Białegostoku i gmin ościennych, które zawarły z Miastem Białystok porozumienie w sprawie wspólnej organizacji transportu publicznego oraz pozostałych gmin wchodzących w skład obszaru funkcjonalnego. 2022-03-08: 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8) (波蘭語). 
  42. ^ Białystok – Lasy. Białystok Miasto. 2021-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1). 
  43. ^ UCHWAŁA NR XXXIV/559/17 RADY MIASTA BIAŁYSTOK z dnia 24 kwietnia 2017 r. w sprawie Programu rewitalizacji miasta Białegostoku na lata 2017-2023 (PDF). [2024-07-2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7-16) (波蘭語). 
  44. ^ Knyszyń Forest Landscape Park. 2011-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4) (波蘭語). 
  45. ^ Białystok. Rezerwat – park Zwierzyniecki. 2011-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8) (波蘭語). 
  46. ^ Białystok portal miejski. Białostockie parki. 2009-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05) (波蘭語). 
  47. ^ Zalew Dojlidy. Czas na zmiany. Gazeta Wyborcza Białystok. 2009-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5) (波蘭語). 
  48. ^ 48.0 48.1 Średnie i sumy miesięczne. 2018-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1) (波蘭語). 
  49. ^ 49.0 49.1 Górniak, Andrzej. Klimat województwa podlaskiego w czasie globalnego ocieplenia (PDF). Białystok: Wydawnictwo Uniwersytetu w Białymstoku. 2021 [2024-07-29]. ISBN 978-83-7431-694-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2-06). 
  50. ^ 50.0 50.1 Mapy klimatu Polski - Portal Klimat IMGW-PiB. klimat.imgw.pl. 2022-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2). 
  51. ^ Czubaszek, Robert; Wysocka-Czubaszek, Agnieszka. URBAN HEAT ISLAND IN BIAŁYSTOK. Journal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6, 17 (3): 60-65 [2024-07-30]. ISSN 2299-8993. doi:10.12911/22998993/63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30). 
  52. ^ Grażyna Rogala. Part of the urban area. Regional Branch of the National Heritage Board of Poland in Białystok. 2014-12-23 [2024-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07). 
  53. ^ Z badań nad zmianami struktury przestrzennej miasta Białegostoku. Rocznik Białostocki. 1993, 18: 432-435. 
  54. ^ rewitalizacja ulicy Młynowej w Białymstoku. 
  55. ^ Słoboda była wsią. Mieszkańcy mieli tu gospodarstwa. Kurier Poranny. 2014-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9). 
  56. ^ Tokajuk, Jerzy. Konflikty przestrzenne na styku istniejacej zabudowy zagrodowej i planowanej zabudowy mieszkaniowej na terenach wsi strefy podmiejskiej wlaczonych do obszaru miasta Bialoegostoku. : 312-313. 
  57. ^ Białystok (podlaskie) » mapy, nieruchomości, GUS, noclegi, szkoły, regon, atrakcje, kody pocztowe, wypadki drogowe, bezrobocie, wynagrodzenie, zarobki, tabele, edukacja, demografia. Polskawliczbach.pl. 2022-06-05 [2024-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5). 
  58. ^ Local Data Bank. Statistics Poland. 2019-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1). 
  59. ^ Białystok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other voivodship cities in 2009 (PDF). 2011-02-2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3-14) (波蘭語). 
  60. ^ 60.0 60.1 60.2 Wróbel, Piotr. Na równi pochyłej. Żydzi Białegostoku w latach 1918-1939: demografia, ekonomika, dezintegracja, konflikty z Polakami (PDF). Studia Podlaskie (University of Białystok). 1989, 2: 167-16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12-12) (波蘭語). 
  61. ^ Drugi Powszechny Spis Ludności z dn. 9. XII 1931 r.: mieszkania i gospodarstwa domowe, ludność, stosunki zawodowe: województwo białostockie. GUS. 193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2) (波蘭語). 
  62. ^ Dānishgāh-i Tihrā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construction of War-Damaged Areas: 6–16 March 1986: Faculty of Fine Arts. University of Tehran Press. : 148. 
  63. ^ 63.0 63.1 Statistical Yearbooks of Poland. Warsaw: Central Statistical Office. 2010-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12). 
  64. ^ Gruber, Ruth Ellen. Virtually Jewish: Reinventing Jewish Culture in Europ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96 [2024-08-01]. ISBN 0-520-21363-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1). 
  65. ^ Feierstein, Daniel. Eric J. Sterling , 編. The Jewish Resistance Movements in the Ghettos of Eastern Europe. New York: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2005: 226 [2024-08-01]. ISBN 0-8156-0803-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1). 
  66. ^ Archidiecezja Białostocka. 2011-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25) (波蘭語). 
  67. ^ 67.0 67.1 Polish Orthodox Diocese of Białystok-Gdańsk. 2011-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4) (波蘭語). 
  68. ^ w Kościele Zielonoświątkowym "Dobra Nowina" ul. Kraszewskiego 37. 2011-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9) (波蘭語). 
  69. ^ Białystok Islamic Centre. 2013-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22). 
  70. ^ The Congregation of the Sisters of Our Lady of Mercy. 2019-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30). 
  71. ^ 71.0 71.1 71.2 Bulletin of Białystok City Hall: City Council resolutions on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of the city. 2011-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2) (波蘭語). 
  72. ^ Division of the City of settlements. 2011-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04) (波蘭語). 
  73. ^ Nowe osiedle – Bagnówka. 2021-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6) (波蘭語). 
  74. ^ Miejski System Informacji Przestrzennej (GIS). 2011-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8) (波蘭語). 
  75. ^ Położenie i warunki naturalne (PDF). 2021-02-08 [2024-08-0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2-08) (波蘭語). 
  76. ^ 76.0 76.1 Geodesic status and use of city land (PDF). 2011-03-1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4-16) (波蘭語). 
  77. ^ Rozporządzenie Nr 52/05 Wojewody Podlaskiego z dnia 16 maja 2005 r. w sprawie wyznaczenia aglomeracji Białystok (Dz. Urz. Woj. Podl. Nr 130, poz. 1547) (PDF). 2011-03-2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10-04) (波蘭語). 
  78. ^ Rozporządzenie Nr 5/06 Wojewody Podlaskiego z dnia 29 września 2006 r. w sprawie wyznaczenia aglomeracji Białystok (Dz. Urz. Woj. Podl. Nr 244, poz. 2383) (PDF). 2011-03-2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10-04) (波蘭語). 
  79. ^ Population. Size and Structure by Territorial Division, as of June 30, 2010. Warsaw: Central Statistical Office. 2011-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01) (波蘭語). 
  80. ^ Dz.U. z 1998 r. nr 91, poz. 578 (Sjem of the RP). 2011-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07) (波蘭語). 
  81. ^ 81.0 81.1 81.2 81.3 81.4 Statut Miasta Białegostoku. 2011-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15) (波蘭語). 
  82. ^ Wyniki głosowania na kandydata w obwodach. pkw.gov.pl. 2011-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30) (波蘭語). 
  83. ^ Podlaskie Voivodeship website. 2008-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15) (波蘭語). 
  84. ^ Nohlen, Dieter. Prawo wyborcze i system partyjny. O teorii systemów wyborczych. Scholar. 2004: 15. ISBN 83-7383-130-4 (波蘭語). 
  85. ^ The Act of 23rd January 2004 on Elections to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2011-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6) (波蘭語). 
  86. ^ Relaţii bilaterale – Scurt istoric. Romanian Foreign Ministry – Romanian Embassy to Poland. 2012-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4) (羅馬尼亞語). 
  87. ^ Konsulat Finlandii. Podlaska Fundacja Rozwoju Regionalnego. 2020-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1) (波蘭語). 
  88. ^ Misje dyplomatyczne, urzędy konsularne i organizacje międzynarodowe w Polsc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the Republic of Poland. 2019-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1) (波蘭語). 
  89. ^ UMP. 2013-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9). 
  90. ^ Euroregion Niemen. 2011-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01) (波蘭語). 
  91. ^ Eurocities Membership List. Eurocities. 2013-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06). 
  92. ^ Współpraca zagraniczna. Białystok - Oficjalny Portal Miasta. 2022-03-03 [2024-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3) (波蘭語). 
  93. ^ "Wojna na Ukrainie. Białystok zrywa współpracę z miastami partnerskimi w Rosji i Białorusi. 2022-03-03 [2024-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3) (波蘭語). 
  94. ^ Od kolei do Wielkiego Białegostoku. 2017-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7) (波蘭語). 
  95. ^ Poranny Kurier. Wysoki Stoczek. Reduta to pomnik chwały tych, którzy chcieli podjąć walkę, uratować honor miasta. 200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8) (波蘭語). 
  96. ^ 96.0 96.1 Giętkowski, Miroslav. Riding the Polish Army Artillery 1918–1939. Toruń: Adam Marszałek. 2001. ISBN 83-7174-823-X (波蘭語). 
  97. ^ 97.0 97.1 97.2 Jurga, Tadeusz. Polish Army: a brief informant history of the Polish Army during World War II. New York: Ministerstwa Obrony Narodowej. 1975 (波蘭語). 
  98. ^ Podlaskie Voivodeship Labor Office (Wojewódzki Urząd Pracy w Białymstoku). 2021-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1) (波蘭語). 
  99. ^ 2009 Household income (PDF). 2011-04-1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3-14) (波蘭語). 
  100. ^ 2009 Household expenses (PDF). 2011-04-1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3-14) (波蘭語). 
  101. ^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Economic Profile of Białystok. 2011-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5). 
  102. ^ SABMiller overview of operations. 2011-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16). 
  103. ^ 103.0 103.1 Strona producenta – raport sprzedaży (PDF). 2007-09-2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4-15) (波蘭語). 
  104. ^ SMP Motor Corp. 2011-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6). 
  105. ^ Podlaskie Zakłady Zbożowe S.A.. 2011-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2) (波蘭語). 
  106. ^ Dojrzałość z certyfikatem. BPN-T ponownie docenione przez ekspertów. bpnt.bialystok.pl. 2023-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3) (波蘭語). 
  107. ^ Instytut Technik Innowacyjnych EMAG. 2023-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3) (波蘭語). 
  108. ^ Żmijewska, Monika. Białostocka firma Inspeerity w pierwszej setce najbardziej obiecujących firm w Europie. W rankingu Financial Times jest też PhotoAiD. Gazeta Wyborcza. 2023-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3) (波蘭語). 
  109. ^ UCHWAŁA NR XXXIV/559/17 RADY MIASTA BIAŁYSTOK z dnia 24 kwietnia 2017 r. w sprawie Programu rewitalizacji miasta Białegostoku na lata 2017-2023 (PDF). [2024-07-2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7-16) (波蘭語). 
  110. ^ Białystok 2016. 2010-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15) (波蘭語). 
  111. ^ 111.0 111.1 111.2 Białystok Puppet Theater. 2008-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15) (波蘭語). 
  112. ^ Z sesji miejskiej. PiS przegrał z Węgierką. 2007-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15) (波蘭語). 
  113. ^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Podlaskie Opera and Philharmonic. 2015-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4). 
  114. ^ 114.0 114.1 114.2 114.3 Oficjalna strona Muzeum Podlaskiego. 2011-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15) (波蘭語). 
  115. ^ Muzeum Wojska w Białymstoku. 2010-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15) (波蘭語). 
  116. ^ Harrowing artefacts of those exiled to Siberia, including a child's 'dead teddy bear', go on show at new museum in Białystok. 2021-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8). 
  117. ^ Białystok portal miejski. Parki, skwery i zieleńce. 2011-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2) (波蘭語). 
  118. ^ Podlaski Wersal Branickich. palac.amb.edu.pl. 2009-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6) (波蘭語). 
  119. ^ Widok zespołu parkowo – pałacowego z "lotu ptaka". 2011-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04) (波蘭語). 
  120. ^ Rejestr zabytków województwa podlaskiego (PDF). 2011-03-2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2-04) (波蘭語). 
  121. ^ Akcja Planty, czyli jak za dawnych lat. 2006-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8) (波蘭語). 
  122. ^ Białystok 2006–2010. 2011-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06) (波蘭語). 
  123. ^ Jagiellonia Białystok. 2008-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05) (波蘭語). 
  124. ^ Results of UEFA Europa League match. 2010-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15). 
  125. ^ Press release on new stadium. 2011-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5) (波蘭語). 
  126. ^ Oficjalny Serwis Futsal Ekstraklasa. 2022-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9) (波蘭語). 
  127. ^ Eliza Bilewicz-Roszkowska. Lekkoatleci Drużynowymi Mistrzami Polski. Białystok - Oficjalny Portal Miasta. 2022-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9) (波蘭語). 
  128. ^ 128.0 128.1 Białystok Lowlanders. 2011-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11) (波蘭語). 
  129. ^ Bialostocki Klub Sportowy HETMAN - Strona Oficjalna. Hetman.bialystok.pl. 2010-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1) (波蘭語). 
  130. ^ PKK Żubry Białystok. 2022-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9) (波蘭語). 
  131. ^ Klub Sportowy Włókniarz Białystok. 2022-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9) (波蘭語). 
  132. ^ February 2010, published by Związek Kontroli Dystrybucji Prasy (The Board of Press Distribution Control). 2011-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26) (波蘭語). 
  133. ^ Kurier Poranny. 2011-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23). 
  134. ^ "Mostostal Zabrze" ZMP "KATOWICE" Sp.z o.o. — Obiekty wysokościowe. 2011-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1) (波蘭語). 
  135. ^ Radiosupeł at the Medical University of Białystok. 2011-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3) (波蘭語). 
  136. ^ Radio Akadera at Białystok Technical University. 2011-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15). 
  137. ^ Via Baltica: Los drogi niepewny. Nie ma gwarancji finansowania. Gazeta Wspolczesna. 2013-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31) (波蘭語). 
  138. ^ 138.0 138.1 Patrycja Piórkowska. Komunikacja miejska jako element systemu transportowego miasta Białystok – wyniki badań. : 110 (波蘭語). 
  139. ^ PKP Intercity. 2010-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6) (波蘭語). 
  140. ^ Przewozy Regionalne. 2010-01-23 [2024-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1) (波蘭語). 
  141. ^ Transport No.UT-5, page 3 (PDF). World Bank. 1996-0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03). 
  142. ^ Drogi powiatowe. 2020-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08) (波蘭語). 
  143. ^ Local Data Bank. Statistics Poland. 2019-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8). 
  144. ^ Białystok-Saniki Airport. 2013-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30) (波蘭語). 
  145. ^ 145.0 145.1 145.2 Sztachelska-Kokoczka, Alina. Magnackie dobra Jana Klemensa Branickiego.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3) (波蘭語). 
  146. ^ Act of Sejm of the Republic of Poland. 1997-06-19 (波蘭語). 
  147. ^ Białystok Technical University History. 2011-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11). 
  148. ^ Medical University of Białystok History. 2011-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22) (波蘭語). 
  149. ^ Musical Academy in Białystok. 2011-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15) (波蘭語).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