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Waylon1104/條目箱存放處
艾萊特河戰役 | |||||||
---|---|---|---|---|---|---|---|
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線的百日攻勢的一部分 | |||||||
| |||||||
参战方 | |||||||
法國 | 德國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夏爾·芒然 | 約翰內斯·馮·埃本 | ||||||
参战单位 | |||||||
第十軍團 | 第九軍團 | ||||||
伤亡与损失 | |||||||
輕微 |
18日:1,700人被俘 20日:8,000人被俘[1] 21日-23日:2,000人被俘 |
背景
编辑戰役經過
编辑先遣行動
编辑主要戰鬥:8月20日
编辑追擊
编辑結果
编辑法國第十軍團在艾萊特河戰役中付出輕微的代價便收復瓦茲河與埃納河周圍的大片土地,掃清其他部隊繼續進攻的阻礙。在此之後,德國第九軍團所屬的皇儲集團軍無力阻止法軍對其佔領區的攻勢,其中法國第三軍團突破到拉西尼、英國第三軍團抵達巴波姆、法國第一軍團與英國第四軍團奪取努瓦永與佩罗讷。法國第十軍團隨後的推進取得更大的成功,迫使魯登道夫將所有的德國軍團撤至興登堡防線後。
在法軍命名的第三次皮卡第戰役(從8月8日亞眠戰役開始至8月30日)中,法國第一、第三與第十軍團共俘虜了633名德軍軍官、30,820名德軍士兵、890門火砲。法軍情報機構估計德軍預備隊已從8月10日的68個師,減少至30-45個師。[1]
岡特的約翰的騎行劫掠行動 (1373年)
编辑約克鎮戰役
编辑約克鎮戰役 | |||||
---|---|---|---|---|---|
美國獨立戰爭中美國獨立戰爭南部戰場的一部分 | |||||
| |||||
参战方 | |||||
法國 美国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喬治·華盛頓 |
亨利·柯林頓 | ||||
兵力 | |||||
法軍陸上部隊: 9,500人,90門砲 |
康沃利斯陸上部隊: 7,000人 | ||||
部隊數量是取約克鎮圍城戰役期間的最大值 |
羅熱·旺當貝格
编辑羅熱·旺當貝格 | |
---|---|
本名 | 羅熱·阿德萊 |
昵称 | 黑虎 |
出生 | 法國巴黎 | 1927年10月26日
逝世 | 1952年1月5日 法屬印度支那南定市 | (24歲)
墓地 | 法國卡斯蒂永 |
效命 | 法國 |
军种 | 法國陸軍 |
服役年份 | 1944至1952年 |
军衔 | 准尉 |
部队 | |
统率 | 第24突擊隊 |
参与战争 | |
获得勋章 |
|
羅熱·旺當貝格(法語:Roger Vandenberghe,1927年10月26日—1952年1月5日)是法國陸軍北越突擊隊第24隊隊長,官階為准尉。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期间,他以率領綽號「黑虎隊」的第24突擊隊多次成功執行任務而著稱。
「埃爾斯特縱隊」投降 | |||||||
---|---|---|---|---|---|---|---|
第二次世界大戰西線的一部分 | |||||||
埃爾斯特將軍投降 | |||||||
| |||||||
参战方 | |||||||
埃爾斯特縱隊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雷蒙·喬梅爾 | 博托·埃爾斯特 | ||||||
兵力 | |||||||
6,000名抵抗戰士 未知法軍士兵 未知盟軍航空兵 | 20,000名軍人[5][6] | ||||||
伤亡与损失 | |||||||
18,850名軍人被俘[7] |
1670年代下水戰艦列表
编辑風帆戰艦(英語:Ship of the line)是一種活躍於17世紀初期至19世紀中期的戰艦類型,因戰列線戰術而應運而生。該戰術取代傳統的單艦作戰,改為艦隊排列成形,利用側舷火砲對敵艦進行開火。由於該戰術易集火單一目標,導致敵軍為反制而採用相同戰術,讓該戰術最終成為各海軍強國的通用戰術。
戰列線戰術第一次有充分記載的戰例,是1639年的第一次英荷戰爭期間,荷蘭海軍將領马尔滕·特伦普领导的1639年9月18日行动。[8] 不过也有作者认为这依然存在争议[9]。而战列线战术第一次在文献中有详细描述的例子,是英国皇家海军的战术条令,由英国海军将领羅伯特·布萊克用英语写就,刊行于1653年[9]。在此前的1652年,第一次英荷戰爭中交战双方似乎就已经有一些将领试验了战列线战术,其中很可能就包括了布萊克本人在古德温沙滩之战中的经验[9]。到了1670年代,戰艦已在海戰中被廣泛地使用。
在1670年代中,歐洲各國的造船廠共下水了。艘戰艦,其中法蘭西王國海軍建造87艘戰艦、荷蘭聯省共和國海軍建造。艘戰艦、英國皇家海軍建造。艘戰艦
本條目會拆分為諾曼第和加斯科涅戰役,不會建成1449年—1453年的百年戰爭
1449年—1453年的百年戰爭 | |||||||
---|---|---|---|---|---|---|---|
百年戰爭的一部分 | |||||||
《法國於1450年在福爾米尼戰勝英國》,繪於1837年 | |||||||
| |||||||
参战方 | |||||||
法蘭西王國 | 英格蘭王國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伤亡与损失 | |||||||
非常輕微 | 非常慘重,遠征軍與駐軍近乎全軍覆沒 |
背景
编辑前奏
编辑1449年—1450年的諾曼第
编辑法軍收復領土
编辑福爾米尼戰役
编辑英屬諾曼第淪陷
编辑1450年—1453年的加斯科涅
编辑英軍的災難日
编辑爭奪波爾多
编辑法軍佔領城市
编辑英軍收復城市
编辑馬蒂尼亞斯戰役
编辑卡斯蒂永戰役
编辑波爾多之降
编辑後果
编辑註腳
编辑參考文獻
编辑法國解放軍 | |
---|---|
存在時期 | 1943年-1945年 (前身為自由法國軍隊和非洲軍團) |
國家或地區 | |
參與戰役 | |
指挥官 | |
著名指揮官 |
背景
编辑前身
编辑自由法國軍隊
编辑非洲軍團
编辑歷史
编辑組織
编辑傷亡與殲敵統計
编辑註釋
编辑註腳
编辑參考文獻
编辑法國大元帥 元勳 克洛德·路易·埃克托尔·德·维拉尔 | |
---|---|
戰爭部長 | |
任期 1715年10月1日—1718年9月24日 | |
君主 | 路易十五 |
前任 | 达尼埃尔·瓦桑·德·拉努瓦赖 |
继任 | 克洛德·勒布朗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法蘭西王國穆蘭 | 1653年5月8日
逝世 | 1734年6月17日 薩丁尼亞王國都靈 | (81歲)
国籍 | 法蘭西王國 |
签名 | |
军事背景 | |
效忠 | 法蘭西王國 |
服役 | 法國陸軍 |
服役时间 | 1671年-1734年 |
军衔 | 法國元帥 |
参战 | 法荷戰爭 波蘭王位繼承戰爭 |
克洛德·路易·埃克托尔·德·维拉尔(法語:Claude Louis Hector de Villars,1653年5月8日—1734年6月17日)
生平
编辑早年
编辑1653年,克洛德·路易·埃克托尔·德·维拉尔出生于法國波旁行省穆蘭的一个貴族家庭。[10] 其父亲皮埃爾·德·維拉爾是一名陸軍中將和外交官,曾在孔蒂親王下參與入侵西班牙,後在西班牙、薩伏依、丹麥等國擔任法國大使。其母為瑪麗·德·貝勒豐,是瓦洛涅總督的女兒,家族血脈可追朔至10世紀的卡佩家族。[11] 他於1664年至1668年就讀於瑞伊學院,該學院有一棟建築以他為名。
1670年,維拉爾加入了侍從軍團。1671年,他加入了法國陸軍。[12]
註腳
编辑- ^ 1.0 1.1 Greenhalgh 2014,第330頁.
- ^ Larrabee, p. 281
- ^ 3.0 3.1 Larrabee, p. 233
- ^ Greene, p. 466. Greene說投降後有32艘被法軍摧毀
- ^ Ramsey 2015,第182頁.
- ^ Dupuy 1994,第2頁.
- ^ Mitcham 2007,第211頁.
- ^ R. Prud’homme van Reine, Schittering en Schandaal. Dubbelbiografie van Maerten en Cornelis Tromp', 2001, p. 417
- ^ 9.0 9.1 9.2 Fighting Instructions, 1530-181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ir Julian Stafford Corbett, Publications Of The Navy Records Society Vol. XXIX.
- ^ Tucker 2014,第795頁.
- ^ Boyle 2006.
- ^ Tucker 2009,第872頁.
參考文獻
编辑- Sturgill, Claude C. Marshal Villars and the War of the Spanish Succession. University of Kentucky Press. 1965. ISBN 978-0813111025.
- Tucker, Spencer C. 500 Great Military Leaders [2 volumes]. ABC-CLIO. 2014 (english).
- Tucker, Spencer C. A Global Chronology of Conflict: From the Ancient World to the Modern Middle East [6 volumes]: From the Ancient World to the Modern Middle East. ABC-CLIO. 2009 (english).
- Boyle, Tim. Person Page, Marie Gigault de Bellefonds. www.thepeerage.com.
讓·布朗當 Jean Blandan | |
---|---|
出生 | 法蘭西王國里昂 | 1819年2月9日
逝世 | 1842年4月12日 法蘭西王國阿爾及利亞布法里 | (23歲)
军种 | 法國陸軍 |
服役年份 | 1837–1842 |
参与战争 | 法國征服阿爾及利亞 |
获得勋章 | 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
讓·皮埃爾·伊波利特·布朗當(法語:Jean Pierre Hippolyte Blandan;1819年2月9日—1842年4月12日),是一位在法國征服阿爾及利亞期間服役的法國軍官。在其於1837年成年後,布朗當加入軍隊並被分配到法屬北非的「第26線列步兵團」,參與對阿爾及利亞軍隊的軍事行動。他在入伍兩年後晉升為下士,在1842年2月晉升為中士。1842年4月,布朗當率領共21人的小隊在運輸郵件時被數百名阿爾及利亞騎兵包圍,其率部英勇奮戰直至援軍抵達,並於隔日因傷身亡。阿爾及利亞總督托马-罗贝尔·比若公開表揚其的犧牲行為,後被追授法國的最高榮譽——榮譽軍團勳章,他也被作為軍隊的典範在全國各地宣傳。
生平
编辑讓·皮埃爾·伊波利特·布朗當在1819年2月9日出生於法國里昂市拉卡日街十三號,[1][1] 其父親讓-弗朗索瓦·布朗當是一名檸檬水製造商。[2] 1837年2月24日,他志願入伍里昂的「第八線列步兵團」。同年2月28日,他被調入位於北非的「第26線列步兵團」,[1] 該團指揮官為維克多·雨果的叔叔路易·約瑟夫·雨果。至此以後,他的人生幾乎都在法屬北非度過,僅在每年的同段時間返回法國本土。[1] 1839年8月6日,他被晉升為下士。1842年2月1日,他被晉升為中士。[2]
戰死沙場
编辑1842年4月11日,布朗當中士與16名來自「第26線列步兵團」的士兵奉命護送「第四非洲獵槍兵團」的維拉爾准將與其兩名隨從。准將此行的目的為從布法里的「埃爾隆營」傳遞郵件到貝尼默雷。[3]
關於參與戰鬥的21名法軍士兵的戰後報告:[4]
貝尼默雷戰役(1842年4月11日)
第26線列步兵團中士兼分隊長布朗當、吉羅、埃利、勒孔特、 布里爾、拉里孔、杜卡斯(共7人)陣亡或傷重而死
杜克羅、維拉爾、勒克萊爾、貝爾德、贊赫、卡馬夏、佩雷、洛朗、米歇爾(共九人)負傷
比爾、吉拉德、埃斯塔、馬爾尚、勒梅西爾(共五人)健全
愛國主義象徵
编辑布朗當與同袍的抵抗行動得到軍隊高層的尊重,阿爾及利亞總督托马-罗贝尔·比若分別於4月14日與7月6日發表兩篇公文,提到士兵們的英雄作為與愛國情操。[3] 軍方在貝尼默雷豎立了紀念碑,並追封布朗當中士為法國榮譽軍團勳章騎士。一名法國軍官在其著作中提到:[3]
布朗當中士是非洲戰爭中一位令人敬佩的士兵。此人展現了軍事責任,一種永不妥協的責任。他對三色旗的信仰崇高且狂熱,而且,憑藉不屈不撓的精力,這位年輕的士官不允許自己因必死無疑的處境而感到不安。他是一位謙卑的烈士,這位謙卑的人身穿法國步兵光榮傳奇的大衣,樹立了英雄主義的壯麗典範。
法國國家當局對布朗當大肆宣傳,將其奉為國家典範,他的生平出現於小學歷史課本中。[5] 其指揮的「第26線列步兵團」將貝尼默雷戰役寫入團旗中,與奧斯特利茨、弗里德蘭等偉大戰役並列。[6][7]
紀念
编辑1886年5月6日,南锡市議會將「聖夏爾路」更名為「布朗當中士路」,路旁的軍營與其他設施也更名為他的名字。[8] 1887年,12.5萬人連署建立的紀念碑在布法里落成,[9] 他的骨灰也被移至紀念碑下。
註腳
编辑- ^ 1.0 1.1 1.2 1.3 Trumelet 1887,第10頁.
- ^ 2.0 2.1 manifpn2012 2014.
- ^ 3.0 3.1 3.2 Perret 1902,該文章為摘錄.
- ^ Trumelet 1887,第18頁.
- ^ Ducoudray 1899,第326頁.
- ^ H. W. S. 1914,第195頁.
- ^ Huston 1963,第162頁.
- ^ Badel 1907,第77頁.
- ^ Aldrich 2004,第171頁.
參考文獻
编辑- (英文)Aldrich, R. Vestiges of Colonial Empire in France. Springer. 2004. ISBN 978-0230005525.
- (法文)Ducoudray, Gustave. Leçons moyennes d'histoire de France à l'usage des candidats aux certificats d'études primaires. Hachette. 1899.
- (英文)Huston, James Alvin. Across the Face of France: Liberation and Recovery 1944-63. Purdue University Press. 1963. ISBN 978-1557531445.
- (法文)Trumelet, Corneille. Le Sergent Blandan Et Le Combat d'El-Mechdoufa (Près Beni-Mered), l'Historique de l'Oeuvre: , La Constitution Des Comités, Le Concours, Le Monument, L. AdolpheJourdan. 1887.
- (英文)H. W. S. The battle honours borne on the colours of regiments of the french army. The United Service Magazine. 1914, 48.
拉昂戰役 | |||||||
---|---|---|---|---|---|---|---|
第六次反法同盟的一部分 | |||||||
法軍在拉昂戰役後撤退 | |||||||
| |||||||
参战方 | |||||||
法蘭西帝國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兵力 | |||||||
48,000人[1] | 100,000人[2] | ||||||
伤亡与损失 | |||||||
6,500人傷亡[1] | 4,000人傷亡[1] |
註釋
编辑註腳
编辑參考文獻
编辑- (英文)Chandler, David G.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Scribner. 2009. ISBN 978-1439131039.
- (英文)Colson, Bruno; Mikaberidze, Alexander (编).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Napoleonic Wars: Volume 2, Fighting the Napoleonic War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ISBN 978-1108284721.
- (英文)Connelly, Owen. The War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Napoleon, 1792-1815. Taylor & Francis. 2012. ISBN 978-1134552894.
- (英文)Petre, Francis Loraine. Napoleon at Bay, 1814. John Lane. 1914.
- (中文)多明尼克·利芬. 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 鏖战欧罗巴, 1807-1814.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ISBN 978-750976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