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烈祠 (台湾)

台灣祭祠陣亡將士的地方
(重定向自南港忠烈祠

忠烈祠是奉祀为中华民国殉职,并有其重大忠贞事迹且足资矜式的国军官兵、警察及人民的祠庙[1]。台湾各地的忠烈祠均起自1945年中华民国接收台湾后,目前共约廿余座,由各县市民政局管理居多,各县市大都有一处;大部分是利用日治时期原有神社,就地改建成中式宫殿式建筑,仅少部分建物外观仍保有神社旧貌[2]

位于台北市中山区圆山大直地方的国民革命忠烈祠,前方为六名换岗中的中华民国陆军仪队队员

中华民国政府对于有功于国家的烈士褒扬与纪念行动,最早可追溯至1912年,当时设有专责机构,而黄花岗纪念墓园,但至1933年9月13日首次有纪念烈士的直接关系法令。到了1936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订定出“各县设立忠烈祠办法”,“忠烈祠”一词才被广泛地使用。设立用意是政府经由建造坊塔,表彰、褒扬与纪念抗战烈士的忠烈行动,藉以塑造国民典范、并建立国民共通历史记忆[3]国民政府接管台湾后,县级以上的神社因建筑宏伟,大多直接改建为忠烈祠,作为纪念日殖时期身殁的抗日人士,以及日后作为奉祀国民革命的先贤先烈的场所。随后,各地政府为了配合法令消除日本殖民统治的历史痕迹,纷纷拆原神社旧有建筑,将其改建为宫殿式建筑[4]

在台湾的忠烈祠建物有正殿、牌位等设置,其入祀典礼及祭祀会按照“国家祭典标准”举行。各地忠烈祠每年均分别于3月29日青年节及9月3日军人节的春、秋两次国殇中,依《忠烈祠祀办法》举行春祭及秋祭。首都忠烈祠由中华民国总统主祭。[5]

历史沿革

编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台南神社改建而成的台南市忠烈祠(今已拆除)

台湾清治时期

编辑

台湾清治时期即有一些为表彰各种事变中壮烈牺牲的人物所建造“昭忠祠”等建物,从文献记载中得知,于道光二年时,为了祭祀在林爽文之乱等叛乱事件壮烈牺牲之将士官兵、义民甚至是妇女等,由当时的知县吴性诚于台湾府彰化县大西门街捐资建立“忠烈祠”,这是在台湾最早以“忠烈祠”之名称出现的祠庙。 [6]

清朝雍正初年,亦有已通令各省设立忠义祠等祠庙,凡已旌表者,设位祠中,春、秋祭祀。1776年(乾隆41年),确定明代殉国诸臣,只要是获邀谥的靖节之士即可允许入祀昭忠祠[注 1]。到了1824年(嘉庆7年),各省府城奉令开始建昭忠祠,或附祀关帝及城隍庙,凡是因公阵亡之将士或文官、义勇百姓,均可按籍入祀其内。如八旗二品以上官员已祀京祠者,仍许阵亡所在地祠祀,合50人一龛,位祀正中,士官兵则百人或数十人一位,分列两旁,驻防位绿营上。每年于春、秋进行二次奠祭,由有关单位亲临祭拜,奉用少牢馈食之礼[注 2],果品、上香、荐帛、三献如仪。[8]

台湾日治时期

编辑

到了日治时期,这些昭忠祠大部分随着时间陆续毁坏[注 3]。但1939年(昭和14年)当日本内地招魂社陆续改名为“护国神社”时,其目的除有对“护国的英灵”之性质,向台湾民众强调为天皇、日本国家“奉公”牺牲的用意存在,与建造昭忠祠之用意颇有异曲同工之处。[9]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

编辑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所设立的临时稽勋局,是中华民国政府最早的对于有功于国家的烈士褒扬与纪念专责机构。至国民政府则在全面对日本抗战之前,即有设祠奉祀烈士的规划。于1931年7月11日(“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前),国民政府公布“褒扬条例”,这是当时政府首次对关于“德行优异”与“热心公益”褒扬业务所制定的基本法规。抗战爆发之后,随即开始进行大规模地全国普查行动,通令全国各省、市、县政府进行调查战时参战将士的忠烈事迹,明列出境内的忠烈祠建筑现况及奉祀烈士事迹名单。于1933年9月13日国民政府内政部所公布的“烈士附祠办法”,有烈士纪念有直接关系的法令。[3]

1936年5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公布《历次阵亡残废受伤革命军人特别优续办法全案》,其中正式提出《各县设置忠烈祠办法》,专门负责褒扬阵亡将士之功勋。1940年由蒋中正指示,于9月20日由行政院公布《抗敌殉难忠烈官民祠祀及建立纪念坊碑办法大纲》、《忠烈祠设立及保管办法》[注 4]。所奉祀对象涵盖自辛亥革命以来,北伐反共等抗敌烈士,然就当时情势,实以抗日牺牲官民为主要对象。[9]

台湾战后时期

编辑
 
台北圆山国民革命忠烈祠,隶属中华民国国防部

1945年10月25日,国民政府正式接管并统治台湾,同年11月16日,行政院明令各省市县政府筹设忠烈祠,调查抗战殉难忠烈军民姓名事迹。1946年起,全台各县市开始在原神社所在地设置忠烈祠,其中应以当时新竹县忠烈祠[注 5](原桃园神社)最早,主祀郑成功刘永福丘逢甲,以及七十位台湾抗日志士,其中涵盖人员较为复杂,除各次武装抗日事件牺牲者外,尚有台湾农民组合台湾文化协会台湾黑色青年联盟上海台湾青年团的成员,而当中的左翼人士,曾经一度被撤销祭祀(如王敏川),但在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和后人晓以大义后,重回入祀名单。中华民国政府迁台之后,入祀人员又改以国共内战中牺牲将士为主。[10]

1949年国民政府全面撤退到台湾后,将台湾护国神社改建为圆山忠烈祠,直接代替首都忠烈祠,成为全台崇祀国殇位阶最高的场所,也是国际人士来台访问时,向殉难英烈致敬的代表场所。于1967年(民国56年)编列预算改建,1969年3月24日竣工,并更改名称为“国民革命忠烈祠”[11]。1978年,国防部公布“国民革命忠烈祠入祀办法”。得入祀者除国民革命各次起义烈士外,还包含讨袁护法东征北伐剿匪、讨逆、抗战及勘乱等各次战役阵亡或殉职者。此外日治时期抗日的烈士也加以纳入,简大狮柯铁罗福星莫那鲁道花冈一郎余清芳罗俊吴汤兴姜绍祖徐骧林崑岗等人皆列名其中。[12]

在1972年日本与中华民国断交后,1974年2月25日中华民国内政部“台内民字第573901号函”发布《清除台湾日据时代表现日本帝国主义优越感之殖民统治纪念遗迹要点》,其中第一点就是:日本神社遗迹,应即彻底清除。日本时代台湾总共建造了将近200座大大小小的神社,大部分的神社都难逃拆除或改建,少部分神社改建为忠烈祠,将神社与忠烈祠分离开来,并将神社内的寺庙、纪念碑、公共建筑内的装饰品等日本意识的象征去除,转为中华民国政府的象征,仅剩下“桃园忠烈祠”保留完整日式神社建筑风貌,且于1994年被内政部指定为台闽地区第三级古迹[13]

1990年代,台湾相继解除戒严、终止动员戡乱时期之后,海峡两岸原本的形势有所改变,不再定位为内战状态,原本彰表为国牺牲的时代气氛已然不同,忠烈祠定位于是逐渐转型。1997年(民国86年)白晓燕命案发生时,为了围捕凶嫌而有员警殉职;内政部警政署为了鼓舞警察工作士气、并表彰重视殉职警察人员,因此签请内政部修正《忠烈祠祀办法》,在1998年4月8日发布的修正条文中,[14],正式将入祀忠烈祠之对象扩大到殉职员警、消防、民防等人员。至于执行相关公务殉职人员也列入申请入祀对象,像是于台北市私立健康幼稚园游览车火烧车意外事件中牺牲的健康幼稚园老师林靖娟,侦缉白晓燕命案凶嫌殉职的员警曹立民,以及因防治SARS殉职的高雄长庚医院住院医师林永祥、台北市立和平医院护理长陈静秋、台北市立和平医院护理师林佳铃、台北市立和平医院医检师蔡巧妙、台北市立和平医院工友陈吕丽玉、台北市立和平医院工友杨淑媜、仁济医院护士胡贵芳台北市政府消防局替代役役男郭国展等人皆因此得以入祀。[15][16][17]

建筑形式

编辑
 
桃园市忠烈祠,至今仍保有日治时期桃园神社的神社样貌,如照片中出现的鸟居和石灯笼等设计

初期,台湾许多忠烈祠仍保留日本神社大部原貌。196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掀起文化大革命风潮,铲除旧有文化,中华民国政府遂于台湾发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1966年颁布《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纲要》后,中国古典式样新建筑再度兴起,各地忠烈祠与孔庙即为此一时期的建筑代表。[18]

1972年,日本与中华民国政府断交,内政部颁布《清除台湾日据时代表现日本帝国主义优越感之殖民统治纪念遗迹要点》,一时之间,台湾各级政府机关更大力排除日治时期残留建筑、象征符号,磨去日本天皇年号与相关徽志,改为民国年号、国徽等。许多忠烈祠纷纷改建,以钢筋水泥仿照中国北方宫殿形式建筑,覆盖青色或黄色琉璃瓦。[13]

一般而言,忠烈祠建筑会包括牌坊、山门、前殿、正殿、纪念碑、革命先烈史迹资料馆和烈士文物陈列室等主体建筑,另外还有凉亭、花园等造景。由神社改建者,多易为中国宫殿式建筑,并且磨去神社时期的刻字,再刻上象征中华民国文化的图案(如梅花、国徽),以表现政权的转移。但部分建物仍可见得残存遗迹,如狛犬石灯笼鸟居手水舍社务所等,不一而足。[16]:62-66[2]

奉祀法令

编辑

从1931年国民政府时期即有颁布“褒扬条例”法令[19],至1940年制定“抗敌殉难忠烈官民祠祀及建立纪念坊碑办法大纲”。1998年(民国87年)法令修改后,增列义警、消防队员、义消、警察、以及其他公务人员等入祀忠烈。[17]

与忠烈祠有真正关系的法令始于1933年(民国22年)9月13日内政部所公布的“烈士附祠办法”。[20] 正式开始使用“忠烈祠”一词的法令,则起自1936年(民国25年)5月,由行政院转发、军事委员会制定“历次阵亡残废受伤革命军人特别优恤办法全案”,其中所附之“各县设立忠烈祠办法”。[21]

目前,忠烈祠入祀之依据为1969年由行政院制颁、1999年修订的行政命令忠烈祠祀办法[5]。另外,2000年3月内政部也根据该办法,订定更详细的《入祀忠烈祠审查作业要点》,使各地忠烈祠入祀标准程序更为统一。[22]

祭祀对象

编辑

由清末乙未广州起义以来,至创建民国后各次战役殉国殉职有特著勋绩者,均得入祀;而战前日本统治下的台湾抗日先烈(如前述余清芳罗俊罗福星莫那鲁道等)均亦以“抗日战争阵亡”之名义入祀国民革命忠烈祠。奉祀对象,在近年因忠烈祠祀办法的修正,民众入祀地方忠烈祠已经有所增加,1998年后,地方忠烈祠的入祀对象已不限于殉职军人,只要是具有忠烈事迹的殉职员警、消防、民防等人员,以及相关公务殉职人员也可以申请。公务人员采用最广义涵盖,只要是依法令从事于公务之人员,甚至地方民意代表也包含在内。至于一般非公务人员之百姓,若因故执行某一公权力职务也可能在当下有公务人员身份,义勇消防人员即为一例。但仍以犯罪防治、救灾救难或与民防相关的工作性质,且是足资楷模的表现为限[17]

至于国民革命忠烈祠与各县市忠烈祠祭祀对象不尽相同,各县市忠烈祠入祀烈士人数也不一,主要祭祀原籍出身、殉难或功绩彰显于当地者,整体而言涵盖以下数种:

入祀办法

编辑

如经中华民国政府审查通过阵亡或因公殉职官民可根据“烈士”身份入祀台湾各地忠烈祠后,即由拟入祀之各地忠烈祠先期制定牌位,届时通知当地机关、团体、学校派员于指定地点集合。并于入祀当天,设置中华民国国旗、白布横幅[注 6]乐队、军方或机关地方仪队、牌位,并邀请阵亡牺牲官民之遗族及相关团体、军警队代表参与。[22]

入祀条件有因公死亡官兵称为“忠烈殉职”官兵,由其拟入祀对象原属的军部连队,填具事迹表并造具清册,报由国防部转内政部核准。 或殉职警察、义勇警察、民防人员、消防人员或义勇消防人员,由拟入祀对象的机关填具事迹表并造具清册,报由内政部警政署消防署转内政部核准。 其他殉职依法令从事于公务人员,由拟入祀对象的原属机关填具事迹表,报由各该中央业务主管机关或地方政府转内政部核准。 若为其他忠烈殉难人民或依褒扬条例规定入祀者及抗战期间依办法规定入祀者,则由公正人士填具事迹表,报地方政府后转内政部核准。[22]

祠堂设置

编辑
 
国民革命忠烈祠正堂摆置的神龛

忠烈祠入祀者均设置牌位,其牌位之式样及尺度皆有一定。入祀牌位一律蓝底金字,边花纹,上加牌额,下设牌座。 牌位中以中文书写入祀者姓名,有官衔者具官衔,左边则书写年龄出生地籍贯,右边则述明殉难事由。牌位规定长度24公分,宽7公分,两边各宽5公分。牌位牌额高7公分,牌座高7.5公分,座宽15公分,座长则有9公分。[22]

牌位所摆置的场所也因阶级而异,有上层、中层、下层、两侧和正中间等的不同。牌位依照拥有特殊功绩者或生前的官位、阶级有所划分,有一人一个或多数人共用一个牌位的情况。烈士的牌位被纳入忠烈祠时,则举行法令所规定的“入祀”仪式。[33] 申请人或申请机关应征集烈士遗像、遗著、遗物、文献或摄影等物品,提供忠烈祠辟室陈列,予后人瞻仰。[22]

祭典程序

编辑

每年各地忠烈祠均会由首长亲临举行春祭及秋祭典礼,由国家元首率领文武百官前来致祭,若有来访邦交元首及政要也都会来此献花致敬。[34] 例如于2009年间,由首长亲临该年度忠烈祠春祭的计有宜兰员山忠烈祠[35]澎湖县忠烈祠[36]新北市忠烈祠等等[37]。参加人员除民众团体外,一律穿着制服。入祀典礼开始时,军警应行最高礼,典礼进行地点之车辆行人均停止进行。而典礼包含奏哀乐、上香、献花、读祭文、默哀及烈士忠烈殉难事迹报告。

除了入祀典礼之外,忠烈祠都会定时举行公祭祭典,于春、秋二季举行公祭。该公祭设定为中华民国国家祭典,于每年3月29日青年节举行春祭国殇、9月3日军人节举行秋祭国殇。主祭者在首都忠烈祠为中华民国总统,在地方则为当地地方首长,两者皆会率领军人或公务员以及烈士遗眷与各界代表参与。过去每年清明节国民革命忠烈祠举行中枢遥祭黄帝陵典礼(自蔡英文就任总统后废止),县市政府则多结合春、秋二祭举行。其仪式包含演奏中华民国国歌、上香、献花、朗读祭文及主祭者[注 7]报告致祭意义等。[22]

台湾各地忠烈祠

编辑

台湾各地共有20座忠烈祠由政府设置管辖,其中位于台北圆山的“国民革命忠烈祠”隶属中央政府国防部,其余19所分别隶属各地方政府。[15]至2004年(民国93年)底台闽地区忠烈祠累计入祀人数(现有牌位数)计有4,159人(其中军人1,951人占46.91%,民众2,208人占53.09%),该年入祀人数12人(其中军人5人,包含警、消人员之民众7人)。[38]

国防部管辖

编辑
 
座落于台北市国民革命忠烈祠

地方政府管辖

编辑
 
新北市忠烈祠正殿神龛

依内政部《忠烈祠祀办法》办理入祀,由各县市民政局管理。

  • 桃园市忠烈祠:位于桃园市桃园区公园路42号。原为桃园神社,于1939年落成,是目前台湾保存最为完好的日式神社建筑。1946年改设为新竹县忠烈祠,举行“台湾革命先烈奉祀式”,将日治时期台湾抗日志士共77名奉祀于内,其中多数为台湾农民组合台湾文化协会成员。新竹县、桃园县分设后,改为桃园县忠烈祠,大致保留日治时期木构造和式建筑样貌。1985年一度计划拆除重建,经艺文界及地区居民奔走,而《文化资产保护法》又早于1982年施行,桃园县政府方才予以保留,并筹款重修,现列为第三级古迹,是现在唯一保留原有神社建物的忠烈祠。[15]
  • 台中市北区忠烈祠:位于台中市北区力行路260号。前身为台中神社,属国币小社,战后,改设忠烈祠,1970年经“国民革命忠烈祠”的监造者姚元中先生同意,参考该祠的设计图改建为北方宫殿式建筑。位于台中市孔庙隔壁,现归台中市孔庙忠烈祠联合管理所管理。[15]
  • 台中市丰原区忠烈祠:位于台中市丰原区公老坪,原为台中县忠烈祠。于921地震中毁坏,2003年重修落成。奉祀对象包括国民政府时期等各次战役阵亡、殉职之军民及忠烈殉难之军、警、民和消防人员等。[46]
  • 彰化县忠烈祠:位于彰化县彰化市公园路一段45号。前身为武德殿演武场,建成于1930年10月18日,战后改设忠烈祠。1951年台湾文学之父赖和迎祀于内,1958年因质疑其涉及台共请出忠烈祠,1983年彰化县举行“赖和九十诞辰平反纪念会”,为其平反后又重新奉祀[47]
 
南投县忠烈祠入口
  • 南投县忠烈祠:位于南投县南投市彰南路699号南投碧山岩旁,原址为碧山岩寺地,1965年碧山岩寺捐地,并由南投县政府于现址兴建乙宫殿式建筑物,于1966年1月1日落成后,由南投县政府与碧山岩寺一同管理。[49]
 
位于射日塔底层结构的嘉义市忠烈祠,射日塔所在地则是已烧毁的嘉义神社
  • 高雄市忠烈祠:位于高雄市鼓山区忠义路30、32号寿山,为“高雄神社”改建。日治时期,寿山下原有“打狗金刀比罗神社”,先后改名为“打狗神社”、“高雄神社”,时久衰朽后,迁建于寿山山腰。1946年改为忠烈祠,初期原貌变动不大。1976年拆除重建为现貌。[52]
  • 宜兰县忠烈祠:位于宜兰市员山乡员山段442号,前身宜兰神社,原于1905年建于宜兰公园内,建筑日久颓败,迁建于员山。战后改建为忠烈祠。空军通信学校并占用该地附近为眷村,称为护国新村,1996年忠烈祠重建完成,眷村亦拆迁。建筑为闽南式,融合现代元素。[55]
 
花莲县忠烈祠
  • 台东县忠烈祠:位于鲤鱼山麓,1894年(光绪20年),时任台东知州的胡传选择在此重建“昭忠祠”,纪念为开发台东而死难的先贤烈士。1928年(昭和3年),日本政府改建为台东神社,国民政府接管台湾后改建为中国宫殿式建筑的忠烈祠。[57]

其它

编辑
  • 通霄神社(旧称通霄忠烈祠):位于苗栗县通霄镇虎头山,原为通霄神社于1937年建成。战后于1947年改设忠烈祠,供奉烈士及郑成功的神位,主体建筑毁于921地震,于2005年1月24日重修完工后,苗栗县政府列为历史建筑[58]
  • 高雄市军人忠灵祠:位于高雄市鸟松区澄清湖后门,原高雄县军人忠灵祠,因为仿照台北圆山的“国民革命忠烈祠”建筑,因此牌楼和“国民革命忠烈祠”非常相近。[15]位于高雄长庚医院附近,高雄市劳工育乐中心及高雄市立棒球场旁。[59]
 
太武忠烈祠
  • 马祖忠灵祠:连江县于1999年新修“祭堂”建筑,由军人公墓祭堂于2000年转设而成,其名称系沿用台湾军人公墓所使用的“忠灵祠”名称,亦属“准”忠烈祠,但并非忠烈祠。[63]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忠烈祠祀辦法. 中华民国内政部万维网. [2011-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中文(台湾)). (DOC)
  2. ^ 2.0 2.1 黄靖匀. 桃園縣忠烈祠(神社)導覽簡介. 风城社区大学. 2005-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3-12) (中文(台湾)). 
  3. ^ 3.0 3.1 张世瑛. 國民政府對抗戰忠烈事蹟的調查與紀念 (PDF). 国史馆馆刊 第26期. [2011-05-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年2月1日) (中文(台湾)). 
  4. ^ 4.0 4.1 杨净涵、林静姿等. 歷史風華-忠烈祠. 台湾学校网界博览会. [2011-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09) (中文(台湾)). 
  5. ^ 5.0 5.1 忠烈祠祀办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华民国法务部全国法规数据库
  6. ^ 《彰化县志》(台湾文献丛刊156),卷5祀典志,页155~156。
  7. ^ 少牢饋食禮. [2011-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3). 
  8. ^ 台灣文獻叢刊資料庫. [2011-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6-23). 
  9. ^ 9.0 9.1 9.2 蔡锦堂. 台灣忠烈祠與日本護國、靖國神社之比較. 台湾师范大学 台湾史研究所. 2002-10 [2011-04-29] (中文(台湾)). [永久失效链接]
  10. ^ 台北旅游信息. FNE Travel. [2011-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1) (中文). 
  11. ^ 忠烈祠改建委员会编印《忠烈祠改建经过述要》,民国58年元月。
  12. ^ 陈斌华. 探訪臺北圓山忠烈祠. 华澳日报. [2011-04-29] (中文(台湾)). [永久失效链接]
  13. ^ 13.0 13.1 桃園忠烈祠. 桃园县政府文化局. [2011-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10) (中文(台湾)). 
  14. ^ 行政院“台八十七内字第14661号”文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忠城烈事 臺灣各地忠烈祠. [2011-04-29] (中文(台湾)). [永久失效链接]
  16. ^ 16.0 16.1 吴荣发. 國家神域的建構:以高雄的神社與忠烈祠為對象. 93.03 [2011-04-29] (中文(台湾)).  [永久失效链接]DOC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版本)
  17. ^ 17.0 17.1 17.2 褒揚與忠烈祠祀制度之研究. [2011-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3) (中文(台湾)). 
  18. ^ 杨裕富. 中國新建築中古典主義本質之剖析. 建筑阅读. [2011-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台湾)). 
  19. ^ “褒扬条例”,民国20年7月11日国民政府字第362号训令。
  20. ^ “烈士附祠办法”、附于“忠烈祠设立及保管办法草案”卷,国史馆藏内政部档案,目录统一编号129、案卷编号469
  21. ^ 国史馆国家档案,编号001012049A002“褒扬抗战忠烈条例”。
  22. ^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忠烈祠祀办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五章
  23. ^ 淡江大学历史数位:《台北县忠烈祠入祀烈士基本资料》 P1;2009年3月27日造访[失效链接]
  24. ^ 淡江大学历史数位:《台北县忠烈祠入祀烈士基本资料》,P5、P6[失效链接]
  25. ^ 淡江大学历史数位:《台北县忠烈祠入祀烈士基本资料》,P1、P3及P4[失效链接]
  26. ^ 历史新闻/邱清泉、张灵甫… 快被遗忘的英魂,刊于【2009-01-10/联合报/A14版/两岸】
  27. ^ 淡江大学历史数位:《台北县忠烈祠入祀烈士基本资料》,P4[失效链接]
  28. ^ 高雄市文献委员会:忠烈祠入祀名单 第十四页[失效链接]
  29. ^ 高雄市文献委员会:忠烈祠入祀名单,第廿六页[失效链接]
  30. ^ 褒揚林少波(字彬)先生案. 行政院第一○七○次会议秘密报告事项 (国史馆). 1968-05-16. 
  31. ^ 蔣總統明令褒揚林彬. 工商晚报 (第1页). 1968-08-11 [2023-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1). 
  32. ^ 高雄市文献委员会:忠烈祠入祀名单,第廿三页[失效链接]
  33. ^ 蔡锦堂. 〈台灣忠烈祠與日本護國、靖國神社之比較〉. 2005-09-11 [2011-06-07] (中文(台湾)). 
  34. ^ 旅遊台灣-台北忠烈祠. 中华民国交通部观光局. [2011-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7). 
  35. ^ 今日329 宜蘭員山忠烈祠春季蔣渭水. 大纪元时报. 2009年3月29日 [2011年4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2月17日) (中文(台湾)). 
  36. ^ 许玉娟. 縣府舉行春祭國殤,場面莊嚴肅穆. 澎湖时报. 2009年3月30日 [2009年4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9月23日) (中文(台湾)). 
  37. ^ 郭颜慧. 海釣客捨身救溺;入祀忠烈. 自由时报. 2009年3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4月2日) (中文(台湾)). 
  38. ^ 內統計通報-九十四年第十四週-93年底我國古蹟、忠烈祠概況. 内政部统计处. 2005年4月7日 [2011-06-08] (中文(台湾)). 
  39. ^ 忠城烈事--國民革命忠烈祠. [2011-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4). 
  40. ^ 蔡锦堂. 忠烈祠研究--「國殤聖域」建立的歷史沿革. 2001-06. 圆山忠烈祠为国民革命专祠,暂替代首都忠烈祠 
  41. ^ 臺北市秋祭入祀. [2011-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24) (中文(台湾)). 
  42. ^ 九三军人节 许弘宜上尉及中法战争烈士入祀
  43. ^ 戴宝村等编,《淡水镇志》,2006年,未刊稿
  44. ^ 臺北縣忠烈祠. 新北市文化旅游网站. [2011-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7) (中文(台湾)). 
  45. ^ 貓狸山公園. 苗栗县教学资源网. [2011-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5) (中文(台湾)). 
  46. ^ 萧副市长主持丰原区忠烈祠各界遥祭黄陵春祭国殇典礼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中日报
  47. ^ 人物 > 辭世作家 李篤恭(1929-2005). 台湾文学年鉴. 2005年 [2011-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3) (中文(台湾)). 
  48. ^ 雲林縣忠烈祠. 中华民国后备司令部. [2011-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01) (中文(台湾)). 
  49. ^ 南投縣忠烈祠. 中华民国后备司令部. [2011-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01) (中文(台湾)). 
  50. ^ 忠烈祠維護與管理. 台南县政府民政处. [2011-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中文(台湾)). 
  51. ^ 台南市忠烈祠-南區. 中华民国后备司令部. [2011-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01) (中文(台湾)). 
  52. ^ 吴荣发、刘嘉雄. 高雄的神社與忠烈祠. 高雄市立高级中学. [2011-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18) (中文(台湾)). 
  53. ^ 屏東縣忠烈祠. 中华民国后备司令部. [2011-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01) (中文(台湾)). 
  54. ^ 忠烈祠修復完工,縣府首次舉辦春祭. 澎湖县行政处. 2006-03-29 [2011-06-07] (中文(台湾)). [永久失效链接]
  55. ^ Tony. 宜蘭員山.員山公園.宜蘭忠烈祠(宜蘭神社遺址). 大纪元. [2011-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7) (中文(台湾)). 
  56. ^ 花蓮縣忠烈祠. 中华民国后备司令部. [2011-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01) (中文(台湾)). 
  57. ^ Tony. 《走讀台灣》鯉魚山─台東人的小山丘. 国家文化总会.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7) (中文(台湾)). 
  58. ^ 通霄神社.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2011-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3) (中文(台湾)). 
  59. ^ 人文景觀-忠烈祠. 高雄市鸟松区公所. [2011-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1) (中文(台湾)). 
  60. ^ 國姓廟、鄭成功塑像. 台中市风景区管理所. 2011-04 [2011-04-29] (中文(台湾)). [永久失效链接]
  61. ^ 倪国炎. 八二三炮戰老兵重返金門 受到英雄式歡迎. 大纪元. 2004年8月22日 [2011-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台湾)). 
  62. ^ 金門抗日烈士王精英 將入祀太武山忠烈祠. 大纪元. 2006年3月6日 [2011-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7) (中文(台湾)). 
  63. ^ 褒揚及忠烈祠祀榮典制度之研究. [2011-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64. ^ 邱美都、杨铭钦. 百果山的春天. 员林镇公所. 2007年12月: 154,155 [2011-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参考论文
注释
  1. ^ 且适用其他“诸生、韦布、山樵、市隐者流,遂志成仁”。
  2. ^ 诸侯之卿大夫祭其祖祢于庙之礼[7]
  3. ^ 仅有在1930年(昭和5年)台东的昭忠祠变成神社之后,1961年再改建为忠烈祠。[9]
  4. ^ 原先的“烈士附祠办法”及“各县设立忠烈祠办法”同时废止。
  5. ^ 因当时行政划分改变,该忠烈祠成为即今日桃园市忠烈祠
  6. ^ 上书殉职、殉难烈士姓名及入祀典礼名称
  7. ^ 总统或地方政府首长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