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0年7月29日) |
大西洋,即亚特兰提斯洋(英语:Atlantic Ocean),是世界第二大洋。原面积8221万7千平方公里,在南冰洋确立后,面积调整为7676万2千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646米,最深处波多黎各海沟深达8,605米。从赤道南北分为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北面连接北冰洋,南面则以南纬60度与南冰洋接连。
大西洋 | |
---|---|
坐标 | 0°N 25°W / 0°N 25°W |
所在国家 | 接壤国家列表 |
表面积 | 106,460,000平方千米(41,100,000平方英里) |
平均深度 | 3,646米(11,962英尺) |
最大深度 | 8,376米(27,480英尺) |
水体体积 | 310,410,900立方千米(74,471,500立方英里) |
岸长1 | 111,866千米(69,510英里) |
岛屿 | 岛屿列表 |
位置 | |
1岸长衡量标准不定。 |
词源
编辑大西洋这个中文名称,最早来自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肇庆所翻译的一本名叫《山海舆地全图》的世界地图册,虽然从今天的角度看该地图错误颇多,但是其中大西洋这个中文翻译从那时起便一直沿用至今。
地理
编辑相对位置
编辑大西洋西面界线为南美洲及北美洲。北连北冰洋,其中相隔了北极群岛、格陵兰(分隔点为法韦尔角)、加拿大东部的拉布拉多半岛(分隔点为伯韦尔港)、冰岛、扬马延岛、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分隔点为其最南点)及欧洲大陆(分隔点为诺尔辰角)。与北冰洋的连接处为丹麦海峡、格陵兰海、挪威海、巴伦支海及戴维斯海峡。东面界线为欧洲、非洲,并连接地中海、黑海。东南面与印度洋连接,以东经20°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经线为界线向南至南极洲(一说为南冰洋)。西南面与太平洋连接,连接处为德雷克海峡,分界为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经线西经67°16′线为界,即从火地群岛沿德雷克海峡西端到查理斯角连线。与太平洋之间另外有人工的巴拿马运河作连接。南面则以南纬60度为界,与南冰洋相连[1]。
统计数字
编辑大西洋占地球表面积的20%,其表面积仅次于太平洋。计算连接海洋在内表面积约为106,400,000平方公里;不计算在内的话为82,400,000平方公里。流入大西洋的地面面积是太平洋或印度洋的四倍。计算连接海洋在内大西洋的总容量为354,700,000立方公里;不计算在内的话为323,600,000立方公里。计算连接海洋在内大西洋平均深度为3,338米;不计算在内的话为3,926米。大西洋的最深深度为8,605米,位处波多黎各海沟。大西洋的阔度由巴西至利比里亚的2,848公里到美国至北非的4,830公里不等。
海陆地形
编辑主要岛屿
编辑缘海
编辑海峡
编辑海底地形
编辑大西洋中洋脊
编辑大西洋海底地形主要特征为其有一个海底山脉,即大西洋中洋脊。由冰岛向南伸延至南纬58° ,最大阔度为1,600公里。有一大裂谷亦因沿着其山势而形成。大西洋中洋脊间普遍水深少于2,700米,在几处山顶会形成岛屿。南大西洋有另一海底山脉,鲸湾海脊(Walvis Ridge)。
海底盆地
编辑大西洋中脊把大西洋分为两个槽,平均深度为3,700至5,500米。由大洲间向横伸延的山脊接连大西洋中脊,把大西洋分为数个盆地。比较大的盆地在北大西洋有布莱克盆地(Blake Basin)、圭亚那海底盆地(Guiana)、北美海底盆地(North American)、佛得角海底盆地(Cape Verde)及加那利盆地(Canaries)。在南大西洋有安哥拉海底盆地(Angola)、开普敦海底盆地(Cape)、阿根廷海底盆地(Argentina)及巴西海底盆地(Brazil )。
海沟
编辑普遍认为大西洋海底虽然有少量海底山及海底平顶山,但主要仍然是平地。大西洋海底中亦发现数个海沟,其中深度最深为北美的波多黎各海沟(Puerto Rico Trench)。其他海沟有在加拿大东岸的罗伦提恩海沟(Laurentian Abyss)、在南大西洋深度为8,428米的南桑德韦奇海沟(South Sandwich Trench)和在赤道附近有深度为7,454米的罗曼什海沟(Romanche Trench)。在大陆边缘延伸的大陆架占大西洋海底总地形的11%。这些海底渠道在大陆缘积(continental rise)间穿过。
沉积物
编辑海洋沉积物主要由陆源(terrigenous)、远海沉积物(pelagic)及自生(authigenic)物质组成。在陆地上的侵蚀作用、风化作用和火山活动形成了沙泥岩石,冲刷到海中构成了陆源物质。陆源物质主要集中在大陆架,并在河口及沙漠海岸中为最厚。远海沉积物由生物残骸形成,当中有红土(red clay)、抱球虫软泥(Globigerina oozes)、翼足类软泥(pteropod oozes)、硅藻软泥(siliceous oozes)。远海沉积物散布在大部分海床,厚度为60至3,300米间,并在大陆汇聚带(convergent boundary)及涌升流的海域(zones of upwelling)为最厚。自生沉积物由锰结核(manganese nodules)构成,产生原因是当沉积过程较慢或被海流筛选分类了沉积物。
水文
编辑洋流
编辑墨西哥湾流、北大西洋漂流、东格陵兰洋流、西格陵兰洋流、拉布拉多洋流、加那利洋流、北赤道暖流、加勒比洋流、安的列斯洋流、南赤道洋流、巴西洋流、福克兰洋流、西风漂流、本格拉洋流、几内亚洋流
盐度
编辑大西洋在主要海洋中盐度为最高,以质量计有3.3-3.7%,并受到纬度和季节影响。海洋表面盐度受蒸发、降水、河源来水及海冰影响。虽然大西洋的最低盐度在赤度附近发现(因为其降雨量大),但普遍低盐度的地方集中在高纬度及巨大河流流入大西洋的位置。最高盐度的位置集中在南北纬度25° ,因为位处亚热带地区有低降雨及高蒸发的特色。
表层水温
编辑大西洋的表层水温受到纬度、季节、洋流系统及太阳能量在纬度间分布影响。表层水温高低差由-2 °C至29 °C。最高水温在赤度以北发现,最低水温则在极地。中纬度地区表层水温最高温差在7 °C至8 °C之间。
组成水块
编辑大西洋由四大水块(water mass)组成。南北大西洋中央水(North and South Atlantic central waters)构成大西洋表面水。亚南极中间水(sub-Antarctic intermediate water)由表面伸延至水深1,000米。北大西洋深层水(North Atlantic Deep Water)由水深1,000米伸延至水深4,000米。南极底层水(Antarctic Bottom Water)则在4,000米以下。
马尾藻海
编辑北大西洋的洋流分隔出一个大的长形水体,即马尾藻海。马尾藻海中的盐度比较平均特别高出很多。马尾藻海中的海藻数量特别多,而马尾藻海亦是欧洲鳗鲡(European eel)和美洲鳗鲡(American eel)的产卵场。
潮汐
编辑因为科里奥利力的关系,北大西洋的洋流以顺时针方向运转,而南大西洋的洋流则以逆时针方向运转。大西洋的潮汐为半日潮,即每日会出现两次满潮。潮汐方向为由南至北。在北纬40° 以上潮汐方向有向东西间的变动发生。
气候
编辑大西洋及邻近地区的气候受到表面水温、洋流及风影响。因水的比热容高的关系,海滨气候与内陆气候比较温和及较少极端变化。大西洋的降雨可以由沿岸天气资料猜测而水温则可以由气温大致估计。大气中的水分主要由海洋的蒸发而来。气候区依纬度改变,最暖的气候区由北大西洋伸延至赤度;最冷的气候区则在高纬度地区,并受海冰覆盖。洋流担当了气候控制的角色,把冷水及暖水带到其他地区。风在洋流上吹会被变冷或变暖,并影响邻近地区。例子如墨西哥湾暖流,帮助暖化不列颠群岛及西北欧洲。冷的洋流则引致加拿大东北岸(即纽芬兰大浅滩地区)及非洲西北岸大雾。通常风会带水分及冷或暖空气到陆地。在北大西洋的南部会形成飓风。向北美的飓风在离岸500米的平均波长是1000。
历史
编辑大西洋在各大洋中为最年轻的。证据证明大西洋在一亿三千万年以前因盘古大陆受到海床扩展分裂而产生。在人类最初定居在大西洋沿岸的时候,大西洋就受到广泛探险。早期知名的探险家有维京人、葡萄牙及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哥伦布之后,欧洲探险大大加速,新的贸易路线相继产生。大西洋因此成为欧洲与美洲间的主要动脉(称为跨大西洋贸易(transatlantic trade))。为数众多的科学探索由此开展,最知名的为挑战者号科学考察(Challenger expedition),其他亦有德国“流星”号考察(German Meteor Expedition)、哥伦比亚大学的拉蒙特-多尔蒂地球观测所及美国海军的水文局(hydrographic office)。
以下是大西洋近期的重要事件。
- 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巴哈马某处登陆。
- 1858年,第一条跨大西洋电报电缆由西场(Cyrus West Field)生产,但快速失败了。
- 1865年,第一个成功的跨大西洋电报电缆由大东方号(SS Great Eastern)产生。
- 1912年4月15日,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沉没,并有1514人丧生。
- 1919年,美国的NC-4成为第一架飞机横渡大西洋(虽然有两次降落至小岛及大海,亦有在水面上滑行几百英里)。
- 1919年后期,由阿尔科克与布朗(Alcock and Brown)驾驶的英国飞机成功成为第一架飞机不停站横渡大西洋。(由纽芬兰岛至爱尔兰岛)
- 1921年,英国人成功驾驶第一架飞艇横渡北大西洋。
- 1922年,葡萄牙人成功驾驶第一架飞艇横渡南大西洋。
- 1927年1月7日,第一个成功的跨大西洋电话打通。
- 1927年,查尔斯·林白成功完成第一个个人不停站横渡大西洋的航程。(由纽约至巴黎)
- 1932年,阿梅莉亚·埃尔哈特成为第一位独自飞越大西洋的女飞行员[2]。
- 1952年,安·大卫逊(Ann Davison)成为第一个女性单独地驾船航行横渡大西洋。
- 1980年,Gérard d'Aboville成为第一个人类划船横渡大西洋。
- 1994年,Guy Delage成为第一个人类游泳横渡大西洋(由佛得角至巴巴多斯)。
- 1998年,Benoit Lecomte成为第一个人类游泳横渡北大西洋,而只在亚速尔群岛停留一星期。
- 1999年12月3日,Tori Murden成为第一个女性划船横渡大西洋(由加那利群岛至瓜德罗普),过程花了81日及距离4767公里。
经济
编辑大西洋成为邻近国家的发展及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其主要的跨大西洋航运及交通路线外,大西洋在大陆架的沉积岩亦有丰富的石油蕴藏量。大西洋亦有世界最丰富的鱼资源,而且特别集中在大陆架周围。主要海产有鳕鱼、黑线鳕、无须鳕、鲱鱼和鲭鱼。产量最多的地区有纽芬兰大浅滩、加拿大新斯科舍的暗礁区域、美国鳕鱼角的乔治海岸(Georges Bank)、巴哈马浅滩(Bahama Banks)、冰岛附近水域、爱尔兰海、北海的多格滩与福克兰浅滩(Falkland Banks)。其他海产如鳗、龙虾、鲸亦有大量产量。这些因素集合起来极其提高了大西洋的巨大商业价值。因为油污(Oil spill)、海洋废弃物(marine debris)及在海洋燃烧有毒废弃物对海洋环境的威胁,多样的国际条约受到议定以减少部分污染。
其他
编辑大西洋海底大部分的海岭都隐没在海底3000米以下,只有少数山脊突出洋面形成岛屿。大部分的岛屿集中在加勒比海的西北部。当年哥伦布错把北美洲当成了印度,因此给他们取了一个十分不恰当的名字“西印度群岛”。传说中大西洋底下有沉没的亚特兰提斯文明。
主條目:鐵達尼號沉沒事故、鐵達尼號殘骸
油气田
编辑发生在大西洋的战争
编辑日德兰海战
编辑日德兰海战;1916年5月31日─6月1日)是英德双方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域爆发的一场海战。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也是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动的舰队主力决战。
德国计划以弗朗茨·冯·希佩尔海军中将率领的5艘战斗巡洋舰为主力的战队,引诱戴维·贝蒂海军中将率领以6艘战斗巡洋舰及4艘无畏舰为主力的英国战队进入公海舰队所设的陷阱。 但德国的计划由于德国海军密码被破译,英国本土舰队同时出动。
希佩尔海军中将与贝蒂海军中将交锋的结果以希佩尔海军中将击沉2艘战斗巡洋舰及主动撤离而结束第一回合。 舍尔海军上将与希佩尔海军中将汇合后,贝蒂海军中将主动撤离并成功将公海舰队引向由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英国本土舰队,双方合共超过250艘军舰在北海激战至日落。 英国本土舰队希望在另一日早上继续战斗,但公海舰队最后选择避战。
这场战役的结果比较特别:一方面,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公海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另一方面,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皇家海军本土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敦刻尔克撤退
编辑敦克尔克战役,又称敦克尔克大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大陆的一次战略性撤退。纳粹德国机械化部队瓦解法国马其诺防线后包抄英法盟军。盟军撤至敦刻尔克后(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的港口),为了避免被德军围歼,执行了在当时最大规模的撤退行动。撤退过程中,英国的皇家空军与德国空军爆发激烈空战,最终英国仍得以动员各种大小船只将大部分的部队撤离欧洲大陆。
这次大规模的撤退行动成功挽救大量人力,并成为四年后反攻的根本之一。但是联军的所有重型装备都遗留在欧洲大陆,使得英国本土的地面防卫严重不足。由于许多地勤人员无法及时返回英国并进行备战,导致在不列颠空战初期,英国空军饱受战斗机妥善率不足的困扰。
诺曼底登陆
编辑诺曼地战役发生在1944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方同盟国军队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是代号大君主作战的一部分。这场战役在1944年6月6日展开,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近三百万士兵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诺曼地。
在诺曼地战役中作战的盟军主要由英国、美国及加拿大组成,但在抢滩完成后,基本上自由法军及波兰军也有参与这场战役,而当中的士兵也有来自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希腊、荷兰和挪威。
入侵诺曼地在登陆的前一天晚上展开,空降兵乘滑翔机降落、进行大规模的空中轰炸、海军军舰炮击,而两栖登陆战则在当地时间6月6日早上6:30开始。在登陆前,“D-Day”的军队主要部署在英格兰南部沿海地区,尤其在朴次茅斯。
重要港口
编辑相关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 Limits of Oceans and Sea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ternational Hydrographic Organization Special Publication No. 23, 1953.
- ^ Pearce 1988年,95页
来源
编辑- 本条目大部分内容,来自公众领域网站https://web.archive.org/web/20010302140751/http://oceanographer.navy.mil/atlantic.html (dead link)。目前可以通过 Internet Archive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20221215514/http://oceanographer.navy.mil/atlantic.html 浏览。
- 本条目的免责声明,包括其作为公众领域资源的状况,存于以下的网络资源: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20212021049/http://oceanographer.navy.mil/warning.html%E3%80%82
外部链接
编辑- LA Times special Altered Ocean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Oceanography Image of the Da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来自Woods Hole海洋地理学院
- Océano Atlántico: Ecologia Ho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海洋生态
- NOAA In-situ Ocean Data Viewer 海洋观测资料绘图与资源下载
- Oxígeno en el Atlántico, 大西洋中的氧气
- Ambiente Ecológic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自然环境
- CIA – The World Factbook – Atlantic Oce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夜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