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史
中國二十四史 | ||||
---|---|---|---|---|
次序 | 書名 | 作者 | ||
姓名 | 時代 | |||
1 | 史記 | 司馬遷 | 西漢 | |
2 | 漢書 | 班固 | 東漢 | |
3 | 後漢書 | 范曄 | 劉宋 | |
4 | 三國志 | 陳壽 | 西晉 | |
5 | 晉書 | 房玄齡等 | 唐 | |
6 | 宋書 | 沈約 | 蕭梁 | |
7 | 南齊書 | 蕭子顯 | ||
8 | 梁書 | 姚思廉 | 唐 | |
9 | 陳書 | |||
10 | 魏書 | 魏收 | 北齊 | |
11 | 北齊書 | 李百藥 | 唐 | |
12 | 周書 | 令狐德棻等 | ||
13 | 南史 | 李延壽 | ||
14 | 北史 | |||
15 | 隋書 | 魏徵等 | ||
16 | 舊唐書 | 劉昫等 | 後晉 | |
17 | 新唐書 | 歐陽修等 | 北宋 | |
18 | 舊五代史 | 薛居正等 | ||
19 | 新五代史 | 歐陽修 | ||
20 | 宋史 | 脫脫等 | 元 | |
21 | 遼史 | |||
22 | 金史 | |||
23 | 元史 | 宋濂等 | 明 | |
24 | 明史 | 張廷玉等 | 清 | |
相關 | 東觀漢記 | 劉珍等 | 東漢 | |
相關 | 新元史 | 柯劭忞 | 民國 | |
相關 | 清史稿 | 趙爾巽等 | 民國 | |
相關 | 點校本二十四史 | 顧頡剛等 | 共和國 |
《遼史》為元朝脫脫等人所撰之紀傳體史書,中國古代歷史紀傳「二十四史」之一。由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開始修撰,翌年(1344年)三月成書。脫脫為都總裁,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岩、歐陽玄、揭奚斯、呂思誠為總裁官,廉惠山海牙等為修史官。元修《遼史》共116卷,包括本紀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列傳四十五,此外還有〈國語解〉一卷。記載上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下至天祚帝耶律延禧的遼朝歷史(907年-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遼歷史(截止於蒙古滅西遼)。至正五年與《金史》同時在江浙、江西二行省刻板印行。
成就
編輯金國滅遼之後,兩度纂修《遼史》。皇統年間,耶律固、蕭永祺等修成《遼史》。章宗朝又命黨懷英、陳大任等重修,世稱陳大任《遼史》。然而這兩次撰修《遼史》均未刊行。[1]中統二年(1261年)七月,翰林學士王鶚議修遼、金二史;南宋亡後,又議修遼、金、宋三史,又由於「義例」未定,以至「六十餘年,歲月因循」。朝廷屢有修史之議,但均因正朔義例之爭而擱置。[2]今版《遼史》則撰成於元朝末年,脫脫任纂修三史的都總裁,決定遼、金、宋「各與正統,各系其年號」,[3]由廉惠山海牙、王沂、徐昺、陳繹曾四人分撰遼史,主要依據遼末耶律儼的《皇朝實錄》、陳大任《遼史》及舊題南宋葉隆禮《契丹國志》等史書。至正三年四月至次年三月,前後不到一年時間,《遼史》撰成。
《遼史》雖倉促成書,有些方面頗有特色,例如《百官志》分別記述「北面官」、「南面官」,較好地反映了當時為了適應各民族特點而分別設治的特點。又新創《營衛志》和《兵衛志》記述契丹貴族的政治軍事組織。《遼史·食貨志》不足四千字,卻如實的記載了契丹國的經濟發展歷史,「馬逐水草,人仰潼酪,挽強財生,以給日用。」到了部落時期,「其富以馬,其強以兵,糗糧芻茭,道在是矣」,乃至於遼太祖阿保機「平諸弟之機,弭兵輕賦,專意於農」。[4]
另外《遼史》共有八表,僅次於《史記》和《漢書》,稍稍彌補《遼史》過於簡略的缺點。其中的《游幸》、《部族》、《屬國》三表,是《遼史》創新的體例。
缺失
編輯元修遼史,未詳考史料,因此前後重出,史實錯誤、缺漏和自相矛盾之處甚多。據現代學者考證,遼代首創「契丹、漢」兩套修史系統,也是《遼史》材料稀缺的重要原因之一,「漢人史官與遼朝政治中樞可能存在的生疏與隔膜,使得他們可以接觸到的信息來源本身即受到限制」。元修《遼史》引於遼金時期遼史文獻與元史館二次修纂的文本,二者之間也有明顯差異。羅繼祖《遼史校勘記》序中指出,《遼史》「繆戾非僂指所可計」,例如年號記載多有訛誤。[5]另外據現代學者研究證實契丹遼國采雙國號制度,[6]曾多次改國號,先稱契丹、後稱大遼、又稱大契丹、又稱大遼,《遼史》竟未提及。[7]《遼史》卷89有《楊皙傳》,卷97又有《楊績傳》,楊皙與楊績實為一人兩傳。[8]又如《遼史》卷十八興宗重熙二年十二月甲寅云:「宋遣章頻、李懿、王沖睦、張緯、李維、繼一來賀永壽節及來歲正旦。」這裡提到的「李懿」應為李遵懿之誤,「王沖睦」為王仲睦之誤,「張緯」為張瑋之誤,簡短的一行敘述居然有三處人名誤植。考《遼史》各〈紀〉、〈志〉、〈傳〉相互牴牾處不少,人物有名無姓,或只載稱號,而不載姓名。《遼史》也有人物重複的缺失,如帖剌耶、蒲古只也、匝馬葛是一人三名。[9]《遼史·耶律倍傳》稱耶律稍等「各有傳」,但《遼史》並沒有「耶律稍傳」。
元人修《遼史》一百十六卷,每卷篇幅很短,內容簡略,又多有重複。[10]同時期的《宋史》文字大約是《遼史》的十倍。近人馮家昇批評:「《遼史》成書最速,亦以《遼史》為最劣。」但由於耶律儼《實録》和陳大任《遼史》都已失傳,元修遼史成了現存唯一的一部官修遼史,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內容
編輯元修本
編輯- 本紀第一 - 太祖上
- 本紀第二 - 太祖下
- 本紀第三 - 太宗上
- 本紀第四 - 太宗下
- 本紀第五 - 世宗
- 本紀第六 - 穆宗上
- 本紀第七 - 穆宗下
- 本紀第八 - 景宗上
- 本紀第九 - 景宗下
- 本紀第十 - 聖宗一
- 本紀第十一- 聖宗二
- 本紀第十二 - 聖宗三
- 本紀第十三 - 聖宗四
- 本紀第十四 - 聖宗五
- 本紀第十五 - 聖宗六
- 本紀第十六 - 聖宗七
- 本紀第十七 - 聖宗八
- 本紀第十八 - 興宗一
- 本紀第十九 - 興宗二
- 本紀第二十 - 興宗三
- 本紀第二十一 - 道宗一
- 本紀第二十二 - 道宗二
- 本紀第二十三 - 道宗三
- 本紀第二十四 - 道宗四
- 本紀第二十五 - 道宗五
- 本紀第二十六 - - 道宗六
- 本紀第二十七 - 天祚皇帝一
- 本紀第二十八 - 天祚皇帝二
- 本紀第二十九 - 天祚皇帝三
- 本紀第三十 - 天祚皇帝四
- 志第一 - 營衛志上
- 志第二 - 營衛志中
- 志第三 - 營衛志下
- 志第四 - 兵衛志上
- 志第五 - 兵衛志中
- 志第六 - 兵衛志下
- 志第七 - 地理志一
- 志第八 - 地理志二
- 志第九 - 地理志三
- 志第十 - 地理志四
- 志第十一 - 地理志五
- 志第十二 - 曆象志上
- 志第十三 - 曆象志中
- 志第十四 - 曆象志下
- 志第十五 - 百官志一
- 志第十六 - 百官志二
- 志第十七上 - 百官志三
- 志第十七下 - 百官志四
- 志第十八 - 禮志一
- 志第十九 - 禮志二
- 志第二十 - 禮志三、禮志四
- 志第二十一 - 禮志五
- 志第二十二 - 禮志六
- 志第二十三 - 樂志
- 志第二十四 - 儀衛志一
- 志第二十五 - 儀衛志二
- 志第二十六 - 儀衛志三
- 志第二十七 - 儀衛志四
- 志第二十八 - 食貨上
- 志第二十九 - 食貨下
- 志第三十 - 刑法上
- 志第三十一 - 刑法下
- 表第一 - 世表
- 表第二 - 皇子表
- 表第三 - 公主表
- 表第四 - 皇族表
- 表第五 - 外戚表
- 表第六 - 遊幸表
- 表第七 - 部族表
- 表第八 - 屬國表
- 列傳第一 后妃 - 肅祖昭烈皇后蕭氏・懿祖莊敬皇后蕭氏・玄祖簡獻皇后蕭氏・德祖宣簡皇后蕭氏・太祖淳欽皇后述律氏・太宗靖安皇后蕭氏・世宗懷節皇后蕭氏・世宗妃甄氏・穆宗皇后蕭氏・景宗睿智皇后蕭氏・聖宗仁德皇后蕭氏・聖宗欽哀皇后蕭氏・興宗仁懿皇后蕭氏・興宗貴妃蕭氏・道宗宣懿皇后蕭氏・道宗惠妃蕭氏・天祚皇后蕭氏・天祚德妃蕭氏・天祚文妃蕭氏・天祚元妃蕭氏
- 列傳第二 宗室 - 義宗倍・章肅皇帝李胡・順宗濬・晉王敖盧斡
- 列傳第三 - 耶律曷魯・蕭敵魯・耶律斜涅赤・耶律欲穩・耶律海里
- 列傳第四 - 耶律敵剌・蕭痕篤・康默記・康延壽・韓延徽・韓知古
- 列傳第五 - 耶律覿烈・耶律鐸臻・王郁・耶律圖魯窘
- 列傳第六 - 耶律解里・耶律拔里得・耶律朔古・耶律魯不古・趙延壽・高模翰・趙思溫・耶律漚里思・張礪
- 列傳第七 - 耶律屋質・耶律吼・耶律安摶・耶律窪・耶律頽昱・耶律撻烈
- 列傳第八 - 耶律夷臘葛・蕭海瓈・蕭護思・蕭思溫・蕭繼先
- 列傳第九 - 室昉・耶律賢適・女里・郭襲・耶律阿沒里
- 列傳第十 - 張儉・邢抱朴・馬得臣・蕭朴・耶律八哥
- 列傳第十一 - 耶律室魯・王繼忠・蕭孝忠・陳昭袞・蕭合卓
- 列傳第十二 - 耶律隆運・耶律勃古哲・蕭陽阿・武白・蕭常哥・耶律虎古
- 列傳第十三 - 耶律休哥・耶律斜軫・耶律奚低・耶律學古
- 列傳第十四 - 耶律沙・耶律抹只・蕭幹・耶律善補・耶律海里
- 列傳第十五 - 蕭撻凜・蕭觀音奴・耶律題子・耶律諧理・耶律奴瓜・蕭柳・高勳・奚和朔奴・蕭塔列葛・耶律撒合
- 列傳第十六 - 耶律合住・劉景・劉六符・耶律褭履・牛溫舒・杜防・蕭和尚・耶律合里只・耶律頗的
- 列傳第十七 - 蕭孝穆・蕭蒲奴・耶律蒲古・夏行美
- 列傳第十八 - 蕭敵烈・耶律盆奴・蕭排押・耶律資忠・耶律瑤質・耶律弘古・高正・耶律的琭・大康乂
- 列傳第十九 - 耶律庶成・楊皙・耶律韓留・楊佶・耶律和尚
- 列傳第二十 - 蕭阿剌・耶律義先・蕭陶隗・蕭塔剌葛・耶律敵祿
- 列傳第二十一 - 耶律韓八・耶律唐古・蕭朮哲・耶律玦・耶律僕里篤
- 列傳第二十二 - 蕭奪剌・蕭普達・耶律侯哂・耶律古昱・耶律獨攧・蕭韓家・蕭烏野
- 列傳第二十三 - 蕭惠・蕭迂魯・蕭圖玉・耶律鐸軫
- 列傳第二十四 - 耶律化哥・耶律斡臘・耶律速撒・蕭阿魯帶・耶律那也・耶律何魯掃古・耶律世良
- 列傳第二十五 - 耶律弘古・耶律馬六・蕭滴冽・耶律適祿・耶律陳家奴・耶律特麼・耶律仙童・蕭素颯・耶律大悲奴
- 列傳第二十六 - 耶律仁先・耶律良・蕭韓家奴・蕭德・蕭惟信・蕭樂音奴・耶律敵烈・姚景行・耶律阿思
- 列傳第二十七 - 耶律斡特剌・孩里・竇景庸・耶律引吉・楊績・趙徽・王觀・耶律喜孫
- 列傳第二十八 - 蕭兀納・耶律儼・耶律仲禧・劉伸・耶律胡呂
- 列傳第二十九 - 蕭岩壽・耶律撒剌・蕭速撒・耶律撻不也・蕭撻不也・蕭忽古・耶律石柳
- 列傳第三十 - 耶律棠古・蕭得里底・蕭酬斡・耶律章奴・耶律朮者
- 列傳第三十一 - 蕭陶蘇斡・耶律阿息保・蕭乙薛・蕭胡篤
- 列傳第三十二 - 蕭奉先・蕭嗣先・李處溫・張琳・耶律余覩
- 列傳第三十三 文學上 - 蕭韓家奴・李澣
- 列傳第三十四 文學下 - 王鼎・耶律昭・劉輝・耶律孟簡・耶律谷欲
- 列傳第三十五 能吏 - 大公鼎、蕭文、馬人望、耶律鐸魯斡、楊遵勖、王棠
- 列傳第三十六 卓行 - 蕭劄剌、耶律官奴、蕭蒲離不
- 列傳第三十七 列女 - 邢簡妻陳氏、耶律氏、常哥耶律奴妻蕭氏、耶律朮者妻蕭氏、耶律中妻蕭氏
- 列傳第三十八 方技 - 直魯古、王白、魏璘、耶律敵魯、耶律乙不哥
- 列傳第三十九 伶官 宦官 - 羅衣輕、王繼恩、趙安仁
- 列傳第四十 姦臣上 - 耶律乙辛・張孝傑・耶律燕哥・蕭十三
- 列傳第四十一 姦臣下 - 蕭余里也・耶律合魯・蕭得裏特・蕭訛都斡・蕭達魯古・耶律塔不也・蕭圖古辭
- 列傳第四十二 逆臣上 - 耶律轄底・耶律察割・耶律婁國・耶律重元・耶律滑哥
- 列傳第四十三 逆臣中 - 蕭翰・耶律牒蠟・耶律朗・耶律劉哥・耶律海思・耶律敵獵・蕭革
- 列傳第四十四 逆臣下 - 蕭胡覩・蕭迭里得・古迭・耶律撒剌竹・奚回離保・蕭特烈
- 列傳第四十五 二國外記 - 高麗・西夏
- 國語解
《遼史》有〈國語解〉一卷,二十四史中僅《遼史》、《金史》特有〈國語解〉。《遼史》的〈國語解〉解釋了遼國關於姓氏、地名、職官的來龍去脈,例如「夷離堇」為統軍馬大官,後改為大王。〈國語解〉也解釋了耶律氏、蕭氏起源。《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國語解〉:「惟〈國語解〉一卷,仿古人音義之意,其例甚善。」
趙翼對《元史》無〈國語解〉表示遺憾,他說:「《金史》有〈國語解〉,譯出女真語,令人易解。《元史》無之。且金官純用漢名,元則有仍其本俗之名者,益難識別。今就紀傳所載,可以注釋者列之。」[11]
陳述補注本
編輯下畫線者為陳述增補。
- 卷001 本紀第一 - 太祖上
- 卷002 本紀第二 - 太祖下
- 卷003 本紀第三 - 太宗上
- 卷004 本紀第四 - 太宗下
- 卷005 本紀第五 - 世宗
- 卷006 本紀第六 - 穆宗上
- 卷007 本紀第七 - 穆宗下
- 卷008 本紀第八 - 景宗上
- 卷009 本紀第九 - 景宗下
- 卷010 本紀第十 - 聖宗一
- 卷011 本紀第十一- 聖宗二
- 卷012 本紀第十二 - 聖宗三
- 卷013 本紀第十三 - 聖宗四
- 卷014 本紀第十四 - 聖宗五
- 卷015 本紀第十五 - 聖宗六
- 卷016 本紀第十六 - 聖宗七
- 卷017 本紀第十七 - 聖宗八
- 卷018 本紀第十八 - 興宗一
- 卷019 本紀第十九 - 興宗二
- 卷020 本紀第二十 - 興宗三
- 卷021 本紀第二十一 - 道宗一
- 卷022 本紀第二十二 - 道宗二
- 卷023 本紀第二十三 - 道宗三
- 卷024 本紀第二十四 - 道宗四
- 卷025 本紀第二十五 - 道宗五
- 卷026 本紀第二十六 - - 道宗六
- 卷027 本紀第二十七 - 天祚皇帝一
- 卷028 本紀第二十八 - 天祚皇帝二
- 卷029 本紀第二十九 - 天祚皇帝三
- 卷030 本紀第三十 - 天祚皇帝四
- 卷031 志第一 - 營衛志上 - 宮衛著帳郎君、著帳戶
- 卷032 志第二 - 營衛志中 - 行營・部族上
- 卷033 志第三 - 營衛志下 - 部族下
- 卷034 志第四 - 兵衛志上 - 兵制
- 卷035 志第五 - 兵衛志中 - 御帳親軍・宮衛騎軍・大首領部族軍・眾部族軍
- 卷036 志第六 - 兵衛志下 - 五京鄉丁・屬國軍・邊境戌兵
- 卷037 志第七 - 地理志一 - 上京道頭下軍州・邊防城
- 卷038 志第八 - 地理志二 - 東京道
- 卷039 志第九 - 地理志三 - 中京道
- 卷040 志第十 - 地理志四 - 南京道
- 卷041 志第十一 - 地理志五 - 西京道
- 卷042 志第十二 - 曆象志上 - 曆
- 卷043 志第十三 - 曆象志中 - 閏考
- 卷044 志第十四 - 曆象志下 - 朔考・象・刻漏・官星
- 卷045 志第十五 - 百官志一 - 北面北面朝官・北面御帳官・北面著帳官・北面皇族帳官・北面諸帳官・北面宮官
- 卷046 志第十六 - 百官志二 - 北面部族官・北麵坊場局冶牧廄等官・北面軍官・北面邊防官・北面行軍官・北面屬國官・北面部族官・北面部族官
- 卷047 志第十七上 - 百官志三 - 南面南面朝官・南面宮官
- 卷048 志第十七下 - 百官志四 - 南面京官・南面大蕃府官・南面方州官・南面分司官・南面財賦官・南面邊防官・文散官・勳・爵・女封
- 卷049 志第十八 - 禮志一 - 吉儀
- 卷050 志第十九 - 禮志二 - 凶儀
- 卷051 志第二十 - 禮志三 - 軍儀 禮志四 - 賓儀
- 卷052 志第二十一 - 禮志五 - 嘉儀上
- 卷053 志第二十二 - 禮志六 - 嘉儀下
- 卷054 志第二十三 - 樂志 - 國樂・諸國樂・雅樂・大樂・散樂・鼓吹樂・橫吹樂
- 卷055 志第二十四 - 儀衛志一 - 輿服國輿・漢輿
- 卷056 志第二十五 - 儀衛志二 - 國服・漢服
- 卷057 志第二十六 - 儀衛志三 - 符印印・符契
- 卷058 志第二十七 - 儀衛志四 - 儀仗國仗・渤海仗・漢仗・鹵簿儀仗人數馬匹
- 卷059 志第二十八 - 食貨志上 -
- 卷060 志第二十九 - 食貨志下 -
- 卷061 志第三十 - 刑法志上 -
- 卷062 志第三十一 - 刑法志下 選舉志 藝文志
- 卷063 表第一 - 世表
- 卷064 表第二 - 皇子表
- 卷065 表第三 - 公主表
- 卷066 表第四 - 皇族表
- 卷067 表第五 - 外戚表
- 卷068 表第六 - 遊幸表
- 卷069 表第七 - 部族表
- 卷070 表第八 - 屬國表
- 卷071 列傳第一 后妃 - 肅祖昭烈皇后蕭氏・懿祖莊敬皇后蕭氏・玄祖簡獻皇后蕭氏・德祖宣簡皇后蕭氏・太祖淳欽皇后述律氏・太宗靖安皇后蕭氏・世宗懷節皇后蕭氏・世宗妃甄氏・穆宗皇后蕭氏・景宗睿智皇后蕭氏・聖宗仁德皇后蕭氏・聖宗欽哀皇后蕭氏・聖宗德妃蕭氏・聖宗芳儀李氏・興宗仁懿皇后蕭氏・興宗貴妃蕭氏・道宗宣懿皇后蕭氏・道宗惠妃蕭氏・天祚皇后蕭氏・天祚德妃蕭氏・天祚文妃蕭氏・天祚元妃蕭氏
- 卷072 列傳第二 宗室上 - 義宗倍子平王隆先、晉王道隱・章肅皇帝李胡子宋王喜隱・順宗濬・晉王敖盧斡 宗室下 - 釋魯・剌葛・迭剌・寅底石・安端・蘇・牙里果・罨撒葛・只沒・隆慶子查葛・子宗允・隆裕子貼不・和魯斡
- 卷073 列傳第三 - 耶律曷魯・蕭敵魯子阿古只・耶律斜涅赤侄老古、頗德・耶律欲穩・耶律海里・蕭室魯
- 卷074 列傳第四 - 耶律敵剌・蕭痕篤・康默記孫延壽・韓延徽子德樞・德樞孫紹勳、紹芳・紹芳孫資讓・德樞孫紹雍・韓知古子匡嗣・孫德源、德凝(孫瑜・子匡胤)・賈去疑・陳萬・劉存規・劉承嗣
- 卷075 列傳第五 - 耶律覿烈弟羽之・耶律鐸臻弟古、突呂不・王郁・耶律圖魯窘・盧文進
- 卷076 列傳第六 - 耶律解里・耶律拔里得・耶律朔古・耶律魯不古・趙延壽子匡贊・高模翰・耿崇美・趙思溫孫匡禹・耶律漚里思・張礪・張建立・張諫・劉晞子珂・王敦裕・崔廷勳
- 卷077 列傳第七 - 耶律屋質・耶律吼子何魯不・耶律安摶・耶律窪・耶律頽昱・耶律撻烈
- 卷078 列傳第八 - 耶律夷臘葛・蕭海瓈・蕭護思・蕭思溫・蕭繼先・劉繼文・盧俊
- 卷079 列傳第九 - 室昉・耶律賢適・女里・郭襲・耶律阿沒里・王裕・李內貞・姚漢英
- 卷080 列傳第十 - 張儉・邢抱朴・馬得臣・蕭朴・耶律八哥・常遵化・宋匡世・蕭僅・韓知白
- 卷081 列傳第十一 - 耶律室魯子歐里思・王繼忠・蕭孝忠・陳昭袞・蕭合卓
- 卷082 列傳第十二 - 耶律隆運弟德威・德威弟滌魯・侄制心・耶律勃古哲・武白・耶律虎古子磨魯古・康昭裔・馮從順・李知順
- 卷083 列傳第十三 - 耶律休哥子馬哥・耶律斜軫・耶律奚低・耶律學古弟烏不呂・梁文規子廷嗣
- 卷084 列傳第十四 - 耶律沙・耶律抹只・蕭幹侄討古・耶律善補・耶律海里
- 卷085 列傳第十五 - 蕭撻凜子慥古・蕭觀音奴・耶律題子・耶律諧理・耶律奴瓜・蕭柳・高勳・奚和朔奴・蕭塔列葛・耶律撒合・耿延毅・韓橁・耶律延寧・王說・馬保忠・王鄰
- 卷086 列傳第十六 - 耶律合住・劉景・劉六符・耶律褭履・牛溫舒・杜防・蕭和尚弟特末・耶律合里只・耶律頗的
- 卷087 列傳第十七 - 蕭孝穆子撒八・弟孝先、孝友・蕭蒲奴・耶律蒲古・夏行美
- 卷088 列傳第十八 - 蕭敵烈弟拔剌・耶律盆奴・蕭排押弟恆德・恆德子匹敵・耶律元寧・耶律資忠・耶律瑤質・耶律弘古・高正・耶律的琭・大康乂・董匡信子庠
- 卷089 列傳第十九 - 耶律庶成弟庶箴・庶箴子蒲魯・楊皙・耶律韓留・楊佶・耶律和尚・張思忠
- 卷090 列傳第二十 - 蕭阿剌・別里剌・耶律義先弟信先・蕭陶隗・蕭塔剌葛・耶律敵祿
- 卷091 列傳第二十一 - 耶律韓八・耶律唐古・蕭朮哲侄藥師奴・耶律玦・耶律僕里篤
- 卷092 列傳第二十二 - 蕭奪剌・蕭普達・耶律侯哂・耶律古昱・耶律獨攧・蕭韓家・蕭烏野
- 卷093 列傳第二十三 - 蕭惠子慈氏奴・蕭迂魯弟鐸盧斡・蕭圖玉・耶律鐸軫・蕭袍魯・陳覺・白萬德
- 卷094 列傳第二十四 - 耶律化哥・耶律斡臘・耶律速撒・蕭阿魯帶・耶律那也・耶律何魯掃古・耶律世良・王澤子紀、綱・孫安裔・韓資道
- 卷095 列傳第二十五 - 耶律弘古・耶律馬六・蕭滴冽・耶律適祿・耶律陳家奴・耶律特麼・耶律仙童・蕭素颯・耶律大悲奴・耶律萬辛
- 卷096 列傳第二十六 - 耶律仁先子撻不也・耶律良・蕭韓家奴・蕭德・蕭惟信・蕭樂音奴・耶律敵烈・姚景行・耶律阿思・劉雲・賈師訓・鄧中舉
- 卷097 列傳第二十七 - 耶律斡特剌・孩里・竇景庸・耶律引吉・楊績・趙徽・王觀・耶律喜孫・王師儒
- 卷098 列傳第二十八 - 蕭兀納・耶律儼・劉伸・耶律胡呂・耶律固・梁援・尚暐・高為裘子澤
- 卷099 列傳第二十九 - 蕭巖壽・耶律撒剌・蕭速撒・耶律撻不也・蕭撻不也・蕭忽古・耶律石柳・王士方・蕭常哥・蕭陽阿・甯鑑・張世卿
- 卷100 列傳第三十 - 耶律棠古・蕭得里底・蕭酬斡・耶律習涅・耶律弘義・耶律章奴・耶律朮者・趙孝嚴・史洵直・張衍
- 卷101 列傳第三十一 - 蕭陶蘇斡・耶律阿息保・蕭乙薛・蕭胡篤・耶律劭・馬直溫
- 卷102 列傳第三十二 - 蕭奉先・蕭嗣先・李處溫・張琳・耶律余覩
- 卷103 列傳第三十三 文學上 - 蕭韓家奴・李澣・劉績・王正・李仲宣・宋璋・楊丘文・南抃
- 卷104 列傳第三十四 文學下 - 王鼎・耶律昭・劉輝・耶律孟簡・耶律谷欲・行均・希麟・思孝・法悟・道㲀・非濁・覺苑・了洙・詮明・德雲・鮮演
- 卷105 列傳第三十五 能吏 - 大公鼎・蕭文・馬人望・耶律鐸魯斡・楊遵勗・張績・劉瑤・王棠
- 卷106 列傳第三十六 卓行 - 蕭札剌・耶律官奴・蕭蒲離不・唐中和・張潛・王守璘・姚璹・和尚弟道溫・韓慶民・孟初
- 卷107 列傳第三十七 列女 - 邢簡妻陳氏・秦晉國妃蕭氏・耶律氏常哥・耶律奴妻蕭氏・耶律朮者妻蕭氏・耶律中妻蕭氏・耶律南仙・蕭麗真・馬直溫妻張館
- 卷108 列傳第三十八 方技 - 直魯古・鄧延貞・王白・魏璘・耶律敵魯・耶律乙不哥・劉鑾・陳升・蕭瀜・常思言・吳九州・樂先生・孔致和 方外 - 法圓・智辛・守常・非覺・法均・志智・惟脤・通理大師・悟空・崇昱・正慧・玄樞・等偉・清睿・劉海蟾
- 卷109 列傳第三十九 伶官 - 羅衣輕・王稅輕 宦官 - 王繼恩・趙安仁
- 卷110 列傳第四十 姦臣上 - 耶律乙辛・張孝傑・耶律燕哥・蕭十三
- 卷111 列傳第四十一 姦臣下 - 蕭余里也・耶律合魯・蕭得裏特・蕭訛都斡・蕭達魯古・耶律塔不也・蕭圖古辭
- 卷112 列傳第四十二 逆臣上 - 耶律轄底子迭里特・耶律察割・耶律婁國・耶律重元子涅魯古・耶律滑哥
- 卷113 列傳第四十三 逆臣中 - 蕭翰・耶律牒蠟・耶律朗・耶律劉哥弟盆都・耶律海思・耶律敵獵・蕭革
- 卷114 列傳第四十四 逆臣下 - 蕭胡覩・蕭迭里得・古迭・耶律撒剌竹・奚回離保・蕭特烈
- 卷115 列傳第四十五 二國外記 - 高麗・西夏
- 卷116 國語解 國語解補
補編
編輯後人據相關史料補作志表,補志方面,有宋人葉隆禮《遼志》1卷,張亮采《補遼史交聘表》5卷,黃任恆《補遼史藝文志》1卷,繆荃孫《遼藝文志》1卷;補表方面,有清人萬斯同《遼諸帝統系圖》1卷、《遼大臣年表》1卷,汪遠孫《遼史紀年表》1卷、《西遼紀年表》1卷,近人吳廷燮《遼方鎭年表》1卷;考証注釋方面,有清人丁謙《遼史各外國地理考證》1卷,王仁俊《遼史藝文志補證》1卷,丁謙《西遼立國本末考》1卷,李慎儒《遼史地理志考》5卷,厲鶚《遼史拾遺》24卷,楊復吉《遼史拾遺補》5卷,近人陳漢章《遼史索隱》8卷、陳述《遼史補注》10冊、趙振績《遼史長箋》10冊。
注釋
編輯- ^ 《金史·蕭永祺傳》記載:「廣寧尹耶律固奉詔譯書,辟置門下,因盡傳其業。固卒,永祺率門弟子服齊衰喪。固作《遼史》未成,永祺繼之,作紀三十卷、志五卷、傳四十卷,上之。」
- ^ 張紳《通鑑續編序》曰:「曩時朝廷纂修三史,一時士論,雖知宋為正統,物議以宋勝國而疑之。史臣王理因著《三史正統論》,推明修端之言,欲以遼為《北史》,金亦為《北史》,宋自太祖至靖康為《宋史》,建炎以後為《南宋史》。」
- ^ 《庚申外史》卷上云:「先是諸儒議論三國正統,久不決。至是脫脫獨斷曰:『三國各與正統,各系其年號。』議者遂息。」
- ^ 《遼史》卷59《食貨志上》
- ^ 如耶律洪基在位期間第三個年號「大康」就被訛為「太康」,第五個年號「壽昌」則被誤為「壽隆」。壽隆是當時陳大任避金欽慈皇后「壽昌」諱而改,可知元修《遼史》的主要史源是取自陳大任《遼史》。21世紀初的考古發現還證實了西遼的「續興」、「天喜」年號,也與其記載不符。應是相關材料在金末流入中原時避諱或誤寫所致,元末修遼史沿用故誤。
- ^ 據劉鳳翥等學者對契丹文字的研究:在983-1066年間,不管是大字還是小字,都寫作「契丹遼國」,將「契丹」置於「遼」之前。1066年之後,不管是大字還是小字,都寫作「遼契丹國」,將「遼」置於「契丹」之前。
- ^ 錢大昕《廿二史考異》云:「按遼自太宗建國號大遼;至聖宗統和元年,去遼號,仍稱大契丹;道宗咸雍二年,復稱大遼。《遼史》皆沒而不書。」趙翼《廿二史劄記》也指出說:「《遼史》又有太疏漏者。《東都事略》記遼太宗建國大遼,聖宗即位,改大遼為大契丹,道宗又改大契丹為大遼。改號復號,一朝大事,而《遼史》不書。」
- ^ 據遼大安五年《梁穎墓志銘》提到的「故守太保中書令楊公皙」(《文史》2011年第1輯),知此人本名當作楊皙。
- ^ 《二十二史考異》卷八十三
- ^ 四庫館臣批評:「如每年游幸,既具書於本紀矣,復為《游幸表》一卷;部族之分合,既詳述於《營衛志》矣,復為《部族表》一卷;屬國之貢使,亦具見於本紀矣,復為《屬國表》一卷;義宗之奔唐,章肅之爭國,既屢見於紀、志、表矣,復屢書於列傳;文學僅六人,而分為兩卷;伶官、宦官本無可紀載,而強綴三人。」
- ^ 《二十二史札記》卷29
參考文獻
編輯- 苗潤博《〈遼史〉探源》,中華書局,2020年。
- 馮家昇《〈遼史〉與〈金史〉〈新舊五代史〉互證舉例》,《史學年報》2卷1期,1934年。
延伸閱讀
編輯[編]
- 在維基文庫閱讀本作品原文( 在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 《遼史 (四庫全書本)》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遼史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遼金宋三史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