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丹拿

香港建築師事務所

巴马丹拿(英语:Palmer & Turner GroupP&T),曾经称为公和洋行,是一个在远东地区历史悠久的英国投资建筑与工程事务所,服务范围包括规划设计、建筑结构以及机电工程。

巴马丹拿集团
P&T Group
曾用名公和洋行
公司类型建筑与工程事务所
成立1868年,​155年前​(1868
业务范围香港
新加坡
上海
杜拜
阿布扎比
武汉
曼谷
胡志明市
深圳
澳门
吉隆坡
雅加达
员工人数1600+
网站https://www.p-t-group.com/

自1868年成立以来,该机构已经在许多亚洲城市、特别是上海香港设计了大批知名地标,对这两个城市的中心区(外滩中环)风貌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外滩和中环的建筑群可说是巴马丹拿从20世纪到现在的作品展示厅。

历史

编辑

19世纪

编辑

巴马丹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68年,是由一位英国建筑师威廉·萨尔维(William Salway)在香港创立。1858年,他从英国出发,途经香港前去探望在澳洲的父母,却在香港停留了下来。十年后的1868年10月1日,他在香港开创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也就是后来的P&T的前身。1870年,事务所加入了一位随军的测量师 W. 威尔森(W. Wilson)。

1880年代,年轻的建筑师卡文·巴马(Clement Palmer,1857年—1953年)加入该事务所,不久他参加汇丰银行总行大厦(第二代)的设计竞赛并获胜,他的成功奠定了巴马在事务所的地位,他成为此后近30年事务所的设计主持。1895年,他和合伙人、结构工程师亚发·丹拿(Arthur Turner)两人被授予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资格(RIBA),事务所也以他俩的名字重新命名为 Palmer & 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

上海时期

编辑

1912年(民国元年),事务所派乔治·威尔森(George Leopold Wilson,1880年—)和洛根(M. H. Logan)前往上海开设分所,并开始使用“公和洋行”这个中文名称。几年以后,威尔森和洛根成为事务所的正式合伙人和主持人,于是将总部从香港迁到上海。

乔治·威尔森来到上海后接到的第一个设计任务是位于外滩4号(现在改为3号)的有利大楼,这是上海第一座采用钢框架结构的建筑,外观基本属于仿文艺复兴风格。1916年大楼建成,公和洋行也在上海获得了承认,并将行址迁入该楼。

此后直到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公和洋行在上海陆续设计了一批颇具水准的建筑作品,成为上海实力最为雄厚的建筑设计机构。上海外滩建筑群中约有10座是他们的手笔,几乎占到总数的一半,其中堪称代表作的有汇丰银行大楼江海关大楼沙逊大厦中国银行大楼。这些建筑今天均已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0年代末,公和洋行因日本侵华战争而撤回香港,至1983年重返中国大陆。

现状

编辑

巴马丹拿从中国大陆撤出后,继续以香港为基地发展业务,一般多采用中文名称巴马丹拿。1970年代,随着香港及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起飞,机构规模也日益壮大。1983年自抗日战争撤出中国大陆后再次返回大陆[1]。至今,员工人数也从1960年代初的60多名发展到1,200多名,并陆续在以下地区设立分公司,拓展业务:

巴马丹拿集团处理的项目已不只集中于区内,更处理远至印度中东纽西兰夏威夷,承办项目涵盖银行、商业、工业、教育、公共设施、酒店、住宅、城市设计和综合发展专案等[1]。与以往相比,该机构的建筑呈现出风格多元丰富的特色,体现多种文化传统和地域特征的影响,并赢取过香港与外地的许多奖项。

目前,巴马丹拿的合伙人已经不单只有英国背景,而是来自世界各地(例如木下一为日裔加拿大人,而现任主席李华武为瑞士裔),其中也有相当比重为香港本地建筑师。

2003年,该机构在全球排名第52名。 2019年公布全球建筑排名WA100,该机构在全球排名位在第35名。

各年代作品

编辑

19世纪

编辑
  • 德国会所:1872年落成,是巴马丹拿的第一件作品。[2]
  • 第二代香港汇丰总行大厦(1886):巴马为汇丰总行大厦的前后部分设计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立面,面向德辅道的一边(当时临海)采用了当时香港最普遍的外廊式(殖民地式),和周围的建筑保持了和谐;面向皇后大道中的一面则采用了当时英国本土流行的新古典主义式样,拥有科林斯柱廊和一个巨大的穹顶。这种独特的处理方式体现了建筑师对香港多元社会的一种理解,也得到了业主的认可。整座大厦用砖砌成,外墙以花岗石建造,四周有柱廊,属商住两用,还有餐厅、桌球室和住宿设施,大堂是八角穹顶[3];这幢大厦于1886年落成,到1933年被拆除重建。
  • 渣打银行大厦:1878年落成。
  • 拱北行:香港首座多层购物商场,1880年完成设计。
  • 香港会所:1887年落成;为英国人高级俱乐部香港会所在地。

20世纪上半叶

编辑

中国大陆

编辑
 
外滩汇丰银行大楼(左)与江海关(右)的夜景
  • 上海汇丰银行大楼(1923):1921年,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已经发展成实力最雄厚的在华外资银行,并且它设在外滩12号的上海分行业务量已经超过了香港总行。于是汇丰上海分行决定投入巨资,拆除建于1877年的三层文艺复兴式旧楼,重建一座更宏伟的分行大楼。巴马丹拿为它设计了一幢“从苏伊士运河远东白令海峡最华贵的建筑”。正中巨大的穹顶,沿江正立面的爱奥尼亚式柱廊,粗犷的花岗石外墙,大理石、黄铜等装修材料,精美的壁画,无不有助于业主展示其财富与权势。这幢大楼的建成,同时也使上海人充分领略了巴马丹拿对于西方古典手法的纯熟运用,为该事务所赢得了巨大声誉。
 
江海关大楼
  • 江海关大楼:上海汇丰银行大楼的北侧紧邻中国最重要的海关——江海关。汇丰银行大楼重建后,1925年,江海关也决定拆除原有的哥特式红砖建筑,出资430万两白银,请巴马丹拿为它设计一座新楼。1927年12月19日,江海关新楼落成,其建筑风格总体上仍属于古典主义,正立面建有风格地道的多立克柱廊。不过,顶部层层收进的钟楼所表现出的立体感和高耸感,说明巴马丹拿的审美趣味正在趋向于艺术装饰主义风格。
 
从左向右: 沙逊大厦、上海中国银行大楼和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 沙逊大厦:1926年,巴马丹拿设计了上海第一幢10层以上的大楼,也是上海第一幢抛弃古典风格的高层建筑。当1929年9月5日大楼落成时,它那典型的艺术装饰主义风格曾引起上海滩的轰动,它的19米高的墨绿色金字塔形铜顶多年来一直是外滩一个醒目的标志。大厦的业主是英籍犹太人沙逊家族开设的新沙逊洋行下属的华懋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新沙逊洋行利用大厦的大部分楼面开设了一个顶级的豪华饭店华懋饭店英文:Cathay Hotel),有9个国家风格的客房。底层东大厅租给荷兰银行和华比银行,顶楼是沙逊自己的豪华住宅。1956年以后饭店名称改为和平饭店
  • 外滩中国银行大楼:外滩中国银行大楼的原址是德国总会,1917年中国对德宣战后被中国银行接管。1928年,南京政府建立以后,中国银行总行也从北京迁到上海。1936年-1937年,中国银行上海总行重建,巴马丹拿与中国建筑师陆谦受合作设计了这座艺术装饰主义风格的17层大楼,上方是中国传统的蓝色琉璃瓦四角攒尖顶,一些细部装饰带有中国传统色彩。大楼总高70多米,略低于相邻的沙逊大厦
20世纪上半叶上海其他作品列表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建成时间 地址
有利大楼 Union Building 1916年 外滩4号
上海永安公司大楼 Wing On Company 1918年 南京路635号
扬子大楼 Yangtze Insurance Building 1920年 外滩26号
格林邮船大楼 Glen Line Building 1922年 外滩28号
麦加利银行大楼 Chartered Bank 1923年 外滩18号
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Yokohama Specie Bank 1924年 外滩24号
阿哈龙犹太会堂 Jewish Synagogue 1931年 博物院路(已拆毁,并重建为文汇报大厦)
上海亚洲文会大楼 Royal Asiatic Society 1932年 博物院路(虎丘路)20号
河滨大楼 Embankment Building 1933年 北苏州路310—434号
汉弥尔登大楼 Hamilton House 1934年 江西路170号
都城饭店 Metropole Hotel 1934年 江西路180号
峻岭公寓 The Grosvenor House 1935年 法租界迈尔西爱路
中国银行大楼 Bank of China 1937年 外滩23号
上海三井银行 Mitsui Bank 1937年 九江路50号
郭氏兄弟楼 1924年 静安寺路1418号

香港

编辑
  • 第三代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总行大厦:第三代总行大厦1935年建成,设计采用装饰艺术风格,灵感取自曼克顿的高楼大厦,更是全港首座设空调建筑物,设有高速升降机,大堂以欧洲大理石装潢,圆穹天花上马赛克拼图描述了东西方工业与贸易往来[4]
 
毕打行

1950年至1999年

编辑

香港

编辑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太子大厦
 
怡和大厦

自1950年到1999年的49年间,巴马丹拿在香港陆续完成20多座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1][6],多数都属于现代风格的摩天大厦。

澳门

编辑

台湾

编辑
 
远企中心办公大楼

中国大陆

编辑
 
上海新天地

新加坡

编辑

泰国

编辑

印度尼西亚

编辑

21世纪

编辑
 
文理书院(九龙)新校舍
 
凯乐苑

香港

编辑

澳门

编辑

台湾

编辑

中国大陆

编辑

参考

编辑

注脚

编辑
  1. ^ 1.0 1.1 1.2 1.3 巴馬丹拿與公和洋行 建築與藝術. 信报财经新闻 Lifestyle Journal. [2014-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5). 
  2. ^ 2.0 2.1 2.2 傳奇建築事務所 佔中145年. 苹果日报 果籽. 2013-07-08 [2018-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2). 
  3. ^ 余震宇. 《上半山下中環:一個城區的蛻變》. 商务印书馆 香港. 2017年. ISBN 978-988-846-395-4. 
  4. ^ 《滙豐集團 今昔史話》. : 页15. 
  5. ^ 中西區文物徑 畢打行 畢打街12號. 古物古迹办事处. [2018-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8). 
  6. ^ 巴马丹拿集团历史. [2018-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1). 
  7. ^ PastAwards.pdf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历届香港建筑师学会年奖一览表
  8. ^ 香港堅尼地道電力變壓站模型. [2021-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9. ^ PRESS KIT ROYAL ORCHID SHERATON HOTEL & TOWERS, BANGKOK[永久失效链接]ROYAL ORCHID SHERATON HOTEL & TOWERS,2015年
  10. ^ 10.0 10.1 10.2 消息: 十年百名建筑展. www.p-t-group.com. 2017-02-20 [2019-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2) (中文(简体)). P&T项目元朗体育馆今日(6月6日)开始正式投入服务了……建筑展展期至3月5日,当中可找到P&T两项建筑作品--香港单车馆公园及香港知专设计学院的踪影。 

书籍

编辑
  • 伍江:《上海百年建筑史》,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年
  • 《西洋建筑及其他(1842年以后)》,香港大学[1]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