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塞留级战列舰

黎塞留级战舰(法语:Classe Richelieu)是法国海军建造的最后一级战舰,也是法国有史以来建造吨位最大的战舰。本级舰在1930年代设计,预计对抗义大利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整体设计类似于敦刻尔克级战列舰放大版,其主要武器采用8门380公釐45倍径1935年型主炮英语380 mm/45 Modèle 1935 gun,并配置于2座四联装炮塔内,而2座主炮塔以背负式布局全设置于前甲板。标准排水量35,000长吨(36,000公吨),在航速上可达32节(59千米每小时)。

黎塞留级
Richelieu class
美国海军情报局海军图鉴中的黎塞留级战列舰
概观
舰种战舰
舰名出处黎塞留
拥有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法兰西国
自由法国
临时政府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前型敦克尔克级战舰
次型阿尔萨斯级战舰(未动工)
亚型加斯科涅
同型黎塞留让·巴尔克莱蒙梭
计划数4艘
完成数2艘
取消数2艘
技术数据
标准排水量35,000长吨(36,000公吨)[a]
满载排水量黎塞留号:47,548公吨(46,797长吨)吨
让·巴尔号:48,950公吨(48,180长吨)[2]
全长247.90米(813.3英尺)
全宽37米(121英尺)
吃水黎塞留号:10.70米(35.1英尺)
让·巴尔号:9.9米(32英尺)
锅炉6台英德莱特英语Fonderie d'Indret苏拉特蒸气锅炉
动力4组帕森英语Parsons Marine Steam Turbine Company齿轮传动汽轮机
最高速度32节(59千米每小时)
续航距离7,671海里(14,207千米;8,828英里)/20节(37千米每小时;23英里每小时)
3,181海里(5,891千米;3,661英里)/30节(56千米每小时;35英里每小时)
乘员1550至1670人
飞行设施2座飞机弹射器、1座起重机、可容纳4架飞机的机库。(1943年改装前)
武器装备8门380公釐45倍径1935年式主炮在2座四联装炮塔内
9门152公釐55倍径1930年型副炮在3座1936年型三联装炮塔内
黎塞留号(1940年至1942年)
12门100公釐口径防空炮在6座1931年型双连装炮塔内
16门37公釐口径防空炮在8座1933年型双连装炮塔内
28挺霍奇克斯M1929重机枪
黎塞留号(1943年后)
12门100公釐口径防空炮在6座1931年型双连装炮塔内
56门波佛斯40公釐高射炮在14座四连装炮塔内
50挺厄利孔20毫米机炮
让·巴尔号(1955年后)
24门100公釐口径防空炮在12座1946年型双连装炮塔内
28门波佛斯57公釐炮英语Bofors 57 mm gun高平两用炮在14座1948年型双连装炮塔内
装甲水线装甲带:330毫米(13英寸)
上层甲板:150毫米(5.9英寸)
下层甲板:40毫米(1.6英寸)
主炮塔:140至430毫米(5.5至16.9英寸)
司令塔:260毫米(10英寸)
舰载机计画:4至5架水上飞机[b]

由于黎塞留级前三艘舰分别于1935年、1936年、1938年等不同年份开工,在建造过程中各舰又分别更改方案,因而造成本级舰共有3种子类型舰艇。原预计共建造4艘,但只有3艘安置龙骨,2艘完工。黎塞留号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服役,而尚·巴尔号在二战后才开始服役;2舰在建造期间曾于达喀尔战役卡萨布兰卡海战英语Naval Battle of Casablanca维希法国作战。法属西非倒戈后,2舰转为自由法国与同盟国的指挥下。首舰黎塞留号随后加入英国海军本土舰队远东舰队作战行列,并在1945年后前往法属印度支那支援该地法军。让·巴尔号则到1950年后才正式完工,并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中支援英法联军登陆埃及塞得港。1960年代后,本级舰逐渐退至第二线。黎塞留号于1968年拆解,让·巴尔号则在1970年拆解。

建造背景

编辑

法国战舰建造方案(1926年至1929年)

编辑
 
敦克尔克级的37,000长吨(38,000公吨)设计描绘图,此设计同时为黎塞留级战列舰的前身。

黎塞留级战列舰的设计草案前身,最早可追溯至1927年时设计人员提出的敦克尔克级37,000公吨(36,416长吨)设计草案。当时法国为华盛顿海军条约签属国之一,但该条约使法国在建造新战舰时受到诸多限制,因为条约规定法国不可拥有超过175,000长吨(177,810公吨)主力舰[3],新造主力舰总吨位只能到70,000长吨(71,123公吨)。设计人员依此限制提出建造2艘35,000长吨(35,562公吨)、3艘23,000长吨(23,369公吨)、4艘17,500长吨(17,781公吨)等方案。[4]

在37,000公吨(36,416长吨)设计案中,标准排水量预计32,000—33,000长吨(32,514—33,530公吨)之间,非常接近华盛顿海军条约的极限。此设计案后又延伸出2种草图[5][6];最初的设计是以苏弗朗级重巡洋舰英语Suffren-class cruiser加大船体而来,船长254米(833英尺)、船宽30.5米(100英尺)。主要武器采用12门305毫米(1.001英尺)口径主炮,并配置于3座四联装主炮塔内,2座于前甲板,1座于后甲板。次要武器采用8门单装90毫米(0.30英尺)口径1926年型火炮、12门单装37毫米(1.5英寸)口径1925年型防空炮英语Canon de 37 mm Modèle 1925,另有三联装鱼雷管以备不时之需。装甲带厚度从220至280毫米(0.72至0.92英尺)不等。动力系统由12组奥盖特·迪·汤普勒(Guyot du Temple)锅炉与2组涡轮发动机组成,可提供180,000匹马力(130,000千瓦特),最高航速达33节(61千米每小时;38英里每小时)。[7]

1928年,原先的第1方案更改后产生第2方案。更改后的方案中,武器配置更改为3座双联装406毫米(1.332英尺)口径主炮塔与4座四联装130毫米(0.43英尺)口径副炮塔。船长缩短至235米(771英尺),船宽增加至31米(102英尺);装甲厚度有所加强,但动力输出略微降至27节(50千米每小时;31英里每小时)。[7]

然而,当时法国的技术和财政不能支持建造35,000长吨(35,562公吨)级以上的军舰。若要建造,需建设够长的船坞。[c]依当时法国造船厂的能力,建造230—250米(750—820英尺)的船体,航速尚可达27—29节(50—54千米每小时);然而财务上若要支撑起建造2艘舰的费用,将挤压巡洋舰、驱逐舰、潜艇等建造计画。诸多考量下,37,000公吨(36,416长吨)级的方案暂时搁置。[8]

首舰-黎希留号成型

编辑
 
黎胥留级首舰黎希留号。

1929年2月,德国海军开始建造德国级装甲舰。法国海军人员原乐观估计敦克尔克级即可对抗之,然而德国海军在希特勒还未公开毁弃凡尔赛条约前,于1934年2月14日向制造商下单2艘D级装甲舰,随后将这2艘舰的设计升级,并重新归类为沙恩霍斯特级战斗巡洋舰。该级舰在航速上超越1920年代战舰,排水量上不仅低于华盛顿海军条约的最大限制量[9],甚至还超越敦克尔克级;其船体排水量为31,800长吨(32,310公吨),外型类似约克代舰级战斗巡洋舰;装甲带与装甲甲板的装甲厚度为350毫米(14英寸),相当于乔治五世级战舰俾斯麦级战舰的设计;然而只配置9门280毫米(11英寸)口径火炮,与德国级装甲舰相当。1935年,当沙恩霍斯特级最终设计即将完成时,英德正谈判英德海军协定,英国尝试限制战舰主炮口径。因此,德国海军最终选择改良后的283毫米SK C/34速射炮,该火炮炮管更长,枪口初速更快,但火炮口径同为280毫米(11英寸)。[9]

虽然法国造船工程师评估后认为敦克尔克级的装甲能够抵挡280毫米(11英寸)炮弹,不需吨位更重的战舰,然而义大利认为敦克尔克级影响其地中海霸权,决定研发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反制,迫使法国重新考虑是否研发新战舰。[10]1934年5月26日,贝尼托·墨索里尼宣布义大利将使用海军限制条约中授予的权利建造新战舰。几天后,斯泰法尼通讯社英语Agenzia Stefani报道称义大利将建造两艘35,000长吨(35,562公吨)级战舰[11],装备9门381毫米(15.0英寸)口径火炮[12]

为因应新情势,法国海军除了在1934年7月16日开始建造敦克尔克级二号舰史特拉斯堡号以外,也重启1929年时搁置的37,000公吨(36,416长吨)级设计方案。为加速研发时程,新战舰的设计几乎延伸自敦克尔克级。[13]

1934年7月24日,法国海军部设备部门海军最高委员会法语Conseil d'amirauté公布新战舰预定规格,船全长247米(810英尺)、舷宽33米(108英尺)、标准排水量35,000长吨(35,562公吨)左右、380毫米(15.0英寸)或406毫米(16.0英寸)主炮至少8至9门、次要武器英语Battleship secondary armament需能同时支持攻击水面目标与远距离防空火力、最高航速29.5—30节(54.6—55.6千米每小时;33.9—34.5英里每小时)之间、主装甲带360毫米(14英寸)、上层甲板160毫米(6.3英寸)、下层甲板40毫米(1.6英寸)、水下保护需与敦刻尔克级相同。[14]

收到需求后,法国海军技术与建造局(Service Technique des Constructions Navales,S.T.C.N.)于1934年11月27日提出6种方案:

1934年11月27日提出的黎胥留级战舰各方案细节列表[15]
方案 武器配置 推进动力
(最高航速)
排水量超出额度
(以35,000吨为基准)
描绘图
方案1 2座四联装380公釐口径主炮塔
5座四联装130公釐口径副炮塔
150,000匹马力(31.5节) +350吨
 
方案2 2座三联装与1座双联装380公釐口径主炮塔
5座四联装130公釐口径副炮塔
110,000匹马力(29.5节) +550吨
 
方案3 1座四联装与2座双联装380公釐口径主炮塔
5座四联装130公釐口径副炮塔
110,000匹马力(29.5节) +450吨
 
方案4 3座三联装380公釐口径主炮塔
5座四联装130公釐口径副炮塔
110,000匹马力(29.5节) +1150吨
 
方案5 2座四联装380公釐口径主炮塔
3座四联装130公釐口径副炮塔
150,000匹马力(31.5节) +50吨
 
方案5改 2座四联装380公釐口径主炮塔
3座四联装与2座双联装130公釐口径副炮塔
150,000匹马力(31.5节) +350吨
 
所有方案均为船长247米、舷宽33米、水线装甲带厚度360厘米、上层甲板厚度160厘米、下层甲板厚度40厘米。

法国海军部审核后选择方案1,不过副炮口径于1935年4月时决定改为152毫米(6.0英寸)[16]8月14日,黎希留级设计项目正式核准,31日批准建造案。仅管法国当局对于违背华盛顿海军条约与伦敦海军条约的88,000长吨(89,412公吨)总吨位限制一事耿耿于怀,然而英国不征求法国意见就于6月18日与纳粹德国签署英德海军协定,等同于取消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各类军舰的吨位限制,并允许德国建立一支总吨位约英国皇家海军35%限度内的舰队。失去凡尔赛条约与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约束,法国当局决定于1935年10月22日开始建造首舰黎希留号,以抗衡义大利与德国海军。[17]

二号舰-让·巴尔号计画

编辑

德国在1935年与1936年分别开始建造俾斯麦号战舰铁必制号战舰俾斯麦级战舰装甲性能可保护40%以上标准排水量的吨位,船梁36米(118英尺)宽,采用4座双联装主炮平均分布于前后甲板的经典设计,配备380毫米L52 SK-C/34海军炮英语38 cm SK C/34 naval gun,以6门150毫米口径SK C/28英语15 cm SK C/28双联装火炮当作次要武器,另有更多的37-毫米(1.5-英寸)口径与20-毫米(0.79-英寸)口径机关炮,由六组高角度射控系统控制,可攻击任何角度[18];德国官方宣称该舰排水量为35,000长吨(35,562公吨),但实际上是42,000长吨(42,670公吨),满载排水量50,000公吨(49,210长吨)。[19][20]这迫使法国海军部决定在1936年12月建造黎希留级二号舰-让·巴尔号,制衡德国的新战舰。[17]

设计

编辑
 
首艘舰黎希留号在1943年纽约改装前的设计图。

黎希留级战舰计画标准排水量35,000长吨,几乎达到华盛顿海军条约吨位限制极限,主要武器为8门380公釐45倍径1935年式主炮在舰艏的2座四联装炮塔内。该级舰预计建造4艘,真正建造的只有首艘舰以及前二种子类型舰。前三艘舰以超射布局将炮塔全置于前甲板,第4艘舰加斯科涅号预计将2座主炮塔分置于前后甲板。该级舰的子类型主要不同于次要武器与舰载机设备,完工的让·巴尔号与黎希留号只有些微不同。[21]

黎希留号与让·巴尔号

编辑

时任法国海军参谋长英语Chief of Staff of the French Navy的乔治·迪朗-维尔(Georges Durand-Viel)上将非常关注黎希留级与敦刻尔克级的承接关系。为减少设计与建造导致的的时间延误,并维持法国海军目前的作战集团战术,黎希留级的主炮与副炮排布几乎预计以敦刻尔克级为参考目标。[14]

武器配备

编辑
主要武器
编辑
 
1943年于美国改装英语Refitting of boats后,黎希留号主炮英语main battery炮塔与20-毫米(0.79-英寸)防空用厄利孔20毫米机炮前甲板英语forecastle设置。

1934年7月,法国海军部提出主要武器采用380毫米(15.0英寸)口径主炮,以便在华盛顿海军条约主炮最大口径不可超过406毫米(16.0英寸)的限制下对抗义大利战舰。主炮数量8门,以保持火炮齐射时弹著散布最低效率。[d] 在2座四联装主炮设置方案与4座两联装主炮炮塔方案相比下,2座四联装主炮炮塔方案可节省超过四分之一的炮塔装甲重量,并能同时保持火力,但是在以380-毫米(15.0-英寸)口径主炮为武器下,四联装主炮炮塔方案将会让炮塔体积变大。[22]

四联装主炮炮塔火力强大,但主要缺点在于单一火炮可能会摧毁整个炮塔,或减弱主炮塔一半的火力。为防止这种情况,黎希留级采用敦刻尔克级战列舰的炮塔设计方案,其主炮炮塔内由25毫米(0.98英寸)至45毫米(1.8英寸)宽的舱壁分隔成两部分,缩小损伤范围。此方案在凯比尔港海战中被证实有效——当敦刻尔克号第二座330-毫米(13.0-英寸)口径主炮炮塔右半部遭英国381-毫米(15.0-英寸)炮弹击毁时,左半部仍能运作。[23]2座炮塔间距32.5米(107英尺),避免因各炮塔弹药库过于靠近,被击中时造成主炮瘫痪或弹药库殉爆。[24][25]

法国当局曾研究3座主炮炮塔设置方案,有1座四联装与2座二联装、2座三联装与1座二联装、3座三联装等。但3座主炮炮塔会加重船舰本身吨位,使动力输出减至100,000匹马力(74.6兆瓦特),航速下降2.5节(4.6千米每小时;2.9英里每小时),唯一好处是主炮炮弹分布较佳。[26]因此在法国海军技术与建造局的建议下,海军总参谋长决定采用前甲板设置2座四联装主炮炮塔方案。[27]

2座置于前甲板的四联装1936年型主炮炮塔由圣尚翁制造厂英语Saint-Chamond (manufacturer)制造,该炮塔重2,476-公吨(2,437-长吨),若包含炮管则达3,096公吨(3,047长吨),比敦刻尔克级四联装炮塔与维托里奥·维内托级三联装炮塔更重。[28][e]炮塔内各主炮的支架虽以成对方式分开,但成对的主炮在相对移动时仍受限制。由于火炮间距较近,成对的主炮在同时射击时,会因炮弹之间的尾流效应导致过度分散,这问题在黎希留号1948年改装后才得以解决。[32]380公釐主炮每座重达110公吨(108长吨)[28],相比当时其他国家舰艇使用的同口径主炮较重一些。[f]其1936年型主炮最大仰角为35度,枪口初速为830米每秒(2,700英尺每秒),舰炮最大理论射程可达41,500米(45,400码),实际测为37,800米(41,300码),射击速度约每分钟1.3到2轮炮弹,炮塔水平旋转速度最快为每秒5度,炮口上升速度最快为每秒5.5度。

黎希留级主炮使用380毫米(15英寸)口径被帽半穿甲弹(在法国登记为Obus de Perforation ,OPf),基于敦刻尔克级使用的330毫米(13英寸)口径1935式穿甲弹进一步研发而来。炮弹长1.905米(6.25英尺),重884千克(1,949英磅),相比美国麻萨诸塞号战舰406毫米(16.0英寸)口径穿甲弹较轻(1,224千克(2,698英磅))[30],1942年卡萨布兰卡海战英语Naval Battle of Casablanca该舰曾与让·巴尔号交火;相比英国巴勒姆号战舰英语HMS Barham (04)决心号战舰英语HMS Resolution (09)BL 15英吋 Mark I主炮所用的炮弹较轻(875千克(1,929英磅))[31] ,两舰皆参加1940年达喀尔战役并与黎希留号交火,而造成的损伤却比黎希留轻。[35]1935式穿甲弹的弹头与引信设有弹头染色装置[g],以便在击中目标时标记著弹点,二次射击时容易再度命中。[36]

次要武器
编辑
 
1943年8月14日时黎希留号的后甲板武器配置[37],设有波佛斯40毫米(1.6英寸)口径四联装炮架,厄利孔英语Rheinmetall Air Defence20毫米(0.79英寸)口径防空炮。原舰载机设施(图片偏上方处),厄利孔20毫米(0.79英寸)口径二联装炮架设置在152毫米(6.0英寸)副炮炮塔顶上。

法国海军在1930年代开发高平两用炮管技术[38],并用于战舰上。此后为了克服缺点,使用130毫米(5.1英寸)口径与152毫米(6.0英寸)口径高平两用副炮,以及37毫米(1.5英寸)口径双管防空炮,并将副炮俯仰机构设计为低射角, 次一级的火炮俯仰机构设计为高射角。[16][39][18]

早期设计中,副炮预计使用130毫米(5.1英寸)口径火炮,并设置在五联装高平两用炮塔,此概念延伸敦刻尔克级,不过敦刻尔克级使用两座四联装炮塔。其中在设计草图时,预计以75毫米(3.0英寸)口径火炮,补足130毫米(5.1英寸)口径高平两用副炮的火力。[40]

由于水面上的鱼雷攻击被认为比飞机攻击更危险,反舰作战英语Anti-surface warfare中的炮塔需要更重的火炮,且德、意已开始分别为新战舰安装150毫米(5.9英寸)与152毫米(6.0英寸)口径副炮,法国海军部决定在黎希留级上安装 152毫米(6.0英寸)口径三联装炮塔,其研发自拉·加利索尼埃级英语La Galissonnière-class cruiser埃米尔·贝尔坦号使用的152毫米(6.0英寸)口径1930年式低射角炮塔。法国海军技术与建造局曾建议三种副炮设置方案,分别为5座152毫米(6.0英寸)口径炮塔,6座75毫米(3.0英寸)口径单装炮座,4座152毫米(6.0英寸)口径炮塔以口字型布局、后甲板以超射布局设置2座152毫米(6.0英寸)口径炮塔与8座75毫米(3.0英寸)口径单装炮座,然而这些设置方案导致难以在舰上加装防空炮。[16]

1935年4月,法国海军部决定仿照敦刻尔克级的副炮设置,安装五座152毫米(6.0英寸)口径火炮。这5座炮塔皆有高平两用技术,原先预计安装75毫米(3.0英寸)防空炮方案取消。[16]两火炮支架分别独立,炮管间距1.85米(6.1英尺),炮塔水平旋转速度为每秒12度,升降速度为每秒8度,最高射角为90度,理论上任何射角高度皆可操作,枪口初速870米每秒(2,900英尺每秒)。其使用附有染色装置的半穿甲弹(在法国登记为1931年型半穿甲弹,重56千克(123英磅)),后期改用1937年型半穿甲弹,重57.1千克(126英磅)。为对抗飞机空袭,黎希留级在152毫米(6.0英寸)/55倍径1930年型火炮使用高爆弹(在法国登记为1936年型高爆弹,重54.7千克(121英磅))以加强防空能力,后期改用1937年型高爆弹,重49.3千克(109英磅)。船身的炮塔另可使用1936年型闪光弹(在法国登记为Obus Eclairant,OEcl,重47千克(104英磅)),对海上目标射速每分钟6.5发,对空中目标每分钟5发;炮口仰角45度时,对海上目标可达最远射程24,500米(80,400英尺)。设计时,黎希留级预计满载载弹量2000发穿甲弹、1000发高爆弹、650发闪光弹。[41]

在防空上,152毫米(6.0英寸)口径1936年式高平两用炮塔由于构造复杂、结构脆弱、炮塔过重等缺点,当上升炮管高于45°时容易卡住。这可能因为152毫米(6.0英寸)口径1936年式高平两用炮塔过重且没有炮座。该炮塔重228公吨(224长吨),比152毫米(6.0英寸)口径1931年式炮塔还重56公吨(55长吨)。[42]

随著二战在1939年11月开始,预定安装在黎希留级上的37毫米(1.5英寸)1935年型自动双联装防空炮塔(automatic anti-aircraft twin,ACAD)无法赶在完工前安置,因而黎希留号的防空武器设计大为更改,以6座100毫米(3.9英寸)口径双联装防空炮塔中的12组100毫米(3.9英寸)45倍径1930年型防空炮取代预定的152毫米(6.0英寸)口径炮塔。为尽快完工,甚至将洛林号的4座炮架转移至舰上。[43]让·巴尔号原次要武器设置与黎希留号相当,但因急于撤离法国本土而没有安装152毫米(6.0英寸)口径火炮与炮座。1940年4月至5月间,黎希留号安装100毫米(3.9英寸)口径火炮。[44]

100毫米(3.9英寸)口径1930年型双联装防空炮塔属高平两用。该炮塔使用100毫米(3.9英寸)1928年型穿甲弹,弹重15千克(33英磅),枪管初速765米每秒(2,510英尺每秒),最大射程15,800米(51,800英尺),主要对付海上目标,但因法国军方认为反舰主要火力来自152毫米(6.0英寸)口径火炮,因而每座100毫米(3.9英寸)口径火炮对单一目标只配备10发。该火炮另使用100毫米(3.9英寸)1928年型高爆弹,弹重135千克(298英磅),枪管初速780米每秒(2,600英尺每秒),在炮口最高升限80度的条件下射程可达10,000米(33,000英尺),射速为10rpm,主要对付空中目标。100毫米(3.9英寸)1928年型闪光弹后由152毫米(6.0英寸)1936年型闪光弹取代。[41]1942年前,由于黎希留号上的主要武器与射控系统过于老旧或未完工,100毫米(3.9英寸)口径火炮成为舰上为一可靠的武器。

防空武器
编辑

在近程防空火力上,参照敦刻尔克级的设置,预计使用自动化版本的37毫米(1.5英寸)口径1933年型半自动化双连装防空炮塔,其理论射速可达30至40rpm。然而直到1940年11月,该武器无法在黎希留号完工前安装在战舰上。37毫米(1.5英寸)口径火炮每盒弹匣可发射6轮,需手动装卸,实际射速约15至20rpm;然而英国的碰碰炮与瑞典的波佛斯40公釐/L60型火炮射速已高达120至200rpm。37毫米(1.5英寸)口径1935年型自动双联装防空炮塔虽然测得射速可达120rpm或以上,但直至1940年,该武器只建造一组原型。[45]

4组射控系统配备一具2-米(6.6-英尺)长的测距仪,分别安装在前后船身。37毫米(1.5英寸)口径防空炮与6到8座霍奇克斯M1929重机枪组成一密集防空网。[46]

射控系统
编辑

黎希留号与让·巴尔号最明显的不同点在船尾的射控系统位置,这使得烟囱桅杆以倾斜开口设计,将开口设置在控制塔下方。[47]黎希留级的射控系统与敦克尔克级非常相似,舰上所有的射控系统皆以轻钢板密封,防止在飞机机枪扫射下破坏。[48]

3组射控系统皆安置在前船楼上,最下方的射控系统配有长14-米(46-英尺)三工勒瓦卢瓦-佩雷光学(OPL,Optique de Précision de Levallois-Perret)测距仪,主要供主炮使用。152毫米(6.0英寸)口径火炮则使用另2组射控系统,最上方的用于防空,配有6-米(20-英尺)长的双工测距仪;位于中间的则用于对水面目标,配有8-米(26-英尺)长的双工测距仪。[49]值得注意的是前船楼在加重设备后的重量累积:在黎希留号于达喀尔遭攻击时,尽管爆炸区域靠近船尾,但主桅杆受到鞭梢效应(whiplash effect)作用,前船楼受影响更严重。[50]

后船楼仅设置1组射控系统,配有6-米(20-英尺)长的双工测距仪,供152毫米(6.0英寸)口径火炮使用。供主炮使用的辅助系统安装在烟囱与船尾的152毫米(6.0英寸)口径炮塔之间,配有8-米(26-英尺)长的双工测距仪。每座主炮塔皆配有14-米(46-英尺)长的双工测距仪,而每座152毫米(6.0英寸)口径炮塔则皆配有8-米(26-英尺)长的双工测距仪。3-米(9.8-英尺)长的OPL测距仪供舰桥上的指挥官使用,但在舰上安装100毫米(3.9英寸)口径防空炮后,该系统遂由4-米(13-英尺)长的测距仪取代,并供防空炮使用。下层甲板另安装2组4-米(13-英尺)长的测距仪供驾驶室导航用。还有一组长3-米(9.8-英尺)的SOM[h]战术立体测距仪安装于舰桥上方。如同敦克尔克级,该系统提供原始目标数据至装甲甲板下方的发射台,并同时将数据传输至指向器与火炮。[48]

黎希留级的监视和指定目标设施运作原理类似于敦克尔克级,近距离由前船楼3号甲板下方的监视站执行,中程海空目标由6号甲板监视站执行,远程与鱼雷、水雷警戒由9号甲板监视站执行。[51]夜间射击由五组1.20-米(3.9-英尺)探照灯辅助,1组在司令塔上方,另外2组位在烟囱两侧。[52]

舰载机设施
编辑

黎希留级上的舰载机设施设计如同敦克尔克级,包括飞机机库、起重机、2组弹射器,可容纳4架水上飞机。其零组件规格与敦克尔克级相同,包括以压缩空气运作的22米(72英尺)长训练式弹射器,该装置可以以103千米每小时(64英里每小时)弹射3.5公吨(3.4长吨)重的飞机,回收飞机的起重机可以吊起4.5公吨(4.4长吨)重的飞机,配置在舰上的为罗尔130飞行艇英语Loire 130[53]

在船尾处与四分之一甲板之间的航空机库,有著36.50米(119.8英尺)长的空间,比敦克尔克级多6公尺。2座弹射器分别设置于舷侧,当飞机安装在弹射器时,可靠著轨道从机库移动到升降平台。2架飞机可以机翼折叠方式收纳在25-米(82-英尺)高的机库内,不必为2架弹射器独自设立机库与发射平台,并可在弹射器可部属2架以上飞机。[54]

装甲防护

编辑
船舰 装甲重量
(吨)
装甲重量
(%)
排水量
(吨)
正常排水量
(吨)
燃料量
(比率)
黎希留号 16,045
16,045
39.2
42.4
(正常)40,927
(标准) 37,832
2,905
 –
1/2
 –
敦克尔克号 11,040 35.9 (正常)30,750 2,860 3/4
史特拉斯堡号 11,785 37.3 (正常)31,570 2,860 3/4
爱荷华号 18,700 41.6 (标准)45,000
俾斯麦号 17,540
17,258
43.92
41.30
(轻)39,931
(标准)41,781
乔治五世号 12,500 34.8 (标准)35,000
利托里奥号 13,600 36.03 (标准)37,750

黎希留号装甲重量16,045公吨(15,792长吨),占总重39.2%;常规排水量40,927公吨(40,281长吨),此时搭载燃料重2,905公吨(2,859长吨),为满载时的一半。[55]相比敦克尔克级两艘舰,装甲重量与排水量皆较重。[56]

相比美国爱荷华号,虽然装甲重量较轻,但爱荷华号的标准排水量较重,因而爱荷华号的装甲只占总重的41.6%,比黎希留号的比率小,[57]相比德国俾斯麦号也是同样状况。[20][58]但当时,黎希留号的装甲仍优于早期的战舰,如敦克尔克级、乔治五世级[59]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舰[60]

装甲
编辑

以下为黎希留级装甲厚度资讯:[61]

  • 装甲带位于船骨51.5至182.95公尺、吃水线以上3.38米(11.1英尺)至2.50米(8.2英尺)以下区域,装甲倾斜英语sloped armour15°24',共327毫米(12.9英寸)厚。前水密隔舱与后水密隔舱之间的主甲板装甲厚30毫米(1.2英寸),以保护下方弹药库,隔舱装甲厚233毫米(9.2英寸)。前水密隔舱的第一与第二平台甲板之间装甲更加厚至355毫米(14.0英寸)。
  • 上层甲板部分,位于机械设备上方的装甲厚度为150毫米(5.9英寸),在主炮弹药库则加厚至170毫米(6.7英寸)。下层甲板厚约40毫米(1.6英寸),为了加强保护船体前半部,其延伸至船骨233公尺处。在第一甲板高度的后横梁舱顶装甲厚100毫米(3.9英寸),并在螺旋桨轴上方以一角度保护之,舵机上方装甲则加厚至150毫米(5.9英寸)。
  • 司令塔正面与侧面装甲厚310毫米(12英寸),后侧装甲厚250毫米(9.8英寸),屋顶装甲厚150毫米(5.9英寸)。
  • 主炮塔炮座以405毫米(15.9英寸)厚的装甲保护 ;炮塔正面倾斜30°,以430毫米(17英寸)厚的装甲保护 ;炮塔顶部装甲厚170毫米(6.7英寸)到195毫米(7.7英寸)之间;第一座炮塔后壁的装甲厚240毫米(9.4英寸);第二座炮塔后壁的装甲厚230毫米(9.1英寸)。炮塔后壁的装甲比敦克尔克级还薄,主要是黎希留级使用渗碳装甲英语Krupp cemented armour技术。
  • 152毫米(6.0英寸)口径炮塔炮座以100毫米(3.9英寸)厚的装甲保护 ;炮塔正面倾斜45°,侧面与顶部以70毫米(2.8英寸)厚的装甲保护;后侧以60毫米(2.4英寸)厚的装甲保护。

以下为黎希留级与其他各国同时代战舰装甲资讯比较:

船舰 装甲带厚度 炮塔装甲厚度 水平装甲带厚度 司令塔装甲厚度
黎希留级 335毫米(13.2英寸) 430毫米(17英寸) 152毫米(6.0英寸) 310毫米(12英寸)
爱荷华级 310毫米(12英寸) 500毫米(20英寸) 127毫米(5.0英寸)到 165毫米(6.5英寸) 445毫米(17.5英寸)
北卡罗来纳级 335毫米(13.2英寸) 406毫米(16.0英寸) 104毫米(4.1英寸) 406毫米(16.0英寸)
南达科他级 335毫米(13.2英寸) 457毫米(18.0英寸) 127毫米(5.0英寸)到 165毫米(6.5英寸) 406毫米(16.0英寸)
俾斯麦级 320毫米(13英寸) 356毫米(14.0英寸) 80毫米(3.1英寸)至115毫米(4.5英寸) 356毫米(14.0英寸)
乔治五世级 356毫米(14.0英寸) 330毫米(13英寸) 152毫米(6.0英寸)
前卫号 356毫米(14.0英寸) 330毫米(13英寸) 152毫米(6.0英寸)
利托里奥级 350毫米(14英寸) 350毫米(14英寸) 260毫米(10英寸)

虽然英国乔治五世级前卫号的装甲带比黎希留级重,但是黎希留级的炮塔装甲保护较好;水平装甲带部分,黎希留级与两舰一样厚[62],并且在指挥室装甲设有防流霰弹设计。[63]

美国海军的北卡罗来纳级南达科他级的装甲带厚度与黎希留级相同,爱荷华级的装甲带厚度则略薄。主炮塔防护上,北卡罗来纳级的主炮塔装甲比黎希留级略薄,但爱荷华级与南达科他级的主炮塔装甲比黎希留级要厚。水平装甲带部分,北卡罗来纳级的水平装甲带比黎希留级略薄,但爱荷华级与南达科他级的水平装甲带与黎希留级相当。司令塔部分,三舰的装甲带厚度皆优于黎希留级。[64]

与义大利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舰综合相比,黎希留级的装甲带厚度虽然较维内托级薄,但其他方面的装甲防护却优于维内托级。[65]与德国俾斯麦级综合相比,黎希留级的主炮塔装甲、装甲带厚度胜过俾斯麦级,但司令塔装甲厚度则是俾斯麦级较优。[18]

水下防护
编辑

水下防护设计方面,黎希留号参照敦克尔克号,采用三明治防雷隔间、轻型水密隔舱、在隔间之间填充水或是泡沫橡胶等物质、多重内浮力隔舱等设施吸收来袭鱼雷的爆炸力[66]倾斜装甲带外面的隔间最大深度为1.5米(4.9英尺),并装有硬胶质泡沫颗粒。隔间内侧有一18毫米(0.71英寸)厚的舱壁,内有一0.9米(3.0英尺)宽的空隙舱,然后接著是3.4米(11英尺)深的油燃料舱,一10毫米(0.39英寸)的隔舱,其中包含一个深度为0.67米(2.2英尺)的空隔舱,以及由特殊钢制作的30毫米(1.2英寸)防鱼雷舱壁支撑。所有隔舱最大宽度约为7米(23英尺),与敦克尔克号相比,其隔舱宽度减少约0.5米(1.6英尺),这是因为黎希留号要容纳三个锅炉并排在锅炉房内。[60]

这些隔舱最大宽度为7米(23英尺)。与其他军舰相比,黎希留号的防雷隔舱宽度优于乔治五世级(4.10米(13.5英尺))、沙恩霍斯特级(5米(16英尺))、俾斯麦级(6米(20英尺))。[67]维内托级的防水隔舱设计较特别,其结合直径3.8米(12英尺)的圆柱形扩充空间,该设计是由义大利首席设计师翁贝托·普格列斯英语Umberto Pugliese海军工程师监察长所研发的。然而面对鱼雷时,防护再强的战舰仍有致命的弱点,例如1940年7月8日黎希留号在达喀尔遭鱼雷击毁传动轴。[68]

推进系统

编辑

黎希留级的设计受到许多限制,包括必须能支撑4座380毫米(15英寸)炮座的33米(108英尺)船宽,船体长因海军造船船坞而限制在245米(804英尺),因而黎希留级船体长与宽比为7.3比1。法国海军部要求黎希留级推进系统必须产生150,000匹轴马力(110,000千瓦特),并能达到30节(56千米每小时;35英里每小时)航速。[69]该推进系统是当时安装在战舰上最大机械功率的系统,几乎超越所有条约战舰的性能,只有之后美国爱荷华级超越它。

以下为黎希留级与其他各国同时代战舰推进系统资讯比较:

船舰 船体长 船体宽 船体长与宽比 标准排水量 输出功率 航速
黎希留级 245米(804英尺) 33米(108英尺) 7.3比1 35,000公吨(34,000长吨) 150,000匹轴马力(110,000千瓦特) 30节(56千米每小时;35英里每小时)
胡德号 262米(860英尺) 31.8米(104英尺) 8比1 42,000公吨(41,000长吨) 144,000匹轴马力(107,000千瓦特)[70] 30节(56千米每小时;35英里每小时)
北卡罗来纳级 222米(728英尺) 33米(108英尺) 6.7比1 37,200公吨(36,600长吨) 120,000匹轴马力(89,000千瓦特) 28节(52千米每小时;32英里每小时)
南达科他级 210米(690英尺) 33米(108英尺) 6.3比1 35,000公吨(34,000长吨) 130,000匹轴马力(97,000千瓦特) 28节(52千米每小时;32英里每小时)
俾斯麦级 251米(823英尺) 36米(118英尺)[18] 6.9比1 41,000公吨(40,000长吨) 138,000匹轴马力(103,000千瓦特) 29节(54千米每小时;33英里每小时)
乔治五世级 227米(745英尺) 31.5米(103英尺) 7.2比1 35,490公吨(34,930长吨) 110,000匹轴马力(82,000千瓦特) 29节(54千米每小时;33英里每小时)
维托里奥·维内托级 237米(778英尺) 32.8米(108英尺) 7.2比1 40,724公吨(40,081长吨) 140,000匹轴马力(100,000千瓦特) 30节(56千米每小时;35英里每小时)

英国的胡德号的输出功率虽然较低,航速却与黎希留级相当[70],然而胡德号在船体长、排水量、船体长与宽比皆大于黎希留级。美国与英国的战舰在1930年代后期仍尊守35,000吨排水量的限制,因而乔治五世级北卡罗来纳级南达科他级等船速皆慢于黎希留号。[71][72]与轴心国战舰相比,义大利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舰与黎希留级不分上下。[73]德国俾斯麦号在标准状况下略逊于黎希留级,但若将输出提升至150,000匹马力,船速可达31节[58];其船体长与黎希留号相近,但是俾斯麦号的船宽达36米(118英尺)。[18]

黎希留号上的推进系统由6具英德莱特法语Fonderie d'Indret蒸气锅炉与4具帕森英语Parsons Marine Steam Turbine Company齿轮传动汽轮机组成。这些蒸气锅炉属增压锅炉,以27 kg/cm²(384 psi)压力及350℃(662°F)下操作[69],但在强压循环和燃烧压力下,导致每立方公尺的蒸汽产量超过传统锅炉(14.4 kg/m³)。[74]其尺寸为6.30米(20.7英尺)长、4.65米(15.3英尺)高、4.50米(14.8英尺)宽,与敦克尔克级(长5.33米(17.5英尺)、高5.34米(17.5英尺)、宽6.50米(21.3英尺))相比,黎希留号锅炉相对较大。然而,因为黎希留号船宽大于2公尺,可在两个锅炉房中并排安装三个锅炉,取代敦克尔克级在三个锅炉房中安装方案。第1锅炉房位在前船楼下方,紧邻前机舱英语engine room,舱内放置齿轮传动装置的侧轴。第2锅炉房则位在烟囱正下方,提供动力给位在船尾机舱内的中心轴轮机。然而,锅炉房数量减少可能导致船舰生存能力降低,这意味著一次穿透性打击可能会降低船舰一半或全部速度。[75]

舰上每一间机舱都会配置2组轮机,每组轮机皆驱动一组直径4.88米(16.0英尺)的四叶螺旋桨。每组包括1具高压涡轮机(27 kg/cm²)与中压涡轮机(10 kg/cm²),以及2具低压双流转子涡轮机(44 kg/cm²与1.25 kg/cm²)。舰上共有4台轮机,每台可产生1,500千瓦特(2,000匹马力);其中2台在前机舱,其馀的分别放置在船尾主机舱内一独立隔间,邻近152毫米(6.0英寸)口径炮塔的弹药库。[76]

在和平时期,黎希留级最大燃料载荷量为5,866公吨(5,773长吨),但在战时为了将水下保护系统发挥到最大效率,最大燃料载荷量减为4,700公吨(4,600长吨),这是由于过多的液体会在装载舱舱壁上产生额外地压力,进而降低吸收爆炸压力的效果。续航能力方面,黎希留级在16节(30千米每小时;18英里每小时)下,其续航半径达9,850海里(18,240千米;11,340英里),在20节(37千米每小时;23英里每小时)达8,250海里(15,280千米;9,490英里),若航速达30节(56千米每小时;35英里每小时),其续航半径会降至3,450海里(6,390千米;3,970英里)。[77]

首舰黎希留号在1940年4月船速测试时,在接近42,000公吨(41,000长吨)排水量下,稳定地以123,000匹马力持续维持30节航速。在6月13日最大船速测试时,黎希留号在41,800公吨(41,100长吨)排水量下,以155,000匹马力维持31节(57千米每小时;36英里每小时)航速达3个半小时,并在输出179,000匹马力时可达到31.38节(58.12千米每小时;36.11英里每小时)节航速。[78]

1938年增建计画

编辑

1937年,义大利开始准备增建2艘以上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并在1938年安放龙骨。对此,法国决定增建2艘黎希留级战舰,并在旧有的设计上升级。然而法国的建造能力有限,新战舰安放龙骨的日期被迫延迟。[79]

1936年3月25日举行的第二次伦敦海军裁军会议以失败告终,标志著各国海军军备限制结束。1936年1月15日日本退出会议; 义大利也拒绝签署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然而此次会议,美国代表提出的自动调整条款列入条约内,其为若日本与义大利到1937年3月仍不加入,各签约国的主力舰标准排水量限定从35,000吨自动放宽到45,000吨,主炮英语Main battery口径限制从14英寸(356毫米)自动放宽到16英寸(406毫米)。[80]最终,美国为新的快速战舰采用16-英寸(406-毫米)口径主炮英语16"/45 caliber Mark 6 gun,而英国选择遵守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并以此建造乔治五世级战舰。德国对于没有应邀参加第二次伦敦海军裁军会议并不担心,然而官方声称新战舰俾斯麦号铁必制号配有380毫米(15英寸)口径主炮,标准排水量为35,000吨。此时法国决定只要欧洲强权没有打破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原限制标准,继续遵守标准排水量35,000吨和主炮口径380毫米(15英寸)的限制。[80][81]1937年12月法国海军参谋长英语Chief of Staff of the French Navy达尔朗下令重新研究两艘黎希留级战舰的武器配置[82],肇因于前一型敦刻尔克号在测试时发生问题,特别是其主炮和副炮部分。[83]

在三种研发方案中,A方案为四联装主炮维持不变,只变更副炮配置;B方案为2座四联装主炮分别配置于前后甲板;C方案为主炮改为3座三联装,2座于前甲板,1座于后甲板。所有方案皆使用380毫米(15英寸)口径主炮,然而C方案会使标准排水量增加5,000吨,打破35,000吨的最大限制,因此最后不考虑此方案。[84]

1938年6月,法国海军部受限于国内大型船舶建造限制,只有几家造船厂可供选择。当时能最快提供出空间的是布雷斯特兵工厂英语Arsenal de Brest,因为在该干坞建造的首舰黎希留号预计于1939年1月下水,而在圣纳泽尔建造的同级舰让·巴尔号则必须到1940年初才有可能下水,其他地区的大型船坞则在建造诺曼地号邮轮英语SS Normandie史特拉斯堡号战舰霞飞号航空母舰,这些大型船舰建造进度在1941年前预计不会下水。然而,B方案改动较大,需花费1年时间进行研究,若新舰要等1年研究完成后才开始建造,那法国海军部就必须让布雷斯特兵工厂的干坞在1939年1月后闲置6个月,这完全不符合效益。因此,法国海军部决定6个月后在布雷斯特兵工厂干坞建造的新舰以A方案执行,而在圣纳泽尔干坞建造的新舰以B方案执行。[81]

达尔朗为黎希留级第2子类型,即A方案建造的战舰,命名为克里蒙梭号;而黎希留级第3子类型,即B方案建造的战舰,命名为加斯科涅号[85],这标志著法国军舰命名开始进入以省名命名的过渡期。[86]

1939年夏天,法国情报部门向海军部提出警告,指出德国已开始建造Z计划中的两艘H级战舰,据称有40,000公吨(39,000长吨),配置406毫米(16.0英寸)口径主炮。这项情报让海军部决定启动自动调整条款,不再遵守原条约限制。为了抵抗H级战舰,法国海军部开始以黎希留级C方案研发新战舰,即阿尔萨斯级战舰,但该级舰从未建造。[87]

克里蒙梭号

编辑

克里蒙梭号的主炮设置与前2艘同级舰相同,但是在副炮配置上改成4座152毫米(6.0英寸)口径三联装炮塔,分别在左右侧舷各放1座,另外2座则以超射方式布置于后甲板。达尔朗认为原黎希留级的3座152毫米(6.0英寸)口径副炮全放置于后甲板是错误的,而在船身放置2座副炮能增加船身侧边的火力,同时减轻300公吨(300长吨)排水量,并可增加6座以上100毫米(3.9英寸)口径防空炮。2座防空炮设置于前船楼前方,另外4座则放置于烟囱及船尾。[88]由于152毫米(6.0英寸)口径副炮的弹道痕迹是直线飞行的,因此置于下方的100毫米(3.9英寸)口径防空炮不受爆炸效应影响。100毫米(3.9英寸)口径炮塔也设计成全封闭式,并有30毫米(1.2英寸)厚的防弹装甲,此即为100毫米(3.9英寸)口径1937年型双联装防空炮塔,该炮塔别称布雷舰类型,这是由于其原预计要大量设置在布雷舰上。[89]

然而,新的炮塔布局也有一些困难点存在。由于第二座副炮位于超射位置上,这需要更大的炮座来支撑,并要100毫米(3.9英寸)厚度以上的炮塔装甲来防护。为了平衡,152毫米(6.0英寸)口径副炮的正面装甲厚度减至116毫米(4.6英寸),装甲带厚度减至320毫米(13英寸),主炮塔后侧装甲厚度减至250毫米(9.8英寸)。供380毫米(15英寸)主炮使用的辅助射控系统设置于船尾烟囱附近,并因烟囱设计得更高,因而射控系统放置位置也比黎希留号上的位置还要高2.5米(8.2英尺)。[90]供100毫米(3.9英寸)防空炮使用的射控系统为2组 5-米(16-英尺)立体测距仪,分别置于前船楼两侧。为了减轻重量,特别是在高处部分,原用于152毫米(6.0英寸)副炮的反舰射控系统移除,但是另2组用于152毫米(6.0英寸)副炮的射控系统,放置在后船楼和前船楼的顶部位置,并配有8-米(26-英尺)长的立体测距仪。[91]新的武器设置方案,使克里蒙梭号的反舰与防空能力比前2艘同级舰还要好。[92]

后甲板152毫米(6.0英寸)口径火炮的位置比原设计更为靠近船尾[88],这造成航空机库比原设计缩短约15米(49英尺)[24]。为加大机库,后甲板部分侧面炮塔进行了拆卸,让机库在水上飞机收翼时,能2架并排停放在内。其馀的舰载机设施则与原设计一样。[93]

舰上近程防空方面,以6座1935年型自动双联装防空炮塔为主,其射控系统安装位置与原设计相同,然而前方的2座防空炮塔位置略为往第二座主炮后方移动,后方的4座防空炮塔则安装在更高的甲板。由霍奇克斯研发的37毫米(1.5英寸)四联装火炮主要用于攻击俯冲轰炸机,这些武器安装在两侧航空机库上方的主甲板处。[94]

加斯科涅号

编辑

加斯科涅号的设计改动幅度较大,最显著的变化是将1座380毫米(15英寸)口径四联装主炮炮塔安置在后甲板。该设计也使上层建筑需向前挪动,使上层建筑的中心几乎位于船中心部位,而不是离船中心位置有一距离。[90]

舰上的次要武器采用3座152毫米(6.0英寸)口径三联装火炮,全放置于轴线上,其中2座以超射布局方式置于前甲板,另1座于后甲板烟囱与380毫米(15英寸)口径炮塔之间,让船侧有更多的空间放置8座100毫米(3.9英寸)口径双管防空炮。[95]然而该设计让152毫米(6.0英寸)口径火炮的弹药库过于靠近主炮塔弹药库,使风险增加许多,因而需改进152毫米(6.0英寸)口径炮塔的装甲。1938年7月,炮塔正面装甲厚度建议从130毫米(5.1英寸)增加到190毫米(7.5英寸),顶部装甲厚度为120毫米(4.7英寸),侧面装甲厚度从70毫米(2.8英寸)增加到100毫米(3.9英寸),炮座装甲厚度则维持在100毫米(3.9英寸)。1939年2月,针对副炮炮塔装甲厚度提出一新建议,炮塔正面装甲厚度改为155毫米(6.1英寸),侧面装甲则从135毫米(5.3英寸)减至85毫米(3.3英寸)。上层甲板装甲厚度也考虑从160毫米(6.3英寸)减至145毫米(5.7英寸)[96],但该计画仅出现在1938年3月5日法国海军技术与建造局提出的建议报告上,并没有真正采用过。[97]

在1938年12月的设计中,舰载机设备预计移到船中心,弹射器移到前船楼与烟囱之间,机库则设置在后船楼下方。然而在1939年2月发现,舰载机装置的移动压缩100毫米(3.9英寸)口径防空炮配置空间,导致防空炮与副炮过于靠近。单发轴向弹射器在设计上于主甲板处向舰内延伸,并在第一甲板下方深处设有一内部机库,升降平台则移到第一甲板上,避免受后甲板的380毫米(15英寸)口径炮塔射击影响。[98]舰上预计收纳新的舰载机-法曼/NCAC英语SNCACNC 420式。该型飞机性能在航速与续航力上比罗尔130式飞行挺英语Loire 130还要好,其原型在1940年6月时几乎完成建造,但从未飞行过。[86]2架水上飞机预计放置于机库内,另有3架飞机停放在主甲板上轨道上,准备从航空机库右舷起飞。[86]

因此,8座100毫米(3.9英寸)口径1937年型双联装防空炮塔以2座为1组,分成4组并放置于船艛建筑4个角落。每座炮塔皆配置1组射控系统及1组5-米(16-英尺)长的测距仪,分别放置于前船楼两侧,以及后船楼顶部。备用的152毫米(6.0英寸)口径火炮被淘汰,射控系统改为供100毫米(3.9英寸)口径防空炮使用。[97]

6座37毫米(1.5英寸)口径1935年型防空炮中4座放置于前方,2座于后船楼。然而,这些防空炮如克里蒙梭号同样配置在主甲板上,因而也有过度暴露在主炮塔后方的问题。[99]

服役历程

编辑

同型舰

编辑
舰名 名称来源 造船厂 架设日期 下水日期 服役日期 结局
黎胥留号 亚曼·尚·迪普莱西·德·黎胥留 布雷斯特兵工厂英语Arsenal de Brest 1935年10月22日 1939年1月17日 1940年7月15日(维琪法国
1943年10月10日(自由法国
1968年于热那亚拆解。
让·巴尔号 让·巴尔英语Jean Bart 圣纳泽尔彭霍特造船厂 1936年12月12日 1940年3月6日 1955年5月1日 1970年于土伦拆解。
克里蒙梭号 乔治·克里蒙梭 布雷斯特兵工厂英语Arsenal de Brest 1939年1月17日 不适用 1944年8月27日因空袭报废。
加斯科涅号 加斯科涅 圣纳泽尔彭霍特造船厂 不适用 德国入侵取消建造。

黎希留号

编辑
 
1941年,黎胥留号停靠在达喀尔。舰上前方上层建筑有著三座射控系统指向器,在第二座主炮外观还有代表中立的三色带。

首舰黎希留号于1935年10月22日在布雷斯特动工[100][101],历经3年多工程后于1939年1月17日下水[102][103]。1940年3月,该舰开始进行机械测试。[104][105]1940年4月至6月间进行航行与火炮测试。1940年6月18日,由于德军在陆上的胜利,黎希留号随数艘舰艇逃离法国本土,23日抵达达喀尔[106][107]

当法国因战败而与纳粹德国签属贡比涅停战协定,英国开始担心原法国海军舰艇会倒向维希法国,开始出动海空军对不归降盟军的法国舰艇进行打击,这举动迫使黎希留号舰长马尔津(Marzin)等人不信任英国。1940年7月7日,英国舰队开始空袭停留在达喀尔外海的黎希留号。[108]由于此时黎希留号的防空武力薄弱,遭到竞技神号上的剑鱼式鱼雷轰炸机空袭,并受到鱼雷爆炸而严重受损,使黎希留号只能停留在港内等待维修。[109]

1940年9月24日,黎希留号参与达喀尔战役,阻止英国与自由法国入侵法属西非。战役中黎希留号接连遭受巴汉姆号英语HMS Barham (04)决心号英语HMS Resolution (09)的舰炮射击,还遭到皇家方舟号的轰炸机轰炸,然而只受到轻微损坏。[110][111]战争期间还因第2号380毫米(15英寸)口径主炮发射的炮弹过早爆炸,导致该炮塔严重损坏。[112]黎希留号最后在战役中发射24轮主炮炮弹,但没有造成任何损伤,联军也因决心号受损而先行撤退。[113]战后黎希留号在达喀尔继续维修,加装防空武器与雷达,以及正式部属罗尔130水上飞机英语Loire 130至舰上。[114]

1942年,在同盟国成功执行火炬行动后,黎希留号归入盟军指挥,1943年抵达美国纽约海军造船厂进行船体修复与改装作业。改装后,黎希留号防空能力获得强化,但移除了舰载机设施。[115]随后,黎希留号归入英国舰队,随英国舰队于北海、印度洋直行作战任务[116],并于1945年9月12日在新加坡参与日本投降典礼。[117][118]

二战后,黎希留号先抵达法属印度支那,再回到法国本土。[119][120]和平时期除作为训练舰外,也作为法国总统访问外国时的座舰。[121]1968年,黎希留号除役,并于义大利热那亚圣玛丽亚造船公司(Cantieri Navali Santa Maria)拆解。[122]

让·巴尔号

编辑
 
让·巴尔号停靠在卡萨布兰卡港内,此时还未完工。该照片由美国游骑兵号舰载机拍摄。

二号舰让·巴尔号于1936年12月开始建造,但因德国在陆上的胜利而暂停工程。为避免在纳粹德国空军的打击半径内遭到攻击,这艘工程只到75%的战舰被迫转移到法属西非卡萨布兰卡[123][124][125]。此后一段时间,工程完全停摆,仅一座380毫米(15英寸)口径主炮可操作。[2][126][127]

1942年11月8日,盟军执行火炬行动,让·巴尔号随后用仅有的380毫米(15英寸)口径主炮向支援英美联军登陆的作战船舰发起攻击,让登陆的联军损失惨重。[128]然而盟军之后的反击使让·巴尔号被迫搁浅在港内,无法继续运作。[129][130]法属北非加入同盟国阵营后,让·巴尔号没有跟随黎希留号至美国改装,而是一直停靠在卡萨布兰卡[131][132],二战结束后才返回法国本土继续建造工程。[133]

1949年1月16日,让·巴尔号正式服役,成为最后一艘完工并服役的战舰。[134]服役期间除了载著戴高乐总统访问外国之外[121],也作为法国最新研发的海军航空炮与雷达等测试平台[135],并于苏伊士运河危机中参与护航及掩护英法联军登陆行动。[136][137]1968年让·巴尔号正式退役,1970年在滨海拉塞讷拆解。[135]

克里蒙梭号

编辑

三号舰克里蒙梭号在首舰黎希留号下水后接续建造。由于并非优先建造目标,工程进展缓慢。1940年中期,克里蒙梭号工程进度只达10%,船体只完成130米(430英尺)。该舰在德军获胜后成为战利品,但德国海军从未认真考虑继续建造。约在1941年,未完工的舰体在船坞浮起后,被德军拖至附近的潜艇基地或是朗代韦内克[138][139],当作障碍物放置于海港入口处。美国空军在1944年8月27日解放布雷斯特前将其炸毁,战后只得将舰体报废。[140]1950年后期,该舰舰名转供法国第1艘战后建造的航空母舰克里蒙梭号英语French aircraft carrier Clemenceau (R98)使用。[141]

加斯科涅号

编辑

四号舰加斯科涅号预计在二号舰让·巴尔号下水后接续建造。然而在德军于1940年6月占领圣纳泽尔造船厂后,该舰便从未建造过。其预计使用的零件与材料被德军当作战利品。[142]

流行文化

编辑
  • 战游网营运的《战舰世界》,于 0.7.1 版本中新增法国主力舰科技树,其中的VIII级战舰便是黎塞留级的旗舰黎塞留。[143]让·巴尔号和增建计划中的加斯科涅号则分别作为IX级和VIII级加值战舰在于法国战列舰科技树实装后不久推出。但在0.9.3版本中,让·巴尔号被官方以过度的玩家保有量和游戏中过于强势的表现为由将其从游戏商店下架,永久停售。此外,在0.9.5版本中,策画做出“加斯科涅改进型-香槟号(史实上无此船)”,并将其作为8阶金币船上架至商店[144]

注解

编辑
  1. ^ 华盛顿海军会议之后,法国海军通常用长吨计算标准排水量,其他状况的排水量则用公吨计算[1]
  2. ^ 黎塞留号在1941年至1942年间仅配置3架水上飞机。
  3. ^ 在当时必须建造新的船坞与船台等基础设施,因为当时法国最长的海军船坞只有200米(660英尺)长的旱坞
  4. ^ 在早期以火炮作战阶段,为了加快夹叉齐射速度,因而产生四联装与三联装主炮设计,并配置至少2座以上,让作战舰艇在海上作战时,能够以优势火力对目标交叉射击。
  5. ^ 世界各国最重的海军炮塔分别依序为日本大和级的460-毫米(18.1-英寸)口径三联装炮塔(2,774公吨(2,730长吨))[29];美国爱荷华级的三连装炮塔(1,704-长吨(1,731-公吨))[30];英国纳尔逊级的406-毫米(16.0-英寸)口径三联装炮塔(1,568长吨(1,593公吨));英国乔治五世级的356-毫米(14.0-英寸)口径三联装炮塔(1,550长吨(1,575公吨))。[31]
  6. ^ 当时世界各战舰火炮重量:日本大和级为181公吨(178长吨)[29];英国纳尔逊级为130公吨(128长吨)[31];日本长门级为112公吨(110长吨)[29];德国俾斯麦级为109公吨(107长吨)[33];美国爱荷华级为107长吨(109公吨)[30];义大利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舰为102公吨(100长吨)[34];英国伊莉莎白女王级为97长吨(99公吨);英国乔治五世级为80长吨(81公吨)。[31]
  7. ^ 黎希留号使用黄色,让·巴尔号使用橘色。
  8. ^ SOM为精密光学与机械公司(Société d'Optique et de Mécanique de haute précision)的法文缩写。

注脚

编辑
  1. ^ Jordan & Dumas 2009,第38页.
  2. ^ 2.0 2.1 Le Masson 1969,第76页.
  3. ^ Le Masson 1969,第13页.
  4. ^ Jordan & Dumas 2009,第17页.
  5. ^ Jordan & Dumas 2009,第20–21页.
  6. ^ Jordan & Dumas 2009,第23–25页.
  7. ^ 7.0 7.1 Jordan & Dumas 2009,第22–24页.
  8. ^ Jordan & Dumas 2009,第24–26页.
  9. ^ 9.0 9.1 Breyer 1973,第79页.
  10. ^ Giorgerini & Nani 1973,第320页.
  11. ^ Dumas 2001c,第16–17页.
  12. ^ Jordan & Dumas 2009,第31页.
  13. ^ Dumas 2001c,第17页.
  14. ^ 14.0 14.1 Jordan & Dumas 2009,第95页.
  15. ^ Jordan & Dumas 2009,第96页.
  16. ^ 16.0 16.1 16.2 16.3 Jordan & Dumas 2009,第97页.
  17. ^ 17.0 17.1 Jordan & Dumas 2009,第98页.
  18. ^ 18.0 18.1 18.2 18.3 18.4 Lenton 1966,第47页.
  19. ^ Breyer 1973,第299–304页.
  20. ^ 20.0 20.1 Lenton 1966,第13页.
  21. ^ Le Masson 1969,第73–76页.
  22. ^ Breyer 1973,第433页.
  23. ^ Dumas 2001c,第69页.
  24. ^ 24.0 24.1 Dumas 2001b,第12页.
  25. ^ Dumas 2001c,第23页.
  26. ^ Jordan & Dumas 2009,第95–97页.
  27. ^ Dumas 2001b,第9–11页.
  28. ^ 28.0 28.1 Breyer 1973,第415页.
  29. ^ 29.0 29.1 29.2 Breyer 1973,第327页.
  30. ^ 30.0 30.1 30.2 Breyer 1973,第189页.
  31. ^ 31.0 31.1 31.2 31.3 Breyer 1973,第106页.
  32. ^ Dumas 2001b,第73页.
  33. ^ Breyer 1973,第257页.
  34. ^ Breyer 1973,第369页.
  35. ^ Lepotier 1967,第81–83页.
  36. ^ Jordan & Dumas 2009,第102页.
  37. ^ Jordan & Dumas 2009,第184页.
  38. ^ Lenton 1972,第52页.
  39. ^ Giorgerini & Nani 1973,第327页.
  40. ^ Dumas 2001b,第9页.
  41. ^ 41.0 41.1 Jordan & Dumas 2009,第106–107页.
  42. ^ Preston 1981,第164,168 and 171页.
  43. ^ Jordan & Dumas 2009,第30–31页.
  44. ^ Jordan & Dumas 2009,第110页.
  45. ^ Jordan & Dumas 2009,第168–169页.
  46. ^ Jordan & Dumas 2009,第109–111页.
  47. ^ Breyer 1973,第436页.
  48. ^ 48.0 48.1 Jordan & Dumas 2009,第108页.
  49. ^ Jordan & Dumas 2009,第107-108页.
  50. ^ Dumas 2001b,第68页.
  51. ^ Jordan & Dumas 2009,第107, 115页.
  52. ^ Jordan & Dumas 2009,第109页.
  53. ^ Dumas 2001b,第34页.
  54. ^ Jordan & Dumas 2009,第120页.
  55. ^ Dumas 2001b,第10页.
  56. ^ Dumas 2001b,第21页.
  57. ^ Breyer 1973,第250页.
  58. ^ 58.0 58.1 Breyer 1973,第300页.
  59. ^ Lenton 1972,第55页.
  60. ^ 60.0 60.1 Jordan & Dumas 2009,第117页.
  61. ^ Jordan & Dumas 2009,第111–116页.
  62. ^ Lenton 1972,第59 et 66页.
  63. ^ Breyer 1973,第184页.
  64. ^ Lenton 1968,第37, 41, 45页.
  65. ^ Giorgerini & Nani 1973,第319页.
  66. ^ Jordan & Dumas 2009,第116页.
  67. ^ Breyer 1973,第184 ,295 and 300页.
  68. ^ Lepotier 1969,第74 and 90–91页.
  69. ^ 69.0 69.1 Le Masson 1969,第75页.
  70. ^ 70.0 70.1 Lenton 1972,第40页.
  71. ^ Lenton 1972,第59页.
  72. ^ Lenton 1968,第37, 41页.
  73. ^ Giorgerini & Nani 1973,第329页.
  74. ^ Jordan & Dumas 2009,第50 and 117页.
  75. ^ Jordan & Dumas 2009,第118页.
  76. ^ Dumas 2001b,第23页.
  77. ^ Dumas 2001b,第25页.
  78. ^ Jordan & Dumas 2009,第117–120页.
  79. ^ Jordan & Dumas 2009,第163页.
  80. ^ 80.0 80.1 Breyer 1973,第73页.
  81. ^ 81.0 81.1 Dumas 2001a,第104页.
  82. ^ Dumas 2001a,第87页.
  83. ^ Dumas 2001c,第90页.
  84. ^ Dumas 2001a,第88–90页.
  85. ^ Dumas 2001a,第88页.
  86. ^ 86.0 86.1 86.2 Jordan & Dumas 2009,第176页.
  87. ^ Dumas 2001a,第104–105页.
  88. ^ 88.0 88.1 Dumas 2001a,第94页.
  89. ^ Jordan & Dumas 2009,第168页.
  90. ^ 90.0 90.1 Breyer 1973,第440页.
  91. ^ Jordan & Dumas 2009,第170–171页.
  92. ^ Dumas 2001a,第97页.
  93. ^ Jordan & Dumas 2009,第166页.
  94. ^ Jordan & Dumas 2009,第167-169页.
  95. ^ Jordan & Dumas 2009,第171页.
  96. ^ Dumas 2001a,第93, p.98页.
  97. ^ 97.0 97.1 Jordan & Dumas 2009,第174页.
  98. ^ Dumas 2001a,第88–90, 99页.
  99. ^ Jordan & Dumas 2009,第170–175页.
  100. ^ Sarnet & Le Vaillant 1997,第10页.
  101. ^ Dumas 2001b,第8页.
  102. ^ Sarnet & Le Vaillant 1997,第21页.
  103. ^ Lepotier 1967,第39页.
  104. ^ Sarnet & Le Vaillant 1997,第34页.
  105. ^ Lepotier 1967,第43页.
  106. ^ Lepotier 1967,第49页.
  107. ^ Jordan & Dumas 2009,第122–125页.
  108. ^ Lepotier 1967,第74页.
  109. ^ Lepotier 1967,第70–77页.
  110. ^ Dumas 2001b,第49页.
  111. ^ Lepotier 1967,第79–84页.
  112. ^ Dumas 2001b,第77–78页.
  113. ^ Jordan & Dumas 2009,第80–84页.
  114. ^ Dumas 2001b,第34, p.50页.
  115. ^ Jordan & Dumas 2009,第181页.
  116. ^ Lepotier 1967,第191–216页.
  117. ^ Sarnet & Le Vaillant 1997,第331–334页.
  118. ^ Lepotier 1967,第237–242页.
  119. ^ Lepotier 1967,第243–250页
  120. ^ Dumas 2001b,第50–54页
  121. ^ 121.0 121.1 Lepotier 1967,第315–330页.
  122. ^ Dumas 2001b,第60页.
  123. ^ Le Masson 1969,第19, p. 75页.
  124. ^ Breyer 1973,第435页.
  125. ^ Lepotier 1967,第129–141页.
  126. ^ Jordan & Dumas 2009,第154–15页.
  127. ^ Jordan & Dumas 2009,第154–156页.
  128. ^ Dumas 2001a,第32页.
  129. ^ Lepotier 1967,第158–166页.
  130. ^ Dumas 2001a,第69–70页.
  131. ^ Dumas 2001a,第70页.
  132. ^ Lepotier 1967,第253–257页.
  133. ^ Jordan & Dumas 2009,第211页.
  134. ^ Dumas 2001a,第71–73页.
  135. ^ 135.0 135.1 Dumas 2001a,第76页.
  136. ^ Dumas 2001a,第75页.
  137. ^ Lepotier 1967,第337–342页.
  138. ^ Dumas 2001a,第96页.
  139. ^ Le Masson 1969,第78页.
  140. ^ Breyer 1973,第310, p. 436页.
  141. ^ Ireland & Grove 1997,第211页.
  142. ^ Breyer 1973,第310, p. 440页.
  143. ^ 作戰風格大揭密:法國戰鬥艦. World of Warships. [2018-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0) (中文(台湾)). 
  144. ^ Champagne. wiki.wargaming.net. [2022-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5). 

参考书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