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政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1月4日) |
院政,指日本政權由攝關政治轉移到幕府的過渡時期的政治體制。天皇禪位予子侄,而自稱上皇,在「院」中訓政的政治形態。是皇權為了抵抗攝關政治而發展出來的政治制度。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院政 |
假名 | いんせい |
平文式羅馬字 | insei |
院政一詞,出自賴山陽的《日本外史》。賴山陽稱「政在上皇」[1]的政治體制為「院政」[2]。明治政府編纂的日本通史《國史眼》採用此術語。
背景
編輯藤原氏透過攝關政治掌權下,天皇大權旁落,引起地方豪族與武士的不滿。到了後三條天皇,因其非藤原氏所生,親政後極力奪回政權。藤原氏的外戚集團引起了整個朝廷的矛盾,攝關政治主要透過外戚的身份來干政。後三條天皇不願當攝關家的傀儡皇帝,結合了反對藤原氏的各種勢力,整理莊園、整頓朝政、積極恢復皇權。
後三條天皇引入了自己的親信村上源氏的源師房,並在1069年發佈了莊園整理令,整頓藤原氏所屬的莊園。地方反對藤原氏的「受領階級」也參與了反對藤原氏的運動。藤原氏大量的莊園被劃歸為上皇直屬的「院領」。1073年1月,後三條天皇讓位予白河天皇,卻開設「院廳」,意圖以治天之君之姿重新掌控朝政;卻在1073年6月病死。院政的確立,從白河天皇才真正開始。
制度確立
編輯白河天皇為對抗攝關政治,退位為太上天皇,居住在白河院,依靠中下層武士招募軍隊、建立朝廷百官,頻頻頒佈院宣,成為政務的仲裁者;最後出家為太上法皇,仍掌握大權。以後天皇多遵循此例。白河天皇在白河院中設置了各種官職,並組織北面武士作為親衛武裝力量。白河院的官員多為上皇的近臣,多是中下級官僚。代表了皇權與貴族的分立。
上皇頒佈的院宣,其權威高於天皇的詔令。而原屬太政大臣的職權,雖然經過公卿會議決議,最終的裁定卻在上皇手上。朝政的一切都掌控在上皇中。這百餘年皆由上皇實行院政。而過去攝關政治的權力來源仍是天皇,所以要以天皇的權威作為根基。院政的權威卻直接來自於上皇,透過父親尊親屬的關係控制朝政。
院政的形成,與其說是皇室與外戚的矛盾,不如說是中下官僚與大貴族的鬥爭。後三條天皇得以整頓莊園,就是因為中下官僚的支持。
基礎
編輯攝關政治的基礎,是藤原氏掌控的大量莊園;而院政是行國制,是將一個國(行政區)的行政、徵稅權在一定時間賦予特定個人,以換取對上皇的支持。這樣反而使中央集權制度加速瓦解。院政接收了藤原氏與豪族的莊園,而積極整頓莊園引起了領主的不安。為了避免遭到清算,許多領主自動向上皇靠攏;上皇為了報答領主的支持,給予了豁免租稅的優待,反而使莊園的獨立性更強。
由於許多上皇篤信佛教,更遁入空門成為法皇,使佛教勢力擴張。神社寺院有自己的僧兵,屢次與地方國司相爭。朝廷面對僧兵的鬥爭,反而束手無策。畏懼神佛的貴族無法反抗僧兵,只能倚靠不畏懼神佛的武士來相抗衡。間接造成了武士的抬頭。
意義與影響
編輯院政的是為了對抗攝關政治而形成的畸形政治制度,雖然成功把藤原氏的的勢力逐出朝廷,但上皇與攝關一樣好大喜功,上皇更因深信佛教而大興土木興建佛寺、舉辦大規模法會而耗費財政;為了彌補財政空洞,反而加深賣官的情況。院政導致朝政的腐敗,更釀成日後的保元之亂、平治之亂。
平安、鎌倉時代
編輯- 白河上皇 - 堀河天皇、鳥羽天皇、崇德天皇
- 鳥羽上皇 - 近衛天皇、後白河天皇
- 後白河上皇 - 二條天皇、六條天皇、高倉天皇、安德天皇、後鳥羽天皇
- 高倉上皇 - 安德天皇
- 後鳥羽上皇 - 土御門天皇、順德天皇、仲恭天皇
- 後高倉法皇 - 後堀河天皇
- 後堀河上皇 - 四條天皇
- 後嵯峨上皇 - 後深草天皇、龜山天皇
- 後深草上皇 - 伏見天皇
- 龜山上皇 - 後宇多天皇
- 後宇多上皇 - 後二條天皇、後醍醐天皇
- 伏見上皇 - 後伏見天皇、花園天皇
- 後伏見上皇 - 花園天皇、光嚴天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