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以少胜多之战役。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袁绍军南攻曹操军,相持于官渡,曹军焚毁袁军粮草,使得袁军丧失斗志,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曹操统一汉朝北方之基础。
官渡之战 | |||||||
---|---|---|---|---|---|---|---|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曹操统一华北的一部分 | |||||||
官渡之战图 | |||||||
| |||||||
参战方 | |||||||
袁绍 | 曹操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汉大将军袁绍 军师: 郭图 沮授(被俘) 田丰 (被袁绍处死) 许攸 审配 逢纪 辛评 部队: 颜良 † 文丑 † 张郃 高览 淳于琼 † 袁谭 刘备中途叛离 刘辟 韩猛 蒋奇 眭元进 † 吕威璜 † 韩莒子 † 赵叡 † 何茂 王摩 蒋义渠 |
汉司空曹操 军师: 荀彧留守许都 荀攸 郭嘉 贾诩中途加入 董昭 杨阜 程昱留守鄄城 部队: 徐晃 曹洪 张辽 于禁 夏侯渊 乐进 李典 许褚 关羽中途叛离 刘延 曹仁部署许都 鲜于辅 史涣 | ||||||
兵力 | |||||||
约110000人 | 约40000人 | ||||||
伤亡与损失 | |||||||
7万余人[1] | 约8000人 |
背景
编辑汉献帝建安元年,曹操迎天子(即汉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以令天下”),威势大增。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司隶以及部分豫州、扬州寿春一带。汉献帝建安四年(199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此时已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结连乌桓,尽有黄河以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如此,曹操与袁绍决战势所难免[2] 。
起初形势绍强操弱。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曹操则是四面受敌,除了河北的袁绍,关中诸将马腾、韩遂等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江东孙策蠢蠢欲动寻找伺机北上,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尽管如此,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包括曹操的谋士荀彧、郭嘉,还在张绣麾下的贾诩,以及凉州从事杨阜,还有张羡麾下的桓阶,在综合分析了曹、袁的优劣后,认为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他们都看好曹操,认为局势会渐渐有利于曹操。
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年)十月,河内太守张杨欲出军救援吕布时却为部下杨丑所杀,曹操解除进攻徐州吕布后顾之忧。十一月,吕布被曹操彻底消灭。建安四年六月,袁术病死,十一月张绣投降曹操。刘表表示中立。孙策于建安五年五月遇刺身亡。局势变得更加明朗。
过程
编辑备战
编辑汉献帝建安四年(199年),张绣听从贾诩的劝告[3],归降曹操。刘表虽然表面上答应支持袁绍,但他并未出兵,持观望态度[4]。
官渡之战前夕,军师祭酒郭嘉与曹操商议军情,论及袁绍与曹操的差别,加强了曹操阵营的信心。曹操用治书侍御史卫觊之计,镇抚关中,并在官渡开始构筑防御工事,以防备袁绍攻击许都。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正月,曹操出人意料地先进攻徐州的刘备。众将认为应先打袁绍,曹操说:“刘备是人中豪杰,现在不打,将来必有后患。袁绍没有大志向,反应迟缓,肯定不会行动。”遂进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刘备于徐州,关羽被生擒投降,旋即还军官渡。不出曹操所料,袁绍迟疑不决,失去夹击曹操的良机。
声东击西
编辑二月,袁绍率步兵十余万、骑兵一万,进军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准备渡河,同时派遣颜良进攻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
四月,曹操用荀攸之计,声东击西,佯装欲于延津渡河,诱使袁绍分兵西向,实则轻兵突袭白马,颜良于阵间措手不及,为关羽所杀,白马之围遂解。
以利诱之
编辑曹操迁移民众,沿河西南向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曹操,至延津南。曹操令骑兵解鞍放马,将辎重丢弃。文丑与刘备带着五六千骑兵先后追至,士兵们争夺辎重,情况混乱。曹操以五百余骑兵和若干步兵乘机突击,大破,斩其骑将文丑[5]。此后,曹操还军官渡,袁绍进保阳武(今河南原阳县东南)。而关羽脱离曹营复投刘备。
相持
编辑八月,袁绍不听沮授持久作战的建议,自阳武逐渐进逼至官渡,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
九月,曹操与袁绍交战不利,转而坚壁拒敌。袁绍建高橹,垒土山,居高而射,曹兵只得蒙盾而行。曹操于是制作霹雳车,发石击破橹楼。袁军又掘地道,曹军就挖长沟。曹军粮草将尽,士卒疲乏,曹操写信给荀彧,商议要退守许都。据《三国志·武帝纪》,曹操一日见运粮士兵疲于奔命,于心不忍,不禁脱口而出,“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荀彧回信说:“袁绍将主力集结于官渡,想要与公决胜负。明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这是决定天下大势的关键所在。就像当年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刘邦、项羽没有人肯先退一步,以为先退则势屈。现在明公以一当十,扼守要冲而使袁绍不能前进。情势已然明朗,绝无回旋的余地,不久就会发生重大的转变。这正是出奇制胜的时机,千万不可坐失。愿明公审时度势啊。”[6]于是曹操决心继续坚守待机,同时令徐晃等人骚扰袁军补给线。
奇袭
编辑十月,袁绍派遣淳于琼率兵万余护送军粮,屯宿于距袁绍大营四十里的乌巢(今河南延津县东南)。沮授建议增派蒋奇率部于侧翼掩护,袁绍不从。许攸献计轻军夜袭许都,也不被采纳;又因其家属犯法下狱,许遂与袁决裂,转投曹操。曹操光着脚出来迎接,问计于许攸。许攸告诉曹操,袁军辎重万余乘在故市、乌巢,守备不严,劝他轻兵破袭,则袁将自败。
曹操当机立断,发动乌巢之战,令曹洪、荀攸留守官渡大营,自领步骑五千人,伪装成袁军蒋奇部队,人衔枚马缚口,携带柴草,从小路夜行,迅速赶到乌巢,纵火围攻,淳于琼部惊慌混乱。拂晓,淳于琼才发现曹操兵少(只有5000),出阵反攻,曹操率军突击,淳于琼又退守营中。袁绍得知军情,只派轻骑救援淳于琼,而命令张郃、高览重兵攻打曹操官渡大营。张郃认为,乌巢战场才是战局关键,应全力救援,袁绍不听。援军迫近乌巢时,曹操鼓舞士气,集中兵力,先斩淳于琼,再破援骑,将袁军物资全部焚毁。
消息传至官渡前线,谋士郭图进谗言陷害张郃、高览,张郃、高览二人得悉后方有变,率部降曹。于是袁军完全崩溃,曹操见袁绍军心阵脚大乱,便兵分八路大举进攻,袁军大败往北奔逃,军队死伤难以计数,经此一战袁军的主力部队几乎被消灭殆尽。袁绍与长子袁谭仅率兵八百渡河逃回北方。
结果
编辑官渡之战后,袁曹双方再发生仓亭之战,袁绍再次战败。在两次与袁绍的战役战胜后,曹操威震天下,而袁绍元气大伤,已无力与之争衡。汉献帝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忧病而死,袁谭、袁尚争位,河北大乱。曹操乘乱进取,最终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统一北方。
其他战后相关事务:
影响
编辑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消灭了袁绍的主力,解除北方危机,奠定统一河北的契机[8] 。
后续
编辑官渡之战后二年,袁绍死,其子袁谭、袁尚争位,互相火并。在几年中,曹操攻下邺城,杀袁谭,占有了幽州、冀州、青州、并州等四州。袁尚投奔乌桓王蹋顿。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率大军出征,大破蹋顿和袁氏的联军,斩蹋顿。袁尚奔辽东,为辽东太守公孙康所杀。至此,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8]。
参战人物
编辑相关条目
编辑
后续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s:三国志/卷01注引献帝起居注曰:凡斩首七万余级,辎重财物巨亿。
- ^ 势均力敌的形成. 中华文化信息网. [2014-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4).
- ^ 《三国志-贾诩传》:是后,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惊惧曰:“何至于此!”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诩曰:“不如从曹公。”绣曰:“袁强曹弱,又与曹为仇,从之如何?”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
- ^ 《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第六》:太祖与袁绍方相持于官渡,绍遣人求助,表许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汉间,观天下变。
- ^ 三国志只记文丑死于乱军之中无提到死法。晋代与宋后史料常认为亦是关羽在南坡所杀《二王尺牍集》《容斋随笔》
- ^ 《三国志·荀彧传》原文:“承尊命使决进退之疑,愚以袁绍悉众聚于官渡,欲与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绍军虽众,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济?今军实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也。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惟明公裁察焉。”
- ^ 《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引张璠《汉纪》:“杀绍卒凡八万人。”另《三国志‧武帝传》裴松之注:“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
- ^ 8.0 8.1 官渡之战. 中华文化信息网. [2014-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 ^ 《三国志·于禁传》:太祖初征袁绍,绍兵盛,禁愿为先登。太祖壮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禁将,守延津以拒绍,太祖引军还官渡。
- ^ 《三国志》(卷六):“(袁)绍还,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
- ^ 《三国志》人(卷一):“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颜)良。……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文)丑。”
- ^ 《三国志》(卷一):“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大破(淳于)琼等,皆斩之。”
- ^ 《三国志·乐进传》:“渡河攻获嘉,还,从击袁绍于官渡,力战,斩绍将淳于琼。”
- ^ 《三国志·武帝纪·曹瞒传注》:(曹公)大破之……割得将军淳于仲简鼻,未死,杀士卒千余人,皆取鼻,牛马割唇舌,以示绍军。将士皆怛惧。时有夜得仲简,将以诣麾下,公谓曰:“何为如是?”仲简曰:“胜负自天,何用为问乎!”公意欲不杀。许攸曰:“明且鉴于镜,此益不忘人。”乃杀之。
- ^ 《三国志》(卷一)〈曹瞒传〉注:“斩督将眭元进、骑督韩莒子、吕威璜、赵叡等首。”
- ^ 《三国志·魏志十七·于禁传》:降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