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侯爵列表

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二十等爵的十八级至十五级分别改为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与旧有的二十级爵列侯、十九级爵关内侯合计六等,以赏军功[1]曹魏因袭其制。蜀汉孙吴则承袭旧制,侯爵仅有列侯、关内侯二等。列侯置家臣,食邑千户以上者置家丞庶子各一人,不满千户者仅置庶子一人[2]

曹魏咸熙元年(264年),在列侯之上增设五等爵,其中第二等为侯爵,分大国侯(地方七十里,食邑1600户)、次国侯(地方六十五里,食邑1400户)两级[3]。侯置国官五人,其中相一人,典祠、典书、典卫、典礼等令长各一人;又配国吏四十四人,其中车前司马八人,旅贲三十六人;又置妾五人[4]

以下列出三国可考的各类侯爵。

列侯 编辑

关内侯 编辑

曹魏 编辑

东汉旧爵 编辑

  • 关内侯(208年-太和中)傅巽[5]
  • 关内侯(214年-)杨阜
  • 关内侯(215年-)李休[7]
  • 关内侯(215年-220年)郭宪
    • 关内侯(正始初-)郭某[8]
  • 关内侯(220年-)典满[9]
  • 关内侯(220年-)庞会,食邑百户,进封临渭亭侯
  • 关内侯(220年-)庞氏,庞德子三人,食邑各百户[10]
  • 关内侯(220年-221年)刘廙

文帝始赐爵 编辑

明帝始赐爵 编辑

齐王始赐爵 编辑

  • 关内侯(239年-)卢毓,进封高乐亭侯[48]
  • 关内侯(239年-249年)孙礼,进封大利亭侯[49]
  • 关内侯(正始中-)刘劭
  • 关内侯(正始中-255年)荀𫖮,进封万岁亭侯[51]
  • 关内侯(249年-254年)王观,进封中乡亭侯[52]
  • 关内侯(249年-254年)邓艾,进封方城亭侯[53]
  • 关内侯(252年-254年)王基[54]
  • 关内侯(嘉平末-254年)傅嘏,进封武乡亭侯[55]

高贵乡公始赐爵 编辑

  • 关内侯(254年-255年)锺会,进封东武亭侯[56]
  • 关内侯(254年-255年)王祥,进封万岁亭侯[57]
  • 关内侯(254年-263年)阮籍[58]
  • 关内侯(254年-258年)鲁芝,食邑二百户→四百户,进封武进亭侯[59]
  • 关内侯(255年-)王氏,王昶子二人[60]
  • 关内侯(255年-)王乔,食邑二百户[61]
  • 关内侯(258年-)文鸯
  • 关内侯(258年-)文虎[62]
  • 关内侯郑小同[63]
  • 关内侯(-264年)荀勖,进封安阳子[64]

元帝始赐爵 编辑

始赐爵者不详 编辑

蜀汉 编辑

先主始赐爵 编辑

后主始赐爵 编辑

孙吴 编辑

大帝始赐爵 编辑

名号侯 编辑

魏文帝始赐爵 编辑

  • 崇德侯(220年-)刘珪,博陵王降爵[89]
  • 崇德侯(220年-)刘羡,东海王降爵
  • 崇德侯(220年-)刘契,沛王降爵
  • 崇德侯(220年-)刘凯,东平王降爵
  • 崇德侯(220年-)刘佗,任城王降爵[90]
  • 崇德侯(220年-)刘祗,彭城王降爵
  • 崇德侯(220年-)刘弥,梁王降爵[91]
  • 崇德侯(220年-)刘陔,河闲王降爵
  • 崇德侯(220年-)刘开,济南王降爵[92]
  • 宗圣侯(221年-)孔羡,食邑百户[93]

始赐爵者不详 编辑

关中侯 编辑

魏文帝始赐爵 编辑

  • 关中侯(220年-222年)孙资,进爵关内侯[19]

魏齐王始赐爵 编辑

  • 关中侯(254年追赐)刘整
    • 关中侯刘某
  • 关中侯(254年追赐)郑像

魏元帝始赐爵 编辑

  • 关中侯(260年-264年)羊祜,进封钜平子[98]
  • 关中侯(264年-266年)侯史光,进封临海侯[99]

始赐爵者不详 编辑

侯(五等爵) 编辑

魏元帝始封 编辑

封爵 食邑 姓名 在位时间 五等开建时官职 原先爵位 晋代魏后进封
寿光侯[101] 郑冲 264年-265年 太保 列侯 寿光公
睢陵侯[102] 大国 1600户 王祥 264年-265年 侍中太尉 万岁亭侯 睢陵公
朗陵侯[103] 何曾 264年-265年 司徒 颍昌乡侯 朗陵公
临淮侯[104] 荀𫖮 264年-265年 司空 乡侯 临淮公
安昌侯[105] 司马攸 264年-265年 卫将军 舞阳侯 齐王
郯侯[106] 陈骞 264年-265年 都督荆州诸军事、征南大将军 广陵侯 高平公
毋极侯[107][108] 甄温 264年- 侍中、辅国大将军 安阳乡侯 未进封
顺阳侯[109] 司马望 264年-265年 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征西将军 安乐乡侯 义阳王
菑阳侯[110][111] 卫瓘 264年-265年 都督徐州诸军事、镇东将军 闻阳乡侯 菑阳公
东牟侯[112] 司马骏 264年-265年 都督淮北诸军事、安东将军 平寿侯 汝阴王
博陵侯[113] 次国 1400户 王沈 264年-265年 都督江北诸军事、征虏将军 安平侯 博陵公
临沂侯 贾充 264年-265年 都督关中陇右诸军事、中护军 安阳侯 鲁公
临颍侯[114] 265年
昌国侯[115] 任恺 264年-284年 侍中 未进封
广川侯[116][117] 次国 1400户 裴秀 264年-265年 尚书仆射 县侯 钜鹿公
大梁侯[118] 卢钦 264年-278年 吏部尚书 大利亭侯 未进封
薛侯[119] 武陔 264年- 太仆 亭侯 未进封
雩娄侯[120][121] 何桢 264年- 廷尉 未进封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冬十月,始置名号侯至五大夫,与旧列侯、关内侯凡六等,以赏军功。”裴注引《魏书》:“置名号侯爵十八级,关中侯爵十七级,皆金印紫绶;又置关外侯十六级,铜印龟纽墨绶;五大夫十五级,铜印环纽,亦墨绶,皆不食租,与旧列侯、关内侯凡六等。”
  2. ^ 《续汉书·志第二十八·百官五》:“中兴以来,食邑千户已上置家丞、庶子各一人,不满千户不置家丞,又悉省行人、洗马、门大夫。”
  3. ^ 《晋书·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晋文帝为晋王,命裴秀等建立五等之制……大国侯邑千六百户,地方七十里;次国侯邑千四百户,地方六十五里……”
  4. ^ 《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九·封建部二》:“魏咸熙元年,相国晋王奏建五等,诸公地方七十五里,邑一千八百户,置相一人,典祠、典书、典卫、典礼各一人……又咸熙元年,晋王奏建五等,诸侯地七十里,邑千六百户,官属同诸公,妾五人,车前司马八人,旅贲三十六人。”
  5. ^ 《三国志·卷六·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以说刘琮之功,赐爵关内侯。文帝时为侍中,太和中卒。”
  6. ^ 《三国志·卷二十五·魏书二十五·辛毗杨阜高堂隆传第二十五》:“陇右平定,太祖封讨超之功,侯者十一人,赐阜爵关内侯……孙豹嗣。”
  7. ^ 《三国志·卷九·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会鲁破,太祖以其劝鲁内附,赐爵关内侯,署散官骑从,诣邺。”
  8. ^ 《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太祖叹其志义,乃并表列与逵等并赐爵关内侯,由是名震陇右。黄初元年病亡。正始初,国家追嘉其事,复赐其子爵关内侯。”
  9. ^ 《三国志·卷十八·魏书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文帝即王位,以满为都尉,赐爵关内侯。”
  10. ^ 《三国志·卷十八·魏书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文帝即王位……又赐子会等四人爵关内侯,邑各百户。”
  11. ^ 《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二十一·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文帝即王位,为侍中,赐爵关内侯。黄初二年卒。无子。帝以弟子阜嗣。”
  12. ^ 《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文帝践阼,高畴德义,赐畴从孙续爵关内侯,以奉其嗣。”
  13. ^ 《三国志·卷十二·魏书十二·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文帝践阼,为侍中尚书仆射,赐爵关内侯,出为司隶校尉,徙太常。黄初四年薨。子友嗣。”
  14. ^ 《三国志·卷十四·魏书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黄初元年,以晔为侍中,赐爵关内侯……明帝即位,进爵东亭侯,邑三百户。”
  15. ^ 《三国志·卷十八·魏书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文帝践阼,拜驸马都尉,迁西海太守,赐爵关内侯。后征拜中散大夫,薨。子曾嗣。”
  16. ^ 《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二十二·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帝既践阼,为御史中丞,赐爵关内侯……明帝即位,封津阳亭侯,邑二百户。”
  17. ^ 《三国志·卷二十四·魏书二十四·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文帝践阼,以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爵关内侯……明帝即位,封柔延寿亭侯。”
  18. ^ 《三国志·卷二十五·魏书二十五·辛毗杨阜高堂隆传第二十五》:“文帝践阼,迁侍中,赐爵关内侯……还,封广平亭侯。”
  19. ^ 19.0 19.1 19.2 《三国志·卷十四·魏书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黄初初,改秘书为中书,以放为监,资为令,各加给事中;放赐爵关内侯,资为关中侯,遂掌机密。三年,放进爵魏寿亭侯,资关内侯。明帝即位,尤见宠任,同加散骑常侍;进放爵西乡侯,资乐阳亭侯。”
  20. ^ 《三国志·卷十四·魏书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二年,分邑百户,赐昭弟访爵关内侯,徙昭为侍中。”
  21. ^ 《三国志·卷十八·魏书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黄初二年,下诏褒扬,赐恭爵关内侯,拜西域戊己校尉。”
  22. ^ 《三国志·卷十五·魏书十五·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赐爵关内侯……黄初中,与诸将并征吴,破吕范于洞浦,进封阳里亭侯,加建威将军。”
  23. ^ 《三国志·卷二十三·魏书二十三·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黄初三年,赐爵关内侯。孙权寇边,征东大将军曹休统五州军御之,征俨为军师。权众退,军还,封宜土亭侯,转为度支中郎将,迁尚书。”
  24. ^ 《三国志·卷十五·魏书十五·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其赐小子翁归爵关内侯。”
  25. ^ 《三国志·卷八·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裴注引《魏名臣奏》:“以弘奉使称意,赐爵关内侯。”
  26. ^ 26.0 26.1 《三国志·卷九·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帝追思惇功,欲使子孙毕侯,分惇邑千户,赐惇七子二孙爵皆关内侯。……黄初中,赐中子霸,太和中,赐霸四弟,爵皆关内侯。”
  27. ^ 《三国志·卷十五·魏书十五·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转在河内,迁尚书,赐爵关内侯……进封广陆亭侯,邑三百户。”
  28. ^ 《三国志·卷十五·魏书十五·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赐恢子生爵关内侯。生早卒,爵绝。”
  29. ^ 《三国志·卷十六·魏书十六·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复以峻中子览为关内侯。”
  30. ^ 《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二十二·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又赐阶三子爵关内侯,祐以嗣子不封,病卒,又追赠关内侯……以阶弟纂为散骑侍郎,赐爵关内侯。”
  31. ^ 《三国志·卷二十三·魏书二十三·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迁荆州刺史,赐爵关内侯……封清阳亭侯,邑二百户。”
  32. ^ 《三国志·卷二十七·魏书二十七·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文帝践阼……赐爵关内侯……讨叛羌柯吾有功,封都亭侯……”
  33. ^ 《三国志·卷十五·魏书十五·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裴注引《魏略》:“薛悌驳吏,王思、郤嘉纯吏也,各赐关内侯,以报其勤。”
  34. ^ 《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七》:“后出为河内典农,赐爵关内侯……进爵昌平亭侯,迁尚书令。”
  35. ^ 《三国志·卷十七·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其分辽、典邑各百户,赐一子爵关内侯。”
  36. ^ 《三国志·卷九·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又分尚户三百,赐尚弟子奉爵关内侯。”
  37. ^ 《三国志·卷十二·魏书十二·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明帝即位,赐爵关内侯……芝亡,子岐嗣……子肇嗣。”
  38. ^ 《三国志·卷十四·魏书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分邑百户,赐一子爵关内侯。”
  39. ^ 《三国志·卷十四·魏书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明帝即位,赐爵关内侯……齐王即位,徙为领军将军,进爵昌陵亭侯,迁太尉。”
  40. ^ 《三国志·卷二十四·魏书二十四·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明帝即位,赐爵关内侯……后年遂为司空,封安阳亭侯,邑六百户。”
  41. ^ 《三国志·卷二十六·魏书二十六·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明帝即位,赐爵关内侯……招子嘉嗣。”
  42. ^ 《三国志·卷二十七·魏书二十七·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明帝即位,加扬烈将军,赐爵关内侯……正始中,转在徐州,封武观亭侯……”
  43. ^ 《三国志·卷十八·魏书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明帝即位,进〔封〕牟乡侯,邑七百户,赐子爵一人关内侯。……太和中,帝思褚忠孝,下诏褒赞,复赐褚子孙二人爵关内侯。”
  44. ^ 《三国志·卷二十三·魏书二十三·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诸葛亮出秦川,大将军曹真督诸军拒亮,徙袭为大将军军师,分邑百户赐兄基爵关内侯。”
  45. ^ 《三国志·卷九·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君子成人之美,听分真邑赐遵、赞子爵关内侯,各百户。”
  46. ^ 《三国志·卷十七·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赐小子爵关内侯。”
  47. ^ 《三国志·卷二十五·魏书二十五·辛毗杨阜高堂隆传第二十五》:“征隆为散骑常侍,赐爵关内侯……子琛嗣爵。”
  48. ^ 《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二十二·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齐王即位,赐爵关内侯……封高乐亭侯……”
  49. ^ 《三国志·卷二十四·魏书二十四·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赐爵关内侯……迁司空,封大利亭侯,邑一百户。”
  50. ^ 《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二十一·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正始中,执经讲学,赐爵关内侯。……子琳嗣。”
  51. ^ 《晋书·卷三十九·列传第九》:“为魏少帝执经,拜骑都尉,赐爵关内侯……𫖮预讨俭等有功,进爵万岁亭侯,邑四百户。”
  52. ^ 《三国志·卷二十四·魏书二十四·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司马宣王诛爽,使观行中领军,据爽弟羲营,赐爵关内侯,复为尚书,加驸马都尉。高贵乡公即位,封中乡亭侯。”
  53. ^ 《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赐爵关内侯……高贵乡公即尊位,进封方城亭侯。”
  54. ^ 《三国志·卷二十七·魏书二十七·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赐爵关内侯……高贵乡公即尊位,进封常乐亭侯。”
  55. ^ 《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二十一·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嘉平末,赐爵关内侯。高贵乡公即尊位,进封武乡亭侯。”
  56. ^ 《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高贵乡公即尊位,赐爵关内侯……会迁黄门侍郎,封东武亭侯,邑三百户。”
  57. ^ 《晋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三》:“高贵乡公即位,与定策功,封关内侯,拜光禄勋,转司隶校尉。从讨毌丘俭,增邑四百户,迁太常,封万岁亭侯。”
  58. ^ 《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高贵乡公即位,封关内侯,徙散骑常侍。”
  59. ^ 《晋书·卷九十·列传第六十》:“高贵乡公即位,赐爵关内侯,邑二百户。毌丘俭平,随例增邑二百户……诞平,进爵武进亭侯,又增邑九百户。”
  60. ^ 《三国志·卷二十七·魏书二十七·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引兵拒俭、钦有功,封二子亭侯、关内侯,进位骠骑将军。”
  61. ^ 《三国志·卷二十七·魏书二十七·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上疏求分户二百,赐叔父子乔爵关内侯,以报叔父拊育之德。”
  62. ^ 《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表鸯、虎为将军,各赐爵关内侯。”
  63. ^ 《三国志·卷四·魏书四·三少帝纪第四》:“关内侯郑小同,温恭孝友,帅礼不忒。”
  64. ^ 《晋书·卷三十九·列传第九》:“参文帝大将军军事,赐爵关内侯……帝即晋王位,以勖为侍中,封安阳子……”
  65. ^ 《晋书·卷四十八·列传第十八》:“从艾破蜀有功,封关内侯……”
  66. ^ 《晋书·卷四十四·列传第十四》:“专典伐蜀事,封关内侯……太康元年卒,时年六十八,谥曰成。”
  67. ^ 《三国志·卷四·魏书四·三少帝纪第四》:“其进和、辅爵为乡侯,琇、抚爵关内侯。……彧兼给事黄门侍郎,赐爵关内侯。”
  68. ^ 《三国志·卷四十二·蜀书十二·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第十二》:“时论嘉之。赐爵关内侯。”
  69. ^ 《三国志·卷四·魏书四·三少帝纪第四》:“赐脩弟倚爵关内侯。”
  70. ^ 《三国志·卷二十七·魏书二十七·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迁荆州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嘉平二年薨,家无余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军师以闻,追进封阳陵亭侯,邑百户,谥曰贞侯。”
  71. ^ 《三国志·卷四·魏书四·三少帝纪第四》裴注引《魏书》:“光禄大夫关内侯臣邕……屯骑校尉关内侯臣陔……长水校尉关内侯臣超……关内侯臣芝……”
  72. ^ 《三国志·卷十八·魏书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霸前后有功,封子三人列侯,赐一人爵关内侯。……分聘户邑封聘子岱为列侯,又赐聘从子厚爵关内侯。”
  73. ^ 《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二十二·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泰前后以功增邑二千六百户,赐子弟一人亭侯,二人关内侯。”
  74. ^ 《三国志·卷二十七·魏书二十七·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前后封子二人亭侯、关内侯。”
  75. ^ 《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七》:“仕魏关内侯,进封平昌亭侯,历典军郎将。……仕魏关内侯,改封城阳亭侯……”
  76. ^ 《三国志·卷三十七·蜀书七·庞统法正传第七》:“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
  77. ^ 《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赐爵关内侯。明年卒,追谥刚侯。”
  78. ^ 《三国志·卷三十七·蜀书七·庞统法正传第七》:“赐子邈爵关内侯……”
  79. ^ 《三国志·卷四十一·蜀书十一·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洪建兴元年赐爵关内侯……六年卒官。”
  80. ^ 《三国志·卷四十五·蜀书十五·邓张宗杨传第十五》:“建兴初,赐爵关内侯,后代赖恭为太常。”
  81. ^ 《三国志·卷四十五·蜀书十五·邓张宗杨传第十五》:“亮卒,拜前领军,追论讨刘胄功,赐爵关内侯……进封都亭侯,征西大将军。”
  82. ^ 《三国志·卷四十三·蜀书十三·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嶷以功赐爵关内侯……次子护雄袭爵。”
  83. ^ 《三国志·卷四十五·蜀书十五·邓张宗杨传第十五》:“建兴中,稍迁至监军后将军,赐爵关内侯,卒。子式嗣。”
  84. ^ 《三国志·卷四十五·蜀书十五·邓张宗杨传第十五》:“迁后将军,督永安,就拜征西大将军,赐爵关内侯。”
  85. ^ 《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赐子粲爵关内侯,拔次子裕为黄门侍郎。”
  86. ^ 《三国志·卷五十一·吴书六·宗室传第六》:“吴硕、张梁皆裨将军,赐爵关内侯。”
  87. ^ 《三国志·卷五十五·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关内侯。”
  88. ^ 《三国志·卷六十·吴书十五·贺全吕周锺离传第十五》:“加裨将军,赐爵关内侯。”
  89. ^ 《后汉书·卷十四·宗室四王三侯列传第四》:“赦薨,子珪嗣,建安十八年徙封博陵王。立九年,魏初以为崇德侯。”
  90. ^ 《后汉书·卷四十二·光武十王列传第三十二》:“子羡嗣。二十年,魏受禅,以为崇德侯……子契嗣;魏受禅,以为崇德侯……子凯嗣;立四十一年,魏受禅,以为崇德侯……熹平四年,灵帝复立河闲贞王(逊)〔建〕〔子〕新昌侯(子)佗为任城王,奉孝王后。立四十六年,魏受禅,以为崇德侯。”
  91. ^ 《后汉书·卷五十·孝明八王列传第四十》:“孙祗嗣。立七年,魏受禅,以为崇德侯……子弥嗣。立四十年,魏受禅,以为崇德侯。”
  92. ^ 《后汉书·卷五十五·章帝八王传第四十五》:“陔立四十一年,魏受禅,以为崇德侯……子开嗣,立十三年,魏受禅,以为崇德侯。”
  93. ^ 《三国志·卷二·魏书二·文帝纪第二》:“其以议郎孔羡为宗圣侯,邑百户,奉孔子祀。”
  94. ^ 早期文献(隋孔神通墓志、《括地志》、《后汉书》李贤注、《通典》)均称孔震为孔羡之孙,北宋时的孔氏谱牒将祖孙关系篡改为父子关系。参见覃力维《六朝孔氏袭封世系的形成与演变》,《人文论丛》2019年01期。
  95. ^ 《晋书·卷三 帝纪第三》:“十二月,徙宗圣侯孔震为奉圣亭侯。”
  96. ^ 《三国志·卷三·魏书三·明帝纪第三》裴注引《魏书》:“九月,蜀阴平太守廖惇反,攻守善羌侯宕蕈营。”
  97. ^ 《三国志·卷四·魏书四·三少帝纪第四》:“今追赐整、像爵关中侯,各除士名,使子袭爵,如部曲将死事科。”
  98. ^ 《晋书·卷三十四·列传第四》:“陈留王立,赐爵关中侯,邑百户……及五等建,封钜平子,邑六百户。”
  99. ^ 《晋书·卷四十五·列传第十五》:“咸熙初,为洛阳典农中郎将,封关中侯……及还,奏事称旨,转城门校尉,进爵临海侯。”
  100. ^ 《晋书·卷四十四·列传第十四》:“赐爵关中侯,出补安丰太守……后为河南尹,封广陆伯。泰始初,拜尚书,进爵为侯。”
  101. ^ 《晋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三》:“拜太保,位在三司之上,封寿光侯。”
  102. ^ 《晋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三》:“从讨毌丘俭,增邑四百户,迁太常,封万岁亭侯……顷之,拜司空,转太尉,加侍中。五等建,封睢陵侯,邑一千六百户。”
  103. ^ 《晋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三》:“进封颍昌乡侯。咸熙初,拜司徒,改封朗陵侯。”
  104. ^ 《晋书·卷三十九·列传第九》:“迁司空,进爵乡侯……咸熙初,封临淮侯。”
  105. ^ 《晋书·卷三十八·列传第八》:“五等建,改封安昌侯,迁卫将军。”
  106. ^ 《晋书·卷三十五·列传第五》:“进爵广陵侯……徙都督荆州诸军事、征南大将军,封郯侯。”
  107. ^ 《三国志·卷五·魏书五·后妃传第五》裴注引《晋诸公赞》:“咸熙初,封郭建为临渭县公,德广安县公,邑皆千八百户。温本国侯,进为辅国大将军,加侍中,领射声校尉,德镇军大将军。”
  108. ^ 《三国志·卷四·魏书四·三少帝纪第四》裴注引《魏书》:“射声校尉安阳乡侯臣温”
  109. ^ 《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七》:“迁护军将军,改封安乐乡侯……为征西将军、持节、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进封顺阳侯。”
  110. ^ 《晋书·卷三十六·列传第六》:“寻迁都督徐州诸军事、镇东将军,增封菑阳侯……”
  111. ^ 《华芳墓志》:“夫人祖讳觊,字伯觎,故魏尚书闻阳乡敬侯。夫人□氏。伯父讳瓘,字伯玉,故侍中行大子大保司空菑阳公。夫人董氏、任氏。父讳寔,字叔始,故散骑常侍闻阳乡侯。”
  112. ^ 《晋书·卷三十八·列传第八》:“进爵乡侯,出为平南将军、假节、都督淮北诸军事,改封平寿侯,转安东将军。咸熙初,徙封东牟侯,转安东大将军,镇许昌。”
  113. ^ 《晋书·卷三十九·列传第九》:“及高贵乡公将攻文帝,召沈及王业告之,沈、业驰白帝,以功封安平侯,邑二千户……迁征虏将军、持节、都督江北诸军事。五等初建,封博陵侯,班在次国。”
  114. ^ 《晋书·卷四十·列传第十》:“以劳增邑三百五十户……进爵宣阳乡侯,增邑千户……转中护军……及常道乡公即位,进封安阳(乡)侯,增邑千二百户……以本官都督关中、陇右诸军事……五等初建,封临沂侯……帝袭王位,拜充晋国卫将军、仪同三司、给事中,改封临颍侯。”
  115. ^ 《晋书·卷四十五·列传第十五》:“晋国建,为侍中,封昌国县侯。”
  116. ^ 《三国志·卷二十三·魏书二十三·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裴注引《文章叙录》:“咸熙中,晋文王始建五等,命秀典为制度,封广川侯。”
  117. ^ 《晋书·卷三十五·列传第五》:“常道乡公立,以豫议定策,进爵县侯,增邑七百户,迁尚书仆射……于是秀封济[广]川侯,地方六十里,邑千四百户,以高苑县济[广]川墟为侯国。”
  118. ^ 《晋书·卷四十四·列传第十四》:“爽诛,免官。后为侍御史,袭父爵大利亭侯……迁吏部尚书,进封大梁侯。”
  119. ^ 《晋书·卷四十五·列传第十五》:“累迁司隶校尉,转太仆卿。初封亭侯,五等建,改封薛县侯。”
  120. ^ 《晋书·卷二十一·志第十一》:“先臣故光禄大夫、雩娄侯祯之遗玄孙……”
  121. ^ 《文士传》:“历幽州刺史、廷尉,入晋为尚书、光禄大夫。”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