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条约

中國清朝與英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重定向自萬年和約

南京条约》(英语:Treaty of Nanking[2]),又称《江宁条约》或“《万年和约》”[3],是清朝首个因对欧美国家战败而签订的条约。主要条款是清朝割让香港岛和开放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南京条约
中英江宁条约[1]
双方于汗华囇号上签署《南京条约》
类型国际条约
签署日1842年8月29日
签署地点清朝江宁府汗华囇船
盖章日1842年8月29日
生效日1843年6月26日
生效条件经签字国君主批准,并互换批准书
签署者太子少保 耆英
乍浦都统 伊里布
特命全权公使璞鼎查少将
缔约方大清帝国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保存处 中华民国国立故宫博物院
英国 英国国家档案馆
语言中文
英文
收录于维基文库的条约原文
维基文库南京条约

清朝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朝在对大英帝国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双方代表在江宁府静海寺(今南京市鼓楼区)谈判,并在泊于江宁府下关江面的英军旗舰汗华囇号上签署《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1943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分别与英国签订《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条约与换文[4]、与美国签订《中美新约》,废除一些不平等条约内容,例如领事裁判权。《南京条约》原件之一由英国政府保存;另一份正本由中华民国外交部保存于台北市外双溪国立故宫博物院[5]

条约背景

编辑
 
《南京条约》复制品,香港历史博物馆
 
于江宁府港口的汗华囇号

1839年3月,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奉旨至广州严禁鸦片,与大英产生贸易、司法和外交冲突,使得英政府内阁在同年10月1日,决定派遣远征军至中国,英国政府任命懿律和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以懿律为侵华英军总司令。6月,英国舰船40多艘,士兵4,000多人陆续到达中国南海澳门附近海面,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6]

由于道光帝在剿、抚之间摇摆不定,而清军与英军交战又屡次失利,在前线与英军谈判的琦善奕山等先后私下与义律订定《穿鼻草约》(1841年1月20日)与《广州和约》(1841年5月27日)。当中《穿鼻草约》订有割让香港岛、赔偿洋银600万元、中英官员平等外交,以及重开广州商务等条款,英军因此早于1841年1月26日已登陆并占领香港岛。然而,中英两国政府均不承认《穿鼻草约》有效,英国政府认为英军在华取得利益太少[6],更于1841年4月30日决定召回义律,改派东印度公司陆军少将璞鼎查为驻华全权代表。同年8月10日,璞鼎查赴华后下令继续进攻中国,于10月占据定海镇海宁波,翌年6月陷吴淞宝山,7月陷镇江,至8月直逼江宁府。清廷遂派遣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赴江宁,与英军展开谈判。

谈判过程

编辑

英军1842年7月在镇江的军事行动,切断清朝经济命脉京杭大运河漕运。16日,道光皇帝密谕耆英,只要英国息战退兵,便同意割让香港,并增开通商口岸。镇江失守后,道光帝决心专意“议抚”,并授权耆英、伊里布“便宜行事,务须妥速办理,不可稍涉游移”,并令奕经所率援军暂缓由浙赴苏,“以免该逆疑虑”[7]。然而,璞鼎查对清朝方面的“羁縻”毫不理睬,命令英军继续向江宁推进[8]:455-456

1842年8月4日,大英军舰驶抵江宁府下关江面,8月10日,英军开始准备进攻南京[9]。11日,英国陆军登陆,“于紫金山之上,安设大炮”[10][需要完整来源],军舰摆开了攻城的架势,两江总督牛鉴乞和,璞鼎查答以倘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如能所请,可不攻城[11]:69。同日,耆英自无锡赶到江宁,在英国军队的炮口威慑下,开始与英方议和。[12]8月12日,璞鼎查提出:“让地通商一端,大清必将香港地方让与大英永远据守。盖大英之国体,既被大清之凌辱,理当让地方以伏其罪,而补所伤之威仪也。”[9]又限耆英须于8月14日定议,否则开炮攻城[11]:69。14日,英军下令进攻南京,但是当天南京城垣上挂了白旗,英国代表搭乘王后号炮艇静海寺,与清政府代表议约,双方在寺内共谈判4次。17日,中方原则上接受英国所提的条件。[13][14][15]22日,道光皇帝全部允准英方要求[11]:69。耆英、伊里布、牛鉴曾应璞鼎查之邀,登英国舰只拜访,璞鼎查亦上岸答拜[11]:69

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廷代表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大英代表璞鼎查在英军旗舰汗华丽号(康沃利斯号)上正式签订《南京条约》。[16]其时英国维新党政府下台,新上任的保守党外交大臣阿伯丁伯爵于1841年给璞鼎查爵士发出新训令,撤回割地要求;然而,璞鼎查于冬天停战时返抵香港,对香港发展甚为满意,在订立《南京条约》时,违背英廷训令,不仅订立通商条约,还要求割让香港[17]:320,并最终在条约中加入了相关条款[18][19]:9-10

同年10月27日,道光皇帝批准条约;12月28日,维多利亚女王批准条约。

1843年4月5日,维多利亚女王颁发《英王制诰》。同年6月26日,耆英与璞鼎查在香港就《南京条约》换约,璞鼎查依据《英王制诰》,成为香港首任总督。同年12月2日,大英帝国授予璞鼎查GCB表彰其功劳。

条款

编辑
 
<南京条约>中文第一条
 
《南京条约》原文部分内容
 
汪精卫政权中华民族反英美协会出版的《鸦片战争史画》所列《南京条约》的主要条款内容。当中所列赔款计价单位误作“两”(应为“圆”或“银圆”);兵费赔款则误作“二一〇〇万两”(应为“一二〇〇万圆”)。
  • 第一条:一嗣后 大清 大皇帝、大英 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 第二条:清政府向英方开放五口通商,即沿海的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允许英方于该五处“城邑”派驻领事、管事等官式外交代表,并允许英商及其家眷居于上述口岸[20]
  • 第三条:清政府将永久割让香港岛予大英治理。[18]
  • 第四至七条:清政府向大英赔偿烟价六百万圆(银圆)、公行商欠三百万圆,以及水陆军费一千二百万圆,共二千一百万圆,并废除须经公行进行贸易的制度。清政府即时付款六百万圆,之后三年(1843-1845年)分别按每年六百万圆、五百万圆及四百万圆赔清款项,每半年分期付款一次。[21]
  • 第八至九条:清政府释放在中国被囚之英国人,同时赦免与英人有关之中国人,并释放因为“英国事”而被捉拿监禁的中国人。[22]
  • 第十条:两国共同订立进出口关税;英商货物在其中一处通商口岸按例纳税后,即可由中国商人遍运中国各地,不得加重税。[23]
  • 第十一条:中英两国文书平行,两国官员用照会往来。
  • 第十二条:清政府付清首期六百万圆赔款后,英军撤出江宁镇江镇海等处;待赔款全数付清及五口通商落实后,英军亦撤出定海舟山岛厦门鼓浪屿
  • 第十三条:条约交由大清及大英两国君主批准,并尽快换约。

中文版本误译

编辑

由于清政府缺乏通晓英语的外交官员,所以《南京条约》的中译工作均由英方人员担任,当中主要由大英的外交官马儒翰、传教士郭士立罗伯聃负责。然而当时的翻译条件并不如现在的成熟,因此,清朝政府的版本和英国政府的版本在文意上出现差异[24]

条约第二条的英文版本为:

His Majesty the Emperor of China agrees, that British Subjects, with their families and establishments, shall be allowed to reside, for the purpose of carrying on their mercantile pursuits, without molestation of restraint at the cities and towns of Canton, Amoy, Foochow-Fu, Ning-po and Shanghai, and Her Majesty the Queen of Great Britain, &c., will appoint Superintendents, or Consular Officers, to reside at each of the above-named Cities and Towns.

中文版译为: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

英文版本规定英方委派的“总监或领事官员”,与从事商贸的“臣民连同其家眷及相关机构人员”均可于五个通商口岸的“城镇”中居住;而中文译本则仅允许英方“领事、管事等官”居住于“城邑”,其余商贸人员及家眷一律只许居于“港口”。清方官员根据中文译本与英方屡起争执,令英人迟迟未能进入广州城,成为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之一。

条约第三条英文条款为:

...the Island of Hongkong, to be possessed in perpetuity by Her Britannic Majesty, Her Heirs and Successors, and to be governed by such Laws and Regulations as Her Majesty the Queen of Great Britain, etc., shall see fit to direct.

而中文版译为:

……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英文版本中“in perpetuity”的中文正确翻译为:“永远”、“永久”;而中文译本中的“常远”的解释却有空间讨论。

影响

编辑

割让香港

编辑

1842年至1898年,清朝先后割让新安县城城外50公里的香港岛九龙半岛,以及租借新界英国。香港岛远在南方边陲,英国人曾埋怨它“荒芜、不卫生、无价值”,[25]后来才发觉到它是优良港口。英属香港的法律不受清廷规管,由此成为兴中会的革命基地,对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助力甚大,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亦萌芽于英属香港[26]。香港岛连同九龙新界于1997年主权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

近代史第一次割地

编辑

香港割让通常被表述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割地。(南京条约签订的1842年,澳门尚未被割让,只是自明代特许葡萄牙帝国商人的居住点)。[27]而在1840年以前,割地的例子在史籍记载不少,有前燕虎牢关以西予前秦[28]后晋燕云十六州辽国[29][30]南宋在绍兴和议邓州唐州金国[31][32][33],等等。

关税

编辑

作为南京条约的后续,《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843年7月22日)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1843年10月8日)。英国相继取得了协定关税治外法权(仿照《中美望厦条约》索取了领事裁判权,中外人民诉讼各按本国法律管理)、划定租界、片面最惠国待遇、军舰停泊口岸等外交权利,在与大清帝国贸易时享有更多利益,清朝亦因英国的压力而开放国门,加速现代化,亦间接为往后清朝覆亡、中华民国成立埋下伏笔。

上海崛起

编辑

1843年至1844年,基于条约厦门、上海、宁波、福州、广州相继开埠。厦门、福州、宁波因地理限制,商务并不繁盛。而位于长江口的上海因最接近主要出口物资——丝绸和茶叶的产地,又位于江、浙富庶之区,同时是当时清朝政府南北海运的中间站,原在广州的英美商人及其雇佣的买办蜂拥而至,开设洋行。1853年起,上海开始取代广州,成为全中国最大贸易港口。英、美、法三国相继沿黄浦江设立租界,并不断扩展,形成上海公共租界上海法租界

传教

编辑

鸦片战争时,在清朝约有30万的地下天主教徒。基督教新教没有公开传教,只有20名英美传教士在澳门进行一些准备工作,例如翻译圣经以及编写字典。1846年,道光皇帝明诏弛禁天主教,归还原有教堂,天主教于是转而公开活动。耶稣会负责江苏、安徽和直隶东南部的传教工作,遣使会负责直隶的大部分和浙江、江西,多明我会则专门负责福建。来自英、美、德三国十余个新教差会也纷纷在五口设立教堂、学校、医院。其中美国归正会在厦门兴建了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第一所教堂——新街堂美北长老会嘉约翰在广州创办了清朝第一所西医院博济医院

第二次鸦片战争

编辑

《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官员可定居于五个通商口岸的城邑中,商民居住地则因翻译问题引起争议(见本条目有关段落)。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广东民间反抗活动时有发生,当时主政广东的历任督抚大员均不欲遵守条约,令英国人一直无法进入广州城。清政府君臣及民众的拒外情绪,以及与英法等国的争执引发连串冲突,最终导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中華民國外交史料特展_歷史之鑑. 国立故宫博物院. [2017-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3). 
  2. ^ 南京條約原件(英文與中文), 中华民国外交部, [2019-05-2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5-14), 英文版记述在Nanking,中文版记述在江宁 
  3. ^ 虎门条约
  4. ^ 中英關於取消英國在華治外法權及有關特權條約之換文. [2020-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2). 
  5. ^ 中华民国外交部保存之前清条约协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华民国外交部及国立故宫博物院
  6. ^ 6.0 6.1 张海鹏 翟金懿. 簡明中國近代史. 香港: 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9. ISBN 978-988-8573-68-4. 
  7. ^ 《諭軍機大臣等》. 《筹办夷务始末》. 四十七·卷之五十五. : 第33页 [2023-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1). 
  8. ^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鸦片战争再硏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5年. ISBN 7108007576. 
  9. ^ 9.0 9.1 尔东. 周海燕 , 编. 《香港歷史之謎》. 香港: 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7年4月: 页21. ISBN 978-962-973-634-7. 
  10. ^ 《筹办夷务始末》卷58 道光朝
  11. ^ 11.0 11.1 11.2 11.3 郭廷以. 《近代中國史綱》.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79 [2023-08-07]. ISBN 9789629967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4). 
  12. ^ 中国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 中国历史专题网. [2008-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24). 
  13. ^ Morse, Hosea Ballou.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Longmans, Green, and Company. 1910年7月13日: 第297页 [2023年7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年7月13日). 
  14. ^ 马士.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年7月13日: 第326页 [2023年12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年11月26日). 
  15. ^ Granville G. Loch. The Closing Events of the Campaign in China: The Operations in the Yang-tze-kiang and Treaty of Nanking. London: J. Murray. 1843年: 第148页 [2023-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3). 
  16. ^ 中外旧约辞典 3页 ISBN 978-7-5436-0835-1
  17. ^ 《香港——邁進新紀元(1997年年報)》. 香港: 政府新闻处. 1998 [2006-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5). 
  18. ^ 18.0 18.1 《南京条约》第三条中文原文: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19. ^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香港社会文化司编著. 《香港問題讀本》.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7. 
  20. ^ 此处两国文字版本因翻译问题而内容有异,见本条目有关段落
  21. ^ 根据《南京条约》第六条的中、英文内容,以每年西历六月底及十二月底为每期付款期限。“倘有按期未能交足之数,则酌定每年每百圆加息五圆”。
  22. ^ 《南京条约》第九条中文原文:凡系中国人,前在英人所据之邑居住者,与英人有来往者,或有跟随及俟候英国官人者,均由大皇帝俯降御旨,誊录天下,恩准免罪;;凡系中国人,为英国事被拿监禁受难者,亦加恩释放。
  23. ^ 《南京条约》第八条原文: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今又议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只可按估价则例若干,每两加税不过分。
  24. ^ 季压西, 陈伟民. 來華外國人與近代不平等條約. 中国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507729177 (中文(中国大陆)). 
  25. ^ Morris, Jan. Hong Kong:Epilogue to an Empire. Faber and Faber. 1988 [2008]: 70. Robert Montgomery Martin英语Robert Montgomery Martin, an early Colonial Treasurer, arriving in 1844, dismissed it almost at once as small, barren, unhealthy and valueless 
  26. ^ Dr. Sun Yat Sen's Address: A Neat Compliment to Hong Kong - Why He Became a Revolutionist. To Establish A Hong Kong type of Government in China. Hong Kong Daily Press. 1923-02-21.  全文转载于:Sun Yat-sen's Address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Why I Became a Revolutionist?". The Man, the University, the History - Sun Yat-sen. [2021-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英语演说的通行中译本出自1923年2月21日《香港华字日报》,以文言文行文,多处修改孙中山的措辞,该译本收录于罗香林,《国父在香港之历史遗迹》,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1971年初版。
  27. ^ Letter to Captain Charles Elliot, RN. 21 April 1841. You have obtained the Cession of Hong Kong, a barren island with hardly a house upon it; and even this Cession as it is called, seems to me, from the conditions with which it is clogged, not to be a cession of the Sovereignty of the Island, which could only be made by the signature of the Emperor, but to be a permission to us to make a Settlement there, upon the same footing on which the Portuguese have an establishment at Macao.Now it seems obvious that Hong Kong will not be the Mart of Trade,any more than Macao is so; that the Trade will still continue at Canton ;and unless you shall have obtained in your further Negotiations, all the securities which we demanded for our Residents in China, matters will remain practically just as they have been. 
  28. ^ 蔡宗宪. 永嘉之亂後的洛陽及其鎮戍化 (PDF). 《中国史学》 (京都: 朋友书店). 2010, 20卷: 72页 [2021-08-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25). 桓温北伐时,前燕允诺割虎牢以西之地向前秦求援,桓温败退后,前秦即依约求取割地,至乃攻陷邺城,消灭前燕 
  29. ^ 胡辉芳. 燕云十六州入辽后的社会发展——兼谈燕云的得失对辽宋的影响. 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 2010. 约定事成之后,割让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地方作为报酬,送予辽朝 
  30. ^ 契丹国志》卷22,“南京幽州地,自割弃,建为南京,又为燕京析津府”。
  31. ^ 周立志. 宋朝外交运作研究. 河北大学博士论文. 2013 [2021-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南宋割出二州,以邓州西南、南四十里为界。但两国实际边界并非完全是和议规定的边界,具体执行边界交割时 
  32. ^ 岳飞,《金佗稡编》卷十五《乞解军务札子》。转引自:朱恒夫. 岳飞故事:史实的拘泥与民间性的失度 (PDF). 《明清小说研究》. 2005, (4) [2021-01-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2-11). 岳飞确实因与高宗赵构意见不合而多次上书请求辞去兵柄,如在绍兴九年的二、三月间,他在反对和议无效之后,曾愤然上书请求解除军职,奏书云:‘比者修盟漠北,割地河南,既不复于用兵,且无嫌于避事。伏望陛下俯照诚悃,曲赐矜从,令臣解罢兵务,退处林泉,以歌咏陛下圣德,为太平之散民,臣不胜幸甚。’ 
  33. ^ 陶晋生. 講座摘要:宋代外交的特色. 香港中文大学讲座. 2011 [2021-01-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3-20). 北宋的外交以维持皇帝地位及疆土完整为主要目的,不惜用岁币来代替割地。南宋因对金的实力不够,甚至皇帝的地位岌岌可危,所以如不能维持土地,就割地和赠送岁币,而尽力维持皇帝的名分。 

延伸阅读

编辑
  • 张喜. 《撫夷日記》. 1936.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