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乐队
金属乐队(英语:Metallica)是美国殿堂级重金属乐队,也是世界上第一支敲击金属乐队,1981年10月28日成立于美国加州洛杉矶。起源是鼓手拉尔斯·乌尔里希在当地报纸刊登招募成员的广告,前去应征的是主唱兼吉他手詹姆斯·海特菲尔德。金属乐队目前的阵容共计四人,包括两位创始成员詹姆斯·海特菲尔德和拉尔斯·乌尔里希、长期吉他手柯克·哈米特,以及贝斯手罗伯特·特鲁希略。前任成员包括吉他手戴夫·马斯泰恩,三位贝斯手荣恩·麦克福尼、克利夫·伯顿和杰森·纽斯特。
乐队 | |||||||
---|---|---|---|---|---|---|---|
英文名 | Metallica | ||||||
音乐类型 | 重金属音乐[1][2][3] 敲击金属[1][2][3] 速度金属[1][3] 另类金属[4] 另类摇滚[5] 硬式摇滚[1][2][3] 新金属[6] | ||||||
出道地点 | 美国·加州·洛杉矶 | ||||||
活跃年代 | 1981年 – 至今 | ||||||
唱片公司 | 百万大军唱片、环球唱片、水星唱片、眩晕唱片、华纳兄弟唱片、音乐国度唱片、厄勒克特拉唱片、熏黑唱片、索尼音乐娱乐、宝丽金 | ||||||
网站 | 金属乐队官方网站 | ||||||
相关团体 | 皮革魅力、麦加帝斯、超级杀手、炭疽、枪与玫瑰、奥兹·奥斯本、卢·里德、烈酒公社、出埃及、自杀倾向、军队总督、黑色安息日、铁娘子、摩托头、纽斯特 | ||||||
现任成员 | |||||||
詹姆斯·海特菲尔德 拉尔斯·乌尔里希 柯克·哈米特 罗伯特·特鲁希略 | |||||||
已离开成员 | |||||||
洛依德·格兰特 荣恩·麦克福尼 戴夫·马斯泰恩 克利夫·伯顿 杰森·纽斯特 | |||||||
|
由于快节奏的音乐和侵略性的演奏风格,该团成为美国敲击金属界的先驱,他们与麦加帝斯、超级杀手、炭疽并称为“敲击金属四巨头”(有时称作四大鞭)。他们是四巨头中最具影响力的乐队,被视为是该音乐流派甚至是整个重金属音乐的龙头,尤其对敲击金属的发展与普及有极大贡献。金属乐队成立数年内即在地下音乐界累积了大量乐迷,前四张专辑都大获好评。他们在1986年发行的第三张专辑《傀儡之王》被公认为最具影响力和声音最重的敲击金属专辑之一。之后乐队改变了音乐方向,在1991年发行的第五张专辑《金属乐队》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同时吸引到数量更庞大的主流听众。该专辑使他们首次拿下美国告示牌二百强专辑榜冠军,并获得美国唱片业协会的16×白金唱片认证。接下来的五张专辑张张热销,且经历了硬式摇滚、另类摇滚、新金属,以及更具实验风格的路线,近期新作品又回归敲击金属的核心。
2000年时,乐队与一些艺人联合控告Napster,因该软件公司未经乐队成员授权,便将版权歌曲在网络上免费分享。两方最终达成协议,改为付费下载。随后在2003年发行第八张专辑《圣气凌人》,他们采用铁桶般的小鼓声,完全没有编写吉他独奏,导致金属乐迷相当反弹。影片《异种怪兽》纪录了该专辑的录制过程。在受到金属乐迷的抨击之后,乐队在2008年发行第九张专辑《致命吸引力》中试图重回早期根源,以长篇吉他演奏为核心。2009年乐队列名摇滚名人堂。经过八年的巡演后,2016年发行第十张专辑《铁血硬汉》,基调与前作相似,但也展现出些微不同的音乐风格。2023年乐队发行第十一张也是目前最新的专辑《72季》。
截至2024年,金属乐队共发行11张录音室专辑、8张现场专辑、5张迷你专辑,50支音乐录影带和44张单曲。他们获得十座格莱美奖,连续六张专辑在美国告示牌二百强专辑榜夺冠。1991年的同名专辑《金属乐队》在美国售出超过1600万张,成为尼尔森唱片市场调查系统建置以来最卖座的专辑。乐队位居美国唱片业协会“美国本土最畅销音乐排行榜”第18位,也是全球音乐史上最畅销的音乐家之一,在全世界卖出超过1亿2000万张专辑[7]。许多杂志已经将他们列为历来最伟大的音乐艺术家之一,包括美国权威音乐杂志《滚石》将金属乐队列为“史上最伟大的一百个艺人”第61位[8]。截至2012年12月,他们是1991年后史上第三大最畅销的音乐艺术家,根据尼尔森唱片市场调查系统的资料指出,乐队在美国共卖出5426万张专辑[9][10]。乐队与音乐制作人鲍勃·洛克长期合作,他在1990至2003年间制作了乐队四张专辑,并在《圣气凌人》的制作期间担任临时贝斯手。2012年11月,金属乐队成立独立唱片公司熏黑唱片(Blackened Recordings),完全持有其专辑和影像的版权,公司名称来自于1988年发行的第四张专辑《法律即正义?》中收录的歌曲〈熏黑〉(Blackened)。
历史
编辑组建与早期(1981 - 1982年)
编辑1980年,曾参加过温布顿网球青年赛的丹麦网球选手拉尔斯·乌尔里希,前往美国洛杉矶接受网球训练。从小就是重金属乐迷的他,在看了Y&T与钻石头的演唱会后,决定放弃网球运动生涯,成为职业鼓手。1981年5月,他在洛杉矶当地的报纸《回收报》上刊登广告:“我是鼓手,正在寻找可以一起弹潘朵拉之虎、钻石头和铁娘子的金属头”[12]。看到广告的印刷厂工人、皮革魅力主唱兼吉他手詹姆斯·海特菲尔德,立即与拉尔斯一见如故[13]。詹姆斯在2003年回忆说:“我当时都听接吻、史密斯飞船、雷蒙斯、性手枪、AC/DC、天蝎、犹大祭司和铁娘子。但是拉尔斯是丹麦人,他有很多欧洲地下的东西,我立刻就被这些没听过的音乐吸引了”[14]。此时乐队成员还没找齐,拉尔斯就去找金属刀唱片的老板布莱恩·斯拉格尔,因为他正在筹备发行合辑《金属大屠杀》。拉尔斯希望能录一首歌放在合辑中,对方答应了[12]。招收了牙买加藉吉他手洛依德·格兰特之后,10月28日新乐队正式成立,他们创作了〈点燃火光〉(Hit the Lights)[15]。
此时,拉尔斯一位在杂志社上班的朋友罗恩·昆塔纳正在为新的金属杂志命名而烦恼,他拿着一张备选命名清单去征求拉尔斯的意见。拉尔斯一看见“Metallica”(金属乐队)这个字就立即喜欢上了,但他假装对它没有兴趣,建议罗恩用“MetalMania”(金属狂热)作为杂志的名称。随后,拉尔斯将他的新乐队命名为金属乐队。此时洛依德退出,拉尔斯再度于《回收报》上刊登广告招募吉他手,戴夫·马斯泰恩带着整套价值不斐的吉他设备报名了[13]。戴夫回忆说:“我进了拉尔斯的房子,然后他放〈点燃火光〉的试听带来听,我说:‘这首歌太逊了,你需要更多的吉他独奏’。他说:‘靠,真的吗?’。当我还在调弦时,他们便说:‘下次表演时一起上台吧’。我不敢相信这么容易就成功了,然后我们就去买了啤酒来庆祝”[16]。拉尔斯也回忆说:“他一开始根本不晓得我们玩的音乐是什么,但他充满热情,他很快就了解我们在玩什么。更酷的是,其实当时整个洛杉矶的乐队都还在模仿悄声暴动、鼠王和克鲁小丑”[17]。
1982年初,金属乐队正式录制了第一首原创作品〈点燃火光〉,收录在合辑《金属大屠杀》当中。鼓是拉尔斯,詹姆斯是主唱、节奏吉他和贝斯,戴夫是主奏吉他,有一段独奏是洛依德留下的声音(亦是洛依德唯一一首于金属乐队时期创作的歌曲)[12]。《金属大屠杀》发行后,却把金属乐队的单字印错了(多了一个"T")[18],这让成员非常不爽,然而这张合辑迅速给乐队带来了口碑。曾和詹姆斯组团的贝斯手荣恩·麦克福尼加入,成员随后都在他的车库里练团,并将在那里录下三张试听带[13]。1982年3月14日,金属乐队于加州西南部城市安那翰进行首次现场演出,获得观众的热烈回应[19]。他们的第二次演出,就被英国重金属新浪潮领导者之一的撒克逊选为美国巡演暖场嘉宾了。随后,乐队录制了他们首张试听带《力量金属试听带》,这个名字的灵感也来自于罗恩的杂志命名清单中。
虽然他们的音乐非常快速、慓悍,但当时还没有“敲击金属”这个专有名词,拉尔斯和詹姆斯形容金属乐队的音乐风格是“力量金属”。一直到1984年2月23日,英国著名金属杂志《Kerrang!》在报导炭疽的作品时,才从他们的一首歌〈疯狂鞭打的金属〉创造了敲击金属这个词[20]。7月,发行试听带《皮衣人生》。戴夫回忆当时的乐队内部是“三只大野狼和一只小绵羊”,意指贝斯手荣恩是个老实正常的平凡人,和性格疯狂的其他三位成员格格不入。拉尔斯和詹姆斯认为荣恩没有创造力,只会跟歌[21]。1982年秋,由于想要物色更有才华的贝斯手,拉尔斯和詹姆斯到洛杉矶威士忌摇摆舞酒吧看演出,表演的是创伤乐队。他们听到一段狂野的“娃娃音”独奏,原本以为是某个厉害的吉他手在玩,却发现那个声音是来自台上的贝斯手克利夫·伯顿,他居然用“娃娃音踏板效果器”来弹贝斯。于是,相当佩服的两人当场就邀请克利夫加入金属乐队[13]。拉尔斯回忆:
“ | 他把腰压得很低然后疯狂甩头,如果不是因为亲眼看见他的琴确实只有四根弦,我以为他在弹吉他。克利夫的现场演出让我相当震惊,之后当我想到能和这样一位贝斯手同台演出,马上就会兴奋起来。所以我跟他说,只要来金属乐队,你想怎么弹就怎么弹。 | ” |
而贝斯手荣恩则认为自己在乐队的作用只是摄影、出钱、当司机和提供车库,并不受其他人尊重。他在12月10日退出乐队,卖掉所有乐器和唱片,暂时离开了金属界[22]。克利夫一开始拒绝入团的邀约,直到12月28日才加入排练[23]。1983年2月15日,为了得到这位天才乐手,乐队配合他从洛杉矶搬到旧金山湾区的艾尔赛里托市。3月,克利夫首次以金属乐队贝斯手的身份演出。同年,乐队发行试听带《百万大军》[21]。
与华丽金属占据的洛杉矶相反,乐队到了旧金山之后,除了有更庞大的地下音乐界乐迷,演唱的现场气氛也更狂热。此外,新贝斯手克利夫在一片粗麻暴躁的曲风中发挥了作用,他的音乐造诣非常高,在弹奏上融合了爵士乐、蓝调、南方摇滚、乡村音乐和古典音乐等元素,极富旋律、近似吉他的曲调和“过载失真”的贝斯,使金属乐队崭露头角[24]。而更大的影响是他坚持每天练琴,令惯于饮酒作乐的其他三人也加强了练习[25]。拉尔斯表示:“克利夫·伯顿教会我们怎么当好一个音乐家。我们以前从没试过和弦和旋律,你听〈丧钟为谁而鸣注〉的旋律、〈以火战火〉(Fight Fire with Fire)的前奏、〈隐入黑暗〉结尾的超级旋律,所有东西都是克利夫带来的,这一切都源自他拥有的古典乐素养。他最早学的是古典音乐,有次他坐下来,对着我和詹姆斯努力的讲解巴哈、贝多芬和柴可夫斯基,我们都听不懂!(笑)他真的是那个时代音乐最多样化的人,很宽广的乐手,显然詹姆斯和我相形见拙”[25]。戴夫也补充说:“一个好的贝斯手应该跟随鼓手,但荣恩老是跟着吉他手。他永远不会弹出自己的东西,一直模仿我们。克利夫来了之后把我们带往没有极限的世界,他根本就是新世代的金属奇才、铁娘子贝斯手史提夫·哈里斯的接班人”[21]。
在金属乐队准备录制他们的第一张专辑时,金属刀唱片的经费已经不够帮他们灌唱片了,他们开始寻找其他选择。这时一位活动主办人琼·日拉听了试听带《皮衣人生》,愿意当乐队的经纪人,帮他们跟纽约的唱片公司签约。在琼四处奔走都没有唱片公司有兴趣后,他借款作为录制唱片的预算,并把金属乐队签入他旗下的唱片公司百万大军唱片[26]。
戴夫·马斯泰恩开除事件与柯克·哈米特加入・《杀无赦》・《风驰电掣》(1983 - 1985年)
编辑1983年4月,乐队抵达纽约,准备录制他们的首张专辑。炭疽在皇后区帮他们找了个落脚处[27]。在进录音室之前,4月11日早上,詹姆斯和拉尔斯叫醒戴夫,告诉他被开除了,并给了一张灰狗巴士到洛杉矶的车票请他离开。开除原因是戴夫酗酒、吸毒和火暴的行为,以及他与两位创始成员的不断冲突[28]。当天下午,出埃及的吉他手柯克·哈米特迅速取代了他的位置[26]。前炭疽贝斯手丹·利尔克回忆说:“史考特·伊恩跟我从练团室出来时,就在大厅看到詹姆斯他们几个人,说‘今天早上我们把戴夫开除了’。史考特说了句‘太扯’就走了,克利夫则惊讶的看着詹姆斯亦说了句‘太扯,太扯’,我想他跟我一样不可置信[原文 1][21]。”。戴夫则感到愤怒和遭背叛,他觉得柯克等于是偷了他为新专辑写的即兴重复段[29]。4月16日,柯克在新泽西州首次以金属乐队吉他手的身份演出[21],他们与炭疽的原始阵容一起演奏[30],当天也是这两支传奇乐队的第一次同台[21]。至于找上柯克递补的原因,拉尔斯在2008年透露:“我记得第一次听到柯克弹吉他,他给我一种感觉,很少有年轻乐手——是非常根植于欧洲的金属风格。很高兴我们能找到一个不是模仿埃迪·范·海伦的美国人[原文 2][31]”。
开除事件两个月后,戴夫组建了麦加帝斯,目标是比金属乐队更快更重的音乐,此后长期与金属乐队为敌[32]。戴夫毫不保留的在访谈中表达对柯克的不爽,他认为自己的创作被抢走了,柯克之所以成名是因为弹了自己写的重复段和吉他独奏[33]。1985年,在英国音乐杂志《金属之力》的访谈中,戴夫抨击说:“柯克靠着弹我在《皮衣人生》里面写的独奏,就被你们杂志选为最佳吉他手,真的很可笑[原文 3]”[34]。在麦加帝斯的第一张专辑《杀戮维生》中,戴夫放了一首他待在金属乐队时写的歌〈限制级技师〉(The Mechanix),这首歌被金属乐队重新改了歌词和速度,并加入旋律,取名为〈四骑士〉(The Four Horsemen),收录在他们的首张专辑里。而麦加帝斯版〈限制级技师〉(Mechanix)演奏的速度比〈四骑士〉快上很多。戴夫说他这样做的原因是想要好好修理金属乐队:“因为詹姆斯和拉尔斯说我是一个不会弹吉他的酒鬼[原文 4]”[34]。
日后麦加帝斯也成为史上最伟大的敲击金属乐队之一[35],奋起直追的戴夫更获得顶尖吉他手、敲击金属之神的荣耀[36][37]。而柯克则成为无数金属乐迷调侃的对象,关于他和戴夫吉他技术差距上的话题,至今仍未停过[34]。在当时麦加帝斯的演唱会上,经常会有观众喊着:“柯克·哈米特烂透了!柯克·哈米特烂透了![原文 5]”,戴夫也常用麦克风回应:“对,我也觉得他妈的烂透了![原文 6]”[38]。金属乐队与麦加帝斯的恩怨情仇也一直是媒体和出版业者的热门话题,美国VH1频道形容:“这可能是摇滚乐历史上最残忍的开除事件[原文 7]”[39]。
1983年5月10日,乐队开始录音。原本专辑名称要叫做《金属面前请下跪》(Metal Up Your Ass)[40],但唱片公司与发行商反对,拒绝采纳这个名称。克利夫得知后非常气愤的说:“这些唱片公司不要脸...我们应该把他们都杀光!”[41]。拉尔斯听了这句话产生灵感,决定把专辑改为“杀无赦”(Kill 'Em All)[42]。专辑封面的血锤灵感来自詹姆斯,他说:“克利夫的的行李总是有一把锤子,他偶尔会拿出来砸东西”[43]。1983年7月25日,发行第一张专辑《杀无赦》,美国市场由百万大军唱片负责,欧洲市场则是音乐国度唱片,这张专辑直到1986年才爬到美国告示牌二百强专辑榜第155名的位置[44][注 1]。英国音乐杂志《金属之力》认为它是“有史以来最快、最重的一张专辑,胆小的人不要听”[45]。虽然这是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敲击金属专辑,然而它并未在商业上取得成功,使唱片公司的投资人几乎破产。不过该专辑却在地下音乐界声名大噪,奠定了金属乐队的乐迷基础,并且在日后被奉为敲击金属的经典[46]。在许多年后的回顾性乐评中,美国权威音乐杂志《告示牌》赞美它:“其独特的金属融合朋克曲风,从此改变流行音乐的样貌”[47]。美国线上音乐数据库AllMusic表示:“真正的敲击金属诞生了”[48]。美国音乐杂志《Loudwire》也认为:“它听起来具有历史影响力,并与黑色安息日、铁娘子和犹大祭司的经典专辑齐名”[49]。
1983年7月,金属乐队展开为宣传新专辑的杀无赦巡回之旅,并担任掠夺的暖场团[50]。1984年2月,乐队担任毒液、扭曲姊妹的暖场团[51]。2月11日,乐队参加荷兰兹沃勒的地震音乐节,在七千名观众前演出[52]。这次巡回演出延伸到意大利、德国、法国、比利时和英国等国家[53]。巡演结束后,2月20日,乐队前往拉尔斯的故乡丹麦,位于首都哥本哈根的甜默录音室留宿,开始录制下一张专辑,由丹麦籍音讯工程师费林明·拉斯穆森担任制作人[54]。他们只有29天的空档可以录音,因为紧接着还有欧洲的演出。成员白天睡在录音室,晚上接着录音,最后在3月14日完成[55]。1984年7月27日,发行第二张专辑《风驰电掣》,登上美国告示牌二百强专辑榜第100名[56]。一家法国当地的印刷厂把专辑封面错印成绿色的,这个瑕疵品现在成为收藏家的最爱。而前吉他手戴夫被署名为〈风驰电掣〉和〈克苏鲁的呼唤〉的词曲作者之一[52]。
这张专辑获得音乐评论家的广泛赞誉。英国流行音乐杂志《Q杂志》认为:“这张专辑证实金属乐队是现今重金属乐队的领导者。乐队以〈隐入黑暗〉重新定义了敲击金属,这是该流派的第一首澎湃情歌”[57]。英国金属杂志《Kerrang!》表示:“该专辑的成熟度和音乐才华,帮助金属乐队扩展了重金属音乐的极限”[57]。美国线上音乐数据库AllMusic评论:“比《杀无赦》更雄心勃勃,也更卓越。这是有史以来最经典的金属乐,因为丰富的音乐想像力和歌词,避免了重金属的陈腔滥调”[58]。《滚石专辑指南》认为“该专辑是金属乐队一个伟大的进步”[59]。加拿大重金属杂志《豪言与血拳》资深编辑马丁·帕夫表示:“极端金属从《风驰电掣》这张专辑后,开始发展成真正的艺术。继1976年犹大祭司的《命运之翼》后,金属乐队再次改变了规则。这是一种新的重型音乐:柔和、汹涌且爆炸性的惊人创作,而且那速度快得不像人类”[60]。
1984年9月,厄勒克特拉唱片艺人发展部总监麦可·阿拉戈、Q-Prime经纪公司共同创办人克里夫·伯恩斯坦一起去看了乐队的演出。看完表演之后两人对金属乐队的演出印象十分深刻,决定把他们签入唱片公司旗下,并成为Q-Prime经纪公司的客户[61]。金属乐队签约后获得更多的预算、更好的生活和创作环境、更广泛的宣传,以及更具规模的巡演。乐队在英国的唱片公司音乐国度唱片,将《风驰电掣》中收录的〈死亡蔓延〉发行为限量版单曲,卖出了四万张,这是金属乐队在海外淘到的第一桶金,并开启了全球的追捧热潮。厄勒克特拉唱片在1989年重发了《杀无赦》,里面多收录了两首翻唱歌曲:钻石头的〈我邪恶吗?〉和闪电战的同名歌曲〈闪电战〉,这两个乐队都是金属乐队仰慕的英国重金属新浪潮成员[62]。11月6日,乐队展开巡演风驰电掣巡回之旅,从欧洲出发。他们与英国重金属新浪潮成员坦克一起演出,平均每场观众数为1300人。回到美国后,开始与白人盎格鲁合作巡演,暖场是武装圣徒。1985年8月17日,乐队参加在英国举行的摇滚怪兽音乐节,现场观众有七万人,是他们当时做过观众人数最多的演出。同场表演的还有邦乔飞及鼠王[61]。8月31日,乐队参加在美国加州奥克兰举行的绿色音乐节,现场观众六万人[61]。
《傀儡之王》・克利夫·伯顿车祸丧生・杰森·纽斯特加入(1986 - 1987年)
编辑金属乐队经过两张奠定基础的好评佳作后,他们想给乐迷和评论家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1985年夏天已开始创作新素材,并一起排练[63]。詹姆斯和拉尔斯描述当时的过程:“从吉他乐句开始,反复的组合起来,直到它们听起来像一首歌。然后再想歌曲主题和曲名,最后詹姆斯填上所有的歌词”[64]。他们不满意美国当地的录音室,决定再回拉尔斯的故乡丹麦制作[65]。1985年9月1日,他们带着六首素材回到哥本哈根甜默录音室,制作人依然是费林明·拉斯穆森[66]。他们花了比上一张专辑更长的录音时间,为期三个月至12月完成,因为他们这次野心更大,也渴望能做到完美的境界[65]。连平时爱喝酒的成员们,这次在录音室也决心滴酒不沾[66]。柯克回忆说:“我们当时只知道正在制作另一张新专辑,完全没料到它将具有那么大的影响力。那时的我们绝对是处在巅峰状态,专辑的音乐非常有凝聚力,我们真正学会该如何一起工作”[67]。
1986年3月3日,发行第三张专辑《傀儡之王》,登上美国告示牌二百强专辑榜第29名,并在榜上停留了72周[68]。1986年11月4日销量达到美国唱片业协会认证标准,不仅是金属乐队、同时也是敲击金属界的第一张金唱片,并在2003年再度认证为6×白金唱片[69]。《傀儡之王》在音乐上,尤其是在金属乐上的成功,已经是登峰造极的程度。很多评论家和乐迷都将它评为史上最优秀的金属乐专辑之一,金属乐队也认为这是他们自己最棒的专辑[13]。美国线上音乐数据库Allmusic认为这张专辑是该乐队最杰出的作品[70]。它获得许多出版物的青睐,经常被列为优秀出色的专辑。“滚石杂志五百大专辑”将它排在第167位[71],美国新闻杂志《时代周刊》将它列入“有史以来最棒的一百张专辑”中,并指出:“《傀儡之王》增强了重金属的速度,削减了陈腔滥调”[72]。美国音乐杂志《吉他世界》评价它是“史上最伟大的吉他专辑”第4名[73],收录曲〈傀儡之王〉也列为该杂志“史上一百个最伟大的吉他独奏”第61名[74]。同样的,英国音乐杂志《吉他大全》也将此曲评为“史上最伟大的二十段吉他独奏”第7名[75]。
《傀儡之王》成为敲击金属界的第一张白金唱片,它被视为是该流派最有成就的专辑,铺平了后续的发展道路,并在90年代初取代华丽金属,使敲击金属成为金属乐主流市场的霸主[76]。欧洲网络媒体《吉他星球》认为它是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专辑之一,并且成为其他金属乐专辑的评判基准[77]。美国评论媒体网站IGN称它是史上最佳的金属专辑,并补充说:“它是金属乐队的最佳杰作,因为它的主题统一,经过精心编排。所有的歌曲制作精良,且具有辉煌的凝聚力”[78]。2013年,美国音乐频道MTV表示:“在发行25年后,《傀儡之王》仍然是屹立不摇的经典”[79]。同时,1986年也是公认的敲击金属巅峰年代,在《傀儡之王》发行后,爆发了市场对敲击金属的购买潮,如麦加帝斯的《出卖和平,有人要吗?》、超级杀手的《血之王朝》和炭疽的《末日逼近》。1987年起,这些围绕在金属乐队旁的三支乐队,一起被并称为“敲击金属四巨头”至今[65]。2016年3月23日,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价它对“文化、历史与美学”的意义重大,并载入“国家录音登记处”永久保存[80]。
1986年专辑发行后,乐队展开破坏公司之旅,在3月27日至8月3日间与奥兹·奥斯本在美国各地巡演[61]。媒体注意到乐队成员在巡演期间总是醉醺醺的,开始昵称他们为“酒精制品”(Alcoholica)[81]。随后成员偶尔穿着讽刺的T恤上台,上面写着“酒精制品/醉光他们”[82]。根据拉尔斯的说法,当时大城市的观众都已经熟悉了金属乐队的歌,小城市则需要四十分钟才能赢得掌声[83]。他们渐渐赢得奥斯本的乐迷欢迎,并开始建立主流市场的追随族群[84]。然而在7月26日,詹姆斯因为玩滑板摔断了他的手腕,他的吉他技师约翰·马歇尔便代替他上台弹节奏吉他,而詹姆斯继续演唱[85]。
1986年9月10日,破坏公司之旅来到英国,与炭疽一起进行第二站的欧洲行程。接着到爱尔兰、瑞典、挪威表演。詹姆斯、克利夫和柯克原本决定在巡演结束后,开除鼓手拉尔斯,但此计划将永远不会实现[86]。9月26日晚间,乐队从瑞典斯德哥尔摩出发,准备前往丹麦哥本哈根的次日演出。在车上,乐队成员决定抽扑克牌重选床位,克利夫抽到了黑桃王牌,抢走柯克原本在上铺的床位。9月27日早上7点,由于司机酗酒,巴士行驶至瑞典乡间、靠近永比北部的途中打滑,发生严重的翻车意外[87]。车辆翻滚数圈,导致贝斯手克利夫·伯顿在熟睡中从巴士窗户飞出去,并遭到车身压住。虽然当时他仍有气息,但随后救援队在用缆绳拉起巴士时发生了断裂的意外,导致他再度受重压而当场死亡[88]。其他三位成员没有受到重伤,詹姆斯说:
“ | 我看见巴士压在他身上、只能看到他的腿伸出来,我吓坏了。我记得司机正试图把毯子从他身上扯下来。我跑过去大骂‘他妈的别弄了!’。我已经想杀了那个司机,我不知道他是喝醉了还是因为路面结冰。我只知道他正在开车,然后害死了克利夫[89]。 | ” |
事后,司机坚称路面上结了透明薄冰,导致他的车辆打滑,但詹姆斯严正驳斥他的说词。詹姆斯在事发后举著啤酒,沿着公路旁边走边哭喊:“克利夫,你在哪里”,一边寻找让车辆翻覆的薄冰,而拉尔斯和柯克则哭成一团[90]。当时詹姆斯往回走了很长一段距离,但是都没有发现薄冰。警方后来证实路面干燥,且温度高于冰点[91]。司机被控以误杀罪,但并没有被定罪[66]。克利夫的死让其他成员感到迷茫,拉尔斯说:“克利夫的死,不只是让我们少了个贝斯手,而是失去了灵魂”。10月7日,金属乐队在克利夫的葬礼上演奏〈猎户座〉纪念他。而克利夫的母亲则把儿子的骷髅戒指交给詹姆斯,并对他说一定要把乐队继续做下去[92]。前成员戴夫·马斯泰恩从金属乐队经纪人的电话中得知噩耗,他将悲痛之情创作为〈最黑暗的时刻〉(In My Darkest Hour),放在麦加帝斯的专辑《目前很好又如何》中,并经常演唱此曲纪念他[93]。
乐队回到旧金山,进行了超过五十人的海选。包括柯克的童年好友莱斯·克雷普尔、刺穿乐队的特洛伊·格雷戈里、武装圣徒的乔伊·维拉、圣约乐队的格雷格·克里斯蒂安,甚至麦加帝斯的大卫·艾利弗森也被考虑过。最终选中残骸乐队的杰森·纽斯特德[94],他是金属乐队的狂热乐迷,会弹所有专辑的曲子,这让拉尔斯感到惊讶[95]。10月28日,三位成员暗算杰森吞了一颗芥末球后才让他正式加入。1986年11月8日在洛希达乡村俱乐部,是杰森与金属乐队的第一次演出[92]。乐队也在此时搬到旧金山北部的圣拉菲尔[96]。
1986年11月15日,取消多场的破坏公司之旅从日本涩谷公会堂重新展开,一直持续演出到1987年2月13日结束。1987年3月26日,詹姆斯又因为玩滑板摔断手腕,使乐队取消了美国电视节目《周六夜现场》的录影。8月21日,发行迷你专辑《5.98元:重返车库岁月》,里面全是英国重金属新浪潮的翻唱曲。它是在拉尔斯的自家车库录制的,目的是为了测试新贝斯手杰森的技术。11月17日,为了纪念逝去的克利夫,乐队发行影像作品《克利夫的一切》,收录他生前的贝斯独奏影像、个人照片和现场演唱会的特写镜头[97]。
詹姆斯在2009年的访谈中回忆说:“我们找来新的贝斯手,继续巡回,回归原本的生活,这就是经纪公司处理悲痛的方式‘借由你们的音乐抒发吧!’现在看起来好像我们不够悲痛或不够尊重死者,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照顾彼此、并肩度过低潮。我们继续上路,而自杰森加入后,我们就把很多怨气发泄在他身上。感觉像是‘对啦,我们又有贝斯手了,可是他不是克利夫’”[98]。
《法律即正义?》・《金属乐队》(1988 - 1993年)
编辑乐队想在1988年1月1日录音,所以他们预定了洛杉矶北好莱坞著名的一对一录音室。然而,已经合作两张专辑的制作人费林明·拉斯穆森仍有其他工作未结束。所以他们决定与麦克·克林克合作,麦克最近和枪与玫瑰完成了《毁灭欲》的制作[99]。然而三个星期后,金属乐队解聘了麦克,拉尔斯找来腾出空档的费林明来接手[100]。詹姆斯在1991年接受《吉他世界》的采访时说:“麦克·克林克...其实他没有这么好。所以我们请费林明过来拯救这烂摊子”[99]。1月28日,乐队在干燥无菌的环境重头开始录音[101],每首歌都录三条音轨,一条是鼓、一条是吉他和贝斯,另一条是其他。詹姆斯在录音期间填词,有时候在录音时歌词还未完成。费林明说:“他对唱歌不是那么有兴趣,对他来说唱歌的部分并不重要,只不过是想要表达硬派的氛围”[99]。另外,柯克写了很多吉他独奏都被否决,专辑的大部分独奏是由拉尔斯构成的,他和制作人不断和柯克交换意见,直到可以实际弹奏。最后,一段吉他独奏需要花费大半天的时间来完成[99]。而杰森与其他成员缺乏讨论,他说:“基本上每个人都在演奏像音墙一样的东西”[102]。他与其他成员分开录音,只有助理工程师在场。最终他的贝斯和詹姆斯的吉他音频相同,导致杰森的乐器声被盖过[102]。制作人费林明并未参与混音,乐队事先聘请了两位工程师史蒂芬·汤普森和迈克尔·巴尔别罗来混音[99]。
1988年8月25日,发行第四张专辑《法律即正义?》,这张专辑获得商业上的成功,登上美国告示牌二百强专辑榜第6名,是金属乐队第一次进入前十强[56]。发行九周后,销量达到白金唱片认证标准[103]。杰森的贝斯声在专辑中被削弱了,他的音乐理念同时也被忽视,即便他参与贡献了一首歌〈熏黑〉[104]。该专辑获得褒贬不一的评价,但大多数的看法还是正面的。美国权威音乐杂志《滚石》表示:“金属乐队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专辑的音乐具有惊人的侵略性”[105]。音乐周刊《旋律作者》称赞道:“其他乐队会对专辑中的重复段望眼欲穿,巴不得自己也能写出来。《法律即正义?》拥有密集复杂的金属风格,和当代摇滚乐的单调完全不同。一切都取决于精密灵巧的技术,这可能是我听过的最锋利的音乐”[106]。美国周报《村声》则说:“专辑歌曲的写作上缺乏乐理,而且很冗长,没有焦点”[107]。英国音乐记者米克·沃尔批评:“除了〈孤寂〉和〈戴尔斯夏娃〉(Dyers Eve)之外,大多数歌曲听起来都很笨拙”[108]。《流行音乐百科全书》也持负面看法:“除了值得赞扬的〈孤寂〉,该专辑已失去乐队的创造力,有太多歌曲只追求即兴重复段”[109]。9月11日,乐队展开受损的正义之旅巡回演出,自此之后,一座雪白的正义女神雕像经常会出现在舞台上,并在歌曲尾声时崩塌[110]。9月28日,《克利夫的一切》获得告示牌音乐奖“年度最佳音乐录像带”[111]。
1989年1月22日,乐队发布了〈孤寂〉的音乐录影带,成员在一个废弃仓库里演出。影片中混合了美国反战电影《强尼上战场》的片段。他们并不是取得片商授权而已,而是直接买下整部电影的版权[112]。这支音乐录影带经过美国音乐频道MTV的轮播,让许多电视观众第一次接触到金属乐队的音乐。1999年,MTV将它评选为“百大时代录像带排行榜”第38名[113]。2006年,它成为MTV开台25年中最受欢迎的音乐影片之一[114]。
2月22日,《法律即正义?》获得第31届格莱美奖“最佳硬摇滚/重金属人声器乐演奏奖”提名,金属乐队被外界看好能够获奖,不过最终败给杰叟罗图乐队的专辑《伺臣羽冠》[115]。当时杰叟罗图的乐队经纪人请成员不必出席典礼了,因为他认为金属乐队一定会得奖。而2月22日颁奖典礼举行时,表演完〈孤寂〉的金属乐队已经在后台等著领奖[115]。这项结果引发乐迷、音乐界和媒体新闻界对格莱美奖极大的评判争议,因为许多人认定《伺臣羽冠》是硬摇滚,里面还用了长笛吹奏,绝对不是重金属[116]。此后,格莱美奖一直是金属乐迷的眼中钉。在事件发生后,主办方美国国家科学院录音艺术与科学学院将这个奖项拆分为硬摇滚和重金属两个类别。美国杂志《娱乐周刊》将它列为格莱美奖史上十个最大爆冷门的事件之一[117]。1990年2月21日,〈孤寂〉获得第32届格莱美奖“最佳金属乐演奏奖”,乐队致词时幽默表示:“我们首先要感谢杰叟罗图,谢谢他们今年没发专辑”[118]。
10月6日,金属乐队二度租下北好莱坞的一对一录音室,开始录制下一张新专辑。乐队决定聘请曾制作邦乔飞和克鲁小丑乐队的鲍勃·洛克担任制作人[119][120]。最初,乐队成员不太喜欢让鲍勃来做专辑,但后来改变了主意。拉尔斯说:“我们逐渐意识到,鲍勃可以帮我们做出最棒的专辑”[120]。詹姆斯谈到那次录音说:“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一场现场演奏的感觉。以前,拉尔斯和我创作的节奏部分都没有柯克和杰森。这一次我想试着在录音室、大家合在一起用现场表演的方式录制。结果让我们省去了麻烦事、得到更棒的音乐氛围”[121]。因为这是鲍勃首次与金属乐队的合作,他要求乐队成员改变以往的方式,不要分开各录各的音轨,而是想像所有人正在舞台上演出[119]。他还建议詹姆斯录制实况音轨和泛音歌声[122]。鲍勃希望制作过程能够简化,但是由于遇到麻烦,让成员还是频繁的参与到专辑制作中[119]。由于乐队是完美主义者,鲍勃与成员们付出了许多代价来达到想要的水准[123]。他们投资了一百万美元,重新混音了三次[124]。庞杂的录音工作及巨大压力,导致拉尔斯、柯克和杰森都和妻子离婚。柯克表示,婚姻问题反而帮助了他们的演奏,因为他们“试图把内疚和挫折的感受借由音乐抒发,反而得到一些正面的东西”[125]。在鲍勃坚持下,乐队不再只用重金属的乐器,例如〈不可饶恕〉的大提琴和〈无关紧要〉的管弦乐队[126]。也由于鲍勃强烈改变了乐队的工作习惯,成员曾发誓不再跟他合作了[127]。
1991年2月20日,金属乐队翻唱的〈冷血疯子〉,获得第33届格莱美奖“最佳金属乐演奏奖”[128]。经过八个月的艰难录音,乐队于1991年8月12日发行第五张专辑《金属乐队》(即后来俗称的“黑色专辑”),取得他们前所未有的巨大商业成功。它首次在八个国家(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瑞士、挪威)的排行榜都夺下冠军,发行一周内就在美国卖出65万张[129],两周内成为白金唱片,在告示牌二百强专辑榜冠军宝座上足足占据了四周[130][131],一直经过了390个礼拜后才离开该榜,是尼尔森唱片市场调查系统建置以来第三长的排行榜停留纪录[132]。根据该调查系统的统计数据,《金属乐队》从1991年到2016年间,平均每周都会售出五千张,是1991年后美国最卖座的专辑[133]。这张专辑让主流音乐市场见识到金属乐队的威力,它在美国就创下16×白金唱片的销售纪录(美国唱片业协会统计共16,450,000张),成为美国唱片销售史上第25名的专辑[134]。
除了商业成就,《金属乐队》在音乐评论上也取得重金属媒体和主流出版物的广泛赞誉,其中包括《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滚石》和《新音乐快递》[135]。美国《娱乐周刊》表示对该专辑的看法:“超群绝伦的速度金属旋风,金属乐队可能发明了一种新流派——前卫敲击金属”[136]。《芝加哥论坛报》认为:“这是最适合新手入门金属乐队的专辑,他们用更简洁的歌曲,制造出更爆炸性的力量”[137]。《滚石》写道:“节奏往往放缓,以换取更慢的BPM,而他们拓展其音乐的表现和范围,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改造”[138]。《洛杉矶时报》则认为:“虽然对金属乐队拥抱流行音乐的感觉相当好,但是有一种预感,死忠的金属乐迷可能再也不喜欢他们了”[139]。该专辑标志着金属乐队放弃了前四张的敲击金属路线,朝着更加商业化的方向前进[127]。很多乐迷认为,这张专辑是他们从敲击金属走向商业流行的转折,后来的专辑都采用较短的歌曲、简单的结构和更慢的速度。借由这张专辑,乐队把自己剥离成“旧”和“新”的不同时代,从此划分界线[138]。在回顾性乐评中,英国金属杂志《Kerrang!》表示:“金属乐队的这张专辑具有时代意义,因为它把贫民窟中的金属乐推升到全球摇滚巨星的地位”[140]。英国广播公司认为:“虽然死忠金属乐迷指责了他们,但金属乐队的转型却带给成员更大的自信”[141]。美国线上音乐数据库AllMusic则说:“它的大规模流行启发了其他速度金属乐队,并提升了敲击金属的商业地位。虽然这是一张不错的专辑,但还不至于称得上伟大,它也预告了金属乐队的创意不再”[142]。
《金属乐队》的制作过程已经都收录在纪录片《金属乐队的一年半人生》中。新专辑的宣传巡演定名为流浪之旅,持续了十四个月才结束[143]。1992年2月25日,《金属乐队》获得第34届格莱美奖“最佳金属乐演奏奖”[144]。4月20日,金属乐队在英国温布利球场参加了佛莱迪墨裘瑞慈善义演,金属乐队表演三首歌后,詹姆斯与皇后乐队、黑色安息日吉他手东尼·艾欧密合奏了〈冷血疯子〉[145]。7月,乐队和枪与玫瑰合作展开枪与玫瑰/金属乐队的体育场之旅[146]。8月8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奥林匹克体育场的演唱会上,詹姆斯在演唱〈隐入黑暗〉时,不慎陷入一个3.7米高的舞台火焰中,导致他的手臂、手掌、脸和腿部分别受到二度和三度烧伤[147]。杰森回忆说:“詹姆斯的皮肤都在冒泡,那模样就像毒魔复仇者”[148]。金属乐队只能取消第二个小时的演唱,由于观众等候过久,加上埃克索尔·罗斯提早下台,不满的群众开始在蒙特利尔市中心暴动(包括翻车、砸窗、抢劫当地商店和制造火灾),造成高达四十万美元的财物损失[147]。金属乐队在17天后回到舞台,詹姆斯包着厚重的绷带无法弹吉他,只能唱歌。他的吉他技师约翰·马歇尔再度上台支援节奏吉他的表演[149]。9月9日,乐队的单曲〈睡魔入侵〉获得MTV音乐录影带大奖“最佳重金属/硬摇滚录像带奖”[150]。1993年1月22日,展开无处流浪之旅,其间在墨西哥城连续演出了五场。1月25日,乐队获选为第20届全美音乐奖“最受欢迎重金属/硬式摇滚艺人奖”[151]。11月23日,金属乐队发行第一个典藏套装盒组《狂暴肃清》,里面收藏了三张现场专辑、三支家庭录像带以及一本装满信件的书[148]。
《子弹上膛》・《重新装弹》・《车库事业》・《交响与金属》(1994 - 1999年)
编辑在将近三年的专辑巡回,其中包括胡士托 '99音乐节的演出之后,金属乐队于1995年5月1日来到加州索萨利托的唱片工厂,与制作人鲍勃·洛克再度合作,制作下一张新专辑。8月17日,乐队暂停录音,举行金属乐队:逃离录音室之旅。8月26日参加在英国多宁顿公园举行的摇滚怪兽音乐节。当天同场的还有当超级杀手、史奇洛、史莱许的蛇窝、全蚀和治疗乐队。金属乐队这次的小型巡回,一直持续到12月结束,之后回到录音室继续工作。
在这次新专辑的音乐方向上,乐队远离了敲击金属,转向硬式摇滚、另类摇滚和另类金属[152],他们几乎完全摒弃成立之初的风格,加入慢板叙事曲。詹姆斯和柯克以蓝调摇滚进行了实验,并取代了断奏。此外,拉尔斯也放弃以往复杂快速的大鼓,改以极简主义、技术更简化的风格来打鼓[153]。所有的曲目也都调为降E大调[154]。1996年6月4日,发行第六张专辑《子弹上膛》,这是金属乐队的第二张冠军专辑,它在十三个国家的专辑排行榜都夺得冠军,包括美国告示牌榜单、澳大利亚唱片业协会榜和英国专辑排行榜等[56]。它还取得5×白金唱片认证[155]。该专辑也代表乐队开始改变音乐方向,以及新的形象:乐队成员都剪去了原先的长发,与非主流音乐界渐行渐远。乐队后来担任以另类摇滚为主的罗拉帕罗扎音乐节压轴,使来自金属界的责难更加剧烈[104][156]。《子弹上膛》收到音乐评论家褒贬不一的评价,美国线上音乐数据库AllMusic说:“不出所料的老调重弹,这是一张枯燥乏味、制作不佳的专辑”[157]。9月4日,乐队的歌曲〈直到入眠〉获得MTV音乐录影带大奖“最佳硬摇滚录像带奖”[158]。
在《子弹上膛》制作的早期,乐队便投注了相当的心力,进录音室之前已经准备了超过三十首的试听歌曲。原先《子弹上膛》是要做成双CD专辑,不过后来乐队决定先发行一半的歌曲,第二年再接着制作另一半作品。柯克向《吉他世界》杂志表示:“如果要做成双专辑,就要在录音室持续工作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不想这样。再者,双专辑的播放时间很长,人们就比较难消化,这样可能会导致音乐理念的失焦”[159]。这次他们一样几乎都降E大调,詹姆斯说:“我还是喜欢玩那种速度金属的东西,但我们已经向世界证明过了,金属乐队把它玩得很好。现在已经没有必要再去证明我们可以弹很快,我们想在宝贵的光碟空间里多塞一点没玩过的音乐”。他还补充:“在过去,重金属和乐迷们在我们身上加诸了太多规则,但我们不想遵守,现在是继续前进的时候。即使会失去一些乐迷,我们也必须这样做,人不改变就会陷入困境”[159]。
1997年1月27日,金属乐队获得第24届全美音乐奖“最受欢迎重金属/硬式摇滚艺人奖”[160]。11月18日,发行第七张专辑《重新装弹》,这是金属乐队的第三张冠军专辑,在六个国家的专辑排行榜都夺得冠军[56],在美国告示牌榜单上停留了75周[161],并达到4×白金唱片认证[162]。美国线上音乐数据库AllMusic说:“专辑名称已经表明它是《子弹上膛》的续集,在许多方面是正确的,基调几乎一样。重一点的南方摇滚、民谣与乡村摇滚,这明显不是一个好主意”[163]。《重新装弹》的专辑封面依旧由安德烈斯·塞拉诺创作,这次是用血液和尿液的混合物[164]。詹姆斯在2004年的纪录片《异种怪兽》中说:“我们认为专辑中的歌曲素质是均衡的,它们都经过不断的研磨和加工,直到我们判断是可以发行的程度”[165]。12月8日,金属乐队获得告示牌音乐奖“年度摇滚艺人奖”,而旧专辑《金属乐队》同时也获得“年度专辑奖”[166]。同月,为了推销《重新装弹》,金属乐队参加国家广播公司的《周六夜现场》录影,表演〈记忆犹存〉和〈燃料〉[167]。
1998年9月14日,完成可怜的我又要巡演之旅的北美第一阶段行程之后,金属乐队借着空档到加州的唱片工厂录音[168]。拉尔斯说:“我们想在连续三张都做得很严肃的专辑后,来点不一样的。我们本来就很喜欢翻唱别人的东西,这是金属乐队的传统。这样就容易多了,偶尔唱唱别人的歌,把它变成金属乐队的风貌”[169]。由于乐队已经录制过许多翻唱曲,分散在各种发行版本中。例如单曲的B面和1987年的迷你专辑《5.98元:重返车库岁月》,乐队决定把它们集中起来,方便给大家听,并且进行最新的翻唱录制[169]。1998年11月23日,发行翻唱合辑《车库事业》。这是一张英国重金属新浪潮和硬核朋克乐队的翻唱专辑,包含钻石头、闪电战、皇后乐队、杀戮玩笑、虎皮鹦鹉、局外人、瘦李奇、蓝牡蛎、仁慈命运、宣泄乐队、尼克凯夫与坏种子、完全反对、甜蜜凶残、林纳史金纳、摩托头和黑色安息日的翻唱曲。第二张光碟则收录了《5.98元:重返车库岁月》中的作品。这张专辑登上美国告示牌二百强专辑榜第2名[167]。《滚石》杂志称赞道:“这是一张光荣的专辑,你不能错过金属乐队纯真的一面”[170]。美国《娱乐周刊》表示:“令人振奋”[171]。美国音乐杂志《CMJ新音乐月刊》也持正面评价:“对那些仍因为金属乐队的改变而感到焦虑的人来说,将会在《车库事业》中找到很多喜欢的东西”[172]。
1999年2月24日,乐队的歌曲〈远胜于你〉获得第41届格莱美奖“最佳金属乐演奏奖”[173]。3月16日,由于《金属乐队》销售超过一千万张,美国唱片业协会颁发了“钻石奖”[174]。4月21日至22日,金属乐队在加州柏克莱社区剧院与旧金山交响乐队的指挥迈克尔·凯曼录制了两场演出。迈克尔曾在〈无关紧要〉这首歌与他们的制作人鲍勃合作。他与金属乐队是在1991年接触,将乐队的音乐与管弦乐队配对。迈克尔与他超过一百人的演奏团队为金属乐队的重金属加入交响乐,金属乐队也为这场合作演出写了两首新歌〈无叶三叶草〉和〈人类〉。詹姆斯表示,将重金属与史诗古典的形式结合,是逝世贝斯手克利夫·伯顿的点子[175]。克利夫对古典音乐的热爱,特别是对巴哈,可以在《风驰电掣》和《傀儡之王》的歌曲创作中的许多乐器和旋律特征发现到[176]。另一个灵感则来自深紫1969年的现场专辑《深紫与管弦乐队协奏曲》,在金属乐队举行了这次大型合奏演出后,深紫也重新写谱,并于9月底再度举行合奏[177]。这两场演出实况及录音成品,后来制作为金属乐队的现场专辑及影像作品《交响与金属》,登上美国告示牌二百强专辑榜第2名,在澳大利亚、德国、挪威、瑞典以及网络销售排行榜则是冠军[56]。发行首周销量超过30万张[178]。《滚石》杂志称赞道:“纯粹的精彩、成功的现场演奏,其影响力是永恒的”[179]。7月15,《重新装弹》获得加州音乐奖“最佳硬式摇滚专辑”,拉尔斯获评为“杰出鼓手奖”[174]。12月8日,金属乐队获得告示牌音乐奖“年度专辑艺人奖”和“年度专辑奖”[166]。2003年,《交响与金属》认证为5×白金唱片[180]。
控告Napster公司・杰森·纽斯特退出・罗伯特·特鲁希略加入・《圣气凌人》・纪录片《异种怪兽》(2000 - 2005年)
编辑- 有关侵权诉讼案,请参见英语主条目:金属乐队与Napster公司的诉讼案
2000年2月23日,乐队翻唱的〈瓶里的威士忌〉获得第42届格莱美奖“最佳硬摇滚演奏奖”[181]。金属乐队在《碟中谍2》电影原声带中贡献了一首〈我消失〉,预计5月9日发行。但4月还未上市铺货时,乐队发现该曲已经在全美各大无线电台中播放。成员追溯其档案来源,最后直指对等网络档案分享公司Napster。他们更惊讶的发现,乐队几乎所有的专辑、歌曲在Napster都有完整的分类,可供所有用户任意的免费下载[182]。拉尔斯亲手从电脑免费下载到自己的创作心血后,怒不可遏。4月13日,金属乐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中区联邦地区法院正式对Napster公司提起诉讼,讼状中控告Napster公司违反了三项法律:“侵犯版权、非法使用数位音讯界面设备、美国反诈欺和腐败组织法案”[183]。
金属乐队向Napster公司索取总计超过一千万美元的赔偿金额、要求将所有歌曲从Napster下架[184]、并解除所有曾于Napster上分享过金属乐队歌曲的三十万名用户资格[185]。同时,这起诉讼案也引起了大众对音乐产权的重视,尤其是学生普遍利用学术网络使用点对点软件来分享音乐档案,各大学校也主张封锁对等网络,因为非学术用途的免费下载占据了40%的学术网络带宽。7月11日,拉尔斯向美国参议院司法委员会提交了关于侵犯版权的证词,他在声明中说:
“ | 当金属乐队制作新专辑时,我们要花费好几个月创作和录音,还有自己的数十万美元,同时也贡献我们的灵感和汗水。而我们通常还会聘请一位音乐制作人、几位录音工程师、程序员和助理工程师,偶尔还要聘请其他的音乐人、乐手或技师来帮忙。我们还要租下一间录音室,一次就是租好几个月——而那些录音室都是小企业主用自己的资金购买,他们还经常要花钱去维修保养、升级、汰换非常昂贵的器材设备,这些开销都为了要提供更好的条件、来吸引我们这种客人缴纳租金录音。我们每发行一张专辑,背后就需要几百位唱片公司的员工提供支援,而我们发行的专辑,也替非常多无线电台和电视台的制作部门提供了节目内容。这些林林总总加起来,一张音乐专辑就牵涉到非常多人赖以维生的工作。以我们、金属乐队为例,一张专辑的利润就可以供给许多人的工资,让他们得以支付家庭开销,这些工资也会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很明显,如果音乐可以免费下载,那么音乐产业就无法继续存活下去了。我刚刚讲到的所有工作岗位都会消失,各种艺术家多元化的音乐也会消失。我听到很多人说‘音乐应该是免费的’,那就意味着音乐家必须无酬工作,因为没人会付钱。这个世界没有人愿意做没钱的工作,凭什么音乐家就要做白工?[182] | ” |
2001年3月,美国联邦法官玛丽莲·霍尔·帕特尔做出裁决,强制命令Napster公司在72小时内对网站放置过滤程式或关闭[186]。Napster被迫删除金属乐队所有受版权保护的歌曲[187]。美国饶舌歌手德瑞医生和他的几个音乐人、数间唱片公司(包括索尼音乐娱乐、大西洋唱片、小岛唱片、国会唱片、贝塔斯曼音乐集团、环球唱片、殿下唱片、宝丽金、维京唱片、格芬唱片、华纳兄弟唱片公司[188]),以及美国唱片业协会也接续对Napster公司提起诉讼,让该公司又停权了超过二十三万名用户[189]。7月12日,Napster公司与金属乐队等控方达成庭外和解,和解条件是高昂的赔偿金额[190]。此时德国媒体公司贝塔斯曼表示有意以9,400万美元购买Napster的权利,然而法官裁定禁止出售,并迫使Napster根据美国法典第7章破产法清算其资产[191]。
2000年9月7日,在MTV音乐录影带大奖颁奖典礼中,主办单位播放了拉尔斯与主持人马龙·韦恩斯共演的短剧影片。内容为马龙饰演在学校宿舍中使用Napster软件下载音乐的大学生,当他听着金属乐队的〈我消失〉一边甩头时,拉尔斯走到房门口并问他:“老兄你在干麻?”,马龙答:“我只是..只是在分享音乐”,拉尔斯训斥:“你所谓的分享,就是没有经过同意的借用,让我分享一下你桌上的可乐”后,叫出金属乐队的团队把他房间里所有的东西通通‘分享’走,包括马龙的女友,只留下他在房间。此时Napster的创办人肖恩·范宁穿着金属乐队的T恤现身,并说:“这件T恤是我借来的,当我喜欢这衣服,也该花钱自己买一件了”。呼吁大家正视点对点下载的问题[192]。11月30日,金属乐队获得VH1音乐奖的“最佳舞台场面奖”与“雷神奖”[193]。
在2001年1月的成员会议中,杰森提议金属乐队休息一年,他想利用那段时间专注于个人的音乐组合脑中回音,其他三位成员拒绝他的提议[194]。金属乐队租下一间位于旧金山的美国陆军军营,改造成临时录音室[165]。1月17日,在乐队准备录制下一张专辑时,杰森宣布退出乐队,他称离开是因为个人因素以及长期表演衍伸的身体问题[195]。在美国男性杂志《花花公子》与金属乐队的采访中,杰森说他想做一张脑中回音的专辑。詹姆斯不赞同这个做法,他说:“如果有人做其他的项目,就会削弱金属乐队的精力,这跟背着老婆偷吃没两样”[104]。杰森之后反驳表示,詹姆斯自己一样也替《南方公园剧场版》录音,甚至还在乐队全蚀的专辑中出现过两次。詹姆斯回应说:“我的名字并没有印在这些专辑上,而且我也没有从那里赚到钱。最重要的是,你参与的程度到哪里?你跟这些团巡回了吗?还是你贩售他们乐队的衣服?甚至,这个团是属于你的团吗?”[104]。杰森在1986年取代克利夫的位置后曾说:“我一直觉得压力很大,尤其每当我想起我代替的人是谁后,总是有一种...怎么做都比不上他的感觉”[104],而且他在乐队的14年生涯,参与过四张录音室专辑中只获得了三首词曲创作的荣誉,分别是〈熏黑〉、〈我的苦难之友〉(My Friend of Misery)和〈野生动物在哪里〉(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2001年2月21日,乐队的歌曲〈克苏鲁的呼唤〉获得第43届格莱美奖“最佳摇滚器乐演奏奖”[196]。杰森退出后,金属乐队不想立即寻找接任人选,他们请前制作人鲍勃·洛克担任录音支援贝斯手,并参与创作,俨然成为乐队成员之一。金属乐队表示,会在新专辑完成后才寻找新任贝斯手[165]。因为金属乐队曾授权美国纪录片《失乐园:罗宾汉丘孩童凶杀案》使用他们的音乐、并给予意见[197],该纪录片的制片人乔·伯林格与电影导演布鲁斯·辛诺夫斯基对乐队周全的看法感到很有兴趣。4月时,两人开始跟随金属乐队工作,记录他们新专辑的录制过程,总计花费超过三年、拍摄了长达一千小时的影片[198]。4月7日,乐队获得ESPN极限运动与音乐奖“艺术家贡献奖”[199]。
这段时期,詹姆斯与拉尔斯之间产生摩擦与冲突,两人对立的问题日益严重。7月19日,在准备进录音室之前,詹姆斯因酗酒及毒瘾问题进行康复治疗,所有录音计划也搁置,导致金属乐队几乎面临解散[200]。詹姆斯在12月3日结束疗程[200],并于2002年4月12日返回录音室,他被医生要求只能在中午十二点至下午四点间录制专辑,每天只能工作四小时,其余时间需陪伴家人[165]。由于他的个人问题,以及对录音内容的争执,Q-Prime经纪公司聘请心理治疗师菲尔·托尔帮助乐队成员互相理解,他曾彻底改造过一支职业棒球队[201]。在治疗师帮助下,成员逐渐放下职业乐手与自我价值的坚持,重新专注在音乐本身的创作上[165]。
新专辑在2002年5月至2003年4月录音,以及这中间的几次演唱会上,所有的贝斯都是制作人鲍勃弹奏的[165]。2002年11月,录音工作完成后,金属乐队开始面试贝斯手的接替人选,包括佩珀·基南、特维吉·拉米雷斯、史考特·里德、艾瑞克·艾利、丹尼·洛纳和克里斯·威兹等人。2003年2月24日,经过三个月的面试,前自杀倾向与奥兹·奥斯本的贝斯手罗伯特·特鲁希略成为新任贝斯手[165]。杰森也如金属乐队一样朝自己的目标发展,2002年他加入了加拿大敲击金属乐队军队总督,甚至在2003年的奥兹音乐节取代罗伯特之前在奥斯本乐队的位置,军队总督同时也参加了该次重金属音乐节[202]。
2003年6月5日,发行第八张专辑《圣气凌人》,首周销量41万7千张[203],获2×白金唱片认证[204]。该专辑在美国告示牌以及世界上其他三十个国家都是排行榜冠军[205]。《圣气凌人》收到非常两极化的音乐评价,特别是冷硬的小鼓声与心不在焉的电吉他独奏,金属乐队被许多金属乐迷调侃为“塑胶制品”(Plasticlica)[206]。美国音乐网站Pitchfork Media非常不喜欢这张专辑,形容“鼓声音色非常破碎,吉他也成为可怕的噪音,且大多数歌曲都很无趣,彻底的混乱”[207]。美国音乐杂志《搅拌机》说:“这是制作人鲍勃·洛克最令人恶心反胃的金属乐队专辑。这支乐队已经回不去了,他们把自己和金属乐切割开来,单调的吉他、贝斯打弦和鼓点,没有独奏、缺乏变化,你只听到乐队无情的攻击”[208]。美国杂志《流行话题》表示:“《圣气凌人》试图回到第一张专辑《杀无赦》的直接路线,不过这是个惨烈的失败尝试”[209]。美国音乐网站摇晃行走认为:“嘎嘎作响的单调吉他,鼓声粗糙狂妄,这张专辑虽很好的表达了愤怒,但太自恋了”[210]。美国生活杂志《纽约》评论为:“完全原始的摇滚”[211]。美国《娱乐周刊》则持正面看法:“这是金属乐队1991年之后最棒的专辑”[206]。8月21日,金属乐队获得Kerrang!音乐奖“最佳国际乐队奖”,并列入“Kerrang!名人堂”中[212]。
2004年1月24日,乐队的纪录片《异种怪兽》于日舞影展首映[213]。在长达136分钟的影片中,拉尔斯说:“酗酒和其他奢侈的习惯让我们处在一个十字路口,最后能摆脱它们真的很不错。这是我们第一次硬着头皮彼此交谈,打开心结、真正理解对方的想法和工作上的东西。摄影机在那里捕捉了所有的细节”[214]。该影片也采访了前任成员戴夫·马斯泰恩,制片人要求拉尔斯和戴夫碰面,他们在2001年9月13日坦率的沟通(当日亦是戴夫40岁生日)。戴夫表示他对拉尔斯的不满源自于1983年4月11日的无预警开除,完全没有给予任何改进的机会就把他踢出去。他也说,尽管自己组建的麦加帝斯也取得成功,但多年来一直忍受部分金属乐队乐迷的嘲笑[165]。辞职的贝斯手杰森也被制片人采访,他对金属乐队请了心理治疗师非常不屑的表示:“他们就像找复健师救命的病人,真是他妈的没用”[165]。
2004年2月8日,主打单曲〈圣气凌人〉获得第43届格莱美奖“最佳金属乐演奏奖”[215]。它也成为世界摔角娱乐赛事节目夏日冲击2003的官方主题曲[216]。5月18日,乐队获得美国作曲家、作家和发行商协会颁发“创意声音奖”。6月6日,柯克赢得加州音乐奖“杰出吉他手奖”[217]。在该年度的英国下载音乐节开始之前,拉尔斯因为不明原因的焦虑病症进了医院,暂时无法演奏[218]。詹姆斯紧急找来超级杀手的戴夫·隆巴多与滑结乐队的乔依·乔迪森支援。戴夫帮忙演奏了〈炮兵〉和〈四骑士〉,拉尔斯的鼓技师费林明·劳尔森与乔依合作演奏了〈隐入黑暗〉[219]。8月26日,金属乐队获得Kerrang!音乐奖“全球最佳乐队奖”[220]。2005年2月26日,《异种怪兽》获得第20届独立精神奖“最佳纪录片奖”[221]。《圣气凌人》的专辑巡演狂怒世界之旅,成为2004年度票房第四高的世界巡回演唱会,销售出去的门票面额总计60,500,000美元[222]。接下来整个2005年,除了11月13、15日两天与滚石乐队在旧金山美国电话电报球场的表演外,金属乐队几乎都把时间都花在朋友与家庭上[223]。
《致命吸引力》・入选摇滚名人堂・四巨头联合演出・《露露》・《致命吸引力续篇》(2006 - 2011年)
编辑2006年2月,制作人鲍勃在与金属乐队合作15年、一共四张专辑后离开了他们,乐队选择改与瑞克·鲁宾合作下一张专辑[224]。瑞克是一位熟悉摇滚、流行、灵魂、嘻哈、乡村和金属各种音乐的制作人。他向来希望创作主权完全由乐队掌握,也认为创作者对音乐的爱非常重要,在制作上从不干涉也不争论[224]。成员赞扬他的制作风格,给予乐队自己的自由,并将压力保持在最低限度[225]。12月4日,乐队发行影像作品《1989–2004影音全集》,收录他们自1989到2004年的所有音乐录影带。首周卖出两万八千张,登上告示牌影片榜第三名[226]。之后乐队参予颜尼欧·莫利克奈的致敬专辑《我们都爱颜尼欧·莫利克奈 — 众星致敬特辑》,他们翻唱了〈黄金的狂喜〉,它随后获得第50届格莱美奖“最佳摇滚器乐演奏奖”提名,不过最终败给布鲁斯·斯普林斯汀的〈狂沙十万里〉[227]。〈黄金的狂喜〉自1980年代起就一直是金属乐队现场的必备歌曲[228]。
2007年初,共有三间录音室用来录制金属乐队的新专辑,包括乐队自建的HQ录音室、声音之城录音室和香格里拉录音室。3月5日,乐队将25首歌曲雏形缩小到14首[229]。3月14日,乐队正式展开录音制作[230]。5月15日,拉尔斯证实,乐队录制了11首歌曲,但因为物理上的限制,最终将会剃除一首歌[231]。8月21日,金属乐队获得Kerrang!音乐奖“灵感奖”[232]。9月2日,在预定全球发布日期前两周,法国一家唱片公司就开始销售新专辑的拷贝[233],这使新专辑的歌曲提前在网络点对点软件上流通[234]。
2008年9月12日,发行第九张专辑《致命吸引力》,三天内即售出49万张[235],它获得2×白金唱片认证[236]。金属乐队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支拥有连续五张冠军专辑的乐队[237]。它连续三周都在美国告示牌二百强专辑榜占据冠军位置,同时也在告示牌的硬式摇滚专辑榜、现代/另类摇滚专辑榜、摇滚专辑榜上连续五周都是冠军,另外在综合专辑榜、数位专辑榜、热门网络专辑榜、热门欧洲专辑榜、主流摇滚音乐榜和潮流专辑榜也都是冠军[238]。《致命吸引力》在美国以外的32个国家中排名第一,包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奥地利、比利时、克罗地亚、捷克、丹麦、芬兰、德国、法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墨西哥、挪威、波兰、葡萄牙、瑞典与瑞士[239][240]。该专辑抛弃上一张无吉他独奏的风格,返回复杂、多层次的编排,类似第四张专辑《法律即正义?》的路线[241]。
《致命吸引力》受到评论家和乐迷的赞许,认为乐队回到敲击金属的原本样貌。英国摇滚音乐杂志《沉睡者》表示:“这是2003年《圣气凌人》之后的巨大改进”。英国重金属音乐杂志《金属之锤》指出:“《致命吸引力》具有锐利的即兴重复段,让乐队的音乐近似于超级杀手、齐柏林飞船和讨伐体制乐队”[242]。美国线上音乐数据库AllMusic说:“终于,乐队听起来又像是金属乐队了”[243]。英国《卫报》写道:“这张专辑是乐队在过去20年中写过的最强作品”。梦剧场鼓手麦克·波诺说:“《致命吸引力》是这20年内最棒的金属乐队专辑。这是我从《法律即正义?》之后,就一直期待他们会做的音乐。欢迎回来!”[244]。
2009年2月8日,乐队的歌曲〈我的末日〉获得第51届格莱美奖“最佳金属乐演奏奖”[245],“最佳唱片包装奖”《致命吸引力》[246]。4月4日,金属乐队获选列入摇滚名人堂[247],拉尔斯邀请前任贝斯手杰森与乐队一同出席典礼,并演出歌曲[248]。现任贝斯手罗伯特事先表示不想上台表演,只希望以乐迷身份参加仪式,想再次看到《法律即正义?》与《金属乐队》时期的阵容演奏[249]。不过,在演出〈傀儡之王〉和〈睡魔入侵〉时,杰森与罗伯特同台弹奏了贝斯[250]。逝世贝斯手克利夫·伯顿的名字也一同列入,他的父亲雷·伯顿代表他接受了荣誉[251]。虽然前成员戴夫·马斯泰恩因未参与过录音室专辑录音而被排除在外,但金属乐队仍邀请他出席。然而戴夫以欧洲巡演为由婉拒,并恭贺说:“我为你们的功成名就感到非常骄傲!我将会继续为你以及你们的家庭祈祷”[252]。詹姆斯在领奖致词时表示:
“ | 我们想让大家振奋一下,也许还能散播一些摇滚梦的种子。这些乐队的名字是:深紫、瘦李奇、匆促乐队、接吻乐队、泰德·纽根特、埃利斯·库珀、铁娘子、犹大祭司、摩托头,我们多么希望他们也能列入摇滚名人堂,我要向他们致上最诚挚的敬意,感谢他们带来这么多天才的音乐,让我很早就明白了人生方向,音乐治愈了我,它是我的必需品”。他补充说:“感谢那些勇于跟我们分享人生的乐迷,还有他们永恒不变的支持。我要告诉年轻的音乐人,那些正在写下一代音乐、表达激情的人们;还有那群完全相反、被困在自己既定形象、不敢诚实面对内心、不敢把梦做大的人们一句话,‘做伟大的梦想,不畏惧失败’。因为这才是活着的证明,只有这样才有梦想成真的可能[253]。 | ” |
在金属乐队表演完后,他们继续与杰夫·贝克、吉米·佩奇、乔·佩里、罗尼·伍德及呛辣红椒贝斯手Flea同台,演奏了1951年的名曲〈翻滚列车〉[254]。2009年8月3日,《致命吸引力》获得Kerrang!音乐奖“最佳专辑奖”[255]。10月30日,金属乐队参加在麦迪逊广场花园举行的摇滚名人堂25周年演唱会,并分别与奥兹·奥斯本、卢·里德和雷·戴维斯同台共演[256]。“敲击金属四巨头”——麦加帝斯、金属乐队、炭疽和超级杀手,同意在2010年携手合作,一同在欧洲音球音乐节上进行首次的联合巡演[257]。拉尔斯表示:“有谁会想到,25年之后四巨头会联手巡演。在过去这25年里,我们不仅没有沉寂,反而更受欢迎。不过四支乐队一起巡演,这还真的是第一次。每当我想起这次演出时,就不由自主的热血沸腾”[258]。从6月16日到27日,四巨头先后在波兰、瑞士、捷克、保加利亚、希腊、罗马尼亚、土耳其进行了七场演出。当中在保加利亚的演出,不但透过卫星直播到多间电影院,也拍摄为影像作品《鞭金四大天王:史无前例经典现场》[259]。美国线上音乐数据库AllMusic表示:“每个乐手都难以置信的精力充沛,人群非常激情。所有四支乐队同台演出,是一次历史性的高潮”[260]。美国门户网站About.com也说:“这场音乐会是近代金属史上的重要时刻,也是一次大事件,尽管他们都上了年纪,但演出内容仍旧非常伟大”[261]。6月28日,美国唱片业协会将《致命吸引力》认证为2×白金唱片[262]。
2010年10月,乐队到录音室开始创作新曲[263]。11月21日,宣传新专辑的吸引世界之旅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结束,持续超过两年,在五大洲表演了187个场次,总票房超过两亿美元,参加人数超过260万[264][265]。期间在澳大利亚发行了活动纪念限定版迷你专辑《六呎风云》及《六呎风云II》,内容是历年在澳大利亚的现场实况[266][267]。11月26日,发行现场专辑《葛莱米现场演唱会》,收录金属乐队2008年6月参加波纳罗音乐节之前,在纳许维尔葛莱米唱片行的音源[268]。2011年4月23日,“敲击金属四巨头”首次在美国联合演出,地点位在加州帝国马球俱乐部[269]。7月2日至7月9日,“敲击金属四巨头”在德国、瑞典、意大利、英国、法国联合演出。其中在奈柏华兹音球音乐节上,是四巨头第一次在英国的演出[270]。9月14日,“敲击金属四巨头”在美国纽约洋基体育场联合演出[271]。
2011年春天,金属乐队与原地下丝绒主唱兼吉他手卢·里德合作,录制一张新专辑。结果录音过程发生冲突,拉尔斯和卢·里德争执后情绪失控,两人曾在街上打起来[272]。这张合作专辑于10月31日发行,名为《露露》[273]。收录的十首歌曲改编自德国剧作家法兰克·韦德金德作品《大地之灵》与《潘多拉的盒子》[274]。发行后收到褒贬不一的评价,音乐网站音乐卫星表示:“这带来可怕的影响,很多人已经不想再给金属乐队机会了,真的很难猜到他们的下一步是什么。至于里德,这对他没有什么实质影响”[275]。重金属摇滚新闻网站长舌网也说:“《露露》几乎在每个层面都是灾难性的失败,这张作品可能对金属乐队的职业生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276]。英国音乐杂志《新音乐快递》则持正面看法,称赞它是“一个惊人的成就,金属乐队巨大的野心是值得赞扬的,他们突破金属乐机器的框架,也超越了许多人对他们的想像力”[277]。美国评论杂志《大西洋》的特约编辑詹姆斯·帕克写道:“我不认为这专辑是垃圾,事实上我喜欢它”[278]。卢·里德在2013年10月27日因肝脏移植手术并发症病逝,享寿71岁[279]。2015年4月,卢·里德被追封列入摇滚名人堂,他的遗孀罗利·安德森透露,英国音乐家大卫·鲍伊曾说《露露》是伟大的作品[280]。
2011年10月28日,金属乐队预计在古尔冈2011年印度大奖赛中的印度摇滚音乐节表演,是首次到印度演出[281]。然而因为当地主办单位严重的管理疏失,演唱会在开始前一刻临时宣布顺延到29日,接着又决定取消[282]。这导致两万五千多名已进场的观众扑空,部分怒气难消的民众开始破坏舞台、栅栏、液晶萤幕墙,以及活动相关设备。活动负责人则因诈欺罪名遭逮捕[283]。10月30日,乐队在印度班加罗尔开唱,尽管下起暴雨,仍聚集五万多名观众,鉴于前两日的群众暴动,警方在现场布署了一千多名警力维持秩序[284][285]。2011年12月初,为庆祝成军30周年,乐队在旧金山费尔摩礼堂举行了四场演出。仅限乐队的官方乐迷俱乐部会员可入场,门票只收取6美元(或四场票19.81美元)。除了演唱职业生涯的著名歌曲外,也邀请对乐队具有影响力、或提供过帮助的音乐人与前辈登台,包括创始成员洛依德·格兰特、前任吉他手戴夫·马斯泰恩、前任贝斯手杰森·纽斯特,以及葛伦·但泽、奥兹·奥斯本、杰瑞·坎特罗、金属启示录,还有钻石头的成员与钻石国王乐队,他们与金属乐队一起在舞台上共同演奏各种曲目[286][287]。12月13日,在媒体播放平台iTunes上发行迷你专辑《致命吸引力续篇》的付费下载档案,收录《致命吸引力》遗留的四首未发行作品[288]。
音乐电影《金属乐队:穿越永恒》・《铁血硬汉》(2012年 - 2018年)
编辑2012年1月30日,发行迷你专辑《致命吸引力续篇》的实体光碟版[289]。5月14日,发行迷你专辑《三十周年庆典》[287]。6月9日,乐队登上英国下载音乐节主舞台,完整演奏第五张专辑《金属乐队》的收录曲,作为发行21周年的纪念,拉尔斯说:“我们会演奏三首从未在舞台上出现的歌曲”[290]。6月23日至24日,乐队在新泽西大西洋城主办了猎户座音乐节,表演活动内有超过四十个乐队、马拉松式卖力演唱,囊括敲击金属、旋律死亡金属、黑金属、朋克摇滚、独立摇滚、另类摇滚、英伦摇滚、南方摇滚、前卫摇滚、硬核朋克等音乐流派。现场除了四个舞台,还有金属乐队博物馆、滑板特技表演区及改装车展览区。领军的金属乐队两天分别演出整张的《风驰电掣》和《金属乐队》[291]。
2012年11月30日,乐队离开了华纳兄弟唱片公司,自行成立独立唱片公司熏黑唱片,完全持有其历年专辑和影像的版权。熏黑唱片将处理所有营销和宣传活动,而犀牛娱乐公司将在北美制造和发行金属乐队的未来的作品,环球音乐集团也获得发行授权。詹姆斯表示:“感谢华纳音乐集团的所有人,这28年来在北美地区的业务合作”[292]。而拉尔斯说:“这是独立的终极做法,百分之百拥有自己的乐队。我们要继续创造自己的命运之路,不再请人当司机,而是亲自驾驶。我们期待制作更多的音乐,并以我们独特的方式呈现”[293]。12月11日,发行影像作品《致命现场》,它收录三年前在加拿大魁北克市百事可乐大剧场的演唱会实况[294],发行首周售出一万四千张,登上告示牌音乐录影带排行榜第2名[295]。
2013年1月8日,拉尔斯在接受英国摇滚杂志《经典摇滚》采访时说:“我们现在正在做新专辑,听起来肯定像是《致命吸引力》的延续”[296]。5月2日,乐队获得左轮手枪金神奖“终身成就奖”,与犹大祭司的罗柏·哈尔福德同台共演[297]。6月8日至9日,第二届猎户座音乐节在密歇根州底特律的贝尔岛公园举办。两天的活动至少吸引四万人参加,乐队也演出了首张专辑《杀无赦》的所有曲目,作为发行30周年纪念[298]。然而,主办的金属乐队却表示,两届办下来让他们赔了数百万美元,可能不会再举办[299]。9月9日,乐队的IMAX惊悚音乐电影《金属乐队:穿越永恒》在第38届多伦多国际影展首映,该片的男主角是丹恩·德翰,饰演一名在金属乐队演唱会后台的道具组人员[300]。9月13日,乐队获得金属之锤金神奖“最佳现场乐队奖”[297]。9月27日,适逢前任贝斯手克利夫逝世27周年,《金属乐队:穿越永恒》在全美的IMAX电影院上映[301]。烂番茄网站给予该片78%的新鲜评级,并指出:“富有想像力的拍摄和剪辑,这是一部电光火石、身历其境的演唱会电影,不过其他的虚构情节就稍微薄弱了”[302]。《滚石》杂志表示:“影片充分表达了摇滚乐的张力,剧情不太好理解,但不用费心,尽情享受演唱会就行了”[303]。美国周报《村声》称赞:“这部电影是史上最具沉浸感的演唱会电影,非常引人入胜”[304]。美国评论媒体网站IGN也说:“拥有几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现场表演,值得买票进场一看。金属乐队的乐迷就不用说了,而其他人也可以在这独特的音乐会电影中享受惊人的视觉效果”[305]。它入围了第57届格莱美奖“最佳长篇音乐录影带奖”,并赢得国际立体与先进影像协会在电影纪录片类别的“杰出成就奖”[306][307]。
12月8日,乐队在南极洲举行冻死他们演唱会,表演了十首歌,成为历史上唯一、在一年内完成世界七大洲演出的乐队,《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于2014年9月3日将这项创举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六十周年精装本》中[308]。不过现场只有120人,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船员,以及由可口可乐赞助的得奖消费者。为了保护南极脆弱的环境,乐队没有使用扩音器材,而是透过耳机以无线传输的方式让观众聆听。该表演节目还进行了现场直播和拍摄,供日后发行[309]。2014年1月26日,金属乐队在第56届格莱美奖颁奖典礼上,与中国钢琴家郎朗合奏了〈孤寂〉[310]。5月28日至7月11日,为响应广大乐迷的请求,金属乐队以金属乐队的回应为名,举行欧洲巡回演唱会[311]。他们为这次巡演写了新歌〈夏日之王〉。在赫尔辛基的演唱会上,也表演了1988年的〈理智边缘〉。詹姆斯说:“这是一首特别的曲子,演奏者需要走到人群中才能真正发挥歌曲的精髓”,并鼓励现场一位乐迷为歌曲开头,乐队随之演奏[312]。6月28日,金属乐队在格拉斯顿伯里当代表演艺术节中领衔表演,希望能吸引新乐迷,拉尔斯说:“我们想争取新的机会,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313]。11月8日,金属乐队在暴雪嘉年华闭幕式上进行现场演唱[314]。11月11日,乐队受邀在美国退伍军人节勇士音乐会上演出[315]。
2015年1月21日,乐队与美国国家冰球联盟队伍圣荷西鲨鱼合作,在圣荷西SAP中心举行“金属乐队之夜”,活动包括乐队的问答交流、签名和慈善拍卖[316]。2月,柯克在丹麦哥本哈根的机场弄丢了他的手机,里面储存大约两百五十多个他突然想到的吉他重复段、独奏和一些关于新专辑的想法,这些多年累积的创作全都不见了,而且他完全没有备份手机资料。他说:“我习惯把所有灵感都录在手机里,因为灵感随时都会出现。手机消失后,我沮丧了好几天,整个人被彻底击垮了。当其他成员有些构想可以一起玩点音乐时,我得从零开始。我到现在还在寻找它,我觉得它就只是掉在某个地方,而且有一天会出现,我也希望它出现。现在我尽可能把有印象的乐句写下来,也只能这样了”[317]。5至8月间,金属乐队开始正式录音,期间也偶尔参加一些活动。5月2日,乐队在美国电话电报球场举办了第三届年度金属乐队之日[318]。6月6日,詹姆斯和柯克出席在德州奥斯丁举行的世界极限运动会,两人以电吉他弹奏了美国国歌[319]。6月14日,詹姆斯和柯克出席在加州奥克兰甲骨文体育馆举行的2015年NBA总决赛第四场,两人也以电吉他弹奏了美国国歌,同时这也是为了支持他们家乡的金州勇士队[320][321]。6月底,乐队四名成员担任意大利男装奢华品牌布里欧尼的代言人[322]。
8月1日,睽违十九年后,乐队参加在芝加哥格兰特公园举行的罗拉帕罗扎音乐节[323]。10月28日,乐队推出了新的官方网站和新的乐迷俱乐部,包括最新消息、独家商品、预售票、独家演唱会、免费短片下载等优惠功能。拉尔斯在上面介绍了一些金属乐队在录音室的新成果[324]。2016年2月6日,乐队受邀在旧金山美国电话电报球场举行的第五十届超级杯前夜祭上,进行两个半小时的盛大演唱会[325]。3月17日,曾和金属乐队合作的制作人费林明·拉斯穆森在接受《滚石》杂志采访时表示:“我们重新混音了《法律即正义?》,我才发现里面的贝斯有多惊人。杰森是个他妈的超赞贝斯手,我可能是世界上少数真的听到他在《法律即正义?》表现的人,除了我之外就只有录音助理工程师托比·莱特和杰森自己。我们听到后,都被他的天分震摄住了。但是拉尔斯和詹姆斯还是希望贝斯能小声点,这是事实”。他也回忆说:“当年录制专辑时,就算我们都睡了,杰森还自己一个人在录贝斯。我个人觉得,乐队没有给予他应有的尊重和待遇”[326]。
4月16日,金属乐队担任世界唱片行日的年度宣传大使,拉尔斯说:“我们乐队有一部分的DNA就是独立唱片行,是他们造就我们这些音乐狂徒”。同时发行《杀无赦》与《风驰电掣》的精装复刻盒组,以及一张在法国巴黎巴塔克兰剧院录制的现场专辑,全部所得款项捐赠给2015年11月巴黎袭击事件的受害者[327]。11月18日,发行第十张专辑《铁血硬汉》,登上美国告示牌二百强专辑榜冠军[328],首周卖出28万2千张实体唱片、3万4千张数位档案[328]。它是2016年美国最畅销的重金属音乐专辑,一个月内总计卖出51万6千张[329]。也是2016年德国最畅销的冠军专辑,首周销量超过20万张,获德国联邦音乐工业协会的白金唱片认证[330]。而在澳大利亚唱片业协会榜也是冠军,首周销量超过2万6千张[331]。《铁血硬汉》总计在57个国家的专辑排行榜夺得冠军、75个国家排名前三、105个国家排名前五,一个月内在全世界卖出逾3百万张[332]。
《铁血硬汉》获得中上的评价,《滚石》与《流行话题》杂志都将它列为“2016年度最佳金属专辑”[333][334],美国重金属摇滚杂志《左轮手枪》将将它列为“2016年度最佳专辑”[335]。美国线上音乐数据库AllMusic表示:“金属乐队从《圣气凌人》几乎自爆之后,便展开漫长的寻根之旅。虽然《铁血硬汉》不如他们在鼎盛时期那样的凶猛炙热,但仍找回了敲击金属的音乐核心”[336]。美国娱乐网站《影音俱乐部》说:“77分钟无休止的鞭金,听得很累。不过前三首歌曲很棒,是金属乐队自80年代后最好的歌曲”[337]。美国《芝加哥论坛报》报导:“这不是乐队历史上最糟的唱片,但也没达到其最佳作品的水平。《铁血硬汉》注定很快就会被人们遗忘,因为乐队的辉煌创作都成为过去了”[338]。英国《卫报》则认为:“《铁血硬汉》是金属乐队25年来最棒的专辑,它令人吃惊”[339]。《流行话题》杂志也称赞:“乐队很明智,采用简洁的歌曲,不走民谣和长段乐器演奏的路线。金属乐队再次找回音乐精神,并创造了一个能够同时吸引新旧歌迷的专辑”[340]。专辑中的〈一级谋杀〉是成员献给2015年12月28日逝世的摩托头主唱莱米,该曲名称来自莱米生前最爱用的扩大机,而乐队也为这首歌制作了音乐录影带,以动画风格来叙述莱米传奇的音乐旅程[341]。
10月26日,金属乐队展开宣传新专辑的世界连线之旅,分别由七级炼狱、BABYMETAL、郎朗、伊吉·帕普、愤怒空间担任暖场嘉宾[342]。2017年2月12日,在史坦波中心举行的第59届格莱美奖颁奖典礼上,金属乐队与女神卡卡同台共演〈飞蛾扑火〉。然而在表演时,詹姆斯的麦克风导线没有被工作人员正确插上,导致他被迫与女神卡卡共用一支麦克风演唱。曲毕他显然非常不满,狠踹麦克风架并将吉他往旁边抛去[343]。2月15日,金属乐队获得新音乐快递音乐奖“最佳国际乐队奖”[344]。2月17日,拉尔斯受邀参加脱口秀节目《深夜秀》,他在提到格莱美奖的演出状况时透露:“这件事让詹姆斯气炸了!我已经有20年没看过他这样子了”[343]。
2018年2月,金属乐队赢得2018年极地音乐奖[345]。然后在8月,金属乐队与酿酒师Dave Pickerell合作推出了Blackened,这是一种混合威士忌,以1988年《法律即正义?》专辑的开场曲目命名。 从星期四(8月30日)开始,这些酒将在商店,餐馆和酒吧以及摇滚传奇美国秋季旅游的少数几个地方供应。 此外,每批瓶子都附带一个Spotify / Apple Music播放列表 [346] 。
《交响与金属2》・《72季》(2019年 - 至今)
编辑音乐风格、创作变化与歌词主题
编辑金属乐队的音乐风格受到许多早期重金属和硬式摇滚乐队的影响,如黑色安息日、深紫、齐柏林飞船、接吻乐队、皇后乐队、泰德·纽根特、瘦李奇、蓝牡蛎、AC/DC、匆促乐队、史密斯飞船、犹大祭司、摩托头和天蝎[347]。以及英国重金属新浪潮乐队的影响,如毒液、撒克逊、钻石头、闪电战与铁娘子。另外也受到早期的朋克摇滚乐队影响,如雷蒙斯、性手枪、局外人。后朋克也影响了他们,如杀戮玩笑[348]。
乐队早期的风格是极快速的节奏、和声配置法和大段乐器演奏。美国线上音乐数据库AllMusic的评论家史提夫·休伊表示:“首张专辑《杀无赦》的编曲内容较单调、较有朋克味,很类似摩托头与英国重金属新浪潮的做法。它具有纯粹的破坏力,但没有太多音乐变化(除了克利夫·伯顿的贝斯独奏)”[349]。“第二张专辑《风驰电掣》令人惊讶于乐队的成长,并影响重金属未来几年的新方向。它的特色是丰富的音乐想像力、前卫史诗氛围、紧凑而简洁的蛊戮感,鼓点、重复段、吉他独奏与编曲上都开始成熟,但朋克味仍然存在,歌词则充斥着科幻与神话题材”[350]。
史提夫·休伊继续说:“金属乐队逐步扩大了其作曲技法和表现手法,并在第三张专辑《傀儡之王》取得巨大的飞跃,这是乐队的最佳作品。它加深了侵略感,呈现辛辣猛烈的吉他独奏,歌词也从神话走向写实路线,焦点放在个人与社会负面问题的关注,并探索了宗教、军事战争、愤怒、精神错乱、怪物和毒品等主题。一些评论家认为它是史上最棒的重金属专辑,即便不是,也名列前矛了”[351]。“第四张专辑《法律即正义?》编曲模式依旧,歌词以反政治、讽刺堕落的社会体制为主,这是金属乐队最复杂、最具野心的作品。然而杰森的贝斯声被刻意抹灭,这对乐队来说是个耻辱。又平又冷的音调掩盖了一些音乐细节,有些人认为这是一个稍有瑕疵的杰作”[352]。“第五张专辑《金属乐队》开始简化了编曲,音乐变得更富旋律、更加商业化,乐队也开始受到主流市场爆炸式的欢迎和拥戴,但也预告着他们在创造性上的衰落”[353]。
AllMusic另一位评论家史蒂芬·托马斯·艾尔维恩也持续发表评论说:“金属乐队在第六、第七张专辑《子弹上膛》和《重新装弹》里更加精简他们的音乐,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快速吉他重复段已经消失,只剩下令人失望的、加工过的金属乐。音调比起以往更加传统,类似南方摇滚与乡村摇滚,使他们听起来像70年代的体育场摇滚”[354][355]。《滚石》杂志的音乐学家罗伯特·帕尔默也认为,乐队在第五张专辑放弃了其招牌侵略性、高速节奏和强劲的音乐张力[356]。这个音乐方向的剧烈改变,已证明在商业唱片市场上是成功的,金属乐队变得更受一般大众欢迎,第五张专辑成为他们第一个登上美国排行榜冠军的作品,此后每次发片都登上冠军位置。
乐队接着注意到市场上音乐潮流的变化:90年代油渍摇滚兴起、重金属的唱片地位遭受重击。他们便从《子弹上膛》起改变音乐方向,不再专注于重金属,而是几乎变成了另类摇滚[5]。歌词主题也远离毒品、奇幻和社会问题,改为侧重于个人的情绪,例如愤怒、失去和报复。许多乐迷和音乐评论家对他们的改革表达了高度不满,包括成员剪去象征自由意识的长发、《子弹上膛》的封面艺术,并在以另类摇滚为主的罗拉帕罗扎音乐节担任压轴,使来自金属界的责难更加剧烈[156]。《滚石》杂志的资深编辑大卫·弗里克赞同他们的做法,他说:“这一举动使他们告别了充满死胡同、思想狭隘、清教主义且没有灵魂的敲击金属圈子”,他并赞美《子弹上膛》是1996年最重的专辑[156]。随着1997年的续作《重新装弹》发行,乐队加入蓝调和早期硬式摇滚的元素,在歌曲结构中引入更多的节奏和和声[5]。
第八张专辑《圣气凌人》是金属乐队在音乐上最剧烈的变化,吉他独奏被排除在专辑之外,留下“原始和未经琢磨的声响”[211]。乐队的吉他第六弦降到C,其他弦都是降一个全音。拉尔斯的小鼓声受到最重的批评,《纽约时报》说:“听起来像垃圾桶里的回音”[357][358]。这张专辑的歌词与詹姆斯当时的药物治疗有关,包括魔鬼、禁毒、幽闭恐惧症、即将来临的厄运和讽刺宗教虚伪等主题[357]。到了第九张专辑《致命吸引力》的录音时,新任制作人瑞克·鲁宾建议乐队成员恢复吉他独奏,采用标准的吉他定弦[359]。因此这张专辑回到了敲击金属核心,它是一张以电吉他即兴重复段为主轴的作品,拥有强烈的吉他独奏和微妙的歌词主题,例如自杀与救赎[360]。在录制第十张专辑《铁血硬汉》的前夕,由于柯克遗失录满重复段和乐句的手机,他的吉他独奏也减少了[336]。该专辑的基调也与上一张专辑相似,同时再结合一些早期专辑的元素[361]。
开创性、影响力、成就与地位
编辑金属乐队已经成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最具商业价值的重金属乐队之一,截至2016年共获得九座格莱美奖、两座全美音乐奖、四座告示牌音乐奖、一座独立精神奖、两座MTV音乐录影带大奖、两座VH1音乐奖、一座新音乐快递音乐奖和五座Kerrang!音乐奖。他们将敲击金属推上主流市场,改变了重金属音乐的方向,也是公认“敲击金属四巨头”中的领导乐队(其余三支乐队是麦加帝斯、超级杀手、炭疽)[362]。该乐队在全世界销售了超过1亿2000万张唱片[363],其中包括美国唱片业协会的6600万张和美国尼尔森唱片市场调查系统5364万2000张的认证,使他们成为全球音乐史上最畅销的音乐家之一[364][365]。《滚石杂志摇滚乐百科全书》表示:“金属乐队替重金属音乐打了一剂救命的强心针”[366]。Allmusic的评论家史蒂芬·托马斯·艾尔维恩也说:“金属乐队打破了敲击金属的框架,运用快速和高音量的手法不是为了自己高兴,而是为了增强他们错综复杂的音乐结构。他们是8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重金属乐队,负责将音乐带回地球上”[367]。
崆乐队的主唱乔纳森·戴维斯表示金属乐队是他最喜欢也最敬重的乐队,他说:“我很欣赏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做事,而且多年来都这么坚持。他们到现在还在影响这个世界的每一天,我认为他们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乐队之一”[368]。老天发威乐队的鼓手肖隆·拉金表示金属乐队一直是对他们乐队最大的影响来源,他说:“他们真的改变了我的生活,当我16岁时,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任何重金属,是他们启发了我的人生”[369]。机械头的主唱兼吉他手罗柏·费林表示,他们2006年在录制专辑《黑工艺》时,便希望能做出像《傀儡之王》那样的力量,他说:“《傀儡之王》具有巨大影响力、史诗般的辉煌光芒和持久的能量,那是一张永恒的专辑”[370]。混种魔兽的吉他手科瑞·比尤利和马特·哈菲透露,当年就是听了金属乐队,才让他们开始想学弹吉他[371][372]。七级炼狱的主唱麦特·桑德斯表示能和金属乐队一起巡演、担任他们的暖场团,是七级炼狱的职业生涯颠峰,他说:“能和金属乐队同台是一份莫大的荣耀,即便卖再多的专辑或办多大的演唱会都没有这个来得爽”[373]。天神禁令的吉他手达克·克罗伊、达拉斯·克罗伊和贝斯手约翰·欧卡特表示,小时候都受到金属乐队的启发,并且赞叹克利夫·柏顿的摇滚才华[374]。恶童乐队鼓手戴夫·奇方瑞表示,金属乐队早期的音乐是他听过最重、最快、最原始、最叛逆的音乐[375]。亚迪曼乐队的鼓手克里斯·寇斯也表示他们整个乐队都受到金属乐队的影响[376]。其他曾表明创作灵感来自金属乐队的乐队还有圣约乐队[377]、潘特拉[378]、食人僵尸[379]、白僵尸[380]、再无信仰[381]、爱丽丝囚徒[382]、堕落体制[383]、滑结乐队[384]、盲音合唱团[385]、梦剧场、命运警示、造物主[386]、死神[387]、神碑[388]、恶灵天皇[389]、林普巴兹提特[390]、至死方休[391]、上帝羔羊[392]和主教乐队[393]。
2009年4月4日,金属乐队获选列名摇滚名人堂,他们在具备入选资格的第二年就获得提名,并直接顺利获选。获列名的成员包括詹姆斯·海特菲尔德、拉尔斯·乌尔里希、柯克·哈米特、罗伯特·特鲁希略,以及两位前任成员克利夫·伯顿和杰森·纽斯特。在此之前,詹姆斯与拉尔斯也曾在2006年黑色安息日入主名人堂时,在典礼上担任引介人发表致词[394]。美国音乐频道MTV将金属乐队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金属乐队”第三名,并表示:“他们早期的创作都是开创性的,影响了几乎每一个接下来的金属乐队”[368]。美国有线电视频道VH1也将他们列为“历来最伟大的一百个音乐家”第42名[395]、“百大优秀硬摇滚乐队”第五位[396],以及“最伟大的二十支金属乐队”第一位[397]。《滚石》杂志将他们列为“历来最伟大的一百个音乐家”第61名[398]。《告示牌》杂志将其专辑《傀儡之王》和《金属乐队》列入“滚石杂志五百大专辑”名单中,分别位居第167和第252名[399]。英国流行音乐杂志《Q杂志》将《傀儡之王》列入“历来最重要的五十张专辑”之一[400]。美国评论媒体网站IGN也将《傀儡之王》评为“最伟大的二十五张重金属专辑”第一位[401],该专辑也在加拿大音乐杂志《金属规则》的“百大重金属专辑”排名第一位[402]。单曲〈睡魔入侵〉在《滚石》杂志“五百首史上最伟大的歌曲”中排在第399位[403]。
2006年4月8日,英国著名金属杂志《Kerrang!》发行了一张致敬专辑《向傀儡之王致敬!》,以庆祝《傀儡之王》发行满二十周年。参与翻唱录制的乐队包括机械头、致命情人、火怪乐队、大只佬乐队、君子一言和混种魔兽,他们都受到金属乐队的影响。另外,至少有15个向金属乐队致敬的翻唱专辑已经在市面上发行。例如芬兰大提琴金属乐队金属启示录的首张专辑《金属乐队大提琴》,内容全为金属乐队歌曲的翻奏。2006年9月10日,美国成人动画情景喜剧《辛普森家庭》第十八季首集中,加入金属乐队成员的客串角色[404]。詹姆斯和柯克的声音也出现在美国动画电视节目《金属启示录》其中三集[405]。2005年,一支名叫披头制品的致敬乐队,因为使用金属乐队和披头士乐队的音乐而面临法律困境。因索尼/联合电视音乐出版公司拥有披头士乐队的大部分版权,他们发出停终命令,声称受到“实质和不可挽回的伤害”,向该致敬乐队索取损害赔偿。而他们的乐迷之一就是金属乐队的领导者拉尔斯·乌尔里希,他委托金属乐队的律师协助披头制品解决了该项法律问题,与索尼达成协议。
1999年3月7日,金属乐队列名旧金山名人堂。旧金山第41任市长威利·布朗宣布该日是官方的“金属乐队节”[406]。2011年12月9日,旧金山第43任市长李孟贤宣布该日是官方的“金属乐队节”,作为乐队三十周年纪念节的一部分,市政府官网上写着:“金属乐队在一座城市里有两天属于他们的节日!”[407]。2003年5月3日,乐队获MTV频道颁发“MTV辉煌巨星”奖,并为他们在好莱坞环球影城举行一场音乐会,由多位艺人及乐队翻唱改编金属乐队的歌曲,包括魔数41演唱〈丧钟为谁而鸣注〉、〈睡魔入侵〉与〈傀儡之王〉,史丹乐队演唱〈无关紧要〉、创作歌手艾薇儿·拉维尼演唱〈燃料〉、饶舌歌手史努比狗狗演唱〈悲哀至极〉、崆乐队表演〈孤寂〉、林普巴兹提特表演〈欢迎回到疯人院〉。四名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军士长也到场发表感谢之意。金属乐队最后表演了〈点燃火光〉、〈睡魔入侵〉、〈黑暗〉、〈死亡蔓延〉、〈炮兵〉和〈惊狂〉的组曲[408][409]。
美国电玩音乐游戏《吉他英雄》系列中,收录了多首金属乐队的歌曲。〈孤寂〉收录在《吉他英雄3:摇滚传奇》中,游戏内也可购买下载第九张专辑《致命吸引力》的内容[410]。〈陷入冰封〉收录在《吉他英雄:世界巡回》中[411]。2009年,乐队与游戏开发商共同制作了《吉他英雄:金属乐队》,内有49首乐队的歌曲,并新增“专家+”级难度,让玩家配置第二个低音大鼓踏板来匹配拉尔斯的击鼓风格。乐队成员也为游戏提供动态捕捉,场景也是基于历年专辑封面制作的[412]。另一款电玩音乐游戏《摇滚乐队》系列也收录了多首金属乐队的歌曲,包括〈风驰电掣〉、〈炮兵〉、〈熏黑〉、〈法律即正义?〉和〈睡魔入侵〉,乐队并授权玩家于2013年之前可在游戏内下载聆听[413]。
轶事
编辑金属乐队的第一次演出
编辑1982年3月14日,金属乐队在美国加州西南部城市安那翰无线电城俱乐部进行首次现场演出,阵容是主唱詹姆斯、贝斯手荣恩、吉他手戴夫和鼓手拉尔斯。当天詹姆斯只有唱歌,没有弹奏吉他。他回忆说:“有很多人在那里,大概有两百人,我们在学校认识的人都来了,还有拉尔斯、荣恩、戴夫的朋友。我真的很紧张,没背着吉他感觉很怪,然后我们表演第一首歌的时候,戴夫就把吉他弦弹断了,不得不停止表演十分钟。那一刻超漫长,我站在那里真的很尴尬”。拉尔斯说:“有九成的观众都是戴夫的朋友,他的生活圈超大,詹姆斯和我完全是社会边缘人,我们没几个朋友,只有对方。我们表演的第一首歌是〈点燃火光〉,再来是〈纵身火海〉,然后就翻唱英国重金属新浪潮的歌,像钻石头、闪电战和一些其他的团”。1986年4月,无线电城俱乐部因为被检举太多次噪音违规,被安那翰市议会撤销营业许可证[23][414]。
〈隐入黑暗〉的灵感由来
编辑1984年1月14日,金属乐队正在准备第一次欧洲巡演的时候,所有的器材在波士顿被窃盗,包括詹姆斯一个特殊的马歇尔音箱,这是他拥有的第一个扩大器,也是他的母亲在过世前资助他买的,所以具有纪念意义。于是他们寻遍各地,但一直找不到能发出类似声音的音箱,只能先使用替代器材。那段时间詹姆斯便将想自杀的痛苦感觉写成歌,也就是后来的名曲〈隐入黑暗〉[415][416]。2017年,在美国音乐杂志《吉他世界》的读者票选中,此曲获得“一百个最伟大的吉他独奏”第24名的位置[417]。
关塔那摩湾拘押中心囚犯事件
编辑在美军的军事监狱关塔那摩湾拘押中心里,金属乐队的音乐曾被美国中央情报局用来折磨囚犯。美国审讯人员在那边以惊人的音量播放〈睡魔入侵〉,这首歌一播就是好几十个小时,进行心理上的疲劳轰炸。一名伊拉克囚犯说,这种心理折磨手法在监狱里被昵称为“迪斯可”。詹姆斯听闻这件事情之后说:“我感到非常骄傲,因为他们选择了我们乐队。我们的音乐充满了力量,它代表了政府不喜欢的东西,可能是自由、积极。或许是言论自由。我没法拒绝他们用,但也不鼓励,这谈不上什么对错”。美国心理战长官告诉媒体:“这些人都没听过重金属,所以他们会觉得无法承受。如果连放24小时,犯人的生理和心理功能都会松懈,思考能力降低,最后意志力就崩溃了,这时候我们就会进去和他聊聊”。其他经常被挑选来折磨囚犯的还有杀神狂徒的〈去你的上帝〉、皇后乐队的〈我们是冠军〉、小博士邦尼的〈我爱你〉、范海伦的〈巴拿马〉、毙命水池的〈尸体〉、呛辣红椒的〈折磨我〉,另外儿童电视节目《芝麻街》的音乐、R.E.M.、珍珠果酱乐队、AC/DC、九寸钉乐队、阿姆、大卫·格雷、布鲁斯·史普林斯汀的作品偶尔也被拿来播放[418]。
美国海军三栖特战队队员在采访中提到,部队会在审问恐怖分子嫌疑人时,播放重金属音乐来击溃他们的心理防线,一开始在伊拉克使用的就是金属乐队的音乐。美国心理操作退伍军人协会副会长瑞克·赫夫曼表示:“这样的策略对囚犯没有长远影响”。国际特赦组织则说:“如果有长期的睡眠剥夺情形,这种战术可能构成酷刑,美军也可能违反日内瓦公约”。英国国防部则表示:“所有关押的囚犯都符合日内瓦公约的条款,并且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常会派员探访,监狱也开放给人权观察员、律师和记者参观”。美国反恐及政治电视剧《反恐危机》第一季第五集中,也有在审讯嫌犯时用死亡金属音乐摧残其意志的桥段[419]。拉尔斯则在晚间节目《瑞秋·梅道秀》上说:“我们没有支持或抵制军方将我们的音乐用于折磨犯人上。如果有人真的想用音乐来审问囚犯,声音比我们更极端的乐队多的是。我可以提供三十几支挪威死亡金属乐队的名字,相形之下,金属乐队听起来就像保罗·赛门或亚特·葛芬柯那样轻柔无比”[420]。金属乐队的乐队官方网站也贴出声明:“最近有很多谣传,说我们要求军方不要用我们的音乐审讯犯人。我们从来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对军方发表评论,任何以其他方式作出的声明都是不正确的”[421]。
柯克与戴夫的心结
编辑1983年4月1日,拉尔斯打电话给柯克,请他到纽约取代戴夫的位置。他一开始以为是愚人节的恶作剧,不过他还是搭飞机过去了[415]。2016年,柯克向媒体表示,说他理解戴夫对于被金属乐队开除的沮丧:“我一直对他展现出很多同情,我想他只是生气罢了。这就像生命中的女人突然离开你一样难受。我的意思是,真的——当你的乐队把你踢出去...我从来没有被人踢出去过,但我可以想像这是一种可怕的经验,尤其它如果是一个你真正热爱的乐队。所以我可以理解戴夫这么多年里的困境”。柯克也补充:“我认为,戴夫与我们的关系现在有好一点了。我想这整件事情是个伤疤,只是需要经过一些疗愈”[422]。之后,戴夫做出回应,表示他赞赏柯克讲的话:“他说的没错,我非常尊重柯克,我很感激他这一点,也祝福他一切都好”[423]。
成员列表
编辑作品
编辑- 更详细的列表请参见主条目:金属乐队唱片列表以及金属乐队录制歌曲列表
录音室专辑编辑
现场专辑编辑
翻唱专辑编辑
合作专辑编辑
原声专辑编辑
迷你专辑编辑
精选专辑/套装盒组编辑
|
影像作品编辑
试听带编辑
纪录片编辑
音乐电影编辑
游戏编辑
|
注释
编辑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1.2 1.3 Metallica - メタリカ. Cube Music. [2017-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日语).
- ^ 2.0 2.1 2.2 Metallica reviews, music, news. Sputnikmusic. [2017-03-07] (英语).
- ^ 3.0 3.1 3.2 3.3 Metallica Biography. Allmusic. All Media Guide. [2017-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06) (英语).
- ^ METALLICA - TOKYO LINEUP. SUMMER SONIC. [2017-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日语).
- ^ 5.0 5.1 5.2 Lorraine Ali. ReLoad Rolling Stone review. 滚石 (杂志). 1997-11-20 [2007-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05) (英语).
- ^ Steve Lampiris. 20 Years Ago, Metallica's "St. Anger" Marked the Decline of Mainstream Nu Metal. invisibleoranges. 2023-06-08 [2024-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6) (英语).
- ^ Bunbury, Stephanie. Metallica's story of ego and indulgence: Metallica Through the Never. 雪梨晨锋报. 2014-10-11 [2015-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0) (英语).
- ^ Flea. Metallica - 100 Greatest Artists. 滚石 (杂志). 2010-12-02 [2017-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8) (英语).
- ^ Eminem Marks Sales, Hot 100 Milestones. 告示牌 (杂志). [2014-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6) (英语).
- ^ METALLICA Is Now Third-Best-Selling Artist Of SoundScan Era. Blabbermouth.net. [2014-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英语).
- ^ Glenn Pillsbury《Damage Incorporated:Metallica and the Production of Musical Identity》罗德里奇(2006)ISBN 978-0-415-97374-8,第17页
- ^ 12.0 12.1 12.2 Metallica Timeline Early 1981 – Early 1982. MTV. [2009-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15) (英语).
- ^ 13.0 13.1 13.2 13.3 13.4 Metallica Master of Puppets. Sputnikmusic. [2017-03-08] (英语).
- ^ THE HISTORY OF JAMES HETFIELD AND LARS ULRICH. MTV. fictionallica. [2017-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1) (英语).
- ^ 1981:Events. Metallica.com. [2009-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23) (英语).
- ^ Megadeth vs. Metallica. The Realms of Deth. [2008-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5) (英语).
- ^ Megadeth vs.Metallica. Rockmetal.art.pl. [2017-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5) (英语).
- ^ Saulnier, Jason. Lloyd Grant Interview. Music Legends. 2012-01-04 [2013-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3) (英语).
- ^ Metallica Timeline March 14, 1982 – July 6, 1982. MTV. [2009-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1) (英语).
- ^ Dome, Malcolm. Anthrax: Fistful Of Metal. Kerrang! (英国·伦敦: Spotlight Publications Ltd.). 1984-02-23, 第62期: 第8页 (英语).
- ^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Metallica Timeline Fall 1982 – April 16, 1983. MTV. [2009-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7) (英语).
- ^ Ron McGovney Interview 1997. Metallicaworld.co.uk. 1997-01-15 [2011-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11-07) (英语).
- ^ 23.0 23.1 Timeline. Metallica. [201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5) (英语).
- ^ Ellefson, David. The King of Metal Bass. Bass Player Magazine. 2005-02-15 [2007-04-26] (英语).[永久失效链接]
- ^ 25.0 25.1 Metallica's Lars Ulrich: What Cliff Burton Taught Us as Musicians. Guitar World. 2017-01-06 [2017-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9) (英语).
- ^ 26.0 26.1 Glenn Pillsbury《Damage Incorporated:Metallica and the Production of Musical Identity》罗德里奇(2006)ISBN 978-0-415-97374-8,第2页
- ^ Ian Christe《Sound of the Beast: The Complete Headbanging History of Heavy Metal》哈泼柯林斯(2004)ISBN 978-0380811274,第86页
- ^ Cecolini, Vinny. Foreclosure of a Team. Metal Hammer. November 1998 (英语).
- ^ Dave Mustaine: James Hetfield Is Jealous of Me」. Blabbermouth.net. 2004-09-21 [2009-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31) (英语).
- ^ Anthrax;. Metallipromo.com. 2010-12-24 [2013-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2) (英语).
- ^ Guitar World Staff. Metallica:Talkin'Thrash. Guitar World. Guitar World. 2009-10-07 [2017-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2) (英语).
- ^ Jeff Wagner《Mean Deviation: Four Decades of Progressive Heavy Metal》Bazillion Points(2010)ISBN 0-9796163-3-6,第42页
- ^ AskMen.com Editors. Interview: Dave Mustaine news. AskMen.com. IGN Entertainment. [2009-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31) (英语).
- ^ 34.0 34.1 34.2 Doe, Bernard. Megadeth — Love it to Death. Metal Forces. [2012-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3) (英语).
- ^ Wiederhorn, Jon. Greatest Metal Bands - Honorable Mentions. MTV. [2013-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1) (英语).
- ^ Guitar World staff. Guitar World's 100 Greatest Heavy Metal Guitarists Of All Time. Guitar World. Blabbermouth.net. 2004-01-23 [2013-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05) (英语).
- ^ Lamb of God, Iron Maiden, Slayer, Machine Head Among 'Golden Gods' Nominees. Blabbermouth.net. 2007-04-10 [2009-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4) (英语).
- ^ On the Phone with Dave. Rockmetal.art.pl. 1984 [2017-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1) (英语).
- ^ McPadden, Mike. The 8 Most Vicious Rivalries in Heavy Metal. VH1. 2015-06-25 [2017-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6) (英语).
- ^ Martin Popoff《Metallica: The Complete Illustrated History》Voyageur Press(2013)ISBN 978-0-7603-4482-8,第34页
- ^ Joel McIver《To Live Is To Die: The Life and Death of Metallica's Cliff Burton》Omnibus Press(2009)ISBN 978-1-906002-24-4,第89页
- ^ Mick Wall《Enter Night: A Biography of Metallica》Orion Publishing Group(2010)ISBN 978-1-40911-297-6,第五章:Long-Haired Punks
- ^ Uhelszki, Jaan. Kirk Hammett on Metallica's Kill 'Em All. Music Radar. 2008-09-11 [2016-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5) (英语).
- ^ 44.0 44.1 Joel Whitburn《Top Pop Albums 1955-2001》Hal Leonard Corporation(2002)ISBN 978-0634039485,第578页
- ^ Doe, Bernard. Metallica - Kill 'Em All. Metal Forces. 1983-07-27 [2013-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09) (英语).
- ^ Lepage, Mark. Metal metamorphosis. Ottawa Citizen. October 31, 2009 [2013-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8) (英语).
- ^ Stingley, Mick. Metallica's 'Kill 'Em All' at 30: Track-By-Track. 告示牌. 2013-07-25 [2014-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4) (英语).
- ^ Huey, Steve. Metallica: Kill 'Em All. AllMusic. [2013-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3) (英语).
- ^ Wiederhorn, Jon. 32 Years Ago: Metallica Entered the Studio to Record ‘Kill ‘Em All’. Loudwire. 2015-05-10 [2015-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0) (英语).
- ^ Metallica Timeline May 10–27, 1983 – July 27 – September 3, 1983. MTV. [2009-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13) (英语).
- ^ Martin Popoff《Metallica: The Complete Illustrated History》Voyageur Press(2013)ISBN 978-0-7603-4482-8,第39页
- ^ 52.0 52.1 Metallica Timeline October–December 1983 – August 1984. MTV. [2009-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15) (英语).
- ^ Joel McIver《To Live Is To Die: The Life and Death of Metallica's Cliff Burton》Omnibus Press(2009)ISBN 978-1-906002-24-4,第111页
- ^ Mick Wall、Malcolm Dome《Metallica: The Music and the Mayhem》Omnibus Press(2013)ISBN 978-0-85712-721-1,第二章:Ride the Lightning
- ^ Bob Gulla《Guitar Gods: The 25 Players who Made Rock History》ABC-CLIO(2009)ISBN 0-313-35806-0,第103页
- ^ 56.0 56.1 56.2 56.3 56.4 Metallica Chart Positions. Allmusic. [2007-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31) (英语).
- ^ 57.0 57.1 Metallica - Ride the Lightning CD Album Japan. CD Universe、Muze. [2013-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1) (英语).
- ^ Huey, Steve. Ride the Lightning - Metallica. AllMusic. [2013-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英语).
- ^ Rob Kemp、Nathan、Brackett、Christian David Hoard《新滚石专辑指南》西蒙与舒斯特(2004)ISBN 0-7432-0169-8,章节:Metallica
- ^ Martin Popoff《Metallica: The Complete Illustrated History》Voyageur Press(2013)ISBN 978-0-7603-4482-8,第12页
- ^ 61.0 61.1 61.2 61.3 Metallica Timeline Fall, 1984 – March 27, 1986. MTV. [2009-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14) (英语).
- ^ Ian Christe《Sound of the Beast: The Complete Headbanging History of Heavy Metal》哈泼柯林斯(2004)ISBN 978-0380811274,第130页
- ^ Mick Wall《Enter Night: A Biography of Metallica》Orion Publishing Group(2010)ISBN 978-1-40911-297-6,第七章:Masterpiece
- ^ Pareles, Jon. Heavy Metal, Weighty Words. 纽约时报. 1988-07-10 [2013-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4) (英语).
- ^ 65.0 65.1 65.2 Joel McIver《Justice For All – The Truth About Metallica》Omnibus Press(2004)ISBN 0-7119-9600-8,第十二章
- ^ 66.0 66.1 66.2 Wall, Mick. Master Piece. Guitar World. 2006-01: 第52–61页,第104–110页. ISSN 1045-6295 (英语).
- ^ Kielty, Martin. Ulrich bored Hammett in Metallica's Puppet sessions. Classic Rock. 2012-10-03 [2013-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1) (英语).
- ^ Discography – Metallica. 告示牌. [2009-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02) (英语).
- ^ Gold & Platinum. 美国唱片业协会. [2010-05-26] (英语).
- ^ Huey, Steve. Metallica: Master of Puppets. Allmusic. [2009-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02) (英语).
- ^ 500 Greatest Albums of All Time. 滚石 (杂志). [2013-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2) (英语).
- ^ Tyrangiel, Josh. The All-TIME 100 Albums: Master of Puppets. 时代周刊. 2006-10-13 [2014-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英语).
- ^ 50 Greatest Guitar Albums. Guitar World. 2009-02-29 [2013-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5) (英语).
- ^ 100 Greatest Guitar Solos: 51–100. Guitar World. 2008-10-30 [2013-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6) (英语).
- ^ Guns N' Roses top rock riff poll. 英国广播公司新闻. 2004-05-02 [2013-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2) (英语).
- ^ Bayer, Gerd. Heavy Metal Music in Britain.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9: 第82页. ISBN 978-0-7546-6423-9.
- ^ Hayter, David. Classic Album of the month: Metallica – Master of puppets. Guitar Planet. 2011-03-22 [2013-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3) (英语).
- ^ Ed T.; Spence D. Top 25 Metal Albums. IGN. 2007-01-19 [2013-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英语).
- ^ Anderson, Kyle. Metallica's Master Of Puppets Turns 25. MTV. 2011-03-03 [2013-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9) (英语).
- ^ Metallica First Metal Recording in US Historical Registry. 每日邮报. 2016-03-23 [2016-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英语).
- ^ Brannigan, Paul; Winwood, Ian. Birth School Metallica Death, Volume 1. Faber and Faber. 2013: 第五章、第七章. ISBN 978-0-571-29416-9.
- ^ Cummings, Sue. Road Warriors. Spin (杂志). 1986-08-01, 2 (5): 第59–61页 [2013-07-26] (英语).
- ^ Eddy, Chuck. Rock and Roll Always Forgets: A Quarter Century of Music Criticism. 杜克大学出版社. 2011: 第102页.
- ^ Harrison, Thomas. Music of the 1980s. ABC-CLIO. 2011: 第59页. ISBN 978-0-313-36599-7.
- ^ Martin Popoff《Metallica: The Complete Illustrated History》Voyageur Press(2013)ISBN 978-0-7603-4482-8,第69页
- ^ Metallica Planned To Fire Lars Ulrich In 1986, Confirms Anthrax's Scott Ian. Blabbermouth.net. [2014-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英语).
- ^ Video Of Cliff Burton Memorial Stone Unveiling Posted Online. Blabbermouth.net. 2006-10-05 [2014-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1) (英语).
- ^ Metallica History Part 2. Metallica. [2006-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3) (英语).
- ^ Metallica timeline June 26, 1986 – September 27, 1986. MTV. [2007-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7) (英语).
- ^ Macdonald, Les. The Day the Music Died. Xlibris Corporation. 2010: 第236页. ISBN 1-4691-1356-2.
- ^ McIver, Joel. Justice for All: The Truth about Metallica. Omnibus Press. 2004: 第159–165页 [2017-03-09]. ISBN 978-0-7119-96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2).
- ^ 92.0 92.1 Metallica timeline October 1986 – March 1987. MTV. [2007-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1) (英语).
- ^ Herzog, Kenny. Setlist - Dave Mustaine. 影音俱乐部. 2011-07-18 [2013-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9) (英语).
- ^ Ray, Michael. Disco, Punk, New Wave, Heavy Metal, and More: Music in the 1970s and 1980s. 大英百科全书公司. 2013: 第53页.
- ^ That Metal Show Jason Newsted on Metallica Audition. YouTube. [2016-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1) (英语).
- ^ McIver, Joel. Justice for All: The Truth About Metallica. Omnibus Press. 2004: 第85页. ISBN 1-84772-797-2.
- ^ Metallica timeline August 21, 1987 – December 4, 1987. MTV. [2007-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1) (英语).
- ^ Ben Mitchell. James Hetfield: Indestructible. TeamRock. Classic Rock (杂志). 2009-05-27 [2007-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5) (英语).
- ^ 99.0 99.1 99.2 99.3 99.4 Buskin, Richard. Metallica 'One': Classic Tracks. Sound on Sound. 2011-05-02 [2013-01-18]. OCLC 6131319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9) (英语).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booklet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Huey, Steve. Metallica: …And Justice for All. AllMusic. [2013-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25) (英语).
- ^ 102.0 102.1 Giles, Jeff. Jason Newsted on Inaudible '…And Justice for All' Bass Tracks: 'Water Under the Bridge'. Ultimate Classic Rock. Townsquare Media. 2013-05-01 [2013-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英语).
- ^ Ian Christe《Sound of the Beast: The Complete Headbanging History of Heavy Metal》哈泼柯林斯(2004)ISBN 978-0380811274,第196页
- ^ 104.0 104.1 104.2 104.3 104.4 The Playboy Interview – Metallica. 花花公子. [2007-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04) (英语).
- ^ Azerrad, Michael. And Justice for All by Metallica | Rolling Stone Music. 滚石 (杂志). 1988-11-03 [2011-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7) (英语).
- ^ Reynolds, Simon. …And Justice for All. Melody Maker. 1988-09-10, 64 (37): 第36页 (英语).
- ^ Christgau, Robert. Christgau's Consumer Guide. The Village Voice (纽约). March 14, 1989 [2013-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7) (英语).
- ^ Wall, Mick. Enter Night: A Biography of Metallica. 纽约: Orion Publishing Group. 2010: 第10页、第296页. ISBN 978-1-4091-1296-9 (英语).
- ^ {{cite book|language = en|last=Larkin|first=Colin|year=2006|title=流行音乐百科全书
- ^ Florino, Rick. Exclusive: James Hetfield of Metallica Reflects on "…And Justice for All". Artistdirect. 2013-11-07 [2014-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2) (英语).
- ^ Timeline 1988. Metallica. [201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6) (英语).
- ^ Ryan, James. FANTASIA OBSCURA: How the Real-Life ‘Trumbo’ Influenced… Metallica?. RebeatMag.com. 2016-02-03 [2016-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31) (英语).
- ^ MTV: 100 Greatest Music Videos Ever Made. Rockonthenet.com. [2007-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0) (英语).
- ^ A.D.D. Videos: 25 Years of MTV. MTV. [2006-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16) (英语).
- ^ 115.0 115.1 Grammy's 10 Biggest Upsets.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7 [2007-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08).
- ^ The Flute is a Heavy Metal Instrument (Jpg). Mlb-s1-p.mlstatic.com. [2016-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04-03) (英语).
- ^ Grammy's 10 Biggest Upsets (http). EW.com. 2007 [2016-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14) (英语).
- ^ MacDonald, Patrick. Soundgarden Nomination: The Growth of Local Rock. 西雅图时报. 1990-01-12 [2009-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6) (英语).
- ^ 119.0 119.1 119.2 Bob Rock. Classic Albums: Metallica: The Black Album (纪录片). Eagle Rock Entertainment. 2001-06-11. ASIN B00005Q2Z2 (英语).
- ^ 120.0 120.1 Craig Rosen《The Billboard Book of Number One Albums: The Inside Story Behind Pop Music's Blockbuster Records》告示牌 (杂志)(1996)ISBN 0-8230-7586-9
- ^ Guitar World Staff. Metallica:Talkin'Thrash. Guitar World. Guitar World. 2009-10-07 [2017-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2) (英语).
- ^ Mack, Bob. Precious Metal. Spin (杂志). 1991-10-10, 7 (第7页) (英语).
- ^ Jason Newsted. Classic Albums: Metallica: The Black Album (纪录片). Eagle Rock Entertainment. 2001-06-11. ASIN B00005Q2Z2 (英语).
- ^ Metallica timeline February 1990 – August 13, 1991. MTV. [2011-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3) (英语).
- ^ Tannenbaum, Rob. Playboy Interview: Metallica. 花花公子. 2001-04-02 [2009-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26) (英语).
Lars, Jason and I were going through divorces. I was an emotional wreck. I was trying to take those feeling of guilt and failure and channel them into the music, to get something positive out of it.
|author=
和|last=
只需其一 (帮助) - ^ Fricke, David. Metallica: From Metal to Main Street. 滚石 (杂志). 1991-11-14, (617) [2017-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21) (英语).
- ^ 127.0 127.1 Hodgson, Peter. Metallica Producer: 'Black Album' 'Wasn’t Fun'. 吉普森吉他公司. 2011-08-02 [2011-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1) (英语).
- ^ Morse, Steve. Grammys focus on fresh faces, jilt Madonna (fee required). The Boston Globe (纽约时报公司). 1991-01-11 [2009-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1) (英语).
- ^ Garcia, Guy. Heavy Metal Goes Platinum. 时代周刊. 1991-10-14 [2007-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3) (英语).
- ^ Garcia, Guy D. Heavy Metal Goes Platinum. 时代周刊. 1991-10-14 [2016-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1) (英语).
- ^ Epstein, Dan. Metallica's Black Album: 10 Things You Didn't Know. 滚石 (杂志). 2016-08-12 [2016-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30) (英语).
- ^ Wiederhorn, Jon. 25 Years Ago: Metallica Release ‘The Black Album’. Loudwire. 2016-08-12 [2016-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英语).
- ^ Caulfield, Keith. Metallica's 'Black Album' Hits 16 Million in Sales. 告示牌. 2014-05-28 [2016-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3) (英语).
- ^ Top 100 Albums. RIAA.com. [2007-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7).
- ^ Wall, Mick. Enter Night: A Biography of Metallica. 麦克米伦出版公司. 2011-05-10: 第334页 [2014-01-28]. ISBN 1429987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2) (英语).
- ^ Browne, David. Metallica Review. 娱乐周刊. 1991-08-16 [2012-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2) (英语).
- ^ Kot, Greg. A Guide to Metallica's Recordings. 芝加哥论坛报. 1991-12-01 [2013-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7) (英语).
- ^ 138.0 138.1 Palmer, Robert. Metallica Album Review. 滚石 (杂志). 1991-08-12 [2016-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9) (英语).
- ^ Gold, Jonathan. Advisory to Metallica Fans: It's a Pop Band Now. 洛杉矶时报. August 11, 1991 [2016-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6) (英语).
- ^ Metallica LP. CD Universe、Muze. [2013-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07).
- ^ Smith, Sid. Metallica: Metallica (The Black Album). 英国广播公司. 2007 [2014-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8) (英语).
- ^ Huey, Steve. Metallica: Metallica. AllMusic. [2007-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0) (英语).
- ^ Metallica timeline February 1990 – August 13, 1991. MTV. [2007-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3) (英语).
- ^ Grammy nominations span Streisand, Seal, Seattle Symphony. 西雅图时报. 1992-01-08 [2009-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6) (英语).
- ^ Georg Purvis《Queen: The Complete Works》Titan Books(2012)ISBN 978-0857685513,第390页
- ^ Azerrad, Michael. Come as You are: The Story of Nirvana. Doubleday. 1993: 第239页 [2017-03-10]. ISBN 978-0-385-47199-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 ^ 147.0 147.1 Metallica (James Hetfield、Lars Ulrich、Kirk Hammett、Jason Newsted). 金屬製品的一年半人生 : Part 2 (VHS). Elektra Entertainment. 1992 (英语).
- ^ 148.0 148.1 Metallica timeline August 9, 1992 – November 23, 1993. MTV. [2007-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3).
- ^ Metallica timeline August 9, 1992 – November 23, 1993. MTV. [2007-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3) (英语).
- ^ 1992 Video Music Awards. MTV. [2008-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30) (英语).
- ^ Rock on the Net: Metallica. Timeline. rockonthenet.com. [2008-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英语).
- ^ Browne, David. Metallica; Load.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3-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09) (英语).
- ^ YouTube上的Metallica – The Outlaw Torn (lyrics in video)
- ^ 20 Years of Blood, Semen & Haircuts: A Conversation. metallica.com. [2008-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0) (英语).
- ^ Gold & Platinum Metallic Load. 美国唱片业协会. [2017-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1) (英语).
- ^ 156.0 156.1 156.2 Fricke, David. Load Rolling Stone review. 滚石 (杂志). 1996-12-04 [2007-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27) (英语).
-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Metallica: Load. AllMusic. [2013-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英语).
- ^ 1996 Video Music Awards. MTV. [2008-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2) (英语).
- ^ 159.0 159.1 Wiederhorn, Jon. James Hetfield and Kirk Hammett of Metallica Discuss Their 1997 Album, 'Re-Load'. Guitar World. [2013-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1) (英语).
- ^ Jackson Wins 3 American Music Awards Entertainment. 洛杉矶时报. 1992-01-26 (英语).
- ^ Metallica - Chart History. 告示牌. [2015-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3) (英语).
- ^ Gold & Platinum Metallic Reload. 美国唱片业协会. [2017-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1) (英语).
-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Metallica: Reload. AllMusic. [2013-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英语).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Timeline 10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165.0 165.1 165.2 165.3 165.4 165.5 165.6 165.7 165.8 Metallica. 《異種怪獸》 (纪录片). 加利福尼亚州: 好莱坞环球影城、派拉蒙电影. 2004-01-21 (英语).
- ^ 166.0 166.1 Billboard Music Awards. The Post-Standard. 1999-12-09 (英语).
- ^ 167.0 167.1 Metallica timeline November 18, 1997 – December 8, 1998. MTV. [2007-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03) (英语).
- ^ McIver, Joel. Justice for All: The Truth About Metallica. Omnibus Press. 2004: 第333–334页. ISBN 1-84772-797-2.
- ^ 169.0 169.1 Metallica Shifts Gears In Elektra's 'Garage Inc.'
- ^ Ratliff, Ben. Garage Inc.. 滚石 (杂志). 1998-11-17 [2012-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4) (英语).
- ^ Sinclair, Tom. Garage Inc. Review.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8-12-18 [2012-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25) (英语).
- ^ Garage Inc.. CMJ New Music Monthly. 1998-12-21: 第29页 (英语).
- ^ Kot, Greg. 10 nominations put Lauryn Hill atop Grammy heap. 芝加哥论坛报 (Tribune Company). 1999-01-06 [2009-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4) (英语).
- ^ 174.0 174.1 Timeline 1999 2000. Metallica. [201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5) (英语).
- ^ Metallica: James Hetfield Talks On Cliff Burton's Influence. Ultimate Guitar. 2006-10-06 [2017-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5) (英语).
- ^ Michael Custodis,章节:《Film Music in Concert: Metallica mit Michael Kamen》Klassische Musik heute. Eine Spurensuche in der Rockmusik, Bielefeld transcript-Verlag(2009)ISBN 978-3-8376-1249-3
- ^ Jonathan Buckley《The Rough Guide to Rock》Penguin Books(2003)ISBN 978-1843531050,第280页
- ^ Billboard. google.com.pk. [2015-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7) (英语).
- ^ Metallica S&M Album Review. 滚石 (杂志). [2015-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21) (英语).
- ^ Gold & Platinum - RIAA. 美国唱片业协会. [2017-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8) (英语).
- ^ 42nd Annual Grammy Awards nominations. CNN. 2000-01-04 [2010-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25) (英语).
- ^ 182.0 182.1 Testimony of Mr. Lars Ulrich. 美国参议院司法委员会. 2000-07-11 [2007-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29) (英语).
- ^ Jones, Christopher. Metallica Rips Napster. 连线. 2000-04-13 [2007-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6) (英语).
- ^ Borland, John. Napster, universities sued by Metallica - CNET News. News.cnet.com. [2011-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5) (英语).
- ^ Napster timeline - PC World Business. Pcworld.idg.com.au. 2001-04-03 [2011-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英语).
- ^ Sakuma, Paul. The End of the Line for Royalties?. 时代周刊. 2001-03-06 [2011-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1) (英语).
- ^ Metallica vs. Napster, Inc Case. FindLaw.com. 2000: 第2页 [2011-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25) (英语).
- ^ A & M RECORDS, INC. v. Napster, Inc., 114 F. Supp. 2d 896 - Dist. Court, ND. 2000 [2011-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1) (英语).
- ^ Borland, John. Napster Boots Dr. Dre Fans From Service. [2011-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3) (英语).
- ^ Napster settles suits. CNN. 2001-07-21 [2007-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2) (英语).
- ^ Evangelista, Benny. Napster runs out of lives – judge rules against sal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2-09-04 [2008-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英语).
- ^ YouTube上的Metallica Anti Napster
- ^ Heller, Greg. My VH1 Music Awards Aspire to Rebellion, but Creed Still Rules. 滚石 (杂志). 2000-12-01 [2009-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1) (英语).
- ^ Basham, David. Bassist Jason Newsted Leaves Metallica. MTV. 2001-01-17 [2007-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26) (英语).
- ^ Basham, David. Bassist Jason Newsted Leaves Metallica. MTV.com. 1996-01-17 [2007-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26) (英语).
- ^ Boucher, Geoff. Grammys Cast a Wider Net Than Usual. 洛杉矶时报 (Tribune Company). 2001-01-04: 5 [2011-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4) (英语).
- ^ Metallica May Give Music To 'Paradise Lost' Sequel. MTV. 1998-05-28 [2010-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03) (英语).
- ^ 'Paradise Lost' Team Plans Two More West Memphis Three Documentaries. MTV. 2010-02-23 [2010-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19) (英语).
- ^ Timeline 2001. Metallica. [201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5) (英语).
- ^ 200.0 200.1 Metallica timeline April 2001 – December 4, 2001. MTV. [2007-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3) (英语).
- ^ All That Glitters: Bringing Back Metallica. Clinical Psychiatry News. 2004-12-24 [2016-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1) –通过Psychflix.com (英语).
- ^ Metallica timeline January 3, 2002 – March 19, 2003. MTV. [2007-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3) (英语).
- ^ D'Angelo, Joe. Metallica's St. Anger Tops Albums Chart. VH1. 2003-06-11 [2009-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27) (英语).
- ^ Gold & Platinum. 美国唱片业协会. [2017-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7) (英语).
- ^ Urban, Andrew. Metallica: Some Kind of Monster. Urbancinefile. [2009-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2) (英语).
- ^ 206.0 206.1 St. Anger by Metallica. Metacritic. [2007-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14) (英语).
- ^ DiCrescenzo, Brian. Metallica – St. Anger. Pitchfork Media. 2003-06-16 [2007-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2) (英语).
- ^ Watson, Ian. Metallica: St. Anger. NME. 2003-06-13 [2009-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14) (英语).
- ^ Christopher, Michael. Metallica: St. Anger. 流行话题. 2003-07-15 [2009-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03) (英语).
- ^ Moreau, Kevin. Rattle and Ho-Hum. Shakingthrough.net. 2003-06-23 [2007-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29) (英语).
- ^ 211.0 211.1 St. Anger by Metallica. Metacritic.com. [2007-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14) (英语).
- ^ Kerrang! 2003 awards winners. BBC. 2003-08-21 [2012-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0) (英语).
- ^ Some Kind of Monster (Movie). Metallica. [2013-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2) (英语).
- ^ Reilly, Travis. Metallica's Lars Ulrich on How Rock Doc 'Some Kind of Monster' Kept Band From 'Derailing'. Thewrap.com. 2014-12-23 [2016-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7) (英语).
- ^ They're All Contenders. 纽约时报. 2003-12-05 [2010-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英语).
- ^ Grammy Award winners – Metallica. Grammy.com. [2007-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09) (英语).
- ^ Timeline 2004. Metallica. [201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5) (英语).
- ^ Tonie Yde Mørch. Lars Ulrich – fra 'total ass' til familiefar. Berlingske Media. FRI.DK. 2009-06-27 [2011-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4) (英语).
- ^ Metallica's Lars Ulrich Hospitalized in Switzerland, Misses Show. Yahoo Music. 2004-06-07 [2006-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01) (英语).
- ^ Darkness bask in Kerrang! success. BBC. 2004-08-27 [2012-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英语).
- ^ METALLICA's 'Some Kind Of Monster' Named Best Documentary At 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 Blabbermouth.net. 2005-02-26 [2017-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英语).
- ^ News Home. E! Online. [2006-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1) (英语).
- ^ Kaufman, Gil. Metallica Opening for Rolling Stones in San Francisco. MTV. 2005-04-03 [2007-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2) (英语).
- ^ 224.0 224.1 If You Want a Successful Album – Work with Rick Rubin. Tixsearcher.com. [2014-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3) (英语).
- ^ Metallica's Hammett: 'We Have Fifteen Songs' Written for Next Album. Blabbermouth.net. 2006-05-20 [2007-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2) (英语).
- ^ Metallica's 'Videos' beats Slipknot's Voliminal' on Music Video Chart. Blabbermouth.net. 2006-12-15 [2007-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9) (英语).
- ^ Best Metal Performance. Grammy.com. [December 7,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04) (英语).
- ^ We All Love Ennio Morricone. Metallica.com. 2007-02-20 [2014-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4) (英语).
- ^ Metallica to Record 14 New Songs Starting Next Week; 2008 Release Expected. Blabbermouth.net. 2007-03-05 [2007-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01) (英语).
- ^ ...And Recording for All. News Headline. Metallica.com. 2007-03-14 [2008-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31) (英语).
- ^ Goodman, William. Breaking News: Metallica Tells All About New Album. News. Spin Magazine Online. 2008-05-15 [2008-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2) (英语).
- ^ Hannaford, Victoria. Kerrang winners. BBC. 2008-08-22 [2012-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英语).
- ^ Metallica's 'Death Magnetic' Sold Two Weeks Early at French Record Store?. Blabbermouth.net. Roadrunner Records. [2010-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09) (英语).
- ^ Metallica album leak.... Kerrang!. [2008-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05) (英语).
- ^ Metallica Opens At No. 1 Just Shy Of 500K. [2017-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2) (英语).
- ^ Gold & Platinum. 美国唱片业协会. [2017-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英语).
- ^ Metallica's Death Magnetic Reigns on European Album Chart. Blabbermouth.net. 2008-09-25 [2008-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8) (英语).
- ^ Artist Chart History – Metallica (Singles). 告示牌. [2008-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9) (英语).
- ^ Metallica's Death Magnetic Tops Album Chart for Third Week in a Row. EuroInvester. 2008-10-01 [2008-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7) (英语).
- ^ Metallica nominated in the EMA's and playing live at the VMA's in Latin America. Alternativeware. 2008-10-08 [2008-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5) (英语).
- ^ The Quietus – first listen to Metallica's new album. The Quietus. 2008-06-16 [2008-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16) (英语).
- ^ Metallica Album: Our First Impression. 金属之锤. 2008-06-11 [2008-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7) (英语).
- ^ Thomas, Stephen. Death Magnetic – Metallica. AllMusic. 2008-09-12 [2010-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02) (英语).
- ^ DREAM THEATER'S MIKE PORTNOY ON METALLICA'S 'DEATH MAGNETIC' – 09.13.08 – Roadrunner Records Canada. Roadrunnerrecords.ca. 2008-09-13 [2010-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5) (英语).
- ^ Grammy 2009 Winners List. MTV. 2009-02-08 [2009-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01) (英语).
- ^ Grammy Award winners – Death Magnetic. Grammy.com. [2015-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4) (英语).
- ^ Cohen, Jonathan. Metallica, Run D.M.C. Lead Rock Hall Inductees. 告示牌. [2009-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3) (英语).
- ^ Jason Newsted to rejoin Metallica. idiomag. 2009-03-30 [2009-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02) (英语).
- ^ Jason Newsted: Trujillo won't play with Metallica during Rock Hall induction. idiomag. 2009-04-01 [2009-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06) (英语).
- ^ Metallica rocks Hall of Fame with other new members. Reuters. 2009-04-05 [2009-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 ^ Jason Newsted on Metallica's Rock Hall Induction: "The Black Album Band Will Be Back". 滚石 (杂志). 2009-03-27 [2017-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3) (英语).
- ^ DAVE MUSTAINE To METALLICA: 'I Am So Very Proud Of All You Have Accomplished'. Blabbermouth.net. 2009-02-27 [2017-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9) (英语).
- ^ Metallica’s James Hetfield: It’s Really Important for Me to See Motorhead in the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Loudwire (Loudwire). 2016-11-10 [2017-03-12] (英语).
- ^ Flashback: Metallica Jams With Jimmy Page, Jeff Beck at the Hall of Fame. 滚石 (杂志). 2015-02-17 [2017-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9) (英语).
- ^ The 2009 Kerrang! Awards winners. Kerrang! (鲍尔媒体集团). 2009-08-03 [2012-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9) (英语).
- ^ U2, Metallica, Jagger Celebrate Rock Hall Of Fame. 告示牌. 2009-11-02 [2017-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英语).
- ^ MusicRadar staff. Thrash metal's 'Big Four' for Sonisphere 2010!. MusicRadar. 2009-12-15 [2013-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4) (英语).
- ^ 激流四巨頭26年首度聚首Sonisphere音樂節同台. 新浪. 2009-12-16 [2017-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 ^ Paine, Andre. Metallica Heading To Cinemas. 告示牌. 2010-06-10 [2013-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3) (英语).
- ^ Thom Jurek. The Big Four: Live from Sofia, Bulgaria. AllMusic. [2010-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27) (英语).
- ^ Chad Bower. The Big 4: Live From Sofia, Bulgaria DVD Review. About.com. [2010-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15) (英语).
- ^ Gold and Platinum. [2010-07-24] (英语).
- ^ Warner, Brett. Metallica Begin Work on Their Next Studio Album. ...ology. 2011-10-26 [201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6) (英语).
- ^ Top 50 Worldwide Tours - PollstarPro (PDF). PollstarPro. [2017-03-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02-15) (英语).
- ^ Top 50 Worldwide Tours - PollstarPro (PDF). PollstarPro. [2017-03-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12-05) (英语).
- ^ Heading Down Under. Metallica. 2010-09-16 [2010-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9) (英语).
- ^ Final Release for 2010. Metallica. 2010-10-25 [2010-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4) (英语).
- ^ One More for 2010!. Metallica.com. 2010-10-06 [2010-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10) (英语).
- ^ Downey, Ryan J. Metallica, Megadeth, Slayer And Anthrax Make Big 4 History. MTV. 2011-04-25 [2013-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2) (英语).
- ^ 'Tallica at Sonisphere U.K.. Metallica.com. 2010-12-13 [2010-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4) (英语).
- ^ 'Big Four' at Yankee Stadium: Metallica, Slayer, Megadeth and Anthrax thrash for the masses. 2011-09-15 [2016-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英语).
- ^ Lou Reed challenged Lars Ulrich to street fight. 3 News NZ. 2012-05-07 [2017-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0) (英语).
- ^ Secret Recording Project?. Metallica.com. 2011-06-15 [2011-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4) (英语).
- ^ Thiessen, Brock. Metallica and Lou Reed Set Release Date for Collaborative Album. Exclaim!. 2011-08-19 [2011-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9) (英语).
- ^ Lou Reed and Metallica - Lulu (staff review). Sputnikmusic. 2011-10-21 [2011-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2) (英语).
- ^ Kaye, Don. Lou Reed & Metallica – Lulu. Blabbermouth.net. [2011-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31) (英语).
- ^ Perry, Andrew. Telegraph review. London: The Telegraph. 2011-10-27 [2011-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2) (英语).
- ^ James Parker. Metallica and Lou Reed's 'Lulu' Is Actually Excellent. 大西洋. 2011-11-16 [2014-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0) (英语).
- ^ 龐克搖滾教父逝 路瑞德享壽71. 中央通讯社. 2013-10-28 [2013-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31).
- ^ Filbin, Patrick. David Bowie Says Lou Reed’s Greatest Work Was Metallica Collaboration. American Songwriter. 2015-04-20 [2015-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3) (英语).
- ^ Metallica in India. Withjim.Com. [2012-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5).
- ^ Delhi Show Update. Metallica.com. [201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30) (英语).
- ^ Metallica: India gig organisers arrested. BBC. 2011-10-30 [2011-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英语).
- ^ Delhi Show Update. IBN. 2011-10-31 [2011-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1) (英语).
- ^ Heavy metal heaven as heads bang in Bangalore. DNA. 2011-10-31 [2011-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6) (英语).
- ^ Metallica. Metallica Celebrate 30-Year Anniversary at the Fillmore in San Francisco with Special Guests, New Beyond Magnetic EP. The Audio Perv. 2012-03-22 [2012-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9) (英语).
- ^ 287.0 287.1 News | Thirty Years... A Week Long Celebration in San Francisco. Metallica.com. [2012-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8) (英语).
- ^ ''Beyond Magnetic'' on iTunes. Itunes.apple.com. [2013-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7) (英语).
- ^ Beyond Magnetic EP. Amazon.com. [2012-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1) (英语).
- ^ Metallica to headline Download Festival at Donington. BBC. 2011-11-11 [2011-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8) (英语).
- ^ Metallica’s Lars Ulrich: ‘Hopefully’ Orion Music + More Festival Will Return in 2018 or 2019. Loudwire. 2016-12-24 [2017-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9) (英语).
- ^ Blackened Recordings Launches. Metallica. 2012-11-30 [2017-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1) (英语).
- ^ Metallica Launch New Record Label. 滚石 (杂志). 2012-11-30 [2017-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4) (英语).
- ^ Metallica: 'Quebec Magnetic' DVD, Blu-Ray Artwork Unveiled. Blabbermouth.net. 2012-10-22 [2012-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7) (英语).
- ^ Metallica: 'Quebec Magnetic' DVD First-Week Sales Revealed. Blabbermouth.net. 2012-12-21 [2012-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21) (英语).
- ^ Barton, Geoff. Ulrich: Metallica 3D movie project influenced by Zeppelin. 经典摇滚. [2013-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3) (英语).
- ^ 297.0 297.1 Timeline 2013. Metallica. [201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5) (英语).
- ^ Noisecreep Staff. Metallica Surprise by Playing ‘Kill ‘Em All’ Set Under Fake Name Dehaan. Noisecreep. 2013-06-09 [2013-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4) (英语).
- ^ METALLICA's JAMES HETFIELD: 'We Lost Millions' Of Dollars On Each Edition Of ORION MUSIC + MORE Festival. Blabbermouth.net. 2015-12-09 [2017-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英语).
- ^ RJ Cubarrubia. Metallica's 3D Movie Headed to IMAX. Rollingstone.com. 2013-04-24 [2013-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0) (英语).
- ^ Metallica's 3D Movie, 'Metallica Through the Never' Headed to IMAX. 滚石 (杂志). 2013-04-24 [2013-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0) (英语).
- ^ Metallica Through the Never. 烂番茄. [201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29) (英语).
- ^ Fall Movie Preview 2013: 'Metallica Through the Never' 9/27. 滚石 (杂志). [2013-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0) (英语).
- ^ Metallica Through the Never Is One of the Great Concert Films. The Village Voice. 2013-09-25 [2013-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0) (英语).
- ^ Tilly, Chris. Metallica Through the Never Review. IGN. 2013-09-28 [2013-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0) (英语).
- ^ 2015 Grammy Nominations. 告示牌. 2014-05-12 [2017-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0) (英语).
- ^ International 3D & Advanced Imaging Society Awards. 美国商业资讯. 2014-01-29 [2017-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英语).
- ^ Lynch, Kevin. Metallica rock their way into Guinness World Records 2015 Edition. 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2014-09-03 [2017-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 (英语).
- ^ Coleman, Miriam. Metallica Play a Dome in Antarctica. 滚石 (杂志). 2013-12-09 [2013-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8) (英语).
- ^ Ng, David. Grammys 2014: Lang Lang performs 'One' with Metallica. 洛杉矶时报. 2014-01-27 [2014-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8) (英语).
- ^ Metallica announce By Request dates. Guitar World. 2013-12-04 [2017-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1) (英语).
- ^ Metallica Says new song is Going Well. Blabbermouth.net. 2014-06-23 [2017-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1) (英语).
- ^ Savage, Mark. Metallica: Glastonbury experience was 'sensational'. 英国广播公司新闻. 2014-06-29 [2014-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英语).
- ^ Metallica Performing Live at BlizzCon® 2014. 暴雪娱乐. 2014-10-21 [2015-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2) (英语).
- ^ Timeline 2014. Metallica. [201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5) (英语).
- ^ Sharks hosting ‘Metallica Night’ at SAP Center. 圣荷西信使报. 2015-01-20 [2017-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3) (英语).
- ^ Metallica's Kirk Hammett Says He Tracked His Missing iPhone To Copenhagen Airport. Blabbermouth.net. 2015-08-12 [2016-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英语).
- ^ Metallica Day At AT&T. Metallica. 2015-05-01 [2015-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7) (英语).
- ^ Off to Austin. Metallica. 2015-05-11 [2015-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7) (英语).
- ^ Metallica's Hetfield, Hammett to perform national anthem (新闻稿). NBA. 2015-06-13 [2015-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5) (英语).
- ^ Go Warriors!. Metallica. 2015-06-12 [2015-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4) (英语).
- ^ Abnett, Kate. Justin O’Shea Enlists Metallica For Brioni’s Radical Repositioning. The Business of Fashion. 2016-06-29 [2017-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9) (英语).
- ^ Lollapalooza. 罗拉帕罗扎音乐节. [2015-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6) (英语).
- ^ NEW SITE, NEW CLUB. Metallica. 2015-10-28 [2017-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1) (英语).
- ^ Metallica Rocks San Francisco on Eve of Super Bowl 50: Live Review. 告示牌. 2016-02-06 [2017-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6) (英语).
- ^ Grow, Kory. Metallica Producer: Jason Newsted's 'Justice' Bass Was 'F--king Brilliant'. 滚石 (杂志). 2016-03-17 [2017-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0) (英语).
- ^ Bienstock, Richard. Lars Ulrich Takes Us Inside Metallica's Record Store Day Vault, Teases New Album. 告示牌. 2016-04-11 [2016-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4) (英语).
- ^ 328.0 328.1 Caulfield, Keith. Metallica Rocks With Sixth No. 1 Album on Billboard 200 Chart. 告示牌. 2016-11-28 [2016-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1) (英语).
- ^ Metal by Numbers: The best-selling rock and metal in 2016. Metal Insider. 2017-01-05 [2017-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6) (英语).
- ^ Metallica Mit Erfolgreichstem Album-start 2016. 德国音乐排行榜. 2016-11-29 [2016-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德语).
- ^ Adams, Cameron. Metallica have the fastest-selling album in Australia for 2016. News.com.au. 2016-11-29 [2016-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6) (英语).
- ^ Metallica's 'Hardwired... To Self-Destruct' Tops U.S. Chart With Nearly 300K Copies Sold. Blabbermouth.net. 2016-11-27 [2016-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4) (英语).
- ^ 20 Best Metal Albums of 2016. 滚石 (杂志). 2016-12-09 [2016-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7) (英语).
- ^ The Best Metal of 2016. 流行话题. 2016-12-02 [2016-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8) (英语).
- ^ 20 Best Albums of 2016. 左轮手枪. 2016-12-08 [2016-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7) (英语).
- ^ 336.0 336.1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Metallica – Hardwired...To Self-Destruct. AllMusic. 2016-11-18 [2016-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英语).
- ^ Anthony, David. Metallica’s latest is quality thrash that gets a little tiring. 影音俱乐部. 2016-11-18 [201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5) (英语).
- ^ Kot, Greg. Metallica loses way in revisiting past on 'Hardwired ... to Self-Destruct'. 芝加哥论坛报. 2016-11-18 [201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8).
- ^ Lawson, Dom. Metallica: Hardwired ... to Self-Destruct review – their best riffs for decades. 卫报. 2016-11-17 [2016-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2) (英语).
- ^ Begrand, Adrien. Metallica Hardwired... to Self Destruct. PopMatters. 2016-11-18 [2016-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0) (英语).
- ^ See Metallica's Tribute to Lemmy Kilmister in 'Murder One' Video. 滚石 (杂志). 2016-11-17 [2017-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9) (英语).
- ^ Hartmann, Graham. Metallica Announce 2017 North American Tour With Avenged Sevenfold, Volbeat + Gojira. Loudwire. 2017-02-13 [2017-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3) (英语).
- ^ 343.0 343.1 Metallica’s Lars Ulrich Says James Hetfield Was ‘Livid’ After Grammys Mishap: ‘I Haven’t Seen Him Like That in 20 Years’. Loudwire. 2017-02-15 [2017-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英语).
- ^ The 2009 Kerrang! Awards winners. Kerrang! (Bauer Media Group). 2009-08-03 [2012-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英语).
- ^ {{cite web|language =fr|url=https://www.rollingstone.fr/metallica-remporte-prix-nobel-de-musique/%7Cdate={{Dead{{Dead{{Dead[永久失效链接] link|date=2020年4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link|date=2020年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link|date=2019年7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8/30/2018|accessdate=2018-9-21 }
- ^ {{cite web|language = en |url=https://www.billboard.com/articles/columns/rock/8472932/metallica-launch-blackened-whiskey%7Cdate=[失效链接] 8/30/2018|accessdate=2018-9-21 }
- ^ 30 on 30: The Greatest Guitarists Picked by the Greatest Guitarists. Guitar World. [2010-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05) (英语).
- ^ James Hetfield's official ballot for the 100 Greatest singers. 滚石 (杂志). [2009-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9) (英语).
- ^ Steve Huey. Kill 'Em All – Metallica. Allmusic. [2007-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3) (英语).
- ^ Steve Huey. Ride the Lightning – Metallica. Allmusic. [2007-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英语).
- ^ Steve Huey. Master of Puppets – Metallica. Allmusic. [2007-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10) (英语).
- ^ Steve Huey. ...And Justice for All – Metallica. Allmusic. [2007-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25) (英语).
- ^ Steve Huey. Metallica – Metallica. Allmusic. [2007-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5) (英语).
- ^ Stephen Thomas Erlewine. Load – Metallica. Allmusic. [2007-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英语).
- ^ St. Anger. Reload – Metallica. Allmusic. [2007-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6) (英语).
- ^ Robert Palmer. Metallica Rolling Stone review. 滚石 (杂志). 1997-01-21 [2007-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09) (英语).
- ^ 357.0 357.1 Tom Sinclair. Music Review St. Anger. 娱乐周刊. 2003-06-09 [2007-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20) (英语).
- ^ Johnny Loftus. Allmusic – St. Anger. Allmusic. [2007-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6) (英语).
- ^ Metallica Drummer on Producer Rick Rubin: 'He's Forced Us to Rethink Big-Picture Stuff'. Blabbermouth.net. 2007-02-13 [2007-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6) (英语).
- ^ Edmondson, Jacqueline. Music in American Life: An Encyclopedia of the Songs, Styles, Stars, and Stories That Shaped Our Culture. ABC-CLIO. 2013: 第708页 [2017-03-14]. ISBN 0-313-3934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英语).
- ^ Chad Bowar. Metallica, ‘Hardwired…To Self Destruct’ – Album Review. Loudwire. 2016-11-17 [201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1) (英语).
- ^ Lee, Cosmo. Get Thrashed: The Story of Thrash Metal. Stylus Magazine. 2007-05-07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3) (英语).
- ^ Reporter, Hürriyet Daily News. Metallica rocks Istanbul. Hürriyet Daily News. 2010-06-28 [2014-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1) (英语).
- ^ Top Selling Artists. 美国唱片业协会. [2010-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8) (英语).
- ^ The Nielsen Company & Billboard’s 2012 Music Industry Report. 美国商业资讯. 2013-01-04 [2013-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2) (英语).
- ^ Metallica Biography. 滚石 (杂志). [2008-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30) (英语).
- ^ Stephen Thomas Erlewine; Greg Prato. Metallica Biography. AllMusic. [2008-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3) (英语).
- ^ 368.0 368.1 Why they Rule? Metallica. MTV. [2007-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4) (英语).
- ^ Wright, James. Godsmack. Blistering. [2008-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25) (英语).
- ^ Porter, Chad. Machine Head Exclusive Interview with lead singer/guitarist Robb Flynn. Connect. [2008-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20) (英语).
- ^ Trivium Interview. Metal Theater. 2007-11-02 [2008-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23) (英语).
- ^ Interview with Matt from Trivium at RoadRage '04. Metal Underground. 2004-08-09 [2008-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3) (英语).
- ^ Chad Bowar. Avenged Sevenfold Interview. About.com. [2007-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7) (英语).
- ^ God Forbid – The new wave of American metal has arrived. f-p-e-.com. [2007-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07) (英语).
- ^ Talia Soghomonian. Interview with Dave Chavarri of Ill Niño. nyrock.com. [2007-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22) (英语).
- ^ Adema Drummer: We Are Influenced by Metallica and Pantera. Blabbermouth.net. 2003-08-11 [2007-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01) (英语).
- ^ Testament Biography. Allmusic.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英语).
- ^ Pantera Biography. Allmusic.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2) (英语).
- ^ Cannibal Corpse Biography. Allmusic.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英语).
- ^ White Zombie Biography. Allmusic.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英语).
- ^ Faith No More Biography. Allmusic.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英语).
- ^ Alice in Chains Biography. Allmusic.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英语).
- ^ System of a Down Biography. Allmusic.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英语).
- ^ Slipknot Biography. Allmusic.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15) (英语).
- ^ Deftones Biography. Allmusic.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4) (英语).
- ^ Kreator Biography. Allmusic.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英语).
- ^ Death Biography. Allmusic.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6) (英语).
- ^ Sepultura Biography. Allmusic.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9) (英语).
- ^ Cradle of Filth Biography. Allmusic.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8) (英语).
- ^ Limp Bizkit Biography. Allmusic.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3) (英语).
- ^ As I Lay Dying Biography. Allmusic.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3) (英语).
- ^ Lamb of God Biography. Allmusic.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3) (英语).
- ^ Primus Biography. Allmusic.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英语).
- ^ Michaels, Sean. Metallica to reunite with bassist Jason Newsted. 卫报. 2009-03-26 [2017-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英语).
- ^ Stosuy, Brandon. VH1 100 Greatest Artists Of All Time. STEREOGUM. 2010-09-03 [2017-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3) (英语).
- ^ 100 Greatest Artists of Hard Rock. VH1. [2006-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2-10) (英语).
- ^ VH1 Classic Top 20 Metal Bands. VH1. [2007-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4) (英语).
- ^ 100 Greatest Artists: Metallica. 滚石 (杂志). [2013-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8) (英语).
- ^ The RS 500 greatest albums of all time. 滚石 (杂志). [2011-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4) (英语).
- ^ Q 50 Heaviest Albums of All Time. Rocklistmusic.co.uk. [2007-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4) (英语).
- ^ Top 25 Metal Albums. IGN. [2007-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7) (英语).
- ^ The Top 100 Heavy Metal Albums. Metal-rules.com. [2007-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9) (英语).
- ^ The RS 500 Greatest Songs of All Time. 滚石 (杂志). [2007-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03) (英语).
- ^ Metallica Rocks 'The Simpsons'. Spin. 2007-07-07 [2007-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英语).
- ^ Metalocalypse. Metallica.com. 2006-09-05 [2011-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2) (英语).
- ^ Metallica Timeline. Metallica.com. [2011-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2) (英语).
- ^ Timeline 2011. Metallica. [201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5) (英语).
- ^ Avril, Limp Bizkit, Korn, Sum 41 Set For 'mtvICON: Metallica'. MTV. 2003-03-04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7) (英语).
- ^ YouTube上的Metallica MTV Icon 2003 (FULL)
- ^ Kreps, Daniel. Metallica’s "Death Magnetic" Playable on "Guitar Hero III" Same Day of Album Release. Rolling Stone. 2008-07-15 [2009-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22) (英语).
- ^ Faylor, Chris. Guitar Hero World Tour Interview: 'Anything Is Possible'. Shacknews. 2008-09-16 [2008-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5) (英语).
- ^ Nelson, Randy. Joystiq impressions: Guitar Hero: Metallica. Joystiq. 2009-03-13 [2009-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15) (英语).
- ^ Gaston, Martin. Metallica songs yanked from Rock Band DLC as licensing agreements expire. Gamespot. 2013-04-09 [2014-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3) (英语).
- ^ 35 Years Ago: Metallica Play Their First-Ever Concert. Ultimate Classic Rock. 2017-03-14 [201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英语).
- ^ 415.0 415.1 Timeline 1983. Metallica. [201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5) (英语).
- ^ Fighting Fire With Fire: Metallica Look Back on 'Ride the Lightning'. 滚石 (杂志). 2014-07-28 [201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8) (英语).
- ^ 100 Greatest Guitar Solos. 吉他世界. 2017-03-03 [201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7) (英语).
- ^ Welcome to 'the disco'. 卫报. 2008-06-19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22) (英语).
- ^ Sesame Street breaks Iraqi POWs. 英国广播公司. 2003-05-20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2) (英语).
- ^ METALLICA: We Did Not Ask Military To Stop Using Our Music To Torture Prisoners. Blabbermouth.net. 2013-02-19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2) (英语).
- ^ METALLICA Deny Ever Requesting The Military Stop Using Their Music To Interrogate Prisoners. Metal Injection. 2013-02-19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英语).
- ^ Kirk Hammett: Dave Mustaine Was ‘Really Frustrated’ With Metallica, But Relationship Is ‘a Little Bit Better Now’. Loudwire. 2016-12-04 [201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英语).
- ^ Dave Mustaine Reviews Metallica’s ‘Hardwired…to Self-Destruct’. Guitar World. 2016-12-07 [201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0) (英语).
引用英语原文
编辑- ^ 「Scott Ian and I came out of rehearsal and we saw Cliff Burton and James Hetfield in the lobby. They had just come back from a trip to the deli. They said, 'We threw Dave out this morning.' Scott went, 'Bullshit!' and Cliff looked at him and said, 'Bullshit, bullshit' - and we all know two negatives equal a positive.」
- ^ 「I remember the first time I heard Kirk. He had a feel that very few young players have—very rooted in European metal. It was really nice to hear an American guy who didn’t play like Eddie Van Halen.」
- ^ 「It's real funny how Kirk Hammett ripped off every lead break I'd played on that 《No Life 'til Leather》 tape and got voted No. 1 guitarist in your magazine」
- ^ 「Because James and Lars referred to Dave as a drunk and said he could not play guitar」
- ^ 「Kirk Hammett sucks! Kirk Hammett sucks!」
- ^ 「Yeah, I think he fuckin' sucks too!」
- ^ 「It’s arguably the most brutal band firing in rock history」
外部链接
编辑- 官方网站
- 金属乐队的Facebook专页
- 金属乐队的X(前Twitter)账号
- 金属乐队的Instagram账户
- 金属乐队官方Youtube频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开放目录项目中的“金属乐队”
- 金属乐队的Discogs页面 (英文)
- 金属乐队在MusicBrainz上的页面(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