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互助客栈/方针/存档/2021年3月

建议删除姓氏分类

(续)现行日期和数字格式手册条文调适

修正WP:PB条文内容

提案重启“新设删除员权限”讨论

打算增加“同一句子当中应避免使用多个冒号”、“冒号提示的范围不应过窄或过宽”作为注意事项,希望进一步讨论。具体例子后补。--Bookwith留言2021年2月20日 (六) 06:15 (UTC)

 他认为:建筑工程一再拖延的原因有两个:管理不妥和人手不足。
 他认为,建筑工程一再拖延的原因有两个:管理不妥和人手不足。
举例“同一句子当中应避免使用多个冒号”。--Bookwith留言2021年2月23日 (二) 06:58 (UTC)
几乎没人愿意参与格式手册修订的讨论。--Bookwith留言2021年2月23日 (二) 07:00 (UTC)
我觉得单纯是你例子太晚提出导致很多人不知道你要干嘛而已。 --无心*插柳*柳橙汁 2021年2月23日 (二) 13:24 (UTC)
(▲)同上。我想知道错例在实务中是否常见(例如1个月内>3次),不存在则WP:豆子。--YFdyh000留言2021年2月23日 (二) 13:33 (UTC)
@BookwithSANMOSA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2021年3月1日 (一) 10:37 (UTC)

关于快速删除G8

音乐作品关注度

关于Wikipedia:命名常规#使用外文命名时的专门要求,请问音乐作品名称是否能算是专有名词?

日期条目的“出生”与“逝世”章节

请问这两个章节收录人物的标准是什么?为何不利用{{bd}}自动产生分类,好似WP:人物列表?--GnolizX留言2021年3月8日 (一) 02:07 (UTC)

规范ToolsRedirect、Cat-A-Lot等可以做成大量edit的小工具

雪球不通过:
作为提案的起因的提报并不合理,提案的具体理由亦不合理,且社群已明确表明编辑频率高不等同bot,因此提案已无意义。依照社群意见,现作雪球不通过论。SANMOSA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2021年3月15日 (一) 08:25 (UTC)
下列讨论已经关闭,请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见,请至合适的讨论页进行,并不要再次编辑本讨论。

问题背景 我曾因大量使用这些工具而被提到管理员布告板,而因方针界线不明确而令判断困难。
我的观点
  1. 建议建立方针规范之
我的解决方案
  1. 在大量使用这些工具时建议申请机器用户权限
  2. 建议建立一个独立user(维护
此前的类似讨论
--Wiki emoji | 😷🅔🅜🅞🅙🅘🅦🅘🅚🅘😷 祝百毒不侵~ 2021年3月12日 (五) 03:35 (UTC)
(~)补充还可以直接修改工具的source code,限制它的edit--Wiki emoji | 😷🅔🅜🅞🅙🅘🅦🅘🅚🅘😷 祝百毒不侵~ 2021年3月12日 (五) 03:40 (UTC)
ping在举报我时的参与人员:@BookwithATXiplusSCP-2000AnYiLinSickManWPKanashimiYFdyh000和@BAG成员Antigng和平奋斗救地球WhitePhosphorusKanashimiXiplus--Wiki emoji | 😷🅔🅜🅞🅙🅘🅦🅘🅚🅘😷 祝百毒不侵~ 2021年3月12日 (五) 03:46 (UTC)
无甚必要。手动进行的或受控的半自动编辑,其或快或慢都是可以接受的,不应对它们加以过多限制,理应严加限制的是纯粹的、自动化的编辑,正如现行机器人方针的目的。--安忆Talk 2021年3月12日 (五) 03:59 (UTC)
@AnYiLin:但看来我被提到管理员布告板时有一半人不接受--Wiki emoji | 😷🅔🅜🅞🅙🅘🅦🅘🅚🅘😷 祝百毒不侵~ 2021年3月12日 (五) 04:36 (UTC)
修改工具源码方案不可行,此种工具很多,源码修改和实现难度不一,很多工具非本站托管。使用独立账号作批量编辑虽然是我期望的结果,但现有情况下没有实现条件,比如很多过滤器会误报拦截,申请确认用户机器人/机器用户或机器人作业的手续又不是那么方便。目前没有限制批量编辑而不影响正常批量修改的方案。故,承担编辑责任、回应各方意见,就可以了。--YFdyh000留言2021年3月12日 (五) 04:55 (UTC)
我不认为有规范的必要性。只要用户不是未经批准使用机器人,大量编辑并不成问题。这些工具反而有利百科全书的建设,不需要以此规范。--SickManWP欢迎参与♥️边缘人小组的活动·✏签到发表于 2021年3月12日 (五) 06:48 (UTC)
  • (-)强烈反对性质上跟机器人有着就根本上的分别,纯粹编辑频率高并非规范的理由。而且没有必要为了一个扰乱的用户而修改方针-某人 2021年3月12日 (五) 07:05 (UTC)
有点大题小做,就案例而言。1分钟19次编辑和每分钟19次编辑是两个问题,前者可能只是一组操作的特定爆发,后者意味长时间的操作。而机器人规则的速度限制主要规范后者,防止长时间重刷最近更新影响编辑检查。——Sakamotosan路过围观杯弓蛇影 | 避免做作,免敬 2021年3月12日 (五) 09:00 (UTC)

本讨论已经关闭,请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见,请至合适的讨论页进行,并不要再次编辑本讨论。

悬挂Blocked user模板之利弊

关于维护模板

前几天我对一些维护模板的语句跟连结做了些修改,但是U:Ohtashinichiro用户将这些修改回复,给出的理由是“维护模板应用广泛,移除粗体事关重大,请去社群背书。”,并且要求我到这里询问。
我想知道维基百科对于维护模板的粗体字有没有相关规范?维护模板因为使用广泛,修改语句以前是否要先到客栈进行询问?--Poontele留言2021年3月14日 (日) 11:12 (UTC)

是的,毕竟影响甚广。SANMOSA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2021年3月14日 (日) 11:21 (UTC)
请问这些模板的修改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被回复是正常的?{{External links}}{{High-use}}{{Primarysources}}{{Rough translation}}{{BLP unsourced}}{{Merge}}{{BLPsources}}--Poontele留言2021年3月14日 (日) 11:43 (UTC)
看得出来阁下这些编辑出于善意的,但实际效益不大,反而增加社群巡查负担。阁下若有精力与意愿,可考虑另作其他贡献。谢谢。--Hjh474留言2021年3月14日 (日) 14:00 (UTC)
@Poontele:1. 不确定,可能无明确的规范。2. 社群中不少编者基于过往事例对“勇于编辑”方针页和高使用率模板有抵触(大概有关WP:GAME),于是以WP:7DAYS要求任何修改需有充分共识。个人倾向WP:0RR或1RR故对此主张不赞成,但予以尊重。对有无粗体都可接受,只是无粗体版本需重新习惯,也不清楚{{Multiple issues}}时是否良好。一次修订多个常用模板的样式,影响广泛,可能确实未考虑到其他人是否接受。--YFdyh000留言2021年3月14日 (日) 12:05 (UTC)

台湾原住民族人条目命名

拟议快速删除方针条文增修(机器人处理O4/O7/F7)

修订R3适用情形五

修订版本删除方针第1(概要)、5(上诉及讨论)章节的修订

存废复核方针序言、第2(管理员须知)章节的修订

在格式手册/标点符号#引号中加入POV一节

拟议快速删除方针条文增修(消歧义重新导向)

国际关系条目命名常规

我要求订明Wikipedia:字词转换/地区词候选中每个请求的处理时限。当前大量无关医学的条目都有提及到COVID-19及其致病病毒的中文名,我(和其他用户)不可能将所有此类条目加入Medicine转换组,但是这些条目确实急需COVID-19及其致病病毒的中文名的转换。因此,我在Wikipedia:字词转换/地区词候选提出了加入全局转换的请求,至今已近3个月都无人执行,对于地区词处理造成极大的影响和危害,而3个月也不是处理加入全局转换的请求的合理时长。因此,我请求管理员尽快批准相关加入COVID-19及其致病病毒的中文名的全局转换的请求,并认为社群应订明Wikipedia:字词转换/地区词候选中每个请求的处理时限。SANMOSA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2021年3月20日 (六) 00:43 (UTC)

1.设定时限没人或者仓促处理也没用。2.也受此困扰,是否设立Module:CGroup/COVID-19以解决当前问题,Medicine组如何处理我没想好。--YFdyh000留言2021年3月20日 (六) 01:37 (UTC)
支持COVID公共转换组-- ——羊羊 (留言|贡献|维猫报|古典音乐专题) 2021年3月21日 (日) 04:23 (UTC)
@YFdyh000羊羊32521:不行,每天新增的条目非常多,其中有很大部分都有提及到COVID-19及其致病病毒的中文名,还是不可能逐个逐个加入转换组,所以还是需要全局转换。SANMOSA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2021年3月21日 (日) 09:17 (UTC)
如果无人处理,只能转换组+机器人加入。--YFdyh000留言2021年3月21日 (日) 09:49 (UTC)
@YFdyh000:能不能找一个愿意处理的管理员?SANMOSA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2021年3月21日 (日) 09:59 (UTC)
字词转换或许是本地积压最严重的管理员工作之一。会处理的也就几个固定班底。—— Eric Liu 创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学生会 2021年3月20日 (六) 14:26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