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贸易(日语:日明貿易),是指明朝日本室町时代)两国之间所实行的商业交易活动。明日贸易的时候因为需要使用到被称为“勘合符”的许可证,所以明日贸易又被称为“勘合贸易”。在同一个时期的发生的贸易活动也包括中国与中南半岛之间的贸易活动与日本与朝鲜李氏朝鲜)间的日朝贸易贸易活动等。

明日贸易船旗 万历十二年(1584年)

历史

编辑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派遣使节命令日本取缔倭寇(前期倭寇)和对中国朝贡。当时日本南北朝对立,朝廷分裂为足利氏支持的位于京都的北朝与位于今奈良的吉野朝廷(南朝)。在九州北部活动的南朝方面的怀良亲王向明朝朝贡,被册封为“日本国王”。

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派遣今川贞世(了俊)领兵前往九州,驱逐了南朝势力,开始试图与明朝建立联系。但1380年发生胡惟庸案,明朝皇帝朱元璋怀疑胡惟庸私通日本,故此时明朝与日本未正式建立关系。1392年,足利义満统合南北朝,1399年消灭独自进行贸易的大内义弘应永之乱)。1401年义满接受博多商人肥富的献策,派遣肥富和僧人祖阿为使节前往明朝。次年明惠帝遣明使节带来了封义满为“日本国王臣源义满”的国书。但明使滞留日本期间,明朝发生靖难之变明成祖即位,故再次发送国书,明朝与日本正式建立国交。

义满死后,第四代将军足利义持与前任管领(幕府中央行政官)斯波义将等不满于朝贡的形式,1411年起暂时停止了贸易。1419年足利义持在写给负责在兵库福严寺担任接待明使与谈判任务的临济宗僧人元容周颂的信中,阐述了他与明断绝外交关系的意志:“我国自古不向外邦称臣,比者变前圣王之为,受历受印,而不却之,是乃所以招病也,于是先君大惧,誓乎明神,今后无受外国使命,所以不接使臣,兼不遣一介”[1]。第六代军足利义教时重开。应仁之乱以后,日本进入战国时代,贸易由堺(今大阪)的细川氏、兵库的大内氏等大名及博多、堺等地有势力的商人所掌控,大名之间为了争夺与明朝贸易的利益多有冲突,最终造成1523年的宁波之乱

1523年的宁波之乱后,明朝废除宁波市舶司。另外日本方面,大内氏控制九州北部和中国地方(本州西部)后,于1536年大内义隆再次开始派出遣明船。1551年义隆被家臣陶晴贤所灭(大宁寺之变)之后,继位的大内义长与兄大友义镇于1556-1557年向明朝派遣使者要求重开贸易,然而明朝方面将义长视为篡夺者而拒绝之。1557年义长又为毛利元就所灭,大内氏完全灭亡,故贸易重开的希望断绝,东亚以倭寇(后期倭寇)为主的走私贸易开始盛行。

形式

编辑

明日贸易形式上是室町幕府将军受明朝皇帝册封为“日本国王”并对其朝贡贸易。1401至1549年间共实行十九次。1404年之后向日本颁发贸易许可证“勘合符”以区别于倭寇,贸易仅限于以此确认的正式遣明使船(勘合船)。1432年的宣德条约规定了交易次数。博多与堺等地有势力的商人一同搭乘遣明船,与得到明朝官方许可的商人作北京会同馆到宁波的因私贸易,及随贡品由日本附加的商人货品称为因公贸易

日本入贡,勘合贸易实行之后倭寇被幕府约束活动趋于平静。输入日本的织品与书画等对室町时代的北山文化东山文化等产生了影响。

贸易品

编辑
左图:作为日本通货的永乐通宝
右图:日本仿制的永乐通宝

此时代的贸易中,日本的铜以高价输出至明朝。原因一方面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的慢性的铜的缺乏,另一方面是日本的铜混杂有较多的,当时的日本无提取技术而明朝拥有,故而铜以介于铜与银之间的价格进行交易。

年表

编辑

注:依派遣年份、派遣者(正使)的顺序列出。

  1. 1401年(建文三年)幕府(祖阿
  2. 1403年(永乐元年)幕府(坚中圭密
  3. 1404年(永乐二年)幕府(明室梵亮
  4. 1405年(永乐三年)幕府(源通贤
  5. 1407年(永乐五年)幕府
  6. 1408年(永乐六年)幕府
  7. 1408年(永乐六年)幕府
  8. 1410年(永乐八年)幕府
  9. 1433年(宣德八年)幕府
  10. 1435年(宣德十年)幕府
  11. 1453年(景泰四年)幕府
  12. 1468年(成化四年)幕府、细川氏、大内氏#
  13. 1477年(成化十三年)幕府
  14. 1484年(成化二十年)幕府
  15. 1495年(弘治八年)幕府、细川氏
  16. 1509年(正德四年)细川氏(宋素卿
  17. 1512年(正德七年)细川氏、大内氏(了庵桂悟
  18. 1523年(嘉靖二年)大内氏(谦道宗设
  19. 1523年(嘉靖二年)细川氏(鸾冈瑞佐
  20. 1540年(嘉靖十九年)大内氏(湖心砚鼎
  21. 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大内氏(策彦周良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赵莹波. 从明朝与日本之间国书中年号、称谓和国王印的变化看东亚关系. 上海古籍出版社: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三十二辑). [2017年1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3). 
  2. ^ 木宫泰彦著陈捷译:《中日交通史》
  3. ^ 郑若曾筹海图编》卷二

来源

编辑
书籍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