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爽
荀爽(128年—190年),一名諝,字慈明,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荀淑第六子,東漢末大臣、政論家,經學家,在兄弟中最為有名,有「荀氏八龍,慈明無雙」之稱,亦以95日「白衣登三公」而聞名。其易學思想被稱為「荀氏易學」。
荀爽 | |||||||||||
---|---|---|---|---|---|---|---|---|---|---|---|
前任:楊彪 繼任:種拂 | |||||||||||
司空 | |||||||||||
時代 | 東漢 | ||||||||||
主君 | 漢獻帝 | ||||||||||
姓 | 荀 | ||||||||||
名 | 爽,一名諝 | ||||||||||
字 | 慈明 | ||||||||||
氏族 | 潁川荀氏 | ||||||||||
籍貫 | 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 | ||||||||||
出生 | 128年(漢順帝永建三年戊辰) | ||||||||||
逝世 | 190年(漢獻帝初平元年庚午) | ||||||||||
墓葬 | 八龍冢 | ||||||||||
| |||||||||||
著作 | |||||||||||
《禮》、《易傳》、《詩傳》、《尚書正經》、《春秋條例》、《漢語》、《新書》等 | |||||||||||
生平
編輯名門才子
編輯荀爽出身於著名世家潁川荀氏,是荀子的後代。其父是號稱「神君」的當世名士荀淑。荀爽和七個兄弟俱有才名,並稱為「八龍」。[參1]
荀爽年幼好學,十二歲即通曉《春秋》、《論語》。太尉杜喬見了他之後稱讚他「可為人師[註1]」。[參3]
隱居不仕
編輯東漢末年政治黑暗。荀爽潛心研究經籍,不參加賀喜弔喪之禮,也不接受朝廷任命。延熹九年(166年),太常趙典以至孝推舉荀爽,任其為郎中。荀爽上奏,建議朝廷以身作則,宣揚儒家孝道,正夫妻、君臣尊卑之禮,並輕減稅負、遣嫁宮女,奏表呈上後即棄官而去。[參3]
荀爽亦勸他人隱居以避禍。永康元年(167年)六月,漢桓帝大赦天下。此前因第一次黨錮之禍而被關押的李膺得到赦免,朝野上下都有意讓他接任太尉。荀爽害怕李膺因為名聲太高而遭禍害,便寫信勸他在亂世中明哲保身[註2]。[參4][參5]
後來,荀爽為躲避第二次黨錮之禍的影響隱居於海邊,又南逃至漢水之濱,十餘年間專注於著書立說,有碩儒之名。中平元年(184年)黨禁解除。此後,五府(太傅、太尉、司徒、司空、大將軍府[註3])都徵召荀爽。袁逢[註4]以有道推舉他,荀爽沒有應召。袁逢死後,荀爽為其服喪三年,時人紛紛效仿,為舉薦者服喪三年變成了一種風俗。荀爽還對當時不符合禮法的習慣一一引經據典進行糾正,使風氣頗有改觀[註5]。[參3][參7]
官至三公
編輯何進秉政後,朝廷派公車徵召荀爽為事中郎。何進怕荀爽不赴任,又迎薦其為侍中。然而中平六年(189年)八月,何進被殺,此詔命也隨之廢止。[參3][參7]
同年九月,董卓立獻帝,隨後再次徵召荀爽。荀爽準備逃避,但遭阻攔,遂接受了平原相的官職;赴任途中走到宛陵[註6](今河南新鄭[註7]),被追加任命為光祿勳;剛上任三日,又於十二月被任命為司空。[參3][參10]至此,荀爽從一介平民到位居三公,僅用了95天[參3][參1](一說93天[參11][註8])。時人稱之為「白衣登三公」[註9]。
謀董未竟
編輯荀爽就任司空後,曾努力緩和士大夫與董卓的關係。初平元年(190年)正月,關東各路諸侯起兵討董。董卓因此準備遷都長安,司徒楊彪與太尉黃琬皆反對。荀爽見董卓有加害二人之意,就從容地說:「相國(董卓)難道樂於遷都嗎?山東兵起,非一日可遏制,故當遷都以謀討伐。這正如同當年秦、漢面臨的形勢[註10]。」董卓的態度這才略有緩和。荀爽私下對楊彪說:「諸君堅爭不止,必然招致災禍,所以我不爭諫。」[參13]後董卓遷都,荀爽隨至長安[參3]。
另一方面,荀爽見董卓越來越殘忍暴虐,必將危害社稷,於是舉薦了一批有才略的人士,準備共謀推翻董卓,並暗中與司徒王允、董卓長史何顒等密謀。計劃還未施行,荀爽即病逝於初平元年(190年)五月,終年六十三歲。[參3][參4][參10]
作品
編輯著述
編輯荀爽的著述有《禮》、《易傳》、《詩傳》、《尚書正經》、《春秋條例》、漢代史事集《漢語》、論集《新書》(包括《公羊問》、《辯讖》等文)[註11] 。如今只有《易傳》通過後世所輯的周易注得以保存。《隋志》有荀爽《周易注》十一卷,新舊《唐志》有荀爽《周易注》十卷,皆佚。唐代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荀氏注三百餘節[註12],成為後世保留《易傳》的最主要途徑。清人對荀氏易注多有輯錄,主要輯本包括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周易荀氏注》三卷,孫堂《漢魏二十一家易注》輯荀爽《周易注》一卷,黃奭《漢學堂經解》輯《荀爽易言》一卷。此外,也有人認為《九家易》是荀爽所編纂[參15]。[參16][參17]
奏章、書信等
編輯荀爽的其他佚文包括《延熹九年舉至孝對策陳便宜》、《奏記讓孝廉》、《貽李膺書》、《與郭叔都書》、《女誡》,輯於《全後漢文·卷六十七》。
易學思想及影響
編輯荀爽是東漢象數易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易學被稱為「荀氏易學」、「荀易」、「荀慈明易」等。荀氏易學傳承費氏易學學派,但從其思想淵源看,遠非費氏一家,而是兼收當時各家之說。他一方面繼承了費氏《易》的家法,以十篇之傳文解說經意;另一方面又吸收了西漢以來孟喜、京房等人的易學思想,並在此基礎上,獨闢蹊徑,建構起以乾坤陰陽為骨架的易學思想體系。[參16][參18]
荀爽著《易傳》,使荀氏易學在漢魏之際流行[註13],也促進了費氏易學的興盛[註14]。唐代象數易學家李鼎祚在《周易集解》中引荀爽注三百餘節,在全書注中數量位居第二[註12]。然而唐代孔穎達所編《周易正義》並未引用荀爽的《易傳》。由於《周易正義》被後世認為是註解《易經》的正統之作,荀氏易學自此湮沒不聞,直到清代漢學家開始不滿和懷疑王弼的《易》注,而重新探求更早期的漢代象數易學時,荀氏易學才重新得到重視。除各种輯佚外,惠棟撰《易例》、《易漢學》,張惠言撰《周易荀氏九家義》、《周易鄭荀義》等對荀氏易學皆有闡發。[參21]
逸事
編輯為膺駕車
編輯荀爽十分仰慕名士李膺,有一次拜訪李膺時為其駕車,回去以後高興地說:「我今天竟然能為李君駕車!」[參4]
公沙割席
編輯荀爽與公沙孚[註15]曾共同約定不事權貴。董卓當政時,荀爽官至司空。後來公沙孚見到荀爽,以其違反約定為由,與其割席而坐。[註16]
親親之義
編輯汝南袁閬問荀爽潁川有哪些傑出人士,荀爽先談起自己的幾位兄長。袁閬笑道:「難道只靠是你的親戚故舊就能算名士?」荀爽問:「您責難我有何依據?」袁閬說:「方才我問有哪些國士,你卻先提及自己的兄長,所以我才責怪你。」荀爽說:「從前祁奚舉薦賢才,內不避其子,外不避其仇,世人認為他最公正。周公旦作《文王》之詩,不提堯、舜的功德,而讚頌文王、武王,這是親近親人的道理。《春秋》的本義是立場上親近本國,疏遠其他諸侯國。況且不愛自己的親人而去愛別人,豈不是有違道德?」[參22]
爭議
編輯據《後漢書·列女傳》記載,荀爽之女荀采喪夫後,被荀爽逼迫改嫁給同郡(潁川郡)的郭奕。荀采不從而自縊。李賢注稱此處的再婚之夫是潁川郭嘉的兒子郭奕。[參23]但郭嘉生於170年,荀爽在世時(190年以前)郭嘉最多只有20歲,其子不可能已屆婚齡[註17]。故有觀點認為可能李賢注有誤,此郭奕另有其人[註18]。亦有學者質疑此事的真實性,認為《後漢書》的人名記載或傳抄有誤,且荀爽「名德素著」,不可能逼女改嫁[註17]。也有學者提出逼嫁與荀爽「名德素著」並無矛盾,因為改嫁不違背漢朝禮法,也符合荀爽「陽尊陰卑」、「通怨曠、和陰陽」的思想[註19]。[註20]
相關典故
編輯引經據典
編輯引用書籍,根據經典。語出《後漢書·荀爽傳》:「時人多不行妻服,雖在親憂猶有弔問喪疾者,又私諡其君父及諸名士,爽皆引據大義,正之經典。」
家族
編輯兒子
編輯女兒
編輯評價
編輯- 潁川人:「荀氏八龍,慈明無雙。」[參3]
- 楊修:「生應正性,體含中和,篤誠宣於初言,晚允朗於始察。是以在童齔而顯奇,漸一紀則布名。須幼之可師,甘羅之少者,何以逾公之性量乎?砥心《六經》,探索道奧,瞻乾坤而知陰陽之極,載而集之,獨說十萬餘言,士林景附,群英式慕,由毛羽之宗鵬鸞,眾山之仰五嶽也。」「爰在大漢,挺荀作貞。其德允明,誕發幼齡。行蠲體潔,如玉之瑩。確乎其志,乃勵乃清。遂陟司空,天子是毗。惟君之德,朋僚所咨。清水平土,茂哉是力。將混六合,繩以正直。散以禮樂,風以道德。」[參26]
後世創作
編輯三國演義
編輯荀爽的相關情節在毛本《三國演義》第六回「焚金闕董卓行兇 匿玉璽孫堅背約」,嘉靖壬午本「董卓火燒長樂宮」一則。與史實不同,書中的荀爽和司徒楊彪、太尉黃琬一致反對董卓遷都,並從安邦利民的角度勸諫,導致董卓大怒,將三人貶為庶民。另外,荀爽在書中的官職為司徒而非司空。[註24]
註釋與引用
編輯- ^ 1.0 1.1 當時的看法是「人師」(在德行上為人師表的人)」比「經師」(僅傳授經學的人)更難得。《後漢紀·靈帝紀》:昭曰:「蓋聞『經師易遇,人師難遭』。」[參2]另見李賢注[參3]。
- ^ 《後漢書·李膺傳》:(荀爽)為書貽曰:「久廢過庭,不聞善誘,陟岵瞻望,惟日為歲。知以直道不容於時,悅山樂水,家於陽城。道近路夷,當即聘問,天狀嬰疾,闕於所仰。頃聞上帝震怒,貶黜鼎臣,人鬼同謀,以為天子當貞觀二五,利見大人,不謂夷之初旦,明而未融,虹蜺揚煇,棄和取同。方今天地氣閉,大人休否,智者見險,投以遠害。雖匱人望,內合私願。想甚欣然,不為恨也。願怡神無事,偃息衡門,任其飛沈,與時抑揚。」[參4]
- ^ 見《後漢書·張楷傳》李賢注。[參6]
- ^ 《後漢書·荀爽傳》稱「司空袁逢舉有道」[參3],但按《後漢書·靈帝紀》,袁逢於光和二年(179年)三月後即不再擔任司空[參7]。
- ^ 《後漢書·荀爽傳》:時人多不行妻服,雖在親憂猶有弔問喪疾者,又私諡其君父及諸名士,爽皆引據大義,正之經典,雖不悉變,亦頗有改。[參3]
- ^ 《後漢書》、《資治通鑑》作「宛陵」,《漢書·地理志》、《三國志》裴注作「苑陵」,《續漢志》作「菀陵」。錢大昕曰:苑、菀、宛,古通用。[參8]
- ^ 錢大昕曰:此河南之菀陵,非丹陽之苑陵[參8]。《大清一統志》:苑陵故城在新鄭縣東北[參9]。
- ^ 《後漢書補註》引《荀氏譜》[參12]
- ^ 《後漢書補註》引《荀氏家傳》[參12]
- ^ 指秦國和漢朝都出於地利原因遷都關中。見胡三省注。[參11]
- ^ 《後漢書·荀爽傳》:著《禮》、《易傳》、《詩傳》、《尚書正經》、《春秋條例》,又集漢事成敗可為鑑戒者,謂之《漢語》。又作《公羊問》及《辯讖》,並它所論敘,題為《新書》。凡百餘篇,今多所亡缺。[參3]
- ^ 12.0 12.1 潘雨廷在《<周易集解纂疏>點校體例》中統計過:「計四十家之易注,凡二千七百餘節。……主要有七家,即李鼎祚案近百節,干寶、《九家易》、侯果皆百餘節,崔憬二百餘節,荀爽三百餘節,虞翻獨多近一千三百節。」[參14]
- ^ 《漢紀·成帝紀》:及臣悅叔父故司徒爽著《易傳》,據爻象承應陰陽變化之義,以十篇之文解說經意。由是兗、豫之言《易》者咸傳荀氏學。[參19]
- ^ 《後漢書·儒林列傳》:建武中,范升傳孟氏《易》,以授楊政。而陳元、鄭眾皆傳費氏《易》,其後馬融亦為其傳。融受鄭玄,玄作《易注》,荀爽以作《易傳》。自是費氏興,而京氏遂衰。[參20]
- ^ 公沙孚,字允慈,公沙穆之子。
- ^ 《後漢書補註》引《北海耆舊傳》[參12]
- ^ 17.0 17.1 陳景雲曰:「郭嘉卒於建安十二年,年三十八。距荀爽之歿,幾二十年。計爽存日嘉年方冠,不得有授室壯子。又爽名德素著,亦定無強奪女志事。爽、奕二字必有誤。」[參24]
- ^ 沈欽韓曰:「此郭奕或別一人,非《魏志》所云嘉子字伯益者。」[參24]
- ^ 黃山曰:「夫爽逼嫁其女,范史不為之諱,女節自高,然漢世固不以改適為非禮,爽又夙持陽尊陰卑、通怨曠、和陰陽之說,自當分別觀之。」[參8]
- ^ 另,盧弼認為「陳(陳景雲)說精審,黃(黃山)說平允」。[參8]
- ^ 《三國志·荀彧傳》裴注引皇甫謐《逸士傳》[參1]
- ^ 「貞吉」指安全無險。「履虎尾」指冒險。二典均出自《易經·履卦》。見李賢注。[參3]
- ^ 揚雄在王莽政權任職,並作《劇秦美新》美化王莽,後王莽下令逮捕與劉棻有關的人,揚雄因害怕而跳樓自殺。
- ^ 嘉靖壬午本:「司徒楊彪出而言曰:『關中殘破零落,今無故捐宗廟,棄皇陵,恐百姓驚動,必有鼎沸之亂。天下動之至易,安之甚難,望丞相鑑察。』卓怒曰:『汝阻國家之大計耶?』太尉黃琬出曰:『楊司徒之言是也。往者,王莽篡逆,更始赤眉之時,焚燒長安,盡為瓦礫之地。更兼人民流移,百無一二。今棄宮室而就其荒地,非所宜也。』卓曰:『關東賊起,天下播亂。若彼長安之地,有崤函之險;更近隴右,木石磚瓦克日可辦,宮室官府不須月余。汝等再休亂言。』司徒荀爽諫曰:『丞相若欲遷都洛陽,百姓皆危亡矣。』 卓大怒曰:『吾為天下計,豈惜小民哉?』爽曰:『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若使遷都,民不聊生,自此天下危矣。』卓曰:『亂道!』 即日罷楊彪、黃琬、荀爽為庶民。」[參29]毛本情節與此一致,但刪去荀爽最後一句話。[參30]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三國志·卷十·荀彧傳》,陳壽著,裴松之注。
- ^ 《後漢紀·卷二十三·孝靈皇帝紀上》,袁宏著。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後漢書·卷六十二·荀爽傳》,范曄著,李賢注。
- ^ 4.0 4.1 4.2 4.3 4.4 《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列傳》,范曄著,李賢注。
- ^ 《後漢書· 卷七·孝桓帝紀》,范曄著,李賢注。
- ^ 《後漢書·卷三十六·張楷傳》,范曄著,李賢注。
- ^ 7.0 7.1 7.2 《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范曄著,李賢注。
- ^ 8.0 8.1 8.2 8.3 《三國志集解·荀彧傳》,盧弼撰。
- ^ 《欽定大清一統志·卷一百五十》(乾隆敕修版)
- ^ 10.0 10.1 《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范曄著,李賢注。
- ^ 11.0 11.1 《資治通鑑·卷五十九·漢紀五十一》,司馬光著,胡三省注。
- ^ 12.0 12.1 12.2 《後漢書補註·卷十五·荀爽傳》,惠棟撰。
- ^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彪傳》,范曄著,李賢注。
- ^ 李道平. 周易集解纂疏 第一版. 北京: 中華書局. 1994年3月: 16–17. ISBN 9787101009330.
- ^ 王棋. 荀爽与《九家易》. 周易研究. 2012, (5): 56–63.
- ^ 16.0 16.1 林忠軍. 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一卷) 第一版. 濟南: 齊魯書社. 1994年7月: 176. ISBN 9787533304294.
- ^ 張玉建. 两汉象数易学研究(下) 第一版. 南寧: 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9月: 519–521. ISBN 9787543524569.
- ^ 張玉建. 两汉象数易学研究(下) 第一版. 南寧: 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9月: 514. ISBN 9787543524569.
- ^ 《漢紀·卷二十五·孝成皇帝紀二》,荀悅著。
- ^ 《後漢書·卷七十九上·儒林列傳》,范曄著。
- ^ 陳啟雲.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历史论析 第一版.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年2月: 223–224. ISBN 9787301047361.
- ^ 《世說新語·言語第二》,劉義慶撰。
- ^ 《後漢書·卷八十四·列女傳》,范曄著,李賢注。
- ^ 24.0 24.1 《後漢書集解·列女傳》,王先謙撰。
- ^ 《後漢紀·卷二十五·孝靈皇帝紀下》,袁宏著。
- ^ 楊修《司空荀爽述贊》
- ^ 《二程遺書·卷二十四·伊川先生語十》,朱熹編。
- ^ 《讀通鑑論·卷八·桓帝》,王夫之著。
- ^ 《三國志通俗演義·卷二·董卓火燒長樂宮》(嘉靖壬午本),羅貫中著。
- ^ 《三國演義·第六回》(毛本),羅貫中著,毛綸、毛宗崗改、評。
延伸閱讀
編輯[編]
- 《周易集解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李鼎祚撰。
- 《周易荀氏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本)
- 《九家易解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王謨《漢魏遺書鈔》本)
- 《易漢學·卷七·荀慈明易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惠棟著。
- 《易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指海》本),惠棟著。